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报告_第1页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_第2页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摘要: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成书于1947年,六十多年过去了,再次随着费老的思路去看当年的乡村社会,不禁觉得恍如隔世,在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由熟人组成的社会,在这里,文字成为一种非必要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只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就可以完成经验的传递,而年长者因为在经验上的优势而成为了乡村社会道德层面的“统治者”,由于商品交流的欠发达,乡村社会也是一个无为而治的社会,而由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连接的社会关系网络为无为而治和长老统治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在乡土社会中人的欲望在社会道德和文化规则的指引下成为人们行为的依据,而当这种祥和的乡土社会遭遇了现代文明,现代的民主法治观念、商品经济的自由市场观念开始向乡村渗透,而如何让传统与现代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思考。关键词:熟人社会,差序格局,长老统治,无为而治,现代化的入侵。书的开篇讲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表明了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特色,我们都知道费老的《乡土中国》著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费老已指出中国社会已经有了从乡土社会中分离出去而独立存在的一种社会模式了,我想,这种区别于乡土社会的独立模式应该就是“城市社会”吧,放眼今天,六十多年过去了,中国虽然仍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正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积极迈进的农业大国,但是,真正以土地为生,从事传统耕作农业劳作的人已经很少了,近些年来,农民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膨胀和流动性的加强,对于农民工数量上的激增,我想其中两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传媒的发达、文化的普及,使得许多生于乡土、长于乡土的人,不再安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乡土苦闷单调的生活,而是情愿怀揣着对美好优越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告别父母甚至妻儿,离开故土,涌入城市去实现自己的“淘金梦”,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传承,使得乡土性成为我们民族血液的一部分,以至于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国人大多还是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乡土性的表现,但是反思当今的农村人大量涌入城市的现象,我们不得不思考现代性文明在给乡村社会带来了繁荣的物质产品和先进的文化制度的同时也将乡土社会原有的“土”味冲淡了。看完《乡土中国》,结合当代中国农村的一些变化,明显地感觉到现代性对于传统阵地的入侵,费老通过对各个方面微观分析在诠释着传统中国的乡土特质,这样的解释是对于更好地为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做准备,比如“无讼”的问题,以法律施行的角度,就可以观察出原有社会是多么的“维护私人的道德”,但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礼制秩序”已经是明日黄花了,在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中“无讼”也已经不是乡土常态,毕竟,六十多年过去了,费老所描述的那个正在流变的中国基层早已“面目全非”了,但费老对于许多概念的深刻生动地阐释还是让我们获益良多,“人依礼而治”的社会是一去不复返的了,而“人依法而治”的社会仍需要制度上的健全,对于“无讼”的状态,我觉得不能简单的对此表示可否,在如今的农村,还有少许老一辈的人在发生纠纷时侧重于诉诸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甚至在他们看来,问题一旦诉诸法律,就变得“丢人”了,对于纠纷更愿意以一种“调节”的方式,按照传统和道德来解决,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的确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毕竟随着社会的变迁,法制观念逐渐融入农村,这种传统的解决方法只能适用于一些小事上,而在一些涉及较大利益的问题解决上人们更多的愿意诉诸法律,更多的人意识到或者说是更愿意用法律来作为维护自己权利和尊严的武器,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但我们也注意到,即便是现代的“法治中国”,道德与法律还常常会发生冲突,怎样将法律与道德进行和谐的统一,也还是一个需要协调的问题,而且,“法治”高倡,“道德”损抑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我看来,法制和道德二者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需要协调合作才能使社会和谐运作,健康发展。