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深圳某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深圳某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深圳某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深圳某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深圳某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脂砚斋有一段评语:“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秦(可卿)之家计长策又是梦,

今(香菱)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

之人特作此一大梦也。”脂砚斋是有可能谙悉作家本人的创作心态乃至其人生观念的,上述评语道出的,

未必不是《红楼梦》藉以诞生的一个心理动因,即作品是曹雪芹屡历幻灭之后“人生如梦”思想的某种程

度的折射。

拆解作为全书总纲的前五回,便可洞悉两条重要线索:一条是“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第三回),这是

全书现实故事(情事、家事、政事抑或还有国事)的“真正”开端,也是主要人物活动地——贾府——生

活的“真正”开始;另一条是“游幻境指迷十二钗”(第五回),这是全书梦幻故事的“真正”开端,也是

以总体预述的方式对众女钗未来命运的第一次(也是最全面的一次)暗示。这两条线,分别是对悲剧男女

主人公的第一次较全面描写,也借助他们的活动分别敲响人间(大观园)现实故事和天上(太虚幻境)神

话故事的开场锣。自此,各种矛盾遂陆续展开,各色人等方粉墨登场。在前五回中,作者安排一甄一贾、

一僧一道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全面交待两个故事得以产生、发展的环境与背景,其中的僧道更起着连接天

上与人间、梦幻与现实的艺术重任。作家着力刻画现实与神话两个世界(其实质为一个世界)的艺术初衷

在“总纲”部分已露端倪,神话是现实的前缘,现实是神话的后续,两个世界的并置与交融才是作品的结

构主框。这一以神话为起点、支点和终点的结构主框是梦化的、超俗的,因而也是极富有诗意。

“由来同一梦”。《红楼梦》写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梦,不仅量多,而且质胜:有写实之梦,有象征之

梦;有主角之梦,有配角之梦;有实记其梦,有醒后说梦;有详写之梦,有略写之梦...应有尽有,不一

而足。一部《红楼梦》简直就是一本“梦境大全”!曹雪芹苦心经营的这许多梦境,不但在内容上以别一

种素材充实了作品,加深了对题旨的阐发,更是在形式上把纯粹的现实主义描写向着诗意化开掘了一大

步。在作品思想层面上,它让我们和人物一起领略到“梦醒了无路可走”的人生悲痛感;而在作品审美层

面上,它又引导我们在超越现实世界的诗意化审美境界中进一步体味作品艺术性的高超和作家艺术表现力

的精湛!

(摘编自李凤亮《〈红楼梦〉的诗意叙事追求及其美学阀值界定》)

材料二:

叙事的传播速度因时代而异。19世纪时狄更斯的小说都是先在报纸上连载,一些不能及时看到报纸的

读者因此心急难耐,美国码头上甚至有人向进港船只询问《老古玩店》中小耐儿的命运如何。20世纪有了

无线电通讯技术,麦克卢汉极具慧眼地指出地球人因此进入了一个共同的听觉空间——“地球村”,在这

个超级村庄里,人们像“鸡犬之声相闻”时代的村民一样,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广播电台“听”到邻居家

的动静。在报纸和无线电发明之前,戏剧是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一恶僧伤天

害理杀人全家,“旁观不平,惟恐其漏网也,乃撰为戏文以广其事”。这说明讲故事的人还要考虑怎样将自

己的叙事迅速传播出去,效率高的传播渠道可以为叙事插上翩翩扇动的翅膀。

传媒变革每次都为叙事赋能,然而自媒体的兴起,带来的却是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我们将精英叙事与

大众叙事形容为浪花与大海,大海有时也不甘屈居于浪花之下——电子通讯手段趋于普及,这相当于人人

拥有自己的微型报纸、电台和电视台!讲故事最初是一种“点对面”的人际互动,这种一人讲而众人听的

格局,赋予故事讲述人某种特殊地位,如今自媒体却让过去“沉默的大多数”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往

只有知识精英才能将故事载之书册,今天普通人的讲述已不那么容易“与时消没”,因为互联网上的一切

发布都会留下记录。这意味着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之间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平衡,后者的“能见度”正变

得越来越高。

大众叙事原先诉诸“街谈巷语”和“道听途说”之类的口耳相传,高科技的加持使其传播效率获得极

大提升,英语中因此出现了“像病毒般传播”这样的表述。飓风起于青萍之末,这句话用在如今的社交平

台上最为合适:互联网上一点动静便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病毒需要宿主才能实现自我复制,叙事的传播机制与其庶几相似。当今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类“叙事

