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370刑事证据学 自考重点资料 自考小抄笔记 新版_第1页
自考00370刑事证据学 自考重点资料 自考小抄笔记 新版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我们建议考试以下面的方式进行突击复习一,用我们提供的资料中的知识点梳理,这部分是我们培训班内部的核心资料,是严格按照最新指定教材和大纲总结出的知识框架,条例清晰,知识点全面、通俗易背、利于全面把握知识点,这样你完全可以不要看教材了,直接背这些重点就可以了。二,背完这些知识点,做几套历年真题,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这部分我们也提供了。三,树立必胜信心,自考掌握了以上,通过基本没有问题了!四,考前必看我们的快速提分技巧,短时间提高5-10分。你可以先试看下我们资料样本,预览了解下,需要购买直接联系咨询我!把握好本站提供的资料,绝对可通过各科考试,考试轻松过关!00370刑事证据学新版本门资料依据教材书名:刑事证据学00370自考指定教材作者:刘万奇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中间部分略)9页请——依据目录第一章刑事证据的概念和基本属性第一节刑事证据的概念第二节刑事证据的基本属性第二章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第一节神示证据制度第二节法定证据制度第三节中国封建社会罪从供定的证据制度第四节自由心证制度第五节中国当代的证据制度第三章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刑事证据制度的认识论基础第二节刑事证据制度的价值论基础第四章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证据裁判原则第二节不轻信口供原则第三节自由评价原则第四节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第五章物证第一节物证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物证的分类第三节物证的审查判断第六章书证第一节书证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书证的分类第三节书证的审查判断第七章证人证言第一节证人证言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证人的资格第三节询问证人的法律程序第四节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第五节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对证人制度的补充规定第八章被害人陈述第一节被害人陈述的概念第二节询问被害人应当注意的问题第三节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第九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第一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程序、第三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审查判断第十章鉴定意见第一节鉴定意见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鉴定主体的条件与鉴定人的诉讼权利、义务第三节鉴定意见的种类与证明作用第四节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第十章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第一节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概念、性质和特征第二节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种类第三节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审查判断第十二章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第一节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概念与意义第二节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特征第三节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表现形式及审查判断第十三章刑事证据分类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第三节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第四节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第五节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第十四章刑事证明概述:第一节刑事证明的概念及特点第二节刑事证明的意义第十五章刑事证明主体第一节刑事证明主体的概念及与证明责任的关系第二节刑事证明主体的范围及成立条件第十六章刑事证明对象第一节刑事证明对象的概念及其意义第二节刑事证明对象的范围第三节无须证明的事项第十七章刑事证明责任第一节刑事证明责任概述第二节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第十八章刑事证明标准第一节刑事证明标准概述第二节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规定及运用第十九章刑事推定第一节刑事推定概述第二节刑事推定的适用第二十章刑事证据规则概述第一节证据规则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与完善第一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述第二节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第二十二章意见证据规则第一节意见证据规则的含义及作用第二节域外意见证据规则的内容第二十三章最佳证据规则第一节最佳证据规则的含义及作用第二节最佳证据规则的起源与演变第三节我国最佳证据规则的内容第一章刑事证据的概念和基本属性第一节刑事证据的概念一、刑事证据的概念刑事证据,也称刑事诉讼证据,是指法定机关的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或认定的、通过法定形式表现的、证明案件情况的一切事实。