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基础模块(下)第四单元-教学课件-第6学时_第1页
统编语文-基础模块(下)第四单元-教学课件-第6学时_第2页
统编语文-基础模块(下)第四单元-教学课件-第6学时_第3页
统编语文-基础模块(下)第四单元-教学课件-第6学时_第4页
统编语文-基础模块(下)第四单元-教学课件-第6学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学习任务四分析语言特征,学习多样表达第6学时一、进行对比阅读二、细读《文字下乡》三、掌握表达手法四、概括语言特色课前准备细读《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和语言特点。一、进行对比阅读思考:在材料选取上,两段节选文字最大的差异是什么?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两段文字存在哪些不同?查找资料,结合两本书的创作目的,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引入材料,进行对比阅读上节所列农作日历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项目:中间是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一边是气候变迁的情形,另一边是农民培养农作物时所需的活动,所费的劳力和所用的工具,这三项在时间上是互相配合的,所以在横行里用12个月和24个节气作为坐标。它们互相在时间上配合的原因是出于农业的特性。人们在农田上所做的工作,不过是在帮助农作物得到充分生长的机会,而农作物生长过程的本身,人力很不容易加以左右。揠苗助长已成了我们通用的诫语。决定农作物生长过程的是它的生物特性和气候。因之我们若要知道一社区人民的农作活动,必须先问他们农田里种着些什么农作物?这地方的气候怎样?所以让我先从农作日历的中项说起。材料一:月历气候节气农作活动、劳力及工具劳力估计以一人做工一日为单位,面积以一工日为范围♂男工男或女工♀女工指参差期温度℃雨量2月

10.920.5立春雨水3月14.223.1惊蛰春分4月17.533.5清明谷雨5月19.5111立夏小满6月19.4207.5芒种夏至7月20.6261.4小暑大暑8月19.9216立秋处暑9月18.1158.3白露秋分10月15.475.6寒露霜降♀♂三十天三十天播种(手工)♀♂割豆(镰刀)和打豆(链杆)3♀四十五天三十天翻土4♂(锄)放水、修沟(锄)2/3♂施肥1平田面(锄)1♀♂♀♂犁地1/4+牛(犁)♀♂运秧1(肩挑)♀♂七十五天耘稻三次4♀(手工2)剪稗1/2♀(手工2)三十天割稻1♂(镰刀)掼稻1♂(掼♂)运谷、晒谷1♂(肩挑和木耙)月历气候节气农作活动、劳力及工具劳力估计以一人做工一日为单位,面积以一工日为范围♂男工男或女工♀女工指参差期温度℃雨量11月

12.741.2立冬小雪12月9.97.2大雪冬至1月9.25.0大寒小寒♀♂三十天挖豆沟1/2

(锄)下豆种1(木椿)

♀♂♀♂运和堆稻草1/2

(肩挑)合计10.3♂1.58.5♀♀♂♀♂表1农作日历续表在农作物生长过程项下,我只列入水稻和蚕豆两种,因为它们是禄村的主要作物。夏天时节,在禄村背后山上一望,遍地差不多全是青青的水稻,一直青到四围的山脚。秋收之后,不久就换上了绿油油的一片蚕豆。当然仔细一看,禄村农作物并不只是这两种。西河边的沙地上就有好些玉蜀黍。每家的后园里也缺不了一些蔬菜。稻田的小道上也常夹着一丛丛的毛豆,碍人行走。豆田里也常夹着一方方的麦地。可是这些都是次要的作物,种类虽多,在数量上都远不及水稻和蚕豆。它们在禄村经济中并不占重要的地位,所以我没有把它们列入农作日历中。我们若按着时间的格子,把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它旁边的温度和雨量一起来看,就不难发现水稻和蚕豆是极适宜在该地生长的农作物了。可是在这里我得先说明在表中所列气候记录的来源。这些数字并不是直接根据禄村的气候情形记录下来的。我们没有测量气候的仪器,又没有当地现存的材料,所以只能借用昆明气候的记录了。(选自费孝通《禄村农田·农作日历》)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材料二: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说到这里我记起了疏散在乡下时的事来了。同事中有些孩子送进了乡间的小学,在课程上这些孩子样样比乡下孩子学得快、成绩好。教员们见面时总在家长面前夸奖这些孩子们有种、聪明。这等于说教授们的孩子智力高。我对于这些恭维自然是私心窃喜。穷教授别的已经全被剥夺,但是我们还有别种人所望尘莫及的遗传。但是有一天,我在田野里看放学回来的小学生们捉蚱蜢,那些“聪明”而有种的孩子,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回到家来,刚才一点骄傲似乎又没有了着落。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并不责备自己孩子蚱蜢捉得少,第一是我们无需用蚱蜢来加菜(云南乡下蚱蜢是下饭的,味道很近于苏州的虾干),第二是我的孩子并没有机会练习。教授们的孩子穿了鞋袜,为了体面,不能不择地而下足,弄污了回家来会挨骂,于是在他们捉蚱蜢时不免要有些顾忌,动作不活灵了。这些也许还在其次,他们日常并不在田野里跑惯,要分别草和虫,须费一番眼力,蚱蜢的保护色因之易于生效。——我为自己孩子所做的辩护是不是同样也可以用之于乡下孩子在认字上的“愚”呢?我想是很适当的。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到处接触着字,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这样说来,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材料一采用真实的数据和表格,材料二多从生活中列举事例。材料一语言规范、严谨,有较强的逻辑性;材料二多口语化的表述,比较生动活泼。《禄村农田》聚焦云南禄村的农民社会、经济、人口等元素,并通过与沿海农村的比较研究得出中国内陆农村在世界工业化冲击下面临的首要问题及可能的通路;《乡土中国》写作目的是利用“农村社会学”的平台,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前者是用书面语写成的学术著作,后者根据大学讲稿整理而成。阅读《文字下乡》,完成以下任务:用符号标记圈画重要概念以及观点句、阅读障碍句等。费孝通是如何反驳别人认为乡下人“愚”的观点的?根据文意,完成下列横线上的内容:费孝通认为认为乡下人“愚”的判断标准是__________,而非__________。驳斥_____________方面不及人,使用的论据是______________。驳斥_________方面不及人,使用的论据是___________。最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使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二、细读《文字下乡》小组合作,以《文字下乡》为例,说说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找出具体语句,体会其作用。如:举例、引用,对比等,使文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农村人听见汽车喇叭慌手慌脚……城里小姐不识苞谷……“捉蚱蜢”的故事。《项脊轩志》中记载归有光能以“足音”辨人询问敲门人是谁,十有八九回答“我”。“贵姓大名”“结绳记事”“眉目传情”“指石为证”……三、掌握表达手法如《差序格局》将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比喻成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将中国的差序格局比喻为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来的波纹,形象生动,是对抽象概念很好的说明。书中大量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