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新课标卷文科)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新课标卷文科)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新课标卷文科)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新课标卷文科)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新课标卷文科)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新课标卷文科)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匈奴建立的汉赵政权皇帝刘曜曾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A.牛耕技术的发展 B.统治思想的异变 C.政权更迭的频繁 D.经济结构的变化2.有学者认为,1077年在法国的康布雷建立的公社,是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知名的一个城市公社,穷人、工匠、织工投入斗争,“公社在全城欣喜若狂的气氛中宣誓成立”。此后,在法国北部的大多数城市,如在圣康坦、拉昂、琅城等地陆续建立了公社组织。这些公社组织的出现()A.说明无产阶级尝试建立国家政权 B.动摇了封建领主的专制统治地位 C.客观上为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D.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自治运动3.在中世纪前期,知识领域基本上是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教会在罗马教廷、修道院和大教堂建有图书馆。但是11一15世纪,西欧兴建了不少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通过图书馆这一途径的知识传播活动也比以前更加活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城市的兴起发展 B.宗教改革的推动 C.专制王权的强化 D.民族国家的形成4.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呢。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A.甲 B.乙 C.丙 D.丁5.考古人员在汉代的各边疆地区都发现了铁制起土工具,而且数量甚多。相比之下青铜农具已较少见,石器、蚌器、骨器农具更少见。这反映了汉代()A.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增强 B.民间冶铁业技术较先进 C.各地农业发展趋向于均衡 D.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6.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 B.渗透强烈的忧患意识 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 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7.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廷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任蒙古王公贵族充任,监督本盟各旗军政事务。各旗首领履行中央委派的职责,参赞大臣、定边将军、办事大臣等负责北边防务。清朝前期推行的盟旗制度()A.实现了中央对蒙古各地的直辖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开创了民族地区治理的新模式 D.建立了蒙古与中央的政治联系8.二战后初期,英国推行“三环外交”战略,将英联邦、美国和联合起来的欧洲作为英国外交的重要三环;1960年,英国主导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由此可知,英国试图()A.抵制欧洲联合进程 B.强化自由主义贸易 C.恢复光荣孤立政策 D.维护英国大国地位9.11﹣12世纪,伦敦多次参与英格兰王位纷争,先后获得城市管理权和司法权等。132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颁布特许状,将内盗、外盗管辖权等多项特权赋予伦敦。15世纪,伦敦式治理模式在英格兰日益普遍。这体现了英格兰()A.王室领地日益扩大 B.国王统治权逐步巩固 C.贵族势力日渐强大 D.城市自治权不断加强10.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构成要素大多在苏美尔文明早期就已形成,这体现在:农业的产生和定居生活的开始;城市的出现与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化;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等方面。这表明苏美尔文明()A.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B.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C.体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D.具有鲜明的原生性11.欧洲的商业革命是指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军事竞争。“政府机构的扩张和直接统治是国家榨取军事资源的两大途径,日益扩大的战争对国家榨取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备战争则在国家内部创造出国家的内部结构”。这表明商业革命()A.导致了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B.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C.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D.提升了国家的动员能力12.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以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庸客”,《韩非子》中就有主人以美食、钱币等招募“卖庸而播耕者”的记载。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分封制趋于解体 B.郡县制得以推广 C.井田制遭到破坏 D.宗法制逐渐强化二.材料题(共3小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晋思想家张湛为道家经典《列子•汤问》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作注时,认为愚公面对智叟的嘲讽,仍坚信可以搬走两座大山,体现了“智”与“愚”之辩。唐宋时期,文学家们将将之作为文学用典,充满诗意和情趣。明朝理学家万鲤则提倡学习要有愚公一样的不可移之志,精诚尽心,体道明理,成为训谕后人的例证。——摘编自李素梅《愚公移山形象的传承与演变考论》材料二1945年,中共七大闭幕会上,毛泽东发表题为《愚公移山》的讲话。“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现在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1957年,山东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合作社,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一锤一錾凿岭整地、移河改道、植树种田,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在读到这个报告时,挥笔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语。——据《毛泽东选集》第3卷等材料三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摘自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愚公移山故事在中国古代的功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毛泽东两次提及愚公移山的意图及其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愚公移山”传承千年贯通古今的时代价值。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毛泽东十分重视少年儿童及其组织问题。1938年,他为陕甘宁边区《儿童报》题词,勉励“儿童们起来,学习做一个自由解放的中国国民,学习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争取自由解放的办法,把自己变成新时代的主人新”。1941年他提出“好生保育儿童”的号召。毛泽东勉励儿童“天天向上”“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为《中国儿童》创刊号题词“好好学习”,1951年为渡江小英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1952年为育英学校题词“好好学习”。毛泽东的儿童思想在巩固政权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代表着他个人的思想,也代表着党和政府对新中国儿童的期望。邓小平在1980年为全国少先队员和小朋友题词,“希望全国的少年儿童:立志做有埋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在1989年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材料二: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从政党初创到革命建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及至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一直把国家的命运放在首位,深刻认识到年轻一代的生力军作用,关注与关怀其成长.并在保障儿童慕古权利和独立地位的前提下使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诸多叙事不断证明“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因此着力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同时又具有独立创新精神的个性化人才,培养具有坚定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品质与素养的儿童群体,正是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学校、家庭和社会乃至全体中国人民要同心同向同努力的事情。——以上均整理自薛国风《“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儿童现》(1)根据材料一,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儿童观的共性。(2)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儿童观的认识。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在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的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年到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1)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分析马可•波罗的《东方闻见录》史学价值。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读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

