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云南省昆明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云南省昆明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云南省昆明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云南省昆明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云南省昆明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得分分卷I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1.中国人创办第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是在()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戊戌变法时期【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已经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技术,创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故选B。A项时期并未在中国产生近代企业;C、D项都是在洋务运动之后。2.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冲击的行业是()A.重工业B.轻工业C.农业D.金融业【答案】D【解析】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首先冲击的是金融业,如股票市场、银行等。3.日本学者在《宋代都市的发展》中说:“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路造屋开门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A.北宋时期不再有坊市之间的界限了B.这种变化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C.这反映了宋代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了D.这说明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再有空间的限制了【答案】C【解析】注意材料设问是“不正确的是”,坊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说明坊市界限被打破,故A项错误;坊市界限被打破原因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政府是否继续管理商业制度材料未提及,故C项正确;坊市界限被打破,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路造屋开门,说明了商业活动不再受限制,故D项错误。4.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首先出现于明代的()A.苏州B.西安C.北京D.洛阳【答案】A【解析】从材料“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以看出这是出现了雇佣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在江南地区,故选A。5.“昼出耘田夜绩麻(“绩麻”意为把麻搓成线),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C.家庭手工业艰难经营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耘田”“绩麻”可以判断是指耕织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灌溉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体现小农经济,并未体现出手工业的经营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非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6.20世纪,美英政府经济职能经历了几次转变,以下比喻体现了80年代以来两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是()A.“守夜人”B.“中间道路”C.“大管家”D.“甩手掌柜”【答案】B【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结果带来了1973年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进入“滞胀”阶段,所以政府采用国家干预和自由竞争相结合的政策。B项符合题目要求。7.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不是完全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在降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推动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进口税率在降低,无法反映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故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还没有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更谈不上破产,故D项错误。8.下图是某种经济形态下人们生活的写照。此种经济形态开始解体于()A.明朝中后期B.鸦片战争后C.洋务运动期间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在外国经济侵略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解体。9.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持国家财政B.小农经济出现C.私田大量开垦D.耕作技术提高【答案】D【解析】税制改革的目的是维持国家财政,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取代“千耦其耘”集体耕作模式的新模式,是表现,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私田大量开垦是税制改革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故D项正确。10.“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此政策()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B.绝对禁止任何人进行对外贸易活动C.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是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的体现【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海禁”政策,这是一种抑商政策,但并非禁绝任何人进行外贸活动,“海禁”政策下官方贡赐贸易还是有所发展,这种政策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11.1979年,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上台,她信奉自由企业理论,推行被称为“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等措施,为英国摆脱经济危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说明()A.凯恩斯主义是一种错误的经济理论B.发展经济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适时调整政策C.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D.资本主义国家已发展到了超越国家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答案】B【解析】各国由于国情不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时不能照搬照抄,不能一成不变,必须适时调整。A、C、D三项本身叙述错误。12.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A.东周B.西汉C.唐朝D.明朝【答案】C【解析】图示农具是犁耕工具,曲线所圈部分的辕是弯曲的,与中国唐朝的曲辕犁比较形似,选择C项符合题意。13.下表为英国一百支棉纱价格变化表(单位:先令/镑)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B.工业革命的促进C.纺织业中聚集了大量人口D.城镇化加快发展【答案】B【解析】题干体现的是棉纱价格不断降低,原因应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但此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工具改进大多是工匠的经验总结,没有与科学理论相结合,因而自然科学研究与题中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革新了生产工具,出现了大机器生产,使生产效率提高,产量增加必然带来价格下降,故B项正确;纺织工人增加,也会提高产量,但是仅是人数增加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城镇化进程是指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与题中棉纱价格下降无关,故D项错误。14.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由此推断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B.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C.圈地运动促使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D.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答案】B【解析】新航路开辟之初,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的是西班牙与葡萄牙,可排除A。由统计表可知,英国人均糖消费量比欧洲其它国家多,这说明英国从美洲进口糖比其它国家便利,这是因为英国逐渐控制海上霸权,故答案选B。圈地运动只是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并没有促使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可排除C。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是在1840年前后,可排除D。15.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C.使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完全瓦解D.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答案】C【解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此时封建落后的经济体制仍存在。16.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则输出工业品。这些现象主要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A.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B.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C.促使国际分工明显D.使亚、非、拉地区更加贫穷落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材料中提到非工业国家、工业化国家的不同商品的流向,其实质是反映国际分工的不同。17.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专为游观而发”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男女杂坐,不以为嫌”【答案】D【解析】抓住关键词“社会进步”,D项符合题意。18.“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建造工厂,安置机器,雇佣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1页)由此可见,工业革命的实质是()A.生产组织形式的革命B.生产技术的革命C.生产方式的革命D.社会关系的革命【答案】C【解析】题干虽然也提及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但这种改变是因为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而引起的,故A项错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属于生产方式的改变,故B项错误;由“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资本家开始建造工厂”可知,题干强调工业革命的实质是生产方式的革命,即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社会关系的改变,故D项错误。19.历史学家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这里所说的“更为可取的方面”主要是指()A.涉外机构B.军队建设C.政治制度D.文化教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有关内容。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这场运动学习的是“表面的近代化”的改革,而没有学习“更为可取的方面”,说明这场运动存在实质上的缺陷,由以上分析,应选C项。洋务运动只学习了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20.下列因素中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B.圈地运动的大规模开展C.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D.生产技术的不断积累【答案】C【解析】直接原因就是与事件的发生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或者说就是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正是由于市场的不断扩大,需要大量的商品来满足市场。