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2024届第一轮专项复习讲练-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附答案)_第1页
【中考历史】2024届第一轮专项复习讲练-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附答案)_第2页
【中考历史】2024届第一轮专项复习讲练-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附答案)_第3页
【中考历史】2024届第一轮专项复习讲练-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附答案)_第4页
【中考历史】2024届第一轮专项复习讲练-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历史】2024届第一轮专项复习讲练——专题0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目录【考点过关练】考点01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考点02两晋王朝的兴衰考点03江南地区开发与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04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真题试卷实战练】【重难创新练】考点0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2023上·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排除B项;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消灭了秦军主力,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内蒙古赤峰·校考模拟预测)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多有讨论,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从现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而历史学出版物和已发现文物证据更偏向于蒲圻说。这表明(

)A.赤壁之战发生久远 B.史学研究要参考诸多史料C.史书记载有模糊性 D.文物证据可决定历史真相【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从现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而历史学出版物和已发现文物证据更偏向于蒲圻说。”可知,对于赤壁之战的发生地有很大的争论,需要参考更多的史料做出判断,B项正确;题干未强调赤壁之战发生久远,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史书记载的不一致型,排除C项;文物证据可决定历史真相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河南周口·校联考三模)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由此可知,材料主要论述的是三国鼎立的(

)A.背景 B.影响 C.过程 D.结果【正确答案】B【详解】从材料“创造了”“推动了”可知,材料主要论述的是三国鼎立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形成后,孙刘联盟与曹魏势均力敌,彼此都不敢轻举妄动。如诸葛亮五出祁山,战斗范围很小。此外,交战范围仅局限于彼此交界之处,于广大地区损益不大。相对稳定的环境,为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综上所述,材料主要论述的是三国鼎立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诸如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等三国鼎立形成过程和结果的内容,排除CD项。故选B项。考点02两晋王朝的兴衰4.(2023·江苏·统考一模)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你认为他们探究的时代主题是(

)A.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短暂繁荣的历史时代【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三国归一”与“八王之乱”可以得出这个朝代为西晋,西晋完成了三国的统一但迅速的内乱,这一时期同时伴随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所以,他们探究的时代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没有体现出“三国归一”,排除C项;短暂繁荣的历史时代没有体现出“民族迁徙”,排除D项。故选B项。5.(2023·河南郑州·校联考模拟预测)下图是魏晋时期(220—420年)北方少数民族大批南徙示意图。这一现象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流域的(

)A.农业进步 B.民族交融 C.政治革新 D.文化繁荣【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南迁,促进了中原一区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比北方更先进,因此在农业方面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黄河流域在政治、文化方面都比北方更先进,排除CD项。故选B项。6.(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四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失土。正当他厉兵秣马,准备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描述的是,东晋初年(

)A.政府决意收复中原 B.政府阻挠将领北伐 C.政权被文臣所控制 D.政权落入武将手中【正确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的第一次北伐是祖逖北伐,当时东晋政权刚刚建立,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只想偏安。在祖逖的一番劝说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他去北伐了。于是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到淮阴驻扎,自己建造熔炉冶炼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开始北伐。经过4年多的苦战,祖逖率领的北代军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后来当祖逖抓紧积谷练兵,准备进军河北时,东晋朝廷派了一个督军戴渊来瞎指挥,祖逖处处掣肘。为此,满腔热忱的祖逖忧愤成疾,病死军中,第一次北伐失败,可以得出政府阻挠将领北伐,B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可知,政府并无心收复中原,只想偏安,排除A项;C、D项所述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7.(2023·湖南邵阳·统考一模)如图是东汉以后政权更替示意图,对该图的解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东汉和西晋是全国统一王朝 B.西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C.西晋与东晋曾呈现南北对峙 D.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政权很多【正确答案】C【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建立于317年。西晋灭亡于316年,因此东晋是在西晋灭亡后建立的政权,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东汉是全国统一王朝,280年,西晋统一了全国,东汉和西晋是全国统一王朝的表述与史实相符,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263年魏灭蜀,266年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西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的表述与史实相符,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政权很多的表述与史实相符,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8.(2023·广东广州·校考三模)魏晋以后,北方的铸币业基本停滞,人们用布帛谷粟替代金属货币成为一种常态,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不断扩大。这反映了当时(

)A.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D.北方社会不太安定【正确答案】D【详解】据题意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朝以实物取代货币,这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而同一时期的南方货币的使用范围却不断扩大,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由此说明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商业的繁荣,排除A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经济相对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03江南地区开发与北魏孝文帝改革9.(2022·广东·统考二模)下图是现存最早的《职贡图》节选,图卷原画描绘了南朝时期海外各国及国内少数民族使臣25人朝贡时恭顺的形象。此文物可印证南朝时期()A.经济发达贸易繁荣 B.少数民族移风易俗C.政治清明国运昌盛 D.对外交往兼容并包【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海外各国体现的是对外交往,国内少数民族使臣体现的是兼容并包,南朝在当时在中华文明的代表,D项正确;使者述职、进贡,这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朝贡贸易、宗藩体制,不是经济发达、少数民族移风易俗、政治清明,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0.(2023·安徽亳州·校联考模拟预测)《宋书》载:“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出(

