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1-4册 所有名解_第1页
中国文学史 1-4册 所有名解_第2页
中国文学史 1-4册 所有名解_第3页
中国文学史 1-4册 所有名解_第4页
中国文学史 1-4册 所有名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解: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2.四家诗:指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三个学派: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侧有毛公得名,四家诗在民间广泛流传。3.风、雅、颂:《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河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4.“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5.《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的追述,不是当时人的记录。《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记言文之祖,《周书》主要是诰和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商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6.《春秋》: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定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地记事意识,但其记事都很简略。7.春秋笔法:是指孔子作春秋,在修史叙事上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具有明确的思想倾向而采用的一种深微屈折的写作手法。用一字喻褒贬,挫词严谨,在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的爱憎和思想倾向,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左传》: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三部。《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9.《国语》:主要记载春秋时期(战国)各国人的言行,是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又名《春秋外传》。10.《战国策》凡三十三卷,主要记叙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最后由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战国策》。11.《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论语》每篇标题取其首章首句的两个字,个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论语》的思想史仁与礼。《论语》的文学色彩:《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12.《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散文的另一形态,《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比《论语》更具有抽象思维特点,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探索宇宙原始,追寻万物本源。13.《孟子》:《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14.《庄子》:《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15.《庄子》三言:《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16.“楚辞”:“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17.“香草美人”:《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18.《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前235)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在该书所取的各家学说中,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更多些,《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19.《淮南子》: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共21篇,原称《淮南鸿烈》,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20.汉乐府:原指朝廷所设的音乐管理机关,负责制作,采集,演唱,用于燕飨,祭祀的歌曲,魏、晋、南北朝时人们把乐府所演唱的歌词称为乐府。因此,乐府由官属机构的名称转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后来人们又把模仿乐府歌词创作的诗歌也称为乐府诗。21.两汉乐府诗:两汉时期乐府机关收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22.《吴越春秋》: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赵晔撰,《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绎小说的雏形。23.《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24.建安风骨:汉末建安年间到曹魏初期,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创作主体,反映了动乱时代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25.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为“七子”。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26.正始之音:指曹魏后期诗歌创作方面不同与建安时期的时代特征。政治理想落空,建安时代表现政治理想,表现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表现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受玄学思想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歌变为寄托遥深。28.太康诗风:西晋前期诗坛的长作风尚。这个时期诗歌的风格特征是繁缛,代表诗人是陆机和潘岳。29游仙诗:以描写轻举高蹈的神仙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神仙长生境界的追求,继承秦汉以来求仙学道的传统——正体。或者写游仙而又明显的寄托,或者写隐逸而又仙道意象,借以抒发失意苦闷的情怀,表达到理想境象的追求,继承《诗经》赋比兴传统的手法。30.玄言诗: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以阐发老庄的哲理为主,缺乏形象及情韵的一种诗。盛行于东晋,代表诗人孙绰,许询,“理过其辞,淡乎寡味”。31.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32.永明体: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代表人物沈约和谢眺。34.宫体诗:南朝梁陈时期出现的宫廷侧艳诗,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包括她们的容貌、体态、服饰和器物等,具体的题材是咏物与描写女性方面。这类诗歌共同的艺术特点,是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内容贫乏。35.《水经注》:原来是汉代桑钦所作的地理书,记载河流水道的源流,经北魏郦道元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扩充,著此书。全书30万字,记载了1300多条河流,主要记载河流的源头流向以及沿河流域的山峦湖泊,水利工程,名胜古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风土民情,动植矿物等。36.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一、地理博物。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传》、张华的《博物志》。二、鬼神怪异。干宝的《搜神记》。三、佛法灵异。如王琰的《冥祥记》。37.志人小说: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志人小说今传较少,按其内容也可分为三类:一、笑话。(魏)邯郸淳《笑林》,二、野史。(东晋)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记》,三、逸闻轶事。这是志人小说的主要部分,有(东晋)裴启《语林》。38.《世说新语》:宋代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在《世说新语》的三卷36门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39.贞观诗风:指初唐时期,太宗、贞观年间诗歌创作的特点。创作的主体是以唐太宗及其文臣,诗歌多为奉和应别和咏物之作。多呈现六朝诗风,具有贵族化,宫廷化的特点。40.上官体:初唐贞观年间,出现了意味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和追求声律词藻之美,被称为“绮错婉媚”。41.“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四杰”的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都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对盛唐诗歌高潮的出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42.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张若虚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43.英雄传奇:英雄传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一般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英雄传奇以塑造一个或者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突破历史事实的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明代英雄传奇的代表作:《水浒传》。44.沉郁顿挫: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是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顿挫: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45.大历诗风:指的是唐太宗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代表人物韦应物、刘长卿及大历十才子。46.韩猛诗派:中唐贞元年间,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派,他们提出了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的理论,崇尚雄奇怪异之美。47.元白诗派: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48.