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实践教程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摄影实践教程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摄影实践教程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摄影实践教程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摄影实践教程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摄影实践教程

第一章摄影师观察能力的培养全套可编辑PPT课件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摄影主题选择的依据了解取景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技能目标:能够准确解读摄影作品的主题和思想能够选择为自己的拍摄确定明确的主题能够熟准确完成取景素养目标: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良好习惯养成注重细节的职业习惯

观念先行

摄影师观察力的起点并不是构图,而是在现实环境中筛选出可拍摄的视觉元素,只有发现了有价值的视觉元素后,才能确定拍摄主题。任何构图等形式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摄影师的观察力培养影调从视觉信息的发现开始。

第一节观察的过程是信息发现的过程

摄影师的眼睛是一双敏锐的眼睛,受控于大脑之下的眼睛,能够迅速在现实环境中选取自己想要拍摄和想要屏蔽掉的元素,以表达自己想要拍摄的内容,这个过程是发现、处理信息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摄影师构图的过程。

明确自己的拍摄主题

摄影大师布列松以“决定性瞬间”的抓拍方式闻名于世,鲜活的生活往往是透过这些细节体现出来。一切关于技术指标的思考,构图、光线在这里都显得矫揉造作。摄影技术和形式服务于主题和内容,才是摄影的精髓。

明确自己的拍摄主题

用双眼解构现实场景,用大脑构建影像,这一系列思考的过程就是构图。构图首先影响的是摄影师所拍摄画面内容的准确性,其次才是画面的美感。所以,摄影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拍摄主题,明确拍摄内容。否则一切形式感一切美感都无从谈起。

明确自己的拍摄主题

当摄影师准备进行拍摄时,就要对这些眼前的种种元素进行自我甄别和筛选,以得到最精确的表达。我们可以把拍摄主题想象成一条隐藏在摄影师脑中的“程序”,让正确的数据进入,让不需要的数据离开,即使是漫无目的的拍摄,也会有一个这样的“程序”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摄影师的观察角度和观察方式。

明确自己的拍摄主题

摄影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个人不同喜好和能否产生共鸣这些细微的差别。因此在寻找拍摄主题的时候,不用给自己过多的压力,让它自然而然的诞生即可。如果没有想法,那么宁愿不去拍摄,让枯燥且无意义的拍摄变成阅读其他书籍或者做一些其他事情来填补这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反而更好。我们常说的学习摄影需要“扫街”,而这种“扫街”绝不是漫无目的的闲逛,而是有准备有目的的发现。“扫街”固然是一个重要的过程,通常头几天拿着相机拍摄的很有“感觉”,久而久之重复的乏味性就随之而来,于是在街头茫然,不知该拍些什么。这就是“扫街”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即拍摄主题不明确带来的问题,因为没有明确的拍摄主题,头些天毫无目的的拍摄一些自己认为具有很棒的形式感、或色彩、或光线的照片之后,再往后就容易陷入一个不知所措的瓶颈期。

明确自己的拍摄主题

明确自己的拍摄主题

如果拥有明确的拍摄主题之后,带着目的去拍摄照片,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拍摄初期的兴奋之后而产生不知所措的拍摄状态,因为目的明确带来了被摄主体的明确,也就是说你在画面中一定要出现的元素非常明确,此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拍摄灵感和拍摄动力支撑你继续下去。

至于如何寻找拍摄主题,如果无法通过自身经历自然而然的产生思考,那么可以借助其他摄影师的拍摄内容去寻找灵感,再结合自身的经历出发,得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拍摄主题;更好的办法是多关注现实世界的各种信息,不一定通过摄影的角度出发去想象,也许听一场音乐会,看一部电影,都能得到拍摄主题的灵感。很多摄影师也通过文学作品去寻找拍摄灵感,文字的想象力空间比任何具象的内容都大,因此思考的空间更大,灵感也更加天马行空,从而找到切合自己的拍摄主题。

选择自己的拍摄内容

拍摄主题是构图过程中的第一块基石,可以把它理解为整个影像的“地基”,但它比较抽象,并不是一个具象且可以量化的过程,而让这个抽象内容具象化的过程,就是选定自己拍摄内容的过程。拍摄内容即为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元素,如何选择他们,并按照自己的逻辑放在相机的取景框内,再以精准的曝光去表现被摄对象,即为构图和拍摄的过程了。植入想法Embedanidea当你拍照时,想着这张照片到底要拍什么,就是你拍摄的目的。

选择自己的拍摄内容

构图不是思考画面的起点,理想情况下是明确拍摄主题、观察现实环境、发现视觉信息、提炼视觉元素后组织画面的手段,构图不是拍摄影像的公式,而是构成影像的思考结果。看到的Vs拍到的选择自己的拍摄内容但更多情况是,在现实环境中筛选出有趣的视觉元素,再去概括拍摄主题,再尝试用构图展示主题,任何构图等形式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构图是展现主题的结果,而不是套用画面的公式。看到的Vs拍到的在了解什么事情最吸引眼球后,你就知道如何调整镜头和构图来实现你的意图没有规则可循Therearenorules选择自己的拍摄内容

在旅途中随手拍的一张照片,飞机起飞前空乘送来一瓶水,刚好飞机经过滑行道看到了窗外的塔台,两个形态相似的元素瞬间激发了兴趣点,在那一刻好像忽然找到了机场塔台的设计灵感。选择自己的拍摄内容

其实在选取拍摄内容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不过要注意,这个过程看起来并不复杂,是因为在选取之前你已经明白自己想要表现什么了。即你得到了一个明确的拍摄主题,在拍摄过程中只要牢牢把握住“初心”,不被额外信息所干扰,拍摄内容的选取过程就会轻松许多。课堂实践项目一:选择一个你最熟悉的场景拍摄一张照片,并将照片发给伙伴,听听他们的看法。尝试让你的伙伴找出这张照片中他最感兴趣的“兴趣点”,看看他与你所想的是否一致。如果你们的“兴趣点”不同,那么尝试按照对方提供的“兴趣点”将其作为被摄主体,尝试再拍一张照片;如果你们的“兴趣点”一致,那么请尝试换一个观察角度或观察方式将其再表现一次。

TIPS:我们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身边的环境,有时候需要从另外一个人的视角来观察我们所处的环境,也许会有惊喜发现。摄影实践教程

第一章摄影师观察能力的培养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摄影主题选择的依据了解取景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技能目标:能够准确解读摄影作品的主题和思想能够选择为自己的拍摄确定明确的主题能够熟准确完成取景素养目标: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良好习惯养成注重细节的职业习惯

观念先行

摄影师观察力的起点并不是构图,而是在现实环境中筛选出可拍摄的视觉元素,只有发现了有价值的视觉元素后,才能确定拍摄主题。任何构图等形式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摄影师的观察力培养影调从视觉信息的发现开始。

第二节取景的过程是信息处理的过程

在现实世界中对无数元素信息进行抽丝剥茧是摄影师功力的体现。我们在对画面元素进行甄别的过程,其实就是把哪些元素留下,哪些元素去掉的过程,而这其实就是构图的过程。尽管很多摄影书籍都归纳了各种构图技巧与构图方式,但摄影毕竟是一门艺术,不是单纯能够用公式可以概括的。如果单纯依靠记忆“构图公式”,那么就不免会陷入“学而不思则罔”的窘境。构图是摄影最基础的过程之一,而决定着画面的千差万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微妙就在于此。如何练就这一样一双火眼金睛,下面来简单为你构建一个思维方式的框架。

哪些元素一定要出现

哪些元素一定要出现在画面中以表现拍摄主题?其实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问题,稍加思考就能得到答案。在构图过程中,只要明确了拍摄主题之后,面对繁复的现实世界,有效信息的甄别和判读并不是一件难事,谨记一点,那就是能够有助于表达拍摄主题的信息元素即为有效信息。