2012年3月14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第48条对刑事证据的表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修订前的《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有下列七种……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48条这样表述:“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包括……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在这里,第48条与第42条相比,有四点变化:(l)“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没有了,换成了“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即“事实”变成了“材料”;(2)“证明案件真实情况”变成了“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3)“证据有下列七种”变成了“证据包括”;(4)“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变成了“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二、把握刑事证据概念应注意的问题不论立法对证据如何表述,以下问题都是在理解证据概念时应当把握的。第一,刑事证据是反映案件事实的事实。犯罪是行为人侵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现实的行为,一旦发生,必然会在客观外界留下各种反映。人们就是通过这些反映来认识案件情况的。证据就是这些对案件事实的反映,而不是案件事实本身。第二,刑事证据必须是在诉讼中现实存在的。对于犯罪行为在客观外界留下的各种各样的反映,只有现实地把它们收集到诉讼中来,才是有实际意义的证据。否则,就只能是想象中的潜在的“证据”,于定罪量刑毫无意义。第三,刑事证据是案件事实的反映,而这些反映也必须是客观上存在的事实。在诉讼中,有许多时候,人们要根据某些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还要根据证据得出某种结论,最终还要作出判决。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把这些分析、判断、结论,甚至判决当成证据。尽管它们可能是在证据的基础上作出的,但它们毕竟不是证据本身。第四,刑事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内容与法定形式的统一体。所谓证据的内容,就是证据所提供给人们的反映案件情况的信息。所谓证据的法定形式,就是法律规定的证据内容的载体。证据是证第五,收集或认定刑亭证据是一种职权行为,必须由法定机关的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办理刑事案件的专门机关,依照管辖分工,指派具体的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依法行使收集或认定刑事证据的职权,诉讼参与人以及其他人员提供的反映案件情况的材料,要经过办案人员的依法认定,才可能成为定案的依据。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收集或认定刑事证据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否则可能被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第六,刑事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以案件事实为依据。而案件事实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由证据确定的。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唯一根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者们才称证据是诉讼的生命。“证据”一词,在不同的语境里,会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在这里,“证据”与“定案的根据”,其内涵应当是同一的。第二节刑事证据的基本属性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现象,刑事证据必须同时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三个基本属性,才能成为完整意义的合格证据。一、证据的客观性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证据必须是客观上存在的事实,而不是主观想象、猜测或捏造的东西。证据的客观性是由刑事案件发生或没有发生的事实本身或与此相联系的事实存在本身所决定的,它是不以司法人员的意志为转穆的。二、证据的相关性证据的相关性,是说证据必须是同案件有关联,能够有效地发挥证明作用的事实。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并不是所有客观事实都能成为证据,只有那些与案件有关联并能发挥证明作用的事实,才是证据。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是客观的,不是人们强加的。这种关联有的是伴随着案件的发生、发展而产生的,有的本来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对认定案情有意义,而与案件事实建立了联系。证据与案件事实的联系是广泛的、形式多样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内在的,也有形式的;有必然的,也有偶然的;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不管哪种形式的联系,只要是于证明案情有意义,都应看做是有相关性。辨别和判断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相关性及相关联的形式,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司法人员认识案件事实、认定案情的过程。三、证据的合法性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据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才能作为合格的证据在诉讼中加以运用。具体包括:第一,主体合法,即证据必须由法定机关的法定人员收集或认定。第二,程序合法,即收集、认定证据必须依照法定程序。第三,形式合迭上即证据必须通过法定种类和法定的固定方式表现出来。第二章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入类社会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五千年。在各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各种不同的司法制度和刑事诉讼制度,与此相应,也曾经实行过各种不同刑事证据制度。刑事证据制度,主要是指法律规定的关于在诉讼中规范证据资格、证据收集和审查判断,以及司法证明活动的规则体系。当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审视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不同的刑事诉讼制度和刑事证据制度,会发现这些证据制度的产生与不断演变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变革的历史条件。