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领域的新成就。重要概念:蜀汉、五胡内迁、门阀士族政治、九品中正制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1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理解这一时期分裂动荡的时代特征。2.掌握江南开发的成就及影响,理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巧思妙记】“三、四、五、六”三四五六三国:魏、蜀、吴南朝四个朝代:宋、齐、梁、陈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2.北朝五个朝代:北魏、东魏、
西魏、北齐、北周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一、政权更迭与制度创新一、政权更迭与制度创新政权更迭阅读教材并结合以下图片,绘制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时间、空间)并分析其总体特征。政权更替频繁;长期分裂与局部统一并存;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1、西晋是统一的全国性政权2、曹魏、前秦、北魏、北周统一北方
3、南方相对稳定三国与西晋壹阶段总特征: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大开发具体表现:1.政治上:国家分裂,地方割据,社会动荡,政权交替频繁,皇权低落2.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3.民族关系上: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4.思想文化上:佛、道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示意图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时期北魏、宋北魏、齐西魏、东魏、梁北齐、北周、陈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袁绍曹操孙策刘表刘璋刘备袁术张鲁马腾公孙度结合右图,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给中国政局带来的影响?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思考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鼎立(220-280)一、三国鼎立东汉魏220蜀221吴222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思考◎是东汉末年地方军政力量发展、军阀割据的结果◎中央集权力量衰弱◎没有能一统天下的强有力的军阀势力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鼎立(220-280)1.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军阀割据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2.形成(1)官渡之战(200年)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赤壁之战(208年)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鼎立(220-280)(1)从地理条件说,蜀有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2)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再加上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曹魏虽占有广大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物力和人力。试从地理和经济因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二)西晋的短暂统一(280-316)1.概况: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280年,西晋灭吴,历史进入短暂统一时期民族:少数民族内迁政治:分封诸王;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思想:倡导儒学,玄学兴起。2、西晋的统治(二)西晋的短暂统一(280-316)五胡内迁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到西晋的内乱之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建立了数个与南方汉族对峙的非汉族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匈奴、羯、氐、羌、鲜卑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280-316)五胡内迁(1)原因气候变冷,自然环境恶化;东汉末,三国以来中原战乱,人口锐减,需要劳动力三、少数民族内迁东汉至西晋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历史原因:汉魏以来民族交融加强
(西域都护府、丝路、中原战乱等)现实原因:①中原统治者的强制迁徙和招引(抵御北方其他民族、补充兵员和劳力)②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繁(迫于生存压力南迁)影响:①南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②民族矛盾激化,加速西晋灭亡。思考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三国鼎立局势的是(
)2.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说明(
)A.中华民族统一大势已开始出现 B.胡汉祖先本是相同C.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 D.贸易加强边境交融C随堂巩固B八王之乱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而入。(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八王之乱形势图3.西晋灭亡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二)西晋的短暂统一(280-316)西晋灭亡的原因“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以亡。”——《读通鉴论》大批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对中原政权形成威胁。(五胡内迁)宗室争夺中央权力最高统治者的腐朽西晋的灭亡致使统一的国家再次分裂,政治动荡,秩序大乱南方:东晋与南朝北方:十六与北朝西晋思考东晋于南朝贰一、东晋与南朝的更替东晋——宋——齐——梁——陈◎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特政治点:士族专权◎灭亡: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东晋政权灭亡。1、东晋(317-420年)东晋历史纵横: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氏族琅琊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皇权垂拱士族专权1.东晋建立: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二、东晋与南朝(一)东晋的统治(317-420)门阀士族制1、概念士族:亦为“门阀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户等级高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田庄)、文化等方面享有特权。庶族:亦称寒门,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
“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阎步克《波峰与波谷》“门阀”:本为“家门阀阅”简称,指家族的政治背景。——张帆《中国古代简史》《魏书》所载之标准,凡称士族需合二大条件:其一,累官三世以上;其二,任官需达五品以上。2、原因与特征思考①形成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皇帝依赖士族支持。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②主要特征: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崇尚清谈(不务实际、空谈玄理)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②经济: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经济
中央设中正官,按制度评定人物③政治:东晋政权的建立依赖士族支持标准兼顾家世,德行与才能④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萌芽: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形成: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渐衰(南朝):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由于其腐朽逐渐走向衰落。消亡(唐末):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原因一就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巩固:由于西晋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鼎盛:东晋政权实际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所以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拓展:士族制度的演变(二)南朝(420—589)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成“南朝”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1.概况:朝代建立者时间都城南朝宋刘裕420年—479年建康齐萧道成479年—502年梁萧衍502年—557年陈陈霸先557年—589年420年,东晋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二、东晋与南朝(1)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4)统治者轻徭薄赋,注重经济发展(三).江南经济开发二、东晋与南朝请结合材料,思考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1.