通常来说,被摄主体对象都是最容易甄别和得到的有效信息,比如拍摄一张山水风景照片,这就是你的拍摄主题。在这个画面中,显而易见的山峰通常会被作为拍摄主体,还有近景的河流等显而易见的内容,都是最容易被当做有效信息保留在画面中的内元素,将它们收纳在取景框中即可。这些显而易见且自成一格完整元素的内容确实很容易甄别,相对来说较为困难的有效信息是一些辅助性质的元素。

哪些元素一定要出现

用作科学杂志类似于《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Geographic)杂志的拍摄需求,则需要一张照片完整的向大家揭示这座山峰的形态和岩石走向,那么有云朵环绕可能就会遮蔽掉这些关键信息,此时就要等云朵退去再进行拍摄。

哪些元素一定要出现

倘若是为了表现山峰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则就需要考虑更多周围的人文景观作为必要信息进入画面。一个简单的举例可以看出,如何选取需要的画面元素,最主要的还是依据拍摄主题去选取,这是一个自始至终都需要谨记的原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初心”。

哪些辅助信息应当出现

如何选取画面中应当出现的辅助信息,其原则还是依据自己的拍摄主题来定,有了拍摄主题,你自然会明白该如何去表现自己的被摄主体了。比如在旅行途中,尤其是异域风情浓郁的地区,往往看到当地人不同的穿着打扮、还有长相会非常吸引未曾见过的这些事物的你。视觉上的新鲜感往往在这种时刻让你兴奋不已,会最先拍摄下这些人物,回来之后拿给朋友分享。然而时间一长,你会发现这样的照片太多了,旅行中拍摄的这些当地人笑脸,或者当地人物的特写照片,千篇一律,看起来甚至像时装秀似的,除了被摄主体之外,甚至看不出任何当地特色来,这就是因为画面中缺少辅助信息。只有被摄主体与环境信息相符的时候,影像才能将完整地将信息传递给观众。

哪些辅助信息应当出现

被摄主体是充满烟火气息的广州老城区,而后景则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广州塔,两者之间的鲜明对比让观众感受到了这是一座充满生活气息却又不乏活力的城市。

哪些辅助信息应当出现

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SteveMcCurry)拍摄的印度,在小巷里奔跑的男孩,白色、黄色、蓝色的墙面交代着小男孩所处在一个色彩丰富的环境内,然而白墙上的红色手印与跑跳的小男孩瞬间形成了一种动态链接,相辅相成,表现着印度日常生活的一个瞬间。

无效信息是否有惊喜

画面中其实没有绝对的“无效信息”,仅仅是相对摄影师想表达的主题而言。理论上来说,除了你的被摄主体之外,画面中的其他元素都是辅助信息,而没有真正绝对的无效信息,只不过在拍摄时,可能你会觉得有些东西确实碍眼,让画面看起来并不那么好看,或者与主体关联度相对较弱,那么这种元素会被自己视为“无效信息”。

其实无效信息并不是绝对一无是处,有时候甚至还会给你带来惊喜。在了解这个概念之前,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尽管照片是静态的呈现方式,但摄影本身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时间和不同语境下看相同的照片,会得到不同的感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照片拍摄出来在当下拍摄完之后看起来几乎是一张废片,然而在过一段时间之后再看,会觉得这张照片很有价值,画面中某些在当时看起来很无用的信息,却在经过一段时间沉淀之后显得特别重要。很多记录历史影像的照片就会给人带来这样的惊喜。

无效信息是否有惊喜

最早拍摄东亚的摄影师费利斯·比托,1860年在北京拍摄了一些城墙和城门,在当时看起来是司空见惯的一些场景,可是100多年后的今天再看,会觉得这些照片弥足珍贵。课堂实践项目二:与同学在相同的环境或场景中各自选取有兴趣的内容进行拍摄。在彼此不透露拍摄想法的前提下,尝试分析对方拍摄的内容,试着分离出与被摄主体有关的其它元素。3.

依据你对同学作品的分析,尝试着在不改变影像主题与被摄主体的情况下,重新构建影像。彼此交流自己与同学拍摄的影像,看看会有哪些惊喜。

TIPS:大多数人对于事物的观察方式和认知行为已经固化,所谓当局者迷,有时候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参考数学中“控制变量”的原理,把大家置于相同的情境中,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也许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摄影实践教程

第二章摄影师影像观念的建立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摄影审美与绘画审美的异同了解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技能目标:能够准确解读摄影作品的主题和思想能够分析摄影作品的拍摄意图能够为自己拍摄的主题选择恰当的构图样式素养目标:养成发现美和表达美的生活习惯培养用专业手法表现美的能力

观念先行

影像的形式是为影像的内容服务的,在确定了表达内容之后,如何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就成为了关键。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从解读、模仿、创作出发,步步递进的方式讲解构图。构图不是一门玄学,而是有一种逻辑可循的思考影像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发现美的能力

构图是照片形式感的重要体现,无论是点、线、面、趋势、摆放位置等元素信息,还是从光线、色彩、景深等影像信息出发,都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最终影响着画面的美感。因此,想要提高构图能力,让照片形式感更适合表达拍摄主题,让画面带来强有力的形式感,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美学体系。从绘画演变而来的摄影美学基础

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家庭肖像画依然拥有很大的市场,对画家的造型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画的越逼真越会受到青睐。有些画家为了将造型精雕细刻开始使用暗箱装置用作打底稿的工具来使用。真实的场景透过一个镜头并通过镜面反射映射在画布上,画家根据这个画面映射去打底稿,大幅度提升了造型的精准度。从绘画演变而来的摄影美学基础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人们还是普遍将摄影术的诞生归功于另一个法国人路易·达盖尔。达盖尔与涅普斯于1827年结识,并与1829年开始正式合作研究摄影术,可惜1833年涅普斯意外身亡,直至1837年,达盖尔才终于找到能够定影的方法。1839年欧洲正式承认了达盖尔的银版法摄影术,标志着摄影术真正的诞生。从绘画演变而来的摄影美学基础

由于摄影术诞生之初就是服务于绘画,并且早期摄影术的曝光时间受困于感光材料性能的约束,所以照片感光时间特别长,对于很多运动物体没有办法拍摄下来,使用环境和使用条件受到了极大限制。因此,人们并没有探索出摄影术的更多可能性,它依然只是服务于绘画。拍摄的照片题材与那些家庭肖像和宫廷画像并无差别,只不过从画布变为了照片,虽然得到的影像更加精确了,但是却失去了色彩。摄影术在诞生很长一段时间都与绘画相关,拍摄的照片也大多是绘画性的摆拍,人物肖像尤其多,仿佛摄影术只有这么一个功能。所以早期摄影术的审美基础也来自绘画,几乎与绘画如出一辙。

从绘画演变而来的摄影美学基础

随着感光材料技术的进步,英国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尝试解决用影像证明奔跑中的马是否会出现四蹄离地的瞬间。这个不经意的实验却奠定了摄影特别重要的一个属性,即瞬间性。“照片不仅能够看到事实,而且能够滞留时间”。绘画无法记录瞬间性的内容,然而摄影术可以,记录到平时人眼不太能关注到的事物,由此打开了摄影术独特的审美之路,摄影术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复制,开始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呈现形式。摄影术不再是“摄影术”,而是纯粹的“摄影”。从绘画演变而来的摄影美学基础

随着感光材料面积越来越小,感光能力不断提高,成本越来越低,人们也不满足于黑白影像,希望将真实世界的色彩也还原于照片之上。从过去黑白底片上色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柯达公司发明了克罗姆胶卷之后,彩色照片真正进入大众视野,摄影的全新之路由此打开。而现代数码相机的出现则是对摄影技术的又一次革命。简单实用的美学原理

摄影术诞生于绘画,因此很多符合大众审美的美学原理也来自于绘画的基础美学原理,这些美学原理也是在初学摄影阶段经常被用作发现和练习的基本法则。简单实用的美学原理——黄金分割