人”,他们像免疫力低下的病毒宿主一样不但对听到的传闻照单全收,还会迫不及待地把它们扩散出去。

病毒在传播中变异,叙事在扩散过程中也会发生种种微妙的变化,最终定型为人们希望看到的样子。

叙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像病毒般传播”呢?希勒给出了“名人效应”和“与己有关”这两个相关

条件:在每起事件中都有一个故事像病毒般传播,这种传播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都会借助某个名人效

应,这个名人会让叙事更有人情味……当人们感觉自己与故事中的人物存在关联时,故事的传播力会达到

最强水平。

(摘编自傅修延《人类是“叙事人”吗?——何谓叙事、叙事何为与叙事学向何处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脂砚斋能道出《红楼梦》得名的由来,是因为脂砚斋谙悉曹雪芹的创作心态乃至人生观念。

B.《红楼梦》前五回是一书总纲,作为结构主框的现实与梦幻两个世界分两条线索由此展开。

C.曹雪芹“人生如梦”的思想、“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痛在《红楼梦》人物身上有所折射。

D.《红楼梦》写许多精彩的梦,不仅是为了充实作品别一种素材,也是为了追求诗意化审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传播速度因时代传媒技术而异,报纸时代的关注度不及无线电通讯时代。

B.《红楼梦》电视剧比书籍传播速度要快,因为戏剧是最重要的大众传播,传播效率高。

C.《红楼梦》在自媒体的赋能下,使得有关这本书的大众叙事“能见度”超过精英叙事。

D.《红楼梦》在互联网时代有条件引发蝴蝶效应,进而产生“像病毒般传播”的影响力。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李少红版《红楼梦》电视剧在人物造型和背景音乐上向曹雪芹时代最盛行的衣着服饰和艺术形式昆曲靠

拢,但因与87版《红楼梦》电视剧差距太大,观众普遍不接受。

B.白居易初至京,以诗谒顾况,况睹姓名,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见“野火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却嗟赏日:“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C.胡适将《西游记》“第八十一难”改写为唐僧取到经书后梦见西天路上被打杀的妖怪齐来索债,唐僧见状

取刀从自己身上割肉剔骨,一片片饲喂这些饿鬼,叙事有人情味。

D.斯托夫人基于对大量逃亡黑奴的采访而写成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被认为引爆了美国南北战争,林肯

总统接见她时问道:“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吗?”

4.材料一、二中,使用的论据有哪些类型,并分别论证了什么?请举例简要作答。(4分)

5.在自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红楼梦》故事的传播效率?请结合下面这段话以及材料一、二,谈谈你的看

法。(6分)

《红楼梦》是“无材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

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子的不幸人生,体验了封建大家族盛极而衰

的巨变,从而对社会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摘自《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奔月(节选)

鲁迅

过了一夜就是第二天。

羿①忽然睁开眼睛,只见一道阳光斜射在西壁上,知道时候不早了;①看看嫦娥,兀自摊开了四肢沉

睡着。他悄悄地披上衣服,爬下豹皮榻,亮出堂前,一面洗脸,一面叫女庚去吩咐王升备马。

女乙将五个炊饼,五株葱和一包辣酱都放在网兜里,并弓箭一齐替他系在腰间。他将腰带紧了一紧,

轻轻地跨出堂外面,一面告诉那正从对面进来的女庚道——

“我今天打算到远地方去寻食物去,回来也许晚一些。看太太醒后,用过早点心,有些高兴的时候,

你便去禀告,说晚饭请她等一等,对不起得很。记得么?你说:对不起得很。”

