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经开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第【注释】①擘(bò):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少年行(其一),第三句中的“意气”内涵丰富,包括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B.少年行(其一),第四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从侧面虚写了少年游侠的英武豪迈,但远不如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C.少年行(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D.少年行(其三),一个“偏”字,神气活现地写出了少年们因武艺高强而视战斗如游戏,虽临大敌,不仅毫不畏惧,而且潇洒自如,扬威耀武。13.同样是写少年形象,王维《少年行》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1小题,10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立体辽阔的江南秋景图。观“万山”“层林”之远景,看湘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近景,不仅远近结合,而且色彩鲜明。(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3)诗歌《芣苢》中诗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句生动的写出了采摘芣苢的妇女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喜悦。(4)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5)爱而不见,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长路漫浩浩。三、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方兴未艾趋之若鹜从容不迫沧海桑田B.如火如荼纷至沓来踌躇满志饱经风雨C.轰轰烈烈接踵而至胸有成竹饱经沧桑D.方兴未艾心驰神往信心百倍饱经沧桑四、课内考察内容(本题共3小题,9分)18.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B.《国风·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民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C.《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D.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其诗作平易自然,清新活泼,时人称为“诚斋体”。19.对下列词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粪土当年万户侯”,将“万户侯”比喻成大军阀、大官僚。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烽烟”借喻战争。20.下列对《短歌行》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四句忧叹人生苦短,看上去是要人们对酒当歌及时行乐,实则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余年渐少而功业未成的感慨,表达出时不我待的急迫。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承接前句而来,其中“君”不再指具体某个人,而是泛指曹操心目中的贤才;“沉吟”,沉思吟味,指对贤才的思念与倾慕。C.“越陌度阡”四句,实写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举杯畅谈不忘旧谊,因贤才既得而喜不自胜,感情由忧转喜。D.全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写忧思,无处不在,难以排解,引人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豪杰气象,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博大胸怀。五、写作(4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一枚石子投入水中,会在水面上荡起圈圈的涟漪;一句话语投进心里,会在情感上荡起脉脉的涟漪;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会在社会上荡起层层的涟漪……生活中,又有哪些事也对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让你对生活学习或者未来有了更为深入地思考……请依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1.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错误,文章原句是“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强调的是“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错误,原文是“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文章说的是“用最浅显的语言”,而不是“用最清晰的语言”。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错误,原文是“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选项将前后两句的顺序颠倒过来了。2.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B.“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错误,由原文“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可知,这里应该是说“大多数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而不是“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大多”和“都”不可互换。故选B。3.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可以推知的是,《静夜思》是大众化倾向作品,《蜀道难》是小众化倾向作品。故选D。4.B【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B.“写出了天气真实的变化”错,这是谭婶婶的心理感受,不是真实的天气变化。5.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表现了作者对谭婶婶的批判”错,作者对谭婶婶没有批判。6.