此外,费老在此书中提到一个重要概念——差序格局,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所溅起的波纹,一圈圈地由近及远推展开来,很形象地描述出乡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模式,而西方的团体格局则是超越于众人之上的,将人们固定地捆绑在一团,犹如“一捆柴”,明显地与乡土中国的模式不同了,由差序格局的提出,我们也可以理解费老为什么说乡土社会是充满着维系私人的道德,与“土”而分不开的乡土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判断,自然是显现出由“己”而出的特质,与“己”无关之事,大谈特谈,当事情漂移到自己的波纹之中,当事者可就是闭口无语了,乡土社会由“己”而出的差序格局,也是一种传统印记,也正是这种差序格局才使得无讼社会成为可能,而究其原因我更倾向于用生产力来解释,正是由于生产力的滞后,导致人身固定在土地之上,从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人际交往可以不需要文字,评判事物的标准可以是小范围地域内的道德准绳,因此,我们不能用西方的团体格局来解释乡土中国,也正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地缘扩张,现代化在侵蚀的过程中与传统社会的特质发生冲撞,人际之间的关系才会受到现代性的影响,传统社会受到了挑战。费孝通先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先是以“文字下乡”为切入点,乡土的特质自然离不开“土”,也正是这个“土”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魔力”,它使得人们固定于土地之上,由此而衍生出与土地相关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生于斯,死于斯,一代代的乡土之人在熟人社会中悠然自得,他们不必去考虑那些与其无关的繁琐事物,只要守着自己祖宗留下的那份基业(土地),就生活乐无边了,由这样的生活环境梗概,费老接着阐述了文字下乡的现象,说到文字下乡,自然要谈一谈城里人与农村人的区别(是否愚昧),费老以敏锐地眼光指出,愚昧与否,并不是要懂得城里的多少规矩,也并非要认识多少的字句,智力上的差距并不体现于此,难道没有识字的老农,就会比城里的“达官贵人”愚笨么?只是他没有学习文字的必要罢了,由此可见,文字下乡是要考虑到现实需要的,而不能凭借主观判断,恣意妄为。乡土社会对文字的非必需性使乡土社会成为一个温馨的熟人团体,这种由熟人组成的差序格局社会不需要严苛甚至有点“无情”的法律,大多数时候这里是传统礼制和道德的天下,那么,进一步对组成这个熟人社会的有机体进行分析,就把目光放在了家族身上,这样一种地方自治共同体也会带有乡土由“己”而出的特色,只是“己”的范围在地缘上延伸了,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化,而要控制好每个家族的势力,就会涉及到礼治秩序,礼治秩序是传统中国乡土社会运行的一大特色,每个成员自然不会时刻按照法律的戒律来要求自身,而更大程度上地依赖道德的力量,这样以“礼”而治的社会准则,是要求社会成员的普遍遵守,克己复礼从内心得到传递,家族的成员对于忤逆不道的份子,自然是清除出去,而传统法律的效用,也会深深地打上“尊礼”的烙印,所以,由西方团体格局而延伸的现代法律,与乡土生活是格格不入的。最后,费老又以血缘与地缘的关系分析,完全呈现出社会变迁的趋势,封闭的乡土社会是离不开血缘影响的,在家族之内的活动,完全受制于血缘因素,那么,如果发生经济上的纠纷(借贷活动),熟人自然就不好说话了,脱离了熟人社会,成员的活动就宽松多了,他们可以不必考虑血缘的因素,而做出一些行为,可见,传统社会的特质正在逐步受到挑战,由社会变迁而引出的,是名与实的分离,乡土之人面对长老权利和商业利益的驱使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遵从于它,然而,表面的遵从与实际的想法可能是大相径庭,虚伪也就蔓延开来,从而,秩序的运行也就受到了挑战。经过变迁,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们在行动指南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乡土社会,个人只需依着欲望活动,原因有两点,首先,人们经过了社会的教化,欲望就受到了文化的规定,如同感情定向受到文化的规定一样,使得欲望不是生物事实而成为文化事实,其次,作为文化事实,欲望便是传统,是累积的经验,经过历史的检验和筛选的得以基本上符合生存条件,依着欲望总是利于生存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依着欲望行动却是不行的,现代社会变迁很快,原来的文化很快不能带来有效的满足,欲望作为文化事实也不能带来有效的满足,旧的一套生活模式不管用了,人们不得寻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联,按着生存的目的和生存的需要去发现新的行为方式,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的行动从盲目的被动的遵从变成了理性和自觉的,从没有选择地被教化变成了有选择的探索,行动指南从欲望变成了需要,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里程碑,这也是乡土社会的传统规则随着文明的进步的命运变迁,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传统的规则,我们应该有所保留的进行继承和吸收,物质文明在进步思想文明也应该与时俱进。费老的思想深刻之程度显然不是我用短短数千字能概括和表达的,随着费老的思路,我们了解了乡村社会的特点,以及在时代的变迁中其所面临的挑战和变化趋势,通读完全书,我深刻地了解到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更重要的是反观现实的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传统的印记在有些地区可能斑驳了甚至是冲洗得一干二净,不由得使我们思考现实社会的特质,与此同时,对传统社会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