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广西专版同步训练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A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广西专版同步训练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A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广西专版同步训练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A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广西专版同步训练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A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广西专版同步训练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A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A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

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

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

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

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

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

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

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

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栗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

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

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的得来的关系,而

是无需选择,而是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

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

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

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

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r——这类的话已经成

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

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

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

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

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

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

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

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士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

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

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

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

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

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

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

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

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

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

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

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

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

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

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

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

附着在乡土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

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

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

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

同度。

(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改动)

材料三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

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

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年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

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

舍的。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

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

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

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

(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

立。

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

会。

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

束。

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于在当地内部人之

间。

答案:D

解析:D项,无中生有。"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于在当地内部人之间”错误,依据

材料一“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

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可见不只表现于在

当地内部人之间。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

品。

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

征。

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

心、O

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

崇。

答案:C

解析:A项,判断错误。依据材料二“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

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

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并没有说外国作品是小说。B项,判断错误。依

据材料二“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被时

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土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主要指“在同一空间内展开

D项,无中生有。“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于文无据。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

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

‘我‘。"

答案:B

解析:B项,依据材料一“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

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

孤立的社会圈子”,B项主要谈的是地方性。

4.从论述结构上看,材料一是层进式,还是并列式?为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材料一是层进式。文章先论述“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地方性产生熟悉

性,熟悉性产生信任性。

5.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专题会,请你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演示

文稿在会上作介绍。这三个主题是什么?分别有哪些要点?(6分)

参考答案:①乡土社会的特点: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②乡土是滋补作家

的肥沃土壤,乡土文学的两种表现:一是写独特性的“乡恋”色彩,二是写恒定性的

理想家园。③乡土情结的类型:归隐山林,思念故乡,衣锦还乡。

(二)现代文阅读n(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

欢陶渊明。南山啊冻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

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

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

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

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蛔蝇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

深山里,有几只蝴蝴,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其实,不说另U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

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

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

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

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醇正的酒香,在李白

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的办公室

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这些年,也许是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

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

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

在时光之外。

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

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

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

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

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

儿田展,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

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

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

补。菜园里种着葛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茉茶菜算

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

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

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

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

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

在入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

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

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纯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

父亲,他安静地在入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

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

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

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

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

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

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

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

让故国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

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我那不识

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

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

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8月6日,有改动)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列数“我”的鞋子“见过”的诸多事物,是为了表达对疏离乡土的遗憾之情。

B.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

C.文章以第9段为过渡,由写自己在诗文中的沉浸,转而写父亲及从父亲那获得的

感悟。

D.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答案:B

解析:“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说法错误,作者是要“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

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直抒胸臆,既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喜爱,又引出下文要写的

内容。

B.第2段从反面入笔,反思自己远离田园,文中优美的描绘能勾起人们对田园的向

往。

C.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与作者那些“孤芳自赏”的做法形成了对

比。

D.文章最后一段使用排比句升华了全文内容,既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旨,又照应了

文题。

答案:D

解析:最后一段没有使用排比句,也不是含蓄地揭示主旨。

8.文中画横线的段落,语言表达富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4分)

答案示例:(1)此段运用借代手法,以“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指代《诗经》中描写的

诗意自然,以“唐朝的山水”“酒香”“月光”指代唐诗中的诗意生活,以“李白们”代替

唐代诗人群体,生动描绘出作者沉醉于诗歌世界的心灵体验,阅读《诗经》、唐诗

时的痴迷状态,具体可感,令人神往。

⑵此段化虚为实。无形的心魂可以有形地“龟裂”,生动描绘出缺少诗意滋润的心

灵那种粗糙干涸的状态;“清凉月光”可以携带,“清凉和皎洁”可以搁放,化抽象为具

体,将唐诗带给作者的美好感受、精神滋养与心灵愉悦具体生动地呈现出来,富有

感染力。

9.根据文意,文章标题《父亲的东篱》有怎样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含义:父亲的菜园,真实的田园。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