手机或相机取景中的九宫格取景线,就是对黄金分割原理的应用,从画面宽和高的两端出发分别可以得到四条黄金分割线,四条线相交又得到四个黄金分割点。在拍摄取景时,将被摄物直接置于引导线的位置即可实现快速构图。例如海面与天空,那么将海天交界线放在黄金分割线上会让画面看起来相对舒服。此时可以将海天交界线放在画面下三分之一处,这样的比例会让海与天看起来都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相对舒服的状态。简单实用的美学原理——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线与黄金分割点在摄影构图中的简单运用,如果初学摄影时对被摄对象如何置于画面中模棱两可,那么可以大胆尝试黄金分割线的构图方式去拍摄,这是最基础、最直接也是最不容易出错的一种构图方式。简单实用的美学原理——黄金螺旋

黄金螺旋是在矩形中按照黄金分割比例进行渐进式地无限分割,并将不同边长的黄金分割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以此类推下去,可以无限续进行下去形成一个螺旋曲线,类似于蜗牛外壳的螺旋曲线,这条曲线形成的趋势就是黄金螺旋,这样的构图形式确实在视觉上具有一定的美感,并且对于拍摄构图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简单实用的美学原理——对称结构

对称结构也是绘画和摄影中常见的审美基础原理之一。对称就是将被摄主体或者被摄场景置于画面中心位置,然后在左右间距一致的情况下拍摄这个被摄主体或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有非常多对称结构的事物或场景,因此对称结构的方法也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结构而产生的。这种结构显得沉稳,但缺乏活力和动感。简单实用的美学原理——单点透视

比如拍摄地面的一条路,在大脑意识中你会知道这条路是平直的伸向远方,而这是基于三维世界存在的。如果在相机取景器内观看,这条路往往是从取景框的一个角伸向画面远处某个点延伸的趋势,这就是三维物体(空间)在二维平面中的透视效应,它具有视觉消失点,因此会带来这样的视觉趋势。所以在对角线构图中,会给人带来一种具有延展性的审美感受,因为这个趋势会让人联想到三维真实世界的事物,这样的视觉延展性会带来画面之外的想象空间。简单实用的美学原理——线性排列

当我们看到树林里整齐的垂直树干、垂直于地面林立的高楼、地上的斑马线、整齐的铁路枕木等具有单一的线性排列关系的事物时,由于这种整齐划一的线性排列关系会带来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感,因此也会取悦你的大脑神经,带来审美上的愉悦,这就是线性排列。简单实用的美学原理——几何形态

更多时候几何形态产生视觉节奏并不是因为线性结构产生的视觉疲劳,而是因为这些几何形态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视觉节奏,并且没有因为从立体形态转变为二维平面,反而有可能在转变为二维影像后产生了在现实观察中感受不到的独特视觉形态。简单实用的美学原理——几何形态

除了常见的一些几何形态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具备几何形态的元素出现在现实世界中,如果细心观察,发现彼此间存在的视觉关系和空间构成,将其置于画面构图中,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如何提升自己的审美

审美是一种抽象的判断能力,当你对美有所追求的时候,审美才会变得有意义。但审美本身又特别微妙,没有好坏对错的定义,更不是能够量化的具体标准。如何提升自己的审美

有些天赋异禀的艺术家,天生就有这样的敏锐嗅觉和创造力,在艺术审美和表达范畴内却远远超越了同龄人,甚至超越了当时的时代。与之相对的,就是大众普遍觉得美好的东西,通常被称为大众审美,这算一个比较基础的审美标准。大众审美也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这是由于一些超脱大众审美的艺术家不断创造出更高审美的艺术作品,从而影响大众审美,随着经济发展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精神追求不断提升,从而不断提着升大众审美的平均水平。

如何提升自己的审美

那么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呢?其实方法并不难,就是不断去观看和思考。观看是提升审美最直接和便捷的方法,初期在大众审美基础之上的观看是每个摄影初学者绕不开的学习过程。从开始看到很好看的一些风光作品、城市风景照片,或者异域风情的沙龙照片觉得很美,加上自己的实践去拍摄类似的照片。之后从开始的兴奋会渐渐进入一个乏味期,觉得这样的作品越来越索然无味。此时就需要观看类型、题材、技术更为广泛的作品,从而找到新的兴趣点,并付之行动去实践。经过一个又一个瓶颈期与平台期后,逐渐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正所谓“擅弈者通盘无妙手”,摄影水平和创作能力绝对不是学习一两个技巧就能有所成就的,一定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基础训练而来的。

如何提升自己的审美

摄影审美可能不会像绘画审美有这样一个明显的标志性感受到自己审美需求的变化,但我们可以感知到的是自己在摄影道路上往往会产生一些创作观念或欣赏趋向的变化,从而对作品审美需求的改变也随之而来。过去认为很好看的一些作品因此变得乏味,而过去不被认为好的作品或者看不懂的作品,突然给了自己灵感,像一盏明灯似的照耀着前方未知的种种可能性。此时便会欣喜,充满创作欲,这就是摄影审美的一种提升感知。下一节的内容便是尝试教会大家,怎么从看照片开始。

课堂实践项目三:回忆一下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莫奈的《日出》两幅画,尝试概括它们在画面呈现效果上的差异。尝试利用本节提到的美学原理,完成一组照片的拍摄。但是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不要生搬硬套任何画面结构。TIPS: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形式美是创作的第一步,任何形式上的美感都需要有具体的内容作为支撑,没有实质内容的极端形式美感只会让创作越来越乏力和无趣。摄影实践教程

第二章摄影师影像观念的建立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摄影审美与绘画审美的异同了解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技能目标:能够准确解读摄影作品的主题和思想能够分析摄影作品的拍摄意图能够为自己拍摄的主题选择恰当的构图样式素养目标:养成发现美和表达美的生活习惯培养用专业手法表现美的能力

观念先行

影像的形式是为影像的内容服务的,在确定了表达内容之后,如何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就成为了关键。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从解读、模仿、创作出发,步步递进的方式讲解构图。构图不是一门玄学,而是有一种逻辑可循的思考影像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表现美的能力

拿起相机想要拍摄照片的时刻,往往都是一瞬间心里的变化促使我们想要通过拍摄来记录或表达某个瞬间,这种感受可能很具象,也可能很抽象,然而就是有冲动去拍一张照片,很可能这张照片并不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它却满足了我们想要拍摄照片那一瞬间的欲望,这就是摄影的表达欲。这种表达可能是浅层的,也可能会很深刻,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选择了摄影作为与这个世界对话的一种语言,摄影终究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也许是一顿美食、也许是一张自拍或者和朋友的留影,这些都是最真实的内心表达,都可以成为摄影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最本真和最直接的体现。

通过“还原现场”尝试领会摄影师的拍摄意图

通过对图片的复盘,来思考摄影师的拍摄意图和拍摄技巧。在揣测摄影师拍摄意图的过程就是复盘摄影师拍摄的思维过程,也是我们进行模仿和学习的过程,经过不断地思考和模仿,才能从内容选才到技术技巧有不断地提升。通过“还原现场”尝试领会摄影师的拍摄意图

任何题材的图片都可以做这样的复盘练习,比如在人文题材的作品中,通过分析一系列的组照,思考摄影师为什么这样安排画面节奏,为什么第一张图片拍摄这样一个场景,另一张图片又拍摄那样一个场景,组织起来表达的整体意义是什么。

整个复盘其实就是帮助我们不断在摄影欣赏和创作中得到进步和提升,当面对看不懂的作品时,能够让自己尝试思考而不是逃避,或翻阅其他材料去佐证摄影师的拍摄意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直接去参与到摄影师的拍摄意图中,去复盘他的想法,再现他的过程。复盘的目的不是复制作品,而是要以此为线索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属于自己的收获。通过“模拟环境”尝试模仿作者创作

设身处地去模仿摄影师的拍摄是最直接能够发现差距的方式,处在相同环境内,思考方式已经带入了你所要模仿的摄影师思维,因为人与人的不同,自然会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去拍摄创作,这样得到的照片不仅有一定水准,而且很能符合自己的表达方式。通过“模拟环境”尝试模仿作者创作

