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如果说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回答“为何译”的问题,那么,国家翻译能力建设过程中,同样需要思考“译什么”“为谁译”“谁来译”“怎么译”“如何传”等问题。译什么?要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主题的选择上可更加开放。既回应国外精英群体通过四书五经了解中国古代智慧的诉求,也满足普通民众对流行文化的偏爱;既有国家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也有平凡却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可政府倡导,可民间推送,还可响应对象国的主动索求。为谁译?要重视对需求市场的预先调研和目标读者阅读特点的提前认知。同一个原文本,可以瞄准专业人士为其提供学术化翻译,也可针对普通人士进行大众化翻译,而一个毫无对象感的译本,可能在两种读者群体中都知音难觅,最终躺在异国图书馆无人问津。谁来译?母语者或双语者的翻译通常能获得更佳传播效果。霍克斯译《红楼梦》,闵福德译《鹿鼎记》,蓝诗玲译鲁迅,刘宇昆译《三体》,大凡进入他国主流或大众阅读领域的成功译著莫不如是。对于涉及国情国策等政治文本、新闻话语的外译,中外合作是更好的模式:中国译者把握内容不被曲解,同时给予母语译者在叙事和表达方式上的充分自由。当然,出色的汉学家及母语译者数量毕竟有限,大量译作由中国译者完成也是现实。培养包括中国译者和未来汉学家在内的高端中译外人才、加强国家中译外能力建设,是解决“谁来译”问题的长远之策。怎么译?在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尚存较大“认知差”的时候,归化翻译应成为培养读者阅读兴趣的主要策略。在确保中国核心价值观和政治立场不被曲解的前提下,采用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不失为有效的选择。虽然庞德“翻译”的唐诗不乏误译或创作,但却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唐诗热。辜渔铭在自己的译作里大量使用意译和归化策略,以消除英语读者的阅读障碍。我们应当给予认知差弥合过程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更要给予优秀译者的专业判断更多尊重与信任。如何传?翻译作品最终要经由有效传播才能实现其应有价值。应多与目的语国家出版发行销售机构合作,他们深谙本国传播渠道和宣传策略。对大多数译作来说,印刷媒体依然是主要传播媒介。商业成功的译作可及时改编成影视作品,并辅之以周边产品,在市场及社交媒体上广泛宣传,形成组合效应,翻译是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了解世界,用他者的语言表征自己,与世界对话、相处和共存的方式。再经典的文本、再精彩的故事,也要经由翻译才能在他国的文化土壤里获得“后起的生命”。惟有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国家中译外能力建设,有效促进文化影响力提升,才能真正体味季美林先生的由衷感叹:“翻译之为用大矣哉!”(摘编自任文《不断加强中译外能力建设》)材料二传统文学经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创造的结晶,也是文学译介倍受瞩目的内容之一。由于文学经典的文化内涵深厚,对翻译要求极高,同时,读者对译本的接受也有一个动态过程,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接受需求,凸显不同时代的精神诉求与审美期待。因此,文学经典的翻译往往不是一“本”定音,而要经过不同译本的持续推进,以不同的侧重来丰富和完善对原作的转化。以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目前最著名的是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英国人霍克斯的译本。如果根据印刷数目、再版数目、被引用率这些指标来看,霍克斯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要远胜于前者。究其原因,霍译本立足英语读者的认知与审美观念,考量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翻译中挪用了英语文学文化中丰厚的典故、风俗与语言特征去替代汉语原文中特有的修辞、文化与审美意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萍踪浪迹”,在霍译本中成了“滚石无苔”,“凤煮龙翔”的中华传统意象也被译成更具西方文化特色的“神鸟在天”。某种程度上说,霍克斯通过向目的语靠拢的归化式翻译方法重构了《红楼梦》。相比之下,杨戴译本则以原著为中心,立足于原著的汉语文化传统、审美习惯和修辞特色,试图让西方读者尽量靠近原著所呈现的文化世界。