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综合复习(易错60题23大考点)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与专题训练(苏科版)(解析版)_第1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综合复习(易错60题23大考点)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与专题训练(苏科版)(解析版)_第2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综合复习(易错60题23大考点)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与专题训练(苏科版)(解析版)_第3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综合复习(易错60题23大考点)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与专题训练(苏科版)(解析版)_第4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综合复习(易错60题23大考点)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与专题训练(苏科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八年级上册物理综合复习(易错60题23大考点)训练范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4~5章。TOC\o"1-3"\h\u【考点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2【考点2长度的估测】 2【考点3刻度尺的使用】 3【考点4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考点5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3【考点6时间的测量】 4【考点7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5【考点8参照物及其选择】 5【考点9速度与物体运动】 5【考点10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6【考点11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7【考点12匀速直线运动】 7【考点13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8【考点14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8【考点15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9【考点16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9【考点17探究光折射的特点】 10【考点18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11【考点19光学实验设计与探究】 11【考点20透镜的光路图】 12【考点2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2【考点2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其他应用】 12【考点23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13【考点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1.(2023秋•南岗区校级期中)下列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A.1.7m=1.7m×100=170cm B.1.7m=1.7m×100cm=170cm C.1.7m=1.7×100cm=170cm D.1.7m=1.7cm×100=170cm【答案】C【分析】物理量的单位换算,例如1.7m,前面的1.7是倍数,只是对后面的单位m进行单位换算,换算到合适的单位,最后整理成最简结果。【解答】解:正确的换算过程为:1.7m=1.7×100cm=170cm。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2.(2021秋•登封市期中)日常防疫中佩戴口罩已经成为大家的习惯。如图所示是常用的一次性口罩,在测量口罩的尺寸时记录了数据“175×95”,数据的单位应该是()A.dm B.cm C.mm D.μm【答案】C【分析】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和长度单位的认识,可得出答案。【解答】解:如图,测量口罩的尺寸时记录了数据“175×95”,长175mm、宽95mm,所以数据的单位应该是mm。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3.(2023秋•中山区期中)小明裤子吊牌上标注的型号是“(L号)175/80A”。在国家标准GB/T335中规定,裤子型号斜线前后的数字分别表示人体高度和人的腰围,斜线后面的字母表示人的体形特征,则该同学的身高为17.5dm,腰围的数据是80cm。(均填合适单位)【答案】dm;cm。【分析】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物体长度有个初步的了解,结合对生活实际的认识,填入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该同学的身高为17.5dm,腰围的数据是80cm。故答案为:dm;cm。【考点2长度的估测】 4.(2023•丰城市校级模拟)某同学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忘记写单位,下列数据的单位是“厘米”的是()A.水杯的高度是13.2 B.一支铅笔的长度是0.18 C.物理书的长度是1.8 D.小明的身高是16.4【答案】A【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个物体的长度有个初步的了解,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A、水杯的高度是13.2cm,符合实际;故A正确;B、一支铅笔的长度是0.18m;故B错误;C、物理书的长度是1.8dm;故C错误;D、小明的身高是16.4dm;故D错误;故选:A。5.(2021秋•海珠区期末)身高1.6m的小明站在单杠下,如图所示,对单杠高度最合理的估计是()A.1.8m B.2.0m C.2.4m D.3.0m【答案】C【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个物体的长度有个初步的了解,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图中单杠的高度约是人身高的1.5倍,人身高约1.6m,故单杠高度约2.4m。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6.(2021秋•滑县校级月考)小明裤子吊牌上标注的型号是“(L号)175/80A”。在国家标准GB/T335中规定,裤子号型斜线前后的数字分别表示人体高度和人的腰围,斜线后面的字母表示人的体形特征,则该同学的身高为17.5dm(填单位),腰围的数据是80cm。【答案】dm;80。【分析】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物体长度有个初步的了解,结合对生活实际的认识,填入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裤子吊牌上标注的型号是“(L号)175/80A”。是指该同学的身高为17.5dm,腰围的数据是80cm。故答案为:dm;80。【考点3刻度尺的使用】 7.(2021秋•丛台区期末)测量你的身高时,最好选用()A.分度值是毫米的直尺 B.分度值是厘米的3m软尺 C.分度值是为毫米的2m直尺 D.分度值是为毫米的2m卷尺【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刻度尺测量精度的了解和根据测量精度选择刻度尺的能力。【解答】解:对人的身高的测量,测量精度要求较高,可选用分度值是为毫米的刻度尺,所以选项B不科学;人的身高较大,分度值是毫米的直尺不能满足量程需要,所以选项A不合理;人的身高是直立的用卷尺不便于测量,所以选项D不科学。故选:C。8.(2020秋•长春期中)如图中(a)、(b)、(c)三图为三种测量木条MN长度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中()A.图a是正确的 B.图b是正确的 C.图c是正确的 D.都有错误【答案】D【分析】(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有:被测物体的一端对其刻度尺的0刻度线,若0刻度线磨损,可对其下一个刻度值;被测物体的边缘要贴紧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2)正确的读数方法是: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解答】解:A、物体的边缘未与0刻度线对齐,故A错误;B、读数时,视线未与刻度尺面垂直;故B错误;C、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为贴紧被测物体;故C错误;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9.(2022秋•铜官区校级月考)认识刻度尺:如图所示,该刻度尺的量程是0~8cm,每一大格是1cm,每一小格(分度值)是1mm,用该刻度尺测量时,图中物体的长度是3.40cm。【答案】0~8cm;1cm;1mm;3.40。【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刻度尺上最小的一格代表的长度是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由图知此刻度尺的左边标有的单位是:cm,最大示数为“8”,所以该刻度尺的量程为0~8cm;由图知,一大格为1cm;在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c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1mm;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用此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应该估读到0.01cm,物体的左边与“0”刻度线对齐,右边与3.4cm刻度线对齐,读作3.4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40cm。