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六校联合体期末调研测试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C.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D.孔子所说“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有道德因素的参与,这会改变命运的走向,由此可以看出《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B.后期儒家认为“命”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这和孔子对“命”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C.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自古穷通皆有定。(曹雪芹《红楼梦》)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周人对天命理解的不同之处。5.学校准备举行以“学习和人生的态度”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如果你将登台演讲,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几条发言要点。【答案】1.C2.C3.B4.①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②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5.①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仁人君子。②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③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错误。原文为“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可见他们心中是有天命的概念的选项曲解文意,也就没有了因果联系。B.“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错误。原文为“‘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D.“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错误。原文有“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孔子所理解的“知命”除了不计成败,还包括竭尽己力。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在表象上的成功”错,根据原文“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进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可知,这里的成功是道德层面的成功,不是世俗所说的外表上的成功。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观点是人要知天命,即知道自己的使命,同时要竭尽全力去践行使命。A.强调了人之命运是固定的。与观点不一致。B.强调了凡事都要尽到最大努力。与观点一致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天命的作用。与观点不一致。D.强调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与观点无关。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可概括出,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结合“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可概括出,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结合“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知,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结合“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可知,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结合“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可知,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所以要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结合“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可知,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战士孙犁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卖的猪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怎样?”我问他。“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一九四一年于平山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写了石桥村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抗日根据地特有的环境风貌。B.画线句中的“沉默”表现了因为上战场的强烈愿望得不到实现的无奈与悲观,是一个残疾战士内心的真实写照。C.小说写伙计不爱说话,一说话总会提到打仗,表现伙计强烈的杀敌抗日的愿望,为后文写他打胜仗作了铺垫。D.小说中“我”走进的是充满温情的店铺,一个小小的店铺里既有人间的烟火气,也有战场上的英雄气。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虽然反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但并没有使用大量笔墨具体描绘战争的场面,这符合孙犁的战争小说的一贯风格。B.“我”是小说的线索,将四个不同时间的故事片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故事结构严谨。