因此不难预料,外国读者会在杨戴译本阅读过程中遇到理解困难,接受效果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从动态的历史文化观来看,这两部译著并无优与劣的差别,而是互为补充。霍译充分考虑到跨文化接受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减少阅读障碍,增强作品可读性,起到吸引受众、打开市场的作用;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渐浓厚、了解日渐深入,海外读者对杨戴译本的接受程度也随之提升。如今,杨戴译本的优势日渐凸显出来:它从内容到文体风格更为忠实完整地呈现原著,较好地保留并传递出汉语文化独有的文学魅力、审美理念和艺术价值,展示文学和文化的本真面貌和深刻意义。《红楼梦》两个译本的翻译、传播与接受经历,让我们领会到文学对外翻译与传播的多重意义。在主题、故事的再现之外,译本还要传递思想与文化内涵,传达文学和美学上的特质。(摘编自许钩《深耕文学翻译增进文化交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译什么”的问题〖答案〗并不固定,既可为四书五经,也可为流行文化,只要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即可。B.文学作品宜采用母语者或双语者的翻译方式,而涉及国情国策等政治文本、新闻话语的外译宜采用中外合作的模式。C.“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因为任何一个民族,要了解世界,表征自己,与世界对话、相处和共存,都必须借助翻译。D.文学经典的文化内涵深厚,再加上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对译本有不同的接受需求,因此,文学经典对翻译要求极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翻译的目标读者既可以是专业人士,也可以是普通人士;没有对象感的译本可能会知音难觅,无人问津。B.翻译作品必须经过有效传播才能实现其应有价值,因此只要能够得到有效传播的翻译作品就是优秀作品。C.《红楼梦》霍译本立足于英语读者的认知与审美观念,而杨戴译本立足于原著的汉语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等。D.尽管当初霍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远超杨戴译本,但如今后者的接受程度日益提升,优势日渐明显。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归化翻译”特点的一项是(3分)A.林纾在翻译时,碰见他心目中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痒难熬,抢过作者的笔代他去写。B.《老子》已被译成94种语言文字,共1927种译本。除纸质本外,还有网络本、漫画图文等多种形式C.科幻小说《三体》译本走红海外,它继承中国传统文学基因,颠覆了海外读者对中国传统“纯文学”的刻板印象。D.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以“江声浩荡”四个字开头,震撼人心;译作与原作不只是词句的转换,更是精神的契合。4.材料一、二的论述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境”。请结合材料,谈谈怎样才能达到“化境”。(4分)(二)现代文阅读亚(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四爷和他的马李海燕凛冽的北风穿透四爷单薄的身体,他脸如霜雪,一手拿鞭,一手扯着马缰绳,与一匹枣红马对峙着。四爷一鞭子抽下去,枣红马身上又落下一道鞭痕。疼痛使枣红马不停地掏着四蹄,马棚里灰尘横飞。走啊!四爷怒吼。四爷扔掉鞭子,用力拽着缰绳,企图把枣红马拽出马棚。枣红马仍然捆着四蹄不肯离开。你真是个畜生!四爷疯了一样,一鞭鞭抽下去。枣红马终于被四爷疯狂的举动激怒了,它一声嘶鸣,两只后蹄猛地一蹶。被踢出去的四爷,撞在马棚墙上,又弹回来,重重地摔在马槽子上,鲜血顺着四爷叠满皱褶的脸,流了下来。北风愈加狂妄,冻住了四爷脸上的血条子,他的脸显得狰狞可怕。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就杀了你!枣红马又发出一声长嘶。四爷扔掉缰绳,跟跄着回到屋子里,回来时手里握着一把尖刀。四爷手里拿着尖刀,胸膛里敲着鼓点,他的眼前错落着出现了三匹马,长得如此相像。它们昂着头。威风凛凛地站着。四爷跟它们祖孙三代耳鬓厮磨了半个世纪,四爷知道它们谁是谁,却从来不认真去分辨它们,因为在他心里,它们就是同一匹马,一匹站在他心头上的马。那年夏天,大雨滂沱,儿子带着乡亲们冒雨一路寻来。四爷被车闸失灵的马车甩下,腿摔断了,掉进山崖下的马车摔散了,两匹马摔死了。被儿子背回家的四爷,看着院子里横着的两匹枣红马的尸体,抱着刚三个月大的小枣红马的脖子,把牙齿咬得嘎嘣响。姚三说,愁眉苦脸顶个屁,人没事就是万幸,大伙儿把马肉分了,少损失点儿。四爷看一眼姚三,沉着脸指着菜园,命令儿子挖坑葬两匹马,把一院子人闪得大眼瞪小眼。儿子今天从城里回来,不容四爷分说,就把五亩地以长期租赁的方式承包给了姚三。