故答案为:0~8cm;1cm;1mm;3.40。【考点4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0.(2023秋•宜春期中)如图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直径的几种测法中,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刻度尺的使用及常用的特殊测量方法﹣﹣辅助工具法。【解答】解:A、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应从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线开始测量,图中测量方法会使测量值偏小,故A错误;B、图中直接用刻度尺来寻找圆柱体的直径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三角板与刻度尺的刻线不一定垂直,故B错误;C、图中所示的方法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的直角边所对应的示数即为圆柱体直径的大小,故C正确;D、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应从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线开始测量,图中测量方法会使测量值偏小,故D错误。故选:C。11.(2022秋•汝阳县期末)小明用一刻度尺对某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多次测量,测量值分别是36.3cm、36.4cm、39.4cm、36.4cm,此物体的长度应记作()A.37.1cm B.36.3cm C.36.37cm D.36.4cm【答案】D【分析】在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求平均值时,要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判断,把错误数据删除,然后进行平均,并且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与原始数据保持一致。【解答】解:分析四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39.4cm这个数据与其他三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所以其它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为:≈36.4cm。故选:D。12.(2023秋•电白区期中)王小东对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五次精确测量,记录如下:25.1mm、25.2mm、27.3mm、25.3mm、25.3mm、根据记录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其中有一次测量值明显是错误的,它是27.3mm,此次测量最接近真实值的测量值是25.2mm。【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其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但只准确到分度值所对应的那一位,如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则准确到毫米级,毫米级以下为估计值;(2)为了减小误差通常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数据处理时通常是先将错误数据删除,然后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1)由题意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所记录的测量数据应该准确到毫米级,27.3mm与其他4个测量数据相差较大,所以27.3mm这个记录数据是错误的;(2)排除错误数据27.3mm之后,将数据25.1mm,25.2mm,25.3mm,25.3mm相加后求平均值,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5.2mm。故答案为:1mm;27.3mm;25.2mm。13.(2023秋•龙亭区校级期中)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进行测量,图中的刻度尺分度值是1mm;测得物体的长度是1.40cm。【答案】1mm;1.40。【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1.4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1.40cm。故答案为:1mm;1.40。【考点5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4.(2023秋•永福县期中)要想比较准确的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线的长度,比较好的办法是()A.用三角板直接去测量 B.用量程较大的直尺直接去测量 C.用弹性不大的软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后再用直尺测出线的长度 D.用分度值较小的直尺直接去测量【答案】C【分析】由于地图上铁路线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曲线,不是一条直线,所以我们不能用刻度尺去直接测量铁路线的长度,所以我们就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化曲为直”法来进行测量;测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线长度以后,用长度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线的实际长度。【解答】解:找一段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逐段重合,记下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长度,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线的长度,所以选项A、B、D不符合要求。故选:C。15.(2023秋•天桥区校级月考)(多选)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长度的测量正确的是()A.图甲中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B.图乙中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出纪念币的直径为2.0cm C.图丙中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可以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D.图丁中把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N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则金属丝直径D=【答案】ACD【分析】(1)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以通过车轮转动的圈数和车轮周长间接得到;(2)刻度尺的分度值(或叫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都不能直接利用刻度尺准确测量,需要应用累积法由多求少;(4)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通过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间接得到。【解答】解:A、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可以测出,要测量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故A正确;B、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纪念币左端与2.00cm对齐,右端与4.00cm对齐,所以纪念币的直径为L=4.00cm﹣2.00cm=2.00cm,故B错误;C、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测量纸的厚度时,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故C正确;D、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故D正确。故选:ACD。16.(2021秋•东莞市校级期末)将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在笔杆上紧密缠绕25圈,如图所示,这把尺的分度值是0.1cm,线圈长度是5.00cm,金属丝的直径是0.20cm。【答案】0.1;5.00;0.20。【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已知线圈宽度和圈数,两者之比就是金属丝的直径。【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线圈左侧与10.00cm对齐,右侧与15.00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15.00cm﹣10.00cm=5.00cm,金属丝的直径为d==0.20cm。故答案为:0.1;5.00;0.20。【考点6时间的测量】 17.(2023秋•韩城市月考)按要求填空。(1)使用刻度尺前,要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在测物体的长度时,图1两种方式中正确的是甲(选填“甲”或“乙”),铅笔的长度应为3.40cm。(2)如图2所示的秒表记录了小红测试800m跑所用时间,应记为222s。【答案】(1)量程;甲;3.40;(2)222。