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分论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_第1页
刑法(分论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_第2页
刑法(分论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_第3页
刑法(分论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_第4页
刑法(分论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分论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章节答案2024年下列哪些情形不能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答案:甲在运输放射性物质过程中发生事故,造成4人死亡;乙在工地塌方之后,仍然强令6名工人进入隧道抢救价值2000万元的机械,6名工人由此遇难;聚众斗殴致人死亡下列哪些行为不应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答案:甲对乙进行非法拘禁,在拘禁过程中,因长时间捆绑,致乙呼吸不畅窒息死亡;甲因对女儿乙的恋爱对象丙不满意,阻止乙、丙正常交往,乙对此十分不满,并偷偷与丙登记结婚,甲获知后对乙进行打骂,逼其离婚。乙、丙不从,遂相约自杀而亡;甲结婚以后,对丈夫与其前妻所生之子乙十分不满,采取冻饿等方式进行虐待,后又发展到打骂,致乙多处伤口腐烂,乙因未能及时救治而不幸身亡关于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甲因口角,捅乙数刀,乙死亡。如甲不顾乙的死伤,则应按实际造成的死亡结果认定甲构成故意杀人罪,因为死亡与伤害结果都在甲的犯意之内对下列哪些行为不能认定为强奸罪?

答案:拐卖妇女的犯罪分子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关于自伤,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受益人唆使60周岁的被保险人自伤、骗取保险金的,成立故意伤害罪与保险诈骗罪下列哪一行为不应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答案:非法拘禁被害人,大力反扭被害人胳膊,致其胳膊折断甲对乙使用暴力,欲将其打残。乙慌忙掏出手机准备报警,甲一把夺过手机装进裤袋并将乙打成重伤。甲在离开现场五公里后,把乙价值7,000元的手机扔进水沟。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答案: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甲以伤害故意砍乙两刀,随即心生杀意又砍两刀,但四刀中只有一刀砍中乙并致其死亡,且无法查明由前后四刀中的哪一刀造成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虽可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未遂与故意杀人罪未遂,但杀人与伤害不是对立关系,故可按故意伤害(致死)罪处理本案张某和赵某长期一起赌博。某日两人在工地发生争执,张某推了赵某一把,赵某倒地后后脑勺正好碰到石头上,导致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关于张某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试卷二第14题)

答案: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关于故意伤害罪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医生明知是未成年人,虽征得其同意而摘取其器官的,成立故意伤害罪甲男与乙女发生纠纷,乙将脏物泼在甲的身上,甲便揪住乙的上衣,并向乙的下身猛击几拳;乙骂声不止,甲便唤来自家豢养的大公狗,在有许多围观村民的情况下,甲扒下乙的裤子,使其当众赤裸身体,并叫狗扑在乙的身上。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答案: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甲为上厕所,将不满1岁的女儿放在外边靠着篱笆站立,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4岁男孩乙所为。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甲认为乙可能死了,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案发后,经法医鉴定,甲在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依此情况,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答案: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关于故意杀人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甲对乙有仇,意图致乙死亡。甲仿照乙的模样捏小面人,写上乙的姓名,在小面人身上扎针并诅咒49天。到第50天,乙因车祸身亡。甲的行为不可能致人死亡,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34.[其它]案例分析(二)案情:甲花4万元收买被拐卖妇女周某做智障儿子的妻子,周某不从,伺机逃走。甲为避免人财两空,以3万元将周某出卖。(事实一)乙收买周某,欲与周某成为夫妻,周某不从,乙多次暴力强行与周某发生性关系。(事实二)不久,周某谎称怀孕要去医院检查,乙信以为真,周某乘机逃走向公安机关报案。警察丙带人先后抓获了甲、乙。讯问中,乙仅承认收买周某,拒不承认强行与周某发生性关系。丙恼羞成怒,当场将乙的一只胳膊打成重伤。乙大声呻吟,丙以为其佯装受伤不予理睬。(事实三)请回答以下问题:(1)分析事实一的定性。(2)分析事实二的定性。(3)分析事实三的定性。

答案:(1)解析:甲虽然实施了收买与拐卖二个行为,但根据《刑法》的特别规定,对甲仅以拐卖妇女罪论处由于收买与拐卖行为侵犯的客体相同,而且拐卖妇女罪的法定刑较重,对甲行为仅以拐卖妇女罪论处,也能做到罪刑相适应。

根据刑法第241条第5款的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又出卖的,依照拐卖妇女、儿童罪定罪处罚。这里收买和出卖的目的不同,不存在手段与目的的牵连关系,不是牵连犯,而是典型的数罪,本来应该数罪并罚,但是基于刑法的特别规定,只认定为拐卖妇女罪一罪。收买被拐卖妇女罪与拐卖妇女罪是一种典型的对向犯,其侵犯的法益都是妇女的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但是,基于刑事政策的考虑,前者的法定刑明显轻于后者的法定刑,只认定为后者也符合罪刑均衡原则。(2)解析:乙行为成立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与强奸罪,应当实行并罚。