同样是巴黎、纽约、东京等世界大型城市无数摄影师拍过这两个世界著名城市,他们几乎在摄影师的镜头中呈现出了“透明”的状态,几乎没有一个角落没被拍过了,几乎没有一个题材没被拍过了,然而随着时代变化,还是不断有新的照片产自这两个城市,也不断有新的拍摄想法被定格在了这两个城市。因此模仿的道路上必定要带入自己的思考,这些新鲜的内容才会不断涌现出来。课堂实践项目四:找到几张自己曾经拍摄过的照片,尝试回忆当时拍摄时的心理感受与思考过程,并结合影像分析如果再次还原场景去拍摄,有哪些问题可以避免,有哪些细节可以改善。找几张自己喜欢的名家照片,尽可能找到相似的场景或还原相同的画面元素,进行模仿拍摄。拍摄完成后进行对比,尝试找出其中的差异。TIPS:对比画面中的不同不要过于纠结某个道具或陈设,而是要将注意力放在构图、光线、色彩等与影像造型构成相关的视觉元素上。摄影实践教程

第二章摄影师影像观念的建立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摄影审美与绘画审美的异同了解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技能目标:能够准确解读摄影作品的主题和思想能够分析摄影作品的拍摄意图能够为自己拍摄的主题选择恰当的构图样式素养目标:养成发现美和表达美的生活习惯培养用专业手法表现美的能力

观念先行

影像的形式是为影像的内容服务的,在确定了表达内容之后,如何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就成为了关键。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从解读、模仿、创作出发,步步递进的方式讲解构图。构图不是一门玄学,而是有一种逻辑可循的思考影像的思维方式。

第三节创造美的能力

摄影虽然是一个基于技术手段实现的创作过程,但就摄影创作内容本身而言却是一个感性表达的过程,因此它具备很强的主观感受因素。每个创作者的感受不同,每个观者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但也并不意味着其毫无规律可循,下面来探寻一下不同的场景会给摄影带来怎样的不同感知。

“点-线-面”

“点”本身并不带来很强的形式感,往往需要与“面”和“线”的结合才会带来形式感,但是“点”却最能吸引视觉,往往会成为视觉中心。在这里要强调一个概念,视觉中心并不是画面中心位置,而是观者在观看一幅影像时,视觉最容易被吸引的某个“点”,并且是视线在画面游走之后又很容易回到最初吸引观者的那个“点”,就是视觉中心,视觉中心可以在画面的任何一个位置。“点-线-面”“线”往往是空间中转折、衔接或狭窄的空间空隙而出现的较为具象的一种形态,线条有很强的引导视线作用。因此在构图时,控制好线条的走向和分布,就能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形式感是一种视觉节奏的体现,画面具有一定的节奏感自然会让观者愉悦,恰当的节奏感也有助于更好的表现拍摄主题。而线条又是画面中最能引导这些形式感的关键因素。“点-线-面”“线”往往是空间中转折、衔接或狭窄的空间空隙而出现的较为具象的一种形态,线条有很强的引导视线作用。因此在构图时,控制好线条的走向和分布,就能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形式感是一种视觉节奏的体现,画面具有一定的节奏感自然会让观者愉悦,恰当的节奏感也有助于更好的表现拍摄主题。而线条又是画面中最能引导这些形式感的关键因素。“点-线-面”

画面中大面积的出现“面”的构成,就会让画面显得简洁且空旷,此时便会觉得画面并不局促,有很大的延展空间。运用在实际的构图过程中,比如拍摄风景照片,天空就是很显著的“面”,在画面中控制天空出现的比例就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如果天空占画面的比例较大,会让画面空间显得较大;如果天空占画面比例小,画面大面积出现其它视觉元素,那么画面给观者的压迫感会强一些。不同色彩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色彩的重要性在摄影中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为了还原这个世界的真实色彩。诚然,在严谨的摄影器材即使到现如今的高级数码相机,都无法绝对真实客观地还原彩色的世界,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色彩倾向。而不同的色彩倾向又会带来不同的色彩感受。色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情绪性,这是色彩心理学研究的方向。不同色彩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色彩不同的面积、分布规律、趋势等能引导视觉感受的形态,也会影响着画面构图。并且强烈的色彩甚至能超越光影结构,带来强烈的却不同的视觉感受。比如红色和绿色,将这两种色彩进行黑白化处理,即去除它们的色彩信息,会惊讶地发现它们的灰度非常接近,黑白化之后看不出红绿色带来强烈的反差。可在色彩环境中,红绿色是一对强烈的对比色,能带来较为强烈的视觉反差。如图所示,将色彩饱和度降低最后呈现出的黑白反差关系在视觉上要弱于红绿对比产生的反差效果。不同光影带来不同的情绪暗示

人置于真实世界中之所以能看到物体,能分辨距离的远近,就是因为有光的存在。光带来了光影关系,光影的层次变化让二维影像变得立体。将光影层次转换至二维影像中,光影关系就会变为画面中的明暗关系。去除掉照片的色彩,能看到的黑白影像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个影像,就是因为光线的存在。相信摄影初学者一定听到过一句话,“摄影是光的艺术”。随着对摄影更深入的理解,就会觉得这句话存在片面的地方,但不能否认的是,光造就了空间感,空间感影响着摄影构图。不同光影带来不同的情绪暗示

如图平克哈索夫拍摄的乌兹别克斯坦街头,场景中明暗分界线既是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也是画面空间的的组成部分。同时强烈的明暗对比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又为画面带来了极强的节奏感。不同光影带来不同的情绪暗示

明暗关系所带来的同样是在画面中也会形成的节奏感,这个节奏感便会影响着观者的心理变化。大面积的阴影与大面积的明亮是画面中的黑和白,中间过渡层次便是不同层级的灰,黑白灰节奏是视觉语言中重要的韵律。即使彩色,也同样有黑白灰的变化,同样是一个红色,光照之下的红色和阴影之下的红色也有所不同,这就是简单的明暗关系节奏。它们散步画面中形成空间中新的“点”、“线”、“面”,从而形成与之前介绍的形式感相结合,就很容易理解了。课堂实践项目五:结合前面提到的“点”“线”“面”原理,尝试进行拍摄。2.

找到一张之前拍摄的照片,尝试在后期软件中将其调成黑白影像,并与原来调色处理前进行

对比,看看色彩影像与黑白影像在信息传达方面有何不同。摄影实践教程

第三章摄影器材是摄影师的工具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感光材料的演变历史了解数字感光元件的成像原理和特点了解常用相机和镜头的类型理解不同影像格式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技能目标:能够依据拍摄内容熟练选择相应的摄影器材能够熟练使用相机完成拍摄能够熟练运用三脚架、滤镜等附件完成拍摄能够独立完成摄影器材的清洁与养护

学习目标素养目标:养成遵守职业质量标准的工作习惯养成爱护器材设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培养注重工作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观念先行

在开始介绍摄影器材之前,有两点建议希望摄影初学者可以谨记,这样会帮助你一直关注摄影本身,良性且长久地走在摄影之路上。第一点:摄影器材服务于摄影,它仅仅是一个工具,纵使作为科技产物的摄影器材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所在,但也不要迷失于摄影器材中而忘记了摄影本身。第二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器材,切勿过度贪图器材功能的全面性和可玩性,在入门进阶后也不要因器材的限制而影响了自己的创作空间。

第一节摄影器材的选择

摄影自诞生之初就是一项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产物,因此学习摄影始终离不开对摄影器材的学习。摄影器材犹如一个“翻译器”,它映射了摄影师的思想,将其思想由现实三维空间变为可视化的二维平面影像,就是摄影器材的“翻译”功能。之前我们冗述了一些画面构成的理论基础,帮助初学者构建出一个对于摄影本身的基础预想,接下来就是介绍实现摄影影像的工具,开始实践摄影的第一步。

