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_第1页
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_第2页
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土传病害是小麦生产中的常发病害,受病原菌数量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年发生轻重程度不同,重发年份,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甚至绝收,已成为近年小麦生产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小麦土传病害主要为害小麦植株的根部和茎基部,小麦生长期内一旦发病,植株的根或茎基部会发生腐烂、萎缩、枯死,造成营养物质和水分无法正常吸收、传导,导致小麦植株上部营养不良、生长停滞,甚至整株死亡。因此,加强小麦土传病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知识的普及宣传,提高群众防治意识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小麦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随病残体生活在土壤中,一旦田间条件适宜就从小麦植株根部或茎部侵染而引起的病害。这些病原体包括真菌、细菌、病毒以及线虫等。小麦田常见的土传病害有纹枯病、土传花叶病等。一、发生特点(一)病原菌数量大土传病害的病原菌都是通过土壤或土壤中病残体生存和传播。近年,由于连年秸秆还田,秸秆未经充分腐熟,携带大量病原菌在土壤中富集,一旦发病条件适宜,就会导致病害大面积暴发流行。(二)危害程度重土传病害的病原菌主要侵染为害小麦植株的根部和茎基部,导致根、茎腐烂坏死,无法向上传导养分和水分,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往往造成严重减产。(三)发病早、难防治小麦土传病害一般播种后就开始感染,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前期影响小麦的发芽和出苗,造成缺苗断垄、弱苗、黄苗。春季小麦返青后,随着气温回升,特别是多雨年份易形成侵染危害高峰,往往会大面积集中发病,且传播蔓延速度快。土传病害发病部位偏下隐蔽,不易观察发现,容易错过最佳防治期。小麦起身拔节后,田间施药困难,药液难以到达发病部位,防治效果不佳。二、防治措施小麦土传病害要以预防为主,结合当地病虫害预测预报情况,突出“早”字,运用多种防治手段早防、早治。预测的大发生年份,要提前加强宣传,提高防治意识,开展群防群治。(一)农业防治1.加强种子检疫,杜绝种子带菌传播。加强种子各环节的检验检疫,严格杜绝带菌种子在生产上推广使用,确保从种源上控制小麦土传病害的传播蔓延。2.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生态、综合抗性强的抗耐病品种。3.倒茬轮作。在小麦土传病害常发区、重发区,改种其他非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换茬,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降低侵染发病概率。4.提高整地质量。土壤要深耕深翻,精耕细耙,打破病原生存、侵染环境,培育小麦早发壮苗。5.增施有机肥和菌肥。在合理平衡使用化肥的基础上,增施充分腐熟、合格的有机肥和生物菌肥。6.加强栽培管理。推迟播种期,适期晚播;适量下种,避免田间群体过大;小麦苗期、返青期及时中耕除草,合理追肥浇水,促发根系、培育壮苗,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7.清除病株。发现田间病株要及时清理,安全带出田外集中做无害化处理,避免蔓延传播。(二)化学防治1.药剂拌种。可选用23%吡虫啉·咯菌腈·苯醚甲环唑、27%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或23%戊唑·福美双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包衣,能防治纹枯病、全蚀病等多种土传病害及蚜虫。2.小麦返青期,防治土传花叶病毒病可用甾烯醇、吗胍乙酸铜或氨基寡糖素等加芸苔素内酯和磷酸二氢钾喷雾防治,可有效抑制病毒,加快病苗复壮返青。其他土传病害可用苯甲·丙环唑、井冈·戊唑醇、戊唑·多菌灵、烯唑醇等加恶霉灵对准发病部位喷淋,喷湿淋透,使药液流到植株基部。也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