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76_第1页
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76_第2页
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76_第3页
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76_第4页
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7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0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4

2010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5

2011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11

2011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部分详解.......................................................................12

2012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18

2012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19

2013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5

2013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6

2014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31

2014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32

2015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41

2015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42

2016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49

2016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50

2017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56

2017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57

2018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64

2018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65

2019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71

2019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72

2

2010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教育学部分(共8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学校教育制度

2.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2.学生发展的含义及其一般规律是什么?

3.班级组织的功能包括哪些内容?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当代教育观的转变。

2.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并举例说明。

心理学部分(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性格

2.挫折

3.前摄抑制

4.能力

二、简答题(共10分)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实际谈谈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2.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

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软,但腰和膝关节萎缩

而毫无柔韧性。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

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衣服穿,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

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请用心理学的规律解释上述现象。

3

2010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教育学部分(共8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学校教育制度

答: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

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

型学制。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它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学制

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学制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并且

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2.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

答: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

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个体专业

性发展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以及专业自我的形成。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答:时代在前进,科学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育学也不断地出现一些新的面貌,当代教育学出现了许多新

的特征。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0世纪初,教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上,到20世纪末,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

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宏观的教育规划;从教育的内部关系扩展到教育的外部关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

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等。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当代教育学的基础不仅包括哲学和心理学,还包括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文化学以及政治学等。研究模

式更加多样化,包括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还有介于两者之间、偏向一方或者两者结合。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教育问题领域的扩展以及研究基础和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也发生了快速的学科分

化,教育学各个组成部分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与此同时,这些相对独立的学科又与其他类型的学科进行交叉,出

现了许多子学科、边缘学科。比如课程论、教学论、教学社会学以及教学技术学等。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当代教育学研究者们所关心的是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

题等等。当代教育实践的发展也日益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出现了自觉的教育学反思。有关教育学自身的反思研究结果就形成了教

育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如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知识、知识陈述形式的知识、教育学

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知识、教育学知识结构的知识等等。这些教育学元理论的出现,会极大地提高教育学者的

理论自觉性,推动教育学的发展,使之在当代和未来教育改革中产生更大的作用。

2.学生发展的含义及其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1)学生发展的含义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

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身体的发展,包括学生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心理的发展,是

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2)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稳定的、典型的本质特征。

其规律主要有:

①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个体身

4

心发展也有一定的阶段性,它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它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

年龄阶段中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②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

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然而,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是有差异的,如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就会使个体身心发展具有可变性特征。

③不均衡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

衡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④个别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其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

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

异。

⑤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

种教学生活。

3.班级组织的功能包括哪些内容?

答:班级组织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和特点决定的。班级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而且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

这就决定了班级组织既具有社会化功能,又具有个体化功能。

(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班级组织能够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在集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集体目标为导向,借助课程、文化规范、

交往和人际关系等载体,对学生传授社会经验、指导社会生活目标、教导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使学生从一

个自然有机体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成员。其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为:

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③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④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班级组织的最大特征是对学生提出了团体的要求。学生在班级组织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发挥范例的作

用,解决团体要求与个人需求之间以及同学之间存在的矛盾,履行团体要求的责任和义务,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等,使学生个体获得全面而系统的发展。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四项:

①促进发展功能。班级组织能够为班级成员提供发展的机会,包括知识以及认识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兴趣

态度的发展等。

②满足需求的功能。班级组织既能提供满足学生归属、亲和和依存等基本需求的机会,又能创造满足自我实

现与社会有用性等高级需求的途径。

③诊断功能。在班级组织有团体要求时,学生身上会暴露很多人格上的缺陷。这些问题的暴露,为班主任或

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矫正学生的不良倾向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矫正功能。学生存在的人格及能力缺陷,可以通过班级组织进行矫正。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当代教育观的转变。

答: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他事物关系的看法。当代教育观主要是指适应当代社会、当

代生产体系、当代经济体系、当代文化体系以及当代生活方式的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

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以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教学观的转变

①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变为“学习者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②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变为“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并且符合实际特点,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

5

在于引导。

④从“关注学科”转变为“关注人”

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理念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局限。当代教育观要从“关注学科”转变