C.小说最后一段看似闲笔,实则丰富了“战士”们的形象,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而且在生活上自立自强。D.“肉铺”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变化,使得情节脉络清晰。8.第三次我去石桥村,碰见了掌柜的老婆,并为一毛钱与她产生搅缠。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9.在小说的结尾,“伙计”故事的讲述者变成了“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与掌柜形象形成鲜明对比。②刻画了掌柜女人的泼辣和小气。③表现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④突出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⑤丰富了小说内容,使情节更加生动。9.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加真实客观。②展现“伙计”英勇善战、刚烈坚韧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更立体。③丰富了小说主题,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B.“悲观”错误。“沉默”表现了伙计对上战场的渴望,同时又因为上战场的强烈愿望得不到实现的无奈,没有悲观的心理。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展现人物的性格变化”错误。文中的战士虽然因为残疾生活在肉铺中,但是他们渴望上战场冲锋陷阵,所以他们的性格是没有发生变化的。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前文说到“肉也多给了我一些”“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所以本文塑造了一些在生活中自立自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军人形象。而掌柜的老婆因为一毛钱和“我”搅缠了半天,所以本文描写掌柜老婆是为了和掌柜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由原文“女人多话,有些泼”“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可知,文中刻画了掌柜女人的泼辣和小气的形象。由原文“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可知,掌柜老婆为了一毛钱和“我”搅缠了半天,表现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由原文“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可知,掌柜的因为战争而残疾,作为掌柜的老婆不但不能理解他,而且心生抱怨,所以写第三次我去石桥村,碰见了掌柜的老婆,突出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本文是一篇战争题材小说,本文不仅涉及到了战争,也写到这些战士的个人生活,丰富了小说内容,使情节更加生动。【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作用的能力,同时考查鉴赏结尾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能够准确识别作品是运用了哪种视角和人称,然后从情节发展、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叙述视角上,小说大部分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转为第三人称的叙述,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问地反映社会生活,增加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更加真实客观。从人物形象上,“村干部”讲述反‘扫荡’中伙计不怕牺牲,追敌受伤,主动请求指挥打伏击战,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强化“战士”英勇善战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从艺术效果,“村干部”讲述伙计受伤不走,让民兵抬他到敌人过路的山头,指挥伏击战取得胜利,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使主题意蕴更丰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庄宗军朝城,段凝军临河。闻梁方召诸镇兵欲大举,庄宗患之,召崇韬问计,崇韬曰:“陛下兴兵仗义,十余年矣。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今得一郓州,不能守而弃之,虽欲指河为界,谁为陛下守之?愿陛下分兵守魏,固杨刘,而自郓长驱捣其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曰:“此大丈夫之事也!”即日下令军中归其家属于魏夜渡杨刘从郓州入袭汴,八日而灭梁。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同光三年夏,大水害民田,民多流死。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宦官曰:“郭崇韬眉头不伸,常为租庸惜财用,陛下虽欲有作,其可得乎?”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常如河上,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可谓有志矣!(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即日下令A军中B归C其家属D于魏E夜渡F杨刘G从郓州H入袭汴。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甚见亲信”与“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B.“崇韬素廉”与“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苏武传》)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C.“艰难逸豫”与“逸豫可以亡身”(《五代史2伶官传序》)两句中的“逸豫”含义相同。