)A.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动荡 B.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C.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宋书》载:“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书》为南朝宋国,古文的大意为荆楚在南方非常富有,扬州是吴地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的地区,这体现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在时间上和题干不吻合,排除D项;故选C项。11.(2023·广东湛江·湛江一中培才学校校考模拟预测)如图为我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示意图,这幅图可用来研究(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 C.淝水之战的过程 D.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西晋末年北方人口南迁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内迁,体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D项正确;早期国家的产生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班超出使西域是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3·山东青岛·统考二模)《魏书》载:“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这一号令(

)A.引发了农民起义导致北魏灭亡 B.推动了北魏完成了全国统一C.阻碍了中原社会发展 D.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可知,这是说汉话,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D项正确;说汉话会增强民族认同感,不会引发农民起义导致北魏灭亡,排除A项;北魏没有完成全国统一,排除B项;改革促进了中原社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3.(2023·河南周口·校联考二模)有学者指出:“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鲜卑族拓跋部曾经相当落后、保守,并与华夏文明格格不入。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地接受汉文化。”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促进民主制发展 C.结束了分裂状态 D.改变了国贫现象【正确答案】A【详解】根据“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地接受汉文化”可知,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促进民主制发展,表述错误,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没有反映改变了国贫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14.(2023·乌鲁木齐·统考模拟预测)“(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是(

)A.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B.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的交流C.西晋灭吴并统一了中国 D.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魏,不是汉代,排除A项;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也是汉代,排除B项;当时西晋已经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15.(2023·江苏无锡·校考二模)如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少数民族的汉化【正确答案】C【详解】三张图片反映的是胡汉人之间,在信仰、服饰、饮食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反映出民族交融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方面的集权加强,排除A项;魏晋时期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双向的融合,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汉化,排除D项。故选C项。16.(2020·广西梧州·统考二模)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学习借鉴、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繁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通道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下图)材料三:(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什么道路?根据材料一概括,这条道路的开通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中的图与材料三《宋书》记载的现象有何联系?(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4)从西域道路的开通、江南经济的开发,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正确答案】(1)丝绸之路;促进汉与西域的往来(或使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联系: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经济迅速发展);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经济迅速发展)。(答出一点即可。)(3)耕地面积增加;农业发达;手工业兴盛。(答出一点即可。)(4)启示:坚持对外开放;国家统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定环境;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合理利用劳动力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通道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根据“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汉与西域的往来(或使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材料二反映的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材料三记述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因此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那时候,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的重视发展经济,兴修了许多水利。经过南北方领导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了。(3)根据材料三“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可归纳出耕地面积增加;农业发达;根据“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归纳出手工业兴盛。(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对外开放;国家统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定环境;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合理利用劳动力等。考点04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7.(2023·云南昭通·校考三模)“齐民”就是平民百姓的意思,“要术”指的是谋生的重要方法。简单地说,《齐民要术》这本书就是他为百姓的生存总结出来的一些生产和生活的技术、经验。文中“他”是指(

)A.宋应星 B.贾思勰 C.徐光启 D.郦道元【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的农学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项正确;宋应星代表作是《天工开物》,排除A项;徐光启代表作是《农政全书》,排除C项;郦道元代表作是《水经注》,排除D项。故选B项。18.(2023·陕西榆林·校考三模)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如图是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摹本·局部)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欧阳询【正确答案】A【详解】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书法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书圣。《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A项正确;BCD项中的人物擅长楷书,且都没有创作过《兰亭集序》,排除BCD项。故选A项。一、选择题1.(2022·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试卷)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排除B项;郾城大捷是指岳飞指挥岳家军将士以少胜多,在平原旷野地区大败完颜宗弼(兀术)所统率的金国女真军队主力,取得郾城大捷,排除D项。故选C项。2.(2022·山东日照·中考真题试卷)“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一场最出自苏轼的名篇,它描述了(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正确答案】C【详解】据材料“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可知,材料出自苏轼的名篇《前赤壁赋》,它描述了孙刘联军与曹操展开的赤壁之战情景,C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地区)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展开的战略决战,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大胜前秦军,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山东东营·统考中考真题试卷)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是(