衬托谭婶婶内心的不安(矛盾、心理转变);②暗示(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紧张的氛围。(6分)【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第一处“仿佛有一股风暴席卷而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向前涌。天,骤然间阴了下来,树枝在空中乱舞”,这是在荷妹接通了自来水和谭婶婶说“婶婶,乡下不是永远都是乡下,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有自来水不去做,这可不是光荣,这是落后……”后谭婶婶心理活动后加入了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天气突然阴沉,树枝在空中乱舞,根据“谭婶婶答应着,心里猛地动了一下,这些话好熟啊!……”,可见这出关于“风”的描写是为了衬托谭婶婶内心的不安。第二处“风拼命地摇撼着树枝,电灯光一动不动,更耀眼地照着雪白的产床,照着沉沉欲睡的彩弟。”这是在彩弟生产时打呵欠要睡时的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大风拼命地摇撼着树枝的情景,写出风的狂大。根据“无论是老法、新法接生,都知道,产妇打呵欠要睡,这是一个十分头痛的现象,婴儿需要很快用钳子钳出来,不然婴儿会闷死,产妇也会有生命的威胁”,可见这出关于“风”的描写起到了渲染紧张氛围的作用,渲染了接生时紧张的气氛。第三处“风掀着她衣裳,在她耳畔呜呜地叫。去给医院打电话,这不是第一次,可是今天,谭婶婶心里刮起了大风”,这是在谭婶婶去给医院打电话的路上的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风越来越大的场景,写出了谭婶婶内心的紧张,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谭婶婶请荷妹接生做铺垫。第四处“狂风开始畏缩退却了,夜,又恢复了她恬静的常态”,这是在小说结尾,一切都按照理想中的样子发展时加入了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狂风退却,一切变得安静的场景,渲染了恬静的氛围,暗示了故事的结局。综合以上分析,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风”的作用可从衬托谭婶婶内心的不安、暗示(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紧张的氛围角度分析。7.①表层含义指幽静的新生儿降生的地方;②喻指新事物、新思想悄悄诞生的地方;③新旧冲突终将平息,新时代终将到来。(6分)【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根据“谭婶婶在这房子里,自己做了一张办公桌,弄来了一张高脚产床,发展了五个床位。这三间房子,再也不是普通的三间房子了,这是一所幽静整洁的产院”,小说开头描绘了产院幽静整洁的环境,紧扣标题的“静”,所以“静静的产院”实指幽静的新生儿降生的地方。小说主要写的是农村产院里发生的小事,充分地展现了谭婶婶丰富的思想情感。谭婶婶一开始自豪地介绍目前产院的情况,后来当荷妹问起“我们在哪里洗手呢”时,谭婶婶心里先是疑惑、不快,到后来看到荷妹改了自来水,内心发生了转变,到最后认可了荷妹的建议,谭婶婶的心理变化是在这个产院里发生的,所以“静静的产院”比喻新事物、新思想悄悄诞生的地方。小说结尾写到“一切都如理想中一样。狂风开始畏缩退却了,夜,又恢复了她恬静的常态。马蹄钟上的时针已指向午夜十二点,这个静悄悄的产院,正走向明天——明天啊,将是一个多么灿烂、从古未有的明天!”这段描写了狂风退却,一切变得安静的场景,渲染了恬静的氛围,暗示了故事将向着美好、灿烂的结局发展。谭婶婶和荷妹之间的矛盾也将消失,新时代终将到来,所以“静静的产院”象征新旧冲突终将平息,新时代终将到来。8.B解析B.“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凸显出诗人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理解错误,题干中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赞美和深切怀念。9.C解析C.“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理解错误,诗歌的感情是逐渐深化的。10.诗人借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含蓄表现“中国人”的特征:(1)借杰出的历史人物表明“中国人”应有担当天下、奋斗反抗等精神;(2)借中华大地的自然风物,表明“中国人”应具备坚韧不拔、团结一心等品质;(3)借“凤凰授歌”等文明繁盛景象表明“中国人”应热爱中华历史,传承灿烂文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第二节连续出现了几个杰出历史人物,尧、舜、荆轲、聂政、神农、黄帝,这些人或为国,或为民,勇奋斗,敢担当,表现了“中国人”担当天下、奋斗反抗的精神品质。诗歌第三节赞美了河图、洛书、凤凰授歌等中华文明,呼吁中国人要热爱传统文化,并传承我国优秀灿烂的文化。诗歌第四节写了我国壮丽的山河——戈壁、五岳、长江、黄河,“忍耐”“和谐”等词表明“中国人”应具备坚韧不拔、团结一心等品质。由此可见,诗人借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含蓄地表现了“中国人”的特征,回答了“谁是中国人”的疑问。11.(1)诗人身处内忧外患的乱世,看不清国家的前途,因而迷惘、痛苦。(2)诗人希望国人能传承民族精神,丢弃卑怯,自尊自强,担起复兴中华的重任;(3)诗人希望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呼唤民族文化复兴,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中华文化闪烁着神秘而迷离的光辉,它沉默而庄严,壮丽而和谐,坚韧而绵长。伏羲氏创八卦、立文字,文明的繁盛伴随着“龙马出河”“凤凰授歌”的传说。诗人又借用历史典故,庄周的幽默,淳于髡的滑稽善辩,东方朔的聪慧过人,表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奇幻灿烂的气质。在灿烂的记忆里,他又分明意识到,我们古老的传说都成为遥远的历史,而没有壮阔的流转。全诗表现了闻一多在迷惘悲观中执着追求、苦苦寻觅的探索精神。闻一多固执地追问“谁是中国人”,结合诗歌内容来看,他所谓的“中国人”并不是一般的“国籍”概念,而是他心目中的能够称得上炎黄后裔的俊杰,是热爱和弘扬民族文化、捍卫和传承民族精神的人,而他所观察到的“同胞”却太怯弱、太卑下了,他们没有能力肩负起复兴中华的重任。因此,诗人的祈祷中包含着对国家前途不明的痛苦以及对国人能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自尊自强,复兴中华,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的希望。12.B13.少年形象的内涵:①王维《少年行》塑造的是少年侠客形象,有着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②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塑造的是革命青年形象,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14.漫江碧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