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荆州八县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体验”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子倡导的“体道”,王弼提出的“体无”,朱熹强调的“体认”,他们所说的都是“体验”。“体验”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超越一般的语言概念层次,直抵个人的心灵世界,在心中再现对象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实现与他者的通融,达到一种内外冥合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就是根植于这样的思想文化土壤,“体验”也成了其基本的方式。强调通过批评主体的内在体验抵达作品的内在世界,这几乎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史之中。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强调读者的“体验”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意义。此外,在传统文学批评史中,还出现了系列与“体验”相近的术语,比如唐代虞世南的“神遇”、张彦远的“心契”、宋代沈括的“神会”、杨时的“体会”等。这些批评观念认为,读者如果只是停留在字句的阐释中,是无法把握作品意蕴的,因为作品的意蕴隐藏在文字背后,需要读者去体验去把握。在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以“体验”为重心的传统文学批评方式并没有消失。除了批评家的自觉选择之外,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作为一种民族审美方式的积淀,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在地制约着批评家的批评实践。无论是早期对传统文学批评自觉进行现代转化的王国维,还是鲁迅、茅盾、李健吾、沈从文等新文学批评家,在他们的批评文字中,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学中“体验”的影子。他们把自己了解的西方文学批评方法内化为对作品的体验与分析,在评价作品时调动一个批评家特有的审美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结构、色彩、音响、节奏,以及主题、氛围、情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健吾。李健吾注重批评文本的灵魂和作家作品灵魂在精神上的契合,由此把握作品的意蕴与精神。他指出:“一个批评家……要独具只眼,一直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深处。”在他看来,批评是一种体验与叙述,体验作者的经验、快乐与痛苦,并以直观印象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相遇。然而,现代文学批评家那种以“体验”为基础,然后再寻找一种合适的批评方式对自己的审美经验进行归纳与阐释的批评路径,在当代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尤其是自新时期以来,随着各种西方批评理论的涌入,大多数批评家都被“理论”裹挟,在他们看来以“体验”为重心的传统文学批评失去了对当代文学的阐释能力。我们不能否认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它们从新的角度打开了文学文本的世界,文学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些理论方法使用的合理性。但那种以“理论”为重心的批评同样有其不可忽视的缺陷,那就是批评者过分关注批评理论的运用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意义。文本成了验证理论的材料,而不同的理论往往只侧重于文本的某一方面,因此文本的整体性被肢解,文学的意义也被简化为理论或者逻辑的意义,文学作品的意蕴世界被消解。其实,文学是一种特殊意义的话语文本,是一种体验的对象,因此也就决定了文学批评不是单纯记录作品中包含的信息,也不是以超然的态度对它们进行技术解剖,而是把批评主体投入其中,在作品与作者世界中寻找精神的回应,从而获得作品的审美与意义。文学批评中的“理论”应该基于文学,以恰当的方式面对文学,因为文学的意义不是客观赋予的既定知识,而是需要读者带着阅读经验与人生经验去体验,其意蕴才能被激活与生成。意蕴隐藏于文本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形式、布局谋篇、节奏安排等背后,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是文学批评不可缺少的“技巧”,因为它们为作品感性特质提供了直观的表现方式,但把握技巧的根本目的在于捕捉文学作品中的意蕴世界,那个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深度世界。这种意蕴可能是一种格调,一种气息,也可能是一种澎湃的生命意志,一种绵密的叙事节奏,一种浩荡的辽阔境界。这种意蕴在体验中拔节,在体验中让我们念兹在兹。对流行的“理论批评”进行反思,通过“体验批评”对其进行一定意义的补充与修复,并不意味着对“理论”的放弃,而是重建理论与文本之间的有机关联。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体验”不仅能够让批评家与作家有效地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也能激发读者对作品意蕴的创造性理解。在文学阅读中,我们能获得文化、伦理等各种维度的价值——这也是批评的角度,但这些价值不是文本客观赋予我们的,而是从体验中获得的。文学的意蕴是一个丰富又不确定的世界,每个人的“体验”都有其限度,都可能留下空白。正是这种空白,能击中我们的阅读感受,又让我们意犹未尽,这是“理论批评”难以达到的。从“理论批评”到“体验批评”,是向中国传统诗学话语的回归。这不是简单的“古为今用”,而是融合现代的“推陈出新”,这是重建当代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建构当代文学批评中国话语的有效路径,也是使文学批评成为审美世界建设力量的一种重要社会实践。