根据刑法第241条第2款的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的,依照刑法第236条的规定(强奸罪)定罪处罚。收买女子作为“妻子”,事实上不是妻子(没有法定登记手续,即使登记了,除非是自愿的,否则,也是无效婚姻)不能认定为婚内强奸,进而认为不构成强奸罪。行为人明知自己与对方并没有法律认可的婚姻关系,而违背女子意志强行发生性关系的,成立强奸罪。同时,根据该条第4款的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并有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因此,乙收买该女子已经成立了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同时,又触犯了强奸罪,应该数罪并罚。(3)解析:对丙行为应以故意伤害罪从重处罚。根据刑法第247条的规定,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从重处罚,这是一条典型的法律拟制规定。警察丙刑讯逼供导致乙重伤的,认定为故意伤害罪一罪,从重处罚,无需在进行数罪并罚。丙的行为不构成刑讯逼供罪的结果加重犯。33.[其它]案例分析(一)案情:王某怀疑其妻与其表兄刘某有不正当关系,遂于某晚跟踪其妻至刘某住所。进屋后,王发现其妻披头散发,正在哭泣,刘某站在旁边,王大怒,遂殴打其妻,并与刘发生争吵。王知道刘某有百万家财,决定抓住这个机会狠狠敲诈他一笔,于是谎称到其父母家中解决问题,将刘某骗至其姘妇叶某的住所(当时叶不在家),并对刘某进行殴打、捆绑,反锁屋门将刘拘禁达一天之久。刘某在不堪忍受的情况下,承认与王妻有不正当关系,提出用金钱补偿,并在王的胁迫下,先后三次给家人打电话,要家人将30万元放在某公园指定场所,刘的家人并未照办。不久,叶某返回住所,王某以实情相告,叶未加制止,并与王某一起致信刘妻,信称:刘某系卑鄙小人,现在我等控制之中,为示惩戒,速送30万元至某公园指定地点,钱到放人,不得报警;否则,后果自负。刘妻害怕,将钱放至指定地点,并通知王。王某叫叶某去公园取钱,叶某不敢去。于是,王某留下叶某看管刘某,自己去取赃款。在王外出取钱之时,刘某哀求叶某将自己放掉,并称王某心狠手辣,钱到手后,决不会放过叶某。叶某恐惧,将刘某放掉,并和刘某一起去派出所报警,带领公安人员去公园捉拿王某。人们赶到公园时,王某早已携款逃走。请回答以下问题。(1)分别评价王某和叶某的行为。(2)叶某在共同犯罪中属于哪些犯罪人类型?(3)假设王某在犯罪过程中杀害了刘某,试评价其行为。

答案:(1)解析:本案中,王某和叶某的行为均构成绑架罪。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敲诈勒索罪与绑架、抢劫罪、非法拘禁罪之间的区别。根据刑法理论,敲诈勒索罪的行为方式既可以是暴力,也可以是非暴力(胁迫),而绑架罪则必须是暴力或者非法拘禁的方式,而且还需要有被害人被绑架的事实,如果没有这种事实,可能会构成敲诈勒索罪。抢劫罪要求实行暴力和索取财物是同时进行的,直接针对向被害人索要财物,具有时空的同一性,如果是对第三者索要财物,则构成了绑架罪。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之间经常形成想象竞合犯,按照绑架罪处罚。抢劫罪与绑架罪的区别在于勒索财物的对象,前者是直接向被害人要财物,后者是向与被害人有某种特殊关系的第三人。在本案中,王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绑架罪。第二,共同犯罪中承继共犯与犯罪停止形态。在本题中,叶某在王某控制了刘某之后而参与勒索财物的行为属于王某绑架罪的承继共犯。王某与叶某的绑架行为已经实行完毕,且成立犯罪既遂,叶某最后放走刘某的行为是既遂后的补救行为,可以作为酌定的量刑情节,不能认定为中止。

我国刑法第239条将绑架罪规定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中,这说明该罪首要保护的法益是被绑架人在本来的生活状态下的行动自由以及身体安全(择一关系),因此,只要基于勒索财物或者其他非法目的有力地控制了被绑架人,就构成绑架罪既遂,至于后面是否实施了勒索财物的目的以及是否真正获得了财物或者满足了其他不法要求,则不影响绑架罪既遂的成立。

