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五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五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1.(10分)看拼音,写词语。
dùjìduànliànjuànliàncíxiángshuāijiāo
bēnfùyóuzhōngzhǎnxīnxiánjiēnàhǎn
2.(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玷污(diàn)旖旎(yǐ)徘徊(huí)燕山(yān)
B.公顷(qīng)倭瓜(wō)撩乱(liāo)刚劲(jìng)
C.姊妹(zī)弓弩手(nǔ)踌躇(chóu)咆哮(páo)
D.无垠(yín)霹雳(pī)迸裂(bèng)镌刻(juàn)
3.(2分)根据语境,用“√"选择正确的读音。
(1)她的父亲在一家外贸公司供(gōnggòng)职,专门负责为国外的用户提供(gōnggòng)商品信息。这家公司的商品经常供(gōnggòng)不应求。
(2)外面的太阳明晃晃(huànghuǎng)的,将我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光。
4.(1分)下面的汉字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A.甲骨文小篆金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B.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隶书行书草书
C.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5.(1分)下列对《刷子李》一文中曹小三的心理变化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半信半疑——佩服——失望——发怔发傻
B.佩服——失望——半信半疑——发怔发傻
C.失望——半信半疑——佩服——发怔发傻
D.失望——半信半疑——发怔发傻——佩服
6.(6分)根据要求写句子。
(1)深夜,真的太静了。(围绕“静”这特点进行具体描述)___
(2)将下面直接引用的句子改为转述句。
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___
(3)沃克医生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缩句)
7.(17分)填空。
(1)《祖父的园子》选自《》,作者是。文中展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2)《草船借箭》改写自元末明初的《》作者是罗贯中,千里走单骑,煮酒论英雄,……无论是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还是运筹帷幄的谋略,我们都能在书中读到。
(3)《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抒发了作者的之情。自古以来描写此情的诗句有很多,请写出两句:“,”。
(4)陆游的古诗句“,",让我体会到祖国的山河如此壮丽。从王昌龄的诗句“,”,我们读出了将士们的豪言壮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有“"之称的唐代诗人。这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诗中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诗句是:“,"。
8.(6分)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追似的。虫子叫了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上面这个片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本段,“”最合适。
(2)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你也仿写一句。___
(3)文段中多次运用了“愿意"一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___
9.(9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荷叶青青
①夏天,玄武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荷叶忽然叫我生出了许多感想。祖母淡淡的笑容渐渐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②老家的院子不大,却年年要种一缸荷花。祖母特别喜爱荷花,对荷花下的功夫更让人吃惊,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隔年的种藕早已选好,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到了小荷花快要冒尖的时候,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靠近,会让叶子枯萎。小荷叶终于长出来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却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③夏天到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长杆儿荷叶亭亭地舒展开来。这时天大热了,大门成天开着,看到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请人边喝边欣赏。
④一天,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祖母又发出邀请,说出一番话来。祖母这才注意到孩子生了一头疮,她丝丝地吸着冷气,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咔一声剪下最大的一支荷叶。原来女人就是来讨荷叶的,中医给小孩开的药里
⑤荷叶是夏日里清凉的东西。祖母以往每年也都要分送几支给左邻右舍泡茶喝。这一年,老邻居们是喝不上荷叶茶了。每隔几日,就要给那个孩子剪一支荷叶,小孩子的疮倒是确实一天天好起来。
⑥家里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今年别想看荷花了。祖母却B____:真是一物降(xiáng),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⑦如今看到这一池荷叶,就像看到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送给许多人吧。
(1)联系上下文,给空白两处的横线上各选填一个合适的词语。(填序号)
①不屑一顾②爱不释手③滔滔不绝④念念有词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2)读了短文,我知道祖母家的荷叶很有作用,可以用来,。
(3)第⑥自然段“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也就罢了。”祖母这句话的意思是___,从中我感受到祖母。
(4)结合短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1)文章以“荷叶青青”为题,表面上写的是荷叶碧绿,充满生机,永远照亮“我"的心。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独特的风景“指的是祖母家的荷花缸里的荷叶长得享亭玉立___________
3)短文围绕“荷叶”依次写了三件事,分别是:请人喝茶赏荷叶、精心侍弄荷叶、剪荷叶为孩子治病。___________
10.(11分)阅读。
人的潜力
①每个人都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②人的大脑,是大自然几十化年进化的产物。它是思维的发源地,智慧的藏府,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③今天,大脑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在原始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力: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们重视的是物:在信息革命时代,人的大脑也就成了开发的对象。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没有一个人发生思想的溢出。每个人的大脑,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④人的潜力有多大?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大脑资源的95%没有开发。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大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____我们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____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完成几十个大学的课程。"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⑤人的大脑为什么拥有巨大的潜力呢?