【分析】(1)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从0刻度线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注意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2)秒表中间的小表盘代表分钟,周围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解答】解:(1)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量程和分度值,观察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在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故图1中甲正确,乙错误;物体的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物体右端与3.4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3.40cm。(2)秒表中间的小表盘上,每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指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小表盘的读数为3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每个小格代表0.1s,因分针已过3与4之间的一半,秒针应读30~60之间的数值,即大表盘指针的读数为42s,秒表的读数为3min42s=222s。故答案为:(1)量程;甲;3.40;(2)222。【考点7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18.(2021秋•单县校级期中)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 B.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C.由于眼睛不可能估计得非常准,所以没必要估读 D.测量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答案】D【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解答】A、测量时应该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读值,再多估读几位没有意义,故A错误;B、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不可能完全相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B错误;C、为了减小误差,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这是有必要的,故C错误;D、求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是减小误差有效的方法之一;故D正确;故选:D。19.(2023秋•鹰潭期中)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一把钢尺在20℃时是准确的,如果在0℃时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的长度数值比实际长度大。(选填“小”或“大”).这个偏差属于测量中的误差(选填“错误”或“误差”)。【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因为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钢尺由20℃的环境换到0℃的环境当中时,钢尺的分度值变小,所以测量值偏大,就是测量过程所说的误差。【解答】解:由于钢的热胀冷缩程度比较大,在0℃时由于钢尺的收缩,尺子长度变小,所以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这个偏差属于测量中的误差。故答案为:大;误差。【考点8参照物及其选择】 20.(2023秋•抚顺期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词和歌曲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远树来”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B.“忽然月羞躲云中,原是晚云遮明月”,“月”静止是以“云”为参照物 C.“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竹排”运动是以竹排上的人为参照物的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运动是以“山”为参照物的【答案】D【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解答】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远树”的位置不变,“远树”是静止的,故A错误;B、“月羞躲云中”意思是月亮躲在云里面,因此以“云”为参照物,月亮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月”是运动的,故B错误;C、竹排在江中运动,“竹排”相对于竹排上的人的位置不变,所以“竹排”运动是以竹排上的人为参照物的,故C错误;D、以“山”为参照物,“轻舟”的位置发生变化,故“轻舟”的运动是以“山”为参照物,故D正确。故选:D。21.(2022秋•兴化市期末)我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C919试飞期间,一伴飞飞机与C919朝同一方向沿直线匀速飞行,题图为伴飞飞机上的科研人员某时刻通过舷窗所看到的C919图景,已知伴飞飞机的速度比C919的大,则一段时间后科研人员看到的图景可能是()A. B. C. D.【答案】A【分析】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飞机C919试飞期间,伴飞飞机与C919朝同一方向沿直线匀速飞行,伴飞飞机的速度比C919的大,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C919应该相对于伴飞飞机向后运动,故A图符合实际情况,故A正确。故选:A。22.(2022秋•嘉鱼县期末)元旦假期,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快速的向后“飞去”,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同时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则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45km。【答案】汽车;90;45。【分析】(1)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2)根据图示速度计可以直接读出汽车行驶的速度;(2)利用s=vt求出汽车30min行驶的路程。【解答】解:(1)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以汽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相对与汽车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所以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去”;(2)由图可知,速度计的分度值是5km/h,其示数,即汽车的速度:v车=90km/h;(3)汽车的行驶时间t=30min=0.5h,由v=可得,汽车通过的路程:s=v车t=90km/h×0.5h=45km。故答案为:汽车;90;45。23.(2021秋•江油市期末)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①v甲=4m/s;②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向西运动;③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静止(后两空选填“静止”“向东运动”或“向西运动”)。【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根据三个图象,分别分析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求出甲、乙、丙的运动速度;进行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解答】解:①左边图象是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则甲车的速度v甲===4m/s;②右边图象是v﹣t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乙的速度v乙=6m/s;丙的速度v丙=4m/s;已知甲、乙同时、同地向东运动,由于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所以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即向西运动;③已知甲、丙同时、同地向东运动,由于甲车的速度等于丙车的速度,所以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是静止的。故答案为:①4m/s;②向西运动;③静止。24.(2022秋•陈仓区期末)最近,渑池县市区内出现小鹿电动车,方便了市民出行。某同学放学后骑车回家时,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运动,他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他先以2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6min,等红灯用了1min,又以2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3min,他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21.6km/h。【答案】汽车;21.6。【分析】(1)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2)根据总路程与总时间,再由v=求出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解答】解:(1)路旁的树木相对于该汽车的位置不断变化,以汽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木是运动的;(2)根据v=可知,该车前6min=0.1h行驶的路程:s1=v1tl=26km/h×0.1h=2.6km;该车后3min=0.05h行驶的路程:s2=v2t2=20km/h×0.05h=1km;汽车行驶的总路程s=s1+s2=2.6km+1km=3.6km,汽车的运动时间t=t1+t2+t3=6min+1min+3min=10min=h,汽车的平均速度v===21.6km/h。