2024年菁优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密卷2(新课标卷文科)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匈奴建立的汉赵政权皇帝刘曜曾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A.牛耕技术的发展 B.统治思想的异变 C.政权更迭的频繁 D.经济结构的变化【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六月庚午,禁杀牛马”“杀牛禁”可知,北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采取了禁杀牛马的措施,体现了中原汉族农耕经济的生产模式对游牧经济的影响,说明少数民族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材料未直接表明少数民族牛耕技术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思想发生异变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属于政治方面的特征,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有学者认为,1077年在法国的康布雷建立的公社,是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知名的一个城市公社,穷人、工匠、织工投入斗争,“公社在全城欣喜若狂的气氛中宣誓成立”。此后,在法国北部的大多数城市,如在圣康坦、拉昂、琅城等地陆续建立了公社组织。这些公社组织的出现()A.说明无产阶级尝试建立国家政权 B.动摇了封建领主的专制统治地位 C.客观上为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D.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自治运动【分析】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本题材料“1077年在法国的康布雷建立的公社,是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知名的一个城市公社,穷人、工匠、织工投入斗争”可知,城市公社的出现,壮大了市民阶层的力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自治运动,D项正确;巴黎公社说明无产阶级尝试建立国家政权,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动摇了封建领主的专制统治地位,排除B项;中古中后期,西欧成为专制王权国家,为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中世纪前期,知识领域基本上是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教会在罗马教廷、修道院和大教堂建有图书馆。但是11一15世纪,西欧兴建了不少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通过图书馆这一途径的知识传播活动也比以前更加活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城市的兴起发展 B.宗教改革的推动 C.专制王权的强化 D.民族国家的形成【分析】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在中世纪前期,知识领域基本上是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但是11—15世纪,西欧兴建了不少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及所学可知,中世纪早期,基督教会垄断了西欧的教育,由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组成。12世纪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城市不断兴起,促进了以大学为标志的新型世俗教育的产生,A项正确;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于16世纪,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专制王权强化与世俗教育兴起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这一时期民族国家并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学生需了解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概况。4.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呢。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A.甲 B.乙 C.丙 D.丁【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活字印刷术外传的时间。解题时注意题干时间和对甲乙丙丁四人的说法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在15世纪就传入欧洲了,因此甲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1814年11月29日”可知,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机器得到普及,提高了印刷效率,因此乙说法不符合史实,丙说法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C项正确。学者的著作带有主观性,不一定真实,因此丁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泰晤士报》的印刷状况为切入点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和对教材知识的识记。5.考古人员在汉代的各边疆地区都发现了铁制起土工具,而且数量甚多。相比之下青铜农具已较少见,石器、蚌器、骨器农具更少见。这反映了汉代()A.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增强 B.民间冶铁业技术较先进 C.各地农业发展趋向于均衡 D.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变情况,依据材料“汉代的各边疆地区都发现了铁制起土工具,而且数量甚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解答】题干显示,汉代的各边疆地区铁制农具基本取代青铜、石器、蚌器、骨器农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故排除D;A题干不能体现,排除;题干并不能体现冶铁技术演变情况,故排除B;C项说法题干不能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6.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 B.渗透强烈的忧患意识 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 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政新篇》,需要考生结合《资政新篇》的特点及影响分析作答。【解答】根据“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可知,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积极追赶西方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B项正确;主张向西方学习不能体现农民政权性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中体西用的主张,排除C项;这一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行,因此并没有推动近代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资政新篇》,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7.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廷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任蒙古王公贵族充任,监督本盟各旗军政事务。各旗首领履行中央委派的职责,参赞大臣、定边将军、办事大臣等负责北边防务。清朝前期推行的盟旗制度()A.实现了中央对蒙古各地的直辖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开创了民族地区治理的新模式 D.建立了蒙古与中央的政治联系【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明清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解答】根据材料中的“清廷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任蒙古王公贵族充任,监督本盟各旗军政事务。