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淮南子》《吕氏春秋》(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淮南子》《吕氏春秋》(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淮南子》《吕氏春秋》(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淮南子》《吕氏春秋》(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淮南子》《吕氏春秋》(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淮南子》《吕氏春秋》(含解析)文言文双文本专练-------《淮南子》+《吕氏春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目中有疵,无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束缚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明月之珠不能无颓。然而天下宝之者,何也?其小恶不足妨大美也。今志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修,而求得其贤乎天下,则难矣。

(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材料二:

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物而贵取一也。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桓公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举难》)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曹子计A不顾后B足C不旋踵D刎颈于陈E中F则终身G为破军H擒将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成功,与《谏逐客书》中“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的“遂"意思不同。

B.耻,指耻辱,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意思和用法都相同。

C.穷困,指困厄、处境困难,与现在所说的“穷困”之意略有差异。

D.大美,指才德、品质上的优异,文中桓公所说的“大美"指的是宁戚的杰出才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被认为不智、不勇、不贞,但齐桓公并不认为这些是他的缺点,任用他做了齐相,最终在他的帮助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霸王之业。

B.曹子在柯地的盟会上劫持齐桓公,使鲁国被夺走的土地一下子全部收回,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把作战的失败看作羞耻的事,而是有长远打算。

C.宁戚想到齐桓公那里谋求官职,恰巧在夜间有机缘望见桓公,于是他敲着牛角大声唱歌以引起恒公的注意;他抓住了这次机会,最终达到了目的。

D.在齐桓公将要任用宁戚的时候,群臣劝桓公派人到卫国了解一下宁戚的具体情况,但桓公拒绝了,他想用其所长,不希望因其“小恶”而丢弃其“大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

(2)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

5.两则材料在选用人才方面有怎样相同的观点?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

材料二:

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是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是故贤者尽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泽兼覆而不偏,群臣劝务而不怠。所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故假舆马者,足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绝江海。夫人主之情,莫不欲总海内之智,尽众人之力,然而群臣志达效忠者,希不困其身。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明主之听于群臣,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责其辩。暗主则不然,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尝A所用B不过C三石D以示E左右F左右皆试G引之H中关I而止。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疑问代词“怎么",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恶"用法相同。

B.适,到……去,与《谏逐客书》“适观而已矣”中的“适"词义不同。

C.刍荛,“刍”指割草,“荛"指采薪,它们相连,在文中指割草采薪之人。

D.责,责备,与现代汉语中“引咎自责”中的“责"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军越来越近,宋人越来越怕,但如实报告情况的人都被宋王杀掉了,最后一个被派去探听情况的人害怕也被杀掉,就报告说齐军还很远,国人并不怕。

B.齐宣王喜好射箭,所用的弓根本不超过三石之力,但因为他受骗于左右侍从,又没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一辈子都认为自己用的弓有九石之力。

C.真正的明君,其命令能够向下贯彻,其恩泽能够普遍施予,其臣子能够勤奋工作,而且能如实反映情况,这是因为明君善于用人,不单单凭借个人之智。

D.材料二的作者认为,对于人们提出的策略,不必管提出者地位是高是低、身份是贵是贱,只要策略优秀就可以实行,不然,即使卿相提出的策略也不必采用。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

(2)暗主则不然,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

10.两则材料的论点有何相同之处?主要论证方法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BDF2.B3.A4.(1)如果他的大的德行和才略是好的,即使有些小差错,也不足以成为他的拖累。

(2)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子避开,火把很明亮。5.所有的人才都是有缺点的,选用人才要善用其长处,忽略其短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假使曹沫不做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

“计”的宾语为“不顾后",所以应在“后”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足"的谓语为“不旋”,宾语为“踵",所以应在“踵”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

“于陈中"是“刎颈”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中"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所以应在BDF处断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A.正确。“成功/于是”;句意: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吞并了二十多个国家,于是在西戎称霸。

B.“意思和用法都相同"错误。“名词,耻辱/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并不感到这是耻辱。/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辱。

C.正确。“困厄、处境困难/经济上困难"。句意:但处境困厄,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

D.正确。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齐桓公并不认为这些是他的缺点”错误。“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束缚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可知,文中并没有说齐桓公并不认为那些是他的缺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诚”,如果;“是",好,正确;“虽”,即使。

(2)“郊",到郊外,在郊外;“辟”,使……避开;“盛",盛大,明亮。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然而天下宝之者,何也?其小恶不足妨大美也。今志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修,而求得其贤乎天下,则难矣”可知,任何宝物它们的小毛病无损于整体的美感,假若总记着别人的缺点而忘记别人的优点长处,要想求得天下贤才是相当难的。

由材料二“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桓公得之矣"可知,人本来就难以十全十美,衡量以后而用其所长,这是选拔人才的恰当方法。

