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备战高考一轮资源(语文):专题1 文本阅读:分析手法和鉴赏语言 教案_第1页
2023届备战高考一轮资源(语文):专题1 文本阅读:分析手法和鉴赏语言 教案_第2页
2023届备战高考一轮资源(语文):专题1 文本阅读:分析手法和鉴赏语言 教案_第3页
2023届备战高考一轮资源(语文):专题1 文本阅读:分析手法和鉴赏语言 教案_第4页
2023届备战高考一轮资源(语文):专题1 文本阅读:分析手法和鉴赏语言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手法和鉴赏语言一、实用类文本阅读(2021·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剧种如何在传承中日臻完善?一部经典如何在传承中存续精华又不断创断?文化传承中,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研究、探索。本报(《人民日报》)邀请名流大家分享有代表性的传承实践,以启迪当下。
记者(曾玲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把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好,是重要课题。其中,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传承,一直备受关注。您认为昆曲传承的关键是什么?
蔡正仁(昆曲表演艺术家):“守正创新”。戏以人传。昆曲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艺术。不像有些行业可以靠书本学知识,昆曲靠的是演员代代相传,靠老师教学生一招一式,这些东西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昆曲的师承很重要,“传”主要靠老师,“承”主要靠学生,两者不可缺一。记者:600年昆曲历史悠久,其发展史如同不谢幕的长剧,场景变换,人物更迭,起起落落。昆曲在传承方面遇到的问题颇具典型性。剧种的传承发展有什么内在规律吗?
蔡正仁:19世纪20年代时,已经没有多少地方唱昆曲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有识之士在苏州办了“昆剧传习所”,招了四五十个学员,就是“传”字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只剩下20多位“传”字辈老师。1953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开始招生,聘请“传”字辈老师入职。1954年3月1日正式开学,就是俗称的“昆大班”。我12岁进了“昆大班”。1956年5月18日,新编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周恩来同志看完后,评价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有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重视,才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昆曲的火种保留了下来。记者:可见艺术的发展与其外部环境息息相关。蔡正仁:是的。昆曲是中国戏曲的高峰,象征着中国人精神层面中风雅的部分。它像阳春白雪,也比较脆弱。记者:戏曲的传承,靠的是人,这是大学问。您认为,目前昆曲传承面临哪些问题?蔡正仁:当下年轻演员会的戏也许更少,还存在唱念不够规范的现象。目前,昆曲界存在行当不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的行当有好演员,有的行当没有,特别是花脸、老生、正旦、老旦等,严重匮乏。记者: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效避免昆曲传承过程中的代际衰减问题?蔡正仁:昆曲发展形势越好,从事昆曲的人越要保持头脑清醒。流于浮躁、仅满足于视频上学,绝不可取。潜心学习、不偏废基本功,才是正道。戏曲传承还要打破“门第之见”。比如武旦戏,京剧的好多武旦戏都是从昆曲学来的,我们没法在自己门里学,就要想办法跨剧种来学。保持长处,修补短处,才能把昆曲传承好。记者:我们常说,“学艺要有悟性”,您如何理解和培养戏曲演员的“悟性”?蔡正仁:梨园行有句话,叫“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刚学三年,老师一招一式都能模仿,不知其所以然。再学三年,一旦体悟奥妙,觉得自己不行,反而是质的飞跃。这就是“初学三年”与“再学三年”的关系了。记者:文化传承的确是要花功夫、花力气的事情。您从12岁开始便再没离开过昆曲,这种坚持特别有意义。蔡正仁:学艺68年,我更能体悟昆曲的魅力,也更觉“寸步难行”。随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昆曲将有更大发展潜力。一个剧种的传承在于它自身的价值,昆曲本体的艺术性毋庸置疑,所以,我相信它会越来越好。我们要一代接一代地努力,学好、演好,传承好昆曲,踏踏实实地奋斗。摘自《600岁昆曲为何魅力不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曲有很多剧种,关于戏曲传承的话题有很多,而文中把已有600年历史的昆曲传承作为访谈内容,无疑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B.蔡正仁在回答了昆曲传承的关键“守正创新”之后,话锋一转,谈到了“戏以人传”,原因是,人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C.蔡正仁在访谈中回顾了昆曲的诞生、兴起和发展的历程,重点放在了新中国成立后对昆曲的抢救,突出了艺术发展与环境的关系。D.在蔡正仁谈到昆曲的传承相关问题时,曹玲娟认为他的坚持很有意义,蔡正仁也穿插讲述了自己从事昆曲的人生经历。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人民日报》作为组织方,本次访谈聚焦戏剧的传承与创新,期望名流大家分享有代表性的传承实践,从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借鉴。B.曹玲娟作为访谈记者在提问题时又加以简明扼要的点评,展示了清晰的思路。如“可见艺术的发展与其外部环境息息相关”。C.蔡正仁认为,昆曲存在着行当不全、发展不平衡、年轻演员会的戏少且唱念不够规范等问题,需要潜心学习、不偏废基本功和跨剧种学习。D.访谈中蔡正仁引用“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的梨园行话,既突出了行业特点,也批评了年轻演员流于浮躁的现象。3.记者曹玲娟在访谈中主要提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请任选三个方面的问题归纳出这些问题的结论。【答案】1.C2.D3.①昆曲传承中的关键因素是人要做到“守正创新”。②昆曲传承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③昆曲传承中要保持头脑清醒,打破“门第之见”,避免传承过程中的代际衰减。④所谓的“悟性”就是要花功夫、花力气、坚持下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回顾了昆曲的诞生、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谈到了昆曲由衰弱到发展的转变过程,没有谈到“昆曲的诞生、兴起”。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也批评了年轻演员流于浮躁的现象”于文无据,引用主要是鼓励演员花功夫、花力气。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找出材料中曹玲娟提了哪四个方面的问题,然后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分析归纳。依据提问“昆曲传承的关键是什么”和回答“守正创新”可概括出,昆曲传承中的关键因素是人要做到“守正创新”。依据提问“剧种的传承发展有什么内在规律吗”和结论“可见艺术的发展与其外部环境息息相关”可概括出,昆曲传承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依据提问“目前昆曲传承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效避免昆曲传承过程中的代际衰减问题”和回答“从事昆曲的人越要保持头脑清醒……戏曲传承还要打破‘门第之见’”可概括出,昆曲传承中要保持头脑清醒,打破“门第之见”,避免传承过程中的代际衰减。依据提问“如何理解和培养戏曲演员的‘悟性’”和“文化传承的确是要花功夫、花力气的事情……这种坚持特别有意义”可概括出,所谓的“悟性”就是要花功夫、花力气、坚持下去。(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大师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13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大学等。“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16年,竟然来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为专研高深学术之机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对导师要求非常高。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曾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有点生气:“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遂被破格录用,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之广非常惊人,在宗教、史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闻名世界。