感光材料的变迁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有关摄影器材的描述是“135相机”,135相机的名称由来就是因为它使用了画幅为35mm的胶片。35mm胶片其实来自于电影胶片,35mm指夹片的宽度,这个宽度包括过卷时的胶卷孔齿部分,如图3.1所示。通常来说,单张照片的胶片可成像部分尺寸为一个36mmx24mm的矩形。感光材料的变迁

135中的“35”和“35mm胶片”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一个巧合,只是因为柯达公司一直是胶片生产厂商的时代标志,很多规格和标准都是由柯达公司制定。135这个数字中的1代表了一次性的胶片盒,恰巧35mm胶片这种规格被他排到了135这个编号,其实101、102等这些数字编号的胶片也有,只是流传至今大多都被淘汰了。感光材料的变迁120胶片规格的宽度为61.5mm,根据摄影器材的不同,可以拍摄多种画幅比例的照片,这些使用120胶片的相机被称为120相机系统。120相机系统过去是作为要求更高的商业摄影、人像摄影等场景来使用,现如今也退出主流市场成为少数人群的坚持,少数艺术摄影的摄影师仍然坚持使用120相机系统作为日常拍摄的摄影器材。感光材料的变迁

随着技术的迭代,数字影像技术被应用到摄影中,其标志就是感光材料不再是胶片,感光过程也不再是光化学反应。与传统胶片相机使用胶卷作为记录信息的载体相比,数码相机使用CCD或CMOS作为感光元件。35mm这个尺寸一直延续到了数码相机系统,数码相机的成像传感器如果是36mmx24mm,就称之为全画幅相机。感光材料的变迁

数码相机是在传统135相机的基础上通过迭代感光元件升级的产物,其内部结构和计算标准依然延续了胶片时期的标准。比如各品牌的数码单反相机依旧沿用了各自品牌原有的卡口标准,镜头的光学体系,光圈与感光度的计算单位都没有变化。但受限于全画幅感光元件的成本限制,在全画幅相机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同时保持与135底片一样的画面比例前提下,厂商将感光元件缩小了约50%,也称之为半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PS-C画幅。感光材料的变迁

由于相机整体的光学结构并没有变化,只是缩小了感光元件尺寸,所以在使用原有镜头时只利用到了成像圈的一小部分,最终的成像面积是小于原本的全画幅的,如左图。在视觉上相当于剪裁了画面中央的局部,产生了相当于全画幅相机镜头焦距的约1.5~1.6倍的效果,如右图。所以尽管有些全画幅相机和半幅相机镜头可以通用,但半幅相机在使用适用于全画幅相机镜头时需要在原有镜头焦距值乘以焦距转换系数才是实际得到的的焦距值。感光材料的变迁

因为APS-C尺寸的成像元件是小于全幅的,因此当把全幅相机的镜头安装在APS-C相机时,获得的图像就有所差别。感光材料的变迁有些厂商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还专门推出了适用于非全画幅的镜头,这类镜头尽管卡口与标定焦距与传统全画幅镜头一致,但是并不能混用。如果将非全画幅镜头用在全画幅数码机身上,由于非全画幅镜头成像面积小,无法完全覆盖到全画幅感光元件,因此最终的画面会出现很大的暗角。相机的种类卡片机,属于消费级数码相机,面向家庭用户,对于操控性的需求也以简便、自动为主,且外形小巧、重量轻。不能更换镜头,感光原件面积小,成像能力有限,高感光度下画质不理想现在已经逐渐被手机摄影替代。相机的种类

旁轴取景照相机都使用透射式取景器,取景器在镜头旁边,两者光轴互相平行,取景方便、体积小巧、易于携带。相机的种类

由于旁轴相机的取景视角和镜头成像视角是彼此分离的,这两条光学轴线并不在同一条轴线上,这就意味着取景与实际拍摄具有一定的视差,即看到的和拍到的始终有一定的差异,如图所示。尤其与被摄对象距离越近,这个问题就越明显,比如严谨的静物拍摄可能就会出现大的画面偏差。旁轴相机由于取景器的局限性,不能使用焦段很长的镜头,通常旁轴相机最长的焦段只到135mm,再长的焦段在取景上不仅存在取景困难,更是在对焦上有很大困难。相机的种类

这样取景和成像的视差是一面双刃剑,它的不确定性是很多摄影师所钟爱的,那种略带意外的拍摄结果特别符合纪实摄影师拍摄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很多摄影大师使用旁轴相机拍摄出了无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经典照片,为整个摄影发展历程做出了贡献。旁轴相机的便携性促成就了不少摄影记者,也渐渐走入了家庭,让大众可以接触摄影。如国产的凤凰牌相机以其可靠性和经济性成为了一代人的摄影启蒙记忆。

单反相机全称为单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单”指的是单镜头,即通过单一镜头完成取景与成像,“反”指的是内置反光镜用于取景。单反相机取景方式的最大好处有两点:一是能够精确取景,让取景光学轴线与成像光学轴线保持了一致,因此在取景上没有视差了;二是由于这种没有视差的取景方式,让单反相机不仅在广角和中焦镜头上能够得心应手,并且在长焦镜头的使用上大放异彩。相机的种类相机的种类

旁轴相机与单反相机都是经历了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变革,从机身外观上来说,两个时代机器最显著的变化是数码时代的旁轴或单反相机,除了光学取景器外,数码时代的器材增加了硕大的液晶显示屏,拥有了通过机身屏幕进行实时取景的功能,能够帮助摄影师更精确的构图和曝光。其内部的光学结构没有显著变化,只是感光元件由胶片变成了CCD或CMOS。相机的种类

微单相机算是数码时代的相机新类型了,由于数字感光元件与相机液晶屏的配合可以同时满足取景和拍摄的需要,且不存在视差。因此传统单反相机中反光镜和五棱镜的光学取景结构就不再是必要选项了,直接通过数字感光元件实时取景,通过电子快门完成曝光即可。微单相机算是单反相机和卡片相机的跨界产物,由于去掉了反光镜和五棱镜,机身体积大大缩小,质量减轻,同时配合丰富的镜头群,可以实现媲美单反的拍摄效果。

相机的种类

由于使用了几乎与单反同等大小的感光元件,画质依然有单反的表现,在操控上也做了一定的简化。相机的种类相机的镜头是一组透镜,当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穿过透镜时,光会聚到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即光心)的距离,即从透镜中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就称为焦距。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亦是照相机中,从镜片光学中心到底片、CCD或CMOS等成像平面的距离。具有短焦距的光学系统比长焦距的光学系统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丰富多样的镜头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焦距可以调节变化的镜头,就是变焦镜头。丰富多样的镜头优点缺点定焦距镜头结构简单,画质好,光圈大视角单一变焦距镜头视角多样,使用便捷结构复杂,光圈难以做大丰富多样的镜头

鱼眼镜头鱼眼镜头,由于第一片镜片凸出,像鱼的眼睛且所视的景物像鱼由水中看水面的效果,因而得名。可以拍出极为夸张的透视效果来,视角一般在180左右,在艺术摄影和创意摄影中经常会用到。

超广角镜头超广角镜头:一般把焦距短于24mm(比如14mm、18mm镜头)的镜头称为超广角镜头,在带来宽广视角的同时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建筑、风光领域。

广角镜头广角镜头:28-35mm的镜头,广角的镜头的视角广阔,但是没有超广角镜头造成的那种过于夸张的透视效果,更加易于掌握,适用于风光、报道摄影等领域。它和鱼眼镜头的区别在于线条仍旧是直线,并不弯曲。

标准镜头标准镜头:焦距长度和所摄画幅的对角线长度大致相等的摄影镜头称为标准镜头,135相机的标准镜头为50mm左右的镜头。其视角范围和人眼的视角范围最接近,拍摄的画面非常符合人眼的视觉体验,看东西不会产生明显的形变。

中焦镜头

介于75mm和135mm之间的镜头,由于可以拍摄出很舒服的头身比例透视效果,也被称为“人像镜头”。135mm镜头是相对来说较为“平和”的长焦镜头,具有一定的空间压缩感。