⑥首先,脑科学表明,人的大脑中有着超量的神经元。一般认为,它们对于人的生存功能来说,是大大过量的。如此超量的神经元,是潜力存在的生理基础。
⑦其次,脑科学表明,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低等动物突触比较少,形成几十个突触:老鼠每个神经元与500个左右的神经元相联系形成了500多个突触:人的每个神经元与10000多个神经元相联系。对列宁的大脑的解剖表明,他的大脑中的神经突触特别丰富。计算显示,也就是说,人脑具有思维的极大容量。
⑧再次,脑科学还表明,大脑中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也有很大的可塑性。经过训练,产生新的神经递质。动物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的老鼠的大脑中长出了新的突触
⑨人类有着巨大的记忆潜力、思维潜力和创造潜力。潜力理论为我们开发自我增添了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巨人,人人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人人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材。(有改动)
(1)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们重视的是___________
A.智能
B.力
C.物
D.人
(2)短文第⑦自然段在介绍人脑有丰富的神经突触时,没有用到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
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
D.作比较
(3)填入第④自然段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如果就
B.既然就
C.只有就
D.因为所以
(4)对第⑥⑦自然段说明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刺猬大脑中只有几个突触,老鼠大脑中有500多个突触。
B.人的大脑中有1000个突触。
C.动物大脑中的突触数量越多,动物越聪明。
(5)“一般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大的有1000亿个,它们对于人的生存功能来说。是大大过量的。”句中的“一般认为“能否删掉?为什么?___
11.(5分)经典古诗词积累,连一连。
无可奈何花落去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明月夜,短松冈
纵然一夜风吹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料得年年肠断处纵死犹闻侠骨香
孰知不向边庭苦只在芦花浅水边
12.(30分)完成习作。
题目:我得到了_____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如“表扬"“教育”“关心"“教训”“鼓励"等,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五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10分)看拼音,写词语。
dùjì妒忌duànliàn锻炼juànliàn眷恋cíxiáng慈祥shuāijiāo摔跤
bēnfù奔赴yóuzhōng由衷zhǎnxīn崭新xiánjiē衔接nàhǎn呐喊
【答案】妒忌锻炼眷恋慈祥摔跤
奔赴由衷崭新衔接呐喊
【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
【解答】故答案为:
妒忌锻炼眷恋慈祥摔跤
奔赴由衷崭新衔接呐喊
2.(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玷污(diàn)旖旎(yǐ)徘徊(huí)燕山(yān)
B.公顷(qīng)倭瓜(wō)撩乱(liāo)刚劲(jìng)
C.姊妹(zī)弓弩手(nǔ)踌躇(chóu)咆哮(páo)
D.无垠(yín)霹雳(pī)迸裂(bèng)镌刻(juàn)
【答案】D
【分析】考查了汉字读音。我们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解答】A.有误。“徘徊”的“徊"读作“huái”。
B.有误。“公顷"的“顷”读作“qǐng"。
C.有误。“姊妹”的“姊"读作“zǐ”。
D.正确。
故选:D。
3.(2分)根据语境,用“√"选择正确的读音。
(1)她的父亲在一家外贸公司供(gōnggòng)gòng职,专门负责为国外的用户提供(gōnggòng)gōng商品信息。这家公司的商品经常供(gōnggòng)gōng不应求。
(2)外面的太阳明晃晃(huànghuǎng)huǎng的,将我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光。
【答案】(1)gònggōnggōng;
(2)huǎng。
【分析】考查了多音字。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般读音不同时,字的含义不同,用法也不同。
【解答】(1)“供”为多音字。读“ɡònɡ"时。也指叙述案情的话或文字,意为供给。故“提供”“供不应求"的“供”读作“gōng"。(2)“晃”为多音字,意为闪耀。读“huàng"时;摆动。
故答案为:
(1)gònggōnggōng;
(2)huǎng。
4.(1分)下面的汉字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A.甲骨文小篆金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B.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隶书行书草书
C.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汉字的字体演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知相关知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解答】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小篆、楷书、行书。
故选:C。
5.下列对《刷子李》一文中曹小三的心理变化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半信半疑——佩服——失望——发怔发傻
B.佩服——失望——半信半疑——发怔发傻
C.失望——半信半疑——佩服——发怔发傻
D.失望——半信半疑——发怔发傻——佩服
【答案】A
【分析】考查了课文的理解。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解答】结合前面句子“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黑中白。完了,他不是神仙,“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体现了曹小三对刷子李的崇敬。
故选:A。
6.(6分)根据要求写句子。
(1)深夜,真的太静了。(围绕“静"这特点进行具体描述)深夜,真的太安静了,静得能听到蟋蟀的叫声,静得能听到黄狗的呼吸声。静得能听到露珠从叶子上掉落下来的声音。
(2)将下面直接引用的句子改为转述句。
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鲁肃帮帮他的忙。
