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高三考前热身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高三考前热身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高三考前热身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安徽省阜阳市高三考前热身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安徽省阜阳市高三考前热身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阜阳市高三考前热身新高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郑、陈、宋等诸侯国经常参与会盟。据《左传》记载,楚国就先后两次以土地和重赂求得郑国与之会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大国争夺有利的战略地位 B.郑、陈、宋诸国实力相对较强C.周王室努力缓和诸侯争霸 D.中原诸侯合纵连横不利于楚国2.19世纪前期,由于工业革命,美国南方的黑人奴隶制发展迅速,与此有直接关系的是A.怀特尼发明轧棉机 B.富尔顿发明蒸汽船 C.铁路促进西部开发 D.标准化生产提高效率3.1920年4月,陈望道完成《共产党宣言》翻译工作,出版后受到进步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印有马克思头像的红色封面本子,初版千余册很快销售一空。应读者要求,同年9月又再版了印有马克思头像的蓝色封面本子1000册。除《共产党宣言》外,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重要著作也相继出版。这一现象的出现A.得益于五四运动的爆发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C.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D.说明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4.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这表明“一五”计划时期产品名称1952年产量1957年计划产量增长(%)棉纱361.8万件500万件138棉布11163.4万匹16372.1万匹147食用植物油72.4万吨155.2万吨214面粉299万吨467万吨156盐346万吨593.2万吨171A.重点发展轻工业以改善民生 B.经济建设开始出现比例失调C.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势头良好 D.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学完1956~1976年的中国历史之后,有四位同学分别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下列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貌的是()A.古老中国的伟大复兴 B.东方巨龙的再次腾飞C.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 D.发人深省的民族浩劫6.“欧洲中世纪最重要人物之一,其功绩包括奠定卡洛林王朝的基础,确立了采邑制,巩固与发扬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上述材料评价的历史人物是A.克洛维B.亨利四世C.查理.马特D.格列高利七世7.《后汉书》记载,安帝永初年间曾两次调江苏、浙江一带的粮食赈济河南等地。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江南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B.南北经济呈现互补趋势C.长途贸易获得长足发展 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8.下表依据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制作,反映了1913年至1922年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情况,据此可知()1913年1914-1916年1917-1919年1920-1922年日本29.6%36.0%57.7%44.7%英国33.0%33.4%29.5%42.2%其他37.4%30.6%12.8%13.1%A.一战之前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C.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下降 D.一战期间日本扩大在华经济侵略9.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要 B.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 D.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10.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11.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1923年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A.牛耕的出现不晚于战国时期 B.文献记载的可信度不高C.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D.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12.1953年5月,中苏签订“5.15协定”,包含苏联技术援助91个新扩建工业项目,1954年底确定为苏联援华项目156项。1956年,援华苏联专家人数达到高峰,为3113人。“5.15协定”A.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B.使中国坚定了“一边倒”政策C.帮助中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D.配合了中国国家发展战略需要13.王夫之认为:“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C.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D.启示了后人的思维方法14.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牛一人耕作方式已居于主要地位,但汉代以来的二牛一人耕作方式也还存留着,这种并存情况在唐及以后各朝代都存在。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A.农耕文明停滞不前 B.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缓慢C.农业产量难以提高 D.农业生产规模较为固定15.在近代思潮演进过程中,曾出现过报刊或者杂志。按创办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时务报》、《新青年》、《申报》、《民报》B.《时务报》、《民报》、《申报》、《新青年》C.《申报》、《时务报》、《民报》、《新青年》D.《时务报》、《申报》、《民报》、《新青年》1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7.《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对丧事不宜过份铺张……火葬用的木柴,不得用斧削光。埋葬或火化时,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紫色的以一件为限,奏乐的人以十名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抓面毁容,也不得无节制地嚎哭。”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宜扬神权迷信色彩 B.维护贵族特权利益C.内容广泛条文明晰 D.推动风俗文明进步18.如图为左家塘楚墓出土的对龙对凤文经锦,从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较商周更开放,动物纹样往往头部写实,而身体经过简化,有的直接与藤蔓结为-体,有的动物体与植物体共生,形式丰富优美、多样化。这种变化说明A.社会思潮的活跃推动观念改变 B.地理环境会造成艺术风格不同C.艺术创作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 D.社会转型会引起艺术风格变化19.下表是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区分等级标准表(节选)据上表可以推知A.