他的课不单是学生来听,清华的许多教授都来听,他的好友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朱自清等也都来听,因此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他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陈寅恪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呢?从他早年的留学笔记中可窥见一斑。他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在整理他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笔记时,发现他的笔记竟有64本之多。这还不是全部,许多笔记包括文稿都在“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了。这些笔记内容之复杂,难以形容,可分为二十一类,其中仅文字就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格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绝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陈寅恪一生历经忧患,遭遇世变、家变和个人病变。他先是眼盲,晚年又膑足,在“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即使这样,他晚年还完成了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在没有资料又不能涉猎其他领域的研究时,一个失明老人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写出这样的长篇巨制,真是让人惊叹。他用口述方式撰写(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著的讲述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所轻蔑,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书稿完成于1964年,当时陈寅恪已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毫无疑问,陈寅恪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选自《国学》,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多处运用侧面描写、衬托等手法,充分表现了传主陈寅恪勤勉为学、独立自由等精神和人格追求。B.本文通过典型材料刻画传主形象。如选取陈寅恪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这一材料,既表现了他对柳如是的崇敬和褒扬,又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C.本文在叙述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格为国学导师一事时,直接引用了梁曹的对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记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陈寅恪学问的高深。D.本文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陈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B.陈寅恪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C.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目的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颂。D.陈寅恪通过《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以明末清初的孟丽君和柳如是为描述对象,赞美她们在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6.陈寅恪被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请结合文本说说大师陈寅恪在哪些方面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答案】4.D5.B6.①他在学术上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他游学各国,留学16年,学贯中西,治学广博;在留学期间,写下了数量巨大、内容庞杂的读书笔记;晚年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②他在学术和人格上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追求值得学习。他留学不为获得文凭,而为求得真知;拒绝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不愿学术研究受到政治的影响。③他对民族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坚守值得学习。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④他的爱国情怀值得学习。他拒绝到被日军占领的上海授课,作诗讽刺某些“御用文人”发起的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活动。【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D.“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错误,文中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强加因果。“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与“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之间没有因果联系。C.“其目的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颂”错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表面上是在说王国维,其实也是陈寅恪为自己立下的一个人生目标、制定的一个座右铭。D.“赞美她们”错误。“在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是陈寅恪赞美柳如是的,不包括盂丽君。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和“哪些方面值得学习”,通过阅读文段中的具体事件可以概括总结出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学术方面,第二是在人格方面,第三是在爱国方面。作答时要注意分析概括具体事件。陈寅恪被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这是肯定他的成就。结合文本看,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在为学、为人等诸多方面均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从全文看,主要写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如“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16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他晚年还完成了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他在学术和人格上的追求,如“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等。他在民族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坚守上的表现、他的爱国情怀,“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等等。要有认识有例证。(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原始毒藻如同杂草一样的野藻每年春天毛茸茸地一丛丛长出来,然后飞快地遍布海床。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能长满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地方。当渔民碰到这些海藻的时候,皮肤就会烧伤,嘴唇起泡掉皮,眼睛红肿。从渔网溅到身上的海水会让身体也伤痕累累。一个腿上布满了伤痕的渔民说,他用了所有办法治疗,但是没有效果。这种野藻十年来布满了数英里(1英里≈1.6千米)的海湾。它把渔网染成黑紫色,还在渔网上留下一种粉末残留物。在渔民们试图把粉末从网上抖掉的时候,他们就会窒息。海洋生物学家朱迪思·奥尼尔在显微镜下分析了小块样本,在参考植物学资料后认定这种海藻是一种藻青菌。27亿年前,藻青菌活跃于地球上,是现代细菌和海藻的祖先。奥尼尔对这些古生命形式非常熟悉,但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特别的类型。它为什么在莫顿湾出现?为什么它的毒性会这么强?为什么它会生长得那么快?这种被科学家称为“巨大鞘丝藻”的有毒藻类已经在全球数十个地方出现,这是海洋患上剧毒瘟疫的众多症状之一。在太平洋的环形珊瑚岛、挪威的峡湾和美国东部的大西洋渔场等许多地方,一些高级海洋生命正在为了生存苦苦挣扎,而同时另外一些最初级的生命繁衍得异常兴旺。鱼类、珊瑚和海洋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海藻、细菌和水母却肆无忌惮地大行其道。科学家认为这是物种进化现象的倒退,海洋正在变回数十亿年前的样子。许多年来我们一直以为广阔的海洋足以让人类尽情毁坏。19世纪的英国诗人拜伦曾经写道:“在陆地上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他们又能拿你这大海怎么办!”