(摘编自明飞龙《激活传统文论中“体验”的力量》)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体道”“体无”“体认”“神遇”“心契”“神会”“体会”等,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体验”。B.“这几乎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史之中”中的“这”,指的是以“体验”为重心的传统文学批评方式。C.鲁迅、茅盾、李健吾、沈从文等一批新文学批评家,都自觉地传承了“体验”这一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D.文学批评固然要赏析作品直观的表现方式,但把握作品技巧的根本目的在于探寻文学作品中的意蕴世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土壤,“体验”便成为基本的鉴赏方式。B.因为作品的意蕴隐藏在文字背后,所以如果只是停留在字句的理解和阐释中,是无法把握作品真实意蕴的。C.随着各种西方批评理论的涌入,当代文学批评家被“理论”裹挟,流行一种反传统的错误的“理论批评”。D.文学作品本身并不能客观赋予我们文化、伦理等方面价值,这些价值需要读者从对作品的体验中获得。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通过体验‘抵达作品的内在世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王爷爷带孙女一起读《沁园春·长沙》时,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和战友参加革命战斗的生活和场景,不由得感受到诗人昂扬的革命激情。B.在学习《芣苢》一诗时,轩轩去学校图书馆查阅了相关参考书目并下载了网络资源,了解到“重章叠句”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写作手法。C.张雷准备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论文,买了本《杜甫传》来了解杜甫的生平,对诗中杜甫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有了更深的体会。D.莉莉在读《故都的秋》时,想起去年和父母一起在金秋十月游玩北京的场景,再次被文中浓浓的秋意和作者郁达夫深情的笔触深深吸引。4.相较于“体验批评”,“理论批评”有哪些短板?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作者采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激活传统文论中“体验”力量的必要性?请根据文本概括。【答案】1.A2.C3.B4.①“理论批评”者过分关注批评理论在文本中的运用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意义,文本只是某种理论的验证材料。②“理论批评”不能让批评家与作家有效地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也不能激发读者对作品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乃至对文本的意蕴进行创造性的理解。5.①类比论证。开篇从“体验”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中的重要概念入手,类推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也以“体验”为其基本方式,自然引出中心论点。②例证与引证相结合。文章以刘鳃、虞世南等人为例,并引用相关言论,突出对文学阅读中“体验”的重视,材料翔实,颇具说服力。③对比论证。文章既有对传统文学批评优良传统的阐述,又有对新时期以来流行的“理论批评”的反思,对比鲜明,发人深省。④道理论证。结尾阐述了传统文学批评中“体验”的作用和意义,逻辑严密,无可辩驳。【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体道’‘体无’‘体认’……属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体验’”错。“体道”“体无”“体认”属于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的概念,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术语。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流行一种反传统的错误的‘理论批评’”错。由原文“我们不能否认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可知,对流行的“理论批评”进行反思并不意味着对“理论”的完全否定与放弃。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通过体验‘抵达作品的内在世界’”指通过批评主体的个人内在体验,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在世界,需要调动自己的内在体验、感受和认知,去深入挖掘作品的内在含义、主题、情感和思想,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A.王爷爷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感知作品主题与思想感情,符合题意。B.轩轩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的方式来了解作品写作手法,不符合题意。C.张雷通过阅读《社甫传》来了解杜甫的生平,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与感悟,符合题意。D.莉莉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来感受作品,符合题意。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那种以‘理论’为重心的批评同样有其不可忽视的缺陷,那就是批评者过分关注批评理论的运用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意义。文本成了验证理论的材料,而不同的理论往往只侧重于文本的某一方面,因此文本的整体性被肢解,文学的意义也被简化为理论或者逻辑的意义,文学作品的意蕴世界被消解”可知,“理论批评”者过分关注批评理论在文本中的运用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意义,文本只是某种理论的验证材料。