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精测四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精测四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精测四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精测四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精测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精测(4)

学校:___________姓名:班级:___________考号: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其三)

王安石

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

兵缠四海英雄得,圣①出中原次第降。

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飒满僧窗。

废陵坏冢空冠剑,谁复沾缨酶一缸。

【注】①圣,指宋太祖赵匡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长江和山峰,显示了金陵险要的地理位置。

B.颔联叙写赵匡胤从中原南下,在金陵一战中荡平群雄,最终获取胜利。

C.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宋朝“王气”黯然而收,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

D.尾联感慨废陵中只剩下随葬的冠剑,谁会再因此落泪,以酒祭奠他们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念奴娇•登建康①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②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盘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

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③?

却忆安石④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⑤难

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建康:今南京。②致道:史正志,字致道,时为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③

喷霜竹:指吹箫。④安石:即谢安,字安石,早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溯

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晚年位高遭忌被疏。⑤宝镜:《松窗杂录》载秦淮河有渔人

网得宝镜,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大惊失手,宝镜落水,遂不能再得。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

“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所谓“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类似戏谑之笔。

B.上阕四、五两句,通过反问,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感叹曾经的虎踞龙盘之

地,而今却缺少如龙似虎的人才,只留下让人不禁悲凉的景象。

C.上阕“柳外”五句,写形写声,层次井然,以悲景衬悲情;下阕最后两句,都是虚

笔,遥想明朝长江卷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似在暗指南宋危机重重。

D.辛氏此词乃吊古伤今的典型之作。写景时,感情极其饱满浓郁;抒情时,笔调极为

深沉悲凉。全诗设置了三个问句,强化了情感,也深化了主旨。

4.辛弃疾好用典故,此词可为明证。诗中典故有哪些?如何借此表现主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曾巩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②。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篓③果满篝。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灵湫:深潭,大水池。古时以为大

池中往往多灵物。③瓯篓:狭小的高地。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徇”是谋求之意,“偷禄”是尸位素餐之意,这里是诗人的自谦之辞,说自

己偶然求得一官,便心忧百姓生计。

B.颔联写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

情。

C.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

D.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已经实现。

6.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

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将进酒•小梅花

贺铸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兼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

日长安道,倦客无浆①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②扰,三秦扫③,初谓商山遗四老④。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菱⑤接武⑥曳长裾⑦。

高流⑧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⑨初不数⑩刘伶?

【注】①浆:茶水。②六国:指秦末趁乱复起的齐、楚、燕、韩、赵、魏。③三秦

扫:指刘邦灭项羽,建立汉朝。④商山遗四老:又称“商山四皓”。西汉初立,他们

四人隐居商山,不为汉臣,后来在名相张良的劝说下,入世辅佐太子刘盈。⑤裂荷焚

芟:指四皓应聘出山自毁高洁。⑥接武:犹言接踵。武,足迹。⑦曳长裾:指依附于

王侯权贵。⑧高流:这里指好饮酒的高洁名士。⑨二豪:指刘伶《酒德颂》中拘泥礼

教、死守礼法的贵介公子和绅处士。⑩数:这里有赞成之意。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六句,由城下路上风露凄凄及岸头沙边兼葭苍苍的景象,联想到古今变

化,尽显词人内心的黍离之悲。

B.虽然关开关掩、朝代更迭,然而长安道上还是挤满了人渴马饥的执迷不悟之人。上

片用一问句收束,读来不禁让人感慨唏嘘。

C.下片连用“裂”“焚”“接”“曳”几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极力展现的

是商山四老向往入世的情态。

D.本词怀古伤今,所涉史实和人物不仅数量多,且时间跨度也极大,写法明显有别于

针对单个历史事件或人物抒发感慨的作品。

8.请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

李益①

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①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在江淮。②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

9.下列对这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写出了笛声清晰、哀婉的特征,令听者黯然神

伤,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引发了深夜无眠之人的无限愁

思。

B.“寒山吹笛唤春归”的“唤”生动形象,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笛声仿佛在凄

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C.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

方。“不待天明尽北飞”写出了大雁急切北飞的心情,流露出对大雁只需等到春天便

可北飞的自由的羡慕。

D.”此夜曲中闻折柳”,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古人

送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相赠,以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古诗中不乏其例。

E.《春夜闻笛》中一、二句写寒山笛声,三、四句写大雁北飞,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

法,以人唤春归开始,以雁尽北飞作结,形象跳跃,寄寓得体,委婉而有新意。

10.《春夜洛城闻笛》和《春夜闻笛》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能力。

C.“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宋朝‘王气’黯然而收”错,这万里东下的长江和

高入云间的天阙山的双峰,一向都是据守金陵者的天然屏障,但在五代十国的群雄角

逐中,胜利者终归于从中原南下的赵匡胤。这时割据者在金陵的“王气”就黯然而

收,只剩下萧飒的寒风吹拂着佛寺的僧窗了。选项张冠李戴,宋朝应为南唐金陵。

故选Co

2.答案:①金陵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赵匡胤仍能在群雄争霸中攻下金陵,表达了对