即使在现在,石油泄漏、化学品污染以及其他工业事故大大增强了人类对海洋的伤害能力的时候,这些伤害也通常被认为是暂时的。日积月累,环境压力的积聚改变了海洋的基本化学成分。虽然来源不同,但是因为海水里投放的养分过多,海洋越来越适合原始有机体生存。现代社会的工业和农业每天向海洋倾泻大量的氮、磷、铁和碳等营养物质。每天有数百万吨的农药化肥流入大海。这些污染物让有害的海藻和细菌过度繁殖起来。同时,过于捕鱼和破坏湿地,能制衡微生物和海藻生长的海洋生命大量减少。每年夏天在波罗的海的海滨都可以看到繁茂的藻青菌把波罗的海变成一片臭烘烘的粽红色泥坑。当地人称之为“大黄汤”,死鱼随着浪头冲刷上岸。如果人们靠得太近,眼睛就会灼伤,呼吸也变得困难。折磨莫顿湾渔民的海藻已经存在成千上万年,它们曾经是毫无生气的古海洋中的霸主,历久之后,高等生物取得了控制权,现在它们开始反攻了。(摘编自《参考消息》,有改动)7.文中引用19世纪英国诗人拜伦的话“在陆地上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他们又能拿你这大海怎么办!”目的是什么?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意在告诉人们,不要杞人忧天,历史是一面镜子,海洋广阔无边,足以让人类尽情毁坏。B.表明人类在陆地上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但他们对大海也只能望“海”兴叹,奈何不得。C.表明石油泄漏、化学品污染以及其他工业事故对海洋的伤害也只是暂时性的。D.告诫人们海洋正在被污染,毒藻细菌正在大行其道,正在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石油泄漏、化学品污染等使得毒藻长年疯长,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能长满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地方。B.毒藻能烧伤皮肤,使嘴唇起泡掉皮,眼睛红肿,从渔网溅到身上的海水会让身体伤痕累累甚至癌变而无法治疗。C.当渔民们试图把毒藻在渔网上留下的一种粉末残留物抖掉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息而死。D.太平洋、大西洋中的高级海洋生命正在为了生存苦苦挣扎,而同时另外一些最初级的生命繁衍得异常兴旺。9.毒藻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答案】7.D8.C9.石油泄漏、化学品污染及其他工业事故,现代工业和农业形成的污染,过度捕鱼和破坏湿地。【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达技巧之引用的目的的能力。解答此题,须将拜伦的话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来理解。此句的上文为“许多年来我们一直以为广阔的海洋足以让人类尽情毁坏”,下文为“即使在现在,石油泄漏、化学品污染以及其他工业事故大大增强了人类对海洋的伤害能力的时候,这些伤害也通常被认为是暂时的”。也就是说,作者引用拜伦的话,意在树立人类对海洋错误理解的靶子,告诫人们海洋正在被污染。由此可知,A、B、C三项只是人类对海洋的错误理解,D项才是作者引用的目的。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石油泄漏、化学品污染等使得毒藻长年疯长”错误,由原文“如同杂草一样的野藻每年春天毛茸茸地一丛丛长出来,然后飞快地遍布海床。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能长满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地方”可知,“长年”错,原文是说“每年春天”。B.“从渔网溅到身上的海水会让身体伤痕累累甚至癌变而无法治疗”错误,由原文“当渔民碰到这些海藻的时候,皮肤就会烧伤,嘴唇起泡掉皮,眼睛红肿。从渔网溅到身上的海水会让身体也伤痕累累。一个腿上布满了伤痕的渔民说,他用了所有办法治疗,但是没有效果”可知,原文只是说“一个腿上布满了伤痕的渔民说,他用了所有办法治疗,但是没有效果”,没有说“甚至癌变”,“甚至癌变”于文无据。D.扩大范围,“太平洋、大西洋中的高级海洋生命正在为了生存苦苦挣扎”错误,由原文“在太平洋的环形珊瑚岛、挪威的峡湾和美国东部的大西洋渔场等许多地方,一些高级海洋生命正在为了生存苦苦挣扎,而同时另外一些最初级的生命繁衍得异常兴旺”可知,原文是说“在太平洋的环形……大西洋渔场等许多地方”,而不是“太平洋、大西洋中”,扩大了范围。故选C。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需通读全文,逐点概括并适当合并,由第七段可得出事故性原因,由第九段可得出是由生产生活需要而导致的。注意要分点作答。由原文“即使在现在,石油泄漏、化学品污染以及其他工业事故大大增强了人类对海洋的伤害能力的时候,这些伤害也通常被认为是暂时的”可知,石油泄漏、化学品污染及其他工业事故。由原文“现代社会的工业和农业每天向海洋倾泻大量的氮、磷、铁和碳等营养物质。每天有数百万吨的农药化肥流入大海。这些污染物让有害的海藻和细菌过度繁殖起来”可知,现代工业和农业形成的污染。由原文“同时,过于捕鱼和破坏湿地,能制衡微生物和海藻生长的海洋生命大量减少”可知,过度捕鱼和破坏湿地。(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比特币是一种点对点(P2P)形式的虚拟货币,也有人将其译为“比特金”。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通过特定算法的大量计算产生,并使用遍布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本质上,你的比特币以数字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系统将数字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来实现资金的转移。比特币是第一种分布式的虚拟货币,整个网络由用户构成,没有中央银行,去中心化是比特币安全与自由的保证。比特币可以兑换成大多数国家的货币。使用者可以用比特币购买一些虚拟物品,比如网络游戏当中的衣服、帽子、装备等,只要有人接受,也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基于密码学的设计可以使比特币只能被真实的拥有者转移或支付。比特币通过互联网而不是通过银行或者票据交易所交易,这就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交易具有更低的交易费用,并且确保了货币所有权与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币与其他虚拟货币最大的不同是其总数量非常有限,具有极强的稀缺性。该货币系统的总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2100万个之内。比特币的概念最初由一个自称中本聪的人提出。比特币的产生和黄金的产生有些相似。黄金需要通过开采金矿生产,比特币则需要经过若干计算完成特定数学问题而产生。比特币系统不断地给玩家(确切地说是他们的计算机)提供“数学题”,谁先做出就可获得一定数量的比特币(相当于是发行了这一数量的货币),这就是比特币的产生过程。这个过程很像掘金者挖掘金矿,因此有人把比特币的产生形象地称为“挖矿”。任何人只要在互联网上运行一个免费的“挖矿”软件就可以产生比特币,这些人被称为“比特币矿工”。从2010年比特币与实体商品实现兑换开始,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商家开始接纳比特币。比特币的每笔交易既透明,又匿名,也就是说,每一个拥有网络客户端的人都可以查到全世界所有即时产生的比特币交易,但是却无法得知这笔交易来自哪里,去向哪里,有什么用途。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一年内涨幅最高的货币是澳元,它兑换美元的涨幅是27%;然而同样的一年之内,比特币兑换美元,却是从0.5美元涨到了13美元,涨幅高达2600%。并且比特币丝毫没有放松大涨的势头,今年4月,比特币更是一路冲到了1比特币兑换266美元!上面的数据可以显示出比特币增长速度之快是所有货币无法与其相比的。尽管比特币的核心开发人员一再明确强调比特币只是一个“实验性”的项目,并反复提示投资的风险,但显然没有浇灭投资者的热情。有些业内人士认为,比特币发展迅速的原因是,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货币。在比特币市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发行者,都可以成为金融机构,也都可以任意买卖货币。在过去几年内,比特币的市值从最初每个5美分飙涨到最高时的266美元,但于峰值当日又暴跌至105美元,比特币的暴涨暴跌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作为一种货币的功能。最重要的是2100万上限这个特征使得比特币成为了一个具有强烈投机属性的工具。现在比特币价格这么高,它实际上也存在着一种投机泡沫。很多专家认为比特币极有可能是昙花一现。首先,它已经成为一个投机的标的;其次,缺乏金融体系给它支撑。如今,美国已经开始对比特币进行监管,对虚拟货币实行反洗钱法规。纵观比特币市场,它确实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利润空间,但也给投资者留下一个极大的投资风险。因为任何货币都不会只涨不跌。更何况,除了比特币以外,难道未来就不会出现相似的虚拟货币吗?通用虚拟货币越多,比特币的价值越接近于0。这种纯粹运算出来的数字符号的货币,没有任何资产支持,没有财务收支,没有现金储备,本身只是一个流通符号而已。投资者应该警惕,这个世界没有所谓安全的投资,所有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比特币是由一个自称中本聪的人创造的,不论是谁只要在互联网上运行一个免费的“挖矿”软件就可以产生比特币,这些挖矿的人被称为“比特币矿工”。B.文章第二段是总分结构,先总写,说明比特币可以兑换成大多数国家的货币;然后分写,介绍比特币可以购买的物品,为了照应比特币的特点,还特意点明其可以购买网络游戏中的装备等。C.文章比较注重副词的使用,如第四段为说明比特币数量少,用了“非常”一词;再如第十段中的“很多”,表明大多数专家都有这种看法,但也有其他专家持不同意见。D.