②由原文“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体验’不仅能够让批评家与作家有效地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也能激发读者对作品意蕴的创造性理解。在文学阅读中,我们能获得文化、伦理等各种维度的价值——这也是批评的角度,但这些价值不是文本客观赋予我们的,而是从体验中获得的。文学的意蕴是一个丰富又不确定的世界,每个人的‘体验’都有其限度,都可能留下空白。正是这种空白,能击中我们的阅读感受,又让我们意犹未尽,这是‘理论批评’难以达到的”可知,“理论批评”不能让批评家与作家有效地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也不能激发读者对作品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乃至对文本的意蕴进行创造性的理解。【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①类比论证。开篇“‘体验’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子倡导的‘体道’,王弼提出的‘体无’,朱熹强调的‘体认’,他们所说的都是‘体验’”,从“体验”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中的重要概念入手,类推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就是根植于这样的思想文化土壤,‘体验’也成了其基本的方式”,自然引出中心论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也以“体验”为其基本方式。②例证与引证相结合。文章第二段“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强调读者的‘体验’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意义。此外,在传统文学批评史中,还出现了系列与‘体验’相近的术语,比如唐代虞世南的‘神遇’、张彦远的‘心契’、宋代沈括的‘神会’、杨时的‘体会’等”,以刘鳃、虞世南等人为例,并引用相关言论,突出对文学阅读中“体验”的重视,材料翔实,颇具说服力。③对比论证。由原文“在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以‘体验’为重心的传统文学批评方式并没有消失。除了批评家的自觉选择之外,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作为一种民族审美方式的积淀,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在地制约着批评家的批评实践。无论是早期对传统文学批评自觉进行现代转化的王国维,还是鲁迅、茅盾、李健吾、沈从文等新文学批评家,在他们的批评文字中,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学中‘体验’的影子”“我们不能否认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它们从新的角度打开了文学文本的世界,文学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些理论方法使用的合理性。但那种以‘理论’为重心的批评同样有其不可忽视的缺陷,那就是批评者过分关注批评理论的运用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意义。文本成了验证理论的材料,而不同的理论往往只侧重于文本的某一方面,因此文本的整体性被肢解,文学的意义也被简化为理论或者逻辑的意义,文学作品的意蕴世界被消解”可知,文章既有对传统文学批评优良传统的阐述,又有对新时期以来流行的“理论批评”的反思,对比鲜明,发人深省。④道理论证。结尾“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体验’不仅能够让批评家与作家有效地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也能激发读者对作品意蕴的创造性理解。在文学阅读中,我们能获得文化、伦理等各种维度的价值——这也是批评的角度,但这些价值不是文本客观赋予我们的,而是从体验中获得的”“从‘理论批评’到‘体验批评’,是向中国传统诗学话语的回归。这不是简单的‘古为今用’,而是融合现代的‘推陈出新’,这是重建当代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建构当代文学批评中国话语的有效路径,也是使文学批评成为审美世界建设力量的一种重要社会实践”,阐述了传统文学批评中“体验”的作用和意义,逻辑严密,无可辩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咆哮了的土地①(节选)蒋光慈革命军并没有如一般人的期望那样很快地就到来了。一直到昨日的下午,革命军到了的消息,才由进城卖柴的刘二麻子很确实地说出来。刘二麻子是在乡间做散工的,有工作的时候,他为人做工,没有人找他的时候,他便打柴到城里去卖。一则因为他很年轻,二则因为生活很艰难,所以他也就很热心地希望革命军的到来,虽然那“革命军”能不能给他以好处还是问题。也许是因为奔跑,也许是因为太兴奋了,①他脸上的麻子今天特别红得发亮。凡是在路上遇着他的人,一定都要惊异到他的那种不寻常的得意的神情。在路上每逢遇见一个相熟的人,不问对方愿意听与否,他便叨叨不惮烦琐地将革命军的形状描述一番:他们戴着什么样式的帽子,穿着什么颜色的军服,甚至于说到有一个军官的口上生了一颗黑痣……“现在好了。革命军到了,我们穷人们不愁得不到好处。”这是他向人报告了后的结论。这一种欢欣的,为乡人们所久待着的消息,即刻传遍了全乡间,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尤其是青年人一听到这种消息,便发生了无限的庆幸。在太阳还未落土的时候,在东山的脚下,聚了五六个青年,有的手中持着锹锄,有的手中持着扁担,有的空着手——他们开始谈论起关于革命军到来的事情。②在金黄色的夕阳的光辉之下,他们的面孔上同闪动着一种愉快的波纹……“现在我们应当怎么办呢?”另一个生着黄头发、扁鼻子,没有大门牙的青年这样搔起后脑勺说。一时的默然。夕阳愈扩大自己金黄的轮廓,眼见着它的形影即刻就要隐蔽起来。夜幕快要展开了。从山那边传来了抑扬的牧童的晚歌……“怎么办?”最后,坐在草地上,抱着曲起来的双腿的一个青年开始说话了。