县域面积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断削弱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基层治理 D.基层治理趋向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0.下表反映了当时苏联1980-1991年苏联经济年均增长率(%)表注:除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诸国的估算值A.经济运行有所好转 B.改革未能取得成效C.频繁调整经济政策 D.生产结构严重失衡21.雅典有一条法律规定,如果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超过了“10个人3天的劳动”,就要遭到禁止,因此在这个时期奢华的墓葬纪念物几乎看不到。这说明A.贵族是雅典城邦的主体阶层B.贵族始终有强烈集体荣誉感C.雅典公民受到人文精神熏陶D.雅典政府剥夺了贵族的自由22.下表是有关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部分史料。据此判断当时内容出处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时报》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刘大鹏《退想斋目记》A.政府法令流于形式 B.报纸夸大革命影响C.革命改造社会有限 D.阶级矛盾日趋尖锐23.1906年2月,梁启超发表《开明专制论》一文,认为孙中山主张的“土地国有”方案是“欲夺富人所有,以均诸贫民”“利用此以博一般下等社会之同情,冀赌徒、光棍、大盗、小偷、乞丐、流氓、狱囚之悉为我用”。这说明()A.梁启超反对孙中山的均富思想 B.民生主义思想不符合中国国情C.民生主义思想服务于辛亥革命 D.孙中山的土地政策政治倾向强24.晚清民国时期,女子的社会地位不断发生变化,而评价女人“美丽”的标准也不断演化。下表反映了时间美丽女人标准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年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1920—1929年才华横溢的女人1930—1939年穿着时髦的名媛1940—1949年投身政治的名女人A.女性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B.近代教育推动男女平等C.女子开始关心国家命运 D.社会价值风尚发生变化25.本改签指内阁将票拟好的题本进呈皇帝后,如皇帝不同意内阁票签的意见,就会下令内阁重新票拟,或直接拟好交内阁发出。乾隆时期,很多题本改签的内容或是由军机处传达到内阁,或是先由军机大臣草拟,然后呈报皇帝,获准后,发交内阁照签办理题本改签。这一变化表明乾隆时期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B.制衡机制得到完善C.内阁决策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26.洋务派官僚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制器,相辅以益其强”,更有淮军将领张树声批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是“遗其体面求其用”。材料反映了A.洋务派内部官僚矛盾逐步加深 B.“天朝上国”心理仍十分强大C.主张停止使用“中体西用”口号 D.洋务运动在实践中存在缺陷27.自然法是制订法的对称,自然法精神源自古希腊。罗马的法学家认为它是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法律适用于包括奴隶在内全体人类,是永恒不变的法律,一切制订法都应以自然法为标准。可见,自然法A.保护奴隶主私有财产 B.移植了古代希腊法律体系C.与习惯法的特征相同 D.推动罗马法趋向公平正义28.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29.唐代贡士如果通过科举考试,仅取得进士及第或者明经及第出身,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再通过吏部铨试,才能释褐除官。出现了“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现象。据此可知唐代科举A.选拔标准客观公正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C.世族权门仍占优势D.摒除门第间的差距30.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思想家眼中的君民关系在中外政治发展中,君与民的关系曾是东西方思想家们共同探索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材料二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材料三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仁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1)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其与孟德斯鸠主张主要差异是什么?(3)英国在走向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洛克的基本思想的?(4)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5)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32.(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8年7月11日,美国国务院向飞机制造商和出口商发出劝告信,表示“美国政府强烈反对向从事那种轰炸的国家出售飞机或航空设备。因此,国务院将不乐于签发许可证,授权向正使用军队攻击平民的国家出口任何飞机、航空武器、飞机引擎、飞机部件、航空设备附件或炸弹”。国务院还要求那些已与外商签约的厂商,向国务院通报其合同的内容,无论是否已有或正准备申请许可证。这就是所谓的“道义禁运”。“道义禁运”是美国政府针对日本轰炸广州采取的直接应对措施,但其意义则不止于此。应该指出的是,美国依然保持着大量对日出口,而且,避免卷入战争也仍然是美国外交的首要目标。——摘编自陶文钊主编《战时美国对华政策》(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道义禁运”措施的内涵,并简析该措施出现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道义禁运”的影响。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南宋叶适指出:“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点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实现的”,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崛起的“富民”阶层的作用,并简单谈谈你对这一作用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春秋形势图中郑国因为处于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成为大国争夺的对象,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许多诸侯国经常与郑国会盟,故B、C、D与材料无关,排除。2、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93年,伊莱·惠特尼根据美国棉籽特点,吸收欧洲经验发明了轧棉机,顺利地解决了美棉棉籽和棉花分离难题,使棉花市场扩大,导致美国南方的黑人奴隶制发展迅速,A项正确;富尔顿发明蒸汽船是交通方面的成果,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铁路此时刚刚发明,不可能立即促进西部开发,C项错误;标准化生产主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D项错误。3、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1920年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结合所学可知这得益于五四运动的爆发,A正确;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的序幕是五四运动,B错误;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的是新三民主义思想,C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作用,并不能说明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D错误。4、D【解析】