美国对比特币进行监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投资比特币会遇到比较大的风险,美国希望通过监管降低这种风险;二是通过监管比特币避免通过比特币进行的洗钱活动。E.很多专家认为比特币很可能消亡,因为它缺乏金融体系的支撑,是投机的标的,这些也提醒人们对投资比特币要清醒。11.比特币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12.文章在解说如何产生比特币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0.CE11.①比特币是虚拟货币,只是一个流通符号;②比特币交易可以完全匿名,流通依靠网络客户端;③比特币总数量被永久限制在2100万个以内,具有极强的稀缺性;④比特币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货币,没有发行机构。12.①作比较。作者把产生比特币的过程与挖黄金相比较,用大家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不熟悉的事物,容易把问题说明白。②作诠释。在解释比特币产生过程时,对“玩家”“获得一定数量的比特币”等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让读者更加明白比特币产生的过程。【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比特币是由一个自称中本聪的人创造的”错误。根据原文第五段“比特币的概念最初由一个自称中本聪的人提出”可知主语应该是“比特币的概念”,而非“比特币”。B.“文章第二段是总分结构”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使用者可以用比特币购买一些虚拟物品”和“也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可知,第二段是并列关系,不是总分关系。D.“一是投资比特币会遇到比较大的风险,美国希望通过监管降低这种风险”于文无据。根据文章倒数第二段“美国已经开始对比特币进行监管,对虚拟货币实行反洗钱法规”可知,美国对比特币进行监管的原因只提到了第二个“通过监管比特币避免通过比特币进行的洗钱活动”,并未提及第一个原因。故选CE。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我们要认真阅读文章,锁定范围,然后按照顺序逐一梳理。根据第一段“比特币是一种点对点(P2P)形式的虚拟货币”“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可知,比特币的特点:它是虚拟货币,只是一个流通符号;再根据该段的“比特币是第一种分布式的虚拟货币,整个网络由用户构成,没有中央银行,去中心化是比特币安全与自由的保证”可知,比特币的特点: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货币,没有发行机构;根据第三段“比特币通过互联网而不是通过银行或者票据交易所交易,这就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交易具有更低的交易费用,并且确保了货币所有权与流通交易的匿名性”可以得出比特币的特点是:比特币交易可以完全匿名,流通依靠网络客户端;根据第四段“比特币与其他虚拟货币最大的不同是其总数量非常有限,具有极强的稀缺性。该货币系统的总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2100万个之内”可知,比特币的特点是:比特币总数量被永久限制在2100万个以内,具有极强的稀缺性。由此梳理答案即可。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解说如何产生比特币的段落是第五段,这段话说明了比特币产生的过程。首先,根据文章“比特币的产生和黄金的产生有些相似……这就是比特币的产生过程”可知,在这里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产生比特币的过程与挖黄金相比较,用大家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不熟悉的事物,容易把问题说明白;其次,文章“玩家(确切地说是他们的计算机)”“获得一定数量的比特币(相当于是发行了这一数量的货币)”可知,本段中小括号内的内容是对“玩家”“获得一定数量的比特币”等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即为作诠释,让读者更加明白比特币产生的过程。(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留住“活态”的村庄①《光明日报》2015年6月23日李韵、杨杉报道“传统村落绝不仅仅是个建筑景观,那里更有我们中华民族对传统家园的精神需要,是根性的、母体的需要。”日前,在河北省沙河市举行的“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②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冯骥才认为,立档调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最终的问题还是要留得住人,如果没有人住,村规、民俗、村里的历史记忆就将消失,“乡愁”也就不复存在。③“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传统村落进行认定。我们要为中国传统村落建立档案,要用标准化的手段记录传统村落,盘清我们的家底,将之以档案的形式留给后人,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工作。”2014年6月10日,“留住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在京启动。作为该项目的发起人,冯骥才的话掷地有声。④一年来,全国各地的摄影家、民间文艺工作者及众多志愿者走进传统村落,抢救记录着其中的各种原生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不仅完成了国家规定的39个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任务,还抢救发掘出160个传统村落。如今,河北在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中采录的文字资料已达500余万字,拍摄图片资料21万余张。以这些资料为基础,河北省举办了“可以触摸的‘乡愁’——河北省历史名村名镇名城风采展”,还编撰出版了《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⑤冯骥才认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应该是“活态”的,必须让人住在里面才能保持村落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因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空巢村”越来越多,“留不住人”成为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一大难题。“没有人住的村庄是没有生命的。”他说。⑥在河北省沙河市王硇村,一座座明清时期留下的古老石楼如同城堡一样,结构坚固。街巷、楼阁、雕刻、门楼都保存完好。很多石楼门口挂着抗日旧址的牌子,里面陈列着古老的家具、农具,变成了民俗博物馆。村子里多户人家将自家的老房子变成农家饭店、农家旅馆,开门营业。村党支部书记王现增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种植的土特产品,用肩挑、驴驮到外面也卖不出去,现在每天到王硇参观游玩的客人络绎不绝,土特产不用出村,就有游客高价买去。经过这些年对古村的保护和利用,乡亲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尝到了好处,得到了实惠。”⑦后沟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如今,村民的收入来源与王硇村相似。三分之一以“农家乐”为生,其余的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地、农业采摘。同时,作为“传统村落科学保护的第一样板村”,这里民居和民俗都基本保留,还建起了一座两层楼的农耕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范宝儿对记者说,他家已经在后沟村住了26代,一直都靠农耕为生。近几年村子得到了保护利用,博物馆的工作成了他新的收入来源。记者了解到,由于该村有大量的就业机会,村里的年轻人很多选择在本村就业。⑧6月3日,在后沟村举行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活动”中,冯骥才站在村里的古戏台上说:“保护文化遗产的道路,像一篇长长的、永远写不完的文章,只有逗号,没有句号。”⑨竭尽全力保存下来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主要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人准备的,而不是“用来给我们看的”,冯骥才说。文化只有首先被它的拥有者热爱才会传承,要保护好传统村落,必须发挥村民的力量。但是记者了解到,全国多数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均“自上而下”,忽略了村民这一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体。专家们在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表示,传统村落保护不是违背社会发展的“复古”,而是要兼顾传统文化传承与村落经济发展。因此,必须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让他们享受到现代科技的便利,在当地能够获得生活来源,人们才会愿意继续留在村子里。当然在引入先进生活设施的同时,还要保证村落原有的结构基础不被破坏。⑩资金不足一直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掣肘因素。从2014年起,中央财政在三年内投入百余亿元集中用于传统村落保护,这无疑为此项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支持。