宋太祖夺取金陵的功勋的赞美之情;②对南唐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仍被灭国

的惋惜之情,并以此来告诫统治者要积极作为;③借对自然风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

对金陵物是人非,人事已变,繁华易逝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长江和山峰,显示了

金陵险要的地理位置。

颔联”兵缠四海英雄得,圣出中原次第降”叙写赵匡胤从中原南下,在金陵一战中荡

平群雄,最终获取胜利。这万里东下的长江和高入云间的天阙山的双峰,一向都是据

守金陵者的天然屏障,但在五代十国的群雄角逐中,胜利者终归于从中原南下的赵匡

胤。

颈联“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飒满僧窗”描写赵匡胤中原南下后,南唐“王气”黯

然而收,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只剩下萧飒的寒风吹拂着佛寺的僧窗了。

尾联“废陵坏冢空冠剑,谁复沾缨酶一缸"感慨废陵中只剩下随葬的冠剑,谁会再因

此落泪,以酒祭奠他们呢?人们有时还可以从那些小朝廷君王的陵墓里找到一些随葬

的冠剑,但没有人会为他们泪沾冠缨,以酒祭奠了。

3.答案:C

解析:“都是虚笔”表述有误,“江头风怒”是写实,“朝来波浪翻屋”才是写虚。

4.答案:①借谢安之典,说自身之悲,自己和谢安一样,曾经建功立业,如今却都被

闲置,不能博取功名,只能蹉唬于棋局之中,只能将功名都付与儿辈,不过是无奈之

举和激愤之言。②宝镜难寻,虽愿意披肝沥胆,坦诚相见,但苦于宝镜已丢,忠心难

鉴。借此典暗示了知音难觅、明主难遇之意。

解析:用典无非两类,用古诗或用故事,这里均属后者,而且在注解中都有说明。用

典的好处在于加强文化底蕴和增添文学色彩,以简胜繁,以名喻凡,借古人故事,说

今人时事,以实现现实中抒情说理的效果。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已经实现”错误。“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

现。

故选Do

6.答案:①诗人之忧,是忧百姓生计。诗人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

“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

②诗人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

长,令诗人欣喜不已。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体

现。

③诗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到诗歌中找到诗人“忧喜”的内容,然后结合儒家情怀进行

分析。

先看“忧”的内容,由“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可知,诗人一登官位就

心怀百姓之忧,“长人忧”即“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关心百姓生计”,而儒家提

倡“有为”,爱民治国,积极入世,把百姓、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所以曾巩的

“忧”体现的就是儒家的这种情怀。

再看“喜”的内容,由颈联“更喜”可知,颔联“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

秋”也是喜的内容,“蚕初茧”“麦已秋”意味着丰收在望,这是一喜。

颈联“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是喜雨之及时,让“菽粟非虚祷”,可以

想见“瓯篓果满篝”,这是为百姓的丰收和即将带来的生活富足而喜;儒家的一个重

要理念就是“富民”“足民”“制民之产”,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安定,曾巩的

“喜”体现的正是儒家的这一理念。

综合来看,曾巩无论是“忧”还是“喜”,都是以民为本,都是与百姓相关,可以说

“尽显儒者情怀”。

7.答案:A

解析:“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不符合本

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8.答案:①对历史永恒变迁的感慨:古人的坟墓变成了今人的耕田,昔日的江河流水

如今变成了村落,社会历史处于永恒变化之中。②对热衷权势、争名夺利者的批判嘲

讽:长安道上人来人往,不慕荣华的商山四皓也忙不迭地到侯门居住。③对淡泊名

利、超然物外的襟怀的赞美:高士痛饮,悟到酒中情趣,释其悲愤,深入安稳醉乡,

隐干济之才,外生死,忘名利。

解析:上片“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句收尾,是对前句描写的长安道上的人的评论。

函谷关是进入长安的必由之路,关开关掩,改朝换代,然而长安道上还是充满了人渴

马饥的执迷不悟之徒。用一问句收束,讥讽之意自见。下片前面的“初”字、“遗”

字和后面的“裂”字、“焚”字、“接”字、“曳”字,生动准确,相映成趣,既达

到嘲讽的目的,也显示了词人的幽默感。不加评论,而这般欺世盗名的人物的丑态自

然如在眼前。“高流”以下,正面结出本意。末三句是说,酒徒既忘生死、忘名利,

那么公子、处士这二豪最初不赞成刘伶那位先生,没有人会去计较这些。肯定阮、刘

等,也就是否定“长安道”上的“倦客”“裂荷焚芟”的隐士,表达了自己超然物

外、淡泊名利的襟怀。

9.答案:A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清晰”说法不正确,“暗”有断续、隐约之意,笛声不知从谁家飞出来,那未曾

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

听众。

E.“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有人“吹笛唤春

归”而迁客不胜其悲,为实景,后两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唤来,一

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为虚景。

故选AEo

10.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李白诗中的“曲中闻折柳”,

李益诗中的“吹笛唤春归”,“大雁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