(3)沃克医生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缩句)
脸上浮现出神情。
【答案】(1)深夜,真的太安静了,静得能听到蟋蟀的叫声,静得能听到黄狗的呼吸声。静得能听到露珠从叶子上掉落下来的声音。
(2)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鲁肃帮帮他的忙。
(3)脸上浮现出神情。
【分析】考查了扩展写话、改写句子、缩句。扩展写话要分析题目中所给材料,明确表达的主题,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合理的想象,组织语言写话。
【解答】(1)考查了情景写话。写出表现“静"这一特点一组句子。
(2)考查了改为转述句。把冒号改为逗号,“你”改为“鲁肃"。
(3)考查缩句。去掉修饰语“沃克医生,留下主干。
故答案为:
(1)深夜,真的太安静了,静得能听到黄狗的呼吸声。
(2)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
(3)脸上浮现出神情。
7.(17分)填空。
(1)《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作者是萧红。文中展现了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2)《草船借箭》改写自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千里走单骑,煮酒论英雄,舌战群儒……无论是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还是运筹帷幄的谋略,我们都能在书中读到。
(3)《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季羡林。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自古以来描写此情的诗句有很多,请写出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陆游的古诗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让我体会到祖国的山河如此壮丽。从王昌龄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读出了将士们的豪言壮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有“诗圣"之称的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诗中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诗句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答案】(1)呼兰河传萧红自由快乐;(2)三国演义舌战群儒;
(3)季羡林思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圣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分析】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经典名著、古诗文默写、课文理解、体会思想感情。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及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解答】(1)《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文中展现了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2)《草船借箭》改写自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出其中一个故事情节。
(3)《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季羡林。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依次出自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诗中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诗句是“却看妻子愁何在。
故答案为:
(1)呼兰河传萧红自由快乐;
(2)三国演义舌战群儒;
(3)季羡林思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圣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8.(6分)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追似的。虫子叫了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上面这个片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本段,“自由”最合适。
(2)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你也仿写一句。树绿了,就像换了新衣似的。蝉叫了,就像吹起了小喇叭似的。蝴蝶飞了,就像在跳舞似的。
(3)文段中多次运用了“愿意"一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从这个词中能体会到那些动植物都是那么的自由自在,没有任何约束。
【答案】(1)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自由;
(2)树绿了,就像换了新衣似的。蝉叫了,就像吹起了小喇叭似的。蝴蝶飞了,就像在跳舞似的;
(3)我从这个词中能体会到那些动植物都是那么的自由自在,没有任何约束。
【分析】通过描写“我”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等劳作游戏,展现了作者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解答】(1)考查了短文的中心句。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要做什么。要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是本篇短文的中心句。结合“考查找出短文的中心句,文中的这句话“一切都活了,就做什么,就怎么样。短文围绕这两句话写出了园子里的一切生物都生活的自由自在”,“自由"最合适。
(2)考查了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鸟、虫子的随心所欲。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仿写即可。
(3)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我从这个词中能体会到那些动植物都是那么的自由自在。
故答案为:
(1)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要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2)树绿了,就像换了新衣似的,就像吹起了小喇叭似的,就像在跳舞似的;
(3)我从这个词中能体会到那些动植物都是那么的自由自在,没有任何约束。