长焦镜头200mm的镜头,可以在远距离外拍摄出一定放大比例的照片,适用于舞台摄影、体育摄影。课堂实践项目六:1.使用85mm焦距镜头拍摄一张人像照片(近景),再使用35mm、200mm镜头拍摄,通过调整拍摄距离使画面景别与85mm拍摄的一样,并对比三张照片在视觉效果上有何差异。2.保持镜头焦距不变,通过调整拍摄距离,分别拍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照片各一张,要求构图

正确、曝光正常,焦点清晰。3.使用变焦距镜头拍摄,保持拍摄距离不变,通过镜头焦距的改变使景别变化,拍摄与1一样的画面,分别拍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照片各一张。并尝试对比通过改变拍摄距离与改变变焦得到的两种画面视觉效果有何差异。TIPS:以1为例,尽管人像的景别是一样的,但是焦距和拍摄距离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拍摄效果。85mm拍摄的人像近景在视觉上是最舒适的,而用35mm拍摄可能需要离人物很近才能拍到近景,画面也会有畸变产生。而使用200mm拍摄则会使得背景虚化过重,削弱人像和环境的立体感。所以,不同的内容适合的拍摄距离和镜头焦距配合都是不一样的,所谓的变焦距镜头“一镜走天下”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摄影实践教程

第三章摄影器材是摄影师的工具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感光材料的演变历史了解数字感光元件的成像原理和特点了解常用相机和镜头的类型理解不同影像格式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技能目标:能够依据拍摄内容熟练选择相应的摄影器材能够熟练使用相机完成拍摄能够熟练运用三脚架、滤镜等附件完成拍摄能够独立完成摄影器材的清洁与养护

学习目标素养目标:养成遵守职业质量标准的工作习惯养成爱护器材设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培养注重工作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观念先行

在开始介绍摄影器材之前,有两点建议希望摄影初学者可以谨记,这样会帮助你一直关注摄影本身,良性且长久地走在摄影之路上。第一点:摄影器材服务于摄影,它仅仅是一个工具,纵使作为科技产物的摄影器材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所在,但也不要迷失于摄影器材中而忘记了摄影本身。第二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器材,切勿过度贪图器材功能的全面性和可玩性,在入门进阶后也不要因器材的限制而影响了自己的创作空间。

第二节影像格式的确定

数码图片在概念上与传统照片有很大不同,传统照片是经过化学反应映射在相纸上的实体照片,然而数码照片是以一个文件形式存在的数据包,它存储于数码存储介质,比如SD卡、移动硬盘、电脑硬盘等介质里,通过各种打印的方式,最终将这些数据包变为实体照片。或者在现实终端上直接呈现,比如手机屏幕、电脑屏幕、电视等。针对不同的输出形式和展示形式,对于影像的格式设定和参数要求可能都会不同,而这些参数会直接影响最终影像的呈现效果。

优画质高效率低成本数字影像工作流程的设计依据

RAW:是将光信号经过相机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转化为数字信号的原始数据,指的是未经过相机处理

而直接被记录下来的光线数据,是一种“未经加工”的数据包。没有压缩造成的损失充分利用传感器捕获的12-16位图像数据可以利用电脑的高计算能力进行高精度RAW文件转换充裕的后期修改空间

RAW&JPGJPG:是通用性最好的数码图片格式,数据量小,占用存储空间小,在网络时代更有利于快速传播,再加上自身良好的兼容性和通用性,JPG几乎能够在所有的数码终端被解读并呈现出影像。即使压缩后,比如缩小图片尺寸,改变图片文件大小,也能保持较好的色彩还原度。它让图片能得到最广泛和最高效的传播,满足了图片作为重要传媒介质的属性。

RAW&JPGJPG:影像传感器捕捉到数据后,由相机固件直接处理成彩色影像只能保留8位影像深度,大量图像信息丢失相机CPU处理RAW文件能力有限大量自动和手动拍摄设置被自动记录,限制了后期修改范围

RAW&JPGRAW:12-16位JPG:8位

RAW&JPGRAW文件作为数码相机的原始文件,其意义如胶片时代的底片般重要。在胶片时代如何证明这张照片是不是某个摄影师拍摄的,就看摄影师有没有最初的底片,数码时代的“底片”就是RAW格式文件,由于数码文件可以被无限复制粘贴,所以具有版权意识的职业摄影师往往对RAW格式文件的保护都非常谨慎。RAW格式文件不仅能证明摄影师的版权,还能证明一张照片是否被改动了。a.标准数字底片概念的建立未经相机固件处理的影像信息自定义白平衡范围自定义色彩空间范围更自由的前期拍摄更大的后期空间

RAW文件的处理b.更复杂的后期流程处理RAW格式图像,可称为“冲图”Lightroom或CaptureOnePro生成无压缩的8位或16位TIFF文件PHOTOSHOP高级合成精修等

TIFF为图像文件格式,储存内容多,占用空间大,是GIF的3倍,JPEG的10倍。RAW转TIFF之间图片的调整是无损的。

RAW文件的处理c.“冲图”流程曝光最佳化处理曲线处理,调整反差

RAW文件的处理整体画面白平衡调整

整体色彩处理局部色彩失常处理简单除尘,去污处理水平、垂直矫正、梯形矫正细节锐化处理亮度处理色度处理瑕疵处理大错先改小错后改能不改尽量不改d.不得不知道更大的后期调整空间意味着更大的创作空间更大的后期调整空间不意味着更随意的拍摄习惯前期拍摄是基础后期处理是锦上添花“食材好饭才香”不要依赖后期

RAW文件的处理不排斥旧的工序不拒绝新的观念“标准”是用来打破的——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新想法是“玩出来的”——多尝试多体验建立属于自己的工作流程优画质高效率低成本

机内拍摄模式设置

相机自动化最基础的一种展现形式就是相机拍摄模式的选择,让摄影师在高度自动化的帮助之下,又能依据拍摄场景的不同拥有一定的手动调节范围,以达到更为精准的拍摄。常见的拍摄模式在数码相机上也较为统一,即自动程序曝光、光圈优先模式、快门优先模式和全手动模式,下面来说说它们之间的不同。

机内拍摄模式设置

自动程序曝光,在面对一个场景时,相机自己进行判断,进行自动测光,以此为基础,调动相机本身的自动感光度、自动白平衡、自动光圈、自动快门来得到一个曝光值。

面对大多数场景,自动程序曝光都能精准的还原被摄场景,而摄影师认为曝光不是特别符合自我需求的时候,可以人工干预调整曝光补偿,提亮或压暗基于自动测光之后得到的曝光值,来更精准的表现摄影师希望得到的曝光。

机内拍摄模式设置

光圈优先模式是半自动化的拍摄模式之一,即摄影师可以人工干预光圈值,并固定在设置的数值上不变,其他参数依据相机自动测光为基准进行自动调节。光圈优先模式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摄影对景深控制的需求。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大小会影响景深。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因此光圈优先模式,就是帮助摄影师对景深有控制需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获得拍摄自由。如图所示,拍摄时将光圈开至最大,相机会依据此时光线环境自动计算出适合的快门速度完成拍摄。

机内拍摄模式设置

快门优先模式也是半自动化的拍摄模式之一,即摄影师可以人工干预快门速度,并固定在设置的数值上,其他参数依据相机自动测光为基准进行自动调节。快门优先模式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摄影对画面动态感控制的需求。不同快门速度对于画面动感会有强烈的影响,以移动很快的物体为例,快门速度足够快,能将快速移动的物体定格,拍摄出凝固感,比如溅起的水花,快速行驶的车辆,如左图所示。反之用较慢的快门速度,将快速移动的物体虚化,就会带来动态感,如右图所示。不同的快门速度拍摄移动中的问题,会有很多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快门速度优先模式,是帮助摄影师对画面动感有控制需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获得拍摄自由。

