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痹证_第1页
中医内科学-痹证_第2页
中医内科学-痹证_第3页
中医内科学-痹证_第4页
中医内科学-痹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内科学—痹证

1、痹证初起的主要症状不包括

A、疼痛

B、酸楚

C、重着

D、麻木

E、痿弱无力

2、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首先在于

A、肢体活动情况

B、有无肌肉萎缩

C、痛与不痛

D、有无外感

E、关节肿与不肿

3、治疗行痹,应首选

A、乌头汤

B、慧政仁汤

C、防风汤

D、宣痹汤

E、白虎加桂枝汤

4.下列各项,属着痹特点的是

A、疼痛游走不定

B、痛势较剧,痛有定处

C、关节酸痛、重着、漫肿

D、关节肿胀局限,见皮下结节

E、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

5、双合汤主要用于痹证之

A、行痹

B、风湿热痹

C、痰瘀痹阻证

D、肝肾两虚证

E、痛痹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

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

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

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2、【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痹证与痿证: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

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

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

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

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

缩。

3、【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治疗行痹代表方:防风汤加减Q

4.【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着痹证候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

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

苔白腻,脉濡缓。

5、【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治疗痹证之痰瘀痹阻证代表方:双合汤加减。

细目一痹证

要点一概述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

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

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

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要点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外邪入侵。

(二)病机

痹证病机根本为邪气痹阻经脉,即风、寒、湿、热、痰、瘀

等邪气滞留于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气血痹阻不

通,不通则痛。病理因素为风、寒、湿、热。病初以邪实为

主,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痹病日久,耗伤气

血,损及肝肾,病理性质虚实相兼。部分患者肝肾气血大

伤,而筋骨肌肉疼痛酸楚症状较轻,呈现以正虚为主的虚

痹。此外,风、寒、湿、热之邪也可由经络内舍脏腑,出现

相应的脏腑病变。因此,痹证日久,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理

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

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

大畸形、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使正气耗伤,呈现不同程

度的气血亏损或肝肾不足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病邪由

经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剪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多

见。

要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

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

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

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

有定的关系。

(二)鉴别诊断

痹证与痿证: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

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

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

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

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要点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痹证首辨病邪,其次辨别虚实,再辨体质。痹痛游走不定者

为行痹,属风邪盛;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

痹,属寒邪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

盛;关节肿胀,肌肤锹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盛。关

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

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等为瘀。

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为实;痹证日久,耗

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为虚;病程缠绵,日久不愈,

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虚实夹杂证。

素体阳盛成阴虚有热者,感受外邪易从热化,乡属热典:索

体阳虚者,腮受外邪易从来化,多属寒痹。

(二)治疗原则

1.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

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

络”。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

法。

2.治风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所谓〃阳气并则阴凝散〃;治湿

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谓〃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7

3.辨病位用药:痹在上肢可选用片姜黄、羌活、桂枝以通经

达络,祛风胜湿;下肢疼痛者可选用独活、川牛膝、木瓜以

引药下行;痹证累及颈椎,出现颈部僵硬不适、疼痛,左右

前后活动受限者,可选用葛根、伸筋草、桂枝、羌活以舒筋

通络,祛风止痛;痹证腰部疼痛、僵硬,弯腰活动受限者,

可选用桑寄生、杜仲、巴戟天、淫羊霍、蛰虫以补肾强腰,

化瘀止痛;痹证两膝关节肿胀,或有积液者,可用土茯苓、

车前子、意葭仁、猫爪草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痹证四肢

小关节疼痛、肿胀、灼热者,可选用土贝母、猫眼草、蜂

房、威灵仙以解毒散结,消肿止痛。

4,痹证久病人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多用虫类搜风止

痛药物。

(三)证治分类

1.风寒湿痹

(1)行痹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

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

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袪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常用药:防风、麻黄、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生姜、大

枣、甘草。

加减:腰背酸痛为主者,多与肾气虚有关,加杜仲、桑寄

生、淫羊霍、巴戟天、续断等补肾壮骨;若见关节肿大,苔

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

减。

(2)痛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

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

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

常用药: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蜂蜜、黄茜。

加减: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

枝、干姜、全当归,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3)着痹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

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意故仁汤加减。

常用药:意政仁、苍术、甘草、羌活、独活、防风、麻黄、

桂枝、制川乌、当归、川苜。

加减:关节肿胀甚者,加草薛、五加皮以利水通络;若肌肤

麻木不仁,加海桐皮、稀莅草以祛风通络;小便不利,浮

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水祛湿;痰湿盛者,加半

夏、南星。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蠲痹汤作

为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

2.风湿热痹

证候: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

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

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

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证机概要:风湿热邪班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前方以清热宣痹为

主,用于偏风热明显者;后方重在清热利湿,用于偏湿热盛

者。

常用药: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桂枝、防己、杏仁、慧

技仁、滑石、赤小豆、蚕沙。

加减: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

血,活血化瘀;如热毒炽盛,化火伤津,深人骨节,而见关

节红肿,触之灼热,疼痛剧烈如刀割,筋脉拘急抽挛,入夜

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宜清热解毒,凉血止

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热痹亦可由风寒湿邪内

侵,郁久化热而成,若邪初化热仍兼有风寒湿邪,可用麻黄

连翘赤小豆汤加味。

3.痰瘀痹阻证

证候: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

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

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暗薰,眼睑浮肿,或胸闷痰

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苜、白芍、茯苓、半夏、陈

皮、白芥子、竹沥、姜汁。

加减:痰浊滞留,皮下有结节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瘀血

明显,关节疼痛、肿大、强直、畸形,活动不利,舌质紫

暗,脉涩,可加莪术、三七、地鳖虫;痰瘀交结,疼痛不

已者,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蝎、娱蚣、地龙搜别络道:有

痰瘀化热之象者,加黄柏、丹皮。

4.肝肾亏虚证

证候: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

软,成提寒肢冷,阳接,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

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满养、温煦。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