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终极押题密卷3(河北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生物终极押题密卷3(河北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生物终极押题密卷3(河北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生物终极押题密卷3(河北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生物终极押题密卷3(河北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生物终极押题密卷3(河北卷)一.选择题(共13小题)1.成体干细胞不仅可以分化为其他类型细胞,还能用来治疗某些疾病,修复受损的机体。如图为某种成体干细胞应用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成体干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A.与胰岛细胞中的RNA种类有所不同 B.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具有促进肝脏组织细胞分裂作用 D.具有免疫抑制作用2.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培养某种细胞,该细胞的细胞呼吸相关物质代谢过程及丙酮酸转运入线粒体基质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细胞可能是酵母菌细胞,不可能是人的骨骼肌细胞 B.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膜消耗的能量来自膜内外H+产生的势能 C.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分解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 D.利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细胞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应耗尽培养液中的葡萄糖3.矮茎玉米株型紧凑,适合密植,可有效减少倒伏,提高产量。现有纯合的矮茎突变玉米a、b(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高茎对矮茎为显性),让a、b玉米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若F1为矮茎,说明控制突变玉米a、b的矮茎基因可能为相同基因 B.若F1为高茎,则F2可能会出现1:1或9:7的性状分离比 C.若F1为高茎,可以说明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D.控制高茎和矮茎的基因在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上可能不同4.刺毛鼠和金刺毛鼠是具有相似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的两个物种。在它们共存的地方刺毛鼠夜间活动,而金刺毛鼠白天活动。研究人员发现金刺毛鼠天生是夜行动物,当去除了所有的刺毛鼠,金刺毛鼠变成了夜间活动。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金刺毛鼠和刺毛鼠生态位上的分化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B.刺毛鼠和金刺毛鼠生态位有差异,二者存在竞争关系 C.刺毛鼠和金刺毛鼠生态位上的分化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金刺毛鼠、刺毛鼠与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其他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群落5.已知甲、乙两种病独立遗传,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甲病为“卵子死亡”症,患者因卵子萎缩、退化而不育,已知Ⅰ1、Ⅱ4含甲病基因,Ⅰ2、Ⅱ2不含甲病基因。如图是某家系关于甲病和乙病的系谱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B.Ⅱ3与含甲病基因的男子结婚,可以生出正常孩子 C.若与Ⅱ4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和乙病患者结婚生儿子均患乙病,则乙病为XY染色体同源区段隐性遗传病 D.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5与乙病患者结婚,生的孩子患病概率为6.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高血糖环境中,在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视网膜细胞线粒体DNA碱基甲基化水平升高引起线粒体损伤和功能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高血糖引起的甲基化改变了线粒体DNA碱基排列顺序 B.女性患者线粒体DNA甲基化遗传给子代的概率为 C.抑制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可治疗视网膜病变 D.线粒体DNA甲基化水平升高会导致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7.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 B.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C.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8.三白草和鱼腥草二者因疗效相近且具有叠加效应常被中医用作“药对”。研究者欲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复方的配伍(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提前到杂种细胞,并实现有效成分的工厂化生产,操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过程可利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配制的解离液来完成 B.②过程通常在低渗溶液中采用PEG融合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杂种细胞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其特有功能丧失,但结构不变 D.图中所示的生产流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但未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9.关于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 B.呼吸作用所必需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 C.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路径是光能→ATP、NADPH中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D.呼吸作用的能量转换途径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和ATP中的化学能10.某地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白粒小麦,已知穗发芽率与淀粉水解有关。为探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在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经相应处理后进行了如下实验:甲组:红粒管1、白粒管1各加入相应提取液0.5mL→加入1mL缓冲液→加入适量某试剂使α﹣淀粉酶失活→加入1mL淀粉→37℃保温适当时间→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乙组:红粒管2、白粒管2各加入相应提取液0.5mL→加入1mL缓冲液→X处理→加入1mL淀粉→37℃保温适当时间→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结果显示:甲组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乙组的红粒管2颜色显著深于白粒管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红、白粒小麦提取液应去除淀粉,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维持pH B.乙组实验中的X处理是加入等量某试剂使β﹣淀粉酶失活 C.甲、乙两组利用减法原理,分别研究α﹣淀粉酶活性、β﹣淀粉酶活性对发芽率的影响 D.实验结果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11.科研人员以油莎豆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6﹣苄基腺嘌呤(6﹣BA)和α﹣萘乙酸(NAA)对其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CK为对照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可通过预实验来减小实验误差 B.CK组油莎豆能萌发是因为其自身能合成6﹣BA和NAA C.据图分析,生产上建议优先选用2mg/L的6﹣BA溶液处理油莎豆 D.本实验中6﹣BA和NAA对油莎豆种子萌发都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12.长翅与残翅、刚毛与截毛是一种动物的两对相对性状,均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甲个体与乙个体杂交,F1中长翅:残翅=1:1,刚毛:截毛=1:1。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基因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控制,染色体上每个基因都能在同源染色体上找到其等位基因 B.若F1有4种表型,原因是甲或乙个体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重组 C.进一步统计F1长翅个体中的刚毛与截毛比例,可确定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 D.