他的名字叫作王贵才,身体生得很短小,人家都称呼他为王矮子,可是他很能干,差不多是这一班青年们的领袖。只要他一张小口,转动一下秀长而放着光的眼睛,青年们便要集中注意力而听他的话了。“我看,还是去找张进德去,看他怎么样说。我们一定要去和他商量一下。”王贵才说着立起身来了。大家很机械地随从着他的动作……这时夕阳已经消逝了金影。村庄,树林,河流……渐渐为迷蒙的夜幕的暗影所吞食去了。③在广漠的深蓝色的天空里,开始闪耀着星光,而在静寂的土地上,也同时开始现出来几家微小的灯火。青年们在路上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想着关于革命军的事情……在年轻的心灵里,活动着光明的、希望的波浪。当他们走到吴长兴的门口时,张进德已经和吴长兴夫妇向桌子坐下吃起晚饭来了。厨房和饭厅是连在一起的,甚至于张进德的卧室也在这同一间房里。五六个年轻的客人,当然不能在这间房子里都寻着座位。一半进入了门内,一半不得已只好留在门外。张进德看见他们走来,一面态度很沉静,一面立起身来,放下饭碗,很亲热地招呼他们。吴长兴的老婆坐着没动,而她的丈夫随着张进德默然立起,也没有什么表情。青年们很兴奋地报告了来意。一切的视线都集中到张进德面孔上,他们急切地等待着从他的口中所溜出来的话语。听了青年们的报告之后,吴长兴的老婆的穷苦面相上,似乎隐隐地起了一层欢欣的波纹,而在黝黑的、沉郁的吴长兴的面容上,似乎也有点放起光来。一个是因为听说革命军是主张男女平等的,丈夫不能打老婆;一个是因为听说革命军要解放农民,从此以后可以不交租了……在张进德的面孔上,并没有看出什么特别的欢欣的痕迹来。他低下头来沉吟了一会,复举起放着锐敏的光的两只圆大的眼睛,向青年们很镇静地说道:“这件事情,我不能即刻答复你们。我打算明天到城里去看看情形,回来之后,我才能告诉你们怎么办。”在微细的闪耀着的星光下,青年们摸着漆黑的,然而为他们所熟悉的乡间小路,各自走回自己的茅屋去了。④在遥相应和的山歌的声中,零乱地起了嗥嗥的犬吠的声音。1930年(有改动)【注】①张进德是一无所有的矿工,因加薪风潮被推为矿工代表,后渐成矿工领袖,宣传革命思想,被公司忌恨,遭到反动军警追捕,不得已躲到乡间表姐夫、贫苦佃农吴长兴家。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进城卖柴的刘二麻子得知革命军到来了,便急切地把这个喜人的消息告诉路人,带回乡间。B.身材短小的王贵才有一定号召力,村里青年们基本听他的话,这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C.听说革命军来了,张进德和乡村青年们一样激动、兴奋,连忙放下饭碗,与青年们商量如何行动。D.吴长兴夫妇对青年人来访无动于衷,但听到革命军主张男女平等、解放农民时便都有了自己的想法。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对刘二麻子的外貌描写,生动表现他对革命军的热切盼望,也表现了他自私、狭隘的一面。B.句子②用夕阳的光辉映照青年们的面孔,突出他们得知革命军进城了的消息时激动、愉悦的心情。C.句子③中“闪耀着星光”“微小的灯火”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寓示革命的火种即将燃到乡村。D.句子④中遥相应和的山歌声是青年们期盼光明、希望的体现,嗥嗥的犬吠声则是严峻形势的象征。8.对于革命军的到来,刘二麻子、青年们、吴长兴夫妇心里各有盘算。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读书小组要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拟就小说标题丰富含意展开讨论,请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C7.A8.示例:①刘二麻子:革命军到了,我们穷人们不愁得不到好处。②青年们:革命军带来了光明与希望,渴望能在这大好时代做点什么。③吴长兴:革命军要解放农民,自己是贫苦佃农,此后可以不交租。④吴长兴的老婆:革命军提倡男女平等,不允许丈夫打老婆。(言之有理即可)9.示例一:①运用象征和隐喻,情景结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②“咆哮”常形容猛兽的怒吼,“土地”象征家园,两者结合暗示了作品所描述的社会背景;③“咆哮”一词饱含强烈与狂野的特性,“咆哮了的土地”这一标题隐喻着革命的激情和斗争的力量。示例二:①“咆哮”蕴含强烈、激昂,“土地”象征人民,“咆哮了的土地”意味着沉睡的土地正在觉醒,沉默的力量正在爆发;②“了”字使标题充满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反映了作者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追求;③标题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描绘,更是对未来革命胜利的预示和呼唤。示例三:①标题赋予“土地”强烈的情感色彩,生动地展现了土地所代表的人民在反抗压迫、争取自由时的情感状态;②土地的“咆哮”暗示着革命的风暴和人民的觉醒,预示着革命斗争的激烈和人民群众的觉醒;③“咆哮”一词使标题具有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不仅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和乡村青年们一样激动、兴奋,连忙放下饭碗”错,以偏概全。原文为“在张进德的面孔上,并没有看出什么特别的欢欣的痕迹来”“他低下头来沉吟了一会”“这件事情,我不能即刻答复你们”,可见张进德并没有跟乡村青年们一样激动、兴奋。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也表现了他自私、狭隘的一面”错,仅从句子①看不出刘二麻子“自私、狭隘”,只能表现他的兴奋心情。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1)由“也就很热心地希望革命军的到来”“他脸上的麻子今天特别红得发亮。凡是在路上遇着他的人,一定都要惊异到他的那种不寻常的得意的神情。在路上每逢遇见一个相熟的人,不问对方愿意听与否,他便叨叨不惮烦琐地将革命军的形状描述一番……”“‘现在好了。革命军到了,我们穷人们不愁得不到好处。’这是他向人报告了后的结论”分析,刘二麻子非常高兴革命军的到来,逢人就讲,他认为革命军来了,穷人们不愁得不到好处。(2)由“青年人一听到这种消息,便发生了无限的庆幸。在太阳还未落土的时候,在东山的脚下,聚了五六个青年,有的手中持着锹锄,有的手中持着扁担,有的空着手——他们开始谈论起关于革命军到来的事情。