(2)解析:叶某在共同犯罪中是从犯、实行犯。

本题主要考查共同犯罪人的种类。显然,叶某仅仅参与王某勒索财物的行为,与构成绑架罪的承继共犯,也属于绑架罪的实行犯,但是这种实行犯仅仅起着次要作用,只能认定为从犯。一定要注意,实行犯不一定都是主犯,起主要作用的实行犯才是主犯,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则是从犯。在本案中,叶某是在王某绑架了刘某之后,才参与进去的,属于承继的共同犯罪,而且最后还主动放走了刘某,起着作用比较小,应该认定为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还要注意主犯、实行犯与正犯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主犯是相对于从犯而言的,主要是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进行认定的,可以是实行犯和组织犯,也可以是教唆犯。而实行犯,它是相对于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而言的,是按照犯罪的行为方式而划分的,他既可能是主犯,也可能是从犯。正犯则是相对于狭义的共犯(教唆犯与帮助犯)而言的,他包括实行犯与组织犯,正犯一般是主犯,但也有可能是从犯。(3)解析:王某的行为构成绑架罪。本题主要考查绑架罪与故意杀人罪之间的关系。根据刑法第239条第2款的规定,

在绑架行为本身过失致人死亡的,构成绑架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如果杀害(死)被绑架人的,仍然构成绑架罪,但要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绑架罪

答案:参见教材强迫劳动罪的概念和特征

答案:参见教材简述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行为方式及其含义

答案:参见教材刑讯逼供罪的概念和特征

答案:参见教材非法拘禁罪的罪数认定

答案:参见教材甲与乙(女)2012年开始同居,生有一子丙。甲、乙虽未办理结婚登记,但以夫妻名义自居,周围群众公认二人是夫妻。对甲的行为,下列哪些分析是正确的?

答案:甲长期虐待乙的,构成虐待罪;甲伤害丙(致丙轻伤)时,乙不阻止的,乙构成不作为的故意伤害罪;甲如与丁(女)领取结婚证后,不再与乙同居,也不抚养丙的,可能构成遗弃罪;甲如与丁领取结婚证后,不再与乙同居,某日采用暴力强行与乙性交的,构成强奸罪

关于侵犯人身权利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医生甲征得乙(15周岁)同意,将其肾脏摘出后移植给乙的叔叔丙。甲的行为不成立故意伤害罪;丈夫甲拒绝扶养因吸毒而缺乏生活能力的妻子乙,致乙死亡。因吸毒行为违法,乙的死亡只能由其本人负责,甲的行为不成立遗弃罪;成年妇女甲与13周岁男孩乙性交,因性交不属于猥亵行为,甲的行为不成立猥亵儿童罪关于侵犯人身权利犯罪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私营矿主甲以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农民工从事危重矿井作业,并雇用打手对农民工进行殴打,致多人伤残。甲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与故意伤害罪,应当实行并罚;砖窑主乙长期非法雇佣多名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并严重忽视生产作业安全,致使一名未成年人因堆砌的成品砖倒塌而被砸死。对乙的行为应以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从重处罚;丙以介绍高薪工作的名义从外地将多名成年男性农民工骗至砖窑主王某的砖窑场,以每人1000元的价格卖给王某从事强迫劳动。由于《刑法》仅规定了拐卖妇女、儿童罪,所以,对于丙的行为,无法以犯罪论处甲承包经营某矿井采矿业务。甲为了降低采矿成本,提高开采量,便动员当地矿工和村民将子女带到矿井上班,并许诺给他们的子女以高工资。矿工和村民纷纷将他们的子女带到矿井上班,从事井下采矿作业,其中有二十余人为10周岁~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后因甲所承诺的高工资未兑现,二十余名童工表示不想再干,要求离开矿井。甲不同意,并在矿井周围布上电铁丝网,雇用数十名守卫,禁止所有的矿工包括这二十余名童工离开矿井,强制他们为其采矿,其中一名年约12岁的童工因体质瘦弱而累死在井下。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答案:强迫职工劳动罪;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某派出所民警甲接到关于某旅店老板乙涉嫌组织卖淫的举报,即前往该旅店,但没有碰见乙,便将怀疑是卖淫女的服务员丙带回派出所连夜审讯,要她交代从事卖淫以及乙组织卖淫活动的事。由于丙拒不承认有这些事,甲便指使其他民警对丙进行多次殴打逼其交代,丙于次日晨死于审讯室。法医出具的尸检报告称:"因受外力击打造成下肢大面积皮下出血,引起患有心脏功能障碍的丙心力衰竭而死。"对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属于暴力取证行为;应按故意杀人罪处罚甲欲绑架女大学生乙卖往外地,乙强烈反抗,甲将乙打成重伤,并多次对乙实施强制猥亵行为。甲尚未将乙卖出便被公安人员抓获。关于甲行为的定性和处罚,下列哪些判断是错误的?

答案:构成绑架罪、故意伤害罪与强制猥亵妇女罪,实行并罚;构成拐卖妇女罪、故意伤害罪、强制猥亵妇女罪,实行并罚;构成拐卖妇女罪、强制猥亵妇女罪,实行并罚,但由于尚未出卖,对拐卖妇女罪应适用未遂犯的规定关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丙为报复周某,花5000元路费将周某12岁的孩子带至外地,以2000元的价格卖给他人。丙虽无获利目的,也构成拐卖儿童罪关于侵犯人身权利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雇用16周岁未成年人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构成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甲以从事杂技表演的名义欺骗多名农村儿童。儿童均信以为真,便随甲进城。甲将这些儿童带至大城市,利用儿童从事乞讨活动。其间,甲曾与儿童的家属电话联系,称小孩生活得很好。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甲的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关于诬告陷害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不考虑情节)?