故答案为:汽车;21.6。【考点9速度与物体运动】 25.(2023秋•山亭区期中)一辆小车沿直线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正确的是()A.小车在0﹣﹣6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车在0﹣﹣2s内做加速运动 C.小车在2﹣﹣4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车在4﹣﹣6s内的速度为5m/s【答案】D【分析】(1)由s﹣t图象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先均匀增加、后不变、再均匀增加,据此分析;(2)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3)根据图象可知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运动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比较其大小;(4)根据v=可求速度。【解答】解:AB、由s﹣t图象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先均匀增加、后不变、再均匀增加,故物体在6s内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C、由图象可知,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则以地面为参照物,物体静止,故C错误;C、物体在4~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5m=10m,运动时间为2s,速度v==5m/s,故D正确。故选:D。26.(2021秋•晋江市期中)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做匀速运动(填“匀速”或“变速”),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甲和丙;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根据第一个图象,分析出甲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求出甲的运动速度;根据第二个图象,分析出乙和丙的运动速度;比较三者的大小关系,得出第一个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都运动5s,谁的速度大,谁运动的路程就长,谁就在最前面。【解答】解:由第一个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是一个定值,即甲做匀速运动;当甲运动的路程为20m时,运动的时间是5秒,运动的速度v甲===4m/s;由第二个图象可知,乙、丙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乙的速度v乙=6m/s,丙的速度v丙=4m/s;由分析可知:甲和丙的速度是相等的;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为乙的速度是最大的,经过5s,乙运动的路程就是最长的,所以乙在最前面;故答案为:匀速;甲;丙;乙。【考点10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7.(2023秋•浉河区月考)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其速度可达35m/s;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其速度可达108km/h;空中飞得最快的是尖尾雨燕,其速度可达5km/min。如果让这三种动物一起比赛,冠军是()A.猎豹 B.旗鱼 C.尖尾雨燕 D.无法比较【答案】C【分析】通过直接比较速度的大小也可以比较运动的快慢,速度大的运动的快,速度小的运动的慢,此题还需要统一单位。【解答】解:猎豹的速度是40m/s,40m/s=40×3.6km/h=144km/h;旗鱼的速度是108km/h;尖尾海燕的速度5km/min=5×60km/h=300km/h;因此,速度最快的是尖尾海燕,最慢的是旗鱼;故选:C。28.(2022秋•丰南区期中)物“运动会”中龟兔的赛跑。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运动路程的长短,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程度。【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有两种:(1)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2)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解答】解: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判断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裁判员”通过比较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物理学中用(平均)速度表示运动快慢的程度。故答案为: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运动路程的长短;速度。【考点11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29.(2023秋•江岸区校级月考)汉口江滩景色宜人,每天都有大量市民到河边散步,甲、乙两名同学周末在江滩绿道上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他们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乙速度先增大后不变再增大②在6.5s时,v甲<v乙③在19~24s内,乙相对于甲向西运动④第4s时,甲、乙两人相距18.4m⑤4~2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7.6m/s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答案】B【分析】(1)在s﹣t图像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据此判断乙的运动状态;(2)根据图中信息,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的速度和乙在3s~8s的速度,据此判断在6.5s时,甲、乙的速度关系;(3)在19~24s内,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乙相对于甲的运动方向;(4)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第4s时,甲、乙运动的路程,据此求此时甲、乙之间的距离;(5)根据速度公式求出4~24s内,乙的平均速度。【解答】解:①由图可知,乙在3s~8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8s~24s处于静止状态,24s~30做匀速直线运动,故①错误;②由图可知,甲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39m﹣24m=15m,则甲的速度v甲===0.5m/s,乙在3s~8s内通过的路程为38m,则乙在3s~8s内的速度v乙===7.6m/s,所以在6.5s时,v甲<v乙,故②正确;③由图可知,在19~24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而甲向东运动,所以乙相对于甲向西运动,故③正确;④由v=可知,第4s时,甲通过的路程s甲′=v甲t2=0.5m/s×4s=2m,乙通过的路程s乙=v乙t2′=7.6m/s×(4s﹣3s)=7.6m,甲、乙之间的距离Δs=24m+2m﹣7.6m=18.4m,故④正确;⑤由图可知,4~24s内乙通过的路程38m﹣7.6m=30.4m,则4~24s的平均速度v===1.52m/s,故⑤错误;综合以上分析可知,②③④正确、①⑤错误。故选:B。30.(2023秋•滨城区期中)(多选)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t图象,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CD段汽车的运动速度比OA段汽车的运动速度快 C.BC段汽车运动的速度为30km/h D.汽车在4h内运动的路程为60km【答案】BD【分析】物体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说明物体静止;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BC段的平均速度。【解答】解:A、AB段汽车的路程不随时间而变化,则汽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B、vCD===30km/h,vOA===15km/h,CD段汽车的运动速度比OA段汽车的运动速度快,故B正确;C、BC段的平均速度是vBC===15km/h,故C错误;D、由图可知,汽车在4h内运动的路程为60km,故D正确。故选:BD。31.(2023秋•白塔区期中)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路程v﹣t时间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0~5s内,乙车做匀速(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车的速度。在这段时间内,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填“东”或“西”)运动。(2)在t=15s时,甲、乙两车相距10m。【答案】(1)匀速;小于;西;(2)10。【分析】(1)在s﹣t图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远,速度越大;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可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的运动情况;(2)由图可知,在t=15s时,甲、乙两车的位置,据此求出甲、乙两车的距离。