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文解读
插秧歌
床]杨万里
【原文】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大意】稻田里农夫忙着给妻子抛秧,小儿子拔出秧苗让大儿子插上。
[解读]首联展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农田里工作的一家人分工明确:田夫
负责抛秧,大儿负责插秧,干重活;田妇负责接秧,小儿负责拔秧,干轻活。"抛""接"
"拔""插"四个动词用得准确而生动。
【原文】笠是兜鳌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大意】斗笠像头盔蓑衣像铁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淋湿肩膀。
[解读]颔联点明农人一家在雨中抢插秧苗。春雨密急,以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
沾湿肩膀。以"兜驾和"蓑"分别比喻"笠"和"甲",暗示插秧就是一场激烈的“战
斗",形象生动地写出劳作的紧张。
【原文】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大意】家人叫他们吃个早饭歇半晌,他却低头弯腰继续工作不应答:
【解读]颈联写出了劳作的紧张和忘我。家人来叫他们吃早饭,让他们歇一小会儿,
但是却无人答话,甚至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进一步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原文】“秧根未牢蔚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大意】"我这苗还没插稳也没插完,你去看住鹅鸭吧,提防它们糟蹋庄稼。"
[解读]尾联巧妙地写出了农人吃苦耐劳的品格,他表示活没干完不能休息,又话
锋一转,嘱咐家人要管好鹅和鸭,提防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
作家作品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性格刚直,为
政清廉,遇事敢言,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
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
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不少作品反映民间疾
苦,抒发爱国感情。
整体把握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解读该诗,要了解杨万
里"诚斋体"的特点。"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这是因为诗人
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限度地投射在了客观事物上。本诗即是典型的“诚斋体"
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协作插秧的情景。一家四口各有分工:拔秧、
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采用白描手法,极富表现力;
后四句宛如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另外要关注本诗的语言,本诗向田野间的
大众学习乡言野语,弥漫着清爽自然的泥土气息,如"接""插""胛""抛秧""半霎""未
匝”等动词连贯而下,贴合诗歌内容,写出雨中劳作充实而紧张的氛围。再有,
《插秧歌》深入描写现实生活,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诗歌描摹的场景,细心
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表现的劳动之美。
主题思想
《插秧歌》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场景,描写农人一家冒雨插秧的紧张劳作,他
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劳动场面热火朝天。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艰辛和农事
的繁忙,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和劳动
者的赞美。
文本探究
1.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参考答案】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2.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参考答案】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
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
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
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
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
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3.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紫菖》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米莒》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
"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
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
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
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
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两首诗
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米莒》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
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4.《插秧歌》是怎样表现农民劳作的独特意趣的?
【参考答案】(1)运用精准丰富的动词。
诗人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写出了一连串插秧的农事活动,紧
张而又有序。尤其"抛"的动态描摹,写出秧束在雨中飞舞的情态,空中飞起一道道绿
色的美丽的弧线,给雨天灰蒙蒙的背景增添了亮色,飞起落下的线条之美,嫩绿的颜色
之美就在空中荡漾。田里小儿拔秧大儿插秧,手的动作有拔起有插下,在宽阔的静止的
秧田背景中,空中飞舞的线条,地面上快速娴熟的动作,两者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线条
美、动态美和劳动美。
(2)使用新奇巧妙的比喻。
"斗笠蓑衣"明明是雨天田间劳作的普通装束,在作者眼中却可以化身为"头盔铠
甲","笠是兜鳌蓑是甲”用新奇的比喻写出了农夫一家人辛勤插秧的画面和全副武装
的士兵奔赴战场战斗的场面是多么相似,也从一个侧面暗示出了农忙时节抢种庄稼就像
在与天地奋力拼搏,争分夺秒的一场战斗。
(3)语言表达的朴实鲜活。
"雨从头上湿到胛",一个"到"字,写出了雨顺着斗笠直接往下淌,肩膀很快就
被大雨浇湿了,可见雨量之大,雨势之猛。"唤渠"中"渠"是他的意思,"唤"这个
词包含的感情有提醒、有催促、有心疼,如果改成"叫",就给人一种粗鲁吵闹的感觉。
“鹅儿”使用的是儿化词,用在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虽然需要小心提防这些家禽会啄食秧
苗,但是这鹅还是挺可爱的,给人亲切自然之感,如果用"白鹅”去替换,就会显得比
较生硬。由此可见,看彳以顺手拈来的词语,其实也包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一方面符合
了农民日常生活用语,另一方面也和诗歌标题《插秧歌》中"歌”具有的民歌、民谣的
特点相吻合。
课后练习
1.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笠是兜鳌蓑是甲兜鳌:铠甲
B.雨从头上湿到胛胛:肩膀
C.唤渠朝餐歇半霎渠:他
D.秧根未牢蔚未匝蔚:移栽、种植
2.下列诗句中,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田夫/抛秧/田妇/接B.笠/是兜/鳌蓑/是甲
C.低头/折腰/只不答D.秧根/未牢/蔚/未匝
3.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表现了插秧的繁忙。值此春种时节,无论男女老幼,一起来到田
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
B.作者将"斗笠""蓑衣"比作头盔、铠甲,这两个形象化的譬喻起到了化
凝滞为飞动的神奇效果。
C.五、六句以朴素的语言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农事的紧
张、家人之间的关怀跃然纸上。