各旗首领履行中央委派的职责,参赞大臣、定边将军、办事大臣等负责北边防务”等信息可以得知,这些制度或措施都有利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项正确;蒙古各地由藩院委任的当地蒙古王公贵族充任军政官员来参与管辖,并非中央对蒙古各地直辖,属于间接管理,排除A项;少数民族首领与中央委任官员共同管理民族地区古已有之,并非“新模式”,排除C项;蒙古地区早在清朝之前就已经与中央建立了政治联系,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的统治,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8.二战后初期,英国推行“三环外交”战略,将英联邦、美国和联合起来的欧洲作为英国外交的重要三环;1960年,英国主导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由此可知,英国试图()A.抵制欧洲联合进程 B.强化自由主义贸易 C.恢复光荣孤立政策 D.维护英国大国地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英国的外交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等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A.抵制欧洲联合的进程,只能反映出材料一部分的意思。B.英国倡导成立欧洲自由联盟,并不是真的要强化自由贸易,而是要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C.材料明显体现出是三环外交,所以不是孤立政策。D.英国之所以外交,从根本上来讲是要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故选:D。【点评】解答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外交政策,从根本上来讲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其次,要搞清楚60年代欧洲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整个世界格局的特征。9.11﹣12世纪,伦敦多次参与英格兰王位纷争,先后获得城市管理权和司法权等。132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颁布特许状,将内盗、外盗管辖权等多项特权赋予伦敦。15世纪,伦敦式治理模式在英格兰日益普遍。这体现了英格兰()A.王室领地日益扩大 B.国王统治权逐步巩固 C.贵族势力日渐强大 D.城市自治权不断加强【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解题关键信息是“伦敦多次参与英格兰王位纷争,先后获得城市管理权和司法权等。132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颁布特许状,将内盗、外盗管辖权等多项特权赋予伦敦。15世纪,伦敦式治理模式在英格兰日益普遍”。【解答】A.材料说的是城市自治,未体现王室领地扩大,排除;B.材料说的是国王给城市颁布特许状,从而促使城市自治权加强,而不是国王统治权,排除;C.材料未涉及贵族势力,排除;D.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伦敦获得城市管理权、司法权、内盗、外盗管辖权,伦敦式治理模式在英格兰日益普遍,体现了英格兰城市自治权不断加强,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0.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构成要素大多在苏美尔文明早期就已形成,这体现在:农业的产生和定居生活的开始;城市的出现与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化;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等方面。这表明苏美尔文明()A.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B.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C.体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D.具有鲜明的原生性【分析】本题考查苏美尔文明,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构成要素大多在苏美尔文明早期就已形成”可知,原生文明指的是完全自主,没有受到其它文明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文明,材料内容体现了苏美尔文明属于原生文明,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自然环境对苏美尔文明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苏美尔文明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情况,不能得出其范围不断扩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苏美尔文明产生的多元性,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苏美尔文明,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1.欧洲的商业革命是指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军事竞争。“政府机构的扩张和直接统治是国家榨取军事资源的两大途径,日益扩大的战争对国家榨取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备战争则在国家内部创造出国家的内部结构”。这表明商业革命()A.导致了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B.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C.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D.提升了国家的动员能力【分析】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商业革命指的是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而为了对财富进行竞争,最终会引发军事竞争,而军事竞争又会提高国家统治能力,进而创造出国家的内部结构即促进国家的统一,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C正确;导致了国际局势趋于紧张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材料并非强调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增加,排除B;D也只是材料表达的过程之一,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2.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以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庸客”,《韩非子》中就有主人以美食、钱币等招募“卖庸而播耕者”的记载。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分封制趋于解体 B.郡县制得以推广 C.井田制遭到破坏 D.宗法制逐渐强化【分析】本题考查封建土地所有制,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庸客”没有土地等其他生活收入来源,需要依靠出卖劳动力帮助有地农民或地主耕作以维持生计,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现象出现,C项正确;分封制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一种制度,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A项;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渐瓦解,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封建土地所有制,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二.材料题(共3小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晋思想家张湛为道家经典《列子•汤问》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作注时,认为愚公面对智叟的嘲讽,仍坚信可以搬走两座大山,体现了“智”与“愚”之辩。唐宋时期,文学家们将将之作为文学用典,充满诗意和情趣。明朝理学家万鲤则提倡学习要有愚公一样的不可移之志,精诚尽心,体道明理,成为训谕后人的例证。——摘编自李素梅《愚公移山形象的传承与演变考论》材料二1945年,中共七大闭幕会上,毛泽东发表题为《愚公移山》的讲话。“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现在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1957年,山东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合作社,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一锤一錾凿岭整地、移河改道、植树种田,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在读到这个报告时,挥笔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语。——据《毛泽东选集》第3卷等材料三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摘自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愚公移山故事在中国古代的功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毛泽东两次提及愚公移山的意图及其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愚公移山”传承千年贯通古今的时代价值。【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2)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1)根据材料“东晋思想家张湛为道家经典《列子汤问》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作注”可得出,东晋时期,以寓言故事的形式,体现了道学内涵价值;根据材料“唐宋时期,文学家们将愚公移山的故事剥离道学内涵”可得出,唐代文学家剥离道学内涵,为文学写作服务,充满诗意和情趣;根据材料“明朝理学家万鲤则提倡学习要有愚公一样的不可移之志,精诚尽心,体道明理,成为训谕后人的例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宋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学人士投身教化和理学的发展,愚公形象定型为精诚的精神,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意志,教化百姓,稳定社会秩序。