为“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终身教育观

教育要贯穿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持续不断的过程,人的一生要不断地接受教育,受教育与劳动、学习和工作将

相互交替进行或融合发展,受教育与学习将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4)双主体教育观

经典教学论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恰当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统一起来。现在有学者提出教

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的活动的主体,只有在教与学双边活动融合发生并且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建立“教

依据于学,学受教于导”的师生良好的高度协调一致的教学氛围时,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得到真

正的主体发展。

(5)四大支柱教育观

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即学会认知(学会如何学习,

掌握认知工具和方法)、学会做事(建立合理的能力结构)、学会做人(高尚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生

存能力,不断完善自我)。这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报告中论述的四大支柱教育观。

2.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并举例说明。

答:(1)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它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

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教师教育行动

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过程包括确定问题、分析问题、拟订方案、实践尝试、反馈

评价、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实际上都是带有研究成分的行动。

①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确认,进而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实际的问题,要发

现问题,就需要教师发展研究的敏感性,敏于看、听、闻、思,而且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在众多的问题中确

定研究课题,还要把握作为课题应具有的几个特点:实践性、可行性和科学性。

②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对被确定为研究课题的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进行把握,进而使要研究的课题变得更具体、

更清晰的过程。一般可以用自我追问的方式,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对所要研究的课题作出初步的分析。

a.这个问题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

b.这个问题是长期的,还是临时出现的?

c.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d.这个问题我以前怎样应对的?效果如何?有什么不足?

e.这个问题打算怎样解决?根据是什么?

f.研究这个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和不足是什么?自己需要得到或寻求什么样的帮助?自己要做哪些方面的

准备?

g.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哪个角度去研究?怎样清晰地表述?研究范围如何确定?

③拟订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与策略

教育行动研究强调“动手做”,但“做”不是盲目的,“做”是有方案、有计划思考的。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

需要制订初步的计划,明确问题的核心原因,确定重要因素以及研究的关键任务。此外,还要收集资料,与其他

人交流与合作,查阅相关文献和必要的理论学习等,不断修正方案和计划。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回到确定问

题和分析问题上,重新界定和分析问题,最后形成更为可行的可能性行动策略构想。

④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这是教育行动研究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这一阶段,要注意按计划,但不只满足于先定的构想,也不要过

多地受到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干扰,随时注意观察、改善和解决问题的变化情况,及时记录各种新情况、新

问题和新感想。如果遇到问题,也要随时作具体的分析,例如是在执行方法上出了问题,还是在行动策略上出了

问题?是在教学情境分析上出了问题,还是在资料收集中出了问题?是在问题界定上出了问题,还是在问题分析

上出了问题?通过及时分析,及时调整和改进行动策略。

6

⑤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做”得怎样,还要反馈、评价和修正。这就要根据行动结果,对整个研究作出全面评价,并进一步澄清产

生新问题的原因,作为行动研究的反思,进入下一个行动过程。

⑥归纳总结

行动研究的总结应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抽象与本质的整合。既有理论上的概括,更要有鲜活的、真实的、

富有感情、感悟和灵性火花的描述。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是教师自己的成果,它充满了教师自己的“行动”与

“研究”的味道,让人信服。所以说,教师的研究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是写学生的,而不是写自己的。

正是由于以上每个环节本身都充满了行动与研究的色彩,教师的整个教育行动研究过程才不断通过教师的实

践、反思、调整,直到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新的改进。因此,教育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的过程,是一个从不

会间断的过程。

(2)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案例

情境:某小学五年级自然课王老师,自开学以来,经过两次月考后,发现其班上学习效果不佳,因此他运用

教师教育行动研究法来了解问题所在,并改善学生学习情况,其实施步骤如下:

①发现问题:王老师发现其班上学生两次月考下来,自然课成绩的表现不佳,因此想从研究中了解问题,并

加以解决。

②确定问题:他开始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有关因素,请教同年级其他自然课老师,并经过仔细观察,将“如

何增进学生学习自然兴趣”确定为最重要的问题。

③拟定计划:确定主题后,广泛搜集和阅读与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有关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王老师决定以调查