D.“当崇韬用事”与“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用事”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面临梁计划对唐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之际,庄宗采纳了郭崇韬的建议,从郓州长驱直入,最后取得了胜利。B.郭崇韬在洛阳开始接受各方的贿赂,在听取朋友子弟的意见后,才在第二年天子祭天时贡献出所收藏的财物。C.庄宗打算修建宫殿避暑,听了宦官的话之后就派人征求郭崇韬的意见,郭崇韬劝谏君王要以天下为己任,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D.郭崇韬权倾朝野的时候,有些钻营小人千方百计地巴结他,因为他姓郭,就说他是郭子仪的后代,郭崇韬也认为确实如此。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郭崇韬“有大略”的表现。【答案】10.BEG11.A12.B13.(1)过去我和梁军在黄河边对峙,即使是寒冬盛夏,穿着铠甲骑在马上,都不觉得劳苦。(2)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14.①面对梁王大举进攻,庄宗对这种情况非常担忧,郭崇韬给庄宗献计献策。②郭崇韬进入洛阳之后,为了防止那些藩镇诸侯叛乱,接受他们的贿赂。③郭崇韬劝谏庄宗要以天下为己任,不能只为自己一人作打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唐庄宗(于是)当天就在军中下令,把他们的家属安顿到魏州,(唐军)夜里就从杨刘渡过黄河,从郓州进入(梁地)袭击汴州。“军中”是“下令”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中”后断开,即在B处断开;“归”的宾语为“其家属”,“于魏”是“归”的后置状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魏”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夜渡”的宾语为“杨刘”,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刘”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从郓州”是“入袭汴”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所以,应在BE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含义相同”错误。“被/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译为‘我’”;句意:十分受到李存勖的亲近信赖。/(但)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我。B.正确。均为“向来,一向”;句意:郭崇韬一向廉洁。/单于听说我(李陵)与你交情一向深厚。C.正确。均为“安逸快活”;句意:艰难困苦和安逸快活。/安逸快活可以使自身灭亡。D.正确。均为“当权”;句意:当郭崇韬当权时。/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掌权的靳尚。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在听取朋友子弟的意见后,才在第二年天子祭天时贡献出所收藏的财物”错误。由原文“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可知,郭崇韬并不是听取朋友子弟的意见后才贡献出所收藏的财物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状语后置句,应为“昔吾与梁于河上对垒”;“虽”,即使;“披”,穿着。(2)“云”,像云彩一样;“响”,像回声一样;“赢”,背着;“景”,通“影”,像影子一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闻梁方召诸镇兵欲大举,庄宗患之,召崇韬问计,崇韬曰:‘陛下兴兵仗义,十余年矣。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今得一郓州,不能守而弃之,虽欲指河为界,谁为陛下守之?愿陛下分兵守魏,固杨刘,而自郭长驱捣其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可知,面对梁王要召集各镇的军队想要大举进攻,庄宗对这种情况非常担忧,郭崇韬给庄宗献计献策。由原文“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可知,郭崇韬进入洛阳之后,为了防止那些藩镇诸侯叛乱,接受他们的贿赂。由原文“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署,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常如河上,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可知,郭崇韬劝谏庄宗要以天下为己任,不能只为自己一人作打算,希望陛下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常常像在黄河边一样。参考译文:郭崇韬,是代州雁门人。为人处世明达敏捷,善于交际应对,因为有才干被人们称道。庄宗李存勖作晋王时,郭崇韬担任中门使,十分被李存勖亲近信赖。晋王的军队驻扎在朝城,段凝的军队驻扎在临河。听说梁王正要召集各镇的军队想要大举进攻,庄宗对这种情况非常担忧,召见郭崇韬问计策,郭崇韬说:“陛下您兴兵打仗已经十多年了,何况现在国号已建立,从黄河以北,人人都翘首盼望您成就大业,同时渴望休养生息。现在夺得一个郓州,就不能守住而放弃它,虽然想划河为界,谁来为陛下把守边界?希望陛下分出兵力据守魏州,固防杨刘,而从郓州长驱直捣梁的巢穴,不用半月,天下可定!”唐庄宗大喜说:“这真是大丈夫的事业啊!”唐庄宗(于是)当天下令军中,把他们的家属安顿到魏州,(唐军)夜里就从杨刘渡过黄河,从郓州进入(梁地)袭击汴州,仅用八天就灭了梁。庄宗和各位将军依靠军队取得了天下,但是郭崇韬从来没有亲临战场,仅仅凭借出谋划策位居辅佐庄宗打下天下的第一功劳。郭崇韬一向廉洁,自从到了洛阳,开始接收四方赠送的礼物。老朋友的孩子劝诫他,郭崇韬说:“我位及大将和宰相,俸禄和皇上的赐赠非常多,哪里缺少他们那一点东西?现在的藩镇诸侯,多是梁朝的旧将,现在一概拒绝他们,难道他们没有反叛的可能吗?再说,这些钱财藏在我私人的家中,同藏在国库里有什么区别呢?”第二年,皇上在南方有军事活动,郭崇韬把他所接受的钱财都献出来,作为皇上奖赏的钱财。同光三年的夏天,大雨毁害了农田,老百姓大多流离死亡。庄宗因为宫中炎热、潮湿、不能居住而苦恼,想建造高楼来避暑,于是派遣宫苑使王允平办理此事。