因此两则材料在选用人才方面的相同观点是所有的人才都是有缺点的,选用人才要善用其长处,忽略其短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的精神负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缺憾,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并且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假使因为其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所以,眼睛稍有瑕疵,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上千里。假使曹沫不做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到死不能建立功绩。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大功。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是不能说他聪明的;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牺牲性命,这就不可以称他为勇敢的;管仲在被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这就不能称他为贞节的。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朋友,君子更不愿意以他为臣子了。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放出来,并受到齐桓公的重用,执掌了齐国大政,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假使管仲在当初身处绝境,身陷囹圄之时就献出了生命,不从长计议,那哪会有以后助齐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所以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有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小过失吹毛求疵。人之常情是谁人没有短处。如果他的大处主流是好的,即便有些小错误,也不应成为他的累赘。就连明亮的夜明珠也不可能无疵点斑痕。但天下人认为它们是宝物,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这些小毛病无损于整体的美感。假若总记着别人的缺点而忘记别人的优点长处,要想求得天下贤才是相当难的。

材料二:

用十全十美的标准选拔人才必定很难,这是事物的实情。先王知道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选择事物时注重其长处。宁戚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但处境困厄,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给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子到了齐国,傍晚的时候住在城门之外。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子避开,火把很明亮。宁戚在车下喂牛,望见桓公,内心很悲伤,就敲着牛角大声唱歌。齐桓公听到他的歌声,抚着车夫的手说:“真是与众不同啊,这个唱歌的人不是一般人。”就命令后面的车载着他。桓公回去,宁戚见到桓公,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游说桓公。第二天又谒见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游说桓公。桓公非常高兴,准备任用他。臣子们劝谏道:“这个客人是卫国人。卫国距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有能力的人,再任用他也不算晚。"桓公说:“不是这样的,去询问,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人家的小毛病,丢掉人家的大优点,这是君主失去天下杰出人才的原因。”况且人本来就难以十全十美,衡量以后而用其所长,这是选拔人才的恰当方法。桓公掌握住了这个方法。

6.DFH7.D8.A9.(1)君主不可以直言相谏,过失就无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

(2)昏庸的君王却不是这样,那些关系疏远、地位低贱的人,即使是为他用尽气力、竭尽忠诚,他也不知道。10.①观点上的相同之处:君主要善于听别人的意见。

②主要论证方法的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平时所使用的弓力量不过三石,条给左右侍从看,侍从们试着拉这张弓,都只拉到人平就停了。

“其"作主语,“尝”做状语,“三石"作“不过”的宾语,故在宾语后D处断开;

“左右"作“示”的宾语,故在其后F处断开;

“试"作谓语,“引之”作“试"的宾语,故在“之”后H处断开。

故选DFH。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怎么可能这样?/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B.正确。到……去;满足,适于。句意:你要到哪儿去?/可以满足耳目的需要罢了。

C.正确。

D.错误。“责"在文中的含义是“要求”;“引咎自责"中的“责”含义是“批评,责备"。句意:就不要求他的言辞漂亮;/指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就报告说齐军还很远”错误。原文说的是“殊不知齐军之所在",即不知道齐军在哪里。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直言”,直言相谏,劝谏;“过",过错,过失;“无道”,没有途径,无从;“善"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2)“暗”,昏庸,糊涂;“卑贱",地位低贱;“不能知”省略句,补出主语,“他"。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本特征的能力。

第一问:从两则材料的议论句可以看出﹐材料一的主要意思是“亡国之君不可以直言相谏”,说的是亡国的君主不能听取意见;材料二的主要意思就是其第一句“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其中“以天下之耳听”所包含的观点就是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它与材料一都是讲君主听取意见之事,此即两则材料在观点上的相同之处。

第二问:材料一列举了“宋王"不听真言和“齐宣王好射”的事例论证观点,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而材料二“故假舆马者,足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绝江海"运用比喻论证;“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运用对比论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亡国的君主,不可以直言相谏。君主不可以直言相谏,过失就无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贤人无从到来,君主的思想就会壅塞不通。齐国进攻宋国,宋王派人去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派去的人回来说:“齐寇已经临近了,国人已经恐慌了。"左右近臣都对宋王说:“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虚弱,怎么可能这样?”于是宋王大怒,把派去的人屈杀了。接着又派人去察看,派去的人的回报仍与前一个人相同,宋王又大怒,把他屈杀了。这样的事接连发生了三次,之后又派人去察看。被派的人路上遇见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问:“国家已经十分危险了,你要到哪儿去?"弟弟说:“去替君主察看齐寇。没想到齐寇已经离得这么近,国人已经这么恐慌。现在我担心的是,先前察看齐军动静的人,都是因为回报齐军迫近而死掉了;如今我回报真情是死,不回报真情恐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