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高中教学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高中教学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高中教学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高中教学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高中教学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12024—2025学年度(上)四校联考第一次调研考试高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起先出现简洁质朴的“龙”的形象至今,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始终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视察图1、图2,可以看出图1红山文化遗址图2甲骨文“龙”出土的C形玉龙A.玉器崇拜的统一性 B.民族文化的多源性C.文字书写的传承性 D.中华文明的持续性2.英国闻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始皇帝并吞六国之后,进而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并由秦国的官僚处理政事,这项激烈的措施使得这些牺牲者感到难以忍受之苦,这些强硬作风使他们因敏锐地感受到失去独立而更加难以忍受。”由此可知,秦二世而亡()A.在于凝合力的缺失 B.统治者的残暴是主因C.源于统治疆域扩大 D.由治理举措过激而致3.贾谊《论积贮书》指出:“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疆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贾谊的观点旨在强调()A.粮食平安于国之重要 B.汉初国力衰微的事实C.实行农商皆本的急迫 D.国家四方皆敌之逆境4.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的建议,任用宗室、重臣出任州牧,使之成为一州军政长吏、郡太守的上级,州也渐渐演化成了行政区。此措施()A.是对郡县制的彻底否定 B.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C.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D.大大加强了中心集权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A.政权并立与文化停滞 B.开放包涵与对外沟通C.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6.科举制度“是对门阀制度的一种否定,是对文官政治的强化,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学问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这说明,科举制()A.消退了门阀政治残余 B.弱化了皇权专制统治C.有利于社会阶层流淌 D.强化了崇文抑武政策7.金朝初年实行带有氏族残余的贯族会议制度。金熙宗即位后进行了改革,在中心设置三省六部制,将原女真、辽和宋的官职依照新制统一换授,实行封国制度,规定百官的仪制与服色,史称“天眷新制”。据此可知,“天眷新制”()A.促使金朝步入文明时代 B.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C.旨在消退贵族制度残余 D.实现了金朝长治久安8.元朝不仅版图宽敞,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宽敞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当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的机构是()A.北庭都护府 B.宣政院 C.宣慰司 D.理藩院9.宋代盛行论财婚姻,商人“榜下捉婿”成为一种婚姻文化,这一现象遭到士大夫的指责。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这反映了当时()A.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升 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C.门第族望不再是婚姻的要求 D.科举改革导致社会阶层流淌10.图为辽宁北票十六国时期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鸭形玻璃注,其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据考证,此时期我国虽已驾驭加工玻璃的技艺,但尚不具备制作如此困难的玻璃工艺制作技术。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A.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沟通 B.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C.玻璃制品应用于一般民众生活 D.统治者不断推动民族交融11.明末清初,广东南海、顺德等县兴起了“废稻树桑”“废田筑塘”的热潮,或将“果基鱼塘”改为“桑基鱼塘”,到清代中叶,形成了“田地一千数百余顷”的专业化桑蚕区。这一现象()A.导致了清代粮食危机 B.冲击了传统自然经济C.源于玉米的广泛种植 D.促进了对外贸易旺盛12.现存最早的密折是康熙朝的。康熙帝创立密折是希望通过暗中指定少数亲信,时常把地方上的所见所闻隐私进行汇报,以刚好了解地方民情、驾驭地方大员动态的一种尝试和探究,而拥有隐私奏事权的局限于康熙帝的亲信官员。据此可知,密折制()A.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限制 B.标记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C.是中心管辖地方的最有效途径 D.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1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其最终两句,指责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小变仍亡”的主要缘由是()A.未能创建近代民族企业 B.未能变更封建专制统治C.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 D.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兴起14.1933年毛泽东在《长岗乡调查》中提到长岗乡人民生活水平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民群众有肉吃,有衣穿;赣西南(特委)刘士奇的报告中也提到,苏维埃区域的农夫在经济上摆脱了以前被剥削的局面,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带领人民创建了更好的生活。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A.适应了民族斗争的须要 B.废除了封建土地全部制C.提高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 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5.如图所示为上海画家鲁少飞于1937年年底创作的一幅漫画《制日寇死命的华北游击战》,描绘了中国士兵骑着战马英勇冲锋砍杀日寇的景象。该作品反映了当时()A.日军速战速决企图破产 B.敌后战场备受社会的关注C.百团大战取得显著成效 D.中国人民猛烈的抗争愿望16.抗战期间,《义勇军进行曲》渐渐成为“最流行抗战歌曲”。在1948年“反美运动”期间,中国民众将曲谱重新填词,改作《反美帝扶日进行曲》。随后国民政府出台“禁止广播不良歌曲”清单,《义勇军进行曲》名列其中。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裂开 B.