答案:诬告陷害罪虽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但诬告企业犯逃税罪的,也能追究其诬告陷害罪的刑事责任下列哪种情形构成诬告陷害罪?

答案:乙捏造“文某明知王某是实施恐怖活动的人而向其提供资金”的事实,并向公安部门举报某甲与某乙系国家机关工作的同事,平时有隙。为报复某乙,某甲向公安机关作虚假匿名举报,诬告某乙曾在一歌舞厅嫖娼,有“陪侍女”某丙为证。公安机关调查时,某丙对此作了虚假指证,某乙因而受到了公安机关的处分。在公安机关查处某乙的过程中,某甲在公开场合多次渲染某乙嫖娼的"事实",对某甲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答案:诽谤罪关于侮辱罪与诽谤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为报复妇女,在大街上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情节严重的,应以侮辱罪论处,不以诽谤罪论处甲在一豪宅院外将一个正在玩耍的男孩(3岁)骗走,意图勒索钱财,但孩子说不清自己家里的联系方式,无法进行勒索。甲怕时间长了被发现,于是将孩子带到异地以

4000元卖掉。对甲应当如何处理?

答案: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并罚甲拐骗了5名儿童,偷盗了2名婴儿,并准备全部卖往A地。在运送过程中甲因害怕他们哭闹,给他们注射了麻醉药。由于麻醉药过量,致使2名婴儿死亡,5名儿童处于严重昏迷状态,后经救治康复。对甲的行为应以何罪论处?

答案:拐卖儿童罪

甲持刀将乙逼入山中,让乙通知其母送钱赎人。乙担心其母心脏病发作,遂谎称开车撞人,需付五万元治疗费,其母信以为真。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绑架罪为谋财绑架他人的,在下列哪一种情形下不应当判处死刑?

答案:甲绑架并伤害被绑架人致其残疾的韩某在向张某催要赌债无果的情况下,纠集好友把张某挟持至韩家,并给张家打电话,声称如果再不还钱,就砍掉张某一只手。韩某的作为:

答案:构成绑架罪投放危险物质罪

答案:参见教材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概念与特征

答案:参见教材非法储存枪支罪与非法持有枪支罪的界限

答案:参见教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与特征

答案:参见教材A为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配备有公务用枪。A在有配偶(B女,生活在外地)的情况下,长期与C女共同生活,并生有一子(周围群众均认为A与c为夫妻关系),为此借用了D的3万元现金。D多次讨债,A无力偿还,于是A将公务用枪(无子弹)用作借债质押物交给D,约定A还款时,D将枪支归还A。3个月后,A仍然未能归还借款,D便将枪支送给其外甥E玩耍。E在一周后使用该枪支抢劫某银行储蓄所现金20余万元。关于D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D的行为成立非法持有枪支罪和抢劫罪;D的行为虽然不成立抢劫罪,但应对E抢劫银行的犯罪行为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D的行为不成立犯罪A为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配备有公务用枪。A在有配偶(B女,生活在外地)的情况下,长期与C女共同生活,并生有一子(周围群众均认为A与c为夫妻关系),为此借用了D的3万元现金。D多次讨债,A无力偿还,于是A将公务用枪(无子弹)用作借债质押物交给D,约定A还款时,D将枪支归还A。3个月后,A仍然未能归还借款,D便将枪支送给其外甥E玩耍。E在一周后使用该枪支抢劫某银行储蓄所现金20余万元。关于A将枪支质押给D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A的行为既不属于非法出租,也不属于非法出借,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不成立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A的行为本身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故不成立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由于枪内无子弹,A的行为不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故不成立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对A的行为以滥用职权罪论处较为合适A为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配备有公务用枪。A在有配偶(B女,生活在外地)的情况下,长期与C女共同生活,并生有一子(周围群众均认为A与c为夫妻关系),为此借用了D的3万元现金。D多次讨债,A无力偿还,于是A将公务用枪(无子弹)用作借债质押物交给D,约定A还款时,D将枪支归还A。3个月后,A仍然未能归还借款,D便将枪支送给其外甥E玩耍。E在一周后使用该枪支抢劫某银行储蓄所现金20余万元。关于A与c女共同生活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法律不承认事实婚姻,所以,A不成立重婚罪;事实婚姻是无效的,所以,A不成立重婚罪;A与C女属于同居而非事实婚姻,所以,A不成立重婚罪;重婚罪侵犯的是配偶权,如果B女同意,则A不成立重婚罪下列哪些情形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答案: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矿井下的通风设备的;故意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下列哪些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答案:甲故意非法开启实验室装有放射性物质的容器,致使多名实验人员遭受辐射;乙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之外的其他有害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甲为获利于某日晚向乙家的羊圈内(共有29只羊)投放毒药,待羊中毒后将羊运走,并将羊肉出售给他人。甲的行为构成哪些犯罪?