D.七、八句农人话外有音:在这当口,我怎么能够休息呢?农家的勤劳、艰
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话语中。
4.下列对《插秧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插秧时忙碌混
乱的场景。
B."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雨势之猛,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
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C.本诗的五六句与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
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义和活泼之趣。
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两句
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2)《插秧歌》中,"—,—"两句写出了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
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
(3)《插秧歌》一诗中运用比喻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
农忙抢种的两句是:—,—。
(4)《插秧歌》一诗中模拟田夫口吻回应送饭人的两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天文、农事进行观察和总结的产
物,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尽管—,先人留下的二十四节气
仍有其现实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古人超前的科学认知水平,具有相当的科学
性,其中的“二分二至"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古人正是因为能够
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通过对天象的研究,古人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明白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
并凝练出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的二十四节气。其中,惊蛰、清明、小满、
芒种这四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些表征物候的节气反映出我国早
期相对成熟的农耕文明深厚的根基。二十四节气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气候学
的发展高度。从《诗经》《吕氏春秋》直至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古人对
气候的记录和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汉代所确定的二十四节气
的具体名称及内涵沿用至今,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古人对气候学认识的高度和
深度,其科学性_。除了指导农事外,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民俗活动、饮食
养生理念等多个领域。它提倡遵循自然规律,—出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对现
代社会人们加强生态意识仍具有启示作用。
6.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积淀时过境迁不言而喻折射
B.沉淀事过境迁不可言喻折射
C.沉淀事过境迁不言而喻映射
D.积淀时过境迁不可言喻映射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
节气概念。
B.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具有对农业发展重要意义的
节气概念。
C.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
节气概念。
D.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
节气概念。
8.下列语句所对应的节气时间段,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④采采紫莒,薄言采之。(《米莒》)
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④①②③D.①③④②
类文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劭①不自苦,膏泽②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劭(qU):劳苦。②膏泽:指贵如油的春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扣住诗题“田家",运用白描手法,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B.诗歌三、四句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运用反问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C.诗歌卒章显志,层层铺叙之后在结尾两句揭示了农民对当权者的仇恨。
D.本诗自然质朴、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与白居易《观刈麦》颇为相似。
2.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往往能更强烈地表达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运
用对比手法表达思想情感的。
参考答案
【课后练习】
1.A【解析】兜鳌: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2.B【解析】应为:笠是/兜鳌/蓑是甲
3.C【解析】"浓墨重彩"有误,应是"运用白描的技法"。
4.A【解析】A项,首联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插秧时忙碌
的场景,但是不混乱。
5.(1)笠是兜鎏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2)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3)笠
是兜鎏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4)秧根未牢前末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6.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积淀:指积累沉淀,也指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用于文化、知识或者经验。沉淀:比
喻凝聚,积累。语境强调"二十四节气”是民俗文化和历史积累的结果,对象是"二十
四节气",故应选择“积淀"。排除
BCO
时过境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事过境迁:事情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贷款个人管理办法
- 设计师方案管理办法
- 自营交易室管理办法
- 舞蹈兴趣班管理办法
- 贷款重组相关管理办法
- 装载机安全管理办法
- 三库管理平台管理办法
- bt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 上市公司证券管理办法
- 营销管理办法如何制定
- 成都市新都区部分单位2025年8月公开招聘编外(聘用)人员(三)(20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人教PEP版(一起)(2024)一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
- 《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知识培训
-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件第六章 就业权益与法律保障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新版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1-8单元教材分析
- 浙江爱生药业有限公司新增年产12亿单位药品制剂自动生产检测线升级技术改造项目环评报告
- 2025~2026学年新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农业技术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套题【单选100题】)
- 2025年不动产登记业务知识试题及答案(司法考试资料)
- 2025年三力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