一五计划期间的轻工业产品增幅较高,而题干列举的轻工业品多涉及人民日常所需,说明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正确;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排除A;题干未列举轻重工业比例,无法反映失调,排除B;题干仅仅列举了轻工业部门,不能得出“各部门发展势头良好”结论,排除C。5、C【解析】: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但是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都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发展艰难的情况,这说明从1956年的八大——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是我们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时期。所以本题选C。6、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理.马特改革确立了采邑制,C选项符合题意。克洛维统一法兰克王国,A选项排除。亨利四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B选项排除。格里高利七世为了实现天主教会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进行了毕生的斗争,D选项排除。7、A【解析】

从材料中的“曾两次调江苏、浙江一带的粮食赈济河南等地”来看,江南一带的农业有一定发展,有富余粮食供政府调拨到其他地方,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互补”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贸易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在南宋时期完成,排除D项。8、D【解析】

表格数据显示1913-1919年中国进口日本的棉布价值百分比逐年上升,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扩大了在华的经济侵略,故D正确;表格显示不出一战之前的政府政策,排除A;表格显示的是中国进口外国棉纺织品,不是国内纺织业发展状况,排除B;表格显示1922年英国贸易上升,排除C。故选D。9、A【解析】

北宋时期过分削弱宰相权力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所以宰相的事权由分割到集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能,故选D项正确;宰相事权的强化并不能说明君主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宰相事权的集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能,并非是为了适应政治中心南移,排除B;题干不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难以调和,排除C项。故选D。10、B【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实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使广大贫农分到了土地,其实质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A、C、D项是这样做的目的和结果。所以本题选B。【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11、A【解析】

出土文物是一手史料,文献记载是二手史料,两者结合可知,我国牛耕出现的时间不晚于战国时期,A正确;文献记载有一定的可信度,排除B;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之后也能反映历史真实,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12、D【解析】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与中国签订“515”协定,制定并实施援华项目,配合了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项正确;新中国经济恢复的任务在1952年底已经完成,A项错误;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坚持的前提和原则是独立自主,B项错误;中国对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与苏联的技术援助不符,C项错误。13、D【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王夫之认为物质是其它一切存在的基础,没有弓就不会有射道,以此类推,因此体现的是他的唯物思想,这种思想启示了后人的思维方法,D正确;ABC项都与材料中强调唯物的思想无关,排除。14、D【解析】

魏晋以后,长期存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长时期没有重大改变,D项正确;仅以耕作方式的稳定不能说明农耕文明停滞不前,A项错误;耕作方式不能反映整个耕作技术的发展状况,B项错误;农业产量难以提高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15、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时务报》是在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民报》创刊与1905年;《新青年》是在1915年9月创刊,因此C选项是正确排序,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选项排序错误,排除。16、C【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原有思想的融合,没有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新的体系,所以其不是“全新的创造”,故A错误。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没有体现人性的尊严,故B错误。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属于理学对于儒学的全新的创造,故C正确。“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并一直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理学虽然也强调“三纲五常”,但是并不属于理学“全新的创造”,故D错误。17、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对丧事习俗的规定,主要体现的是简洁文明行为的规定,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D正确;材料未涉及宣传神权迷信色彩,A排除;材料未涉及对贵族特权利益的维护,B排除;材料仅涉及是丧礼习俗的规定,C排除。故选D。18、D【解析】

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较商周更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诸侯混战,经济方面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小农经济逐渐确立,思想方面百家争鸣,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引起艺术风格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艺术风格的变化,而不是观念的改变,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社会转型对艺术风格的变化,而不是地理环境对艺术风格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所述艺术风格变化没有体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C项错误。19、D【解析】