答案:盗窃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甲将邻居交售粮站的稻米淋洒农药,取出部分作饵料,毒死麻雀后售与饭馆,非法获利5,000元。关于甲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罗某犯放火罪应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此时人民法院对罗某还可以适用的附加刑是:

答案:剥夺政治权利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概念与特征

答案:参见教材强制猥亵、侮辱罪与侮辱罪的界限

答案:参见教材诽谤罪的概念和特征

答案:参见教材下列哪些行为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不考虑情节)?

答案:乙将单位数据库中病人的姓名、血型、DNA等资料,卖给某生物制药公司;丙将捡到的几本通讯簿在网上卖给他人,通讯簿被他人用于电信诈骗犯罪深夜,警察丙上厕所,让门卫丁(临时工)帮忙看管犯罪嫌疑人乙。乙发现丁是老乡,请求丁放人。丁说:“行,但你以后如被抓住,一定要说是自己逃走的。”乙答应后逃走,丁未阻拦。关于上述事实,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答案:乙构成脱逃罪,丁不构成犯罪;乙构成脱逃罪,丁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乙离开讯问室征得了丁的同意,不构成脱逃罪,丁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乙与丁均不构成犯罪甲任邮政中心信函分拣组长期间,先后三次将各地退回信函数万封(约500公斤),以每公斤0.4元的价格卖给废品收购站,所得款项占为己有。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退回的信函被当作废品出卖也属于毁弃邮件,甲的行为成立私自毁弃邮件罪15.[其它]案例分析:甲于某晚9时驾驶货车在县城主干道超车时,逆行进入对向车道,撞上乙驾驶的小轿车,乙被卡在车内无法动弹,乙车内黄某当场死亡、胡某受重伤。后查明,乙无驾驶资格,事发时略有超速,且未采取有效制动措施。(事实一)甲驾车逃逸。急救人员5分钟后赶到现场,胡某因伤势过重被送医院后死亡。(事实二)交警对乙车进行切割,试图将乙救出。此时,醉酒后的丙(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152mg/100ml)与丁各自驾驶摩托车“飙车”经过此路段。(事实三)丙发现乙车时紧急刹车,摩托车侧翻,猛烈撞向乙车左前门一侧,丙受重伤。20分钟后,交警将乙抬出车时,发现其已死亡。现无法查明乙被丙撞击前是否已死亡,也无法查明乙被丙撞击前所受创伤是否为致命伤。(事实四)丁离开现场后,找到无业人员王某,要其假冒飙车者去公安机关投案。(事实五)王某虽无替丁顶罪的意思,但仍要丁给其5万元酬劳,否则不答应丁的要求,丁只好付钱。王某第二天用该款购买100克海洛因藏在家中,用于自己吸食。5天后,丁被司法机关抓获。(事实六)(1)分析事实一的定性(2)对事实二进行分析(3)分析事实三的定性(4)判断并分析对事实四乙死亡的因果关系(5)分析事实五的定性(6)分析事实六的定性

答案:(1)分析事实一的定性

解析:本案中,甲显然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且对事故的发生承担主要责任,甲构成交通肇事罪。乙确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乙应事故的次要责任,所以,乙不构成交通肇事罪。(2)对事实二进行分析

解析:本题中,甲虽然有驾车逃逸行为,但急救人员5分钟后赶到现场,胡某仍因伤势过重被送往医院后死亡,这说明胡某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甲一开始的撞击行为,而不是逃逸不救助行为,其死亡与逃逸不救助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甲仍然要适用“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法定刑(3-7年)。甲逃逸后又主动归案并如实交代罪行的,可以成立自首。(3)分析事实三的定性

解析:本题中,丙丁二人飙车,且丙还有醉驾行为,均构成危险驾驶罪(故意犯罪),且构成共同犯罪,由于危险驾驶罪是抽象的危险犯,只要二人实施了危险驾驶的行为,即构成犯罪既遂。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并对公共安全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故意,不能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根据事实四,根据存疑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没有证据证明丙的危险驾驶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因此,丙无须对乙的死亡负责,丙也没有构成更为严重的交通肇事罪。(4)判断并分析对事实四乙死亡的因果关系解析:根据案情和存疑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既不能认定甲的行为与乙死亡具有因果关系,也不能认定丙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也不能认定乙自身的过失与本人死亡有因果关系,也看不出警察在救助中有过错行为,其行为与乙的死亡也没有因果关系。尽管如此,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甲、丙还是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的。(5)分析事实五的定性