原因: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宋书》材料二:(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材料三: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社会环境: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2.表现:(1)农业:(2)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耕耙磨技术、南方水田耕耙技术形成。曹魏改进翻车用于灌溉。北朝白釉绿彩罐北齐仰覆莲青瓷尊二、东晋与南朝(三).江南经济开发(3)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今广东广州)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二、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沈约《宋书》(南朝)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表现?思考表现:①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原因:A、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B、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C、南方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D、统治者的政策支持拓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趋于平衡(2)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南移(4)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和发展1.过程:2.原因:(1)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2)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3)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4)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3.影响:(1)促进了民族融合,使我国人口分布趋于合理(2)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3)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南方教育文化发展拓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3.影响:(1)促进了民族融合,使我国人口分布趋于合理(2)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3)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南方教育文化发展3.东晋南朝时期,婚姻的门第观念发展到一个高峰,“家之婚姻,必由谱系”的《氏族谱》也由南方蔓延到全国;不仅北朝内迁民族纷纷避父祖名讳,一些与南朝人联姻的北方士族甚至在衣食起居上“犹染江南风教”。这表明当时(
)A.世家大族垄断特权 B.社会习俗日益固化C.南北文化联系加强 D.商品经济冲击礼教4.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C.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CA随堂巩固十六国与北朝叁一、政权的更迭五胡十六国北魏统一北方北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灭隋朝大一统国别建立者(民族)十六国匈奴、羯、羌、氐、鲜卑以及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鲜卑族(北齐为鲜卑化汉人)十六国与北朝时期,北方主要处于少数民族割据混战、分裂动荡状态。两百多年间,政权交替出现,国家分裂动荡(分裂中蕴含统一)二、十六国的概况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特征:①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说明了在长期的交往、交融中,各族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三、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2)淝水之战(1)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时间:公元383年
双方:前秦—东晋特点:以少胜多前秦的败因: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影响: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民族矛盾加剧。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统一北方后,将如何治理国家?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汉化(封建化),学习汉族先进文明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思考四、北朝公元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经过多年经营,北魏国力不断增强。公元439年,魏灭北凉,北方再次统一。随着进军中原,北魏统治者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中原文化,封建化已势在必行。从公元398年开始,北魏就在不断尝试封建化及汉化,但是屡遭失败。公元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行封建化及汉化改革。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出现统治危机。前期统治者及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对汉族的先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三、十六国与北朝2.北魏孝文帝改革:四、北朝(二)北朝(439-581)(2)措施经济:①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②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向政府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政治:①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和官员考核制度,严惩贪污②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加强基层管理③迁都洛阳文化:推行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讲汉语、穿汉服、习汉礼、通婚姻、改籍贯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迁都城(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说汉语穿汉服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楼楼邱穆陵穆独孤刘改汉姓(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义、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成纳其女,以充后宫。——《资治通鉴》通婚姻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据以下材料和所学回答迁都洛阳的原因“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平城洛阳政治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小。经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供粮困难。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文化文化落后。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思考3、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与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1、请仔细观察以下三幅地图,结合所学,从民族分布的角度看呈现一种什么趋势?
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直至占领北方地区,形成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十六国局面。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不断融合,中原汉族南迁,与南方少数民族不断融合。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东晋十六国形势图深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三明市农业农村局直属事业单位选聘真题
- 2024年青海省邮政管理局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价值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西安市曲江第六小学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四川省骨科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贵州省能源局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2024年贵阳市观山湖区第十一小学招聘教师真题
- 2024年民生银行成都研发中心招聘笔试真题
- VB考试模拟冲刺试题及答案
- 网络管理员考试问题汇聚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初中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件
- 肠瘘 课件教学课件
- 加油站防雷制度档案
- 2024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文科综合试卷(含答案解析)
- 欠款抵车的协议书范本
- 设备购买合同模板示例
- 基于JAVA的宠物管理系统实现毕业论文
- 2024年小区地下车位租赁合同
- 2022-2023学年上海市闵行区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
- 专题03 陕西省(A卷)-2022-2023年各地中考英语听力真题合集(含听力原文及MP3)
- 诺如病毒校园防控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