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招警录用考试公安专业知识(法学基础理论、民法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_第1页
公安招警录用考试公安专业知识(法学基础理论、民法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_第2页
公安招警录用考试公安专业知识(法学基础理论、民法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_第3页
公安招警录用考试公安专业知识(法学基础理论、民法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_第4页
公安招警录用考试公安专业知识(法学基础理论、民法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安招警录用考试公安专业知识(法学基础理论、民法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8题,每题1.0分,共28分。)1、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包括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下列法律事实中,属于法律行为的是()。A、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B、2017年10月1日,李某在超市购买了一箱食用油C、2017年10月6日,高龄老人赵某自然死亡D、2015年3月1日,熊猫宝宝元元出生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公安基础知识,主要涉及法理学中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根据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事件又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两种。前者如社会革命、战争等,后者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等,这两种事件对于特定的法律关系主体(当事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是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法律行为,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人的行为。A项错误,该项属于法律事件中的自然事件。B项正确,该项属于法律行为,它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成立买卖合同法律关系。C项错误,该项属于法律事件中的自然事件。D项错误,该项属于法律事件中的自然事件。故正确答案为B。2、从法的实施角度看,法的执行和法的适用的首要区别是法的实施的()。A、主体不同B、内容不同C、客体不同D、方式不同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法理学。法的执行,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二者的首要区别就是法的实施主体不同,法的执行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而法的适用主体是国家司法机关,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主体不同是最首要、最易区分的区别,内容不同、客体不同、方式不同是因主体不同及主体职权不同而显现出来的区别。故正确答案为A。3、法律解释既是法的实施和适用的前提,又是保证法的统一性、稳定性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媒介,下列对《刑法》条文的解释属于扩充解释的是()。A、把第191条中“没收”,解释为没收或者返还被害人B、把第257条中“告诉的才处理”,解释为没有告诉的,不得处理C、把第341条中“出售”,解释为包括出卖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为D、把第245条中“非法侵入他人住宅”,解释为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情节严重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法律常识,主要涉及刑法中扩充解释的相关知识。扩充解释是指法律规定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窄时,作出比字面含义广的解释。A项错误,把《刑法》第191条中的“没收”解释为没收或者返还被害人,属于补正解释。B项错误,把《刑法》第257条中的“告诉的才处理”解释为没有告诉的,不得处理,属于反对解释。C项正确,把《刑法》第341条中的“出售”解释为包括出卖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为,作出了比“出售”的字面含义更广的解释,属于扩充解释。D项错误,把《刑法》第245条中的“非法侵入他人住宅”解释为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情节严重,并没有作出比字面含义更广的解释,不属于扩充解释。故正确答案为C。4、民警小张在巡逻过程中,将正在盗窃他人手机的赵某抓获。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赵某处以行政拘留。该治安处罚是法的运行中的()。A、立法B、执法C、司法D、守法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法律常识,主要涉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知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条的规定,行政拘留属于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之一。民警小张对赵某处以行政拘留,该治安处罚属于执法行为。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立法通常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错误,司法又称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错误,守法意味着一个国家和社会主体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而依法办事就自然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权利并行使权利,二是依法承担义务并履行义务。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5、2016年10月12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新一届议员宣誓入职仪式上,极个别“港独”候任议员在宣誓时,公然作出侮辱国家和民族的言行。宪法法律权威不容挑战,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关于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法律解释。随后香港法院根据这一法律解释,裁定两名候任特区立法会议员丧失议员资格,四名议员的宣誓没有法律效力、议员资格被取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是()。A、立法解释B、行政解释C、司法解释D、学理解释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律知识。A项正确,根据《宪法》第67条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解释宪法和法律。在我国,立法解释即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律所作的解释。B项错误,行政解释是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问题所作的解释。C项错误,司法解释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司法解释的主体为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D项错误,学理解释是法律专家学者等从法律理论和各家学说的角度对法律所作出的解释,没有法律强制力,不是法官审判案件的依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故正确答案为A。6、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段论述最能说明()。A、法的本质具有层次性B、法的初级本质表现为法的正式性C、法的二级本质反映为法的阶级性D、法的终极本质体现为法的社会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律知识。题干中马克思的这句话是关于法与经济基础关系的论述,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为: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法的本质具有层次性:国家意志是法的“初级本质”,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法的“二级本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的“终极本质”。