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

前言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概念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一、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二、工商贸易的经营之道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

概念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P105)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文化因素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在我国历史上,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联系尤为密切。(P106)与农耕自然经济结合发展的经济形式,是手工业和市商贸易。中国文化的整体都是农业文明的历史产物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一、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概述农耕自然经济的发展历程(新石器时代——清代)1、农耕灌溉与农政主张2、农事信仰与农书文献一、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农耕自然经济:依靠种植农作物以自给自足的经济。农耕自然经济的发展历程新石器时代:(1)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农耕业的萌芽。(P106)龙山文化遗址,出现了农业定居场所。(2)在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也表明当时已有农业定居生活。农耕自然经济的发展历程我国先民发明观察星象物候的办法是在夏代。(河南二里头遗址)殷商,人们制定测查岁时的纪年法、纪季法、纪旬法、纪日法和纪时法。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盛世,充分显示了中国人以农立国的政治天才和文化天才。隋唐统一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全面高涨。南宋时期,南方的水稻生产高居全国第一位,在南方形成稻麦两熟制。明初,进行了清丈田亩、订定赋税、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工作,加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土地、人口的直接控制。明代中叶,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农耕自然经济解体。1.农耕灌溉与农政主张(1)南北灌溉的区别(2)南北农耕生产的共性(3)农政思想农耕灌溉文化(P109)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在重视水利的地方,一般会出现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黄河、长江文明的崛起大运河对南北政治枢纽的联结都江堰对西南巴蜀文化的提升泾渭二河的水利工程对西北三秦历史地位的确立(1)南北灌溉的区别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2)南北农耕生产的共性南北方农耕文化的共同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二十四节气文化。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现存第一部完整记录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至西汉中期,历法定型,二十四节气同时确定下来,成为统一的历法定制。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动变化所制定的一种计时方法。(3)农政思想

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因为国家经济即农业经济,社会生产即农业生产,所以在上层文化中,形成了一套农政思想。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唐《开元占经》和《四时纂要》是比较重要的农政文献)2.农事信仰与农书文献(1)一些与农业有关的神祇的神话(2)农耕仪式的类型与功能(3)农耕著作(4)农耕经验(1)一些与农业有关的神祇的神话如黄帝派后稷教民稼穑、神农尝百草、伏羲制渔网、土地神赐给土地和丰收、龙神布雨等。(P112)(2)农耕仪式的类型与功能春分前后,举行开耕仪式,俗称“打春牛”春种到秋收,举行灌溉仪式和禳灾仪式秋季新谷登场后,举行秋报仪式入冬后举行冬藏仪式(3)农耕著作(P113)汉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4)农耕经验(P113)

第一,统筹水土利用规划;第二,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第三,“荒政”思想;第四,人力胜天说。二、工商贸易的经营之道概述工商贸易的发展历程1、市商贸易及其以文促商的传统2、手工业及其行业组织管理古代商业发展的历史过程:(P114—115)

在商周时期,我国市商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开始使用货币。春秋时各国都城均设置了市场。战国时商业都市崛起。秦汉以后长安、洛阳等地以形成商业网点。北魏设在洛阳宣扬门外、用于接待外国客商的地方名叫四夷馆。(晚清时期,广州设立专门和外商办事的机构叫十三行)到唐代,出现专卖店。宋元以后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至明代中叶,我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P114—115)

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二是中国与东方邻国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民族手工业发展历史我国的民族手工业远在新时期时代已初具雏形。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业已进入高峰期。我国的制陶业出现也很早,商代已流行灰陶和白陶。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普遍使用。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黄道婆是元代人。1、传统市商贸易的文化特征

(P116—117)我国的民族工商业富于农业文化色彩。我国很早就开始管理市商贸易,并从礼俗制度上,规定了它的经营秩序,这对后世的商业活动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文促商的传统,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今天也有它的现实作用。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P117)

(1)市,即集中贸易的场所,明代以后逐渐形成街市;(2)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墟”;(3)集,北方的贸易场所叫做“集”,为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4)会,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庙会不全是官办的,而是官民合办或民间自发的。赶庙会不仅仅是购物,还有朝圣、游玩、娱乐,带有集体性、类型性的民族传统文化事象。市商贸易的方式(1)农商兼营(2)行商经营(3)坐商经营(1)农商兼营(P118)

从业者称摊贩。经营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设架放货的。其中有些是以物易物的、与赢利无关的互惠行为。(2)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历史上的徽商、晋商都很有名气,晋商以“船帮”、“驼帮”“车帮”、“马帮”四大商帮,专搞长途贩运,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以至日本、俄国等。(3)坐商经营即以定点店铺经营,是一种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从前的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形成了一些钱庄、银号、商行等规模教大的贸易集团。市商的经营之道市声;商幌;牌匾、字号。(P119)商业习俗(P119—120)敬财神(传说财神是赵公明)经销广告(我国的西式广告出现于晚清时期的上海,是由英国人梅杰引入的。)2.手工业及其行业组织管理工匠:出身农民说话办事有农民习惯,但又身怀绝技,属于“巧者劳”的人群类型。他们能创造农具、民居、农业生活的日用品和精神产品,能以行规相约束。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但舆论地位不低。(P120)工匠三个特点:(P121)

(1)具有手工艺性,讲究手的巧慧、手的经验、手工的审美效果,肯定用双手实现大脑想法的工匠能力。(2)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3)惟一性,指一些手工产品被认可后,人们随之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欣赏习惯。匠技的文化史意义(P122)第一,一些手工制品无法转化为大机器产品。第二,工匠技艺的民族民俗无法转化为大机器产品。行业组织(P122)