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随机交配得到的F2的基因型最多有6种13.据调查,若采取药物灭鼠后不采取后续措施,则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繁殖,鼠密度将恢复到灭鼠前水平。1994年甘孜州从甘肃引进了招鹰控鼠技术后,对持续控制鼠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下表为无鼠害示范区的实验数据。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合并处理洞口密度/(个•hm﹣2)植被破坏率/%甘孜县炉霍县道孚县康定县平均值降低/%甘孜县炉霍县道孚县康定县平均值降低/%2002鹰架区390.5326.3366.1308.4347.84.328.827.127.522.626.52.9对照区382.2386.6368.0316.4363.328.927.829.123.227.32003鹰架区324.1290.5308.4277.7300.221.324.522.120.917.221.224.2对照区404.7401.0374.4346.5381.729.527.929.824.928.02004鹰架区310.2276.6278.7260.5281.530.322.320.119.415.619.433.1对照区425.9419.1398.2372.2403.930.828.530.925.829.0A.药物灭鼠停止后一段时间内鼠群的增长率往往高于灭鼠前的 B.推测架设鹰架后,安置的时间越长控鼠的效果越显著 C.相对于药物灭鼠,架设鹰架控鼠一般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D.不同地区鹰架控鼠效果的差异就是鹰架的数量不同造成的二.多选题(共5小题)(多选)14.科研工作者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施加外源1nmol/L油菜素内酯(BL)与不同浓度IAA对植物侧根形成的影响,如图1。同时检测了BL合成信号通路中2个关键基因CPD和DWF4在侧根中的转录产物(mRNA)含量,如图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将只含BL组的侧根数目规定为100%,作为计算百分比标准 B.从﹣BL组实验可知,IAA在1~20nmol/L浓度范围内,IAA抑制侧根的形成 C.IAA在20~50nmol/L浓度范围内,BL对侧根形成影响更显著 D.+BL组的CPD和DWF4的转录水平下降,说明体内BL含量受负反馈调节(多选)15.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于我国云南高黎贡山山区的高大乔木,它的分布范围小、难引种、是濒危物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很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发芽率很低;幼苗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开花较迟;植株耐寒能力弱,在﹣2℃环境下会死亡,且幼树死亡率更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大树杜鹃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B.低温可以降低大树杜鹃的种群数量,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研究大树杜鹃的生态位可研究其在高黎贡山中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等 D.适度清除但不完全去除凋落物,有利于提高该山区大树杜鹃的环境容纳量(多选)16.为优化番茄汁乳酸发酵的条件,研究人员以番茄汁为原料,以发酵产品的色泽、气味、滋味和组织形态等为感官评分依据,确定发酵工艺中最优条件及各因素对发酵产品感官评分影响大小(用影响力值表示),其试验结果如图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发酵主要影响因素水平表水平A:白砂糖添加量%B:发酵剂添加量/‰C:发酵时间/hD:发酵温度/℃各因素代表图例1100.7513372121.014383141.251539A.试验使用的菌种为醋酸杆菌 B.正式试验前需要进行预实验以确定各影响因素范围,避免出现实验误差 C.试验条件下A1B2C2D1配方组合为发酵工艺的最佳优化条件 D.对产品感官评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发酵时间(多选)17.图甲是神经元及神经元间的结构示意图,A、B分别表示神经元的结构,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图乙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髓鞘套在轴突外面,具有修复神经元的作用 B.图甲突触位于两神经元之间,可传递兴奋或抑制兴奋的信号 C.图乙兴奋在②③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组织液中K+浓度变化会影响静息电位 D.图乙可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不受意识支配(多选)18.为了快速检测某病毒,以该病毒外壳蛋白A为抗原来制备单克隆抗体,主要技术路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步骤①和步骤⑤分别向小鼠注射的是抗原和抗体 B.步骤②所用的SP2/0细胞的生长特点是能在体外无限增殖 C.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可通过原代培养扩大其细胞数量 D.利用多次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特定的杂交瘤细胞三.解答题(共5小题)19.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发生炎症反应后,人体也可以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缓解炎症反应,部分机理如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炎症细胞因子使神经细胞兴奋,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内变为电位。(2)由图中迷走神经纤维连接的部位可知,其内的迷走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填“脑神经”或“脊神经”)。(3)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物质a为。某炎症患者错服用了利尿剂导致体内水分大量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血钠含量(填“增加”“减少”或“不变”),进而使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其作用是,从而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4)发烧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症状,发烧时,机体的产热量不一定大于散热量,过高的体温恢复正常,要依靠调节机制进行调节。(5)研究表明,当T细胞活性下降,机体缓解炎症反应的能力会降低,据图分析其主要原因是。20.桑蚕(2n=56)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桑蚕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桑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性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结圆形茧(A)对结椭圆形茧(a)为显性性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体色正常(B)对体色油质透明(b)为显性,相关基因位于Ⅰ2区域。回答下列问题:(1)对桑蚕进行基因测序,应检测条染色体的核苷酸序列,图示中“?”应为(填“雌”或“雄”)。(2)结圆形茧体色正常雌桑蚕基因型是。选取纯合结椭圆形茧体色正常雄桑蚕与纯合结圆形茧体色油质透明雌桑蚕杂交获得F1,F1表型及比例为,F1自由交配获得F2,F2中结圆形茧体色油质透明的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3)纯合体色正常雌桑蚕和体色油质透明雄桑蚕杂交,子代中偶然出现了一只体色油质透明的雄桑蚕,检测发现,该突变体染色体数目正常。学习小组对该突变体出现作出假设:此体色油质透明雄桑蚕是染色体上片段丢失导致的。经查找文献发现,桑蚕染色体片段缺失的纯合子不能存活,染色体片段缺失的杂合子可存活,且非专业人员对桑蚕的性别辨别出错率较高。请设计杂交实验对学习小组的上述假设加以探究,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实验设计思路:。②预期结果及结论:若,则假设成立;否则该假设不成立。21.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弱光环境中植株的叶片形态会出现变化,且叶绿素a/b的值会降低,这均可以增强植物对弱光的吸收能力。科研人员对有斑纹叶和无斑纹叶两种维西堇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遮光处理,下面是相关的测量数据。已知光补偿点指植物光合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指植物的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对应的最低光照强度。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处理株高根树木叶绿素a/b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有斑L09.2252.7504.0319.139620.00014.666L19.8602.8004.18011.373730.6679.333L210.3001.6004.1687.985749.33329.333L313.8332.3334.2076.042500.0008.000L414.0001.3334.0764.288350.66725.333无斑L09.8332.6673.92311.660737.3339.333L110.2502.6674.1379.680784.00014.667L29.7002.0004.1706.964505.33317.333L311.8402.4004.0235.388340.00020.000L411.0002.0003.7304.257398.66724.000注:L0为未遮光,L1,L2,L3,L4依次为一层遮光,两层遮光、三层遮光,四层遮光。(1)影响光补偿点的因素包括(答出2点)。(2)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大,有斑纹维西堇菜、无斑纹维西堇菜株高均增加,其意义是。