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背景下的小古文教学策略初探_第1页
学科育人背景下的小古文教学策略初探_第2页
学科育人背景下的小古文教学策略初探_第3页
学科育人背景下的小古文教学策略初探_第4页
学科育人背景下的小古文教学策略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小古文,它们具有重要的言语价值和人文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但目前小古文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学内容上因其年代久远、用字遣词及语法习惯存在音难读、句难通、义难懂、文难用等困难;教学方法上,教师过度解词,易导致学生害怕小古文,不愿自觉传承传统文化。教师可紧扣小古文文体特点,运用情境创设、多维诵读、图文结合、读写联动、拓展迁移等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其核心素养。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由于小学生文言基础较弱,面对小古文难免会产生畏惧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讲述、角色演绎、配乐朗读等多种手段,创设贴合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调动其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建立学习小古文的信心,从而达到育人效果。例如,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司马光》。这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文浅显易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借助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本,感知课文大意,抓住四个连续动词“持、击、破、迸”,梳理出文章情节。在此基础上,创设故事情境,师生配动作演绎小古文,“群儿欢乐嬉戏——一儿登瓮跌入水中——众人惊慌奔逃——司马光击瓮救人”,活学活用教材,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一幕幕表演将小古文演绎得活灵活现,课堂上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中,学生感悟出“众皆弃去”因慌得手足无措,急搬救兵;而司马光巧用逆向思维,破瓮救人,当真是处变不惊、勇敢机智。在此过程中,学生学懂了课文,感悟出司马光的美好品质,思维能力也得以发展。再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时,教师先用谈话法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青少年承接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你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一百多年前,清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为你们写下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少年中国说》,用事实和道理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这样的情境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让他们带着好奇和热情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到少年中国的“红日”“干将”等七个象征意象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并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之情。最后,教师指导全体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乐朗读全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大的震撼和鼓舞,水到渠成地和作者一起放声高赞少年中国之美丽雄壮,体会文本字里行间蕴藏的蓬勃朝气,感悟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学校举办的经典诵读比赛中,台上学生热情澎湃地诵读本文,点燃全场师生的爱国热情,学生在诵读中接受中华经典的熏陶,也奠定了文化自信。二、多维诵读,读出韵味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通过朗读,文字刻画的形象才会鲜明地为人感知。古人称读书为“吟”“咏”,小古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练,音韵和谐,尤其适合朗读。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使其在个性化阅读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解;随后,教师进行范读,并出示正确断句,要求学生学习诵读目标,学会方法和步骤;最后通过小组赛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披情入文地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文言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小古文的魅力。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读准读通文章。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练读,再同桌互读检测,读准易错字。如《古人谈读书》一文,“是知也”中“知”是通假字,同“智”,意为“智慧”,在这里应读“zhì”;“敏而好学”中“好”意为“喜好”,此处读“hào”。做到字字读准,字字响亮,读准方可读通。二读,读准节奏,学会停顿。在读准字音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按自己理解自由读文言文,遇到不好读的句子,教师可以范读。如《古人谈读书》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句长句较难读,教师范读,“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这样断句的理由,指导学生读好语句和学会停顿,疏通文意。三读,边读边思,悟出深意。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古文大部分文义浅显,读着读着,意思就出来了。如《两小儿辩日》一课,学生通读全文后会发现,两个孩子争辩的问题是太阳与人的距离何时远何时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对话,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两个孩子分别从什么角度出发,根据什么样的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兴致勃勃地代入角色,在角色对话的有趣互动中,他们发现一个孩子是从视觉角度出发的,认为太阳刚升起时大如车盖,到中午时像盘盂那么大,从而得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结论;而另一个孩子却从触觉角度出发,根据日出时天气凉爽,太阳高升时如手探热汤,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思,感受两个孩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体会到孔子谦虚谨慎的品质,在学习中学会了思辩,懂得了有理有据地辩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14篇文言文,篇幅从短到长,难度从易到难,每一篇的课后习题第一题都提到“读”。可见,“读”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如教学《囊萤夜读》时,教师设计了“读通读顺——有节奏地读——配乐读——情境演读——熟读成诵”等有梯度的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反复练习读文,读中知意,读中悟情,读中明理,直到熟读成诵,达到内化语言,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的目的。在“熟读成诵”环节中,教师创设多种情境引导读:同学们,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勤学自强的少年。在故事发生200年后的南北朝,《颜氏家训》一书提到:“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让人们情不自禁想起——(生齐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而距今700多年前的南宋幼童,在翻阅《三字经》时,读到“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会不由得想起(生背诵填空);16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班的同学也品读着《囊萤夜读》的故事——(全班背课文),通过引导学生口诵心惟,吟咏古文,让学生积累高品质的语言,浸润高品位的文化。三、图文结合,把握内容由于小古文记叙的故事年代久远,有些事物在现今生活中已无踪迹,给学生带来陌生难解之感;有些经典故事,言简意赅,其中丰富的信息和厚重的意蕴有待发掘。