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更C.国民党重视人民群众的要求 D.政府主导歌曲传唱程度二、非选择题17.“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心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心的行政区分了。——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五代时期,政治上有两大祸害:一是心腹之患,即禁兵;二是肢体之患,即藩镇。……为解决“肢体之患”,宋初名相赵普献上了“三大纲领”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纲领实施后,“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更,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张其凡《中国大通史宋》(1)阅读材料一,写出“封建的统一”所指的制度。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中心与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2)阅读材料二,指出宋初“制其钱谷”详细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宋初“三大纲领”实施的影响。18.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阅历等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史》是清代官修正火,自顺治二年(1645年)起先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终定稿,历时94年。《明火》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次数动身时间返回时间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永乐五年(1407)其次次永乐六年(1408)永乐九年(1411)第三次永乐十年(1412)永乐十三年(1415)第四次永乐十四年(1416)永乐十七年(1419)第五次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二十年(1422)第六次永乐二十年(1422)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材料二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觉《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访西洋的状况。碑文摘要如下第一次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其次次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第三次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主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第四次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刺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干刺寇侵本国,其王安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闾陈诉……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第五次永乐十五年,统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遗王叔、王弟,贵捧金叶表文朝贡。第六次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第七次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长乐)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哪则材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作出说明。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结合材料,以“铁路·缩影”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广州成为我国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世界级的商港,其贸易范围之广、商业发展之盛、经济作用之重,大大超过前代。北宋时期西夏崛起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政府规定“由广州路入朝……不得于西蕃出入”。雍熙四年(987年),宋太宗派遣内侍持救书和金帛“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宋代广州,子城为三城核心,官街区以经略安抚使司为中心,居于北部,朝南而治;而番禺县署和很多官员住宅却支配在东城,将交通便捷、位置优越的大片南部子城区域让位于商业区。西城因商业而兴,是主要的商业区和蕃商居住区。宋代广州形成了内外八港、城外三豪、城内六脉的水系格局,基本确立了广州港口城市的空间形态。广州的商业街市依托于大大小小的水道,形成以东豪、西豪和南豪为骨架,以珠三角细密水网为毛细血管的分布形态。随着对外贸易和海洋开发的日趋活跃,海神崇拜越来越流行,广州的真武大帝信仰、普陀山的观音信仰、湄洲岛的天后信仰,都是在宋朝兴起和盛行的。广州的地理区位宋代广州城市格局——摘编自孙振亚《商业贸易影响下宋代广州城市风貌特征》材料二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广州城市的近代化也在这一阶段全面绽开。据不完全统计,仅机器制造、火柴、橡胶、机器修理、纺织针织几个门类,1914—1921年间新办的企业就有20多家。1898年中国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广州开设分行。民国建立后,城乡分治和实行地方议会政治的呼声更加猛烈,政府层面的酝酿筹划也始终在进行之中。到20年头初,州已有各类新式学校270所,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初年,仅广州市就有书局约102家”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后,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重视,确定实施近代广州第一个大的市政建设工程。与此同时,近代新型学问分子群体在城市中的活动和影响力也明显增加,这一时期出现的众多新式社团、政党、学会、探讨会、讲习所之类的组织,基本上都是他们的活跃之地。——摘编自赵春晨《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近代化略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宋代广州对外贸易发展的缘由,并分析商业贸易对广州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清末民初广州城市的近代化的表现。(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相识。