研究法来进行对班上学习兴趣的研究,想自编一套评量学生的“自然课兴趣量表”。

④搜集资料:王老师根据研究设计,对学生进行测量,最后将此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自然课兴趣低落

的主要原因是上课缺乏实验、讨论,同时户外观察活动也比较少。

⑤实践尝试行动策略:王老师开始新的自然科学教学活动——即每周进行两节实验,一节讨论课,每两周有

一次户外活动。

⑥评估反馈:实施教学活动后,再实施测验,以了解实验的成效是否有增进。

⑦总结:成果交流。

心理学部分(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性格

答:性格是一种与社会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它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

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

渐形成的、人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2.挫折

答: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动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

绪反应。它会给人带来实质性的伤害,表现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易使人消极妥协。挫折包含三个方面的

含义: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行为。

3.前摄抑制

答:人在学习时会受到一定的干扰,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

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例如当我们学习英语单词时,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汉语拼音对我们的

记忆有干扰,这就是前摄抑制,体现前面学习过的材料对记忆的影响。前摄抑制是造成遗忘的干扰原因之一。

4.能力

答: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

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

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人的能力有很多种,例如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流体能力和晶体能

力等。

7

二、简答题(共10分)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

社会适应,并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而国内外学者对此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美国学者阿特金

森、杰何达,我国学者黄坚厚、张春兴、钟友彬等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比较合乎实际,以下是综合他们的看法所

归纳出的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①在认识与解释周围的事物时,能持客观态度,重视证据。

②对他人内心活动有较敏锐的觉察力,不会总是误解他人的言行。

③很少有错误的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①对自己能力有正确认识,并能接纳自己。

②在对事尽力、对人尽心过程中体验自我价值。

③不过于掩饰自己,不刻意取悦于人,以保持自己适度的自尊。

(3)自我调控能力

①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能承担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对自己的抉择与行动负责。必要时能遏制自己非理

性冲动。

②有调节自己心理冲突的能力。

③有成长的意愿,能有效地调动自己身心力量,在有关领域实现较高水平的目标。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①有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关心他人,善于合作。

②不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苛求于人。

③人际关系适宜,有知心朋友,有亲密家人。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各项心理机能健全并有较高整合水平,如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处于动态平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差距适度,认识与情感协调,行动手段与目标相适应。由于形成了稳定的内部调节机制,故个人具有独立的抉择

能力,行动上表现出自主性。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①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有成效。

②有独立谋生的能力与意愿;能在学习、工作、娱乐、享受活动的协调中追求生活的充实和人生的意义。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实际谈谈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答: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与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相近似。它不是推

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影响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

分,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气质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找到适合学生气质特点的最佳

策略和方法,同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关于气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也要认清自己的气质类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1)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①多血质气质

这类学生有粗心大意,虎头蛇尾,兴趣多移的弱点。对多血质的学生,教师不能放松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使

他们感到无事可做,要使他们在多种有意义的活动中培养踏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②胆汁质气质

学生为人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主动,但他们性格中也有粗暴、任性、高傲,不能很好的控制自

己的情绪的弱点。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学会抑制自己,耐心帮助他们养成自制、坚韧的习惯,平稳而

镇定地工作。

③粘液质气质

这类学生一般在班里默默无闻,容易被人忽视。但他们大多个性沉稳,安静勤勉。对粘液质的学生,教师要

热情,不能操之过急,要允许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新问题,并且鼓励他们

参加集体活动,引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地投入工作,发展他们的灵活性和积极性。

8

④抑郁质气质

这类学生,平时给人以呆板而羞涩的印象,这类学生最易出现伤感、沮丧、忧郁、孤僻等行为现象。但在友

爱的集体和教师的关怀下,又能充分表现出细致、委婉、坚定、富于同情心等优良品质。对抑郁质的学生,教师

不要在公开场合指责、批评他们,要安排适当的工作鼓舞他们前进的勇气,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集体活动,

在活动中磨练意志的坚韧性、情绪的稳定性。

(2)给予学生有关气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老师的精力毕竟有限,对于每个学生都不可能照顾得面面俱到,而且任何一类气质的消极方面均有形成不良

个性的可能,即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改正过了,但也不能杜绝它以后不会反复。事物的本源还在事物的本身,