【解答】解:(1)由图可知,0~5s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所以此时段,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0~5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由v=可知,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后运动,即向西运动;(2)由图可知,在t=15s时,甲、乙两车的距离Δs=30m﹣20m=10m。故答案为:(1)匀速;小于;西;(2)10。32.(2023秋•福鼎市期中)学校军训拉练时,一列队伍长100m,若以2m/s的速度匀速前进,小明同学为了传达信息从队尾以3m/s的速度追到队伍前面,接着他又以相同的速度返回队尾。小明追赶队伍时,以队伍为参照物他是向前(选填“前”或“后”)运动。他在整个往返过程中通过的路程是360m。【答案】前;360。【分析】(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2)小明从队尾跑到队首,小明和队伍同向运动,小明相对于队伍的运动速度是两者之差,小明要通过队伍的长度,知道小明的相对速度和运动的长度,求出小明从队尾到队首的时间。小明从队首跑到队尾,小明和队伍相向运动,小明相对于队伍的运动速度是两者之和,小明要通过队伍的长度,知道小明的相对速度和运动的长度,求出小明从队首到队尾的时间;知道他在整个往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和速度,利用速度公式计算他在整个往返过程中共走的路程。【解答】解:小明追赶队伍时,小明和队伍之间有位置的变化,而且小明的速度大于队伍的速度,则以队伍为参照物,小明是向前运动;小明从队尾到队首相对于队伍的速度为:v=v小明﹣v队=3m/s﹣2m/s=1m/s,由v=可知,小明从队尾到队首的时间:t===100s,小明从队首到队尾相对于队伍的速度为:v′=v小明+v队=3m/s+2m/s=5m/s,小明从队首到队尾的时间:t′===20s,所以小明往返一次的时间:t总=t+t′=100s+20s=120s,故他在整个往返过程中共走的路程:s总=v小明t总=3m/s×120s=360m。故答案为:前;360。【考点12匀速直线运动】 33.(2023秋•青秀区校级月考)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得一定越快 B.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的路程一定越长 C.物体的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反比 D.物体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正比【答案】A【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都是不变的,而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实际上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时间t是原来的几倍,路程s就是原来的几倍,其速度v=是不变的。【解答】解:A、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得一定越快,故A正确;B、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根据s=vt,物体的运动时间未知,速度大,路程不一定大,故B错误;CD、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是一个定值,所以速度与时间和路程大小都无关,故CD错误。故选:A。34.(2020秋•抚顺县月考)在物理学中,用s﹣t图象和v﹣t图象都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图中用来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B段和EF段,表示物体静止状态的是BC段.【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对路程﹣﹣时间图象来说,物体做匀速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图象为一正比例函数图象;(2)对速度﹣﹣时间图象来说,物体做匀速运动时,速度为一定值,图象为一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解答】解:由s﹣t图象可知,AB段随着时间的增加,物体经过的路程也在增加,而且成正比,比值不变,所以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BC段时间在增加,但距离没变,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由v﹣t图象可知,DE段随着时间的增加,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做的是加速运动,EF段,时间在增加,但速度保持不变,此时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答案为:AB;BC。【考点13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35.(2023秋•辽宁期中)(多选)小明从家中出发到车站,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其路程s与时间t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一直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OA段速度较小,是小明的步行图象 C.0~25min的平均速度为72m/s D.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m/s【答案】BD【分析】该图是路程﹣时间图象,由图可看出:从家中出发到车站的总路程为3600m;整个过程可分作两个阶段:①0~25min行驶的1800m,②25~30min行驶的1800m;然后结合速度公式来分析比较得出结论。【解答】解:由图知:从家中出发到车站总路程为3600m,其中前一段1800m用了25min,速度为:v1===1.2m/s,第二个1800m用了30min﹣25min=5min,速度为:v2===6m/s,因为v1<v2,所以小明在前半段(OA段)步行,后半段(AB段)骑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2m/s,故BD正确、AC错误。故选:BD。36.(2023秋•龙马潭区期中)无人机航拍影像具有高清晰、高现实性的优点,交警部门常利用无人机进行高速公路通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如图甲所示。一架无人机竖直向上运动,前6s运动了30m,最终到达95m的高空,图乙是这架无人机的v﹣t图像,无人机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6.3m/s,在第6s至第10s内,无人机做匀速(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无人机在最后5s的平均速度是5m/s。【答案】6.3;匀速;5。【分析】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无人机全程的平均速度;分析图乙可知在第6s至第10s内无人机的运动状态;先求出无人机在最后5s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无人机在最后5s的平均速度。【解答】解:由图乙知无人机竖直向上运动到95m上空时用的时间为15s,无人机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6.3m/s;由图像可知在第6s至第10s内,无人机的速度保持不变,所以无人机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题意知,无人机在最后5s的路程s′=95m﹣30m﹣6s×10m/s=25m,无人机在最后5s的平均速度:v′===5m/s。故答案为:6.3;匀速;5。37.(2023秋•潍城区期中)2023年10月,第二届山东省自行车城市联赛总决赛在潍坊举行,本届自行车赛以“骑聚峡山向未来”为主题,共分为四个组别。其中竞技组人员环湖骑行全程,赛程信息如图甲所示。竞技组第一名骑行者中途补水休息用时5分钟,总用时2小时,求:(1)竞技组第一名全程平均速度;(2)“配速”(通过每千米路程所需要的时间)是自行车赛中经常使用的术语,选手骑行过程中,测速软件上显示“配速”4min/km,该选手骑行的速度;(3)如图乙所示,这是选手在某段时间“配速”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在哪一时刻骑行最快,并分析说明。【答案】(1)竞技组第一名全程平均速度为40km/h;(2)该选手骑行的速度为15km/h;(3)配速是通过每千米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配速越大,运动越慢;配速越小,运动越快。由图知t2时刻的配速最小,运动速度最快。【分析】(1)知道全程距离、第一名总用时,利用速度公式求竞技组第一名全程平均速度;(2)知道“配速”(通过每千米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该选手骑行的速度;(3)配速是通过每千米路程所需要的时间,此数值越大,运动越慢,此数值越小,运动越快。【解答】解:(1)全程距离s=80km,第一名总用时t=2h,竞技组第一名全程平均速度:v===40km/h;(2)测速软件上显示“配速”4min/km,该选手骑行的速度:v′===15km/h;(3)配速是通过每千米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配速越大,运动越慢;配速越小,运动越快。由图知t2时刻的配速最小,运动速度最快。答:(1)竞技组第一名全程平均速度为40km/h;(2)该选手骑行的速度为15km/h;(3)配速是通过每千米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配速越大,运动越慢;配速越小,运动越快。由图知t2时刻的配速最小,运动速度最快。【考点14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38.(2023秋•大连月考)(多选)如图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片的作用是确定终点的位置,使时间测量更精确 B.小车到达终点后才停止计时,测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偏大 C.测小车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可以让小车从中点处松手滑到底端 D.