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页高一历史导学案班级_______小组_______姓名_______使用时间:年月日课题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标准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教学重点1.社会变化与变法产生的原因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流程一:【导入学习】流程二:【自主学习】任务一:精读课本第2课《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完成下列任务:一、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1.找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概况。2.理解华夏认同观念产生的原因,理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是: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阅读教材第二目,完成以下任务。1.标划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标划出“变法运动”的背景、目的、影响。3.商鞅变法的内容、结果、评价。【思考】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提示:(1)推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具体表现在铁犁、牛耕的使用。(2)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变法改革,使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三、阅读教材第三目,回答以下问题。1.孔子(重点):了解孔子的地位,孔子思想提出的背景;掌握孔子的思想核心、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2.了解老子的地位,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世界观,辩证法,政治主张)四、阅读教材第四目,回答以下问题。1.掌握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经济、教育、阶级关系、根本原因)。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2.知道百家争鸣各个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重点学习儒、墨、法家思想)3.掌握百家争鸣的影响(3条)流程三:【合作学习】(3分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然性流程四:【精讲点拨】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这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变化。(2)主要表现:①社会性质: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②生产方式:冶铁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的进步;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③阶级关系:由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到新兴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④政治体制:从世卿制到任官制;从封国制到郡县制。⑤文化学术: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和学术,即“学在官府”的官学合一传统被打破,教育和学术下移,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即“学在民间”。(3)实质:奴隶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的形成。(4)反映趋势: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分裂割据混战走向统一的时期。最终,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2、百家争鸣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井田制的崩溃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②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形成。当时列国纷争,社会剧变,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错制思想,因而思想也就空前活跃。③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④阶层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士,网罗人才,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⑤民族关系上:华夏族与周边族群联系密切,以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纽带而日趋融合。(2)影响①各种哲学思想流派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莫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③文学艺术的成就在中国及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巨大影响。④天文、地理、物理、医药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为后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流程五:【知识脉络】 中国古代第一次社会大转型 流程六:【当堂达标】1.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恒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该事件反映了()A.诸侯争霸斗争激烈B.周王控制力削弱C.兼并战争异常残酷D.民族矛盾的加深2.春秋后期,原先因为对外战乱而被掩盖的内部权力纷争相继爆发,引发一轮新的动荡,影响较大的是鲁国三桓四分公室、晋国六卿倾轧和齐国田氏的专权。这反映了()A.社会发展趋于统一B.民心向背决定政权更迭C.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D.诸侯势力崛起侵夺王权3.春秋战国时期,与铭刻文字有关的工具有:锛、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锯、斧。《管子海王篇》称:工匠必有斧、锛、凿、锯、锤,出现这些工具的直接原因()A.社会经济的进步B.铁犁牛耕的推广C.政治改革的影响D.冶炼技术的发展4.商鞅认为“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反对官员的“私善”,要求秦国官吏将对百姓的“私善”转变为对君主的“奉公”,将官员的为善行为限定于“自治奉公”,即对君主效忠。这反映出商鞅变法意在()A.否定官员善行B.强化社会控制C.提倡官员尽忠D.轻视民众价值5.《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在马厩失火后,关心是否有人受伤,没有问马的情况。这充分体现了其思想主张中的()A.仁者爱人B.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D.重义轻利6.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一观点强调()A.自然无为利于治国理政B.道过于浑厚以致无所作为C.崇古尚德推动国家安定D.诸侯通过非战以适应社会7.《墨子》载,“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日:‘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足以奉给民用,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这些主张()A.旨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有利于加快社会财富积累C.源于先秦小农经济的发达D.否定了发展经济的必要性8.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潮中,儒家的“大同”,墨家的“尚同”,道家的“小国寡民”和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反映出当时()A.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C.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的特征D.士人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9.春秋前期,鲁国大夫季氏和叔孙氏一度掌握鲁国政权。春秋后期,季氏的家臣南蒯、叔孙氏的家臣阳虎起来反对家主,并掌握了鲁国政权,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这些史实反映了()A.分封制的逐步瓦解B.爵位继承制被破坏C.周天子的权势衰微D.霸权更迭较为频繁10.春秋时期,诸侯各国相继在新征服地区设县。晋国、吴国的县仍是大夫的采邑,楚国和秦国的县则由国君派出官吏进行管理。这反映了当时()A.列国争相废除分封制度B.转型时期变革趋势增强C.变法运动确立官僚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