解析:根据刑法第307条的规定,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并不包括犯罪嫌疑人本人指使指使他人为自己作伪证,丁的行为是指使他人包庇自己的行为,因此,丁不构成妨害作证罪的共犯,尽管丁具有包庇罪的违法性,但因缺乏期待可能性(有责性),丁本人也不构成包庇罪的教唆犯,但根据共同犯罪是一种共同客观违法行为以及共犯限制从属性的观点,王某仍然构成包庇罪的正犯,其具备有责性,仍然应以犯罪论处。丁与王某在违法层面上仍构成包庇罪的共同犯罪,丁是教唆犯,但因不具有责任,不构成包庇罪的教唆犯,不构成犯罪。(6)分析事实六的定性解析:敲诈勒索罪,是使用胁迫手段,使对方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取得财物的行为。本案中,王某索要的是自己的“劳动报酬”,并没有以恶害相通告,从而使丁某产生恐惧心理并因此处分财产,所以,王某不构成敲诈勒索罪。王某欺骗了丁,丁基于不法给付原因而给丁5万元,丁以为王某真的会去替其顶罪而给钱,丁某也有陷入错误认识而处分5万元,王某构成诈骗罪。刑法只规定贩卖毒品罪,没有规定购买毒品罪,只要有证据证明王某购买毒品是为了自己吸食,而不是为了贩卖,就不构成贩卖毒品罪,也不构成对方贩卖毒品罪的帮助犯,但可以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根据刑法第349条的规定,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必须是为他人窝藏、转移或者隐瞒,如果是为自己则不构成本罪。本案中,王某系隐藏自己购买的毒品,不构成本罪,应认定为非法持有毒品罪。交通肇事罪

答案:参见教材重大责任事故罪的认定

答案:参见教材妨害安全驾驶罪的概念和特征

答案:参见教材危险作业罪的概念和特征

答案:参见教材甲是某搬运场司机,在搬运场驾车作业时违反操作规程,不慎将另一职工轧死。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答案:按重大责任事故罪处理下列哪一犯罪属抽象危险犯?

答案:生产、销售假药罪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丙吸毒后驾车将行人撞成重伤(负主要责任),但毫无觉察,驾车离去。丙构成交通肇事罪乙(15周岁)在乡村公路驾驶机动车时过失将吴某撞成重伤。乙正要下车救人,坐在车上的甲(乙父)说:“别下车!前面来了许多村民,下车会有麻烦。”乙便驾车逃走,吴某因流血过多而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根据司法实践,对甲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根据刑法规定与相关司法解释,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

答案: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误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导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甲系某公司经理,乙是其司机。某日,乙开车送甲去洽谈商务,途中因违章超速行驶当场将行人丙撞死,并致行人丁重伤。乙欲送丁去医院救治,被甲阻止。甲催乙送其前去洽谈商务,并称否则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于是,乙打电话给120急救站后离开肇事现场。但因时间延误,丁不治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甲、乙均构成交通肇事罪甲资金链断裂无法归还借款,但仍继续扩大宣传,又吸纳社会资金2000万,以后期借款归还前期借款。后因亏空巨大,甲将余款500万元交给其子,跳楼自杀。(事实六)关于事实六的定性,下列项正确的是:

答案: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非法吸纳资金,构成集资诈骗罪;甲集资诈骗的数额为2000万元;根据《刑法》规定,集资诈骗数额特别巨大的,可判处死刑被告人江某与被害人郑某是同一家电脑公司的工作人员,二人同住一间集体宿舍。某日,郑某将自己的信用卡交江某保管,3天之后索回。一周后,郑某发现自己的信用卡丢失,到银行挂失时,得知卡上1.5万元已被人取走。郑某报案后,司法机关找到了江某。江承认是其所为,但对作案事实前后供述不一。第一次供述称,在郑某将信用卡交其保管时,利用以前与郑某一起取款时偷记下的郑某信用卡上的密码,私下在取款机上取款;第二次供述称,是仿制了一张信用卡后,用所获取的郑某信用卡上的有关信息取款;第三次供述却称,是拾得郑某的信用卡后,用该卡取款。但被害人郑某怀疑是江某盗窃其信用卡后取走卡上所存的钱款。如果江某拾得信用卡后,用该信用卡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了现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江某构成侵占罪;江某构成侵占遗失物罪;江某不构成犯罪,其行为属不当得利甲资金链断裂无法归还借款,但仍继续扩大宣传,又吸纳社会资金2000万,以后期借款归还前期借款。后因亏空巨大,甲将余额500万交与其子,跳楼自杀。(事实六)。关于事实六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答案: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非法吸纳资金,构成集资诈骗罪;甲集资诈骗的金额为2000万;根据《刑法》规定,集资诈骗数额特别巨大的,可判处死刑甲和女友乙在网吧上网时,捡到一张背后写有密码的银行卡。甲持卡去ATM机取款,前两次取出5000元。在准备再次取款时,乙走过来说:“注意,别出事”,甲答:“马上就好。”甲又分两次取出6000元,并将该6000元递给乙。乙接过钱后站了一会儿说:“我走了,小心点。”甲接着又取出7000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甲拾得他人银行卡并在ATM机上使用,根据司法解释,成立信用卡诈骗罪;对甲前两次取出5000元的行为,乙不负刑事责任;乙虽未持银行卡取款,也构成犯罪,犯罪数额是1.3万元后甲找到在私营保险公司当定损员的朋友陈某,告知其真相,请求其帮忙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陈某遂向保险公司报告说是丁驾车造成事故,并隐瞒其他不利于甲的事实。甲顺利获得7万元保险赔偿。(事实三)关于事实三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答案:甲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原因,骗取保险金,触犯保险诈骗罪;陈某与甲密切配合,骗取保险金,两人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甲盗窃了一张信用卡,对乙谎称是“捡了一张信用卡”,乙用该信用卡买了3.8万元的财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甲、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共同犯罪;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甲用虚假身份证办理了一张(一次能够透支4万元)信用卡,第一次用信用卡4万元购物后及时返还了4万。银行以为甲的信用程度良好,将信用卡的额度提升到10万,甲透支10万后,不再归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甲的犯罪金额为10万元;甲的行为属于信用卡诈骗罪;甲的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与信用卡诈骗罪高度牵连,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一罪;甲第一次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甲以银行定期存款4倍的高息放贷,很快赚了钱。随后,四处散发宣传单,声称为加盟店筹资,承诺3个月后还款并支付银行定期存款2倍的利息。甲从社会上筹得资金1000万,高利贷出,赚取息差。(事实五)关于事实五的定性,下列项正确的是:

答案:甲虽然虚构事实吸纳巨额资金,但不构成诈骗罪;甲非法吸纳资金,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甲在国外旅游,见有人兜售高仿真人民币,用1万元换取10万元假币,将假币夹在书中寄回国内。(事实一)关于事实一的分析,下列项正确的是:

答案:用1万元真币换取10万元假币,构成购买假币罪;将假币寄回国内,属于走私假币,构成走私假币罪甲从A地购得面值2万元的假币,然后携带假币乘坐火车到B地。甲在车上与几个朋友赌博时被乘警发现,乘警按规定对甲处以罚款,甲欺骗乘警,以假币交纳罚款,被乘警发现。甲的行为构成下列哪些罪?

答案:购买、运输假币罪;持有、使用假币罪甲发现某银行的ATM机能够存入以编号以“HD”开头的假币,于是窃取了三张借记卡,先后两次采取存入假币取出真币的方法,共从ATM机内获取6000元人民币。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答案:使用假币罪;盗窃罪甲、乙预谋修车后以假币骗付。某日,甲、乙在某汽修厂修车后应付款4850元,按照预谋甲将4900元假币递给乙清点后交给修理厂职工丙,乙说:“修的不错,零钱不用找了”,甲、乙随即上车。丙发现货币有假大叫“别走”,甲迅速启动驶向厂门,丙扑向甲车前风档,抓住雨刮器。乙对甲说:“太危险,快停车”,甲仍然加速,致丙摔成重伤。对甲的定罪,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答案:抢夺罪、故意伤害罪;诈骗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持有、使用假币罪,交通肇事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关于货币犯罪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以使用为目的,大量印制停止流通的第三版人民币的,不成立伪造货币罪;伪造正在流通但在我国尚无法兑换的境外货币的,成立伪造货币罪;将白纸冒充假币卖给他人的,构成诈骗罪,不成立出售假币罪甲以银行定期存款4倍的高息放贷,很快赚了钱。随后,四处发散传单,声称为加盟店筹资,承诺3个月后还款并支付银行定期存款2倍的利息。甲从社会上筹得资金1000万,高利贷出,赚取息差。(事实五)。关于事实五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答案:甲虽然虚构事实吸纳巨额资金,但不构成诈骗罪;甲非法吸纳资金,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甲在国外旅游,见有人兜售高仿真人民币,用1万元换取10万元假币,将假币夹在书中寄回国内。(事实一)关于事实一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答案:用1万元真币换取10万元假币,构成购买假币罪;将假币寄回国内,属于走私假币,构成走私假币罪赵氏调味品公司欲设加盟店,销售具有注册商标的赵氏调味品,派员工赵某物色合作者。甲知道自己不符加盟条件,仍找到赵某送其2万元真币和10万元假币,请其帮忙加盟事宜。赵某与甲签订开设加盟店的合作协议。(事实二)关于事实二的定性,下列项正确的是:

答案:甲将10万假币冒充真币送给赵某,不构成诈骗罪;赵某收受甲的财物,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下列哪些行为(不考虑数量),应以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论处?