他快步出门,跨上马,加上两鞭,一径飞奔前去,一气就跑了六十里上下,望见前面有一簇很茂盛的

树林,马也喘气不迭,浑身流汗,自然慢下去了。大约又走了十多里,这才接近树林,然而②满眼是胡

蜂,粉蝶,蚂蚁,蚱嘘,那里有一点禽兽的踪迹。他望见这一块新地方时,本以为至少总可以有一两匹狐

儿兔儿的,现在才知道又是梦想。他只得绕出树林,看那后面却又是碧绿的高粱田,远处散点着几间小小

的土屋。风和日暖,鸦雀无声。

“倒楣!”他尽量地大叫了一声,出出闷气。

但再前行了十多步,他即刻心花怒放了,远远地望见一间土屋外面的平地上,的确停着一匹飞禽,一

步一啄,像是很大的鸽子。他慌忙拈弓搭箭,引满弦,将手一放,那箭便流星般出去了。

这是无须迟疑的,向来有发必中;他只要策马跟着箭路飞跑前去,便可以拾得猎物。谁知道他将要临

近,却已有一个老婆子捧着带箭的大鸽子,大声嚷着,正对着他的马头抢过来。

“你是谁哪?怎么把我家的顶好的黑母鸡射死了?你的手怎的有这么闲哪?……”

羿的心不觉跳了一跳,赶紧勒住马。

“阿呀!鸡么?我只道是一只鹑坞。”他惶恐地说。

“瞎了你的眼睛!看你也有四十多岁了罢。”

“是的。老太太。我去年就有四十五岁了。”

“你真是枉长白大!连母鸡也不认识,会当作鹄鸨!你究竟是谁哪?”

“我就是夷羿。”他说着,看看自己所射的箭,是正贯了母鸡的心,当然死了,③末后的两个字便说

得不大响亮;一面从马上跨下来。

“夷羿?……谁呢?我不知道。”她看着他的脸,说。

“有些人是一听就知道的。尧爷的时候,我曾经射死过几匹野猪,几条蛇……

"哈哈,骗子!那是逢蒙②老爷和别人合伙射死的。也许有你在内罢;但你倒说是你自己了,好不识

羞!”

“阿阿,老太太。逢蒙那人,不过近几年时常到我那里来走走,我并没有和他合伙,全不相干的。”

“说诳。近来常有人说,我一月就听到四五回。”

“那也好。我们且谈正经事罢。这鸡怎么办呢?”

“赔。这是我家最好的母鸣,天天生蛋。你得赔我两柄锄头,三个纺锤。”

“老太太,你瞧我这模样,是不耕不织的,那里来的锄头和纺锤。我身边又没有钱,只有五个炊饼,

倒是白面做的,就拿来赔了你的鸡,还添上五株葱和一包甜辣酱。你以为怎样?……”他一只手去网兜里

掏炊饼,伸出那一只手去取鸡。

老婆子看见白面的炊饼,倒有些愿意了,但是定要十五个。磋商的结果,好容易才定为十个,约好至

迟明天正午送到,就用那射鸡的箭作抵押。羿这时才放了心,将死鸡塞进网兜里,跨上鞍轿,回马就走,

虽然肚饿,心里却很喜欢,他们不喝鸡汤实在已经有一年多了。

他绕出树林时,还是下午,于是赶紧加鞭向家里走;但是马力乏了,已是黄昏时候。只见对面远处有

人影子一闪,接着就有一枝箭忽地向他飞来。

羿并不勒住马,任它跑着,一面却也拈弓搭箭,只一发,只听得铮的一声,箭尖正触着箭尖,在空中

发出几点火花,两枝箭便向上挤成一个''人"字,又翻身落在地上了。第一箭刚刚相触,两面立刻又来了

第二箭,还是铮的一声,相触在半空中。那样地射了九箭,羿的箭都用尽了;但他这时已经看清逢蒙得意

地站在对面,却还有一枝箭搭在弦上正在瞄准他的咽喉。

“哈哈,我以为他早到海边摸鱼去了,原来还在这些地方干这些勾当,怪不得那老婆子有那些

话……羿想。

那时快,对面是弓如满月,箭似流星。飕的一声,径向羿的咽喉飞过来。也许是瞄准差了一点了,却

正中了他的嘴;一个筋斗,他带箭掉下马去了,马也就站住。

逢蒙见羿已死,便慢慢地黄过来,微笑着去看他的死脸,当作喝一杯胜利的白干。

刚在定睛看时,只见羿张开眼,忽然直坐起来。

“你真是白来了一百多回。”他吐出箭,笑着说,“难道连我的'啮镂法'都没有知道么?这怎么行。

你闹这些小玩艺儿是不行的,偷去的拳头打不死本人,要自己练练才好。”