想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加大,增大该斜面的倾角会达到目的【答案】AD【分析】(1)金属片的作用是,为了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斜面的坡度小一些。(3)明确测平均速度的正确操作,根据后半段路程起始速度不为0进行分析。(4)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解答】解:A、实验中在斜面的终点放置一个金属片,作用是使小车在该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故A正确;B、小车到达终点后才停止计时,计时过长,由v=得,测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偏小,故B错误;C、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过程中,小车通过中点时的速度不为0,所以小车从中点处静止滑下到底端的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则不能用该方法测量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D、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所以想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加大,应增大该斜面的倾角,故D正确。故选:AD。39.(2023秋•武汉期中)(1)如图1所示读取物体长度时,正确的视线方向是B(填写相应字母)。测定一铅笔的长度,铅笔的长度是5.00cm,合5×107nm。(2)图2是用停表测量校运会上男子3000m比赛成绩,从开始计时到此刻经历的时间是337.5s。(3)某物理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在实验室做“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甲、乙、丙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h:min:s”)。①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②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且方便计时,小车撞击到金属片上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原因是物体振动发声。③小车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是0.125m/s。【答案】(1)B;5.00;5×107;(1分)(2)337.5;(3)①小;②物体振动发声;③0.125。【分析】(1)在对刻度尺进行读数时,应看清分度值,视线应与尺的末端刻度垂直,最终的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长度的单位的进率进行换算;(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3)①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据此分析;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③根据图中刻度尺上的刻度,停表上的时间,可知从甲到乙的距离和所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解答】解:(1)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刻度尺的刻线相垂直,所以B方法是正确的;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位1mm,其示数为6.00cm﹣1.00cm=5.00cm;因为1cm=107nm,所以5cm=5×107nm;(2)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7.5s=337.5s;(3)①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②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小车撞击到金属片上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原因是金属片受到撞击后振动发声;③由图3可知,sAB=90.0cm﹣65.0cm=25.0cm,由图示秒表可知,AB段的运动时间tAB=00:05:06﹣00:05:04=2s,则平均速度vAB===12.5cm/s=0.125m/s。故答案为:(1)B;5.00;5×107;(1分)(2)337.5;(3)①小;②物体振动发声;③0.125。【考点15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40.(2022•翔安区模拟)下列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B.“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C.从鱼缸侧面看鱼,发现鱼会变大 D.漫步在巴河的滨江大道,看到岸边垂柳在水中的倒影【答案】C【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会发生折射。【解答】解: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B、“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C、从鱼缸侧面看鱼,发现鱼会变大,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正确;D、漫步在巴河的滨江大道,看到岸边垂柳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C。41.(2022秋•勃利县期末)某同学站在清澈的河边看到河底的石头,他看到的是石头的虚像(填“虚”或“实”),像的位置比石头的实际位置高一些(选填“高”或“低”)。【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光从水中斜射到水面上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眼睛观察物体是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解答】解:从水面上看水中点A的像A′的位置,如图所示:根据图解,石头反射的光线斜射到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石头的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A′上,成的是虚像,位置在真实石头的上方。故答案为:虚;高。【考点16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42.(2023春•西峰区校级期中)小李同学用一支新买的激光笔照射水平水面,在竖直白墙上出现了两个红色亮点A和B,如图所示。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竖直白墙上的红色亮点A和B将如何变化()A.红色亮点A和B的位置都不改变 B.红色亮点A下移、B上移 C.红色亮点A上移、B下移 D.红色亮点A、B都下移【答案】B【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知,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角也变大,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折射角也变大,但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解答】解: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使得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即入射角变大,所以反射角会变大,故A点会下移;同时,该过程中的折射角也会变大,所以B点也会上移。所以红色亮点A下移、B上移。故选:B。43.(2022秋•任城区期中)如图所示,一支固定好的激光笔向空水槽底部固定点O打出一束激光。向水槽内加水使水面上升至A点的过程中,水槽底部光斑将()A.始终在原地不动 B.先向左移,再向右移,最后静止 C.一直向左移 D.一直向右移【答案】C【分析】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界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向水槽内加水,随着水面的上升,光由空气到水的入射点左移,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据此判断。【解答】解: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界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向水槽内加水,随着水面的上升,光由空气到水的入射点左移,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则射入水槽底的光斑左移,如图所示:,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44.(2022秋•渝中区校级期末)如图,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处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此时折射角大小为60度。若入射角变为20°,则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将>(选填“>”、“=”或“<”)110°。【答案】60;>。【分析】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反射角的度数。【解答】解:由图可知,∠GOF=90°﹣60°=30°,∠EOF与∠GOF对称,也为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BF为法线,AD为界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C一定为折射光线,GO为入射光线,OE为反射光线。