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背景下的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广东省东莞市
2010年7月
忆落设计镇版S0.37
■一、对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解
■二、教学设计的要素与策略
■三、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
一、对教学设计的理解
■1、概念
■理论基础: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
论、系统论
■要素:分析学习需要、学习者特征、学习
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
■目的: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2、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研究对象
■研究起点
■理论基础
■3、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1)树立新的教材观
■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高考与教材的关系
■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2)树立新的课堂观
■(3)树立新的师生观
课标、教学大纲与教科书的关系
地住还
高于教科书
课程标准四版新教科书
高考与教科书的关系
■华南师大黄牧航教授:
■我们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应该以课程为中心,
高考趋向考查内容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知识
而不是历史教材(教科书)知识。
《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一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科高
考命题的趋向》
■例1: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
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
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06广东高考)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
C.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D.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
■例2:[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
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
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
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
■(节选自06广东高考)
■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教材不是圣经、不是法典,它是教学的凭
借、教学的资源,理应为“我”所用。
■“我”为何人?
■“我”是教师这个施教的主体,是学生这个
学习的主体。
新教科书案例分析: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我的教学设计
■一个官职的变化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设计思路:一个官职的变化
■探索从秦到清的宰相制度的演变
■人数多少、权力大小、地位高低、产生途
径及废除来说明皇权的不断加强,并进一
步探索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绘制图表、课堂讨论等方法,运用生动的
历史人物故事、文学作品形象。
、勾勒各朝各代的中枢决策机构图
图皇帝
一4
泰朝的
中枢决
策机构御丈丞太
大夫相尉
奉郎卫廷典亲治少太
常中尉正府仆
尉.客栗
令内
史
图二隋唐时期
的中枢决策机构皇帝
中
尚
门
书
下
书
—
皇帝
财政行政
度
盐
户中
支
<部书密
门院
图三家朝时期的T
中枢决策机构
图四元朝时期
的中枢决策机构
图五全国
中枢决策机构军队
二、从宰相制度的演变看专制皇权的不断
加强一
查字典
■什么是宰相?。°°Ur
■“主宰”、“辅助”
■宰相就是辅助皇帝,统领百官,是文
武百官的总头目
讨论:宰相权力的演变
(1)秦朝丞相地位身
(2)从公孙贺、卫青地位等看汉武帝时期
决策机构的变化。
■(3)从魏征的进谏看唐代宰相的实权
1.!H-'h'J
■(4)从《杨家将》看宋代决策方式的变化
《杨门虎将》剧照
■(5)从明代胡惟庸案看宰相的必然下场
■(6)从和坤与魏征的比较看清代机军大臣
的地位。
三、君权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建议:
回到历史本身去
■进行教材的比较一一注意不同版本教材的
比较和不同学科教材的联系
■新课标政治课与历史课的区别联系
■高中新课标政治教材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神奇的货币——(告诉学生怎样花钱)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告诉学生如何挣钱)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告诉学生如何管钱)
■历史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为什么要这样花钱?
■——货币的产生,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
■为什么要这样挣钱?这样挣钱有什么影响和意义?
■——对外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对中国的冲击
■国家怎样管钱?为什么要这样管钱?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中国改革开放
■4、新史观与教学设计
革命史观
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
全球史观
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通商口岸”
■从革命史观来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桥头堡,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
深的明显标记;
■从现代化史观来看二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
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
会现代化发挥带头用,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
发展的前沿阵地;
■从全球史观来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
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
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从喝牛奶到“谈奶”色
变
■每天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
■——饮食结构的变化
■中国人喝茶,外国人喝奶茶
■——饮食文化的差异
■三鹿奶粉的事件
■——饮食文明事件,道德底线
从义和团评价:看史观变化
■义和团暴动已经发生了100年,也整整被评
价了100年。
■——王学典:《语境、政治与历史:
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
■“五四”运动时期
■“迷信”、“蒙昧”、“鬼道”充斥的反
现代化运动,为一种“落后”的象征
■30年代以来“反帝国主义”救亡运动时期
■一种英雄主义的爱国运动,为一种“进步”
的象征
■50、60年代以来“反西方”冷战时期
■依然是一种反帝爱国运动
■80年代以来的评价如何评价?