“即以其人之道,反诸其人之身……④胜者低声说。

“哈哈哈!”他一面大笑,一面站了起来,“又是引经据典。但这些话你只可以哄哄老婆子,本人面

前捣什么鬼?俺向来就只是打猎,没有弄过你似的剪径的玩艺儿……。”他说着,又看看网兜里的母鸡,

倒并没有压坏,便跨上马,径自走了。

“……你打了丧钟!……”远远地还送来叫骂。

“真不料有这样没出息。青青年纪,倒学会了诅咒,怪不得那老婆子会那么相信他。”羿想着,不觉

在马上绝望地摇了摇头。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作

【注】①羿:亦称夷羿,我国古代传说中善射的英雄,关于羿,有后羿射日、羿射封豕长蛇,以及羿

为妻子嫦娥“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等传说。②逢蒙:我国古代善射的人,相传他是

羿的弟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豹皮榻”“堂前”“女庚”“王升”“女乙”等信息,反映出羿作为曾经的英雄拥有比较富贵的身份和地

位。

B.从羿出门打猎前对女庚交代的话语看,羿交代细致,考虑周全,陪着许多小心,可见他对妻子嫦娥有深

深的爱。

C.老婆子不知道夷羿是谁,甚至认为封豕长蛇是逢蒙射杀的,这反映出老百姓在封建礼教长期毒害下的愚

昧无知。

D.羿的箭正贯鸡心的细节,与逢蒙精准对射的场景,以及其“啮镶法”的绝招,都突出了羿之善射,彰显

英雄气。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这一细节,有消解“崇高”的意味,既显出英雄在家中地位低下,也使小说诙谐有趣而可读。

B.②处通过列举渲染昆虫繁多,与没“一点禽兽的踪迹”形成比对,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郁闷张本。

C.③处写出羿为自己射杀母鸡有辱英雄名声的羞愧,与前文自报家门以为天下闻名的自信形成呼应。

D.④处以“胜者”称呼逢蒙,运用反语,既表达对加害英雄的小人的讽刺,也暗含英雄落魄的悲哀。

8.小说末尾写羿“绝望地摇了摇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绝望”的原因。(4分)

9.《奔月》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与其出自小说集《彷徨》的《祝福》相比,《奔月(节

选)》有不少“新”处,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严挺之,华州华阴人。少好学,姿质轩秀。举进士,并擢制科,调义兴尉,号材吏。姚崇为州刺史,

异之。崇执政,引为右拾遗。睿宗好音律,每听忘倦。先天二年正月望夜,胡人婆陀请然百千灯,因弛门

禁,又追赐元年酉甫,帝御延喜、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阅月未止。挺之上疏谏,乃陈“五不可”,诚意

忠到,帝纳焉。侍御史任正名恃风宪,至廷中责詈衣冠,挺之让其不敬,反为所劾,贬万州员外参军事。

初,殿中监王毛仲持节抵太原朔方籍兵马,后累年,仍移太原取兵仗,挺之不肯应,且以毛仲宠幸,久恐

有变,密启于帝。俄改濮、汴二州刺史,所治皆严威,吏至重足胁息。会毛仲败死,帝以挺之言忠,召为

刑部侍郎,迁太府卿。宰相张九龄雅知之,用为尚书左丞,知吏部选。李林甫与九龄同辅政,以九龄方得

君,谄事之,内实不善也。九龄欲引以辅政使往谒林甫挺之负正陋其为人凡三年,非公事不造也,林甫益

怨。会挺之有所诿于蔚州刺史王元琰,林甫使人暴其语禁中,下除洛州刺史,徙绛州。挺之郁郁成疾.乃

自为文志墓,遗令簿葬,敛以时服。挺之重交游,许与生死不易,嫁故人孤女数十人,当时重之。然溺志

于佛,与浮屠惠义善,义卒,衰服送其丧,已乃自葬于其塔左,君子以为偏。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五十四》)

材料二:

天宝初,帝顾林甫曰:“严挺之安在?此其才可用。”林甫退召其弟损之,与道旧,谆谆款曲,且许

美官,因日:“天子视绛州厚要,当以事自解归,得见上,且大用。”因给挺之使称疾,愿就医京师。林

甫已得奏,即言挺之春秋高,有疾,幸闲官得养。帝恨咤久之。

(节选自《智囊•狡黠卷二十七》)

材料三:

上又尝问林甫以“严挺之今安在?是人亦可用。”挺之时为绛州刺史。林甫退,召挺之弟损之,谕以

“上待尊兄意甚厚,盍为见上之策,奏称风疾,求还京师就医。”挺之从之。林甫以其奏白上云:“挺之

衰老得风疾,宜且授以散秩,使便医药。”上叹吒久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九龄欲引国以辅回政国使往回谒回林甫回挺之团负正困陋其为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一般指阴历每月十五,从《赤壁赋》“七月既望”可知苏轼泛舟是在三五之夜。

B.籍,本义书册,文中为“登记入册”之意,与《鸿门宴》“籍吏民”的“籍”意同。

C.胁息,文中指敛缩气息,形容恐惧,与“扪参历井仰胁息”句中“胁息”意思相近。

D.雅,文中指平素、向来,与《出师表》“咨谡善道,察纳雅言”的“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挺之负有才能,他少年好学,资质出众,通过了选拔非常之才的考试;初次担任官职就有口碑,姚崇

赞誉他能干。

B.严挺之正直敢言,皇上听信胡人之言举办大型灯会长达月余,他上疏劝谏;侍御史凭借职权不敬同僚,

他出面批评。

C.严挺之尽忠朝廷,面对深受宠幸的王毛仲到太原索要兵仗的事情,他拒绝不给,并用密信向皇上及时报

告了这件事。

D.严挺之重情重义,他看重交往生死不变,曾给数十位故友孤女办理婚嫁,与僧人惠义友善,惠义死,他

着孝服送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林甫使人暴其语禁中,下除洛州刺史,徙绛州。

(2)林甫退召其弟损之,与道旧,谆谆款曲,且许美官。

14.有人认为刻画李林甫的“狡黠”,《智囊》不如《资治通鉴》深入而有感染力,你认为持这种看法的理由

有哪些?请简要作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小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缀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干道四年),由知潭州调知荆南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沿湘

江入洞庭湖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为“洞庭”,却从“行尽潇湘”写起,“行尽”而“到”,暗含对洞庭美景的期待。

B.第二句紧承“到洞庭”,写洞庭湖全景,四围广阔,远处峰青,规模可见,气象可想。

C.自第三句起,转而写近景,由傍晚渐至凉夜,风平浪静,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D.红蓼、白鱼,色彩鲜明,疏星倒影湖中,空明澄澈,举刀剖鱼,静中见动,词境优美。

16.张孝祥在写下此词的两年前,也即公元1166年,遭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

娇•过洞庭》,两首词时隔两年,词人心境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讲了一种常见现象,人在“”与“"之时,往往会

本能地呼唤“天啊”“妈呀”,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

(2)表达事物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借助辛弃疾《菩萨蛮》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

句,而表达面对局势的无常而无所适从,则可以引用李清照《声声慢》中“,”

两句来形容。

(3)意象是文学的基元,古代诗词中就不乏借鸟声来抒情言志的句子,如“""”

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①)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入世的

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

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驱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②),那

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

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A人们甘心

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入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

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

的刀子,就可以(③)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④)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

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B是它困惑了我们的

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

懦夫,C赤热的决心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

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

(摘自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最恰当的词语。()(3分)

A.漠然消失繁劳盘算

B.默然消失烦劳清算

C.默然消逝繁劳盘算

D.漠然消逝烦劳清算

19.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用了三个分号,将其中的分号都改为逗号,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

析。(5分)

20.文中A、B、C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这一段写法在外国很早就有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总结了古希腊的悲剧技巧,其中谈到一

①。经过几十年后如何“相认”,这能产生动人的效果。中国的传统剧本像《庵堂认母》也采用这种方

法,但是写得不够婉转曲折,太快了,三问两问就问出来了。要这么来,那么来,最后逼得他不得不看出

是谁来了,这样才能引人入胜。相认之后,来个大转折,叫作“突变”“转机”。在这一段戏里,侍萍幻灭

了,②,由想象中的互相怀念变成现实中的阶级对立。生命难道是钱可以换的吗?侍萍大怒,撕了支

票,以后又看着周萍打鲁大海,这个周萍也不是想象中的萍儿了,她对周萍愤怒地说:“凭什么打我的儿

子?”整个情节一是“相认”,③。到了打,戏就到了高潮了。以后是急转直下,侍萍和大海走了,

周朴园要鲁贵、四凤也离开周家。

(摘自《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

21.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起伏跌宕,始见真相”?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

2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的文本中说:“一部《红楼梦》简直就是一本‘梦境大全'!”鲁迅评《红楼