而教科书中精美的插图,是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插图来把握故事内容,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教学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课本上的插图,然后提问学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能将竹简、昏暗的萤火、简陋的书桌、旧衣等,和文中的“家贫”“不常得油”“练囊”一一对应起来,建立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联系文中“不倦”“以夜继日”等词语,说说他们读懂了什么,评价车胤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结合注释和图片,很快就能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并自然而然地概括出车胤是个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人。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建构认知,增进对小古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更容易被主人公勤学奋进的精神所感染。教学《司马光》一文时,很多学生都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了如指掌。但囿于传统认知,学生认为司马光砸的是“缸”,而文中则是“瓮”。这两者有何不同呢?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文本对“瓮”的注释是“口小肚大的陶器”。其次,图文对比。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中“瓮”的插图,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缸”的图片,供学生观察对比。学生发现,“缸”口大肚小,与“瓮”迥然不同。孩子掉进口小肚大的“瓮”,不容易往外爬,形势比跌入缸中更加危急。在紧急关头,司马光破瓮救人,是当时没有大人在场营救时最优的选择。这样更加能够凸其临危不乱、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此外,《司马光》一文所在单元导语页的插画是和暖的阳光里大手牵小手的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图片,从整体上把握该小古文选文体系的框架结构,紧扣单元的主题“美好的品质”,在温馨的画面中和友善救人的故事中受到爱的熏陶,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四、读写联动,提升素养读写结合是内化学生语文学习所得的重要方法,通过有意识的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提升学习能力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教学小古文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品悟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把握其意趣,引导学生趣读乐写,读写结合,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提升读写能力。教学《司马光》时,我们发现孩子落水后惊心动魄的营救场面只有寥寥数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教师问学生:看见小伙伴落水,其他孩子会怎么做呢?他们一定不会见死不救吧?然后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并做补白练习。在写的过程中,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你写的和他写的有什么不一样?和原文有什么不一样?有意识的提问,润物无声地渗透了遣词造句的趣味和品位。学生经过一番交流讨论,生花妙笔写出下文:“一儿速去推瓮,瓮沉,力小,瓮纹丝不动;一儿踮脚捞人,瓮深,手短,儿无功而返。众儿惊慌失措,大声呼号,盼得人助。惟光处变不惊,皱眉沉思。”有趣的补白让文本更加有生活气息,司马光异于常人的冷静机智跃然眼前。在参与编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文字运用能力也得到有效训练。统编教材中的小古文以叙述性文本为主,这类小古文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如在教学《杨氏之子》时,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将本文扩写为一则生动的白话文故事。但讲故事不能异化成机械的翻译,先引导学生从故事自身的特点入手,提取重要的核心元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整合成构建完整故事的整体性元素;再将教学点关注聚焦在两种不同的视角上。其一,从孔君平的角度来思考,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看到“果有杨梅”,孔君平会如何想?他和杨氏子开玩笑时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和语气呢?当他听到杨氏子快速又巧妙地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他又会有什么反应呢?其二,从杨氏子的视角来拓展,引导学生紧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还原当时杨氏子面对这位身份地位极高,却向他开玩笑的长者,他是如何委婉有礼地回敬。他是怎么想的呢?通过拓展、想象,体会故事的幽默风趣,体会杨氏子机智善对的品质。学生巧思妙想,故事扩写完整合理: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他家儿子才九岁,但是非常聪明。一天,孔君平来拜访杨氏,恰巧杨氏不在家,孔君平就叫出了杨家的儿子。孩子热情地给孔君平端出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看到了,心想:早就听说这个孩子很聪慧,我今天不妨试他一试。于是,孔君平就把杨梅指给孩子看,笑着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听了,不由得愣了一会:“呀,他这是拿我姓氏开玩笑啊!我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过也不能太过分了,他毕竟是我父亲的好朋友,也是一位地位尊贵的长辈呀!”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就笑着回答道:“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忍不住拍手叫好!扩写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本范文资源进行写作练习,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小古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从而喜欢学习小古文。在读写中,注重指导学生深入探究与思考文本,丰富细节描写,能提高其认知素养和读写能力。五、拓展迁移,认同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古文内容占的比例较少,因此知识范围也相对较窄。三年级上册课本出现了第一篇小古文——《司马光》,随后分别出现了《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等共14篇小古文。教师可以归类统整所学的小古文,迁移运用相关资源,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故事的本质内涵;也可以结合教材中小古文的篇章、体裁、写法及文章的思想、情感、主题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学习课外的小古文,以点带面,让小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拓展小古文的学习范围,迁移运用学习技能,提升学习能力。如教学《杨氏之子》时,教师可以把之前学过的课文《司马光》《囊萤夜读》和《王戎不取道旁李》等这些课文统整起来,让学生回忆以上小古文主要赞扬了儿童的哪些美好品质。学生通过梳理得知:司马光砸缸救人,果敢机智;王戎不取道旁李,善于观察;车胤囊萤夜读,刻苦求学。教师顺势提问:那本文刻画了杨氏之子什么品质呢?学生带着期待,愉快地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中,加深对杨氏子“甚聪惠”的理解,感悟古人智慧,促进文化认同和自信。而教学《铁杵成针》《囊萤夜读》两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头悬梁》《孙康映雪》,课后拓学《凿壁借光》,体会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教学《学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弈秋败弈》,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学习之理,贵之以专”的道理。再如教学完《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后,教师可拓展补充相应的小古文《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教师先让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结合注释和插图,自主理解这篇小古文的意思,随后对比两篇小古文的异同。学生会发现这两篇小古文都是写七岁的小孩不取路旁水果的故事。但不同的是,《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王戎根据“树在道旁而多子”而判断“此必苦李”,他不盲目从众、善于观察和思考,是富有智慧的人;而《许衡不食无主之梨》中的许衡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