但冯骥才认为,资金的来源光依靠国家是不够的,而应该由多方面组成。13.文章题目为“留住‘活态’的村庄”有什么好处?请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1)没有人住的村庄是没有生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保护文化遗产的道路,像一篇长长的、永远写不完的文章,只有逗号,没有句号。15.结合全文,说说在传统村落保护中要注意哪些方面?16.有人认为本文是有关会议的新闻报道,但主体部分却过多写了与会议无关的情况,这些内容可以不要。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答案】13.①点明传统村落保护中的关键问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②“留住”观点明确,态度鲜明,导向性强。③运用动宾短语,简洁醒目,言简义丰,吸引读者的兴趣。④贯穿全文,起到线索作用。14.(1)运用双重否定句式和拟人修辞,“没有……没有”是双重否定,起强调的作用。“村庄是没有生命的”是拟人,表达了对于年轻人纷纷外出,村庄成为“空巢”的遗憾和痛心,表达了‘留住人’的迫切性。(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道路”比喻为“文章”,“长长的、永远写不完”“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突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长期性和艰巨性。15.①对传统村落要立档调查。②要留住年轻人,让村庄充满活力。③保护好传统村落,必须发挥村民的力量。④要兼顾传统文化传承与村落经济发展。⑤多方面筹集资金。16.答案示例一:需要。补充会议召开的背景。主体部分所写虽然与会议无关的情况,却是与会议主题相关的交代背景、补充说明目前传统村落保护的有关情况,突出会议的主题。丰富新闻的内容丰富了消息的内容,属于消息的背景信息,不能缺少。答案示例二:不需要。本文主要是报道“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的情况,主体部分应把这方面的内容作为报道重点,若侧重于背景分析说明,则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嫌疑,从而冲淡了主要内容的报道。【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先弄清标题的一般作用,再结合文章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本文标题“留住‘活态’的村庄”,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应该是“活态”的,必须让人住在里面才能保持村落的生机和活力,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再从结构上来看,全文都写到了要留得住人,立档调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最终的问题还是要留得住人,如果没有人住,村规、民俗、村里的历史记忆就将消失,“乡愁”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有线索作用;最后从语句的构成来分析,“留住”动态性强,构成动宾短语,有简洁醒目的特点。1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品味句子,要从句式特点、修辞运用、情感抒发、意蕴体现与内容表达几方面来分析。第一句“村庄是没有生命的”很明显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说明这是一个否定句式,连用两个“没有”强调了作者对于年轻人纷纷外出,村庄成为“空巢”的遗憾和痛心,当然也体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性。由第二句“保护文化遗产的道路,像一篇长长的、永远写不完的文章,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中的“道路”与“文章”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长长的、永远写不完的”“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则体现了村庄保护的长久性和艰巨性。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内容概括题,先要找到相应的区域,然后再提炼出关键词进行概括。本题中对象是“传统村落保护”,问题是“要注意哪些方面”,因此,先找到与“传统村落保护”相对应的区域,再从中看哪些地方还不够,然后加以概括即可。由原文“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传统村落进行认定。我们要为中国传统村落建立档案,要用标准化的手段记录传统村落,盘清我们的家底,将之以档案的形式留给后人,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工作”可知,对传统村落要立档调查。由原文“冯骥才认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应该是‘活态’的,必须让人住在里面才能保持村落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因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空巢村’越来越多,‘留不住人’成为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一大难题”可知,要留住年轻人,让村庄充满活力。由原文“文化只有首先被它的拥有者热爱才会传承,要保护好传统村落,必须发挥村民的力量。但是记者了解到,全国多数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均‘自上而下’,忽略了村民这一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体”可知,保护好传统村落,必须发挥村民的力量。由原文“专家们在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表示,传统村落保护不是违背社会发展的‘复古’,而是要兼顾传统文化传承与村落经济发展。因此,必须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让他们享受到现代科技的便利,在当地能够获得生活来源,人们才会愿意继续留在村子里”可知,要兼顾传统文化传承与村落经济发展。由原文“资金不足一直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掣肘因素。从2014年起,中央财政在三年内投入百余亿元集中用于传统村落保护,这无疑为此项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支持。但冯骥才认为,资金的来源光依靠国家是不够的,而应该由多方面组成”可知,多方面筹集资金。1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判断,然后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说明理由。本文是一则消息,先要弄清消息的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前三者是必须具备,后两者根据情况确定。本文是会议报道,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冯骥才认为,立档调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传统村落进行认定。我们要为中国传统村落建立档案,要用标准化的手段记录传统村落,盘清我们的家底,将之以档案的形式留给后人,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工作。主体部分所写的“传统村落保护”等内容,虽然与会议无关,却是与会议主题相关的交代背景、补充说明目前传统村落保护的有关情况,突出会议的主题。丰富新闻的内容丰富了消息的内容,属于消息的背景信息,不能缺少。如果认为不合理,则要从文章要围绕主要内容进行写作的角度来分析。由原文“日前,在河北省沙河市举行的‘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可知,本文主要是报道“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的情况,主体部分应把这方面的内容作为报道重点,若侧重于背景分析说明,则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嫌疑,从而冲淡了主要内容的报道。(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奇绅鸿儒刘大鹏郝岱一个普通的晚清文人,在国内“名不出乡里”,但在沈艾梯所著《梦醒子》一书中却被称为“第一奇绅士”。一个农村绅士,何以被冠以“第一奇绅士”的美誉?刘大鹏究竟奇在何处?刘大鹏并非是先知先觉的圣贤,聪明过人的天才。刘大鹏在日记中自述“生而顽钝,年七令甫能言”。他七岁才会开口说话。七年不鸣,一鸣惊人。童年刘大鹏在私塾先生刘丽中门下读书16年,毕业后,他又先后在太原县桐封书院、太原府崇修书院学习深造10年,仅读书就长达26年。在人生旅途的第一站,他读书时间长达半辈,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可谓一奇。刘大鹏在刘丽中、杨深秀(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等名师的精心培育下,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积累了渊博的知识,树立了如何做人做事的高尚道德理念,确立了报效国家和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日后创业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大鹏完成学业后,就到大谷县南席村当了整整21年的私塾先生,后到太原县女子学校任教十余年,他教书时间又占据了人生的半辈。