儿子说,把东西收拾收拾,星期天我来接你。土地和枣红马都在,四爷转眼就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了。除了四爷那五亩,东山坡的山地,三年前被姚三悉教承包,栽上了苹果树。姚三三番五次找四爷,希望四爷把那块地包给他,都被四爷挡在门外。十七岁就驾车扬鞭的四爷,驾驭着自己心爱的枣红马,在自己的五亩地里,春种秋收。枣红马有力的四蹄蹬着土地,土地便被犁锌依次豁开,翻着黑色的浪。四爷感到踏实,更痴情于那种陶醉感。四爷说我不走。儿子说,如果昨天姚三叔不来,你还有命吗?四爷努力挺直的腰杆,就矮下去几分昨天身子就那么一软,容不得四爷有任何的牵念,就瘫了下去,连喊救命的力气都被抽走了,亏得又来找四爷碰运气的姚三,用五粒救心丸救了他的命。四爷说,我走了马咋办?儿子说,卖。四爷说,我不卖马。儿子说,这回你说了不算。四爷瞪眼珠子,我是你老子!儿子也不服弱,老子也没权让儿子成为不孝之子。冬日的阳光把光线扯上半截炕,四爷闭眼躺在炕上,心里一半阳光,一半哀伤。后半响,来了俩人,四爷认得是镇子上卖驴肉的屠夫。一个屠夫围着枣红马转了几圈,另一个用手按了又按枣红马的后臀,四目相对。四爷看到四只眼里射出带着杀气的满足。四爷说不卖。屠夫看着四爷的儿子,你们谁说了算?儿子把四爷推进屋子里,在外面用锁头别住门鼻儿。俩屠夫走了,儿子手里捏着屠夫留下的一叠定钱,明天他们来牵马。一阵汽车引警声后,小院里平静下来。四爷倚在马棚的门口,不错眼珠地看着枣红马。给枣红马填足了草料后,四爷拍拍马脸说,吃吧老伙计,吃饱喝足了,你走吧。至于去哪儿,四爷没多想,只想它在村庄里消失。集体制结束那年,土地承包到户,牲畜也瓜分,四爷赶了十里路,在镇上供销社买回两瓶二锅头,揣在怀里,径直去了队长姚三家。四爷掏出酒。姚三一愣,啥意思?我要枣红马。姚三露出一口黄牙,明天抓阉决定,看你自己的造化。我不管,我就要枣红马。姚三冷笑,你凭啥?四爷说你把枣红马给我,我给你种一辈子地,绝不要一分钱。四爷手里,就有了一张写着枣红马的阉。当他牵着一匹枣红马从大街上走过时,那种自豪和满足感,让他像个将军似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四爷手里的刀锋蘸着月光,闪着凛厉的寒光。我再问你一句,畜生,你走不走?枣红马昂着头,眼里那份恐惧感被深深的迷茫取代,或者它始终都没弄明白,一向待它温和的主人。今天为何这般拼命抽打它,又为何黑灯瞎火地让它走。直到四爷狠命地勒住它的脖子,它才感到真正的恐惧,它拼命地反抗着。四爷瘦弱的身子,被枣红马有力的脖颈甩得左右摇摆,像风中干枯的玉米叶子。四爷声音颤抖,畜生,你死了,我还把你葬在院子里,我不要别人千刀万剐你!跟马打了五十年交道的四爷,尽管摇摆不定,还是有机会把刀子插进枣红马脖子的命脉里,可是四爷一次次让机会从手边溜走。刀子“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四爷也从马身上摔了下来。天空像一面深蓝色的湖,深蓝色的湖水里潜着抖动的星星,一眨一眨地看着流泪的四爷,和那匹惊魂未定的枣红马。(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年19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爷千方百计想把枣红马赶走,不惜用鞭子抽打,甚至打算拿刀杀死它,这看似不可思议的疯狂举动中蕴含了对枣红马深沉的爱。B.在四爷心里,祖孙三代枣红马“就是同一匹马”,是因为三匹马长得十分相像,站立时都昂着头,威风凛凛,不认真看无法分辨。C.儿子要把四爷接到城里养老,而四爷却舍不得离开五亩山地和枣红马,父子间的矛盾冲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的社会现实D.四爷尽管有机会把刀子插进枣红马的致命之处但还是一次次放弃了机会,这表明他于心不忍,实在无法亲手杀死心爱的枣红马。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描述四爷“脸如霜雪”地与枣红马对峙并鞭打枣红马,巧妙设置了悬念,有效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四爷为什么要打马呢?B.小说结构谨严,照应周密,如前文写“姚三三番五次找四爷”承包山地,为后文姚三能及时发现四爷心脏病突然发作预先做了铺垫。C.小说灵活地运用人格化的手法,通过描写枣红马或愤怒或恐惧或迷茫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四爷的反常,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和凸显主旨。D.小说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枣红马的最终结局,而是通过描写深蓝色的天空、一眨一眨的星星等美好景物,象征着枣红马终会获得自由。8.小说中的四爷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9.小说是怎样叙述“四爷和他的马”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日:“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皆适于义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熙,辞曰:“馈。’