在人类历史上主要存在过三种相继更替的证据制度:人类社会最早期普遍实行的“神示证据制度”;中世纪封建社会实行过的“法定证据制度”;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广泛实行的“自由心证制度”。当然,这三种证据制度并不能够全部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在各个不同国家实行过的各式各样的证据制度,而只是几种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证据制度。第一节神示证据制度神示证据制度,并不是当时的正式命名,而是后人所作的概括。它是指凭借神的“反应”作为判断案件的证明方法。它是证据制度发展史上最原始、最野蛮、最愚昧的一种证据制度。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的历史条件神示证据制度,是指裁判者通过一定的形式获取神的旨意。二、神示证据制度的证明方法神示证据制度下的审判方式多种多样,通常都是以极其残酷乃至危及生命的手段加之于当事人。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极不相同,因而请求神灵显示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中间部分略)9页请——一些具体做法:(一)对神宣誓对神宣誓,是指控告人、报告人及证人都要对神盟誓以证明自己陈述的真实性。古人大都相信“神灵报应”,认为如果欺骗了“神”,事后必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因而,即使真正的犯罪人通常都不敢在“神”的面前撒谎。古代法律便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要求当事人或证人在起诉与作证时须遵照一定的仪式对“神”起誓。凡信誓旦旦者,便被认为他所说的就是真话;反之,某人在宣誓时精神恍惚,心神不定,或者语无伦次,就会被认为他是在撒谎。这种在宣誓时的表现,就成为法官判断证言可靠性的根据。(二)水审、火审、铁审水审、火审、铁审,是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但其依据的原理则大致相同,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的“神示”方式。(三)决斗决斗是从原始社会沿袭下来的一种解决纷争的办法。古人盛行决斗,当双方的矛盾尖锐化而得不到及时处理之时,双方当事人往往以决斗的方式求得解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这一习惯的做法延续下来。当司法机关难以判明孰是孰非之时,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四)卜巫卜巫是一种更为愚昧的方式。其办法是:双方当事人在法官的主持下向“神”祷告,然后求签占卜,法官便以各自求得之签牌的内容来裁决双方的争议。这就更属于“碰运气”了。此外,在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中,还采用一种“十字证明”的方法。其做法是:当双万争议难决之时,法官让双方当事人面对面站立,将手臂左右伸直,使身体呈“十”字形姿势。凡能够坚持“十”字形姿势更长时间者,即认为是得到了上帝赋予他的力量,据此判决他胜诉。反之,不能长久坚持者,则败诉。这种做法与“决斗”相类似,毫无道理,只不过不像“决斗”那样野蛮罢了。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尽管神示证据制度中的证明方法不同、证明形式不同,但是,大都是以考验当事人的耐力、体力、心理承受力等作为“神灵显示”的标志。很显然,因人的个体差异,其结果必然无科学性、可靠性而言。但是,在当时极其低下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情况下,这些证明方法的存在确实对维护奴隶制社会的统治秩序起过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第一,它适应了奴隶主阶级借助于“神威”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需要。在诉讼中借助于“神灵”来判断证据,使古代的司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可以宣称是充分体现了“神”的意志。第二,它与古代实行的弹劾式诉讼制度相适应。在弹劾式诉讼中,法官一般不主动收集证据,而要求当事人积极履行举证责任。如果当事人能够提出确实、可靠的证据,法官即可据以作出判决。在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无法核实的情况下,便自然地引申出需要由“神灵”来对其加以验证的种种方法。第三,它与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认识能力相适应。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极不发达,人们对许多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因而普遍相信“神”的力量,对“神”存在着敬畏、崇拜和迷信的心理。在面对法官向神起誓时,由于害怕说假话将会受到“神”的惩罚,一般都不敢撒谎,这就有利于法官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四、中国古代圭要是实行“察言观色”的证据制度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曾经实行过神明裁判的某些方法。但是,神判制度在中国古代消失得比较早。从史书记载和实际情况分析,中国古代主要实行的是“察言观色”证据制度。“五听”是我国古代司法经验的总结。这里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但也包含了一些合理的因素。表明我国古代在刑事诉讼中,特别注重对被告人心理状态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此可见,在我国上古奴隶制时期实行的刑事证据制度,并非依据“神灵的启示”,它同外国普遍实行的“神示证据制度”有很大的区别。第二节法定证据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诉讼制度也由“弹劾式诉讼”改变为“纠问式诉讼”。“纠问式诉讼”又称“审问式诉讼”,是指封建国家要求司法机关依据其职权,对犯罪行为主动予以追究,在诉讼中特别注重于对被告人的“纠问”。与此相适应,证据制度也从神判走向人判,取而代之的是法定证据制度。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一)关于法定证据制度的命名法定证据制度盛行于欧洲16~18世纪的君主专制时代,在德国、奥地利、俄国等国,直到19世纪后期还在实行。同“神示证据制度”的命名一样,“法定证据制度”也是由后人所作的概括。这种证据制度过分注重证据的表现形式,而不问其内容是否真实,因而又被称为“形式证据制度”。最早把这种制度称之为“法定证据制度”的,是法国的一位名叫杜波尔的议员。