在金黄色的夕阳的光辉之下,他们的面孔上同闪动着一种愉快的波纹……”“现在我们应当怎么办呢”“青年们在路上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想着关于革命军的事情……在年轻的心灵里,活动着光明的、希望的波浪”分析,青年们认为革命军带来了光明与希望,渴望能在这大好时代做点什么。(3)由“听了青年们的报告之后……而在黝黑的、沉郁的吴长兴的面容上,似乎也有点放起光来……是因为听说革命军要解放农民,从此以后可以不交租了……”分析,革命军来了,要解放农民了,身为贫苦佃农的吴长兴,认为自己此后可以不交租了,心里有些欣喜。(4)由“听了青年们的报告之后,吴长兴的老婆的穷苦面相上,似乎隐隐地起了一层欢欣的波纹……是因为听说革命军是主张男女平等的,丈夫不能打老婆”分析,当吴长兴的老婆了解到革命军提倡男女平等事情,革命军不允许丈夫打老婆这样的消息让她欢欣。【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本题创新试题情境,本质上还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意和作用。关于文章标题的含意,一般注意字面义和文章义,而文章义主要是深层含义,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本文中的“咆哮了的土地”可以结合字面含义、修辞手法、艺术表达、作品主题等多方面展开分析,只要分析合理,能自圆其说即可。“咆哮”常形容猛兽的怒吼,蕴含强烈与激昂、强烈与狂野的特性;“土地”象征人民、家园,“了”字充满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反映了作者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追求;“土地”强烈的情感色彩,展现了土地所代表的人民在反抗压迫、争取自由时的情感状态;“咆哮了的土地”意味着沉睡的土地正在觉醒,沉默的力量正在爆发,隐喻着革命的激情和斗争的力量,暗示了作品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标题运用象征和隐喻,情景结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①。而自肆于山水间。(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改)材料二: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贞元九年苑论榜第进士。又试博学宏辞,授校书郎,调蓝田县尉,累迁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韦执谊善,二人引之谋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用,值叔文败,贬邵州刺史,半道,有诏贬永州司马。遍贻朝士书言情,众忌其才,无用心者。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同谪,得播州,宗元以播非人所居,且禹锡母老,具奏以柳州让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有为请者,遂改连州。宗元在柳多惠政,及卒,百姓追慕,立祠享祀,血食至今。公天才绝伦,文章卓伟,一时辈行,咸推仰之。工诗,语意深切,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司空图论之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应物上,退之②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厉靖深不及也。”今诗赋杂文等三十卷,传于世。(节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注】①涯涘:水的边际。②退之:韩愈,字退之。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议论证据A今古B出入C经史百子D踔厉风发E率F常屈G其H座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厚,讳宗元”与成语“讳莫如深”“直言不讳”中的“讳”词义不同。B.“例出为刺史”与《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中的“出”词义相同。C.“遍贻朝士书言情”与《师说》“作《师说》以贻之”两句中的“贻”词义不同。D.“咸推仰之”与《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才华横溢,成绩斐然。年少即精明聪敏,成人后精通典籍,公卿显贵争相想将他纳入门下,对他交口称赞。B.柳宗元怡然自乐,开朗旷达。虽遭贬谪,却并未意志消沉,反而寄情山水,更加专心诵读,写诗作文,徜徉其中。C.柳宗元重视友情,体贴朋友。刘禹锡被贬播州,柳宗元认为播州条件太艰苦,上奏请求互换任地,得到朝廷批准。D.柳宗元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参与革新,失败被贬邵州,任职不久后又被贬永州担任司马,转徙柳州,直至终老。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14.材料运用侧面描写手法刻画了柳宗元的形象,请从两则材料中各举一例作简要分析。【答案】10.BDE11.C12.D13.(1)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学习,专心记诵阅览,写作诗文。(2)等到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黑色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14.①材料一通过写当时人对他的仰慕﹑公卿贵人对他的推崇,侧面烘托他出众的文学才华。②材料二通过写王叔文等人对他的重用,侧面衬托他卓越的政治才华(或:通过写同辈读者对他诗文的赞誉,侧面衬托他卓绝的文学才华;引用司空图对他诗文的高度评价,侧面衬托他卓绝的文学才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精通经史诸子典籍,议论时精神振作,意气奋发,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议论”作主语,“证据今古”作谓语,故应在B处断开;“出入经史百子”为动宾结构;“踔厉风发”形容精神振作,语意独立。所以应在DE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旧时指已故帝王或尊长的名字/隐瞒/隐瞒句意:子厚,名叫宗元。