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节选自《孟子》)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由A此B观C之D君E不F行G仁H政I而J富K之L皆M弃N于O孔P子Q者R也S况T于U为V之W强X战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居仁由义”与“为仁由已”(《论语·颜渊》两句中的“由”字含义相同B.“求也为季氏宰”与“家君作宰”《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宰”字含义不同C.小子,文中用作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现在则常用于对人轻慢或戏谑的称呼D.镒,与“钧”同为古代重量单位但比“钩”小,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要想得天下必须得民心,而得民心的方法便是满足百姓的愿望,不做百姓所厌恶的事。B.孟子主张远离自暴自弃的人;在他看来,只有仁、义才是人的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那些抛弃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的人都是可悲的。C.孟子离开齐国,充虞觉察他神色有异,于是拿孟子当初教导他的话表示质疑,孟子说按理已到了王者兴起之时,自已就是这个王者。D.当初在齐国,齐王赠金孟子不接受;后来宋国和薛国赠金,孟子却接受了。这令陈臻感到困惑,认为孟子的做法必定有一种是错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4分)(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4分)14.孟子接受宋国和薛国的馈赠,却拒绝齐王的馈赠,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题杨次公春兰苏轼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①。〖备注〗①燕:轻慢,亵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点题,以“美人”比喻春兰,生动地表现出春兰的妙丽姿态、倾城容色。B.次句承前,运用拟人手法表现春兰内在品性:持自守,不愿主动迎合他人C.三四句借写春兰恶劣的生长环境来表现其馨香:被蓬草艾蒿遮蔽而难掩其香D.这首题画诗前半描绘画中之兰,后半侧重描写画中之人,首尾照应,结构圆融16.诗歌后四句是怎样表现杨次公画技高超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两句,运用通感生动地描写出琵琶声或婉转流利或滞涩不畅的特点。(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渲染曹操水军“顺流而东”时的盛大气势。(3)大海因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沧海”。而与大海相比,“沧海”更具美感,因而受到古代文人的钟爱,被写入诗词之中,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提起中国风,人们会不由得想起《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也自然会对《东风破》《青花瓷》《霍元甲》《发如雪》等音乐作品津津乐道。那么,在音乐领域,中国风是种什么“风”呢?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少见,既有从中国元素入手①的,也有从旋律、歌词、节奏、编曲、演唱等方面出发作深入专业解读的。总之,国风音乐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这也为国风音乐的探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是,随着国风从小众走向大众,跟风创作,打着“国风”旗号②的情况也有所显现。比如在某些综艺节目中,一首歌中随意穿插两句诗词、戏腔或在乐队中加一件民族乐器,就号称中国风,最终却因使用不当而③。这种现象的确值得反思。我们虽然不必苛求国风音乐完全复原古风、古曲,但是国风音乐的创作还是要遵循一些基本规矩。国风音乐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是包容性的也是专业性的,它遵循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律;它是传统的,离不开古风、古韵的养分,也一直在探索更多的创新可能性,所以是现代的。