A项错误,法的本质具有层次性:“初级本质”、“二级本质”和“终极本质”。题干中马克思的话,主要体现的是法的“终极本质”。B项错误,法的初级本质表现为法的正式性。法的正式性,又称法的官方性、国家性,是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法的正式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法是公共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2)法总是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制保证实现;(3)法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法的正式性表明法律与国家权力存在密切联系,法律直接形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C项错误,法的二级本质反映为法的阶级性,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指统治阶级的意志。法体现的国家意志从表面上看具有公共性、中立性;法体现的国家意志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D项正确,法的终极本质体现为法的社会性。法的社会性又称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指法的内容是受一定社会因素制约的,最终也是由一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从题干中的“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和“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可以得出,这段论述最能说明法的终极本质体现为法的社会性。故正确答案为D。7、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注人了无穷活力,也滋生了电信网络诈骗、网络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为。清朗网络空间、保护国家安全和公民权利迅速转换为立法行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制定了《网络安全法》并于2017年6月1日正式施行,互联网的法网渐织渐密。该法属于法的渊源中的()。A、法律B、行政法规C、行政规章D、地方性法规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律知识。我国当代正式的法的渊源主要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国际条例、国际惯例以及规章等。A项正确,《立法法》第7条第1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属于(狭义)法律,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制定的《网络安全法》属于法的渊源中的法律。B项错误,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C项错误,行政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D项错误,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故正确答案为A。8、关于法律效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法律不经公布就不具有效力B、如果以前没有相关规定,法律应当溯及既往C、一切法律的效力高低由基本法律规定D、法律应该使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知晓,对不懂法者应从轻或免除处罚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法律常识,主要涉及法理学的相关知识点。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法律。A项正确,法律的生效时间主要有三种:(1)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在没有明确生效时间规定时,根据惯例,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2)法律条文中自行规定具体生效时间;(3)规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条件时生效(立法机关另行发布专门文件规定法律的生效时间)。故A项说法正确,不经公布的法律不具有效力,因为人们无从知晓法律的存在。B项错误,法不溯及既往,国家不能用现在制定的法律指导人们过去的行为,更不能由于人们过去从事某种当时是合法而现在看来是违法的行为,而依照现在的法律处罚他们。C项错误,法的效力层次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效力等级关系。我国法的效力层次由《立法法》规定。基本法律,即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的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基本法的包含范围太广,故“由基本法律规定”表述错误。D项错误,法律应该使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知晓,表述正确,但“对不懂法者应从轻或免除处罚”表述错误。法对人的效力是以属人主义、属地主义、保护主义等原则为标准的,而不是以是否知晓为标准。故正确答案为A。9、关于道德和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法是有阶级性的,道德也是有阶级性的B、法是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规范,道德则没有任何强制力C、就调整范围而言,法比道德调整的范围更广D、法与道德相伴而生,共同消亡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律常识。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联系主要有:都属于上层建筑,都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具有阶级性,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两者的区别:(1)产生时间不同,原始社会就存在道德,法律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2)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3)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4)调整范围不尽相同,道德不仅调整人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法律主要调整人的外部行为;(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A项正确,法(律)与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服务于经济基础,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阶级性。B项错误,法(律)属于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但也具有一定的强制力,该项中的“没有”表述错误。C项错误,道德的调整范围比法(律)更广。D项错误,道德的产生时间早于法(律)。故正确答案为A。10、马克思主义认为,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意志、阶级意志和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下列关于法的本质,说法正确的是()。A、立法者不仅能表述法律,也能创制法律B、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性,法还会受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的影响C、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其内部各派别、各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D、历史上所有的法律仅仅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法的本质,主要涉及法理学的内容。A项错误,马克思在《论离婚法草案》中讲到这句话,原话是:“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用有意识的实在法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出来。”故错误。B项正确,法的内容最终受到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经济关系的中心,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法是社会关系的反映,但生产关系不是唯一的要素,同时还有阶级关系、亲属关系、上层建筑等的影响,故正确。C项错误,法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不是统治阶级内部各派别意志的简单相加,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共同意志,故错误。