内因总比外因重要,因此老师在帮助学生克服气质的消极方面的同时,还应给予学生有关气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

知识,并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自己气质特征中的长处和短处。并教会他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气质上的消极

方面,发展积极方面。根据气质的可塑性特征,通过教育的培养和学生的自我调适,是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气

质特性的。

(3)认清自身的气质类型,改正不足

老师在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教导和引导学生的同时,也应该认清自己的气质类型,及时改正自己的品

质的不足之处。

2.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

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软,但腰和膝关节萎缩

而毫无柔韧性。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

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衣服穿,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

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请用心理学的规律解释上述现象。

答:这一材料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由于这个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喂

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结构和感觉器

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虽然她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

结构,但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没有习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大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结构,但没有

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

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结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

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可见,仅有人健全的

大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

9

2011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教育学部分(共8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教育制度

2.国家课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3.教师的职业角色。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2.为什么说教师的研究属于行动研究?

心理学部分(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性格

2.感觉

3.再造想象

4.能力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影响随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3.哪些心理因素影响问题解决?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再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及特点。

2.根据再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及特点分析两位同学回答的优劣。(本题部分内容缺失,倍感抱歉)

10

2011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部分详解

教育学部分(共8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教育制度

答: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①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②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

律、规则、条例等。

2.国家课程

答:国家课程又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指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负责国家

课程的课程编制中心一般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等特点。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答:信息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

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仍然是一种形成中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已经基本成型的社会,

因此具有一种过渡性质。

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有: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①学校教育不仅要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要,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

②学校的类型进一步多样化。

③建立了四通八达的学校教育网络。

④学校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⑤教育观念进一步革新。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继教育的生产性之后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

的功用将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3)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①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

时代做准备的观念。

②此外,教育还应该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解决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国际问题,如和平问题、环境问题、道德问

题等。

③与此同时,教育本土化也应该成为人们重建本土文化和教育传统的主要论题。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教育已远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

②教育也不再是青少年一代的专属,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

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答:我国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

我国的教育目的虽几经变化,但其精神实质却是很明显的,主要有: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我国教育目的所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

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建国以来,无论我国社会怎样发展变化,无论我国发展的各个时期工

作重点有什么不同,我国教育目的所确定的社会主义性质却始终没有变。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目的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明确了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

德、智、体、美等;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形成发展的同时,

11

也要注重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提高全民族

素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所蕴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需要各级各类人才与

之相适应。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目的所体现的基本要求。

3.教师的职业角色。

答: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社会地位,最终都是通过其扮演的角色及其形象来表现的。在现实生活中,处

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通常都不只是扮演一种角色,仅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就要扮演丰富多彩的多重

角色。教师扮演的角色主要有:

(1)“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知己者”的角色

教师是儿童继父母之后所遇到的另一个社会权威,是家长的代理人。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作父母的

化身,期待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保护;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

帮助与指导,并能分担自己的快乐与痛苦。

(2)“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教师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将正确的政治思想价值观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

善于引导学生在短时期内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启发他们的智慧,解除他们人生与学习中

的各种困惑,促进他们的个性全面发展。

(3)“管理者”的角色

教师管理的对象是具有能动性、自主性、个性的学生。作为管理者,教师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进取的集

体环境,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与责任,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民主管理、自觉接受领导、注重

自我管理,以便防止“放任自流”和“强迫命令”。

(4)“心理调节者”的角色

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心理卫生工作的展开,人们对教师产生了“心理健康顾问”“心理咨询者”等

角色期待。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常识,在日常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疾病的诊

治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教师不可能承担“心理医生”的责任。

(5)“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和各具个性特点的青少年,每个班、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教师

不能千篇一律地、机械地进行教育,而是要不断反思、研究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教师应该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改

革者,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答:(1)程序性知识的含义

程序性知识是指人脑储存的关于步骤、程序、操作的知识,即怎么做某件事,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如怎样进

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程序性知识分为运动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是以产生式系统的形式进行组织

的。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①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通过讲述、板书或者由问题引入,指引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②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对程序性知识而言,不仅需要学生回忆原有知识中既有的相关的概念性知识,也需要回忆相关的程序性知识。

