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2咏史诗三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_第1页
高中语文12咏史诗三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_第2页
高中语文12咏史诗三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_第3页
高中语文12咏史诗三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_第4页
高中语文12咏史诗三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下)12咏史诗三首必备知识·素养基础西施[唐]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赏析】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要归罪于一个弱女子,何必呢!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吴国灭亡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红颜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背景解读1.《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高仲开《中兴间气集》)。第一次迁谪是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年)春天,由苏州长州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县尉;第二次是在唐代宗大历八年至大历十二年(773-777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侯被贬为睦州(浙江建德)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值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好相符。2.《金铜仙人辞汉歌》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作此诗,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痛。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907年)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何以产生兴亡之感呢?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唐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烽火不断,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内心很不平静,急盼着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3.《过陈琳墓》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写章表书檄之类的文章。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意为“主管”“掌管”)文章,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qīyáshānmóushuāichóuchànɡlínpénɡzhéhuàn嘶鸣撕扯厮守衰老悲哀蓑衣暮色莫非墓地薄饼账簿1.《长沙过贾谊宅》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提示:颔联通过“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2.《长沙过贾谊宅》颔联中的“独”“空”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提示:“独”,独自,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表现出其对贾谊的景仰和难掩的孤独落寞;“空”,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的痛苦、怅惘之情。两字共同营造出悲凉感伤的意境。关键能力·素养培优1.《长沙过贾谊宅》这首诗借凭吊古人抒发自己的迁谪之悲。字面上,句句写贾谊,实际上,句句扣自己。“谪宦”正是作者当时的处境,“楚客悲”正是作者当时的心情。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2.《金铜仙人辞汉歌》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情感。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3.《过陈琳墓》这首诗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全诗贯穿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1.《长沙过贾谊宅》颈联“汉文有道恩犹寡,湘水无情吊岂知”,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通过“有道”与“无情”的对比来分析其中寄寓的作者情感。【答案】一语双关的手法,写出了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表达了对当今现实的讽刺和不满。“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当今昏庸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自己呢?“无情”既指江水的无情,吞噬了屈原的生命,更是写出了世事的无情,使自己和贾谊都遭遇被贬的坎坷经历。以“有道”反衬“无情”,讽刺封建统治者的同时,也抒发了对贾谊的同情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2.《金铜仙人辞汉歌》大量使用移情手法,试分析具体体现在哪里。【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提示】从具体的诗句“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等作分析。【答案】如移沧桑之慨于荒冢土花之上,移眷恋故国之情于铜人清泪、衰兰荒月甚至无情之天上,从而使人情、物情融为一体。化无情为有情,本是铜人离汉宫花木而去,却以衰兰送客为诗。3.《过陈琳墓》中诗人为什么“怜君”?【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提示】从诗人写作此诗的目的来分析。【答案】诗人怜惜、羡慕陈琳能够得到曹操的赏识,实际上是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满腹才学无人赏识。对接高考诗歌鉴赏综合演练1.(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投长沙裴侍郎[唐]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①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答案】D【解析】“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错,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诗人不愿意随意接受别人的恩惠,即使接受恩惠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而定,展示了高尚的气节。(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诗人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旅宿[唐]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幽独,黯然神伤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B.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屋里诗人深愁难眠。C.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D.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答案】C

【解析】尾联为虚写,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思乡的愁苦之情。(2)试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答案】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这是虚写;梦醒天明,隔年的家书都是实写。两句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美文赏读回溯张庆和回溯草地,回溯红军走过的草地,仿佛回溯历史深处的一簇风景。那些盛开的花,那些衰败的草,那些挺拔的枝,那些枯萎的叶……或摇曳,或凝定,或芬芳,或苦涩,无不成为动人心魄的一种力量。长征选择了草地,这是草地的幸运。先烈曾经在这里吃苦受难,先烈曾经在这里辉煌灿烂。因而,这里才生长出崇高,生长出景仰,生长出那许多的伟大与不朽。还记得小学课本上那《金色的鱼钩》吗?它让先烈的精神闪光,它令稚嫩的童心向往。这里是历史的档案馆,这里是革命的资料库。这里珍藏的不只是忠骨、传说和故事,这里还珍藏着催人奋进的鼙鼓金号,这里还珍藏着照彻心灵的熊熊大火。如果仅仅是为了寻找先辈的足迹而来,如果仅仅是为了采集诗句辞章而来,那就不要来。因为,这样会踩痛历史,会惊醒自以为装满思考的头颅,会惊诧自己的心灵,成为一片空白……甚至会让人觉得,喧嚣的尘世于这里是一个太不和谐的音符,会让人发出千百个感慨或者叹息。感慨吧,草地的空旷已经投影成宽阔的广场;叹息吧,草地的寂寥正在佐证着红军的艰难。草地是一座庭院,从这里走出的人,即使走成了贫穷,精神也富有;即使走成了清瘦,灵魂也健壮。从这里走出的人走成了一群前辈,他们的名字,有的被漫步广场的人吟诵,有的靠了电波的力量,被传播成遥远和永恒……这一条路,弯,是红军走出的一张弓;这一条路,直,被红军走成了弓上的弦。红军意志是拉弓的力,红军理想是弦上的箭。挟着滚滚风云,裹着遍地花草,理想被放飞了,草地亦被抽出了一条线。从此,这一条线就把草地和天安门扯在了一起,和整个中国扯在了一起。于是,这里的风云便成了簇拥时代的浪潮,这里的鲜花便开成了一种笑容,这里的绿草便摇曳成那里的旗帜……为了寻求甜甜的日子,红军才咀嚼苦苦的草根。这里的草根有功劳,苦涩的汁液曾经滋养了民族精神,曾经挽救了中国革命。草根却从来不炫耀自己,依旧过着一种隐居而平凡的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便是不衰野草的可爱,这便是一种伟大的哲理。所以红军才选择荒草遍布的野地,让野草检阅他们的阵容,让野草验证他们的品格。最后,野草为红军打了满分。这里植下许多年轻的生命,所以这里才如此地青翠碧绿;这里埋下的忠骨永不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