古文运动:发生在唐代,以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以复古为号召的改革文体,文风的运动。内容上,是明道载道,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49.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50.俗讲:佛家讲经,因听讲者不同,有僧讲与俗讲之别。俗讲乃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51.变文:唐五代时与俗讲同时流行的民间说唱伎艺尚有“转变”。转变,就是说唱变文,变文,或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如《破魔变文》、《降魔变文》等。52.词:在唐代发展繁荣的同时,中国诗歌又出现了一种重要的新形式──词。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53.西昆体:是《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宋初馆阁文臣的唱和风气到真宗朝而臻于极盛。西昆体的题材范围比较狭隘,一是怀古咏史,二是咏物,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西昆体的思想内容比较贫乏,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西昆体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艺术特征,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代表诗人李商隐。54.晏殴诗风:宋初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诗歌风格,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义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主要继承的就是五代这种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风格是清丽淡雅,温润秀洁。晏殊代表作《珠玉词》。55.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56.诚斋体:杨万里,好诚帝,他的诗歌艺术特征被称为“诚斋体”。风格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善于捕捉稍顺即逝的物态,善于运用口语、俗语甚至方言俚语,变深刻为浅显,化生新为圆美。58.新派词人:南宋中晚期,以辛弃疾同时或稍晚时期一个爱国词派,以辛弃疾为首,或受其影响学其风格,或袭风格相近的词人群体,成员主要有刘过、陈亮。共同特点:辛派词人是远承东坡而近学稼轩,而从东坡到稼轩,其间的桥梁则是张孝祥;都有爱国思想倾向,以词反映重大思想问题,好用长调慢词;词风豪放粗犷。59.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是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卷。这四人都出于叶适之门,各人的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叶适把他们合称为“四灵”,曾编选《四灵诗选》,为之揄扬。“四灵”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艺术上精雕细琢,玲珑雅洁,接近贾岛、姚合的诗风。“四灵”在主观上打破了江西派的藩篱,在写作中尽量少用典故成语,回到了宋初崇尚晚唐体的老路上去。60.江湖诗派: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杭州有一个名叫陈起的书商,陈起为上述诗人刻印诗集,总称为《江湖集》。江湖诗派成员众多,人品流杂,其中大多数人对于国事政治不甚关心,但也不甘于清贫寂寞的隐逸生活。他们热衷于交游、结社、互相标榜。,他们写了许多用于献谒、应酬的诗,内容大多是歌功颂德或叹穷嗟卑,空洞无聊。江湖诗人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他们在这方面受到“四灵”的影响,即字句精丽,长于白描。但境界较为开阔,刘克庄和戴复古为代表。61.宋元话本:指宋元时期,说话艺人口传做事的底本,是最早的短篇小说。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一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祥,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一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等。62.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有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今存者除《西厢记诸宫调》外,尚有《刘知远诸宫调》与《天宝遗事诸宫调》。63.元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64.神仙道化学剧:马致远借鉴、吸取了全真教的思想主张,宣扬人生在世,应与世俗社会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求取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化解生活中的种种痛苦。如《黄粱梦》、《岳阳楼》等。马致远与多人合作的《黄梁梦》,含义比较深刻,在神道剧中较有代表性。65.南戏: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它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在结构方面,它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早期南戏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66.四大南戏:元代南戏较著名的作品还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等,后人称为四大南戏。67.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最早是宋金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与中原汉族音乐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乐曲。合此新乐辞所创作的歌辞。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几种。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套数,又称“套曲”、,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练,一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除此之外,散曲体制中还有一种带过曲。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68.元诗四大家:“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最优秀的的诗人是虞集。69.台阁体: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在文坛站主导地位的是“台阁体”。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和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则指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位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体裁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70.茶陵诗派: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主,主张学习杜甫,强调法度和声调。71.八股制义or八股文:明代的科举制度是有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兴起以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考试题目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仿宋经义,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八股文的一个重要题材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72.前七子:明代弘治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他们的文学主张是反对台阁体文风,提倡复古,变革文风“文必秦汉,诗比盛唐”,突出“真诗乃在人间”,重视诗歌感情。73.后七子:明代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主张复古,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74.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文坛又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主张:唐宋派虽说在总体上主要推崇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而个人的趣味则有所不同。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强调文以明道。“直抒胸臆,信手写出”。75.明代戏曲:明代戏曲的主体是传奇,发源于宋元南戏而带有浓厚南方戏剧特征,但又融合了北曲声腔和元杂剧精华的艺术样式,伴随着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大声腔”,发展为明清两代的全国性大型戏曲样式。以《牡丹亭》为典范。76.“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由南戏所升格的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77.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78.吴江派:以沈璟为令人的吴江派是江苏吴江人,他一共改编、创作了17本昆剧,合称为《属玉唐传奇》。沈璟的曲学主张是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本色论”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第三是“声律论”,这是沈璟曲论中影响最大的方面。79.临川派:临川派有汤显祖同时或之后的剧作家们创作,戏曲史上往往将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为“临川派”。主张:注重文采,主张戏曲创作应该以意、趣、声、色为主,认为戏曲创作不应该拘泥于声律格韵。汤显祖创作了“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80.汤沈之争:指的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与汤显祖为主的临川派,因创作主张不同,而发生的学术之争,(两个人的主张加上)。汤沈之争的影响,实际上各以其积极方面健全了当时的戏曲创作。成为明代后期“传奇”创作繁荣的标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81.神怪小说:明代后期,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为主要题材。《西游记》为代表。82.世情小说:明清时期出现的,以人情世态、悲欢离合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金瓶梅》就常常被看作诗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