9.(9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荷叶青青
①夏天,玄武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荷叶忽然叫我生出了许多感想。祖母淡淡的笑容渐渐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②老家的院子不大,却年年要种一缸荷花。祖母特别喜爱荷花,对荷花下的功夫更让人吃惊,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隔年的种藕早已选好,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到了小荷花快要冒尖的时候,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靠近,会让叶子枯萎。小荷叶终于长出来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却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③夏天到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长杆儿荷叶亭亭地舒展开来。这时天大热了,大门成天开着,看到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请人边喝边欣赏。
④一天,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祖母又发出邀请,说出一番话来。祖母这才注意到孩子生了一头疮,她丝丝地吸着冷气,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咔一声剪下最大的一支荷叶。原来女人就是来讨荷叶的,中医给小孩开的药里
⑤荷叶是夏日里清凉的东西。祖母以往每年也都要分送几支给左邻右舍泡茶喝。这一年,老邻居们是喝不上荷叶茶了。每隔几日,就要给那个孩子剪一支荷叶,小孩子的疮倒是确实一天天好起来。
⑥家里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今年别想看荷花了。祖母却B____:真是一物降(xiáng),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⑦如今看到这一池荷叶,就像看到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送给许多人吧。
(1)联系上下文,给空白两处的横线上各选填一个合适的词语。(填序号)
①不屑一顾②爱不释手③滔滔不绝④念念有词
A①
B④
(2)读了短文,我知道祖母家的荷叶很有作用,可以用来制药,泡茶。
(3)第⑥自然段“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也就罢了。”祖母这句话的意思是荷叶治好了孩子头上的疮,比开花更重要,因此能不能对荷花进行观赏就不重要了,从中我感受到祖母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4)结合短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1)文章以“荷叶青青”为题,表面上写的是荷叶碧绿,充满生机,永远照亮“我"的心。√
2)第③段中独特的风景“指的是祖母家的荷花缸里的荷叶长得享亭玉立√
3)短文围绕“荷叶”依次写了三件事,分别是:请人喝茶赏荷叶、精心侍弄荷叶、剪荷叶为孩子治病。×
【答案】(1)A①;B④;
(2)制药泡茶;
(3)荷叶治好了孩子头上的疮,比开花更重要,因此能不能对荷花进行观赏就不重要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4)1)√;
2)√;
3)×。
【分析】《荷叶青青》这篇短文按种荷、守荷、赏荷、剪荷的顺序,主要回忆了祖母把荷叶剪下来送给头上生疮的孩子,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善良、乐于助人品质的赞美,也写出了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之情。
【解答】(1)考查补充短文内容及词语解释。可联系上下文以及在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上来完成,不愿意。认为不值得一看。②爱不释手:因喜爱某物而舍不得放下。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说起来没个完。根据词义,在短文A处应选填词语:不屑一顾。在B处应选填词语:念念有词。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读短文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祖母以往每年也都要分送几支给左邻右舍泡茶喝,老邻居们是喝不上荷叶茶了,就要给那个孩子剪一枝荷叶。不过,我知道祖母家的荷叶很有作用、制药。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读短文可知,不开花也就罢了"这句话可知,比开花更有价值。从中我们感受到祖母心地善良。(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结合题目中给出的说法可知,表面上写的是荷叶碧绿,实际上是说祖母的高尚品质长青。说法正确。2)第③自然段中的“独特的风景”指的是祖母家的荷缸里的荷叶长得亭亭玉立,符合短文内容,分别是:种荷叶、请人喝茶赏荷叶。说法有误,再到守荷叶"来说。
故答案为:
(1)A①;B④;
(2)制药泡茶;
(3)荷叶治好了孩子头上的疮,比开花更重要心地善良;
(4)1)√;
7)√;
3)×。
10.(11分)阅读。
人的潜力
①每个人都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②人的大脑,是大自然几十化年进化的产物。它是思维的发源地,智慧的藏府,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③今天,大脑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在原始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力: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们重视的是物:在信息革命时代,人的大脑也就成了开发的对象。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没有一个人发生思想的溢出。每个人的大脑,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④人的潜力有多大?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大脑资源的95%没有开发。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大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____我们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____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完成几十个大学的课程。”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⑤人的大脑为什么拥有巨大的潜力呢?