这些原有知识与技能应在任务分析中作为起点能力加以确定。

③呈现新的程序性知识并促进学生的理解

将新的程序性知识呈现给学生通常采用三种方式:

a.以言语陈述的方式将程序性知识所涉及的步骤描述出来。

b.由教师将程序性知识的执行或运用示范给学生看。

c.通过样例的形式呈现程序性知识。

12

④进行有指导的练习

有指导的练习的目的是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即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支架的帮助下练习执行程

序性知识的步骤,而后逐渐摆脱教师支架的支持或逐渐摆脱对陈述性知识提示的依赖,能独立执行相关步骤。

⑤进行独立练习

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考虑的问题有如下三项:

a.确定何时由有指导的练习向独立练习转化。

b.根据独立练习的目的安排练习的形式。

c.在学生练习中给予反馈。

2.为什么说教师的研究属于行动研究?

答:(1)行动研究的含义

行动研究是指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

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2)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①以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为主要目标

“改进”是行动研究的主要功能。它既能解决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研究

水平。行动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而在于对当时当地情境的改善。行动研究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主

张或某一种评论知识,而是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

和理论,特别重视实际工作者对实际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

②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之间的合作

行动研究通过要求实际工作者系统地反思或与他人共同研究自己的工作过程、环境和问题,通过要求专业研

究者深入现场,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实际工作的过程,与实际工作者一起研究他们面临的问题,使实际工作过

程本身变成一种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又变成个理智的工作过程。

这种研究活动间的结合和合作,一方面指中小学教师可以从研究专家那里获得必要的研究技能,改变对教育

教学的职业感情;另一方面指研究专家既可以从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获得第一手教学改革信息,又可以通过合作而

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容易为中小学教师接受,较快地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

③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对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

行动研究的倡导者认为,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人员参与研究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实践者在行动当中,有行动

的目的、责任,能够体察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能够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

性和现实性。他们对实际问题具有“局外人”难以替代的认识作用。他们还认为,行动的效率、实际工作的成败

虽然不完全取决于行动者对方案、环境和行动的理解,但是总也离不开他们对行动和问题的理解。基于这样的认

识,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积极反思,参与研究,将行动和研究融为一体。

④实际情境与自然条件下的动态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对具体情况采取措施的现场研究方法。这意味着行动研究是在动态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由

于行动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鉴于任务的迫切性和情境的可变性,行动者在提出一个大致的设想后,

允许其根据情境的变化调整和修正原有的计划。由此可见,行动研究能够有效地克服以研究者主观假设为研究出

发点的缺陷,强调研究者深入实际情境,与教师一起随时发现新情况并不断对计划进行调整,从而使研究更具有

客观性和针对性。

(3)总结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必须透过研究才能改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教育研究以直接推动教育教学实际

工作的改进为目的,它最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可以让教师“理解”在他的实践中有着内在联系的多种要素的含义,

从而使他的实践更具理性特征。所以,教师的教育研究是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通过教育教学的研究、在教育教

学中的研究。综上所述,教师的研究是行动研究,它不同于普通的基础研究,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自主进

行的反思性探索,以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心理学部分(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性格

答:性格是一种与社会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它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

13

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

渐形成的、人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2.感觉

答: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的反映,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

的统一。它是两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①有机体的内外环境中不断变化的事物或现象,形成了刺激;②

有机体对刺激做出了反应。

3.再造想象

答:再造想象是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它必须

以别人的描述和提示为前提,再造别人想象过的事物,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独立性较差。值得注意的是,

再造想象不是别人想象的简单重现,而是依据个体自身的经验再造出来的。如技术工人根据平面的图纸,想象出

立体的产品。

4.能力

答: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

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

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人的能力有很多种,例如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流体能力和晶体能

力等。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影响随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随意注意的含义

随意注意又称为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是人向自己提出一定的任

务,且自觉地把某些刺激物区分出来作为注意的对象。当我们决定要做某件事(如写作、做作业)之后,在做这

件事的过程中有意地把注意集中在我们认为要干的事情上。这时我们所注意的那个刺激物的特点,不论是否强烈、

新异、有趣,我们都必须集中注意,同时排除各种无关刺激的干扰。因此,有意注意必须付出意志努力。有意注

意是人类独具的高级的注意形式,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其中言语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2)影响随意注意的因素

