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文化-经济作物文化_第1页
农产品文化-经济作物文化_第2页
农产品文化-经济作物文化_第3页
农产品文化-经济作物文化_第4页
农产品文化-经济作物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联趣谈它使你的生活无形中多了几分诗意和文化的色彩,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到南天门,歇歇脚,喝杯茶去登祝融顶,看看山,携朵云来联曰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散东西联曰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两杯各西东联曰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联曰竹仙庵两个山人品泉茶三口白水联曰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茶文化茶是我国南方的一种树种,起源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历史。茶礼茶礼“茶”作为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一种植物,它已经与别的自然之物有了一个质的区别。人类在使用茶的过程当中,已经不再仅仅只是摄取它的物质成分,而更多的则是从中去体会和感受人类用以对它进行加工改造的那些“主观意志”。人类在使用茶的过程当中,已经不再仅仅只是摄取它的物质成分,而更多的则是从中去体会和感受人类用以对它进行加工改造的那些“主观意志”。人类在使用茶的过程当中形成的与茶相关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法规、饮茶习俗、人际关系以及文艺作品等,也成为了“茶”的一个重要内涵。作为物质本身的“茶”也突破了茶叶(树)本身的范畴,不再仅仅用来指称茶叶和用茶叶制作的饮料及相关产品,而且还包含了任何其他一切被人们称为“茶”而不含茶的成分的东西。甘蔗的起源世界种蔗制糖起源于中国公元前三世纪末,闽王已从福建向汉高祖进贡甘蔗制的砂糖。公元三世纪初,明确黄河流域业已种甘蔗。亚历山大大王于公元前327年东侵印度时,他的随从执事记录有:当地人咬食一种稀奇芦苇,没有蜂的任何帮助,会产生一种蜜。意大利人马可·波罗1271年11月踏上旅途往东方,于1295年冬回到他的故乡。在其《游记》中谈到:旅途所经各地,只有中国几个地方产糖,和印度人来中国买糖的情况。表明了印度开始蔗糖生产比中国迟得多。马可·波罗《游记》曾说到,中国泉州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实际上,泉州在宋朝就已经是世界著名港口,就有很多阿拉伯人来往了。哥仑布第二次去美洲带了蔗种植于圣多·多明哥,逐渐在美洲传播开来。夏威夷自1852年起,从中国招来大量的蔗田工人和土法制糖枝术工人,至今还留存当时从中国运去的甘蔗压榨木辊。印尼爪哇和菲律滨等地的种蔗制糖是六世纪由华侨传去的。日本人乌仓龙治和伊波普献等的著作中有说到,中国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扶洋时,把制糖法传入日本。世界蔗糖贸易是中国领先的花生的起源花生糖花生酱印度是世界上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多的国家,我国居世界第二位。万寿果落地参长生果地豆千岁子后花果地果香芋番豆我国也是花生的起源地之一,是栽培花生最早的国家。桂林市花生化石花生的名称我国花生栽培的记载也在世界上最早,“干岁子”这一名称,始于汉代《三辅黄图》。花生的名称《西印度通史》——玛尼欧洲——中国坚果日本人——南京王、唐人豆

清代王凤九在《汇书》中说,花生“茎叶俱类豆,其花亦似豆花扁色黄,枝上不结实,其花落地,即结实于泥土,奇物也。”全国现划分为七个花生自然区,即北方大花生区,南方春秋两熟花生区、长江流域夏作花生区、东北早熟花生区、黄土高原花生区、西北内陆花生区和云贵高原花生区。花生种植面积的90%以上集中在北方大花生区、南方春秋两熟区及长江流域夏作花生区。棉花的起源在《尚书·禺贡·杨州篇》一书中,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所谓“织贝”,就是指南方流行的五色“斑布”。1959年,考古学家在新疆民丰县一座东汉合葬墓中,发掘到两块白蓝布,这些实物生动地证明,1700多年以前,我国新疆地区也已经有棉布生产了。东汉合葬墓白蓝布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平12年(公元一世纪)云南的“永昌群”就有棉花生产。《西南夷传》百年前云南保山,永昌府城石纺轮300多年前王象晋所著的《群芳谱》中,就记载了江花、北花、浙花、蒂粮、青核、黑核、宽大衣等许多著名品种。亚洲棉到今天,品种的类型当然更多了,它们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扎根、繁殖、开花、结果,

成为具有独特色彩的作物类型,国际上甚至把它特地称作为“中棉”。陆地棉其实包含了两组染色体(26对),一组来自原产秘鲁的野生棉(有13对染色体),另一组来自亚洲的野生棉(也有13对染色体)。陆地棉蚕桑文化