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将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改为一组整句,可适当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恐高症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心理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胆子小”,具体表现为害怕站在高楼上或山顶上,即使靠近桥边、地铁道等时,①。据统计,世界上有十五分之一的人或多或少会有恐高的倾向,某种程度上,“怕高”是有进化意义的这种“恐惧”本身也是人类对自己生命安全的一种保护措施,它可以让②,降低因为从高处摔落带来的伤亡几率。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使人对高处避而远之,那就是人类已经习惯用平行于地面的视角看事物,而在高处时,③。举例来说,人在地面上看到汽车会看到侧面,从飞机往下看只能看到盖子。尽管都是立体的,但如果把水平视角下的身体平衡能力和方向辨别能力转换到垂直视角,必然是不适应的。获得的视觉信息改变之后,身体极容易失去平衡和方向感,会让人产生安全感的缺失,需要尽快回到水平视角。以上两点,决定了“怕高”成为植根于每个人内心的恐惧。21.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以“‘怕高’成为植根于每个人内心的恐惧”为开头,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85个字。(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近日,某学校发出通知,宣布为保障学生充分的休息时间,学校将启用9点作业“熔断”机制,即超过晚上9点,就无条件停止做作业,未完成作业的第二天也不用补做。该消息一出,引发了广大网友热议。为此,某报教育论坛特举办一期“作业‘熔断’机制大家谈”活动,现面向社会征稿。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社会实际,以学生家长的名义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与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如果说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回答“为何译”的问题,那么,国家翻译能力建设过程中,同样需要思考“译什么”“为谁译”“谁来译”“怎么译”“如何传”等问题。译什么?要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主题的选择上可更加开放。既回应国外精英群体通过四书五经了解中国古代智慧的诉求,也满足普通民众对流行文化的偏爱;既有国家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也有平凡却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可政府倡导,可民间推送,还可响应对象国的主动索求。为谁译?要重视对需求市场的预先调研和目标读者阅读特点的提前认知。同一个原文本,可以瞄准专业人士为其提供学术化翻译,也可针对普通人士进行大众化翻译,而一个毫无对象感的译本,可能在两种读者群体中都知音难觅,最终躺在异国图书馆无人问津。谁来译?母语者或双语者的翻译通常能获得更佳传播效果。霍克斯译《红楼梦》,闵福德译《鹿鼎记》,蓝诗玲译鲁迅,刘宇昆译《三体》,大凡进入他国主流或大众阅读领域的成功译著莫不如是。对于涉及国情国策等政治文本、新闻话语的外译,中外合作是更好的模式:中国译者把握内容不被曲解,同时给予母语译者在叙事和表达方式上的充分自由。当然,出色的汉学家及母语译者数量毕竟有限,大量译作由中国译者完成也是现实。培养包括中国译者和未来汉学家在内的高端中译外人才、加强国家中译外能力建设,是解决“谁来译”问题的长远之策。怎么译?在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尚存较大“认知差”的时候,归化翻译应成为培养读者阅读兴趣的主要策略。在确保中国核心价值观和政治立场不被曲解的前提下,采用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不失为有效的选择。虽然庞德“翻译”的唐诗不乏误译或创作,但却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唐诗热。辜渔铭在自己的译作里大量使用意译和归化策略,以消除英语读者的阅读障碍。我们应当给予认知差弥合过程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更要给予优秀译者的专业判断更多尊重与信任。如何传?翻译作品最终要经由有效传播才能实现其应有价值。应多与目的语国家出版发行销售机构合作,他们深谙本国传播渠道和宣传策略。对大多数译作来说,印刷媒体依然是主要传播媒介。商业成功的译作可及时改编成影视作品,并辅之以周边产品,在市场及社交媒体上广泛宣传,形成组合效应,翻译是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了解世界,用他者的语言表征自己,与世界对话、相处和共存的方式。