机内拍摄模式设置在全手动模式下,摄影师能够对光圈、快门,以及所有与曝光相关的参数进行手动调节,最大程度满足摄影师的拍摄需求。此时相机的自动测光仅仅会被作为一个参考,控制权还是在摄影师自己手中。一些从胶片时代过渡而来的摄影师依然喜欢使用全手动拍摄模式,他们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对于复杂场景所需要的曝光控制胸有成竹,如图所示。还有极端的拍摄环境,比如拍摄银河、星轨这样的场景,相机自动测光和自动对焦就显得有些无能为力。此时也需要用到全手动模式进行拍摄。课堂实践项目七:1.找到相机菜单中的格式设定,尝试分别使用RAW和JPEG两种格式拍摄,并将其导入电脑,尝试看看两种格式在后期处理后的影像差异。2.依据课堂中展示的例子,分别使用光圈优先、快门优先两种模式拍摄,尝试概括这两种拍摄模式的

适用场景。摄影实践教程

第三章摄影器材是摄影师的工具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感光材料的演变历史了解数字感光元件的成像原理和特点了解常用相机和镜头的类型理解不同影像格式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技能目标:能够依据拍摄内容熟练选择相应的摄影器材能够熟练使用相机完成拍摄能够熟练运用三脚架、滤镜等附件完成拍摄能够独立完成摄影器材的清洁与养护

学习目标素养目标:养成遵守职业质量标准的工作习惯养成爱护器材设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培养注重工作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观念先行

在开始介绍摄影器材之前,有两点建议希望摄影初学者可以谨记,这样会帮助你一直关注摄影本身,良性且长久地走在摄影之路上。第一点:摄影器材服务于摄影,它仅仅是一个工具,纵使作为科技产物的摄影器材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所在,但也不要迷失于摄影器材中而忘记了摄影本身。第二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器材,切勿过度贪图器材功能的全面性和可玩性,在入门进阶后也不要因器材的限制而影响了自己的创作空间。

第三节摄影器材的使用

摄影师手拿相机拍摄照片的样子看起来很酷,如同一个猎人握着猎枪,等待眼前的猎物一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摄影师,就要从最基础的摄影器材使用说起。

相机的基本操作(1)相机握持的方法

正确手持相机的姿势应为右手小拇指、无名指、中指握住相机手柄正面,大拇指在背面顶住,食指顺势按住快门;左手托住相机底部和镜头底部的同时,大拇指和食指可依据需要转动镜头的光圈环或焦点环,如图所示。相机的基本操作(2)不拍摄时相机的放置

拍摄完毕时,相机如何放置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还处于拍摄状态时,比如扫街拍摄,拍完一张继续行走,那么相机不用放入相机包,挂在肩膀上即可,但要注意镜头向内悬挂,一个是为了保护镜头不在行走时产生磕碰;第二个是为了防盗,在一些治安不太稳定的地区,发生过镜头被偷走的情况。

确定一段时间不进行拍摄的时候,就把相机放入相机包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在摄影师移动位置时能最好的保护相机。

如果相机放置在三脚架上,那么不拍摄时,相机要从三脚架上拿下来置入相机包,切勿拿着三脚架和相机一起走。若发生快装板咬合不牢靠的情况,那么相机有可能会从三脚架上跌落造成损失。三脚架的使用“安全快门”的概念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不是一个绝对数值,而是摄影师经验的一种总结。摄影师根据经验总结出与镜头焦距相关的一个快门速度就会拍摄出清晰的画面,若低于这一曝光速度,画面就容易出现抖动而模糊,因此产生“安全快门”的概念。

安全快门的速度通常是将镜头焦距作为分母,分子是1的一个曝光速度。比如35mm镜头,它的安全快门就是1/35秒,当快门速度低于这个数值进行手持拍摄就容易产生虚焦。同理。焦距24mm的镜头,安全快门为1/24秒,200mm镜头则为1/200秒。当快门速度低于“安全快门”时,应果断使用三脚架拍摄,切忌不要有侥幸心理。很多理想的瞬间没有第二次拍摄的机会。三脚架的使用

碳纤维材料是最新的三脚架材质,如图。它具有比铝合金更好的韧性以及重量更轻的特点。它的稳定性很高,并且在脚架升高时,其稳定性下降程度也极低。碳纤维三脚架多为中型或重型摄影器材的选择,只有极少数的碳纤维三脚架适用于轻量化摄影器材。三脚架的使用

中轴是三脚架的一个特殊结构,在三脚架三条腿相交的中心位置,有一根垂直的单独轴,可以升起,辅助三脚架升的更高或降低,实现更多的拍摄机位。三脚架的使用

三脚架的节管是为了收纳体积更小,往往会设计成一节一节的节管结构。日常使用的三脚架多为3节,重型三脚架可以有4节、5节的结构。虽然节管越多可升高的越高,收起时体积更小,但会影响三脚架的稳定性,因此5节以上的设计并不多见。使用三脚架时,为了最大可能的得到稳定性,要从内向外的升起节管,即由粗到细的将它们依次伸出。如果高度足够,那么尽量不要使用最内侧也就是最细的节管。三脚架的使用

云台也是三脚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三脚架与相机。将相机直接与三脚架连接并不能获得最大自由度的角度变化,而云台就是弥补这个缺憾的,它能让相机在三脚架上获得最大自由度的角度变化。常见的有三维云台、球型云台、悬臂云台等。

其它附件——

UV镜

UV镜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吸收波长在400毫微米以下的紫外线,而对其他可见/不可见光线均无过滤作用。UV镜能减弱因紫外线引起的蓝色调。同时对于数码相机来说,还可以排除紫外线对CCD的干扰,有助于提高清晰度和色彩的效果。但是由于CMOS的普及,对紫外线的敏感度大大减小,所以如今UV镜更多用于保护镜头表面镀膜和镜片使用,但是质量一般的UV镜可能会起到负面的作用。其它附件——偏振镜偏振镜,用于消除反光的滤镜,对于产品摄影和风光摄影非常有用。工作原理是选择性地过滤来自某个方向的光线。通过过滤掉漫反射中的许多偏振光,从而减弱天空中光线的强度,把天空压暗,并增加蓝天和白云之间的反差。

其它附件——偏振镜

具体实拍时要看着取景器并旋转前镜,取景器中天空最暗时的效果最明显,最暗与最亮相差90度。你可根据需要转到最暗与最亮间的任意角度。

其它附件——

ND镜中灰密度镜,简称ND镜,其作用是过滤光线。这种滤光作用是非选择性的,也就是说,ND镜对各种不同波长的光线的减少能力是同等的、均匀的,只起到减弱光线的作用,而对原物体的颜色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可以真实再现景物的反差。

其它附件——渐变镜

渐变镜是一块由较暗部分至全透明的线性渐变滤镜。装在镜头前就能很有效的压暗画面中过亮的天空区域。渐变镜是一块线性变化的滤镜,想要压暗画面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是比较轻松的,但若是只想压暗画面的某一块特定区域,它就无能为力了。课堂实践项目八:分别握持旁轴相机、单反相机、微单相机,体会在使用不同相机时的细微差别。使用偏振镜拍摄蓝天,通过调节镜片尝试拍摄出压暗蓝天的效果。使用渐变镜,尝试拍摄出明暗过渡自然的画面。使用ND镜,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拍摄出水流或车流的动感。摄影实践教程

第三章摄影器材是摄影师的工具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感光材料的演变历史了解数字感光元件的成像原理和特点了解常用相机和镜头的类型理解不同影像格式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技能目标:能够依据拍摄内容熟练选择相应的摄影器材能够熟练使用相机完成拍摄能够熟练运用三脚架、滤镜等附件完成拍摄能够独立完成摄影器材的清洁与养护

学习目标素养目标:养成遵守职业质量标准的工作习惯养成爱护器材设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培养注重工作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观念先行

在开始介绍摄影器材之前,有两点建议希望摄影初学者可以谨记,这样会帮助你一直关注摄影本身,良性且长久地走在摄影之路上。第一点:摄影器材服务于摄影,它仅仅是一个工具,纵使作为科技产物的摄影器材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所在,但也不要迷失于摄影器材中而忘记了摄影本身。第二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器材,切勿过度贪图器材功能的全面性和可玩性,在入门进阶后也不要因器材的限制而影响了自己的创作空间。