刘大鹏在世85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可谓一瞬间,他在有生之年既要教书,又要种地,还要经营煤窑,忙里抽闲,用毛笔手抄洋洋34部巨著,亿万字手稿。对儒家经典烂熟于心,能够熟练背诵的经典著作达六十多万字。刘大鹏超人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非的创作天才,德高望重的思想品德,实乃奇人奇才也。刘大鹏34岁时开始记日记,直到临终前五日,连续写了五十一年的日记。日记真实客观地记叙了清末民初、抗战期间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等,可谓包罗万象,是中国这段历史的缩影,史料珍贵,堪称百科全书,更被山西省图书馆誉为“镇馆之宝”。刘大鹏的德才、廉洁名扬省城。阎锡山掌握山西军政大权后,急需人才为其效力,曾多次派人请刘大鹏出山,先生屡屡婉言谢绝,不接受聘任。读书做官,仕人之追求,刘大鹏却是送到嘴边的肉不吃,可谓奇也怪也。在人生的旅适中,他一直努力拼搏,曾务农、务工(开煤窑)、经商(租赁餐具、轿等业务)教书、写书,走完了光辉的人生历程。1915年,58岁的刘大鹏当选为山西省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了省议会议员选举大会。有些议员为了拉选票,纷纷向代表行贿或宴请。有参选议员对他行贿,他以“不义之财不可取”的修身之道一一拒绝。世上哪有和钱财有仇有恨之人,唯有刘大鹏既不贪财也不受贿,实属奇人也。日寇占领太原县后,狂轰滥炸,烧、杀、抢、奸无恶不作。每当鬼子进村扫荡,村民纷纷扶老携幼逃难时,刘大鹏却视死如归,独自一人留村,并上到屋顶,指天骂日。有一年,日寇的一名军官久闻先生大名,恳请先生为其题写一副条幅,先生冒着杀头的危险,婉言谢绝,日本人无奈,只好灰溜溜地离开。1934年,山西遭受大旱,阎锡山政府的苛捐杂税却有增无减。刘大鹏看到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愤怒至极,他以鲍伯平的化名上书南京中央政府,请求中央政府责令阎锡山减免税收,收到预期效果。这几则真实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刘大鹏爱国亲民的高尚情操和政治远见,不贪生不怕死的气质和风度,可谓奇人奇事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这是刘大鹏先生在1897年为晋祠同乐亭题写的一副楹联。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西代表团讨论会上,谈到改善民生时,现场吟诵多年前在晋祠看到的这副楹联。李克强总理日理万机,在众多的晋祠楹联中,竟然熟记刘大鹏的这副楹联,先生的高尚品德和意境,引起总理的共鸣,飘扬五洲四海,实乃奇事也。(摘编自《文史月刊》2016年第10期)(相关链接)①刘大鹏,字友凤,号卧虎山人,著名的地方史学者、地方文化学家。著有《晋祠志》《晋水志》等地方志,尤其是《退想斋日记》,二百多册,五十多万正楷毛笔字,记述了近、现代中国和晋祠发生的重大变迁。②乡邦文献,关怀有缘,表扬潜德,著进连篇,天不应遗,杀青何年。晋水潺湲,相与呜咽,千秋万祖,其视此锈。——刘大鹏先生碑铭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刘大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晚清文人、农村绅士,尽管在国内知名度较小,但在沈艾娣所著的《梦醒子》一书中却被称为“第一奇绅士”。B.刘大鹏在世85年,从34岁开始连续写了五十一年的日记,日记内容包罗万象,堪称百科全书,是中国清末民初、抗战期间这段历史的缩影。C.刘大鹏在“戊戌变法六君子”中的刘丽中、杨深秀等几位名师的培养下,勤奋钻研,积累了渊博的知识,为日后创业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纵观刘大鹏一生,曾经务农、做工(开煤窑)经商(租赁餐具、轿等业务)、教书、写书,一生都在努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光辉的人生之路。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刘大鹏五十一年的日记里,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等内容,内容翔实,资料珍贵。B.刘大鹏求学期间,不仅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同时也树立了如何做人做事的高尚道德理念,并确立了报效国家和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C.刘大鹏在1897年为晋祠同乐亭撰写了一副楹联,上下两联“同”“乐”二字相互交替,表现了他与民同乐以及改善民生的进步思想。D.刘大鹏的碑铭,用简洁凝练整齐的文字,高度概括了刘大鹏在教书育人、写作方面的成就,表达了深切的缅怀之情。19.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刘大鹏“奇”在何处?【答案】17.C18.B19.①人生经历独特:七岁才说话,私塾里读书十六年。②做学问的方式独特:手抄了亿万字手稿,背诵经典著作六十多万字,连续记载了五十一年日记。③人格上的特立独行:拒绝高官聘请,拒绝议员行贿宴请,冒着杀头风险,拒绝日本人的要求。【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刘大鹏在‘戊戌变法六君子’中的刘丽中、杨深秀等几位名师的培养下”错误,刘丽中并非“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A.“内容翔实”错误,由原文“日记真实客观地记叙了清末民初、抗战期间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等,可谓包罗万象,是中国这段历史的缩影,史料珍贵,堪称百科全书,更被山西省图书馆誉为‘镇馆之宝’”可知,“内容翔实”在原文中并未体现,原文只说“真实客观”。C.“表现了他与民同乐以及改善民生的进步思想”错误,“改善民生”的理念只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相关会议上谈及的话题,对联中没有体现这样的思想。D.“高度概括了刘大鹏在教书育人、写作方面的成就”错误,由相关链接可知,碑铭中没有涉及“教书育人”的内容。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概括传主的形象特点,即题目“奇绅鸿儒刘大鹏”中的“奇”字,第二段表明他说话晚,异于常人,读书时间长,毅力出奇;第四段,抄书亿万字,同样令人称奇;第五段,坚持写日记,并且被山西省图书馆列为镇馆之宝,成就令人称奇;第七段,不做官,异于常人;第八段,怒骂日本人豪气异于常人。概括梳理即可。由原文“他七岁才会开口说话。七年不鸣,一鸣惊人。童年刘大鹏在私塾先生刘丽中门下读书16年,毕业后,他又先后在太原县桐封书院、太原府崇修书院学习深造10年,仅读书就长达26年”可知,人生经历独特:七岁才说话,私塾里读书十六年。由原文“用毛笔手抄洋洋34部巨著,亿万字手稿。对儒家经典烂熟于心,能够熟练背诵的经典著作达六十多万字。刘大鹏超人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非的创作天才,德高望重的思想品德,实乃奇人奇才也。刘大鹏34岁时开始记日记,直到临终前五日,连续写了五十一年的日记”可知,做学问的方式独特:手抄了亿万字手稿,背诵经典著作六十多万字,连续记载了五十一年日记。由原文“有些议员为了拉选票,纷纷向代表行贿或宴请。有参选议员对他行贿,他以‘不义之财不可取’的修身之道一一拒绝。世上哪有和钱财有仇有恨之人,唯有刘大鹏既不贪财也不受贿,实属奇人也”和“有一年,日寇的一名军官久闻先生大名,恳请先生为其题写一副条幅,先生冒着杀头的危险,婉言谢绝,日本人无奈,只好灰溜溜地离开”可知,人格上的特立独行:拒绝高官聘请,拒绝议员行贿宴请,冒着杀头风险,拒绝日本人的要求。(2021·广西梧州市·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11年,朋友们建议杨绛先生在百岁生日来临之际,通过答问方式与读者作一次交流,以感谢大家的关心和爱护,杨绛先生同意,并把提问的事交给了历年来投稿较多、比较熟悉的《文汇报·笔会》。主编周毅获此机会,与杨先生作了以下笔谈。《笔会》于1946年7月1日出版第一期,是中国现有报纸中历史最悠久的副刊之一。周毅:尊敬的杨先生,请允许我以提问来向您恭祝百岁寿辰。您的生日是1911年7月17日。仔细论起来,您出生时纪年还是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尚未发生。请问,7月17这个公历生日您是什么时候用起来的?杨绛:我父亲是维新派,他认为阴历是满清的日历,满清既已推翻,就不该再用阴历。7月17这个公历生日是我一岁时开始用起来的。我一岁时恰逢中华民国成立。我常自豪地说:“我和中华民国同岁,我比中华民国还年长一百天!”7月17日是我生日,不是比10月10日早一百天吗?周毅:您出生于1911年,1917年即产生了新文学革命。但您的作品却没有一点通常意义上“现代文学”的气息。请问杨先生,您觉得您作品中和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杨绛:新文学革命发生时,我年纪尚小;后来上学,成长中很难不受新文学的影响。不过写作纯属个人行为,作品自然反映作者各自不同的个性、情趣和风格。我生性不喜趋时,追风,所写大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之作。我也从未刻意回避大家所熟悉的“现代气息”,如果说我的作品中缺乏这种气息,很可能是因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传统,旁汲西洋。周毅:在您翻译的四部作品中,《斐多》是您的跨界之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进入哲学,苏格拉底而对死亡“愉快、高尚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这本主治忧愁的译作,有纪念钱先生的特别意义吗?杨络:1997年早春,1998年岁末,我女儿和丈夫先后去世,我很伤心,特意找一件需要我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逃避我的悲痛,因为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我选定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已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我感到女儿和钟书并没有走远。