/事件重大。隐瞒不说。/无保留地、坦率地谈出事实、意见或感情。B.正确。“出”,调出京城任职。句意: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我出京做官二年,心情恬淡、宁静自得。C.错误。均为“给、赠送”的意思。句意:柳宗元到处给朝中官员写信说情。/写一篇《师说》来赠送给他。D.正确。“咸”,全、都。句意:一时同辈都推崇仰慕。/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D.“任职不久后又被贬永州担任司马”错,根据原文“值叔文败,贬邵州刺史,半道,有诏贬永州司马”可知,柳宗元是在被贬邵州刺史的平路上又被贬为永州司马的,而非“任职不久后”。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益”,更加;“务”,致力于、专心;“为”,写作,创作。(2)“既”,……之后;“负”,覆盖;“烛”,照亮。【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刻画人物的手法的能力。材料一中,“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通过写当时人对他的仰慕、公帅贵人对他的推崇,侧面烘托他出众的文学才华;材料二中,“与王叔文,韦执谊善,二人引之谋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用”,通过写王叔文等人对他的重用,侧面衬托他卓越的政治才华;“公天才绝伦,文章卓伟,一时辈行,咸推仰之”,通过写写同辈读者对他诗文的赞誉,侧面衬托他的文学才华;“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应物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厉靖深不及也”,引用司空图对他诗文的高度评价,侧面衬托他卓绝的文学才华。参考译文:材料一:子厚,名叫宗元。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子厚〉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后来子厚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正字。他才能出众,方正勇敢,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精通经史诸子典籍,议论时精神振作,意气奋发,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众口一词地推荐赞誉他。顺宗即位,子厚又被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学习,专心记诵阅览,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深厚广博。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材料二: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贞元九年与状元苑论同榜进士及第,又考中博学宏辞科,授职校书郎。调任蓝田县尉,屡升为监察御史里行。柳宗元与王叔文、韦执谊交好,二人招引他共谋朝政,提拔他为礼部员外郎,想要重用他。在王叔文失势时,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接到诏书再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到处给朝中官员写信说情,官员们嫉妒他的才能,没人把这事放在心上。元和十年,柳宗元调任柳州刺史。当时刘禹锡同被贬谪,授职播州刺史。柳宗元认为播州不是人待的地方,而且刘禹锡母亲年老,就写奏章要求把柳州让给刘禹锡而自己前往播州。碰上朝廷大臣中也有为刘禹锡说情的人,于是刘禹锡被改授连州刺史。柳宗元在柳州,为政多仁爱宽厚,他去世时,老百姓追怀想念他,为他建祠堂立牌位,年年杀牲祭祀直到今天。先生天才绝伦,文章高超壮美,一时同辈都推崇仰慕。他长于作诗,语意深切,在简朴古雅中显纤巧绮丽,在自然淡泊里寓至美韵味,不是别人能赶上的。司空图评论柳宗元的诗说:“梅只是酸,盐只是咸,饮食不可缺少,但其美味却常在酸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啊。柳宗元的诗在陶渊明之下,韦应物之上。韩愈诗的豪迈放达新奇险峻超过柳宗元,在柔和清丽平静深邃方面却不如他。”柳宗元今有诗赋杂文等著作三十卷流传于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明月皎夜光①《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②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③。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④。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注】①此诗为诗人游宦京华,久寓客中所作。②玄鸟:燕子。③翮(hé):代指鸟的翅膀。④轭:车辕前横木,牛拉车则负轭,“不负轭”是说不拉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悲秋起兴,从秋景写起,以时节变易引发对人情如纸、世态炎凉的感慨。B.前八句描写秋景,中间四句直陈事实,后四句抒发内心感慨,三部分互不连属。C.“昔我”八句由悲秋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慨叹,连用比喻,失意悲愤之情溢于言表。D.“南箕”二句中“斗”与“牛”与《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一样,都是指天上的星宿。16.本诗与《涉江采芙蓉》在情与景的处理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同:两首诗都借景抒情。本诗触景伤怀、以自然之景为衬托,慨叹世态炎凉;《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事物,以乐景衬哀情,表达思念之情。异:①本诗还运用对比,通过描写月光、促织、白露、秋蝉等意象,以及叙述昔日同门友人的转变,表达对人情世态的哀怨和感慨;②《涉江采芙蓉》还运用象征,以芙蓉花象征爱情,传达出主人公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B.