而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只有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工业革命应运而生。21.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地”。由此可见()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答案】B【解析】孟子和荀子的话,并非描述统治者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题干先提出观点:人工施肥在战国受重视,接着引用孟子、荀子的话来证明观点,孟子说,歉收之年,是因为施肥不够,荀子说,开垦荒地,锄草播种,多施肥,是农夫的本职工作,可见,战国的农业生产非常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开始形成于春秋时期,故C项错误;题目未涉及农民的社会地位,故D项错误。22.“胡佛用不赞成的眼光看待任何大规模的政府干预,深信那个带来了萧条的商业周期也将会带来繁荣,并且深信一旦恢复了经营的信心,复苏就会开始。他的政府确实采取了行动……但是胡佛不肯继续朝前走。”下列符合胡佛政府“行动”的史实有()①签署紧急救济法②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③扩大公共工程项目④成立复兴金融公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胡佛被迫采取两大措施: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货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货款,进行救济。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但是,胡佛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胡佛政府所采取的反危机措施犹如杯水车薪,最终没有实现制止危机的效果,故①③④正确;②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故②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23.经济发展与时代变迁密切相关。分析下图,在A年代出现投资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计划的实行B.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D.大跃进运动【答案】D【解析】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与A年代不符,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也开始于1953年,与A年代投资率增加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与题中投资率的变化不符,故C项错误;大跃进在工业上实行大炼钢铁运动,会出现经济投资增加的现象,故D项正确。24.“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明宣宗实录》)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①明朝前期私人海外贸易已有一定规模②“海禁”政策根源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③明朝前期严格禁止所有的对外贸易④海外贸易的丰厚回报使官民铤而走险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可得知明朝前期私人海外贸易已有一定规模,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信息“私通外夷,已有禁例”,可得知“海禁”政策根源于沿海军民私通外国人,故②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私造海舟”可得知只是私自出海贸易才禁止,如果经过官方许可,海外贸易还是可以进行,故③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可得知海外贸易能获得丰厚利润,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25.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著作《根》中讲道,1760年,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下列历史事件能直接说明上述事情确实发生的是()A.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B.黑奴贸易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D.麦哲伦环球航行【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直接说明”的要求。C、D两项在时间上不符合题干要求,而A项所指事件并未进行黑奴贸易。分卷II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26.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材料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据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答案】说明:英国政府注重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因素: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立法改善环境;“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核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普遍建立与发展;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等。【解析】第一小问问题,结合材料二“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的进步、凯恩斯主义的流行、福利国家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等角度回答。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指出: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但是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绝对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其有利于他,并告诉其他人,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那么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利己的考虑。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已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会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材料二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对美国人民的一次“炉边谈话”: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不同,在美国,我们坚持对个人奋斗和利益动机的信念;但是我们也认识到,我们必须连续不断地寻求改良的实践以确保合理利润的持续,加之科学的进步、个人的积极性、小人物的机会、公平的价格、适当的工资和连续的就业。材料三凯恩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说:集权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中央对资源的动员和对个人的严格控制发展到了威胁个人自由的基础的程度,我并不否认这一点。我说的是,我们还根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种危险现在是不存在的,因此,无需就此争论。问题是我们是否从19世纪的自由放任状态过渡到自由社会主义时代,我这里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就是我们能够为了共同目的而进行有组织的共同行为,促进社会正义和经济公平,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选择、信仰、思想以及企业和财产的自由。材料四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1)材料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试分析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和影响。(2)据材料二,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据材料三,概括凯恩斯主义的特点。(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亚当·斯密的上述观点。【答案】(1)思想: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由追逐个人的利益,将会导致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背景: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竞争。影响: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加剧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2)思想:在危机打击下,实施国家干预经济,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公民的个人利益。(3)特点:强调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适当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走介于传统自由放任和“集权”之间的“自由社会主义”道路。(4)评价: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发展成果为大众共享能促进社会稳定;他看到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会危及社会稳定,具有进步陛;但他认为应靠道义约束资本家的行为,坚持自由思想,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财富分配措施。【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会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的信息来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的背景来分析即可;第三小问影响从促进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加剧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引发经济危机等角度来分析。(2)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结合炉边谈话的背景来分析即可。(3)特点从材料三中“集权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中央对资源的动员和对个人的严格控制发展到了威胁个人自由的基础的程度”“这种危险现在是不存在的,因此,无需就此争论”“问题是我们是否从19世纪的自由放任状态过渡到自由社会主义时代,我这里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就是我们能够为了共同目的而进行有组织的共同行为,促进社会正义和经济公平,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选择、信仰、思想以及企业和财产的自由”的信息来归纳即可。(4)注意辩证地看待亚当·斯密的观点,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发展成果为大众共享能促进社会稳定,他看到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会危及社会稳定,具有进步性;从材料出处《道德情操论》和材料四中“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信息可以看出他认为应靠道义约束资本家的行为,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财富分配措施。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8年,“开放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材料三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WTO”成为最流行的口号。材料四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答案】(1)指导思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失误: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全国农村经济大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事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努力:对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加入了WTO。(4)第一种:当时实行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模式,所有媒体的宣传口号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第二种:孤证不立,一份地方报刊反映的某一行为不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也具有这种特征。【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依据时间“1958年”总结其发生的背景;第(2)题主要从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概念去把握分析;第(3)题要紧紧围绕“市场经济”这一口号归纳分析关于市场经济的史实;第(4)题答案比较开放,不论选取哪一观点,都要做到史论结合。2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许多到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