随着遮光处理程度的增加,维西堇菜的光饱和点先增大后减小,光饱和点减小的原因是。(3)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大,叶绿素a/b的值变化幅度不大,而维西堇菜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变化显著。该事实(填“能”或“不能”)说明叶绿素a、b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大,原因是。22.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河北某企业运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将该企业产生的CO2收集储存起来,并对该企业排出的污水也进行相关处理。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植树造林是“碳捕集”的重要措施之一,造林的树种应以本地树种为主,原因是。“碳封存”是指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将捕集到的CO2用高压管道送到地下等处封存,试分析该种方法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写出2点即可)。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理由是。(2)该企业之前将富含N、P的水大量排入某湖泊,造成该湖泊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而引起水华现象。为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修复水体,该企业相关人员取该湖泊水样,分别种植了芦苇、黄花莺尾、菖蒲三种挺水植物,每3天测定一次水体中N、P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①据图分析,效果最佳的挺水植物是,判断依据是。②实验后期,植物根部存在腐烂现象,且有叶片掉落水中。据此推测第12~15天,水体中N浓度略有上升的原因是。③实验结果表明,挺水植物确实可以起到净化水源、防治水华的作用,其生物学原理体现在:从能量上来说,;从物质上来说,。23.为研究干旱胁迫基因LEA和VOC对甘蓝型油菜油脂的积累机制,科研人员构建了两个基因表达载体。其中基因LEA与荧光素酶基因(Luc)构建成基因表达载体甲,基因VOC和标记基因构建成基因表达载体乙,相关序列及酶切位点如图所示。(1)利用PCR扩增LEA基因时,需要在反应体系中添加的有机物质有引物、模板、4种脱氧核苷酸、,还需要在引物的(填“3′端”或“5′端”)添加限制酶识别序列,添加序列对应的限制酶是。(2)为了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甲,依据图中已知碱基序列,在PCR扩增仪中加入的引物的碱基序列为,扩增代后会得到等长的8条DNA片段。(3)农杆菌转化甘蓝型油菜细胞时,T﹣DNA的作用是,该过程发生的变异类型为。(4)乙酰﹣CoA羧化酶基因(AC)是油脂合成过程的关键酶基因,甘油三酯酯酶基因(ATGL)是油脂分解过程的关键酶基因。将基因表达载体甲、乙分别导入植物细胞培养成转基因植物A、B,在干旱胁迫的环境下培养两种转基因植物和正常植物,分别检测植物体内AC和ATGL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如图。正常植株转基因A植株转基因B植株AC酶ATGL酶①在分子水平上,用方法检测AC酶和ATGL酶的含量可得到上述结果。②基于以上研究,干旱胁迫基因LEA和VOC在甘蓝型油菜油脂积累中的机制是。

2024年菁优高考生物终极押题密卷3(河北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3小题)1.成体干细胞不仅可以分化为其他类型细胞,还能用来治疗某些疾病,修复受损的机体。如图为某种成体干细胞应用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成体干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A.与胰岛细胞中的RNA种类有所不同 B.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具有促进肝脏组织细胞分裂作用 D.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考点】细胞的分化;细胞全能性的原因及应用.【专题】模式图;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体干细胞的分化,要求学生识记并理解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能够运用相关概念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解答】解:A、胰岛细胞由成体干细胞诱导分化而来,实质上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二者的RNA种类有所不同,A正确;B、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而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不等同于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故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C、从图中可以看出,成体干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抗炎介质等物质可以对肝脏进行组织修复,所以成体干细胞具有促进肝脏组织细胞分裂的作用,C正确;D、从图中可以看出,成体干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抗炎介质等物质可以抑制浆细胞、炎性巨噬细胞,所以成体干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判断等,并能根据题图对选项做出正确分析。2.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培养某种细胞,该细胞的细胞呼吸相关物质代谢过程及丙酮酸转运入线粒体基质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细胞可能是酵母菌细胞,不可能是人的骨骼肌细胞 B.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膜消耗的能量来自膜内外H+产生的势能 C.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分解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 D.利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细胞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应耗尽培养液中的葡萄糖【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专题】模式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答案】C【分析】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进行,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若进行酒精发酵,其产物酒精可与重铬酸钾反应变为灰绿色。【解答】解:A、由图可知,该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可能是酵母菌细胞,不可能是人的骨骼肌细胞,A正确;B、由图可知,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膜属于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来自膜内外H+产生的势能,B正确;C、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分解属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不释放的能量,C错误;D、因为葡萄糖也能与重铬酸钾反应变为灰绿色,利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细胞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应耗尽培养液中的葡萄糖,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呼吸等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3.矮茎玉米株型紧凑,适合密植,可有效减少倒伏,提高产量。现有纯合的矮茎突变玉米a、b(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高茎对矮茎为显性),让a、b玉米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若F1为矮茎,说明控制突变玉米a、b的矮茎基因可能为相同基因 B.若F1为高茎,则F2可能会出现1:1或9:7的性状分离比 C.若F1为高茎,可以说明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D.控制高茎和矮茎的基因在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上可能不同【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专题】正推法;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答案】D【分析】纯合的矮茎突变玉米a、b可能为同一位点突变,也可能是不同位点突变。判断不同突变体是否为同一位点突变的方法:将突变体a与突变体b进行杂交,根据子代是否转化为野生型个体判断突变基因对应位置。【解答】解:A、a、b玉米杂交得到F1,F1全为矮茎,表型未转化为野生型,两种突变株可能为同一位点突变,说明控制突变玉米a、b的矮茎基因可能为相同基因,A正确;B、a、b玉米杂交得到F1,F1全为高茎,则a、b突变株可能是不同位点各自发生隐性突变,则F1基因型应为双杂合,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则F2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若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B正确;C、a、b玉米杂交得到F1,F1全为高茎,则a、b突变株可能是不同位点各自发生隐性突变,则说明至少两对基因均控制玉米植株的高矮,可以说明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C正确;D、控制高茎和矮茎的基因的核苷酸种类一般相同,都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分离和自由者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刺毛鼠和金刺毛鼠是具有相似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的两个物种。