蚕桑文化现在主要集中表现在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并绵延江苏省、四川省、山东省、广西省等地区,但综观中国丝绸发展史,蚕桑文化甚至可以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这放中国地图,将图红色部分在地图上特别标注出来)蚕桑文化的起源元《通鉴纲目前编外记》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皲裂之患,后世祀为先蚕”,民间的蚕农都称其为“蚕母娘娘”。蚕桑文化的发展之路蚕桑文化的发展之路蚕桑文化的历史地位蚕桑文化的历史地位甜菜的起源占据地理面积辽阔,自东南伸延至西北,界于南纬8度至北纬60度之间,包括印度、中亚细亚、前亚细亚、地中海、以及非洲和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带。花冠甜菜,多年生植物,分布于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土壤含腐殖质极丰富的亚美尼亚高山地带,根重30-380克,甚至8-10公斤。含糖率3.5-16.4%。在高加索、伊朗、小亚细亚也可见到。多年生甜菜为最古老的种,分布在小亚细亚沿海岸和地中海的岛屿上,外高加索、北非、印度支那都有分布,在夏季干燥和冬季低温条件下,从多年生已逐渐形成一年生早熟类型。大根甜菜,分布在海拔1700-2000米高处的达格斯坦山区和高加索东部,多年生,宿根重达10公斤,伸长1.5米,含糖3.5-19.2%。于伊朗、小亚细亚亦可见到。矮生甜菜生存在希腊。中间型甜菜在小亚细亚。三蕊甜菜,分布在克里米亚和高加索海滨的草地斜坡和山上,块根重达7-10公斤,含糖4.5-15.4%。也生存在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具有高度抗寒性和孤雌生殖能力。单粒甜菜生长在外高加索腐殖质碳酸盐土壤上。根重30-150克,甚至3-7公斤。含糖3.8-11.2%。在小亚细亚和伊朗亦有分布。具孤雌生殖能力、抗寒性、单粒性。平伏型甜莱具高度抗旱能力。岔根甜菜具有抗线虫、抗花叶毒病性能。碗状花甜菜,果实单粒碗状,草本、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维比纳甜菜,灌木,果实成熟时不愈合为聚花果。公元前2000-1000年,在巴比伦和亚述,开始栽种甜菜,即是现在的小亚细亚和叙利亚领域,此处野生型甜菜甚为普遍。另一种说法认为在公元前2000年,在地中海诸岛上开始栽种甜菜。油菜的起源油菜与大豆、向日葵、花生一起,并列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公元前3000年夏代历书《夏小正》中写道“正月采芸,二月荣芸”的记述,意思是说春分农历二月油菜就开花了。均表明我国种植油菜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是油菜起源地之一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宋代《天工开物》中详细记录了当时榨油的经验和方法,宋代一般每百公斤菜籽可榨油三十公斤。13世纪我国南方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并发展油莱与水稻轮作;14世纪遍及南方地区。15世纪江南地区创造了油菜育苗移栽技术,解决了油菜与水稻轮作换茬季节紧张的矛盾。到了17世纪,油菜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油菜作物。油菜始种于北方旱作区,尔后渐次扩展到江南稻区,再后发展形成了我国以黄河流域上游为中心的春油菜区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冬油菜区。我国是世界上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最多的国家。

其他油菜生产国还有加拿大、印度以及法国、德国、波兰、瑞典等。加拿大印度法国德国油菜作为一类油料作物始于宋代,可能是我国政治中心南移,一些蔬菜种类被强化开发的结果。苔白菜有产生大量种子的特性,结果就被定向开发成“油白菜”。而它的产生也推动了历史上的另一种苔菜—芸苔转化为“油菜”。芸苔油菜我国的油菜产区主要在长江流域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以油菜作为重要的食用油来源,产量也最多,澳大利亚也是油菜籽产量较多的国家。野生油菜山芥菜芸苔油白菜芝麻的起源芝麻又名胡麻、脂麻、乌麻、巨胜、狗虱、油麻、交麻、小胡麻。其种子富含脂肪蛋白质,用于榨油和制作食品,也可作香料,医药和化工原料。中国芝麻,其栽培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芝麻在中国各省区都有种植,主产区在黄淮平原和长江中游,尤以河南、湖北和安徽省种植最多。沈括《梦溪笔谈》:张骞自大苑得油麻之种。亦谓之麻。故以胡麻別之。1956-1959年,浙江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太湖流域的吴兴钱山漾和杭州水田畔这两处遗址的出土文物中都发现有炭化芝麻种籽。据考证这些芝麻的年代,相当于公元前770年至480年(春秋),比张骞通西域早200-500多年。历代芝麻有许多象形的名称:如方茎、巨胜、虱、脂麻、油麻等。

通常沿用“胡麻”,宋代才有芝麻的名称。我国最早关于芝麻的记载是战国及秦汉医药学家们撰写的《神农本草经》:“胡麻又名巨胜,生上党川泽,秋采之。青,巨胜苗也。生中原川谷。”北宋苏颂《图经本草》记述了芝麻的植物学特征:“茎四方、高五、六尺,开白花,形如牵牛花状而小,亦有紫色,节节生角,子扁而细小”。最早绘出芝麻植株图形的是公元1406年朱肃著《救荒本草》一书。书中记有:“胡麻相去一尺、区种、天旱常灌之”。元代戴表元的《胡麻赋》曰:“六月亢旱,百稼槁乾,有物沃然,秀于中田,是为胡麻,外白中元。”指出芝麻抗旱性较强。《明史·郁新传》中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