由图可知,折射角为∠BOC=90°﹣30°=60°;由图可知,当入射角为30°时,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等于60°+30°=90°;若入射角变为20°,则反射角也是20°,则∠EOD=90°﹣20°=70°;由于入射角从30°减小到20°,减小了10°,而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则折射角减小的幅度要大于10°,即折射角∠BOC小于50°,则∠DOC大于40°,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EOC等于∠EOD+∠DOC的和,即∠EOC大于110°。故答案为:60;>。【考点17探究光折射的特点】 45.(2022秋•开福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为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的实验,让光束斜射入装有水的杯中。(1)若光束沿AO斜射入水面,光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光束进入水中后会向靠近(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方向偏折。(2)当这束光斜射入杯中时,会在杯底形成光斑。保持入射光束的方向不变,逐渐往杯中加水,观察到杯底的光斑向左移动。(3)在B侧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水杯倾斜一个小的角度,则折射光线方向不变(选填“顺时针方向旋转”、“方向不变”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答案】(1)靠近;(2)左;(3)方向不变。【分析】(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不变时,折射角也不变,根据入射点移动的方向或作图可以知道光斑移动方向;(3)分析在B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后,杯子中的水面仍然是平的,据此分析入射角的变化,进而得出折射光线的变化。【解答】解:(1)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将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2)若杯中的水增多,液面升高,因入射光束的方向不变,则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也不变,入射点会向左移动,则光斑向左移动;(3)在B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木板倾斜一个小的角度,但水面总是水平的,且法线与水面垂直,所以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变,即入射角大小不变,则折射光线的方向不变。故答案为:(1)靠近;(2)左;(3)方向不变。46.(2021秋•龙口市期末)小刚同学探究光从空气射入不同介质发生折射时的一些规律,他将一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生折射的实验数据记录于下表:实验次数1234567入射角i0°10°20°30°40°50°60°水中折射角β0°7.9°15.4°21.5°26.3°33.5°40.8°(1)分析第1次的实验数据,结论是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2)分析第2次至第7次的某次实验数据,结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3)分析第2次至第7次的实验数据的变化,结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分析第一组数据,看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得出结论;(2)分析2至7组数据中的一组数据,看对应的入射角与折射角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3)逐一分析各次实验入射角与对应的折射角间的关系,从而读出结论。【解答】解:(1)由表中第一组数据知,入射角为0°,即光垂直入射,折射角为0°,说明折射光与界面垂直,入射光与折射光在同一直线上,由此可见: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故答案为: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2)由表中第二组数据知:入射角为10°,折射角为7.9°,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见: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答案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3)由表中2至7组数据可见,随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故答案为: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考点18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47.(2022•克拉玛依模拟)如图所示,一束光从水中射出,请画出这束光大致的入射光线,并标出折射角的度数。【答案】。【分析】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图;法线与水平面垂直,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为折射角,根据几何知识计算折射角,并在图上标出。【解答】解: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画出折射光线;折射角90°﹣40°=50°。如下图所示:。48.(2022•新华区校级模拟)我们看到的湖水中游动的“鱼”,是鱼的虚像(选填“实”或“虚”),比其实际位置要浅(选填“深”或“浅”)。如图(甲)是渔民叉鱼的场景,A点代表鱼的实际位置,请在图(乙)中画出人眼看到水中的鱼的大致光路图。【答案】虚;浅;见解答图。【分析】人看到的鱼在水中,光是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进入了船上的人的眼睛,当光从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船上的人感觉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逆着光看去,好像是从光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处来的,比实际位置偏高。【解答】解:人看到的鱼在水中,光是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进入了船上的人的眼睛,当光从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船上的人感觉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逆着光看去,好像是从光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处来的,比实际位置要浅,所以我们看到的湖水中游动的“鱼”,是鱼的虚像,虚像在实际鱼的上方,故直接连接眼睛与A上方一点B,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O,连接A和入射点O即为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故答案为:虚;浅;见解答图。【考点19光学实验设计与探究】 49.(2023秋•茂名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是烛焰倒立(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选填“实”或“虚”)像。(3)从右侧眼睛看过去,将蜡烛在孔前绕顺时针旋转,则人眼看到的塑料薄膜上的像是顺(选填“顺”或“逆”)时针旋转的。(4)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将蜡烛靠近小孔(或换用更大的蜡烛)。(5)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其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树叶缝隙离地面的距离不同。【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2)倒立;实;(3)顺;(4)将蜡烛靠近小孔(或换用更大的蜡烛);(5)树叶缝隙离地面的距离不同。【分析】(1)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这就是小孔成像;(2)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3)光线沿直线传播,当蜡烛沿顺时针旋转时,蜡烛上各点发出的光线也沿顺时针旋转,所成的像也沿顺时针旋转;(4)(5)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物到小孔的距离、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根据影响像大小的因素进行解答。【解答】解:(1)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实像,其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2)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蜡烛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即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成的像是蜡烛倒立的实像;(3)将蜡烛在孔前绕顺时针旋转,则它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顺时针旋转的;(4)在小孔到光屏距离一定的情况下,为了增大蜡烛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将蜡烛靠近小孔(或换用更大的蜡烛);(5)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其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树叶缝隙离地面的距离不同。故答案为:(1)光的直线传播;(2)倒立;实;(3)顺;(4)将蜡烛靠近小孔(或换用更大的蜡烛);(5)树叶缝隙离地面的距离不同。