由我国古代县级政区分等标准看出,对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逐渐降低,说明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这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正确;材料只有对县级政区的分等的户数和粮食产量标准,不能据此得出县域面积缩小,排除A;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呈现上升趋势,而非减弱,排除B;经济发展水平和基层治理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排除C。20、B【解析】

表格信息表明苏联1989年之前经济在增长,但幅度不大,1990年之后经济却呈现负增长。说明苏联的经济改革未取得成效。B正确;经济好转只适合1989年之前,A排除;材料信息不能看出苏联频繁调整经济政策,C排除;材料未体现苏联生产结构的比重,不能得出结构失衡的结论,D排除。故选B。21、C【解析】

材料“如果墓葬纪念物的建筑投入超过了‘10个人3天的劳动’,就要遭到禁止”,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富有贵族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要远远多于个人消费,并对其消费进行严格限制,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体现了古代雅典的人文精神,故C正确;雅典城邦贵族只占少数,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雅典的法律规定,无法体现贵族始终有强烈集体荣誉感,排除B;D表述太绝对,排除。22、C【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姓对阳历新年尚未接受,说明传统观念与习俗仍有强大的惯性,革命对社会的改造有限,因此C选项正确;仅依据百姓对阳历新年尚未接受不能说明政府法令流于形式,该表述以偏概全,A选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时报》的内容,不能据此得出当时报纸夸大革命影响,B选项错误;这只是百姓对阳历新年尚未接受,不属于阶级矛盾,D选项错误。故选C。23、C【解析】

据材料“欲夺富人所有,以均诸贫民”体现了孙中山的均富思想,是民生主义思想的体现,由“利用此以博一般下等社会之同情,冀赌徒、光棍、……之悉为我用”可知,梁启超认为孙中山的均富思想是为了博得下层民众的支持,这说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是为了感召各阶层参与革命活动,故C项正确;材料虽能体现孙中山的均富思想,但并未体现梁启超对孙中山均富思想所采取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生主义思想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的问题,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土地政策政治倾向感强仅是梁启超的个人看法,故D项错误。24、D【解析】

评价女性的标准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从服饰、婚姻思想,再到政治,说明社会价值风尚在变化,选项D正确;近代中国女性的经济地位并未有明显提高,排除A;材料未反映出教育的作用,排除B;选项C错在“开始”,排除。25、D【解析】

材料表明内阁、军机处都只是在遵照皇帝的旨意处理政务,决策权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表明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A排除;内阁与军机处都服从于皇帝一人,没有制衡,B排除;内阁只有票拟权,决策权在皇帝手中,C排除。故选D。26、D【解析】

材料指出了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实践中的缺陷,D项正确;材料体现郭嵩焘和张树声对“中体西用”的反思并不体现洋务派内部矛盾,A项错误;材料体现洋务派官僚对“中体西用”的反思并不是“天朝上国”心理作用,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体西用”口号停用了,C项错误。故选D。27、D【解析】

罗马的法学家认为自然法合乎人性、合乎理性,适用于包括奴隶在内全体人类,是永恒不变的法律。由此可见,自然法能够推动罗马法趋向公平正义,故D正确;保护奴隶主私有财产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自然法精神源自古希腊不是移植,故B说法错误;自然法与习惯法的特征大不相同,故C错误。28、A【解析】C项与题意不符。B、D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政策的调整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较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面对二战后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采取的减少政府干扰经济的做法,但并不是要把权力下放到州政府。29、C【解析】

根据材料“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豪门世族把持科举考试,说明世族权门仍占优势,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出现的世族权门持科举考试的现象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级流动,而是强调世故权门在唐代科举中仍占优势,故B项排除;材料“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说明没有摒除门第间的差距,排除D。【点睛】“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是关键信息。30、C【解析】

概括材料可知,我国宪法修正案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权的内容和没有反映出公民的法制意识增加,故AB项排除。材料不仅除了体现出经济职能,还体现了习近平的思想,故D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同:神化君权;异:孟子在神化君权同时强调民本。(2)自由平等,分权思想,法治思想(或议会政治)。洛克提出了分权说,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3)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初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4)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民主思想影响有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力量单薄。(5)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思想,(或继承和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借鉴了西方启蒙思想。【解析】

(1)同:依据材料一“依赖于天命”“天子受命于天”可知都主张神化君权;异:依据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