(2)第一次意图:据材料二“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现在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可得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背景:据材料二“1945年,中共七大闭幕会上,毛泽东发表题为《愚公移山》的重要讲话。”可得出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建设新中国。第二次意图:根据材料“1957年,山东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合作社,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一锤一錾凿岭整地、移河改道、植树种田,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愚公化身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激发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背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体现了《愚公移山》故事体现了儒释道三教互相影响互相借鉴,有合流的趋势;材料二中毛泽东结合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重新阐述愚公精神,即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综上所述,愚公移山形象内涵的演变由寓言故事的哲学意义到人文精神的自我反思到最后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愚公移山形象的演变与阐释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时代的要求密切相关,愚公移山形象的变化对社会的精神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愚公移山形象的变化也是作者借助寓言故事阐述其本体思想认识的结果。由此可见,不同历史阶段的阐述者受所处时代的现实影响,把文学形象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来呼应社会和时代的西式竿。故答案为:(1)东晋时期,以寓言故事的形式,体现了道学内涵价值;唐代文学家剥离道学内涵,为文学写作服务,充满诗意和情趣;宋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学人士投身教化和理学的发展,愚公形象定型为精诚的精神,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意志,教化百姓,稳定社会秩序。(2)第一次:意图: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背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建设新中国。第二次:意图:愚公化身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激发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背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3)愚公移山形象内涵的演变由寓言故事的哲学意义到人文精神的自我反思到最后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愚公移山形象的演变与阐释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时代的要求密切相关,愚公移山形象的变化对社会的精神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愚公移山形象的变化也是作者借助寓言故事阐述其本体思想认识的结果。由此可见,愚公移山形象的内涵演进充分体现了阐释活动的社会性、时代性。【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生需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毛泽东十分重视少年儿童及其组织问题。1938年,他为陕甘宁边区《儿童报》题词,勉励“儿童们起来,学习做一个自由解放的中国国民,学习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争取自由解放的办法,把自己变成新时代的主人新”。1941年他提出“好生保育儿童”的号召。毛泽东勉励儿童“天天向上”“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为《中国儿童》创刊号题词“好好学习”,1951年为渡江小英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1952年为育英学校题词“好好学习”。毛泽东的儿童思想在巩固政权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代表着他个人的思想,也代表着党和政府对新中国儿童的期望。邓小平在1980年为全国少先队员和小朋友题词,“希望全国的少年儿童:立志做有埋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在1989年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材料二: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从政党初创到革命建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及至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一直把国家的命运放在首位,深刻认识到年轻一代的生力军作用,关注与关怀其成长.并在保障儿童慕古权利和独立地位的前提下使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诸多叙事不断证明“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因此着力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同时又具有独立创新精神的个性化人才,培养具有坚定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品质与素养的儿童群体,正是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学校、家庭和社会乃至全体中国人民要同心同向同努力的事情。——以上均整理自薛国风《“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儿童现》(1)根据材料一,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儿童观的共性。(2)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儿童观的认识。【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2)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儿童们起来,学习做一个自由解放的中国国民,学习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争取自由解放的办法,把自己变成新时代的主人翁”与“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思想并且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材料“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为《中国儿童》创刊号题词‘好好学习’,1951年为渡江小英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1952年为育英学校题词‘好好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思想;根据材料一“毛泽东的儿童思想在巩固政权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儿童观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从政党初创到革命建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及至进入新时代”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直把国家的命运放在首位,深刻认识到年轻﹣代的生力军作用,关注与关怀其成长,并在保险儿童基本权利和独立地位的前提下使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党的中心任务各有不同。但是,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党的少年儿童观总是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变化发展;根据材料一“毛泽东的儿童思想在巩固政权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代表着他个人的思想,也代表着党和政府对新中国儿童的期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儿童的自身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故答案为:(1)共性:与时俱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思想;儿童观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认识: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党的中心任务各有不同。但是,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党的少年儿童观总是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变化发展。党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儿童的自身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