在它们共存的地方刺毛鼠夜间活动,而金刺毛鼠白天活动。研究人员发现金刺毛鼠天生是夜行动物,当去除了所有的刺毛鼠,金刺毛鼠变成了夜间活动。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金刺毛鼠和刺毛鼠生态位上的分化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B.刺毛鼠和金刺毛鼠生态位有差异,二者存在竞争关系 C.刺毛鼠和金刺毛鼠生态位上的分化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金刺毛鼠、刺毛鼠与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其他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群落【考点】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解答】解:A、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由于食物、活动时间和栖息空间不同,占有不同的生态位,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A正确;B、由题干可知,它们共存的地方刺毛鼠夜间活动,而金刺毛鼠白天活动,只有金刺毛鼠的环境,金刺毛鼠夜间活动,说明二者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C、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觅食生境相同活动时间不同的刺毛鼠和金刺毛鼠生态位上的分化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D、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的总和,除了动植物还有其他生物,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5.已知甲、乙两种病独立遗传,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甲病为“卵子死亡”症,患者因卵子萎缩、退化而不育,已知Ⅰ1、Ⅱ4含甲病基因,Ⅰ2、Ⅱ2不含甲病基因。如图是某家系关于甲病和乙病的系谱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B.Ⅱ3与含甲病基因的男子结婚,可以生出正常孩子 C.若与Ⅱ4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和乙病患者结婚生儿子均患乙病,则乙病为XY染色体同源区段隐性遗传病 D.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5与乙病患者结婚,生的孩子患病概率为【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专题】遗传系谱图;人类遗传病.【答案】D【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由题干信息知,该遗传病“患者因卵子萎缩、退化而不育”,故患者中只有女性,男性可能携带致病基因,但不会患病。【解答】解:A、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题干“Ⅰ2、Ⅱ2不含甲病基因”不符,若为伴X隐性遗传病,与题干“Ⅰ2、Ⅱ2不含甲病基因”不符,若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Ⅱ2一定患病,与题不符合,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1含有的甲病基因传递给Ⅱ3使其患病,且Ⅰ1是男性,不患病,满足题目条件,因此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错误;B、Ⅱ3与含甲病基因的男子结婚不能生出正常孩子,因为其为女性患者,表现为不育,B错误;C、若乙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Ⅱ4基因型为XBY,和乙病患者(XbXb)结婚,生儿子也均患乙病,C错误;D、若已知乙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Ⅲ3患乙病,可推知其父母均为杂合子Bb,Ⅲ5基因型及概率为BB、Bb,Ⅲ5与乙病患者(bb)结婚,生的孩子患病概率为x1=,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的判断方法和概率的计算。6.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高血糖环境中,在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视网膜细胞线粒体DNA碱基甲基化水平升高引起线粒体损伤和功能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高血糖引起的甲基化改变了线粒体DNA碱基排列顺序 B.女性患者线粒体DNA甲基化遗传给子代的概率为 C.抑制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可治疗视网膜病变 D.线粒体DNA甲基化水平升高会导致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考点】表观遗传.【专题】正推法;基因与性状关系.【答案】C【分析】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表达水平发生可遗传变化,这种现象称为表观遗传。基因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控制性状,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与否以及表达水平的高低都是受到调控的;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表观遗传能够使生物体在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发生可遗传的性状改变。【解答】解:A、甲基化并不改变患者线粒体DNA碱基序列,仅表达水平发生可遗传变化,A错误;B、子代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中大部分细胞质都来自卵细胞,因此女性患者线粒体DNA甲基化遗传给子代的概率为1,B错误;C、因为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才导致网膜细胞线粒体DNA碱基甲基化升高引起线粒体损伤和功能异常,若抑制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则产生的DNA甲基转移酶减少,因此可治疗视网膜病变,C正确;D、DNA甲基化水平升高抑制基因的表达,因此导致相关基因的表达减弱,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表观遗传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7.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 B.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C.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曲线标志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当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当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当δ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解答】解:A、t1和t4时刻乙种群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但t1之后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则t4时刻种群密度大于t1时刻,A错误;B、t2时刻,甲、乙种群的δ相等,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并不是比值,B错误;C、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δ相等,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并不是比值,C错误;D、t2→t4时段内,甲种群δ先大于1后减少到小于1,则种群密度先上升后减少,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增长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δ的含义,掌握增长速率和增长率的区别,比较抽象,解题的根本是理解曲线图。8.三白草和鱼腥草二者因疗效相近且具有叠加效应常被中医用作“药对”。研究者欲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复方的配伍(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提前到杂种细胞,并实现有效成分的工厂化生产,操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过程可利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配制的解离液来完成 B.②过程通常在低渗溶液中采用PEG融合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杂种细胞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其特有功能丧失,但结构不变 D.图中所示的生产流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但未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考点】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应用.【专题】模式图;植物的组织培养.【答案】D【分析】图示为三白草和鱼腥草体细胞杂交过程,其中①为去除细胞壁,②为原生质体融合,③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④提取代谢产物。