⑥首先,脑科学表明,人的大脑中有着超量的神经元。一般认为,它们对于人的生存功能来说,是大大过量的。如此超量的神经元,是潜力存在的生理基础。
⑦其次,脑科学表明,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低等动物突触比较少,形成几十个突触:老鼠每个神经元与500个左右的神经元相联系形成了500多个突触:人的每个神经元与10000多个神经元相联系。对列宁的大脑的解剖表明,他的大脑中的神经突触特别丰富。计算显示,也就是说,人脑具有思维的极大容量。
⑧再次,脑科学还表明,大脑中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也有很大的可塑性。经过训练,产生新的神经递质。动物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的老鼠的大脑中长出了新的突触
⑨人类有着巨大的记忆潜力、思维潜力和创造潜力。潜力理论为我们开发自我增添了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巨人,人人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人人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材。(有改动)
(1)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们重视的是C
A.智能
B.力
C.物
D.人
(2)短文第⑦自然段在介绍人脑有丰富的神经突触时,没有用到的说明方法是C
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
D.作比较
(3)填入第④自然段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
A.如果就
B.既然就
C.只有就
D.因为所以
(4)对第⑥⑦自然段说明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刺猬大脑中只有几个突触,老鼠大脑中有500多个突触。
B.人的大脑中有1000个突触。
C.动物大脑中的突触数量越多,动物越聪明。
(5)“一般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大的有1000亿个,它们对于人的生存功能来说。是大大过量的。"句中的“一般认为“能否删掉?为什么?不能删掉。“一般认为”意思是通常都是这样认为的,还有特殊情况的存在。如果删去,则表明所有情况下都这么认为的,这样就会与事实不相符,不符合说明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答案】(1)C;
(2)C;
(3)A;
(4)C。
(5)不能删掉。“一般认为"意思是通常都是这样认为的,还有特殊情况的存在。如果删去,则表明所有情况下都这么认为的,这样就会与事实不相符,不符合说明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分析】本文开篇点明说明的对象——大脑,接着指出大脑中的资源是无限的,引出说明的主要内容。然后具体分析人的潜力有多大,以及大有如此巨大潜力的原因。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潜力理论增添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解答】(1)考查了信息提取。根据第③自然段“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们重视的是物”可知答案选C。
(2)考查了说明方法。举了刺猬、人、列宁的大脑的解剖这些例子来说明人脑具有思维的极大容量。从“500多个"“10000多个”这些数字可知。将不同生物的神经元进行比较。故没有用到的说明方法的是打比方。
(3)考查了关联词。“我们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和“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完成几十个大学的课程”分句前后表示假设关系。故选A。
(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有误,形成几十个突触"可知。B.有误,形成几十个突触:老鼠每个神经元与500个左右的神经元相联系形成了500多个突触:人的每个神经元与10000,故“人的大脑中有1000个突触”的说法错误。故选C。
(5)考查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阅读句子,意思是通常都是这样认为的。如果删去,这样就会与事实不相符。所以不能删去。
故答案为:
(1)C;
(2)C;
(3)A;
(4)C。
(5)不能删掉。“一般认为"意思是通常都是这样认为的。如果删去,这样就会与事实不相符。
11.(5分)经典古诗词积累,连一连。
无可奈何花落去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明月夜,短松冈
纵然一夜风吹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料得年年肠断处纵死犹闻侠骨香
孰知不向边庭苦只在芦花浅水边
【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
【解答】(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晏殊《浣溪沙》;
(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出自岑参《逢入京使》;
(3)“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出自司空曙《江村即事》;
(4)“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5)“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出自王维《少年行四首》。
故答案为:
12.(30分)完成习作。
题目:我得到了_____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如“表扬”“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