梦》则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

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艺术的力量来自真实,还是并非真实的虚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辨析。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深圳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123671011121518

答案ADBCACFHACDB

4.①材料一使用常识与事实(答“举例论证”,应酌情扣分,因为论据不是论证)证明《红楼梦》写梦幻故

事是追求诗意叙事的观点。《红楼梦》前五回作为全书总纲,写了梦幻故事,是事实;梦是超现实的,故

而有诗意化,是常识。②材料一使用数据证明了《红楼梦》是一本“梦境大全”的观点。如“《红楼梦》

写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梦”是数据。③材料一、二使用权威意见证明观点。材料一“由来同一梦”是引用权

威意见,材料二引用名言“飓风起于青萍之末”证明科技提升大众叙事传播效率的观点。(答对任意两点

即可)

5.①增加现代传媒方式,可以将小说《红楼梦》改写为戏剧或影视作品等大众传媒,扩大传播;②利用大

众叙事,将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结合,通过普通人对《红楼梦》的各种讲述,提高其“能见度”;③利用

“名人效应”原则,借助某个名人把《红楼梦》故事讲得更有人情味;④利用“与己有关”原则,使《红

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十二钗的不幸人生相关叙事与读者共情共鸣。⑤将《红楼梦》写顽石幻化的别

一种的素材用好,开掘其在诗意审美及对社会人生独特感悟方面的当代价值。(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8.①自己所教的学生没有出息,残酷加害自己;②百姓受学生的蛊惑,愚昧无知而不知真相;③自己英雄

落魄,得不到尊重。

9.①《祝福》直接书写时代现实,有更强的真实性;《奔月》通过解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故

事,借古观今,反映时代现实,富有历史韵味。②《祝福》是以“我”为视角,“我”既是故事的叙述

者,也是参与者与见证者,更容易呈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真实与深刻;《奔月》以第三称的全知视角叙

述,更侧重对英雄落魄遭际的全面刻画。③《祝福》的情节采用倒叙手法,以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方式展

开,在比照中叙述祥林嫂的悲剧;《奔月》只是书写夷羿的现实生活,而暗含与其英雄往昔的比对。④

《祝福》文风是深刻冷隽而细腻,细节真实;《奔月》文风幽默诙谐,在轻松中蕴含深刻严肃,虚构情节

与细节,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⑤《祝福》揭示礼教吃人的主题,针对的是社会中腐朽的传统文化思

想与制度;《奔月》侧重观照的是个人遭遇,书写英雄被陷害和漠视的悲哀。

13:(1)李林甫就指使人将严挺之的话在禁署中公开张扬,严挺之因此降任洛州刺史,又调任绛州刺

史。

(2)李林甫退朝后召来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与他叙旧,情意深厚,并许诺授予他好的官职。

14.①就叙述方式而言,《智囊》中主要是作者间接转述李林甫的言行,《资治通鉴》主要是直接描述,更有

真实感;②就历史细节呈现而言,《智囊》中记述的是李林甫直接欺骗严挺之,让其称病,而《资治通

鉴》中,李林甫是通过严挺之弟弟转达严挺之,更见李林甫的狡黠阴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严挺之,是华州华阴人。年少时就好学,姿质轩昂儒秀。举进士及第,制科也得中,调任义兴尉,时

人称之为材吏,赞誉他很能干。那时,姚崇为州刺史,很赏识他。后来,姚崇任相位执政,引荐严挺之为

右拾遗。睿宗爱好音律,每次听乐都能忘记疲劳。玄宗又长于音律。先天二年(713)的元宵节,由胡僧

婆映建议,点燃万千灯火,打开宫门,再补赐“元年”(皇帝即位大宴臣民),玄宗与太上皇到延喜门、安

福门观灯。其灯昼夜不息,一个月还未罢息。严挺之上疏劝谏,接着陈述了“五不可”。意诚词切,皇帝

接纳。那时,侍御史任正名恃其上官的威仪,在廷中责骂缙绅,严挺之责备他不敬,反遭台司检举,贬为

万州员外参军事。起先,殿中监王毛仲持节出使太原、朔方。统计登记兵马。事隔几年后,发文件到太原

索取兵仗。严挺之不肯给,且认为王毛仲恃宠已久,恐生变故,于是向皇帝密奏。不久,改任他为濮、汴

二州刺史。严挺之治州严整有威仪,吏不敢有越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