2024—2025学年度(上)四校联考第一次调研考试高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起先出现简洁质朴的“龙”的形象至今,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始终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视察图1、图2,可以看出图1红山文化遗址图2甲骨文的“龙”出土的C形玉龙A.玉器崇拜的统一性 B.民族文化的多源性C.文字书写的传承性 D.中华文明的持续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起先出现简洁质朴的“龙”的形象,后来甲古文中也出现“龙”字,渐渐演化直至现在,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的连续性,D项正确;刻写甲骨文的是龟甲、兽骨,并不是玉器,没有体现玉器崇拜的统一性,解除A项;材料体现了“龙”的形象发展演化具有连续性,没有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源性,解除B项;材料主旨体现的是以“龙”的形象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持续性,并不是要凸显文字书写的传承性,解除C项。故选D项。2.英国闻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始皇帝并吞六国之后,进而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并由秦国的官僚处理政事,这项激烈的措施使得这些牺牲者感到难以忍受之苦,这些强硬作风使他们因敏锐地感受到失去独立而更加难以忍受。”由此可知,秦二世而亡()A.在于凝合力的缺失 B.统治者的残暴是主因C.源于统治疆域扩大 D.由治理举措过激而致【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秦朝(中国)。借助材料中“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感到难以忍受之苦”,可知秦灭六国后的措施并没有使原六国贵族对新王朝产生认同感,因而学者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凝合力的缺失有关,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主因是阶级冲突的激化,而不是统治者的残暴,材料也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残暴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主因,解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推知秦朝二世而亡是因为统治疆域扩大,解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秦二世而亡是因为治理举措过激而致,材料主要体现了秦二世而亡是因为凝合力的缺失,解除D项。故选A项。3.贾谊《论积贮书》指出:“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疆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贾谊的观点旨在强调()A.粮食平安于国之重要 B.汉初国力衰微的事实C.实行农商皆本的急迫 D.国家四方皆敌之逆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西汉(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疆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的意思是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假如突然边疆上有紧急状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由此可知,贾谊的观点旨在强调粮食平安于国之重要,A项正确;贾谊的观点旨在强调粮食平安于国之重要,但未体现汉初国力衰微,解除B项;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不符合史实,解除C项;贾谊的观点旨在强调粮食平安于国之重要,不代表国家四方皆敌之逆境,解除D项。故选A项。4.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的建议,任用宗室、重臣出任州牧,使之成为一州军政长吏、郡太守的上级,州也渐渐演化成了行政区。此措施()A.是对郡县制的彻底否定 B.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C.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 D.大大加强了中心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任用宗室、重臣出任州牧,使之成为一州军政长吏”,反映出州牧拥有军政大权,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B项正确;依据材料“州牧,使之成为一州军政长吏、郡太守的上级”,州牧设置并没有废除郡县制,解除A项;依据所学学问,东汉末年,州的数量并不多,不会造成官僚机构的臃肿,解除C项;依据所学学问,州牧驾驭军政大权,简洁外重内轻、干弱枝强,不利于加强中心集权,解除D项。故选B项。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A.政权并立与文化停滞 B.开放包涵与对外沟通C.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区域经济得到开发,依据材料“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强,综合起来,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结合材料“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得到确定发展,A项不符题意,解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内部沟通,未体现中华民族与外部沟通,不符题意,解除B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虽然有确定的发展,但是社会处在大分裂时期,不符史实,解除C项。故选D项。6.科举制度“是对门阀制度的一种否定,是对文官政治的强化,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学问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这说明,科举制()A.消退了门阀政治残余 B.弱化了皇权专制统治C.有利于社会阶层流淌 D.强化了崇文抑武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学问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可知,科举制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学问分子开放,这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淌,C项正确;“消退了”的说法过于确定,不符合史实,解除A项;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心,强化了皇权,解除B项;崇文抑武政策是宋朝时期实行的,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淌,而不是强化崇文抑武政策,解除D项。故选C项。7.金朝初年实行带有氏族残余的贯族会议制度。金熙宗即位后进行了改革,在中心设置三省六部制,将原女真、辽和宋的官职依照新制统一换授,实行封国制度,规定百官的仪制与服色,史称“天眷新制”。据此可知,“天眷新制”()A.促使金朝步入文明时代 B.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C.旨消退贵族制度残余 D.实现了金朝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材料“金熙宗即位后进行了改革,在中心设置三省六部制,将原女真、辽和宋的官职依照新制统一换授,实行封国制度”,可以看出金朝通过学习汉制,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制的学习,无法得出金朝步入文明时代,解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制度改革与原有贵族制度残余之间的关系,解除C项;“实现了”,表述确定,解除D项。故选B项。8.元朝不仅版图宽敞,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宽敞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当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的机构是()A.北庭都护府 B.宣政院 C.