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点睛提升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江苏省镇江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点睛提升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江苏省镇江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点睛提升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江苏省镇江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点睛提升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江苏省镇江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点睛提升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

1、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10万多件石器和成批的骨器,出土了刮削器、砍砸器、断块、断片等。这证实了北京人(

)A.会制造和使用工具B.保留着猿人的特征C.开始原始农耕生活D.已经有了审美观念

2、2017年6月28日上午,甘肃清水县民间人士在山门镇轩辕谷隆重举行2017年轩辕谷民间祭祀黄帝典礼。隆重祭祀黄帝,是因为他(

)A.在战争中曾经打败了蚩尤B.发明了音律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D.擅长纺织

3、“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开始于(

)A.尧舜时期B.夏朝C.炎黄时期D.商朝

4、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5、在半坡遗址公共墓地发掘出250座墓葬,其中成年墓174座,小孩瓮棺76座。成年墓保存较好的有118座,死者一股头朝西,墓与墓之间的距离相差不太大,有的几乎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这反映出半坡氏族(

)A.处于母系氏族公社B.生产力水平很低下C.氏族成员地位平等D.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6、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B.墨子C.孟子D.韩非

7、明确认识历史阶段特征,是阶段和单元复习的核心内容。以下书目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第9课秦统一中国……………………44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50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54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57

第13课东汉的兴衰……………………63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8、有关秦汉之际历史表述正确的是A.楚汉战争推翻了秦王朝B.陈胜、吴广起义推翻了秦王朝C.项羽先入咸阳,秦朝灭亡D.楚汉之争为争夺帝位,项羽兵败

9、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为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甚感骄傲。”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这一时间属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

10、据下侧“笔记卡片”判断,这页笔记记录的主题是

A.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C.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D.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1、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光武中兴的内容的是(

)A.释放奴婢B.减轻农民负担C.减轻刑法D.增加官员数量

1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赤眉军起义B.黄巾起义C.大泽乡起义D.绿林军起义

13、历史推论离不开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B.王与马共天下﹣﹣反应了东周初期的政治格局C.八王之乱﹣﹣标志着西晋由盛转衰D.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是(

)A.前秦B.东晋C.西晋D.三国

15、下列正确描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点的是()A.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交融D.繁荣与开放并存的时代

16、“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以上内容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著作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它是(

)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水经注》

17、依据历史史实得出历史结论(即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之一。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选项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华佗创编“五禽戏”B.汉武帝造就了西汉军事、文化的极盛时期C.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D.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18、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体现在(

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②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③农业产量提高

④人口大量增加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大地上很早便出现了人类的足迹。下列能体现古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似之处的是A.都基本具有人的特征并保留猿类特点B.都已经吃上熟食,会人工取火C.都能制造粗糙的石器用于劳动D.都能缝制衣物,都有爱美意识

20、观察下图,①②③处分别应填

A.东汉、宋、东晋B.魏、前秦、南朝C.魏、东晋、南朝D.东汉、南朝、东晋二、综合题

21、改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齐桓公任用________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_________”部分是哪位历史人物?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卫鞅”指的是谁?简单归纳材料二中所指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材料三: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四: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拓跋贺赖丘穆陵独孤汉性元贺穆刘(3)材料三和材料四共同反映了哪次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2、秦始皇,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首次完成中国统一。他对中国的统一,做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功绩。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他的历史功绩。

【灭六国统一全国】材料一:如图

(1)结合材料一指出秦灭了哪六国以及秦的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创制度中央集权】材料二:下图

材料三: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2)材料二、三反映了秦朝的什么制度?他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定措施巩固统一】材料四:下图

(3)结合材料四指出,秦始皇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历史影响?

23、下列是某班同学以“中国古代农业”为主题制作的展板,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板块一:工具和技术的进步

(1)观察以上三幅图,归纳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的表现。板块二:水利工程的修建

冰乃壅江作堋(分水坝),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郡守所在地),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树)修成后可利用岷江水运送岷山上的木材);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

(2)阅读上述图文,写出主持修建都江堰的人物及修建时期。依据材料概括都江堰的修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如果再增加一个板块——生产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把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放入其中。请写出该著作的名称及其作者。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1)材料一中的言论属于哪个学派的思想?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历史上称之为什么?材料二

(2)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文字是什么?我国汉字的演变有何特点?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图反映的是哪一工艺流程?依据所学指出此图所对应的文化成果的价值。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5、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为解决北方边境问题采取了什么共同措施。为西汉时期“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局面奠定基础的是谁?材料二

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

(2)材料二中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的内容。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