宦官说:“郭崇韬皱着眉头不高兴,常常因租赋重而吝惜财物,陛下即使想建一座楼,那能成吗?”唐庄宗于是派人问郭崇韬说:“过去我和梁军在黄河边对峙,即使是寒冬盛夏,穿着铠甲骑在马上,都不觉得劳苦。现在住在幽深的宫廷中,有大屋子遮荫,却受不了天热,为什么呢?”郭崇韬回答说:“陛下过去以天下为己任,现在为自己一人作打算,艰难困苦和安逸快活,忧虑的事情不一样,情势自然这样。希望陛下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常常像在黄河边一样,那么就能使大热天因此变得凉快。”唐庄宗默默不语。最后还是派王允平建楼,郭崇韬果然直言劝阻。宦官说:“郭崇韬的家,跟皇帝的住处没有什么不同,哪里知道陛下多热呢!”从此挑拨离间的话就越来越多地传到宫里。当郭崇韬当权时,从宰相豆卢革、韦悦等人以下都依附他。因为他姓郭,于是把他当成郭子仪的后代,郭崇韬也就自认为他们说的对。郭崇韬伐蜀时,经过郭子仪的墓地,下马悲号痛哭而离去,听见的人很以为可笑。但郭崇韬对国家竭尽忠诚,有雄才大略,可以称得上有志向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次韵李修孺留别二首(其二)苏轼此生别袖几回麾,梦里黄州空自疑。何处青山不堪老,当年明月巧相随。穷通等是思家意,衰病难堪送客悲。好去江鱼煮江水,剑南归路有姜诗。注:本诗元祐元年(1086年)作于汴京(今开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离别之际,诗人与李修孺互相赠诗惜别。“次韵”就是诗人按照李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进行创作。B.诗人回忆人生,不知曾多少次挥舞离别的衣袖;黄州作为他的贬谪地,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C.颔联“青山”“明月”两个意象造境含情,青山寄身,明月相随,蕴含着诗人漂泊异乡的复杂情感。D.羁旅宦游之人,无论生活贫穷还是人生显达,都会思念家乡,若再添疾病和离别,心中不免更增悲伤。16.本诗尾联化用了东汉姜诗夫妇取江水煮鱼孝敬母亲的典故。请简要分析其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答案】15.D16.①运用典故,巧妙表达了诗人对好友能归乡尽孝的高兴、祝福之情;②暗含着诗人对朋友能回乡的羡慕和自己不能回乡的伤感;③运用典故,含蓄委婉,韵味悠长。【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若再添疾病和离别,心中不免更增悲伤”理解错误。“穷通等是思家意,衰病难堪送客悲”的意思是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都时刻思念家乡。衰老和疾病使我难以忍受送别时的悲伤,不是“若再添疾病和离别”。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作用的能力。①“好去江鱼煮江水,剑南归路有姜诗”的意思是你可以像姜诗取江水煮鱼孝敬自己的母亲般承欢膝下,希望我也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像姜诗一样尽孝。本联化用了东汉姜诗夫妇取江水煮鱼孝敬母亲的典故。在尾联运用姜诗这个典故可以巧妙地表达了对李修孺能归乡尽孝的高兴以及祝福的情感;②“剑南归路有姜诗”希望自己也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像姜诗一样尽孝,此句就暗含着诗人对李修孺能回乡的羡慕,根据注释可知,本诗元祐元年(1086年)作于汴京(今开封),此时的作者身在开封,而自己的家乡远在千里,因而尾联也表达了自己不能回乡的伤感;③作者没有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的伤感,而是通过姜诗尽孝的这个典故,让全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收到了含蓄委婉,韵味悠长的效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离骚》“言小旨大、言浅意深”的写作特点。(2)贾谊在《过秦论》中,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描述秦始皇在继承前代功业后,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顾了宋军两次抗金经历,构成一幅幅气势磅礴的画面的诗句。【答案】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举类迩而见义远③.振长策而御宇内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⑤.楼船夜雪瓜洲渡⑥.铁马秋风大散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指、迩、笞、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此时,若按下快门,会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美瞬间。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红艳似火,秋后硕果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的冲动。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沁人心脾花团锦簇齿颊生香流连B.心旷神怡花团锦簇齿颊生香留恋C.沁人心脾灿若烟霞大快朵颐流连D.心旷神怡灿若烟霞大快朵颐留恋19.括号中诗句填写最正确的一项是()A.苏辙口中的“开到石榴花欲尽,阴阴高柳一蝉鸣”B.苏轼口中的“无人不道看花回。惟见石榴新蕊、一枝开”C.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D.司马光口中的“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20.画横线句连用三个词语,独立成句,极具表现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8.D19.C20.“灼热”写其色彩,“烂漫”写其繁盛,“飞扬”写其姿态(或精神),三词连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石榴花蓬勃的生命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以及一般词语的能力。第一处,沁人心脾: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饮料或花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语境是说“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心情很是愉快,应用“心旷神怡”,“沁人心脾”不能与“令人”搭配。