【解答】解:A、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过程①三白草和鱼腥草体细胞杂交过程中要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水解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配制的解离液会杀死细胞,A错误;B、过程②通常在等渗或略高渗溶液中,不能用低渗溶液,不然原生质体会吸水涨破;可以采用化学法(PEG融合法)或物理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B错误;C、植物细胞的脱分化就是让已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为未分化的细胞——愈伤组织的过程,因此杂种细胞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其特有功能丧失,结构也发生改变,C错误;D、图中过程②原生质体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将杂种细胞培育成一个完整的新的植物体的过程才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故图中所示的生产流程没有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组织体细胞杂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及过程,能正确分析图形,再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难度适中。9.关于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 B.呼吸作用所必需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 C.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路径是光能→ATP、NADPH中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D.呼吸作用的能量转换途径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和ATP中的化学能【考点】光合作用原理——光反应、暗反应及其区别与联系;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答案】B【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有机物。【解答】解:A、光合作用在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故其所必需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A正确;B、呼吸作用所必需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B错误;C、光合作用过程把光能先转换为ATP、NADPH中的化学能再转换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C正确;D、呼吸作用过程把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换为热能和ATP中的化学能,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0.某地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白粒小麦,已知穗发芽率与淀粉水解有关。为探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在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经相应处理后进行了如下实验:甲组:红粒管1、白粒管1各加入相应提取液0.5mL→加入1mL缓冲液→加入适量某试剂使α﹣淀粉酶失活→加入1mL淀粉→37℃保温适当时间→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乙组:红粒管2、白粒管2各加入相应提取液0.5mL→加入1mL缓冲液→X处理→加入1mL淀粉→37℃保温适当时间→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结果显示:甲组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乙组的红粒管2颜色显著深于白粒管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红、白粒小麦提取液应去除淀粉,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维持pH B.乙组实验中的X处理是加入等量某试剂使β﹣淀粉酶失活 C.甲、乙两组利用减法原理,分别研究α﹣淀粉酶活性、β﹣淀粉酶活性对发芽率的影响 D.实验结果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酶促反应的原理.【专题】正推法;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答案】C【分析】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α﹣淀粉酶、β﹣淀粉酶的活性,因变量是提取液颜色变化,结合两组实验可知,乙组实验中的X处理是加入等量某试剂使β﹣淀粉酶失活。【解答】解:A、红、白粒小麦提取液应去除淀粉,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维持pH,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保证酶的最适pH,A正确;BC、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α﹣淀粉酶、β﹣淀粉酶的活性,因变量是提取液颜色变化,结合两组实验可知,乙组实验中的X处理是加入等量某试剂使β﹣淀粉酶失活,甲、乙两组分别让α﹣淀粉酶、β﹣淀粉酶失活,利用减法原理,分别研究β﹣淀粉酶活性、α﹣淀粉酶活性对发芽率的影响,B正确,C错误;D、由题意可知,甲组中加入适量某试剂使α﹣淀粉酶失活后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说明β﹣淀粉酶活性与小麦穗发芽率关系不大,乙组中加入适量某试剂使β﹣淀粉酶失活后两管显色结果差异明显,说明α﹣淀粉酶活性影响小麦穗发芽率,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1.科研人员以油莎豆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6﹣苄基腺嘌呤(6﹣BA)和α﹣萘乙酸(NAA)对其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CK为对照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可通过预实验来减小实验误差 B.CK组油莎豆能萌发是因为其自身能合成6﹣BA和NAA C.据图分析,生产上建议优先选用2mg/L的6﹣BA溶液处理油莎豆 D.本实验中6﹣BA和NAA对油莎豆种子萌发都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考点】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专题】坐标曲线图;植物激素调节.【答案】C【分析】据题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的种类与浓度,因变量是种子的发芽率,数据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6﹣苄基腺嘌呤(6﹣BA)和α﹣萘乙酸(NAA)均可以促进油莎豆种子萌发。【解答】解:A、预实验可以用来帮助摸索实验条件,不能减小实验误差,A错误;B、6﹣BA和NAA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B错误;C、2mg/L的6﹣BA溶液处促进效果最好,生产上建议优先选用2mg/L的6﹣BA溶液处理油莎豆,C正确;D、本实验中6﹣BA和NAA对油莎豆种子萌发都表现出促进作用,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2.长翅与残翅、刚毛与截毛是一种动物的两对相对性状,均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甲个体与乙个体杂交,F1中长翅:残翅=1:1,刚毛:截毛=1:1。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基因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控制,染色体上每个基因都能在同源染色体上找到其等位基因 B.若F1有4种表型,原因是甲或乙个体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重组 C.进一步统计F1长翅个体中的刚毛与截毛比例,可确定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 D.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随机交配得到的F2的基因型最多有6种【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专题】正推法;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答案】C【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解答】解:A、X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可能在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A错误;B、若F1有4种表型,原因是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甲或乙个体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交叉互换,B错误;C、进一步统计F1长翅个体中的刚毛与截毛比例,若为1:1,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为1:1或1:0,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D、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假设用A、a,B、b表示,A、B连锁,a、b连锁),则F1随机交配得到的F2的基因型最多有3种(AABB、AaBb、aab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13.据调查,若采取药物灭鼠后不采取后续措施,则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繁殖,鼠密度将恢复到灭鼠前水平。1994年甘孜州从甘肃引进了招鹰控鼠技术后,对持续控制鼠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下表为无鼠害示范区的实验数据。