土、辛勤劳作、营造美好田园的质朴生活方式。真正的田园诗意,延续千年的古

国诗脉,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

好处:形象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用典,引发读者关于“东篱”意象的丰富联想,

有文化意味。“东篱”意蕴丰富,“父亲”则限定、提示了“东篱”的深层意蕴,虚实结

合,暗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曹洪字子廉,太祖多岁也。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太

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

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

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冻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

龙亢。太祖征徐州,张邈举兖州叛迎吕布。时大饥荒,洪将兵在前,先据东平、范,

聚粮谷以继军。太祖讨邈、布于濮阳,布破走,遂据东阿,转击济阴、山阳、中

牟、阳武、京、密十余县,皆拔之。以前后功拜鹰扬校尉,华扬武中郎将。天子都

许,拜洪谏议大夫。别征刘表,破表别将于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有功,迁厉锋

将军,封国明亭侯。乎事即位,为卫将军,迁骡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并前二

千一百户,位特进;后徙封都阳侯。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

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

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兔官削爵士。洪先帝功臣,时人多为缺

望。明帝即位,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壬月位特进夏丹舞随修军。太和六年蜃。

(选自《三国志嘈洪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更封乐城A侯B邑C千户D位E特进F复G拜H骡骑将军。

答案:BDF

解析:首先根据爵位“乐城侯”,可知应在B处断开;然后根据原文中的“并前二千一

百户,位特进”,可知D处和F处应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弟,同族的伯伯或叔叔家里比自己小的儿子,即堂弟。

B.“迁”和文中的“拜”都与官职的变动、授予有关,“迁”义同“谪”。

C.后人写史,一般用谥号或庙号称帝王,文帝中的“文”是谥号。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也可称有封爵的大臣之死。

答案:B

解析:“迁”多指升职,“谪”为贬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洪识人识大体。在曹操失去马的时候,主动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骑,自己步行

跟随,预知曹操日后必定显达,自己就有了升迁机会;让马一事,极尽阿谀奉承之

局、O

B.曹洪善于利用人脉办事。带着自己一千多家兵,在扬州刺史陈温属下以及丹杨

招募到几千兵士,为太祖曹操暂时解决了兵源不足的大问题。

C.曹洪屡建奇功多次升迁。因征吕布等有功被授予鹰扬校尉,又提升为扬武中郎

将。天子迁都许昌,曹洪又被授予谏议大夫。征讨刘表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

亭侯。

D.曹洪家富裕却本性吝啬。文帝年少时求助而不得,常常恨他,欲借曹洪家臣犯法

判他死罪。群臣苦求终爱莫能助。多亏卞太后相救,曹洪才得以免死。

答案:A

解析:“预知曹操日后必定显达,自己就有了升迁机会;让马一事,极尽阿谀奉承之

意”分析有误,此时曹操地位已经较显,让马应该是出于真心或是识大体的表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

⑵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

参考答案:(1)太祖率领义军讨伐董卓,大军到了荥阳,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

⑵曹洪就步行跟从太祖来到汴水岸边,水太深不能过河,曹洪就顺着河边找到了

船只,与太祖一同渡过汴河,逃回谯郡。

解析:⑴“起”,率领;“至”,到;“为卓将徐荣所败”是被动句o(2)“遂”,于是;“循”,沿

着;“济”,渡过。

14.魏文帝要处死曹洪时,卞太后为何极力替他求情?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曹洪是有功之臣:①危急时刻,为太祖让战马;②利用与陈温的交情,为太