(二)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法定证据制度的产生,一是与封建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的发展相适应的。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司法实践积累了发现案件真实的一些手段,并在个别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审查判断证据的若干规则,从而摆脱了“神意”的支配,把依靠神意审查判断证据,转变为由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来规定审查判断证据的规则。例如,1260年法国路易九世颁布的敕令中,就二、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和主要特点(一)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所谓“法定证据制度”,就是对于各种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一概哇法律预先作出规定,要求法官必须按照法定的规则来审查判断证据。其具体的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法律预先把各种证据划分为“完全的”证据和“不完全的”证据两大类。所谓“完全的”(或“完善的”)证据,就是能够据以定案的充分、确实的证据。所谓“不完全的”(或“不完善的”)证据,就是认为其证明力还不够充分,因而还不能据以定案。对于“不完全的”证据,又有“多一半完全的”和“少一半完全的”之分。例如,被告人在法院的自白,被认为是足以证明其有罪的“完全”的证据。下列证据,则被认为是“不充全”或“不太完全”的证据:①共犯的攀供;②被告人在法庭以外的自白或承认;③间接证据;④询问当事人的邻里所得到的材料。若干“不完全的”证据,加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完全的”证据。第二,法律规定,被告人的自白是“全部证据中最好的证据”是“证据之王”。三、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一)法定证据制度的积极意义欧洲大陆封建国家实行的法定证据制度,同古代奴隶制国家曾经实行过的。神示证据制度”比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其可从以下~iiAr.h面看出:一第一,法定证据制度比具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的神明裁判和司法决斗前进了一步。法定证据制度中的某些规定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例如,认为证人亲自得知的情况比传闻证据可靠;书证的原本比副本可靠;单独一个证人的证言只是“不完全的”证据'两个证人的证言相一致才能构成一个完全的证据。它体现了采信证据需要互相印证的原则,有助于防止偏听偏信,总比仅依据孤证定案较为稳妥。第二,对于限制法官个人专断,也有一定的作用。法定证据制度防止和限制了各地领主法院、城市法院和教会法院的法官们违背中央集权原则实行司法擅断,这对于封建法制的统一窦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法定证据制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其存在的理由,对它不能一概抹杀。……(中间部分略)9页请——(二)法定证据制度的缺陷和弊端法定证据制度(或称“形式证据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不科学的证据制度。由于法律对于各种证据的证明力预先作了机械的、固定不变的规定,排除了法官对不同案件中的具体证据作出合理判断的机动性。第二,它把被告人的自白(口供)当做是“证据之王”,从法律上规定刑讯作为逼取口供的必要手段,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大量的冤假错案。随着人类法制文明的逐步发展,法定证据制度受到猛烈的批判,逼其退出历史舞台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第三节中国封建社会罪从供定的证据制度中国的封建社会更有自身独特的法律体系,与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大相径庭。因而,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刑事证据制度,也就与欧洲大陆法系实行的法定证据制度大不相同。这是我们在研究封建社会的证据制度时需要弄清楚的地方。中国的历史传统、民族习俗和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有许多差别,因而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没有受到法定证据制度的影响,而是实行了一套自成体系的证据制度。一、中国封建社会证据制度概述自从秦始皇“灭六国而定一统”之后,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中国的封建法制也日益完备,有关刑事诉讼的法律规范逐渐定型化,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刑事证据制度。二、唐律>规定的-罪从供定”证据制度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律》是中国封建法制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一部法典。《唐律势中的《断狱篇》,大体上可以看做是一部刑事诉讼法,其中总结历朝律典有关运用证据的经验,对于“罪从供定”的证据制度作了明确、详尽的规定。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刑讯的条件。《唐律》规定:“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复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考讯。违者,杖六十。”《疏义》对这一条的解释是:“拷囚之义,先察其情,审其辞理,反复案状,参验是非。‘犹未能决’,谓事不明辨,未能断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取见在长官同判,然后拷讯……若不以情审察及反复参验而辄拷者,合杖六十。”二是刑讯的方法。《唐律》规定:“诸拷囚不得过三度,总数不得过二百,杖罪以下不得过所犯之数。拷满不承,取保放之。若拷过三度及杖外以他法拷掠者,杖一百;杖过数者,反坐所剩;以故致死者,徒二年。”这条规定的基本精神是拷讯应有节制,以防拷掠过猛而使被拷问者立毙杖下。三是刑讯的扩大适用。拷讯的制度不仅适用于被告人,而且可扩大适用于原告人。为此规定:“诸拷囚限满而不承者,反拷告人。其被杀、被盗家人及亲属告者,不反拷(被水火损败者,亦同)。拷满不首,取保并放。三、“罪从供定”的补充——“众证定罪”与“罪疑昕赎”按照《唐律》的规定,运用证据的基本原则是“罪从供定”。但由于对某些特殊的人员不能实施刑讯,因此又规定了“众证定罪”与“罪疑听赎”两项补充的原则。(一)“众证定罪”《唐律》规定:在某种情况下须“据众证定罪”。