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合并处理洞口密度/(个•hm﹣2)植被破坏率/%甘孜县炉霍县道孚县康定县平均值降低/%甘孜县炉霍县道孚县康定县平均值降低/%2002鹰架区390.5326.3366.1308.4347.84.328.827.127.522.626.52.9对照区382.2386.6368.0316.4363.328.927.829.123.227.32003鹰架区324.1290.5308.4277.7300.221.324.522.120.917.221.224.2对照区404.7401.0374.4346.5381.729.527.929.824.928.02004鹰架区310.2276.6278.7260.5281.530.322.320.119.415.619.433.1对照区425.9419.1398.2372.2403.930.828.530.925.829.0A.药物灭鼠停止后一段时间内鼠群的增长率往往高于灭鼠前的 B.推测架设鹰架后,安置的时间越长控鼠的效果越显著 C.相对于药物灭鼠,架设鹰架控鼠一般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D.不同地区鹰架控鼠效果的差异就是鹰架的数量不同造成的【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特征.【专题】数据表格;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架设鹰架后,安置的时间越长控鼠的效果越显著。生物防治利用了生物的种间关系,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解答】解:A、药物灭鼠停止后一段时间后,由于鼠种群数量下降,空间、资源相对充裕,因此增长率往往高于灭鼠前的,A正确;B、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架设鹰架后,安置的时间越长控鼠的效果越显著,B正确;C、药物灭鼠会造成环境污染,架设鹰架控鼠一般不会造成环境污染,C正确;D、不同地区鹰架控鼠效果的差异可能是鹰架招来鹰的数量不同造成的,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二.多选题(共5小题)(多选)14.科研工作者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施加外源1nmol/L油菜素内酯(BL)与不同浓度IAA对植物侧根形成的影响,如图1。同时检测了BL合成信号通路中2个关键基因CPD和DWF4在侧根中的转录产物(mRNA)含量,如图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将只含BL组的侧根数目规定为100%,作为计算百分比标准 B.从﹣BL组实验可知,IAA在1~20nmol/L浓度范围内,IAA抑制侧根的形成 C.IAA在20~50nmol/L浓度范围内,BL对侧根形成影响更显著 D.+BL组的CPD和DWF4的转录水平下降,说明体内BL含量受负反馈调节【考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专题】坐标曲线图;植物激素调节.【答案】AD【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由曲线图分析可知,随着IAA浓度的增加,含有BL的培养基上拟南芥幼苗的侧根形成率明显高于不含BL的培养基上侧根的形成率,这说明适宜浓度的BL与IAA可协同促进侧根的形成。【解答】解:A、由图可知,实验的比较标准取的IAA浓度为0、+BL为参照,A正确;B、从﹣BL组实验可知,IAA在1~20nmolL浓度范围内,浓度较低时,IAA抑制侧根的形成,而浓度较高时IAA促进侧根的形成,B错误;C、由图中曲线可知,IAA在20~50nmolL浓度范围内,+BL组曲线斜率相较于﹣BL组对更小,说明在该浓度范围内,IAA对侧根形成影响更显著,C错误;D、+BL组促进侧根形成效果较好,但CPD和DWF4的转录水平反而下降,而CPD和DWF4的表达影响到BL的合成,说明体内BL含量受负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A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及熟练应用的能力。(多选)15.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于我国云南高黎贡山山区的高大乔木,它的分布范围小、难引种、是濒危物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很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发芽率很低;幼苗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开花较迟;植株耐寒能力弱,在﹣2℃环境下会死亡,且幼树死亡率更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大树杜鹃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B.低温可以降低大树杜鹃的种群数量,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研究大树杜鹃的生态位可研究其在高黎贡山中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等 D.适度清除但不完全去除凋落物,有利于提高该山区大树杜鹃的环境容纳量【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ACD【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又称生态龛。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解答】解:A、大树杜鹃分布范围小,是濒危物种,即数量少,所以可以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B、低温影响大树杜鹃的数量,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C、生态位是物种利用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种群中其他物种关系的总和,所以研究大树杜鹃的生态位可研究其在高黎贡山中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等,C正确;D、大树杜鹃林下调落物很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适度清除凋落物,有利于提高该山区大树杜鹃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ACD。【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群落生态位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多选)16.为优化番茄汁乳酸发酵的条件,研究人员以番茄汁为原料,以发酵产品的色泽、气味、滋味和组织形态等为感官评分依据,确定发酵工艺中最优条件及各因素对发酵产品感官评分影响大小(用影响力值表示),其试验结果如图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发酵主要影响因素水平表水平A:白砂糖添加量%B:发酵剂添加量/‰C:发酵时间/hD:发酵温度/℃各因素代表图例1100.7513372121.014383141.251539A.试验使用的菌种为醋酸杆菌 B.正式试验前需要进行预实验以确定各影响因素范围,避免出现实验误差 C.试验条件下A1B2C2D1配方组合为发酵工艺的最佳优化条件 D.对产品感官评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发酵时间【考点】果酒、果醋的制作.【专题】图像坐标类简答题;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的制作.【答案】CD【分析】由图可知,试验条件下A1B2C2D1为各组影响力最高条件,所以该条件组合为发酵工艺的最佳优化条件,改变温度,影响力最显著,说明对产品感官评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发酵时间。【解答】解:A、乳酸发酵的菌种为乳酸杆菌,A错误;B、正式试验前需要进行预实验以确定各影响因素范围,以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通常通过重复实验减小实验误差,B错误;C、由图可知,试验条件下A1B2C2D1为各组影响力最高条件,所以该条件组合为发酵工艺的最佳优化条件,C正确;D、由图可知,改变时间,影响力最显著,说明对产品感官评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发酵时间,D正确。故选:CD。【点评】本题考查果酒果醋发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多选)17.图甲是神经元及神经元间的结构示意图,A、B分别表示神经元的结构,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图乙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髓鞘套在轴突外面,具有修复神经元的作用 B.图甲突触位于两神经元之间,可传递兴奋或抑制兴奋的信号 C.图乙兴奋在②③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组织液中K+浓度变化会影响静息电位 D.图乙可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不受意识支配【考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答案】ABC【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解答】解:A、神经元轴突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A正确;B、突触是联系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结构,根据其传递的神经递质以及受体的类型,突触可传递兴奋或者抑制兴奋的信号,B正确;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组织液中的钾离子浓度会影响到静息电位电位的产生,C正确;D、图乙可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初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但大脑皮层可控制脊髓的活动,D错误。故选:AB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神经元及神经元间的结构信息,并结合所学神经调节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多选)18.为了快速检测某病毒,以该病毒外壳蛋白A为抗原来制备单克隆抗体,主要技术路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步骤①和步骤⑤分别向小鼠注射的是抗原和抗体 B.