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 与美同行-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美育课程_第1页
扎根乡土 与美同行-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美育课程_第2页
扎根乡土 与美同行-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美育课程_第3页
扎根乡土 与美同行-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美育课程_第4页
扎根乡土 与美同行-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美育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审美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也成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养之一。乡土资源具有深广的育人价值,蕴含独特的美育功能,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将适合的内容纳入幼儿园审美教育课程中,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让他们用美的眼光面对生活,并努力感受美、创造美。美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幼儿期是儿童核心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幼儿园审美教育,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提高儿童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乡愁,生长于其上的乡土资源是儿童想要走进、乐于亲近的成长养分,儿童通过与其互动,能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真善美,留住乡土记忆。为此,笔者尝试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利用本地区乡土资源,将适合的内容纳入课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实现立德树人,培育全人的目标。一、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美育中的独特优势“乡土”,本乡本土,家乡的土地。民国学者王伯昂认为,乡土是指“吾人所居住之本乡本地的一切自然和人为的环境而已。”[1]鄉土资源包含了乡村自然风光、城镇村落、民俗文化、民风习性等,具有物质与非物质和谐共生的属性特征。在功能上,乡土资源真实的情景具有极大的亲幼性,加之内容的多样性以及主题的哲思性尤其适合在儿童美育中应用。1.乡土资源形式的亲幼性,激发儿童审美的兴趣激发兴趣是开启儿童审美教育的前提,乡土资源以其真实的生活情境、绚丽的自然风光、璀璨的文化工艺、有趣的民风习俗吸引着无数的儿童。开展儿童审美教育,离不开具体的视觉情境。而乡土资源,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都能简单直接地让儿童进入情境,这比在幼儿园中任何间接的欣赏或说理都更适合儿童。以乡土自然风光为例,大自然的四季在乡村大地尽情地铺陈开来,春有烂漫的油菜、夏有沁心的稻禾,秋有金灿的谷穗,冬有沉寂的大地,一年四季,既能让儿童欣赏美妙的景色,也能感受生命的轮替,自然的奥秘,无论哪一幅画面都美不可言,深深地吸引着儿童。2.乡土资源内容的多样性,建构儿童多元的审美空间乡土资源具有物质与非物质和谐共生的属性特征,它既包含儿童出生居住之地的自然景观、地域特色、社会发展,也包含民俗风情、名人轶事以及价值信仰等。儿童欣赏风光、参与活动的同时,也在透过被赋予意义的各种物质内容,获得非物质的讯息,并将它与个人情感、价值相融合,激发新的意义。可以说,乡土资源内容的多样性为儿童的审美建构开辟了独特的、多元的空间。受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审美意识在碰到具体对象的最初,如古镇建筑时,会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建筑的形式上,而忽视了其他。但是审美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包括了感知、理解、情感等多种因素的交错融合,在欣赏建筑过程中,它不是单一的感知,而是对建筑的形状、色彩、空间、张力、文化传承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是一种对客观刺激物进行大幅改造、积极建构知觉“完形”整体的能力,是能揭示事物审美属性的特殊感知。非物质属性的文化因子可以为物质属性的乡土资源增加新的意义维度,如古建筑中蕴含的文化传承与寓意,儿童通过主动审美感知,能更好地理解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过程激发了他们的想象与思考。乡土资源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重文化属性、多样化的内容,让幼儿在参观、调查、收集、劳动、游戏过程中被这两种不同的内容体系所牵引,从而朝向不同的意义建构方向,前者引导幼儿进行审美感受、理解等,后者则引发其进行审美想象与创造。事实上,两者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儿童在参观欣赏古镇建筑的过程中,会自发地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在追问、探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苏州人伴水而居,因水而生、因水而盛、因水而美的美学追求。此外,乡土资源的两种文化属性相互交融,还创造出了“第三空间”,这个空间更需要儿童主动建构,获取其中额外的意义。3.乡土资源主题的哲思性,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打造乡土资源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具有极强的哲思性,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哲学思想中包含美学,利用乡土文化中的哲思性在儿童核心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审美教育,能让儿童认识真善美,逐渐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打造。苏州地区的古镇村落多依水而居,其建筑群落、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经过漫长的岁月,达到了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呈现出自然清晰的水乡风貌、民俗风情,万物依水而生、因水而美。民间故事、传统节庆等也无不暗含水的烙印;传统手工技艺、建筑营造法式等,给人以美学之享受,晓人以处世之哲理。当儿童逐渐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之美,对美形成一种新的认知,他们就会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把美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最终达到个体人格的完善。二、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美育中开发利用的原则乡土资源具有实物性、故事性、文化性、价值性等特点,每一种乡土资源都有其独特的主题灵魂思想,凝聚着其特有的情感。在家乡的土地上行走,儿童能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审美熏陶、知识拓展。在选择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审美教育时需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1.紧密结合教育目标在选择乡土资源作为儿童审美启蒙教育的载体时,教师应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与美育启蒙相关的儿童经典表现作为选择参照,分析乡土资源中的美学内容,选取主题与儿童审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的内容。