再经典的文本、再精彩的故事,也要经由翻译才能在他国的文化土壤里获得“后起的生命”。惟有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国家中译外能力建设,有效促进文化影响力提升,才能真正体味季美林先生的由衷感叹:“翻译之为用大矣哉!”(摘编自任文《不断加强中译外能力建设》)材料二传统文学经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创造的结晶,也是文学译介倍受瞩目的内容之一。由于文学经典的文化内涵深厚,对翻译要求极高,同时,读者对译本的接受也有一个动态过程,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接受需求,凸显不同时代的精神诉求与审美期待。因此,文学经典的翻译往往不是一“本”定音,而要经过不同译本的持续推进,以不同的侧重来丰富和完善对原作的转化。以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目前最著名的是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英国人霍克斯的译本。如果根据印刷数目、再版数目、被引用率这些指标来看,霍克斯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要远胜于前者。究其原因,霍译本立足英语读者的认知与审美观念,考量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翻译中挪用了英语文学文化中丰厚的典故、风俗与语言特征去替代汉语原文中特有的修辞、文化与审美意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萍踪浪迹”,在霍译本中成了“滚石无苔”,“凤煮龙翔”的中华传统意象也被译成更具西方文化特色的“神鸟在天”。某种程度上说,霍克斯通过向目的语靠拢的归化式翻译方法重构了《红楼梦》。相比之下,杨戴译本则以原著为中心,立足于原著的汉语文化传统、审美习惯和修辞特色,试图让西方读者尽量靠近原著所呈现的文化世界。因此不难预料,外国读者会在杨戴译本阅读过程中遇到理解困难,接受效果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从动态的历史文化观来看,这两部译著并无优与劣的差别,而是互为补充。霍译充分考虑到跨文化接受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减少阅读障碍,增强作品可读性,起到吸引受众、打开市场的作用;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渐浓厚、了解日渐深入,海外读者对杨戴译本的接受程度也随之提升。如今,杨戴译本的优势日渐凸显出来:它从内容到文体风格更为忠实完整地呈现原著,较好地保留并传递出汉语文化独有的文学魅力、审美理念和艺术价值,展示文学和文化的本真面貌和深刻意义。《红楼梦》两个译本的翻译、传播与接受经历,让我们领会到文学对外翻译与传播的多重意义。在主题、故事的再现之外,译本还要传递思想与文化内涵,传达文学和美学上的特质。(摘编自许钩《深耕文学翻译增进文化交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译什么”的问题〖答案〗并不固定,既可为四书五经,也可为流行文化,只要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即可。B.文学作品宜采用母语者或双语者的翻译方式,而涉及国情国策等政治文本、新闻话语的外译宜采用中外合作的模式。C.“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因为任何一个民族,要了解世界,表征自己,与世界对话、相处和共存,都必须借助翻译。D.文学经典的文化内涵深厚,再加上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对译本有不同的接受需求,因此,文学经典对翻译要求极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翻译的目标读者既可以是专业人士,也可以是普通人士;没有对象感的译本可能会知音难觅,无人问津。B.翻译作品必须经过有效传播才能实现其应有价值,因此只要能够得到有效传播的翻译作品就是优秀作品。C.《红楼梦》霍译本立足于英语读者的认知与审美观念,而杨戴译本立足于原著的汉语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等。D.尽管当初霍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远超杨戴译本,但如今后者的接受程度日益提升,优势日渐明显。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归化翻译”特点的一项是(3分)A.林纾在翻译时,碰见他心目中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痒难熬,抢过作者的笔代他去写。B.《老子》已被译成94种语言文字,共1927种译本。除纸质本外,还有网络本、漫画图文等多种形式C.