D项错误,法整体上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但并非所有的法都只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也反映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故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11、我国《社会保险法》第35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的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这一法律规范属于()。A、确定性规范B、任意性规范C、禁止性规范D、授权性规范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法理学。A项正确,确定性规范是指明确地规定了某一行为规则的内容,而不必援引其他规范来说明的法律规范。《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费是确定性规范。B项错误,任意性规范是允许主体变更、选择适用或者排除该规范的适用的法律规范。任意性规范的主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C项错误,禁止性规范指规定人们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它禁止或严禁人们作出某种行为,要求人们抑制一定行为。禁止性规范一般使用“禁止”“严禁”“不得”“不准”“不允许”“不能”“无权”等加以明确。D项错误,授权性规范是指授予公民、公职人员、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可以自行抉择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授权性规范在法律条文中,多以“可以”“有权”“享有”“具有”等词来表达。故正确答案为A。12、2015年2月18日,某公司老板刘某和其朋友在酒吧就餐后表示:“别开车,酒驾已入刑,咱还是请代驾把车开回去吧。”刘某找代驾的行为体现法的哪项作用?()A、法的指引B、法的评价C、法的预测D、法的强制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法的规范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1)指引作用:法通过授权性行为模式和义务性行为模式的规定,指引人们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作用,指引对象是本人。(2)评价作用:法作为尺度和标准对他人的行为的作用。(3)预测作用:法对当事人双方之间的行为的作用,是指凭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之间会如何行为。(4)强制作用:法对违法犯罪者的行为的作用,是指法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5)教育作用:法对一般人的行为的作用,是指通过法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影响。A项正确,本题案例中主要强调的是法律对于刘某本人找代驾这一行为的指引作用。B项错误,法的评价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的作用”,本案例中未涉及他人。C项错误,法的预测作用强调“当事人双方之间”,本题案例中只说到了刘某,没有对方当事人。D项错误,法的强制作用强调“对违法犯罪者的作用”,本案例中并没有违法犯罪行为。故正确答案为A。13、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规范调整的,以主体间权利和义务关系为内容的特殊社会关系。下列行为中不能形成法律关系的是()。A、交通警察纠正周多多闯红灯行为并处以罚款B、孙一楠通过大麦网成功订购演唱会门票C、法院判决卞圆圆每月向父亲支付赡养费D、苏冰冰承诺若刘晨通过公务员考试就嫁给他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内容和客体构成的。A项正确,交警对违反交通法规的人员进行处罚属于行政法律关系。B项正确,公民网上购物的行为属于民事法律关系。C项正确,法院判决行为属于民事法律关系。D项错误,法律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是法律化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种明确的、固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和义务可以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也可以是由法律授权当事人在法律的范围内自行约定的。苏冰冰的承诺没有法律规范可以调整,不符合法律关系的构成要件。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14、“法律可以规定各种特权,但是它绝不能指明把特权赋予某一个人,法律可以将公民划分为若干等级,甚至于规定取得该等级的权利的种种资格,但是它却不能指明把某某人列为某个等级之中……”,这段话体现的法律作用是()。A、评价作用B、指引作用C、教育作用D、强制作用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法律常识。A项正确,法的评价作用是指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法律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评判作用。这是法作为尺度和标准对他人的行为的作用。题干中,法律可以规定各种特权,但不能指明把特权赋予某一个人,也不能指明把某某人列为某个等级之中,体现了法的评价作用。B项错误,法的指引作用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它涉及的对象主要是本人的行为。本题中,不涉及本人的行为。C项错误,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的实施而对一般人今后的行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这种作用的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题干没有体现。D项错误,法的强制作用在于制裁、惩罚违法犯罪行为。这种规范作用的对象是违法者的行为,题干中没有体现违法者。故正确答案为A。15、在社区组织的法治宣传活动中,小区居民询问参加活动的民警小张,为什么有的法律叫法律,有的法律叫法规。小张的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法律有广义、狭义之分B、狭义的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C、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D、狭义的法律比法规的效力更高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A项正确,狭义的法律专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是部门法。广义的法律包括狭义的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以及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比如司法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都是广义的法律而非狭义的法律。故法律有广义、狭义之分,小张的解释正确。B项正确,狭义的法律仅指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故狭义的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小张的解释正确。C项错误,法规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如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故法规不仅能由国务院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可以制定法规,小张的解释错误。D项正确,狭义的法律是从属于宪法的强制性规范,是宪法的具体化。法规是法律效力相对低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故狭义的法律比法规的效力更高,小张的解释正确。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16、关于我国的立法权限,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B、国务院及下属部委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C、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D、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级地方性法规,制定地方政府规章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法理学。A项正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B项错误,《立法法》第65条第1款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下属部委无权制定行政法规。