《唐律疏议》对“众证定罪”的解释是:“称‘众’者,三人以上,明证其事,始合定罪=”《唐律》规定:“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这是《唐律》处理“疑罪”的一项补救原则。《唐律》对于“疑罪”的解释是:“疑,谓虚实之证等,是非之理均;或事涉疑似,傍无证见;或傍有闻证,事非疑似之类。”《疏议》作了进一步说明:“‘疑罪’,谓事有疑似,处断难明。‘各依所犯罪,依赎论’,谓依所疑之罪,用赎法收赎。”按照《唐律疏议》对“众证定罪”的解释,要认定有罪,必须有三人以上明证其事。如果察验难明,只有两个证实,则不能定罪;如果只有两名证人,其中一人证实,一人证虚,那就更不能认定了。但是,如果有三人证实,三人证虚,又该怎么办?按照《唐律疏议》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就应作为“疑罪”看待,令被告人缴纳一定数量的“保释金”之后予以释放。第四节自由心证制度自由心证制度发轫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18世纪的欧洲大陆,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夺取政权以后,在民主、自由、人权的思想指导下,对诉讼制度进行了变革,将纠问式诉讼变为体现当事人主义的控辩式诉讼。与此相适应,废除了刑讯逼供和法定证据制度,确立了自由心证制度。一、自由心证的提出与确立1790年12月26日,法国议员杜波尔在法国议会发表了一篇引起争议的著名演说,他建议废除以往实行的法定证据制度,改为“法官自由心证”。他演说的主要内容是: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其全部的注意力直当集中到一点上,即如何判明案件的真实情况二他二、自由心证的表述与含义1808年通过的《法兰西刑事诉讼法典》,在第342条对“自由心证”作了一个经典的表述,原文是:“法律不要求陪审法官报告他们建立确信的方法,法律也不给他们预定一些规则,要他们必须按照这竺规则来决定证据是不是完全和充分。法律只是要求他们集中精神,在自己良心的深处探求对于所提出的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和被告人的辩护手段在自己的理性中产生了什么印象。法律不向他们说:‘你们应当把多少证人所证明的每一件事实认为是真实的:’法律也不向他们说:‘你们不要把没有由某种笔录、某种文件、多少证人或多少罪证……所决定的证据,看做是充分证实的。四、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证据规则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历史条件和民族习惯的不同,英美法系各国的法律制度,同欧洲大陆各国始终有较大的距离。在证据制度方面也是如此。英美法系国家从来没有形成像欧洲大陆各国那样的法定证据制度,相对来说,刑讯逼供也不很盛行。后来,欧洲大陆各国普遍推行了自由心证制度,英美等国则对其不置可否,而是在原有的诸多习惯法与判例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一整套的证据规则。(一)英美法系证据规则的产生英国的证据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其陪审团审判模式的产物。(二)英关法系艚亭证据法的主要规则第一,关于证人能力或证人资格的证据规则。从15世纪开始,陪审团的职责和构成发生了变化,他们必须根据当事人传唤到法庭的证人陈述来作出判决,于是在司法实践中就产生了什么样的人可以作为证人被传唤到法庭来作证的问题。直到17世纪末,相关的口头证据规则才基本成型。包括:(1)关于证人资格或能力的规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证入必须按照严格的形式宣誓而且能够理解誓词的含义和性质,否则便被视为无证人能力;二是证人不能与本案的诉讼结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否则便不具备在本案中担任证人的资格。‘(2).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则。它是对司法实践中很多证人不愿出庭作证这一现象的必要反应。该规则规定,当事人有权要求法庭传唤其认为必要的证人出庭作证。即使本人不愿意,法庭在必要时也可以强制其出庭。(3)关于证人特免权的规则。由于法律规定证人必须出庭作证,而且要求证人必须如实陈述其了解的案件情况,所以就有必要对证人的有关权利作出相应的保护。于是,法律又赋予证人拒绝回答某些问题的权利。(三)关于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第一,关于举证责任。明确划分举证责任,是英美证据规则的重要内容。在刑事诉讼中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起诉方承担,被告人既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的责任,也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但是,被告人如要反驳某项指控,则须提出相应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某一特定事项的举证责任,就转移到了被告一方。至于被告人是否有罪,并不取决于他所提出的反驳能否成立,而要看起诉方指控其有罪的据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第二,关于证明标准。所谓证明标准,是指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其所依据的证据对案件的证明需要达到何种程度才能据以定案。英美证据法对民事诉讼规定的证明标准是“盖然性占优势”,即法官认为一方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其证明力超过对方所提出的证据时,即可据以判决其胜诉;而对刑事诉讼所提出的证明标准则是“无合理怀疑”,即起诉方提出的证据,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足以使陪审团信服,法庭才能据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四)英美法系证据规则的特点英美法系中的证据规则相当烦琐、庞杂,为了便于学习与运用,一些学会、协会等组织相继对证据规则进行了整理编纂。例如,1942年由美国法学协会出版的《模范证据法》;1953午由美国官员统一法律协会出版的《统一证据规则》等。但是,这些五、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有关证据的规定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是指联合国制定、认可或者倡导的有关刑事司法的标准、规范、规则和政策的总称。而证据制度国际性准则是指,联国及其下属机构及有关国际性组织根据法治国家国内立法和国际公认的一些人权保障原则确立的’,刑事司法中证据制度设计和运行应当遵循的最低限度规则。这些规则通过一系列国际性法律文件体现出来,要求各国通过完善国内立法逐步予以推行。这些准则所追求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司法公正,保障基本人权;同时,控制犯罪增长,维护法治秩序。