宣慰司 D.理藩院【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元朝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了宣政院,B项正确;北庭都护府是唐朝管辖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解除A项;元朝设置宣慰司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解除C项;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解除D项。故选B项。9.宋代盛行论财婚姻,商人“榜下捉婿”成为一种婚姻文化,这一现象遭到士大夫的指责。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这反映了当时()A.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升 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C.门第族望不再是婚姻的要求 D.科举改革导致社会阶层流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宋代(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宋代盛行论财婚姻和商人“榜下捉婿”,折射出宋朝人独特的择偶观,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也能互为姻亲,B项正确;宋代婚姻观的变更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未体现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升,解除A项;门第族望照旧对婚姻有影响,C项说法确定,解除C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婚姻观的变更,未涉及科举改革,解除D项。故选B项。10.图为辽宁北票十六国时期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其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据考证,此时期我国虽已驾驭加工玻璃的技艺,但尚不具备制作如此困难的玻璃工艺制作技术。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A.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沟通 B.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C.玻璃制品应用于一般民众生活 D.统治者不断推动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鸭形玻璃注的制作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沟通,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沟通,不能说明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解除B项;鸭形玻璃注出土于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并不能说明玻璃制品应用于一般民众生活,解除C项;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沟通,不能体现统治者推动民族交融,解除D项。故选A项。11.明末清初,广东南海、顺德等县兴起了“废稻树桑”“废田筑塘”的热潮,或将“果基鱼塘”改为“桑基鱼塘”,到清代中叶,形成了“田地一千数百余顷”的专业化桑蚕区。这一现象()A.导致了清代粮食危机 B.冲击了传统自然经济C.源于玉米的广泛种植 D.促进了对外贸易旺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明末期初。据题意可知,明清时期在南方地区渐渐形成了专业化的蚕桑区,这是农业商品化水平提高的表现,从而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B项正确;农业商品化水平提高说明粮食供应足够,并没有导致清代的粮食危机,解除A项;这一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玉米的广泛种植没有必定关系,解除C项;这一现象和对外贸易没有关系,解除D项。故选B项。12.现存最早的密折是康熙朝的。康熙帝创立密折是希望通过暗中指定少数亲信,时常把地方上的所见所闻隐私进行汇报,以刚好了解地方民情、驾驭地方大员动态的一种尝试和探究,而拥有隐私奏事权的局限于康熙帝的亲信官员。据此可知,密折制()A.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限制 B.标记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C.是中心管辖地方的最有效途径 D.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通过指定亲信隐私汇报地方见闻,以保证皇帝刚好了解地方民情和官员动态的密折制,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限制,A项正确;据所学,标记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是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解除B项;此材料没有对比其它途径,不能说明密折制是中心管辖地方的最有效途径,解除C项;据所学,军机处直到雍正帝时才设立,解除D项。故选A项。1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其最终两句,指责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小变仍亡”的主要缘由是()A.未能创建近代民族企业 B.未能变更封建专制统治C.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 D.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变更封建专制制度,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缘由,B项正确;洋务运动创建了轮船招商局等近代民族企业,解除A项;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解除C项;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与洋务运动的内容无关,解除D项。故选B项。14.1933年毛泽东在《长岗乡调查》中提到长岗乡人民生活水平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民群众有肉吃,有衣穿;赣西南(特委)刘士奇的报告中也提到,苏维埃区域的农夫在经济上摆脱了以前被剥削的局面,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带领人民创建了更好的生活。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A.适应了民族斗争的须要 B.废除了封建土地全部制C.提高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 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93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土地改革后“人民群众有肉吃,有衣穿”,“人民创建了更好的生活。”,说明土地改革提高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C项正确;1933年的江西并未涉及民族斗争,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是国内的阶级冲突,并非民族冲突,解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据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共产党废除了封建土地全部制,解除B项;据材料可知,当时新中国还未建立,谈不上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解除D项。