“三部分互不连属”错,这首诗三部分看似不连属,实际上是似断而实连的。其联系各部分的筋脉,就是诗人的情感。诗中所出现的意象,既是客观景物的再现,又渗透着强烈的主体色彩,具有高度的张力和粘连性。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首先分析两首诗的相同点。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本诗中“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等十二句,从目见、耳闻到怀想,通过自然之景的衬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世态炎凉的慨叹;《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欢乐的情景,以乐景衬哀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达了游子思妇的思念之情;(2)其次分析其不同点。两首诗在情与景的手法运用上存在差异,除了借景抒情,还运用了其他的表现手法。本诗,“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等八句,写出诗人因为游宦京华、久寓客中深夜不眠,只见月光皎洁,静听蟋蟀的鸣叫。诗人游宦京华已几经寒暑,而今草露蝉鸣、又经一秋,勾起诗人无限惆怅和凄怆。草露蝉鸣、时节转换,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表达了诗人时光易逝的感慨。“昔我同门友”四句,写诗人相信“同门”好友将会提携自己一把,总有一天,他能与友人比翼齐飞。但事与愿违,昔日同门之友,而今已成陌路。他在平步青云之际,把诗人当作走路时的脚迹一样不屑一顾。这四句,运用对比、比喻手法,叙述昔日同门友人的转变,突出自身对人情世态的哀怨和感慨。《涉江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采用象征手法,以“芙蓉花”象征爱情。诗中描绘芙蓉花、兰泽、芳草等美好景象,画面绚丽灿烂,渲染欢乐的气氛,抒发了主人公愉快的心情。“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等六句,传达出主人公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写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生动阐述了与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观点。(2)面对牛郎织女难分难舍的离别场景,秦观在其《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却另辟蹊径,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与众不同的爱情观。(3)“菊”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陶渊明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其隐逸的思想;李清照却在《声声慢》中以“____________”句写菊花零落之状,又慨叹“____________”,以菊花无人采撷抒发自己孤寂之情。【答案】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②.师不必贤于弟子③.两情若是久长时④.又岂在朝朝暮暮⑤.满地黄花堆积⑥.如今有谁堪摘【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易错字词:暮、堆、堪、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医学上A,只是因为最近出现不少类似的患者才有这一说法。“沉默肺炎”与之前说的“沉默性缺氧”,本质上都是说患上肺炎但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而容易被忽视的情况。相较典型性肺炎,这种“沉默肺炎”更多见于老年人或免疫功能相对较差的人。这与感染的细菌、病毒或支原体有关,也与患者的抵抗力有关。①冬季是老年人肺炎的高发季节。②最近气温突然骤降,③流感、支原体肺炎等多种呼吸道疾病流行,④儿童肺炎病患不仅有所增加,⑤而且老年肺炎患者也比往年同期增多,⑥65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和有呼吸道慢性病的老年人易患“沉默肺炎”。⑦这是因为老年人肺活量降低或患有多种心肺慢性疾病,⑧免疫系统功能降低,⑨咳嗽反射差,⑩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更容易侵袭感染。患者若不及时处理肺部感染,病情会逐渐加重,有可能出现脓胸、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其实,“沉默肺炎”B。比如,老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没有明显的气促或呼吸困难,但外出买菜、送孩子上学或是在家做饭等过程中,自己感觉到与平时不一样;步行一阵后,出现明显的气促,需要休息几分钟再继续走;有时会出现乏力、轻微胸痛或头晕、精神差等,这就要注意了,需去医院做个检查。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本没有“沉默肺炎”这个词B.早期是有迹可循的19.句②“气温突然骤降”改为“气温骤降”(或“气温突然下降”);句④“儿童肺炎病患不仅”改为“不仅儿童肺炎病患”;句⑩“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更容易侵袭感染”改为“更容易被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等侵袭感染”。【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下文中“才有这一说法。‘沉默肺炎’……”可推知,空缺处是说“沉默肺炎”原本没有这个词语,故应填写“本没有‘沉默肺炎’这个词”之类语句;B处,根据下文介绍的各种症状特点,可知空缺处应填写“早期是有迹可循的”之类措辞。