步骤②所用的SP2/0细胞的生长特点是能在体外无限增殖 C.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可通过原代培养扩大其细胞数量 D.利用多次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特定的杂交瘤细胞【考点】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专题】模式图;克隆技术.【答案】AC【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用特定的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并从该小鼠的脾中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将多种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诱导融合,利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对上述经选择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将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解答】解:A、步骤①是注射特定抗原,步骤⑤是将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注入小鼠体内培养,以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A错误;B、步骤②所用的SP2/0细胞是骨髓瘤细胞,特点是能在体外无限增殖,B正确;C、单克隆抗体过程中,不需要单独对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进行原代培养扩大其细胞数量,C错误;D、抗原能和抗体特异性结合,所以利用多次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特定的杂交瘤细胞,D正确。故选:AC。【点评】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解答题(共5小题)19.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发生炎症反应后,人体也可以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缓解炎症反应,部分机理如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炎症细胞因子使神经细胞兴奋,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内变为正电位。(2)由图中迷走神经纤维连接的部位可知,其内的迷走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填“脑神经”或“脊神经”)。(3)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物质a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某炎症患者错服用了利尿剂导致体内水分大量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血钠含量减少(填“增加”“减少”或“不变”),进而使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4)发烧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症状,发烧时,机体的产热量不一定大于散热量,过高的体温恢复正常,要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节机制进行调节。(5)研究表明,当T细胞活性下降,机体缓解炎症反应的能力会降低,据图分析其主要原因是T细胞活性下降,分泌的乙酰胆碱减少,从而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释放更多的炎症细胞因子,引起更强的炎症反应。【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水盐平衡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1)正(2)脑神经(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减少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5)T细胞活性下降,分泌的乙酰胆碱减少,从而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释放更多的炎症细胞因子,引起更强的炎症反应【分析】稳态指的是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生物体自由生存的条件。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例如温度、pH等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解答】解:(1)当炎症细胞因子使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2)由题图可以看出,迷走神经纤维和脑(延髓)相连,所以迷走神经为脑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3)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物质a由下丘脑分泌,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物质b由垂体分泌,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某炎症患者错服用了利尿剂导致体内水分大量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血钠含量也减少,进而使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进而维持血钠的平衡。(4)发烧时,由于体温变化趋势未知,(体温即有可能继续升高,这种情况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也可能维持稳定,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还有可能下降,此时产热量小于散热量。)所以机体的产热量不一定大于散热量。病原体感染时,免疫调节这种方式会对机体体温调控发挥重要作用,所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病原体感染后体温恢复稳态的调节机制。(5)由图中过程可知,当T细胞活性下降,乙酰胆碱分泌减少,从而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巨噬细胞可释放更多的炎症细胞因子,炎症反应加剧,因此机体缓解炎症反应的症状的能力会降低。故答案为:(1)正(2)脑神经(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减少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5)T细胞活性下降,分泌的乙酰胆碱减少,从而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释放更多的炎症细胞因子,引起更强的炎症反应【点评】本题以人体感染出现炎症为背景,考查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桑蚕(2n=56)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桑蚕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桑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性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结圆形茧(A)对结椭圆形茧(a)为显性性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体色正常(B)对体色油质透明(b)为显性,相关基因位于Ⅰ2区域。回答下列问题:(1)对桑蚕进行基因测序,应检测29条染色体的核苷酸序列,图示中“?”应为雌(填“雌”或“雄”)。(2)结圆形茧体色正常雌桑蚕基因型是AAZBW、AaZBW。选取纯合结椭圆形茧体色正常雄桑蚕与纯合结圆形茧体色油质透明雌桑蚕杂交获得F1,F1表型及比例为结圆形茧体色正常雄蚕:结圆形茧体色正常雌蚕=1:1,F1自由交配获得F2,F2中结圆形茧体色油质透明的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0。(3)纯合体色正常雌桑蚕和体色油质透明雄桑蚕杂交,子代中偶然出现了一只体色油质透明的雄桑蚕,检测发现,该突变体染色体数目正常。学习小组对该突变体出现作出假设:此体色油质透明雄桑蚕是染色体上片段丢失导致的。经查找文献发现,桑蚕染色体片段缺失的纯合子不能存活,染色体片段缺失的杂合子可存活,且非专业人员对桑蚕的性别辨别出错率较高。请设计杂交实验对学习小组的上述假设加以探究,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实验设计思路:将此体色油质透明雄家蚕Z0Zb与正常体色雌家蚕ZBW进行杂交,观察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②预期结果及结论:若子代表型及比例为:正常体色雄桑蚕:体色油质透明雌桑蚕=2:1,则假设成立;否则该假设不成立。【考点】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专题】实验性简答题;伴性遗传.【答案】(1)29雌(2)AAZBW、AaZBW结圆形茧体色正常雄蚕:结圆形茧体色正常雌蚕=1:10(3)将此体色油质透明雄家蚕Z0Zb与正常体色雌家蚕ZBW进行杂交,观察其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子代表型及比例为:正常体色雄桑蚕:体色油质透明雌桑蚕=2:1【分析】桑蚕为二倍体,体内共56条染色体,且是ZW型性别决定,雄桑蚕的性染色体为同型的ZZ,雌桑蚕为异型的ZW。【解答】解:(1)桑蚕的体细胞有56条染色体,为二倍体生物,同源染色体共28对,由27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雄蚕的性染色体为同型的ZZ,雌蚕为异型的ZW,分析桑蚕基因组,应测定桑蚕27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Z、W)共29条染色体的核苷酸序列。由图示信息“?”所在性染色体比对应染色体短小,为Z染色体,显示的为ZW染色体组成,性别为雌性,Z染色体上有雌性启动区和雄性抑制区,“?”应该为雌性可育区。(2)结圆形茧(A)对结椭圆形茧(a)为显性性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体色正常(B)对体色油质透明(b)为显性,相关基因位于I2区域(非同源区段),结圆形茧体色正常雌桑蚕基因型为AAZBW、AaZBW。