答案:将白银从境外走私进入中国境内;走私无法组装并使用(不属于废物)的弹头、弹壳甲加盟后,明知伪劣的“一滴香”调味品含有害非法添加剂,但因该产品畅销,便在“一滴香”上贴上赵氏调味品的注册商标私自出卖,前后共卖出5万多元“一滴香”。(事实三)关于事实三的定性,下列项正确的是:

答案:在“一滴香”上擅自贴上赵氏调味品注册商标,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因“一滴香”含有害人体的添加剂,甲构成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卖出5万多元“一滴香”,甲触犯销售伪劣产品罪甲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偿还借款12万元,并向法院提供了盖有乙的印章、指纹的借据及附件,后法院判决乙向甲偿还“借款”12万元。经乙申诉后查明,上述借据及附件均系甲伪造,乙根本没有向甲借款。甲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

答案:诈骗罪

被告人江某与被害人郑某是同一家电脑公司的工作人员,二人同住一间集体宿舍。某日,郑某将自己的信用卡交江某保管,3天之后索回。一周后,郑某发现自己的信用卡丢失,到银行挂失时,得知卡上1.5万元已被人取走。郑某报案后,司法机关找到了江某。江承认是其所为,但对作案事实前后供述不一。第一次供述称,在郑某将信用卡交其保管时,利用以前与郑某一起取款时偷记下的郑某信用卡上的密码,私下在取款机上取款;第二次供述称,是仿制了一张信用卡后,用所获取的郑某信用卡上的有关信息取款;第三次供述却称,是拾得郑某的信用卡后,用该卡取款。但被害人郑某怀疑是江某盗窃其信用卡后取走卡上所存的钱款。如果江某盗窃信用卡后,用该信用卡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了现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江某构成盗窃罪被告人江某与被害人郑某是同一家电脑公司的工作人员,二人同住一间集体宿舍。某日,郑某将自己的信用卡交江某保管,3天之后索回。一周后,郑某发现自己的信用卡丢失,到银行挂失时,得知卡上1.5万元已被人取走。郑某报案后,司法机关找到了江某。江承认是其所为,但对作案事实前后供述不一。第一次供述称,在郑某将信用卡交其保管时,利用以前与郑某一起取款时偷记下的郑某信用卡上的密码,私下在取款机上取款;第二次供述称,是仿制了一张信用卡后,用所获取的郑某信用卡上的有关信息取款;第三次供述却称,是拾得郑某的信用卡后,用该卡取款。但被害人郑某怀疑是江某盗窃其信用卡后取走卡上所存的钱款。如果江某用自己仿制的信用卡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了现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江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被告人江某与被害人郑某是同一家电脑公司的工作人员,二人同住一间集体宿舍。某日,郑某将自己的信用卡交江某保管,3天之后索回。一周后,郑某发现自己的信用卡丢失,到银行挂失时,得知卡上1.5万元已被人取走。郑某报案后,司法机关找到了江某。江承认是其所为,但对作案事实前后供述不一。第一次供述称,在郑某将信用卡交其保管时,利用以前与郑某一起取款时偷记下的郑某信用卡上的密码,私下在取款机上取款;第二次供述称,是仿制了一张信用卡后,用所获取的郑某信用卡上的有关信息取款;第三次供述却称,是拾得郑某的信用卡后,用该卡取款。但被害人郑某怀疑是江某盗窃其信用卡后取走卡上所存的钱款。如果郑某将信用卡交江某保管时,江某私下用来取走了现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江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钱某持盗来的身份证及伪造的空头支票,骗取某音像中心VCD光盘4000张,票面金额3.5万元。物价部门进行赃物估价鉴定的结论为:“盗版光盘无价值”。对钱某骗取光盘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答案:钱某的行为构成票据诈骗罪的既遂,数额按票面金额计算

个体户甲开办的汽车修理厂系某保险公司指定的汽车修理厂家。甲在为他人修理汽车时,多次夸大汽车毁损程度,向保险公司多报汽车修理费用,从保险公司骗取12万余元。对甲的行为应如何论处?

答案:以诈骗罪论处

甲公司为了解决资金不足,以与虚构的单位签订供货合同的方法,向银行申请获得贷款200万元,并将该款用于购置造酒设备和原料,后因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红酒被查处,导致银行贷款不能归还。甲公司获取贷款的行为构成

答案:贷款诈骗罪关于贷款诈骗罪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丁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骗取银行贷款后携款潜逃的,构成贷款诈骗罪

X公司系甲、乙二人合伙依法注册成立的公司,以钢材批发零售为营业范围。丙因自己的公司急需资金,便找到甲、乙借款,承诺向X公司支付高于银行利息五个百分点的利息,并另给甲、乙个人好处费。甲、乙见有利可图,即以购买钢材为由,以X公司的名义向某银行贷款1000万元,贷期半年。甲、乙将贷款按约定的利息标准借与丙,丙给甲、乙各10万元的好处费。半年后,丙将借款及利息还给X公司,甲、乙即向银行归还本息。关于甲、乙、丙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甲、乙构成高利转贷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丙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甲将自己的汽车藏匿,以汽车被盗为由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认为该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