【考点20透镜的光路图】 50.(2020秋•淮阳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请画出图中入射光线通过凸透镜与凹透镜后对应的折射光线。【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来作图。【解答】解: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如图所示:51.(2021•惠城区校级自主招生)如图所示,MN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为蜡烛,A′为蜡烛通过凸透镜成的像,请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在图中画出凸透镜并标出它的焦点。【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选取物体上的一点,找出其对应的像点,结合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过焦点的;过光心的。利用其对应的入射光线的特点,可以确定凸透镜的位置,焦点的位置。【解答】解:(1)在烛焰上取一点S,在所成的像上找出其对应的像点S′,连接SS′,其与主光轴的交点O就是凸透镜的光心,由此可以确定凸透镜的位置;(2)过S点作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要过S′,折射光线与主光轴的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F的位置(因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如图所示:【考点2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2.(2023•沂源县二模)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此透镜可作为近视眼镜镜片 B.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0cm C.照相机成像原理与图中成像的原理相同 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答案】B【分析】(1)近视眼镜镜片是凹透镜;(2)u<v,且成实像,说明2f>u=15cm>f,v=30cm>2f,由此可得焦距的范围;(3)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4)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分析回答。【解答】解:A、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透镜为凸透镜,而近视眼镜镜片是凹透镜,故A错误;B、由图可知,u<v,且成实像,说明2f>u=15cm>f,v=30cm>2f,即15cm>f>7.5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0cm,故B正确;C、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D错误。故选:B。53.(2023•岱岳区一模)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①照相机成像原理与图中成像的原理相同②凸透镜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③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逐渐变小④若将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则只将光屏左移也能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像A.②③正确 B.①④正确 C.③④正确 D.①②③正确【答案】C【分析】①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②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③④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解答】解:①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故①错误;②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故②错误;③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此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所以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逐渐变小,故③正确;④若将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相当于增大了物距,此时像距变小,则应将光屏左移也能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像,故④正确。故选:C。54.(2023秋•锦江区校级期中)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1.0cm。(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靠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4)实验过程中,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遮住时,光屏上的像还是完整的,但变暗。(5)如图丙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L0﹣2L(用L0、L表示)。【答案】(1)会聚;11.0;(2)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3)靠近;(4)还是完整的,但变暗;(5)L0﹣2L。【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这一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若光屏上没有像,可能是因为: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无法成在光屏上;物体在焦点上,不能成像;(3)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4)当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的某一部分时,由于通过凸透镜会聚的光线数量减少,所以像会比原来变暗,但仍成完整的像;(5)对比成像条件,结合烛焰和光屏之间距离不变,分析计算距离。【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41.0cm﹣30.0cm=11.0cm;(2)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可能是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也可能是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像无法成在光屏上,或烛焰在焦点上,不能成像;(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4)如果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5)当凸透镜移动B位置时,因为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可知,光屏到透镜位置B的距离为L,故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L0﹣2L。故答案为:(1)会聚;11.0;(2)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3)靠近;(4)还是完整的,但变暗;(5)L0﹣2L。55.(2023秋•丰城市校级月考)如图所示,铭远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之后,固定好光源和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凸透镜,光屏上始终不能呈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光源与光屏距离太近。(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像的特点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去掉光屏,眼睛处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这个像;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3)如果将蜡烛移至距透镜5cm处,此时应从光屏(选填“蜡烛”“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的特点;(4)在图乙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给水透镜“戴上”一种眼镜(如图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图丙中戴上的眼镜是近视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5)如图1所示为某同学的照片,图2是将图甲中的水透镜紧贴照片,然后逐渐远离照片,透过透镜看照片的像,则在远离的过程中看到的顺序是B。A.②③④①B.③②①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②③【答案】(1)同一高度;光源与光屏距离太近;(2)缩小;能;放大;(3)光屏;(4)近视;(5)B。【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从成像规律上考虑,光源和光屏的距离应大于等于4f;(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是真实光线会聚的,所以眼睛在光屏一侧的一定范围内可以看到所成的像;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对调蜡烛和光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