科幻小说《三体》译本走红海外,它继承中国传统文学基因,颠覆了海外读者对中国传统“纯文学”的刻板印象。D.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以“江声浩荡”四个字开头,震撼人心;译作与原作不只是词句的转换,更是精神的契合。4.材料一、二的论述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境”。请结合材料,谈谈怎样才能达到“化境”。(4分)(二)现代文阅读亚(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四爷和他的马李海燕凛冽的北风穿透四爷单薄的身体,他脸如霜雪,一手拿鞭,一手扯着马缰绳,与一匹枣红马对峙着。四爷一鞭子抽下去,枣红马身上又落下一道鞭痕。疼痛使枣红马不停地掏着四蹄,马棚里灰尘横飞。走啊!四爷怒吼。四爷扔掉鞭子,用力拽着缰绳,企图把枣红马拽出马棚。枣红马仍然捆着四蹄不肯离开。你真是个畜生!四爷疯了一样,一鞭鞭抽下去。枣红马终于被四爷疯狂的举动激怒了,它一声嘶鸣,两只后蹄猛地一蹶。被踢出去的四爷,撞在马棚墙上,又弹回来,重重地摔在马槽子上,鲜血顺着四爷叠满皱褶的脸,流了下来。北风愈加狂妄,冻住了四爷脸上的血条子,他的脸显得狰狞可怕。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就杀了你!枣红马又发出一声长嘶。四爷扔掉缰绳,跟跄着回到屋子里,回来时手里握着一把尖刀。四爷手里拿着尖刀,胸膛里敲着鼓点,他的眼前错落着出现了三匹马,长得如此相像。它们昂着头。威风凛凛地站着。四爷跟它们祖孙三代耳鬓厮磨了半个世纪,四爷知道它们谁是谁,却从来不认真去分辨它们,因为在他心里,它们就是同一匹马,一匹站在他心头上的马。那年夏天,大雨滂沱,儿子带着乡亲们冒雨一路寻来。四爷被车闸失灵的马车甩下,腿摔断了,掉进山崖下的马车摔散了,两匹马摔死了。被儿子背回家的四爷,看着院子里横着的两匹枣红马的尸体,抱着刚三个月大的小枣红马的脖子,把牙齿咬得嘎嘣响。姚三说,愁眉苦脸顶个屁,人没事就是万幸,大伙儿把马肉分了,少损失点儿。四爷看一眼姚三,沉着脸指着菜园,命令儿子挖坑葬两匹马,把一院子人闪得大眼瞪小眼。儿子今天从城里回来,不容四爷分说,就把五亩地以长期租赁的方式承包给了姚三。儿子说,把东西收拾收拾,星期天我来接你。土地和枣红马都在,四爷转眼就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了。除了四爷那五亩,东山坡的山地,三年前被姚三悉教承包,栽上了苹果树。姚三三番五次找四爷,希望四爷把那块地包给他,都被四爷挡在门外。十七岁就驾车扬鞭的四爷,驾驭着自己心爱的枣红马,在自己的五亩地里,春种秋收。枣红马有力的四蹄蹬着土地,土地便被犁锌依次豁开,翻着黑色的浪。四爷感到踏实,更痴情于那种陶醉感。四爷说我不走。儿子说,如果昨天姚三叔不来,你还有命吗?四爷努力挺直的腰杆,就矮下去几分昨天身子就那么一软,容不得四爷有任何的牵念,就瘫了下去,连喊救命的力气都被抽走了,亏得又来找四爷碰运气的姚三,用五粒救心丸救了他的命。四爷说,我走了马咋办?儿子说,卖。四爷说,我不卖马。儿子说,这回你说了不算。四爷瞪眼珠子,我是你老子!儿子也不服弱,老子也没权让儿子成为不孝之子。冬日的阳光把光线扯上半截炕,四爷闭眼躺在炕上,心里一半阳光,一半哀伤。后半响,来了俩人,四爷认得是镇子上卖驴肉的屠夫。一个屠夫围着枣红马转了几圈,另一个用手按了又按枣红马的后臀,四目相对。四爷看到四只眼里射出带着杀气的满足。四爷说不卖。屠夫看着四爷的儿子,你们谁说了算?儿子把四爷推进屋子里,在外面用锁头别住门鼻儿。俩屠夫走了,儿子手里捏着屠夫留下的一叠定钱,明天他们来牵马。一阵汽车引警声后,小院里平静下来。四爷倚在马棚的门口,不错眼珠地看着枣红马。给枣红马填足了草料后,四爷拍拍马脸说,吃吧老伙计,吃饱喝足了,你走吧。至于去哪儿,四爷没多想,只想它在村庄里消失。集体制结束那年,土地承包到户,牲畜也瓜分,四爷赶了十里路,在镇上供销社买回两瓶二锅头,揣在怀里,径直去了队长姚三家。四爷掏出酒。姚三一愣,啥意思?我要枣红马。姚三露出一口黄牙,明天抓阉决定,看你自己的造化。我不管,我就要枣红马。姚三冷笑,你凭啥?四爷说你把枣红马给我,我给你种一辈子地,绝不要一分钱。四爷手里,就有了一张写着枣红马的阉。当他牵着一匹枣红马从大街上走过时,那种自豪和满足感,让他像个将军似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四爷手里的刀锋蘸着月光,闪着凛厉的寒光。我再问你一句,畜生,你走不走?枣红马昂着头,眼里那份恐惧感被深深的迷茫取代,或者它始终都没弄明白,一向待它温和的主人。今天为何这般拼命抽打它,又为何黑灯瞎火地让它走。直到四爷狠命地勒住它的脖子,它才感到真正的恐惧,它拼命地反抗着。四爷瘦弱的身子,被枣红马有力的脖颈甩得左右摇摆,像风中干枯的玉米叶子。四爷声音颤抖,畜生,你死了,我还把你葬在院子里,我不要别人千刀万剐你!跟马打了五十年交道的四爷,尽管摇摆不定,还是有机会把刀子插进枣红马脖子的命脉里,可是四爷一次次让机会从手边溜走。刀子“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四爷也从马身上摔了下来。天空像一面深蓝色的湖,深蓝色的湖水里潜着抖动的星星,一眨一眨地看着流泪的四爷,和那匹惊魂未定的枣红马。