亦称行会,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相共济,保护行业利益。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师崇拜、师徒传承、行业禁忌。)民族手工业对农业文化的促进作用:手工业是农业社会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假如没有手工业,中国的民族经济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就不能借助大机器和新思想的力量,向现代社会转型,在世界竞争的轨道上就无法提速。中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P124)(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

(P125)

(1)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2)中国日常生活文化特点:既有创造性,又有依附性个性与集体性等级性与秩序性平均性与民主性的界限不大清楚一、日常生活的文化观念1.建筑文化2.饮食文化3.服饰文化4.交通文化二、社会组织的文化聚合1.家庭2.社区三、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民居:民居是承担居住、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力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的场所。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仪式1、建筑文化(P126—130)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

石室土木结构木石结构院墙院门庭院居室选址上梁贺新房使用家具祭灶、搬迁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仪式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选址仪式我国古代,金銮殿、寺庙、官府等建筑物在选址时所取的朝向是正南。视频欣赏:徽州民居建筑2.饮食文化(P131—136)

从中国文化史上说,研究饮食,就是研究在中国文化的系统内,人们吃什么和怎么吃。饮食的文化观念:(P132—134)(1)民本思想(2)节约粮食:(3)人格教育:汉语中,把玩物丧志叫“饭坑酒囊”,把庸碌无能叫“饭囊酒瓮”,把不劳而获、饱食终日叫“脑满肠肥”;(4)食疗观。视频欣赏: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群体实践:(1)仪式饮食;(2)阶层饮食;(3)节日饮食;(4)民间组织饮食;(5)待客饮食;(6)馈赠饮食。3.服饰文化

起源:护身御寒(树叶、茅草以及狩猎得来的兽皮)穿着方式是最简单的披挂。服饰的发展过程:自然物—亚麻、蚕丝、羊毛—纺织、染色技术的发明服饰的发展过程:

中国目前出现最早的染色材料记载是《诗经》,其中有“采菉”、“采蓝”的记载。蓝和菉的本意都是草的名字,因为性喜潮湿,因此大都生长在水边。当人们穿着素色的衣服到河边汲水时,被蓝草的枝叶碰到而又无法洗去时,染色就为人们所认识。蓝草染出的色相是叫做“青”色,所以才出现今天的“青出于蓝”的说法。

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又逐步创造出纺轮等最早的纺织工具。纺织品出现以后,人类又学会采用天然染料染色,染料取自植物、水果、花朵。服饰文化(P136—140)服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的创造和技巧。服饰的功能:服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的创造和技巧。服饰起源于双重性格,第一重性格是实用,第二重性格是装饰。服饰的构成要素:质、形、饰、色和画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包括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形标志、年龄标志。服饰文化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等。信仰标志:汉服龙、凤、麒麟等图案(自然崇拜)阶层标志:古代贵族男子:冠,平民:帻流行趋势复古羽扇纶巾(宋)衣冠禽兽,纨绔子弟、袈裟(代表身份地位)仪礼标志: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政治含义:中山装、建国初灰绿颜色职业标志:文臣武将(制服)审美标志:单纯美、自然美4.交通行旅文化(P140—144)交通行旅是伴随着人类迁徙的脚印、生产运输的路线和彼此沟通的需要发展起来的。我国的交通行旅文化显示了复杂的内容:(1)民族文明的发展、前进;(2)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文化心结。我国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1)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2)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如东北的赫哲族人,使用狗拉爬犁。传说黄帝是车的发明者。(3)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与传承:行旅规矩、行业范围、信仰禁忌、行业技术。二、社会组织的文化聚合

1.家庭、家族家庭:是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P144)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其中包括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P144)中国家庭结构的文化要素我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体系,姻缘关系服从于血缘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在血缘关系中找,具体可分为血缘九族制和血亲五服制。孝祭的规定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P144—145)中国家庭文化管理的要素主要有

(P145—146)(1)字辈谱,这是记忆性的文化链,它表示了家族内部的角色差别和地位等级。绝对地从血缘系统上“论资排辈”。(2)家谱,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是维系家族文化的经典,被称为民间的“二十五史”。(3)家风,是由家族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和秩序的习惯法。(4)人生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又称家族共同体,它有以下两个主要的文化功能:血缘凝聚力、地缘凝聚力。2.社区(与地方圣地)文化活动的特征:

(P148—150)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品;赌胜;吃喝;娱乐。社区文化活动的历史价值(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2)可以保持个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3)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3.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P150)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第三节

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一、天文历算1.天文学2.算学二、中医药学三、四大发明第三节

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

中国传统天文学:中国传统天文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和研究。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P152)历法是根据太阳、月亮的运动变法制定记时方式的方法。(P152)现在世界上通行的是西方的公历,中国用的则是阴阳合历。(P152)一、天文历算1.天文学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以太阳南中作为正中点。正中点叫“某时正”、“某正”、“某半”。计时器具有漏壶、香篆。漏壶就是用一固定尺寸的铜壶盛水,在壶壁上刻画时刻的标记,再根据壶水淹浸的部位读出对应的时刻来。(P153)2.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P153)

首先是其应用性;其次是独特的筹算记数法;三是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保留至今的传统算学知识:七巧板、韩信点兵。)二、中国医药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医学:在古代被视作“方技”,它包括“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部分。后来“经方”和“医经”逐渐成为传统医学的主体。两汉时期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定型。后来相继出现了一些经典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两汉时还形成了中医的“四诊”的诊断技术,即望、闻、问、切。其中的切创立了中国独特的脉学理论。从汉到宋,医学理论一剖有了发展,相继出现了关于切脉、针灸以至于法医等专著。明清时代在探索免疫治疗上有重大突破。中国至少在16世纪时用人痘接种的方法预防天花。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