C项正确,《立法法》第72条第1款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D项正确,《立法法》第82条第1款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17、法的实施是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使法律从“纸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的过程。对涉嫌盗窃犯罪的张某,公安机关依法实施逮捕属于()。A、法的遵守B、法的适用C、法的执行D、法的解释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A项错误,法的遵守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即所有的社会主体都必须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错误,法的适用,简称司法,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机关指的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正确,法的执行指法律执行,广义上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公安机关属于执法机关,依法实施逮捕属于法的执行。与题意相符,当选。D项错误,法的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对法律、法规或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等所作的说明、理解。其目的是使人们准确理解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和内容,以保证法律规范的正确实施,达到立法者所预期的效果。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18、下列有关法律责任的说法正确的是()。A、与道义责任或其他社会责任相比,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B、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任何违法行为都是违宪行为,要承担违宪责任C、承担法律责任即意味着接受法律制裁D、民事责任属于法定责任,不允许当事人协商免除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A项正确,与道义责任或其他社会责任相比,法律责任有两个特点:(1)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最终依据都是法律。(2)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即法律责任的履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B项错误,构成违宪责任的违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之间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宪法规范不仅为普通法律提供了立法依据,而且它还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即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广大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C项错误,法律制裁是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重要方式,法律责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结果或体现。有法律责任不等于一定有法律制裁,法律制裁不是法律责任的唯一反映结果。比如在侵权责任的情况下,如果责任人主动承担赔偿责任,就不存在民事制裁。D项错误,民事责任是行为人对受害方承担的责任,在一定条件下,法律允许当事人协商解决。故正确答案为A。1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43条规定:“本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1990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布、1994年10月9日国务院修订发布的《行政复议条例》同时废止。”对于这条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了法对人的效力B、体现了法的时间效力C、体现了法的空间效力D、体现了法的时间和空间效力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法理学常识。法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作为表现国家意志的指令对主体行为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性。法的效力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效力等级问题,二是效力范围问题。法的适用范围,即法律对哪些人,在什么空间、时间范围内有效。A项错误,法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对谁有效,适用于哪些人。该条规定并未体现法对人的效力。B项正确,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及法律对其颁布实施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该条规定了《行政复议法》的生效时间及《行政复议条例》的废止,体现了法的时间效力。C、D两项错误,法的空间效力指的是法律在哪些地域范围内发生效力的问题。该条规定并未体现法的空间效力。故正确答案为B。20、法律的实施最终应当()。A、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保证B、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C、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保证D、由政党的力量来保证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法理学。法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法律的实施最终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的。所谓国家强制力,主要指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习惯和道德是靠人们的观念、信念和社会公众舆论来维护的。这是法律与习惯、道德等其他行为规则最主要的区别。故正确答案为B。21、赵某于2013年6月失踪,2017年8月,法院根据赵某妻子的申请依法宣告赵某死亡。2018年3月,赵某重返家中。2018年4月,人民法院依赵某申请撤销对其本人的死亡宣告。下列对赵某婚姻关系描述正确的是()。A、其妻未再婚,且未向婚姻登记机关声明不愿意恢复,婚姻关系自行恢复B、其妻未再婚,但向婚姻登记机关声明不愿恢复,婚姻关系仍自行恢复C、其妻再婚后又离婚,婚姻关系可自行恢复D、其妻再婚后又丧偶,婚姻关系可自行恢复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公安基础知识,主要涉及民法的知识。《民法总则》第51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撤销的,婚姻关系自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但是其配偶再婚或者向婚姻登记机关书面声明不愿意恢复的除外。”A项正确,根据法条规定,配偶尚未再婚并且没有向婚姻登记机关书面声明不愿意恢复的,婚姻关系自行恢复。B项错误,根据法条规定,若配偶向婚姻登记机关书面声明不愿意恢复婚姻关系,婚姻关系不能自行恢复。C、D两项错误,根据法条规定,若配偶已再婚,即使再婚后离婚或者再婚配偶死亡的,婚姻关系也不当然恢复。故正确答案为A。22、张某与王某诉讼离婚,儿子张某某(8周岁)判归王某抚养。某日,张某去探望孩子,王某坚决不允,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王某报警。民警小刘到达现场,对双方进行劝解,其说法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是()。A、孩子虽判由王某抚养,但张某享有监护权B、双方对抚养权有争议,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解决C、王某拒绝张某探望儿子,张某可以拒绝支付抚养费D、王某经常毒打孩子,张某可向法院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A项正确,《婚姻法》第36条第1款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B项正确,父母离婚后原定的抚养方式可以进行变更,具体变更方式可先由父母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要求变更的一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变更之诉。题目中双方离婚时,儿子张某某判归王某抚养,所以双方对抚养权有争议,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解决。