■50年代翦伯赞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
刊•义和团》:
■清算帝国主义的血账,是纪念义和团最好
的方法,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书的动机。为
了清算这笔血账,我们把义和团的资料重
新公布出来。我们希望这些血淋淋的史料,
会提起学者对义和团的回忆,会帮助读者
从历史上去认识帝国主义。
■义和团诚然勇敢,但这种勇敢“很大程度却是靠对封建
迷信来维持的”。
■义和团诚然有严明的纪律,但这种纪律“是靠封建迷信
与死亡的恐惧来维持的”。
■义和团诚然“爱国反帝”,“但是在反帝中把斗争扩大
到对‘外洋'事物一律加以排斥,那就是一种落后的表
现,是并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义和团诚然反光绪、反贪官,但并不“反封建”。“却
是一个‘奉旨造反'的运动,是中国农民在近代史上受
封建统治者的一次大蒙蔽”,是封建主义框架内的一种
现象。
■义和团诚然被“利用”,但正是由于它的落后与蒙昧,
“才有可能被利用”。最后,“他们死于教,死于洋,
研究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究竟如何对待“西方”?如何对待“西方
文明”?
■如何看待“西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21世纪的中国究竟向何处去?
■义和团运动及其评价给西方造成的影响
你如何运用史况来评价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一课在不同史观下的选材
■辛亥革命的背景:
■从革命史观来分析:列强的侵略加剧、清末“新政”
激化了社会矛盾。
■从近代化史观来分析: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
路的诸多史实,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近代中国工
业的发展,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评析:阶段斗争、外敌入侵固然是革命爆发的原因,
但这些常量因素存在于整个中国近代,无法成为一个
共和国诞生的理由,只有把辛亥革命放到整个中国近
代史去考量,才能理解辛亥革命的价值与意义。
■辛亥革命的经过:
■从革命史观来选择史料: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黄
花岗起义、武昌起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从文明史观来选择史料:三民主义、《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使用公元纪年、剪辫令、促进工商
业发展的一系列法令。
■评析:如果用事件史的方式来讲述这一课,时间
是肯定不够的,但如果从文明史的角度来选择那
些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
就能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
■评价辛亥革命:
■第一种:有的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的
人说失败了,你如何看待?
■第二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
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
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
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
其宣传”。
■【材料二】民国三年,戴季陶在乡村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
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
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中华民国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问题:(1)仅凭材料一,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2)仅凭材料二,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4)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
■评析:我们不但把历史的结论僵化,甚至
把历史分析的方法也僵化,一分为二的观
点如果没有具体的场景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种评价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
视角。
■对教学设计的理解
■超越了传统备课的教学设计
■超越了教材的教学设计
■回到历史本身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理解历史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要素与策略
■教学对象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
1、贴近就是力量
——新课程下的学情分析
■案例:一个小孩正躺在儿科病房,她以前从未去过医院。
护士在大厅里通过安在她床头的对讲机和她讲话:“嗨,
切尔斯,你怎么样?你需要帮助吗?”这个女孩看起来很
疑惑,她没有回答,护士又问了一遍,结果还是一样。最
后,护士加重语气:“切尔斯,你在吗?说句话。”小女
孩试探着回答:“你好,墙,我在这儿。”
《教育心理学》(第八版)[美]阿妮塔,伍德沃克
陈红兵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分析高中学生一般特征
■广东省博罗中学周建定老师教学案例:
■这样情况下,您会如何对学生解释?
来自中国历史课程网
■师:上完高一必修一《鸦片战争》一课,对于本
课你还有什么疑惑、感想或不同观点,请各抒己
见!
■生:如果我是琦善或者其他大官,我肯定也会选
择早日签约。
■生:为了国家长远利益,我们必须忍辱负重。
■生:爱国就象爱父母。
■生:出国就是认贼做父。
■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具体表现为:
□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口思维的预计性
□思维的形式化
□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增强
思维能跳出旧框架
分析高一学生的初始能力
'态度
初始能力J预备技能
【目标技能
必修一《鸦片战争》一课学习起点调查
1、你知道林则徐这个人吗?你认为鸦片战争爆发
的原因是什么?
2、有人说林则徐不禁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3、鸦片的危害具体有哪些?