【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②句中的“突然骤降”错,语义重复导致成分赘余,“骤”即“突然”,应将“最近气温突然骤降”改为“最近气温骤降”或“最近气温突然下降”;第④句“儿童肺炎病患不仅有所增加”中,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应将关联词语“不仅”提到儿童”前;第⑩句中“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更容易侵袭感染”不合逻辑,应改为“更容易被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等侵袭感染”。(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乡土社会为依托、以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脉,而且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母体。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乡”指的是一种基于地缘和血缘的范围,“土”则表示乡村社会形态赖以维持延续的生存方式,这种立足于土地、植根于地缘和血缘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有着“和而不同”的人文风貌与伦理规范。无论社会如何演变、时代如何迁变,也不管乡民何时离乡、去家多远、栖居何处,乡村永远是人们抹不掉的记忆和牵挂,乡村文化始终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乡村文化是由价值取向、道德尺度、情感归宿、生民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等组成的精神规范,表现为民俗民风、契约章法和信条准则等,其以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等方式熏陶、教化着乡民,是乡村社会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相比较,恬淡悠慢的农业文明往往给国人一种闲适安逸温稳的感觉;相对于城市化的狂乱、躁动、驳杂与多变,乡村则蕴含更多清缓、幽静、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亲切乡音、浓郁乡韵、深挚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不老的传统。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B.钟扬,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了过去,叫做“发扬国光”。D.“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2.请以“乡村文化”为主语,用一个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的复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答案】20.D21.①将工业化与农业文明、城市化与乡村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了农业文明和乡村生活的美好。②通过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业文明和乡村生活的价值和魅力,引起读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2.乡村文化既(不但/不仅)是乡民的精神原乡﹐又(而且/还)是乡民的心灵寓所。【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号用法的能力。文中“和而不同”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反讽、否定。D.表示直接引用。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①画波浪的句子将工业化与农业文明进行对比,突出了农业文明和乡村生活的美好;同时,将城市化的狂乱、躁动﹑驳杂与多变同乡村的清缓﹑幽静、诗意与温情进行对比,强调了乡村生活的美好。②通过对比,突出了乡村生活的独特价值和魅力,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的重要性和价值,引起读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概括第二、三两段的大意。第二段中﹐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阐述了乡村文化的内涵,并强调乡村文化对乡民的重要性,无论何时何地,乡村文化始终是乡民的情感和记忆,由此可概括出“乡村文化是乡民的精神原乡”;第三段主要讲述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它承载着乡音、乡韵、乡情和传统,给人一种温情和稳定的感觉,由此可概括出“乡村文化是乡民的心灵寓所”。然后﹐以“乡村文化”为主语,用一个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的复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即可。如:乡村文化既(不但/不仅)是乡民的精神原乡,又(而且/还)是乡民的心灵寓所。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一些人开始质疑学习的价值,认为这些技术会取代人类的工作,让学习变得无用。虽然新技术确实会对一些传统行业产生影响,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和领域。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对“学习”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偏差。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劝学”新说荀子曾言:“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不知激励了多少辈人焚膏继晷,秉烛苦读。可是放眼当今,身在云端,日行千里,多少代人的梦想终成现实。智能工具将我们的身体彻底解放,不用事必躬亲亦能诸事周全;AI技术让我们的头脑真正放松,不必殚精竭力也可思虑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