故选C项。15.如图所示为上海画家鲁少飞于1937年年底创作的一幅漫画《制日寇死命的华北游击战》,描绘了中国士兵骑着战马英勇冲锋砍杀日寇的景象。该作品反映了当时()A.日军速战速决企图破产 B.敌后战场备受社会的关注C.百团大战取得显著成效 D.中国人民猛烈的抗争愿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7年(中国)。1937年7月,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起先。题干漫画创作于1937年年底,描绘了中国士兵抗击日寇的景象,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D项正确;1938年6月-10月的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共毙伤日军近4万人,日本企图快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解除A项;1937年年底抗日斗争处于战略防卫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敌后战场的开拓是在1937年11月太原陷落后,解除B项;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解除C项。故选D项。16.抗战期间,《义勇军进行曲》渐渐成为“最流行的抗战歌曲”。在1948年“反美运动”期间,中国民众将曲谱重新填词,改作《反美帝扶日进行曲》。随后国民政府出台“禁止广播不良歌曲”清单,《义勇军进行曲》名列其中。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裂开 B.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更C.国民党重视人民群众的要求 D.政府主导歌曲传唱程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935年—1948年(中国)。依据材料信息,《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战期间成为流行歌曲到1948年禁止广播,结合所学学问,《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战时期,不仅得到了国共两党的高度认同,还流行在群众之间,传唱度极高,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凝合力,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解放斗争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变更,国际上,美国扶植日本,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引起民众抗议。国内,解放斗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建国。在这个阶段,歌词做了适时调整,唱出了和平、反对帝国主义的心声。由于内战,国共两党冲突尖锐,国民政府对其实行了禁止政策,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47年就宣告裂开,解除A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解除C项;“政府主导”表述过于确定,解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心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心的行政区分了。——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五代时期,政治上有两大祸害:一是心腹之患,即禁兵;二是肢体之患,即藩镇。……为解决“肢体之患”,宋初名相赵普献上了“三大纲领”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纲领实施后,“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更,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张其凡《中国大通史宋》(1)阅读材料一,写出“封建的统一”所指的制度。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中心与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2)阅读材料二,指出宋初“制其钱谷”的详细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宋初“三大纲领”实施的影响。【答案】(1)制度:分封制。史实:中心—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2)措施: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交朝廷。影响:主动--强化中心集权,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消极--影响行政效率,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制度:依据材料“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里的封建指的是封土建国,也就是分封制。史实:依据材料“直要到秦汉,中心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心的行政区分了。”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秦朝在中心,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措施:依据材料“五代时期,政治上有两大祸害:一心腹之患,即禁兵;二是肢体之患,即藩镇。”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同时可以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交朝廷。影响:依据材料“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更,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三大纲领”的实施,一方面强化了中心集权,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学问行政效率低下,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埋下了隐患。18.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阅历等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史》是清代官修正火,自顺治二年(1645年)起先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终定稿,历时94年。《明火》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次数动身时间返回时间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永乐五年(1407)其次次永乐六年(1408)永乐九年(1411)第三次永乐十年(1412)永乐十三年(1415)第四次永乐十四年(1416)永乐十七年(1419)第五次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二十年(1422)第六次永乐二十年(1422)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材料二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觉《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访西洋的状况。