周毅:杨先生,您觉得什么是您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杨绛: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历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周毅: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一段话,已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生命的参照坐标,不过也只说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期颐之境,几人能登临?如今您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吗?能谈谈您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吗?杨绛:我也不知道自己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我每天从床上起来,就想“今天不知又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人更了解些,相处更和洽些,这方面总有新体会。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摘编自《坐在人生边上》,《文汇报·笔会》2011年7月8日)2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公历生日是什么时候用起来的问题,杨绛表示她的父亲是维新派,在她一岁时满清灭亡,她就开始用起公历生日。B.被问到作品中利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时,杨绛认为写作纯属个人行为,不应追赶潮流,自己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C.关于跨界翻译《斐多》的原因,杨绛坦言是为了逃避亲人离世的悲痛,这不是怯懦的表现,苏格拉底给予她生活的勇气。D.关于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什么的问题,杨络认为这个品质是肯吃苦,这也是她亲身经历的艰苦孕育的智慧。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绛与《文汇报·笔会》在本次笔谈前就较为熟悉,有较多交流,《笔会》借此次访谈机会为杨绛和读者创造了交流的平台。B.周毅作为提问者,为访谈做了大量前期准备,了解杨绛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采用笔谈的方式可以让回答更加从容而深入。C.杨绛作为回答者,面对访谈问题给予了坦诚而真挚的答复,展现了一位走过百岁人生的作家、翻译家的精妙文笔和深刻哲思。D.副刊在一份报纸中承载了更多的文艺性和思想性,有相对独立的文化积淀与精神质地,不同于报纸的新闻版,不具有新闻性。22.本文是如何层层深入地展开对话的?请结合文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答案】20.B21.D22.①从回忆生日开始,到杨绛谈“回家”而终,由生谈到死,表现了杨绛的豁达通透。②从杨绛谈受到维新派的父亲的影响开始,到自己历经艰苦,也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人。③从谈杨绛作品的特点,到她从翻译作品中获取生活的勇气,表现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④从杨绛的文学创作谈到她对人生品质、人生境界的领悟,体现杨绛的生活智慧。【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不应追赶潮流”错,原话是“我生性不喜趋时、追风”,表达的是自己写作不追赶潮流,而不是所有人写作都不应该追赶潮流。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和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D.“不具有新闻性”错,副刊也会具有新闻性,如本文是在杨绛百岁生日来临之际完成的问答式访谈,这就包含了一个新闻背景。副刊的新闻性不像新闻版那样强调时效性,但副刊也要具有时代感、切中读者当下所关心的事物。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文章开头“请允许我以提问来向您恭祝百岁寿辰。您的生日是1911年7月17日。仔细论起来,您出生时纪年还是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尚未发生。请问,7月17这个公历生日您是什么时候用起来的”,谈论的是“生”的问题,文章结尾“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谈论的是死的问题,由生谈到死,表现了杨绛的豁达通透。“我父亲是维新派,他认为阴历是满清的日历,满清既已推翻,就不该再用阴历”谈论杨绛先生受到维新派的父亲的影响;“杨先生,您觉得什么是您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历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等谈论杨绛先生经历苦难,拥有信仰。“新文学革命发生时,我年纪尚小;后来上学,成长中很难不受新文学的影响……我也从未刻意回避大家所熟悉的‘现代气息’,如果说我的作品中缺乏这种气息,很可能是因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传统,旁汲西洋”谈论杨绛先生作品的特点;“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谈论杨绛先生从翻译作品中获取生活的勇气,表现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章前半部分谈论杨绛先生作品的特点,翻译《斐多》的原因等,侧重文学创作,“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等谈论杨绛先生对人生品质、人生境界的领悟,体现杨绛的生活智慧。(2021·贵州贵阳市·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民法典事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出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有哪些条例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2020年5月28日,中国网《中国访谈》就此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王轶。中国网:王院长,您好!感谢您做客《中国访谈》。王轶: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网:①?王轶: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民法典》,是这样一个体系架构。第一编是总则编,整部《民法典》的立法目的、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一般规则,以及不适合在《民法典》各分编中增加的规定内容(学术上把它称为立法技术的剩余),这些都放到总则编里,这是开篇。总则编之后是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物权编和合同编着重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着重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与人身关系有关的财产关系;侵权责任编既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益,又保护民事主体的财产权益。中国网:相较其他国家,我国《民法典》出台时间较晩,但是体现出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民法典》中哪些条例能够体现我们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呢?王轶:我们《民法典》的中国特色也好,时代精神也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它就是立足中国的实际,发扬中国的智慧,提出中国的方案,然后在回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的过程中自然产生出来的,想不这样都不行。如果不这样的话,就背离了中国人所分享的价值共识了。比如说,有一种特别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权,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在这次《民法典》物权编中有一个新名词叫“土地经营权”,它是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派生出来的,是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而进行的改变、调整、发展和完善。一个农村的居民通过家庭承包的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他可以在承包经营权的期限内,通过出租、入股的方式转让土地经营权,还可以拿这个土地经营权设定抵押权,然后向金融机构进行资金的融通。这个土地经营权是一个可以进入市场自由流转的权利。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新三权分置”在我们《民法典》物权编中的一个体现,具有很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网:②?