①目的任务越明确,随意注意越持久;

②坚强的意志力和较高的抗干扰能力是注意保持的重要条件;

③社会需要和间接兴趣也是保持条件;

④积极主动的操作和智力活动有助于注意的保持和集中。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同是人对客观事

物的反映形式,情绪和情感不同于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和情感反映的则是客

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

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情绪和情感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1)适应功能

人的行为总伴随着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情绪和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精神支柱。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可

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①高等动物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

表情的发展是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发展的标志。类人猿等高级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可以表达喜、怒、

哀、乐等基本情绪。如当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它们就欢喜;当受到外敌侵犯就怒目圆睁等。这些基本情绪是高等

动物在生存适应过程中发展、分化出来的。

②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

婴儿的情绪和情感是随他们逐渐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哭是婴儿最具特征的适应方式。婴儿用哭声告

诉大人他们身体不适、饥饿等。

③成人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

14

现代社会,社会变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环境的适应也成为人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情绪调节也就成了适应

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降低焦虑和紧张,就能让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克服困难。

(2)动机功能

人的各种需要是行为动机产生的基础和主要来源,而情绪和情感是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主观体验,它们能激

励人的行为,改变行为效率。因此,情绪和情感具有动机功能。

积极的情绪状态会成为行为的积极诱因;消极的情绪状态则起消极诱因作用,人们会受情绪的激发以摆脱这

种状态,这样,情绪状态就起到了动机的发起和指引功能,使人们追求导致积极情绪的目标而回避导致消极情绪

的目标。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行为效率,起正向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干扰、阻碍人的行动,甚至引发不良

行为,起反向的推动作用。

(3)组织功能

①促成知觉选择

知觉具有选择性,情绪的偏好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之一。比如,婴儿喜欢红、黄色,他们选择玩具时偏

好红、黄色的物品,而对其他的颜色却很少注意。

②监视信息的移动

对信息的监视实际上是注意的过程,但情绪和情感对维持稳定的注意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

好奇的信息监视准确,而往往忽视自己厌恶的、不感兴趣的信息。

③影响工作记忆

情绪和情感对记忆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a.喜好影响记忆的效率,人们容易记住喜欢的事物,对不喜欢的事物记忆起来十分吃力;

b.根据情绪状态对记忆的内容进行归类,在同样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回忆或再认出记住的材料。

④影响思维活动

情绪和情感对人的思维活动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对过于亲近和喜欢的人或事容易偏听、偏信。此外,过

度兴奋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思维的进程和方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情绪影响思维的写照。

⑤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情绪影响人的行为表现。例如,愤怒往往使人冲动而导致不计后果的行为,畏惧往往令人退缩不前。

(4)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有着明显的外显形式——表情。表情与言语一样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之一,是传播情绪和情感

信号的主要媒介。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都能显示主体的情绪状态。人们通过表情反映自己的意愿,也通过对他人表

情的观察和体验来了解周围人的态度和意愿。如微笑通常表示满意、赞许或鼓励;厌恶、怒目圆睁通常表示否定

的态度。喜、怒、哀、乐是人们交流彼此的思想、愿望、需要、态度等的有效途径。

3.哪些心理因素影响问题解决?

答:问题解决一般是指个体通过应用并超越过去所学规则以产生一个新答案的过程。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

为问题解决是一种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个体必须对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进行改

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

①思维定势

思维定式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特定加工方式的准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般起限制作用。它限制着形

成假设的范围,并使所尝试的问题解决方法固定化。

②功能固着

每个物体都具有人们常见的某种功能。在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需要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

题情境需要。

③知识经验

在问题解决时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有两层含义:

a.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越多,越有利于问

题的解决。

b.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质量,即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

④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它是问题解决过程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在解决任何问题时,

15

都要把已有的经验加以改组,使之适合于当前的问题情境的要求。

⑤记忆与理解

在解决问题时,记住规则和理解规则,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问题解决,这要看具体情况。

⑥情绪和动机状态

情绪和动机状态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2)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