)A.西汉形势图 B.三国鼎立形势图 C.元朝形势图 D.明朝形势图【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魏、蜀、吴”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形势图。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B项正确;西汉、元朝、明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魏、蜀、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4.(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试卷)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正确答案】A【详解】根据图示可知这一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区域经济江南地区的开发”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短暂统一这一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内迁,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带来的技术和劳动力等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时期,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排除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试卷)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各国相互征战,经济遭到破坏,社会动荡,北方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进行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混战的局面,此后孝文帝进行改革,排除A项;唐末黄巢起义使传统的北方门阀士族遭到毁灭性打击,排除C项;消除了民族隔阂,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6.(2023·海南·统考中考真题试卷)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C.高产作物引进D.农民辛勤劳动【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可知,题干材料重点强调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的辛勤劳动,D项正确;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工具改进是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项;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产作物引进,排除C项。故选D项。7.(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试卷)《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③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区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题意,天下无事对应社会安定,时和年丰对应区自然条件优越,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使得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由此可知ABC项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8.(2023·山东聊城·统考中考真题试卷)“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这段文字评述的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晋武帝 D.北魏孝文帝【正确答案】D【详解】据题干“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因此,材料评述的是北魏孝文帝,D项正确;汉高祖、汉文帝、晋武帝都是汉族政权的皇帝,而“去夷即华”强调的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ABC项。故选D项。9.(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试卷)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是祖冲之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D项正确;张仲景是医学家,排除A项;贾思勰是农学家,排除B项;王羲之是书法家,排除C项。故选D项。10.(2022·内蒙古包头·统考中考真题试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C.奠定了隋唐统一的基础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可知,这些因素都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实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南宋,排除A项;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说法太绝对,差异没有消除,排除B项;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吴国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二、综合题11.(2021·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试卷)国家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希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是主权国家的神圣职责。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促进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材料三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许倬云《万古江河》(1)根据材料一,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向、传播路线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往的特点。(2)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主导者,如今重铸丝绸之路,有何现实价值?(3)材料二中“魏主下诏”指的是我国古代哪次改革?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根据材料三,结合古代史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文化”的例子。(至少举两例)(5)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学习,你有何启示?【正确答案】(1)以商贸为主,丝绸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2)有助于中国周边外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国际经济新格局;有助于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拓展中国战略空间。(3)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上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加速封建化进程,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4)与少数民族:张骞通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与其他国家:佛教传入、玄奘西游、四大文明外传、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影响朝鲜、日本,形成中华文明圈。(5)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详解】(1)由材料“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说明以商贸为主,丝绸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由材料“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说明以陆路为主;由材料“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说明具有双向性。(2)重铸“丝绸之路”有利于应对地区大国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国际经济新格局;有助于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拓展中国战略空间。重铸“丝绸之路”,相关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家通过签订相关协议消除贸易壁垒,从而扩大了进出口规模,优化区域间的资源配置增强了区域组织的国际竞争力,形成国际经济新格局;重铸“丝绸之路”,有利于西部地区开发建设,有利于维护国防安全,有利于中国战略纵深发展,有利于确保能源供应,有利于经济安全。(3)北魏皇室为拓跋,碑文孝文帝改革改拓跋姓为元。为由材料“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指北魏孝文帝改革。关于“作用”,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民族融合等角度作答。(4)关于“例子”,可以分与少数民族和与其他国家两个方面。关于与少数民族,可以列举张骞通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关于与其他国家,可以列举:佛教传入、玄奘西游、四大文明外传、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5)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以史为鉴,可以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等角度说明。12.(2021·内蒙古包头·统考中考真题试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但国家事务异常繁多,篆书字画很多,书写速度慢,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摘编自纪云华等《中国文化简史》材料二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材料三

长期以来,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仿照汉字创立片假名和平假名。自此,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契丹原来没有文字,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以汉字偏旁拼合而成契丹文字。西夏文字是元昊等人模仿汉字创造而成的。——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演变的趋势,并简析秦统一文字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发展的条件,举出代表“晋字”最高成就的书法作品。(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解。【正确答案】(1)趋势:书写各异到统一;由繁变简。作用:文字的统一,使得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总之,文字的统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2)条件: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使用得到推广;书法家们的推动作用: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举例:王羲之《兰亭集序》(3)理解: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些民族和部分东亚国家借用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使汉字的使用与发展具有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至今还在使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可知,这体现的趋势依次是,书写各异到统一,由繁变简。根据所学可知,作用有,文字的统一,使得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总之,文字的统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可知,这体现的条件依次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使用得到推广,书法家们的推动作用,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最高成就的书法作品是王羲之《兰亭集序》。(3)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应这样理解,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一些民族和部分东亚国家借用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使汉字的使用与发展具有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至今还在使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选择题1.(2022·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试卷)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

)A.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 C.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可知,该上书反映了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B项正确;题干材料阐述的兴办学校从重要性,没有涉及健全法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东晋重视教育,没有涉及轻视武将,排除C项;王导出身琅琊王氏,是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不是平民,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江苏宿迁·统考中考真题试卷)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军事因素 D.环境因素【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可知,反映的是天气因素对都城的影响,属于自然环境的因素,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迁都的政治因素,排除A项;天气问题与文化和军事因素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二、论述题3.(2023·山东济南·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期)事件公元前356年商鞅主持变法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创新制度、巩固统一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形成大一统局面5世纪末孝文帝改革问题: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150字左右)【正确答案】示例:观点: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论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可以得出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详解】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题,需要从材料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进行论述,要做到史论结合。如:根据表格“商鞅主持变法”、“孝文帝改革”可归纳观点为: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论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可以得出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4.(2022·福建福州·福建省福州第十六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被继承下来,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与同化,由此形成了自具特征、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曾多次南下入侵中原,但军事征服的结果,不是汉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这些入侵者总是迅速、完全地被以汉族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所同化。——摘编自缪德良《中国传统文化要略》(1)根据材料,简述中国传统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的原因。(2)小历同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原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具有独创性。”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正确答案】(1)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2)[答案一]判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