第四节摄影器材的养护和储存

为了让摄影器材时刻能保持够最佳的拍摄状态,日常养护是必须要做的,这也是一个摄影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毕竟心爱的摄影器材在自己手中陪着你走过千山万水,立下汗马功劳,在关键时刻不能满足拍摄需求,这才是最懊恼的事情。

机身养护

面对灰尘最好的做法并不是直接用布子去擦拭,而是要用到气吹。气吹的作用是在用手按压气吹腔体时,在尖细的出口处形成高速气流,将附着在机身表面的灰尘吹离。不建议使用酒精清洁机身,因为酒精属于有机溶剂,很容易导致相机上的饰皮变硬、脱落。触点清洁热靴等金属部位或存在金属触点的位置建议用干燥擦棉签擦拭。机内清洁更换镜头时,一定要让机身处在一个相对稳定清洁的环境中,更换镜头时也容易给机身和镜头后端镜片带来灰尘,建议每次更换镜头前都要及时用气吹对镜头后端和机身卡口周围进行清理。不建议自行对内部进行任何清洁。镜头清洁镜头是比较娇气、易损的光学设备。如果在有灰尘的环境下使用镜头,一定要为镜头装UV镜或专业保护镜。因为UV镜即便有了划痕,再买一块也不算太大的损失。首先,镜头最好是吹而不是擦,尽量用气吹吹掉浮尘。如果没有连片的油渍,又没有专门的设备和在清洁的环境下处理,则尽量不要擦镜头。可以养成随身带一个气吹的习惯,将灰尘吹走就可以了。镜头清洁

如果确定要擦镜头,在用气吹吹干净表面后,再使用专用的软毛刷子刷(或者将镜头纸卷成纸卷,中间撕开,然后用撕口形成的毛刷轻轻的刷),确保镜头上没有任何灰尘了才可以擦镜头。镜头清洁最后,用镜头水擦镜头的方式,用脱脂棉沾一点专用的镜头水,注意不要把镜头水直接滴到或者喷到镜头上。先用沾有镜头水的脱脂棉从镜头中间慢慢往外旋转,然后再用干的脱脂棉重复上面动作,直到没有水渍。镜头清洁

有一种产品叫“镜头笔”,那是在野外应急的情况下用的,不能代替使用毛刷+镜头水的清洁方式。有些污渍,特别是油(比如手印里经常有),是用镜头笔擦不掉的,只能用镜头水。镜头清洁绝对不要用镜头布和麂皮直接擦镜头,夸张地说,这样擦镜头和用砂纸直接打差不多。镜头清洁

摄影器材的存放条件应该是避免直射阳光、通风透气、干燥,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其实书柜就是很好的器材存放处,但是在南方地区,尤其是梅雨季节的时候,一定要使用防潮柜来存放器材。器材储存课堂实践项目九:尝试更换单反相机的镜头,并在更换前注意清洁卡口外部。尝试为你使用的镜头选择一款合适的UV镜,并在安装前做好镜头表面的清洁工作。摄影实践教程

第四章构图是摄影师的图纸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构图的目的了解构图的依据了解构图的基本逻辑理解三维立体视觉效果与二维平面视觉效果的差异技能目标:能够掌握基本的构图原理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构图方式完成拍摄素养目标:养成勤于观察拍摄现场细节的工作习惯

培养注重工作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观念先行

构图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由此可知,构图需要满足主题思想、形式美感的双重要求,这是构图的核心出发点,也是摄影师思考画面的起点。

第一节摄影是有目的的表达

构图可以理解为需要被摄主体构成画面内容,即“构”成“图”像。构图需要首先满足内容需求,再考虑形式需要。任何画面的形式都是为画面内容服务的,所以构图不是盲目的,也不是为了追求形式,更不是要套用某种“构图公式”,而是要是从内容出发,寻找与内容相符的形式来构成画面。

明确内容

当我们在思考画面构图的第一步时,一定是先明确画面的内容,之后才是画面的形式。如图所示,画面中三位高空作业工人的相对位置构成了巧妙的相互关系,三者彼此独立却又相互呼应。尽管这样的人物状态有“偶然”因素,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发掘这些有趣的内容,并且准确呈现出来,这就是构图的重要意义所在。分析与重构

如果说前一张照片有“偶然”的成份,那么这张照片可能完全是依靠“功力”了。如何在相对单一或过于宽广复杂的背景环境中过滤掉多余信息,适当对画面元素进行提炼和归纳,或许在视觉上会有很多新的发现。所以说,构图不是影像结果的呈现,而是思考的过程,是对现实视觉进行分解与重构的思维过程。

选择-筛选-组合

画面中裁缝的工作状态与墙面各种色彩的棉线形成了巧妙的呼应,如果只是单纯拍到了墙面色彩各异的棉线,那么这个画面可能就没有现在这样生动了。

课堂实践项目十:

选择任意一张自己拍摄过的照片,先请其他同学试着提炼你的拍摄主题,并尝试分析画面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之后再阐述你在拍摄时的思考,尝试找出你想表达的内容,与观众获得的感受是否匹配。并分析出差异的原因。摄影实践教程

第四章构图是摄影师的图纸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构图的目的了解构图的依据了解构图的基本逻辑理解三维立体视觉效果与二维平面视觉效果的差异技能目标:能够掌握基本的构图原理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构图方式完成拍摄素养目标:养成勤于观察拍摄现场细节的工作习惯

培养注重工作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观念先行

构图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由此可知,构图需要满足主题思想、形式美感的双重要求,这是构图的核心出发点,也是摄影师思考画面的起点。

第二节有效利用取景器将信息融入画面

在完成拍摄前,摄影师依靠取景器在场景中寻找可拍摄的画面内容,并且通过取景器预览潜在的影像。我们说的取景器既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相机的取景器,也包含通过屏幕实时取景的方式,在这里是泛指取景的过程。

视觉元素的取舍确认视觉主体,就是画面主要的拍摄对象,比如人像摄影中人物的肖像就是视觉主体,我们也可以说是视觉中心,也就是整个画面核心想要表现的内容。而在商业摄影中,视觉主体一定是相对应的商业产品本身。如图夕阳下稀稀拉拉的人影构成了有趣的视觉形象,那么就果断地将这种视觉效果捕捉下来,确定了视觉主体,画面的基本内容也就确定了。这也是我们在前面一直在强调的,摄影始终是一种有目的的表达,一定要有明确的“信息传达”。视觉元素的取舍

排除画面的干扰因素,在取景时尽量避开干扰因素,并尽可能减少无关元素,使得视觉主体更加突出,这样有利于观众准确获取摄影师想要表达和传递的信息。视觉元素的取舍

构建画面的形式美感,在整个构图过程中,“形式美”处在整个构图过程的末端,是在完成了画面视觉元素的筛选和提炼后进行的。如果跳过了前面的步骤直接选择“形式”,则会觉得拍摄无从下手,整个过程会盲目且低效,这也是很多初学者认为构图是“玄学”的原因之一。拍摄角度的选择

俗话说“两点一线”,相机与被摄物两点成线,确定了拍摄距离和拍摄方向,这条线与背景交叉就构成了整个空间关系,因此角度的确定直接确定了画面的空间关系和透视关系,拍摄角度的不同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如图从观察的层面去理解,观察角度不同,所带来的视觉体验就会不尽相同,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观感。课堂实践项目十一:1.选择任意一张自己拍摄过的照片,阐述你的拍摄主题,然后试着分析画面中哪些视

觉元素是与主题有关的,哪些视觉元素是无关的且是否有方法避开。2.选择任意一个物体,尝试从不同的拍摄角度拍摄出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摄影实践教程

第四章构图是摄影师的图纸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构图的目的了解构图的依据了解构图的基本逻辑理解三维立体视觉效果与二维平面视觉效果的差异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