碑文摘要如下第一次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其次次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第三次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主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第四次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刺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干刺寇侵本国,其王安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闾陈诉……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第五次永乐十五年,统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遗王叔、王弟,贵捧金叶表文朝贡。第六次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第七次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长乐)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哪则材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作出说明。【答案】(1)材料二更加可信。材料一是后人的历史记述,距离郑和下西洋年头久远;材料二的碑文属于实物史料,是郑和本人所立。(只作推断)(2)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探讨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订正了《明史》中不精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的人员、经济、政治沟通,以及维护和同等政治、军事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状况;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一是后人的历史记述,距离郑和下西洋年头久远,真实性有待考证;而材料二的碑文属于实物史料,是郑和本人所立。更具有真实性,因此,材料二更加可信。【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可从碑文记录郑和下西洋事务的历史探讨价值、碑文实物史料对后世记载郑和下西洋事务的参考修正价值等角度分析。详细可以阐述为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探讨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订正了《明史》中不精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的人员、经济、政治沟通,以及维护和同等政治、军事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状况;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结合材料,以“铁路·缩影”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1:近代铁路修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缩影。甲午中日斗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列强在中国进行铁路投资作为掠夺中国利权、奴役中国人民的手段。(两)近代中国如中东铁路、南满铁路、胶济铁路的修建,是俄国、日本、德国等列强通过铁路达到掠夺中国资源、限制中国政治、输出本国资本的利益要求,铁路成为列强限制中国的工具。(从图中提取出列强修建铁路的信息即可)列强在华修筑铁路,加深了列强对中国侵略和限制,严峻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清政府为此制定主动的铁路政策,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近代铁路的修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缩影,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示例2:近代铁路修建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甲午中日斗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对列强在华抢夺铁路修筑权,清政府制定主动的铁路政策,希望通过修筑铁路挽救社会危机,避开利权丢失。近代中国如北宁铁路(唐胥铁路)近代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平绥铁路(京张)是近代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清政府自建铁路带动了铁路沿线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东部和内地的联系,变更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冲击了传统的文化观念。清政府通过自建铁路,确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侵略,挽回了部分利权。近代铁路的修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缩影,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中国近代。本题考查的是考生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从中提取信息并归纳与“铁路‘缩影’”为主题的相关信息,然后拟定题目,写成历史短文的实力。首先,阅读近代中国铁路分布示意图和相关的文字材料,我们可以得出,近代中国修建的铁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在中国修建的,带有半殖民地的特征;另外一类是清政府自主筹措资金来修建的,带有近代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围绕“铁路‘缩影’”为主题,拟定论文的题目,如:近代铁路的修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缩影;或者近代铁路修建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等等。然后就是在这一题目之下进行论文书写,可以围绕自己设定的题目,从近代铁路修建的背景、铁路修建的表现以及铁路修建对中国的影响等角度去阐述,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清楚,表述精确且成文。最终,给出一个总结和概括即可。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广州成为我国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世界级的商港,其贸易范围之广、商业发展之盛、经济作用之重,大大超过前代。北宋时期西夏崛起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政府规定“由广州路入朝……不得于西蕃出入”。雍熙四年(987年),宋太宗派遣内侍持救书和金帛“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宋代广州,子城为三城核心,官街区以经略安抚使司为中心,居于北部,朝南而治;而番禺县署和很多官员住宅却支配在东城,将交通便捷、位置优越的大片南部子城区域让位于商业区。西城因商业而兴,是主要的商业区和蕃商居住区。宋代广州形成了内外八港、城外三豪、城内六脉的水系格局,基本确立了广州港口城市的空间形态。广州的商业街市依托于大大小小的水道,形成以东豪、西豪和南豪为骨架,以珠三角细密水网为毛细血管的分布形态。随着对外贸易和海洋开发的日趋活跃,海神崇拜越来越流行,广州的真武大帝信仰、普陀山的观音信仰、湄洲岛的天后信仰,都是在宋朝兴起和盛行的。广州的地理区位宋代广州城市格局——摘编自孙振亚《商业贸易影响下宋代广州城市风貌特征》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