(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年19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爷千方百计想把枣红马赶走,不惜用鞭子抽打,甚至打算拿刀杀死它,这看似不可思议的疯狂举动中蕴含了对枣红马深沉的爱。B.在四爷心里,祖孙三代枣红马“就是同一匹马”,是因为三匹马长得十分相像,站立时都昂着头,威风凛凛,不认真看无法分辨。C.儿子要把四爷接到城里养老,而四爷却舍不得离开五亩山地和枣红马,父子间的矛盾冲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的社会现实D.四爷尽管有机会把刀子插进枣红马的致命之处但还是一次次放弃了机会,这表明他于心不忍,实在无法亲手杀死心爱的枣红马。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描述四爷“脸如霜雪”地与枣红马对峙并鞭打枣红马,巧妙设置了悬念,有效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四爷为什么要打马呢?B.小说结构谨严,照应周密,如前文写“姚三三番五次找四爷”承包山地,为后文姚三能及时发现四爷心脏病突然发作预先做了铺垫。C.小说灵活地运用人格化的手法,通过描写枣红马或愤怒或恐惧或迷茫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四爷的反常,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和凸显主旨。D.小说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枣红马的最终结局,而是通过描写深蓝色的天空、一眨一眨的星星等美好景物,象征着枣红马终会获得自由。8.小说中的四爷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9.小说是怎样叙述“四爷和他的马”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日:“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皆适于义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熙,辞曰:“馈。’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节选自《孟子》)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由A此B观C之D君E不F行G仁H政I而J富K之L皆M弃N于O孔P子Q者R也S况T于U为V之W强X战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居仁由义”与“为仁由已”(《论语·颜渊》两句中的“由”字含义相同B.“求也为季氏宰”与“家君作宰”《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宰”字含义不同C.小子,文中用作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现在则常用于对人轻慢或戏谑的称呼D.镒,与“钧”同为古代重量单位但比“钩”小,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要想得天下必须得民心,而得民心的方法便是满足百姓的愿望,不做百姓所厌恶的事。B.孟子主张远离自暴自弃的人;在他看来,只有仁、义才是人的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那些抛弃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的人都是可悲的。C.孟子离开齐国,充虞觉察他神色有异,于是拿孟子当初教导他的话表示质疑,孟子说按理已到了王者兴起之时,自已就是这个王者。D.当初在齐国,齐王赠金孟子不接受;后来宋国和薛国赠金,孟子却接受了。这令陈臻感到困惑,认为孟子的做法必定有一种是错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4分)(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4分)14.孟子接受宋国和薛国的馈赠,却拒绝齐王的馈赠,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题杨次公春兰苏轼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①。〖备注〗①燕:轻慢,亵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点题,以“美人”比喻春兰,生动地表现出春兰的妙丽姿态、倾城容色。B.次句承前,运用拟人手法表现春兰内在品性:持自守,不愿主动迎合他人C.三四句借写春兰恶劣的生长环境来表现其馨香:被蓬草艾蒿遮蔽而难掩其香D.这首题画诗前半描绘画中之兰,后半侧重描写画中之人,首尾照应,结构圆融16.诗歌后四句是怎样表现杨次公画技高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