王轶:人类正处在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的重要转型阶段,我们的《民法典》就编撰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文明转型期。在回应人类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阶段的新问题、新要求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法典》就会展现自己的时代精神。在《民法典》人格权编中,对个人信息这种在信息文明时代迫切需要得到保护的人格权益做出了非常全面、完善的回应,而且我们还回应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而给人格权益的确认和保障带来的新挑战。比如说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或者科学研究活动,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矩和准则,《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对网络侵权设置更为明确、详尽的规则。而且同样也是立足于信息文明时代,随着人类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看法的改变,《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对环境损害、对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相应责任的承担,也都做出了明确的回应。可以说这些都展现了《民法典》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我们这部《民法典》在人类法律文明史上能够有自己独特地位的关键所在。中国网:您刚才介绍的这些时代特色回答了中国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具有全球共性的。王轶:对,可以这么讲,我们是在人类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阶段,第一个借助《民法典》的方式整体回应这些新问题和新要求的。我相信,我们做的这种回应一定是对人类法律文明整体的一种贡献。中国网:③?王轶: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不代表它就不再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总在向前,法律体系也应该及时地进行发展和完善。我们进行《民法典》的编撰,其实也是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这次编撰的《民法典》可以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可靠的、基础的、核心的、关键的法制保障。我们还借助这次《民法典》的编撰,尝试用《民法典》来整体回应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这个重要的文明转型期所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可以说我们担当的任务和使命自古以来都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我们的法律文明不仅仅造福于中国人民,它得同时传播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去。我们希望这次做出的整体回应,也能够对人类文明的整体有所回馈。中国网:可以说《民法典》的出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凝聚了好几代法律人的心血。我相信随着它的作用陆续发挥,也会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加良好的法律保障。感谢王院长做客《中国访谈》,带来如此精彩的解读。(有删改)2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民法典》在总则编中交代了《民法典》的立法目的,确定了民法的调整对象,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及一般规则,也包含了立法技术的剩余。B.我国《民法典》体现出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是在立足中国实际、发扬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回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C.我国《民法典》编撰于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的特殊转型期,在世界上第一次整体回应信息文明时期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D.我国《民法典》的编撰发展和完善了我国法律体系,是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补充。2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民法典》各分编根据现实需求分别就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及财产关系、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做了相应的规定,确实是为“民”立法。B.“土地经营权”来自“土地承包经营权”,一个农村居民通过家庭承包的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承包期限内就拥有可以进入市场自由流转的土地经营权。C.侵权责任编立足信息文明时代的种种改变,明确从事人体基因、人体胚胎医学研究活动的规则,确定因损害环境、破坏生态而承担的责任,展现了法典的时代精神。D.我国《民法典》的出台意义重大,既能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法律保障,又能够对人类文明的整体有所回馈。25.根据访谈内容,在文中空缺处依次补出“中国网”采访王轶时提出的三个问题。【答案】23.C24.C25.①您能帮我们梳理一下我国《民法典》的体系架构吗?②我国《民法典》中哪些条例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呢?③您认为我国《民法典》的出台有哪些意义(作用)?【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我国《民法典》……在世界上第一次整体回应信息文明时期的新问题和新要求”错误。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的转型期,《民法典》回应的是转型期的新问题和新要求,而不是信息文明时期的。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侵权责任编立足信息文明时代的种种改变,明确从事人体基因、人体胚胎医学研究活动的规则”错误。“明确从事人体基因、人体胚胎医学硏究活动的规则”属于人格权编。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根据访谈内容,在文中空缺处依次补出“中国网”采访王轶时提出的三个问题。作答本题,实质上就是根据被采访者回答的内容,推断采访者的问题,即概括被采访者回答的主要内容,然后用问句的形式进行组织答案。由王轶回答的内容“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民法典》,是这样一个体系架构……”分析可知,回答的内容主要涉及我国《民法典》的体系架构,故此处可填写:您能帮我们梳理一下我国《民法典》的体系架构吗?由“在回应人类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阶段的新问题、新要求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法典》就会展现自己的时代精神”分析可知,这部分内容涉及《民法典》所展现的时代精神,故可填写:我国《民法典》中哪些条例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呢?由“在《民法典》人格权编中,对个人信息这种在信息文明时代迫切需要得到保护的人格权益做出了非常全面、完善的回应,而且我们还回应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而给人格权益的确认和保障带来的新挑战”“可以说这些都展现了《民法典》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我们这部《民法典》在人类法律文明史上能够有自己独特地位的关键所在”分析可知,这部分内容主要阐述的是《民法典》的意义,故可填写:您认为我国《民法典》的出台有哪些意义(作用)?(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抱着一摞书步下台阶,走出图书馆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位熟识的学长。三两句寒暄后,他便指着刚与我擦肩而过的老者说,那位便是宋学大师刘乃昌先生。我颇为诧异,转过头去,只看到一个模糊的背影,灰呢子大衣,鸭舌帽,还有不疾不徐的步履。这大概是二十七八年前的事了。那时的刘乃昌先生早已是颇有名气的学问大家,专攻两宋文学,尤致力于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的研究。只可惜,造化弄人,我竟没能亲耳聆听过先生的教诲。对于刘乃昌先生,我是只闻其名而未识其人。第一次与先生接触是在一个春光融融的午后,我有些冒昧地轻轻地敲了三下门,然后双手交叉忐忑不安地立于楼梯旁,紧张兮兮地望着不断下楼行色匆匆的一些陌生老师。朋友筹划出一本有关中学诗文的课外读物,很想找一位全国知名诗词研究专家来写序文,自然就想到了先生。这样的事情最终落在我身上,义不容辞却又心中惶恐,担心先生会一口回绝。正当我大汗淋漓之时,门开处,温文尔雅的刘先生走了出来。先生将我让至家中、落座后,便仔细询问来访的缘由。待我语无伦次地讲明来意,先生竞满口答应,并约定一周为限。我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