①问题情境

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

②噪音

在日常生活中,噪音会影响人的注意力集中,也影响人的思维。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再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及特点。

答:(1)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思

维过程。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①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思维流畅性大;反之,思

维缺乏流畅性。吉尔福特把思维流畅性分为四种形式:

a.用词的流畅性,是指一定时间内能产生含有规定的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词汇量的多少。

b.联想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的时间内能够从一个指定的词当中产生同义词(或反义词)数量的多少。

c.表达的流畅性,是指按照句子结构要求能够排列词汇的数量的多少。

d.观念的流畅性,是指能够在限定时间内产生满足一定要求的观念的多少,也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答案的多

少。

前三种流畅必须依靠语言,后一种既可借助语言也可借助动作。

②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例如,让被试“尽可能举出报纸的用途”,

他会有“学习用”“包东西”“当坐垫”“折玩具”“剪成碎片扬着玩”“用来引火”等各种各样的答案。富有创造

力的人思维比一般人的思维出现的想法散布的方面广,范围大,而缺乏创造力的人思维通常只想到一个方面而缺

乏灵活性。

③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

加以组织的能力。例如,在吉尔福特的“命题测验”中,向被试提出一般的故事情节,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

给出一个适当的题目,富有创造力的人给出的题目较为独特。而缺乏创造力的人常常被禁锢在常规的思维之中。

2.根据再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及特点分析两位同学回答的优劣。(本题部分内容缺失,倍感抱歉)

答:略

16

2012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教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模式

2.教学功能

二、简答题

1.德育的一般规律。

2.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

3.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三、论述题

1.论述新课改的趋势。

心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行为矫正治疗

2.内隐记忆

二、简答题

1.知觉有哪些特性。

2.为什么说大脑是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器官。

3.教师为什么要学心理学。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

17

2012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教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模式

答:教学模式是指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

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它主要由以下六个要素组成:主题、理论依据、功能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

和评价。

2.教学功能

答:教学功能是指教学活动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教学直接而具体的功能是影响学生的

个体发展,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社会发展功能是以教书育人为基础来实现的。

二、简答题

1.德育的一般规律。

答: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

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其规律如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不断扩大着自己的活动与

交往的范围。他们在与外界社会接触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步发

展了自己的道德思想与行为习惯。

②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要使外部的教育影响比较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

德,从根本上说,这个转化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而不可能在他们处于静态中进行。道

德活动则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这些活动应当包括两个方面:a.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

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外显的实际活动;b.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和谐的发展过程

学生的品德包含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整体和谐

的发展过程。

①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开展德育活动时,就应该注意全面性,兼顾知情意行各要素,

不能厚此薄彼,有所偏废。学校德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行动力量,任何德

育模式,都不能忽视这三个基本方面。

②德育过程具有多种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展德育,既可以从知或情的培养入手,也可以从意或

行的锻炼开始,可以有多种开端,具有多开端性。因为,在品德的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发展

往往是不平衡的。

③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道德的知、情、意、行各有不同的特点,对它们的培

养还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用同样方式、方法来对待,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①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学生年龄和才智的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体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

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学生

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

②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的。其中自我期望是自我教育的内

在目的和内在动力。

③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同儿童的认识能力、自我意识的发展,同儿童的社会交往、道德

实践活动的扩大、道德经验的积累与道德能力的提高都是分不开的。

18

2.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

答: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其基本成员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它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来达到预定

的教育目标。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班级建设中行使着多种职能,扮演着多种角色。班主

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主要有以下策略:

(1)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

班集体目标的确定与实施是班级管理的基本要素。班集体目标的设计,要以教育方针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以

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中介,落实到集体成员的学习目标。班集体目标设计的方法有:

①以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导向,制定适合班集体实际水平的发展目标。

②依据班级发展目标制定各科教学、班级教育工作、班级活动目标体系,为班级教育和教学过程提供可操作、

可测度的质量指标和合格标准。

③引导学生设计“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和发展目标,激励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抬起头来走路。

④在班集体的目标管理中,既要注重提高班集体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为集体中每个成员精心设计个性发展

目标,并创造达到合理的个人目标的机会和条件,使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在“合格+特长”的集体目标下树立自尊、

自信、自强的自我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