比如教师带着儿童走进具有近千年历史的松陵垂虹桥,他们目光即刻被桥的连拱吸引,同时仔细观察桥的长度、材质,连拱的数量、形状等。这是因为,一方面,“环如半月、长若垂虹”的垂虹桥与中班儿童审美启蒙的重点相契合,对他们来说垂虹桥是富有审美意义的对象,他们会主动选择它作为审美对象,另一方面,桥的形状、色彩等是儿童喜欢且在艺术活动、游戏活动中容易模仿的。这一资源的选择就与《指南》中4—5岁儿童“在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时,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这一目标紧密结合。2.遵循幼儿发展规律选择乡土资源作为儿童审美启蒙教育的载体,应当立足儿童的视角,资源的内容富有生活性,能与儿童的已有经验联系在一起,同时能够反映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与儿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还要注意审美内容的适当性,充分满足儿童对形色的敏感性、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与熟悉环境互动的需求,才能让儿童将所学与自身已有经验相连接,学以致用。比如,“二月二,龙抬头”,苏州地区有制作“撑腰糕”的习俗,意在让广大农民在接下来的插秧劳作中拥有好的“腰力”以保障劳动生产。“撑腰糕”的制作与儿童日常捏泥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吃”对于儿童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民俗活动制作“撑腰糕”成为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儿童亲手制作食物,从中感受水乡食品的“甜”美、形美、意美,并在今后的劳动活动中渗透这一食物的寓意美。儿童从中习得的审美能力,也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及思考方式。3.安全稳定便于利用安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首要原则,乡土资源的选择应根据幼儿园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安全便利、贴近幼儿生活的资源。我园位于老城区,周围遍布乡土资源之“根”:古镇巷陌,它们古朴典雅、轻巧简洁,是人民生产生活的空间,是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载体。这其中还蕴藏了乡土文化之“魂”:民俗文化,诸如“蚕花节”等,它们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乡土生活的历史积淀,是乡土文化传承中最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乡土资源引入幼儿园美育课程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所以在选择资源时还需要考虑它的稳定性和长效性。诸如建筑资源、手工艺资源等,这种物质资源在流转的时间中长期稳定存在着,幼儿园开展美育活动能随时去参观,去开展其他探索创造活动。三、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美育中的实施路径以儿童为中心的审美启蒙教育,其实施路径应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即认知特点、兴趣需要及已有经验建构等。1.寓审美教育于真实场域之中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被镶嵌在运用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中,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发生。[2]儿童只有真正参与到乡土生活中来,才能完成文化体验和审美建构。利用幼儿园周边的乡土资源,带领儿童采取走出去、带回来的活动方式,让资源转化成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学习场域是“行走”的,他们在“行走”中探寻家乡的自然美、文化美、人文美,这个过程让幼儿园审美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以活动“家乡的桥”为例,幼儿园组织儿童到附近去走桥、赏桥、探桥。孩子们围绕月影桥、曲桥、双桥、观瀑桥等展开欣赏与探索,有的负责观察、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问询。回到幼儿园以后,有人绘画了各种桥,有人建构了不同的桥,有人创编了桥的故事……活动从“家乡的桥”入手,让儿童去触摸各种桥,去感受其中蕴含的历史沧桑之美,去想象发生在桥上的一幕幕乡土故事。寓审美教育于真实的场域之中,儿童不仅能在生活中欣赏感受美,提升审美意趣,还能通过各种活动主动创造美,将美好的事物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美的熏陶。2.寓审美教育于项目活动之中项目活动是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解决问题、形成成果过程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的一种活动形式。寓审美教育于项目活动之中,在开展活动时往往涉及多个领域,最终达成幼儿审美经验的整体建构。项目活动还强调深度性,让儿童在实践中发现、交流、探究、质疑、总结等,从而发展他们的审美想象和创造能力。苏州地区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沉淀出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蚕花节”正是其中之一。“蚕花节”内容丰富,有祭蚕神、轧蚕花、评蚕花姑娘等。在这些综合性的民俗活动中,要让儿童知其美,更要知其为何美。比如做蚕花,儿童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的手工艺术之中,实现了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把握,他们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蚕花形象;又如新旧两种丝绸生产工艺,儿童在问题的驱动下对它们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发现劳动的智慧、劳动者的美。美学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哲思与情感的对接。以乡土蚕桑资源为载体的项目活动,围绕儿童感兴趣的内容,对家乡的蚕桑资源展开持续深入的探究,让儿童对家乡蚕桑历史发展、劳动生活、意识形态等形成比较完整的审美认知、情感和创造。3.寓审美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塑造儿童品格,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儿童的审美经验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直接获得的。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创设,给儿童以美的享受,让儿童在环境中充分地交流、表现和创造。如创设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长廊,粉墙黛瓦、别具一格的漏窗、小巧玲珑的渔舟……“美丽吴江·手绘古镇”主题墙,“船娘服饰”专题展览等,让儿童基于真实生活,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家乡的美及其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我们把稻谷、太湖石、芦苇等自然资源搬进幼儿园,让儿童尽情地捏、画、玩,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在动手中促发生动的审美表现与创造。此外,我们还将同里打连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