C项错误,《婚姻法》第37条第1款规定:“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D项正确,《民法总则》第36条第1款规定:“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一)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的;(二)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并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的;(三)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的。”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23、孕妇赵某11月1日晚因阵痛被家人送往医院,于11月3日凌晨分娩出女儿李某某。出院后,孩子父亲李某至公安机关为女儿申报出生登记,户口簿上登记为11月8日。依据现有法律,李某某的出生时间是()。A、医院接诊记录上的11月1日B、赵某记载的11月2日C、出生医学证明上的11月3日D、户口簿上记载的11月8日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法律常识,主要涉及《民法总则》中自然人的相关知识。《民法总则》第15条规定:“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据此可知,李某某的出生时间应该以出生医学证明为准,出生时间是出生医学证明上的11月3日。因此,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24、派出所所长陈某驾车外出玩,因车速过快将行人李某撞伤。交警认定陈某负事故全部责任,组织双方进行了调解。李某得知陈某是警察后,便提出高额赔偿要求,双方未达成协议,李某向法院提起的正确诉讼请求类别是()。A、行政诉讼B、民事诉讼C、刑事诉讼D、国家赔偿诉讼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法律常识,主要涉及程序法的相关知识点。A项错误,行政诉讼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陈某并非在执行公务时将李某撞伤,故不应提起行政诉讼。B项正确,民事诉讼是以司法方式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是由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争议。陈某因车速过快将李某撞伤,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属于民事诉讼。C项错误,刑事诉讼是指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侦查机关(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等)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题干并未体现陈某触犯刑法,应承担刑事责任,因此不应提起刑事诉讼。D项错误,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行使职权给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人身权或财产权造成损害,依法应给予的赔偿。国家赔偿由侵权的国家机关履行赔偿义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陈某驾车外出玩,属于个人行为,因此不应提起国家赔偿诉讼。故正确答案为B。25、周某(14周岁,父母双亡)实施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按照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对其进行询问时,应当通知其监护人到场。下列关于周某监护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A、周某的监护人只能由其近亲属担任B、周某的祖父和外祖父可以共同担任其监护人C、周某的祖父对由谁担任其监护人有异议的,不能直接请求法院指定D、周某的哥哥是其第一顺序监护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民法常识。A、D两项错误,《民法总则》第27条第2款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因此,周某的监护人除了可以由近亲属担任以外,还可以由其他个人或组织担任,所以A项错误;周某的哥哥是第二顺序监护人,所以D项错误。B项正确,根据《民法总则》第27条第2款的规定,周某的祖父和外祖父可以担任其监护人,而监护人的具体人数并没有限制,所以可以同时担任。C项错误,《民法总则》第31条第1款规定:“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所以周某的祖父对由谁担任监护人有异议的,可以直接申请法院指定。故正确答案为B。26、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是()。A、引起险情发生的人B、造成财产损失的人C、相关监管单位D、紧急避险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民法。《民法总则》第182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危险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可以给予适当补偿。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故正确答案为A。27、下列关于9岁的小学生刘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他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民事权利能力也受到相应限制B、他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无民事权利能力C、他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民事权利能力不受限制D、他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民事权利能力不受限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民法。《民法总则》第13条规定:“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法总则》第17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第19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或资格。民事权利能力是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但民事行为能力是按照年龄和精神状态划分的。因此,9岁的小学生刘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民事权利能力不受限制。故正确答案为C。28、刘某通过手机银行向陈某转账时,错误地将1万元人民币转给了陌生人蔡某。基于该错误转账行为,刘某与蔡某之间产生()。A、合同之债B、无因管理之债C、侵权之债D、不当得利之债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民法。A项错误,合同之债是指因订立合同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在所有的债权债务关系中,合同之债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根据《民法总则》第121条的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的管理或者服务的事实行为,该事实行为所产生的债务称之为无因管理之债。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侵权之债是基于侵权行为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打伤别人,侵犯他人的健康权,须赔偿其医疗费等各种损失,这种债务就是侵权之债。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民法总则》第122条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依据,有损于他人而取得利益。本题中,蔡某没有法律依据而获取了利益,属于不当得利。故正确答案为D。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29、甲欠乙2万元,某天因债务发生口角,甲冲动之下将乙打死。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准备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时,甲因病死亡,公安机关遂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本案涉及的法律关系有()。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A项错误,宪法法律关系是指根据一定的宪法规范,在宪法主体之间产生的、以宪法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政治关系,题干未体现上述内容。B项正确,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事法律规范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某种法律后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