4、你听过“近代化”这个词吗?如果听过,能说
说你的理解吗?
■根据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预备技能与目标技能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
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
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讲述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
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
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
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
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
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
用。
■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
■积极主动型一一深思熟虑型
■循序渐进型——总体统揽型
■视觉型——语言表达型
■感觉型一一直觉型
■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一一教给谁
■确定学生的初始能力——教什么
■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一一怎么教
2、目标就是靶子
一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
教学目标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如同打靶时枪上的
准星,要把得住、瞄得准、三点一线且不能马虎。
当然,从教学过程看,它是一课之魂。目标模糊
如同混沌无窍,虽有动态然终不是有意义的生命。
从教学效果看,它是一课之准绳,目标繁复如同
房尺,虽有形制然实不能有价值的规矩。
——赵亚夫
■聂幼犁教授解读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教学最基础的、直接的
认知生成目标。(建构主义的知识与技能
的生成,特别强调了学生已有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新提法,强调了
能力的核心是“方法”,就历史学科来说,是思
想方法,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目标。另外,
强调了必须有一种经历与经验,才能够使学生真
正习得这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大进
步,如果说,前两个目标还是“工具主义”的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强调“育人”,是认知
的人格目标。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理念(灵魂)
■课程标准的结构(骨骼)
■课程标准的内容(血肉)
■内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
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
义。”
■专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模块:“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
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
■理念:“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辛亥革命》的三种备课思路:
■制度:专制到民主
■事件:来龙与去脉
■现象:共性与个性
北京161中学张明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
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
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
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当时人不
禁感叹:“今日惟,共和,二字稍可卖几钱耳!”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
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
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
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引自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吾人要知道,过去五千年的一部中华通史,实是
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将
是一部‘民主政治史‘。……(辛亥革命)是我国历
史从君主到民主这个转型期的'开始'。"
“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
峡'。……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
通过之一日。这是个历史的必然。到那时‘晴川历历
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在喝彩声中,就可
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洋了。”
——引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
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抓核心,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
■建结构,分析历史课程标准的体例
■融一体,打通历史课程标准的联系
■课时目标
■案例分析:三维目标的误区
■例一
■[知识与能力]: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
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诊断]:本案例是把内容当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编制应当有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学生
■行为动词一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动
词描述学习行为。
■行为条件一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
围
■学习水平——学生学习结果的程度,或最低标准(从
准确、速度、质量确定)
■就知识与能力而言,应该用了解(说出、背诵、辨认、
列举、复述等),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
推断、整理等),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
计划、ir3)等行为动词来描述。
■案例分析:三维目标的误区
■例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
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
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
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诊断]:教学目标的主体定为教师而不是学生,存在语
句不太通顺的毛病,同时情感目标过于宏大而空洞。
■王小明博士著的《教学论——心理学取向》
■婺堂目标规足的主体是学生⑪不是教胆是预期经过教学后
孽军表现出来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教学目标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学习结果。
[对诊下药]:建议修改为: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所宏
扬的民主科学的精神,认识民主与科学是社会进步的
两大车轮。
■案例分析:三维目标的误区
■例三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运用和处理有关的历史数据,
会从各种形式的数据表格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在学
习的过程注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诊断]: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混淆
■历史课堂上每堂课都在培养这些能力,课堂目标
要写出具体的依托,并具体描述到达哪一步。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学习结果”,
学生已掌握的能力就不是初学目标,而应是巩固
和运用。
[对诊下药]:依托本课具体的图表培养、形成、运用、
巩固某技能或方法。
■案例分析:三维目标的误区
■[过程与方法]:讨论、提问、总结、讲述
(具体见教学过程)
[诊断]:这是教学方法但不是教学目标下的“过程与
方法”O王小明博士提出“教学目标是学习的结果而
不是学习的过程“,那么,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
个目标,其实质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可以习得的
学习方法,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是学生可能通
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哪些“会学”的本领。
■聂幼犁教授谈“过程与方法”:
■在学校学习中,通过浓缩的方式和文字、图片、
表格等各种媒介,可以使学生迅速地获取前人积
累的知识。然而,实践表明,其结果不一定会转
化为学生内在的有意义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必须通过精心设计的、
典型的、像前人那样的认识与探究客观世界的经
历和体验,使已学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认知意义,
获得“怎样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
认识为什么”的知识,即认知方法和策略的知识。
■来自一堂生物课的感悟:
■三个子目:“激素调节的发现”“什么是激素调
节”“激素调节的实例”
■教师在处理教材中,强化了第一部分,让学生感
受生物学家对某一问题的发现是有过程的,老师
让学生对这些研究过程进行“再研究”,写出研
究报告,说出该生物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突破性发
现和不足之处,以及后人不惧权威、大胆设想再
提出新理论等,体现了科学思维。
■就生物常科来说,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
霹鹑颦与研究的方法与逻辑才会对学生的
■而历史学科,某一历史现象的出现,当时的人或
后来的历史学家都进行过大量的研究,让学生深
入到这些情景中来,提出一个假设,解决一个困
黯震首翻船再提出一个新的假设'这些
“过程与方法”为什么会成为目标?