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有关证据制度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中间部分略)9页请——个方面:第一,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作为一项国际刑事司法准则得到确认,它是刑事证据制度设计和运行的理论基础。第三,追诉机关承担有罪的证明责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依据无罪推定原则,侦控机关承担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成立的证明责任,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包括有罪的证明责任和无罪的证明责任)。第四,司法令状规则。在西方刑事诉讼活动中,司法令状规则是证据收集的一项重要规则。强制性证据调查和收集行为原则上必须事前获得法官的授权,只有在紧急和必须的情况下才可以未经批准而实施,而且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必须事后不延地交由法官审查。第五,证据排除规则。证据排除法则是规范侦查机关的取证行为,要求其严格遵循正当化证据收集程序。从各国国内立法来看,排除非法手段获取的言词证据已成为共识和普遍做法,对于物证的排除各国做法不一,但总体趋势是严格限制收集物证的方式方法,并辅之以严格的内部纪律制约和有效的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机制。第五节中国当代的证据制度中国当代证据制度是人民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角度看,“当代”就是“现代”。因此,在中国“当代”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两个历史时期。同时,从空间上看,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证据制度也属于我们研究的范畴。一、中国当代证据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由于中国当代历史时期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两个阶段,而在这两个历史时期证据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状况各有不同。因此,分别阐述。(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证据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证据制度是在废除压迫人民的旧司法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证据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949年10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证据制度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二、中国当代证据制度的特点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实事求是,追求客观真实。在运用证据上,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是坚持主观唯心主义,搞刑讯逼供、轻信口供、主观臆断,这个问题已成为划分两种证据制度的分界线。我国长期以来秉持以追求客观真实作为证据制度立法的指导思想,要求侦查、检察、审判人员都“必须忠实于事实真相”。第二,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轻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采用酷刑获取言词证据是我国鸯建社会刑事证据制度的一大特征。在我国,其流毒甚广,尤其是政治上的左倾路线,最容易接受和利用刑讯逼供的方法,推行其极左路线。因此,将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作为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十分必要。第三,坚持依靠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它是我国实事求是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查明刑事案件的事实真相,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收集证据,进行系统的、周霍:的分析,才有可能在准确判断证据的基础上,搞清案件事实真相。特别是刑事案件,要查明其事实真相,认真调查研究更有其特殊意义。第四,证明标准具体化。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刑事案件的证明标淮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三、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证据制度随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不仅使中国法律制度有了多样的内容,而且多法系将长期并存于一国之内。我国香港和澳门分别秉承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法律制度之精华;我国台湾地区则在大陆法系职权主义的根基上吸收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逐渐确立了融合两大法系之长的折中主义诉讼模式,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且较为完善的刑事证据制度。(一)我国香港地区的证据制度我国香港地区的刑事司法已经有着160多年的历史。由于香港长期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其证据制度和证据理论完全接受了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精神,继承了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特点。第一,刑事证据法存在于实体法与程序法之中。香港的刑事证据既没有形成典型的法定证据制度,也不是采用完全的自由心证制度。除约有4万字的《证据条例》外,在《刑事诉讼条例》、《刑事罪行条例》、《侵犯人身罪条例》、《防止贿赂条例》、《裁判法院条例》、《区域法院条例》、《高等法院条例》等法律中都有证据方面的法律规定。由此可见,其不仅体现在实体法中,也体现在程序法中,实体法中有刑事证据的相关规定,程序法中也有刑事证据的相关规定,因而它是程序法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实体法的一部分。香港的刑事证据法律规定经过100多年的司法实践,形成了内容详备、体系较为完整酌证据体系。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