取纯合结椭圆形茧体色正常雄桑蚕(aaZBZB)与纯合结圆形茧体色油质透明雌桑蚕(AAZbW)杂交获得F1,F1基因型为AaZBZb、AaZBW,表型及比例为结圆形茧体色正常雄蚕:结圆形茧体色正常雌蚕=1: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单独分析茧形,Aa×Aa→1AA:2Aa:1aa,F2表型及比例为结圆形茧:结椭圆形茧=3:1,单独分析体色,ZBZb×ZBW→ZBZb:ZBZb:ZBW:ZbW,F2表型及比例为体色正常雄蚕:体色正常雌蚕:体色油质透明雌蚕=2:1:1,F2中结圆形茧体色油质透明的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0。(3)①纯合体色正常雌桑蚕ZBW和体色油质透明雄桑蚕ZbZb杂交,子代桑蚕体色均正常,雄桑蚕基因型为ZBZb。若出现体色油质透明的雄桑蚕,且为染色体片段丢失导致,色油质透明的雄桑蚕基因型为Z0Zb(染色体片段丢失用0表示)。由于染色体片段缺失的纯合子不能存活,染色体片段缺失的杂合子可存活,设计实验可以将此体色油质透明雄家蚕Z0Zb与正常体色雌家蚕ZBW进行杂交,观察其后代的表型及比例。②若体色油质透明雄桑蚕是染色体上片段丢失导致的,Z0Zb×ZBW→ZBZ0:ZBZb:ZBW:Z0W,由于染色体片段缺失的纯合子不能存活,染色体片段缺失的杂合子可存活,子代表型及比例为:正常体色雄桑蚕:体色油质透明雌桑蚕=2:1。故答案为:(1)29雌(2)AAZBW、AaZBW结圆形茧体色正常雄蚕:结圆形茧体色正常雌蚕=1:10(3)将此体色油质透明雄家蚕Z0Zb与正常体色雌家蚕ZBW进行杂交,观察其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子代表型及比例为:正常体色雄桑蚕:体色油质透明雌桑蚕=2:1【点评】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1.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弱光环境中植株的叶片形态会出现变化,且叶绿素a/b的值会降低,这均可以增强植物对弱光的吸收能力。科研人员对有斑纹叶和无斑纹叶两种维西堇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遮光处理,下面是相关的测量数据。已知光补偿点指植物光合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指植物的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对应的最低光照强度。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处理株高根树木叶绿素a/b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有斑L09.2252.7504.0319.139620.00014.666L19.8602.8004.18011.373730.6679.333L210.3001.6004.1687.985749.33329.333L313.8332.3334.2076.042500.0008.000L414.0001.3334.0764.288350.66725.333无斑L09.8332.6673.92311.660737.3339.333L110.2502.6674.1379.680784.00014.667L29.7002.0004.1706.964505.33317.333L311.8402.4004.0235.388340.00020.000L411.0002.0003.7304.257398.66724.000注:L0为未遮光,L1,L2,L3,L4依次为一层遮光,两层遮光、三层遮光,四层遮光。(1)影响光补偿点的因素包括温度、CO2浓度、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的含量等(答出2点)。(2)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大,有斑纹维西堇菜、无斑纹维西堇菜株高均增加,其意义是利于维西堇菜在自然状况下被其他植物遮挡后,避开遮挡获取更多光照。随着遮光处理程度的增加,维西堇菜的光饱和点先增大后减小,光饱和点减小的原因是遮光处理导致维西堇菜叶片形态和色素比例发生了变化,其吸收和利用弱光的能力变强,使其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所需的光照减少,因此可能更容易达到光饱和点。(3)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大,叶绿素a/b的值变化幅度不大,而维西堇菜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变化显著。该事实不是(填“能”或“不能”)说明叶绿素a、b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大,原因是由图中数据无法得知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具体含量。【考点】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应用.【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答案】(1)温度、CO2浓度、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的含量等(2)利于维西堇菜在自然状况下被其他植物遮挡后,避开遮挡获取更多光照遮光处理导致维西堇菜叶片形态和色素比例发生了变化,其吸收和利用弱光的能力变强,使其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所需的光照减少,因此可能更容易达到光饱和点(3)不能由图中数据无法得知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具体含量【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以及矿质元素的量。【解答】解:(1)影响光补偿点的因素有温度、CO2浓度、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的含量等。(2)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大,有斑纹维西堇菜、无斑纹维西堇菜株高均增加,可以获得更多的光照,避免因为遮光而影响光合作用;由表格分析可知,随着遮光处理程度的增加,维西堇菜叶片形态和色素比例发生了变化,其吸收和利用弱光的能力变强,使其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所需的光照减少,因此可能更容易达到光饱和点。(3)根据表中数据无法得知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具体含量变化,因此无法判断叶绿素a、b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故答案为:(1)温度、CO2浓度、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的含量等(2)利于维西堇菜在自然状况下被其他植物遮挡后,避开遮挡获取更多光照遮光处理导致维西堇菜叶片形态和色素比例发生了变化,其吸收和利用弱光的能力变强,使其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所需的光照减少,因此可能更容易达到光饱和点(3)不能由图中数据无法得知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具体含量【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2.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河北某企业运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将该企业产生的CO2收集储存起来,并对该企业排出的污水也进行相关处理。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植树造林是“碳捕集”的重要措施之一,造林的树种应以本地树种为主,原因是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碳封存”是指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将捕集到的CO2用高压管道送到地下等处封存,试分析该种方法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浓度过高的CO2会使土壤酸化,影响土壤生物的生存,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封存的CO2可能会逃逸到大气中,加剧温室效应等(写出2点即可)。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理由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2)该企业之前将富含N、P的水大量排入某湖泊,造成该湖泊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而引起水华现象。为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修复水体,该企业相关人员取该湖泊水样,分别种植了芦苇、黄花莺尾、菖蒲三种挺水植物,每3天测定一次水体中N、P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①据图分析,效果最佳的挺水植物是黄花鸢尾,判断依据是种植黄花鸢尾后,水体中的N、P浓度下降最明显。②实验后期,植物根部存在腐烂现象,且有叶片掉落水中。据此推测第12~15天,水体中N浓度略有上升的原因是植物根部腐烂,对水体中的N吸收减少,同时,腐烂的根和掉落水中的叶片被微生物分解,N释放到水体中。③实验结果表明,挺水植物确实可以起到净化水源、防治水华的作用,其生物学原理体现在:从能量上来说,挺水植物能够有效阻挡阳光或与藻类等浮游植物竞争阳光,抑制藻类等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从物质上来说,挺水植物可吸收N、P等无机物,使水质得到净化。【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图像坐标类简答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环境.【答案】(1)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浓度过高的CO2会使土壤酸化,影响土壤生物的生存,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封存的CO2可能会逃逸到大气中,加剧温室效应等碳循环具有全球性(2)①黄花鸢尾种植黄花鸢尾后,水体中的N、P浓度下降最明显②植物根部腐烂,对水体中的N吸收减少,同时,腐烂的根和掉落水中的叶片被微生物分解,N释放到水体中③挺水植物能够有效阻挡阳光或与藻类等浮游植物竞争阳光,抑制藻类等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