第二处,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灿若烟霞:像烟霞一样灿烂,形容景色美好。语境是说石榴树开的花非常漂亮,眼前景色很美好,应用“灿若云霞”。第三处,齿颊生香:吃了美味食品后,牙齿和两颊逐渐感到香甜的味道。形容谈及之事使人产生美感。大快朵颐: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结合前文“石榴花红艳似火,秋后硕果累累”,语境是说看到硕果累累的石榴树,我有了大吃一顿的冲动,应用“大快朵颐”。第四处,流连:耽于游乐而忘归。留恋:不愿意离开或舍弃;对往日、往事的怀念。语境是说“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让我难以忘记,成为我的一份怀念。应用“留恋”。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结合前文“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雨后的微凉”“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张力十足”的描述,语境是在描述下过一阵小雨之后,作者在看到石榴花开之后产生的联想。A.“石榴花欲尽”与“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不符。B.“石榴新蕊,一枝开”与“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不符。C.“微雨过”“榴花开欲然”与之最为契合。D.“榴花映叶未全开”与“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不符。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灼热,烂漫,飞扬”,“灼热”的意思是像被火烧着、烫着那样热,此处是以通感的手法写石榴花的色彩红润;“烂漫”是指颜色鲜艳美丽,光彩四射的样子,此处形容石榴花开繁盛的不同状态;“飞扬”意思是飞舞、飘扬,此处形容石榴花的姿态。三个形容词连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石榴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形象生动,易于理解。(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止咳药不是“甜水儿”,想怎么喝就怎么喝。今天,药师就来给大家介绍服用这类药物的注意事项。①。服用这一类药品时,应将药品倒入勺子中,然后直接口服,这样做可以避免因瓶口沾上病菌而使糖浆污染变质,无法继续使用。这一类药品直接口服即可,不需要用水稀释,否则会降低药物的黏稠度和浓度,使药效大打折扣。服用药物后不能马上喝水,很多人喝完这一类药品后,觉得有点“躺”,所以立即喝水。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而糖浆、浸膏类的药物主要是靠黏稠药液覆盖咽喉黏膜,减少外界刺激,形成保护膜,进而发挥药效。②,保护膜无法形成,影响药效的发挥。很多人为了让咳嗽的症状尽快好转,③,这一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一类药物含有很多中药成分,如果过量服用,会引起腹痛、腹泻、头晕、烦躁和血压上升等不良反应。所以一定要依据说明书按照规定的剂量服用,忌长期服用。按照说明书要求,如果连续服用3日症状还未缓解,应去医院就诊。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因为糖浆、浸膏类的药物主要是靠黏稠药液覆盖咽喉黏膜,形成保护膜,减少外界刺激,进而发挥药效。22.①服药时不可直接接触药品瓶口②如果服药后立即喝水会稀释药液③便加大剂量服用这一类药物【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病有:一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糖浆、浸膏类的药物主要是靠黏稠药液覆盖咽喉黏膜”是原因,应该用表原因的关联词语,“因而”改为“因为”;二是语序不当,“减少外界刺激,形成保护膜”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形成保护膜”,才能“减少外界刺激”。修改为:因为糖浆、浸膏类的药物主要是靠黏稠药液覆盖咽喉黏膜,形成保护膜,减少外界刺激,进而发挥药效。【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服用这一类药品时,应将药品倒入勺子中,然后直接口服,这样做可以避免因瓶口沾上病菌而使糖浆污染变质,无法继续使用”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不能直接用嘴接触药瓶瓶口服用,故可填“服药时不可直接接触药品瓶口”。第二空,根据下句“保护膜无法形成,影响药效的发挥”可知,此处内容应该是保护膜无法形成的原因;再结合上文“服用药物后不能马上喝水,很多人喝完这一类药品后,觉得有点‘躺’,所以立即喝水。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可知,保护膜无法形成的原因是服用药物后马上喝水,稀释了药液,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如果服药后立即喝水会稀释药液”。第三空,根据上句“很多人为了让咳嗽的症状尽快好转”和下句“这一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可知,此处内容是让咳嗽的症状尽快好转的不可取的做法;再根据后文“因为这一类药物含有很多中药成分,如果过量服用,会引起腹痛、腹泻、头晕、烦躁和血压上升等不良反应”可知,不可取的做法是加大剂量服用这一类药物,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便加大剂量服用这一类药物”。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高尔基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不妥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要适应这个世界的温度,不论是季节还是人心”。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燃烧生命之火:不妥协与适应温度人生,如同一条曲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