祖招募士兵;③饥荒时,征集粮食,接济大军;④攻城略地,多次立功。

参考译文曹洪字子廉,是太祖的堂弟。太祖率领义军讨伐董卓,大军到了荥

阳,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太祖失去了战马,敌兵追赶得很急漕洪下马,把自己的

战马让给太祖曹操,太祖推辞不要,曹洪说产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不可没有

您。”曹洪就步行跟从太祖来到汴水岸边,水太深不能过河,曹洪就顺着河边找到

了船只,与太祖一同渡过汴河,逃回谯郡。扬州刺史陈温向来与曹洪友好漕洪带

着自己的一千多家兵,跟着陈温招募兵士,在庐江招到二千上甲兵,向东到丹杨又

招到几千兵,与太祖在龙亢会合。太祖征讨徐州,张邈背叛太祖把整个兖州拱手献

给了吕布。当时正赶上大饥荒,曹洪的大军在前面,率先占领了东平、范县,征集

粮食来供大军继续食用。太祖在濮阳一带征讨张邈、吕布,吕布败逃,于是曹洪占

领了东阿一带,转而攻打济阴、山阳、中牟、阳武、京、密等十多个县,都把它们

攻打下来了。因为前后的功劳被授予鹰扬校尉,又升迁为扬武中郎将。天子迁都

许昌,授予曹洪谏议大夫的官职。另外征讨刘表时,在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打

败了刘表的另U将,有大功,升迁为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文帝曹丕即位,曹洪担任

卫将军,又升迁为骡骑将军,进升封为野王侯,在以前二千一百户的基础上,又增加

一千户封邑,加位特进;后来又转封为都阳侯。当初,曹洪家里富裕但本性吝啬,文

帝年轻时向他借钱求助漕洪没有答应,文帝常常怨恨他,于是借门客犯法之机,把

他关进大牢并判处死刑。众大臣一同求情也未获准。卞太后对郭皇后说:“如果

曹洪今天被处死,我明天就让皇帝废除你这个皇后。''于是郭皇后多次哭着向皇

上求情,曹洪这才得以免去官职削去爵位和封地而不死。曹洪是先帝的有功之臣,

时人多为其受冤感到不满。魏明帝即位,授予曹洪后将军之职,又加封为乐城侯,

食邑一千户,加位特进,又授予骡骑将军之职。太和六年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

入昌松东界山行①

高适

鸟道几登顿②,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③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④。

(选自《高适诗选》)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载(752),为诗人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县所

作。昌松,唐代凉州属县,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②登顿:指上下山。③合沓:

重叠聚集。④顾刀环:看刀上之环。“环”与“还”谐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

B.第二句看似写马,实际是写人,从中可见诗人风尘仆仆、不畏艰险的形象。

C.“犹前山”三字言简意丰,既写山之绵延,也流露出诗人走不出前山的急切。

D.诗的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作了很好的烘托。

答案:C

解析:C项,“合沓”写群山重叠聚集之状,这在注释中已作解释,“犹前山”由“合沓”延

伸而来,如果解释为“还在前山”“走不出前山”,那群山“重叠聚集”之说就无从谈起

了。可见“犹”不应当作“还是”理解,结合前后文,应是“犹如”之意。

16.这首诗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

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⑴同:都表达了心系国事、思念家乡的情感。

⑵异:①高诗侧重于表达诗人以国事为重,还家之念暂放一边的壮志豪情;②范词

则重在表达词人边功未建,归家之期难定的苦闷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古代文人常常以酒寄情,表达人生感慨,如杜甫《登高》中的“”

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2)《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白居易在听完琵琶女倾诉身世后,由琵琶女的身世联

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禁发出了“,”的

感慨。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由“,”

从怀古转为伤今,因家国破败而触目伤情。

答案:(1)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尊还酹江月

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⑶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

一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

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

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

的声音。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

些许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

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

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

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

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在村庄在上空,最后都消失

在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

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

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

般的目光。

18.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3分)

A.排比比喻通感B.排比设问拟人

C.拟人博喻夸张D.通感设问夸张

答案:A

解析:第一句是反问;第1段中的“在……在……在……””有……有……也有……”

与第2段中的“像……像……像……像……”都运用了排比,后者也运用了博喻,属

于比喻的范畴;“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运用了拟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

母亲殷殷的目光”运用了通感。语段中没有运用夸张和设问。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将肯定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加强了

语气,激发了读者对炊烟的怀念之情,能够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

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典型的反问句,回答本题时应侧重分析反问修辞的表达效

果。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4分)

参考答案: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

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

(二)语言文字运用1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1~22题。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

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①o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

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②;白色的刺槐花

(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

既不能食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