■过程与方法的价值属性
■用史实说话,有几分史实说几分话,
孤证不足为凭,不任意裁减史实,就是理
性思维的最好注释。
■提问中如何体现“过程与方法”
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三种问法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如果林则徐没有被撤职,中国还会成败吗?
当时的中国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为
什么?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1、核心知识的把握:既不能陷入介绍英美法政治
发展历程的泥塘,也不能忽视不讲过程。
■2、学生要学会哪些方法、提高哪些能力:知识点
是永远也学不尽的,短短的四十分钟也不可能把
哪一国历史讲得“水银泄地”,课外也不可能再
加量,螺丝壳里如何做道场?掌握了一定的思维
方法,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生是新课程的
重要目的。
■设计以下问题,剖析“过程与方法”:
■问题一:英国为什么选择君主立宪制而美国为什么
选择民主共和制?
■要去哪里:一个国家确立政体的依据
■怎么去: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和时代特征等方
面分析两个政体确立的原因,提出对照组:即两国
可不可以选择其他政体?
■去到了吗:一个国家确立某种政体是本国历史发展
的结果,是国情决定的。学会探源归因,经济决定
政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如何证明“去到了吗”?是不是每个都可以证明?
有些方法的习得与否需要在下次另一个情景的运用
中才能观察得到。)
■问题二: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结权力有何不同?为
什么?
■要去哪里:不同政体权力的中心及运作方式。
■怎么去:两国共和制确立历史的比较;两国宪法
对比;某一事例法美两国总统处理方式的不同
■去到了吗:在相似的事物中找到不同,政治角力
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民主的形成受制于国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何检测?
■“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
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
材料来分别证明?”(2007广东高考题26题)
■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
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
高?(2007年广东高考题29题)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
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的再传弟子。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
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___;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K特TO别」强强利调-“t民x力为贝,
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
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切不仁不
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
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6分)
⑴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抄在答题纸)(2分)
⑵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抄在答题纸上)(2分)
⑶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抄在答题纸上)(2分)
材料一:登州文会馆是美国传教士狄考文1876年创办的一
所教会学校,表3为该校正斋(中学部分)开设的主要课程:
2007年山东文综试题
宗教中国经学社会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
类类及其他
天道
书经、诗代数备旨、圆锥曲线、测读作诗文、
溯源、
经、论语、绘学、格物(声、光、电万国通鉴、
救世
才13己、孟等)、航海法、物理测算、二十一史约
之妙、
子、左传、化学、动植物学、微积分编、是非学、
罗马
易经等学、天文揭要等富国策等
书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认为:秦始皇修长城、阿房宫和秦始皇陵是
秦暴政的主要表现,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魏晋时期陈
琳的诗《饮马长城窟行》中有:“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
啡郁__筑__长城?“”生男嗔莫举(抚养),生女哺(喂养)
用脯(肉干)。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的句
子。
■材料二有人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广大
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公认的“世界奇迹”。长城过去有
效地阻止了北方民族的南下,有利于边疆人民社会生活生
产的安定,现在每年还为国家赚取不少的旅游收入。
你认为要评价秦始皇修长城应掌握哪些方面的史料?
你对秦始皇修长城有什么看法?
三、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一:以“帕帕迪”为例谈虚拟情景在
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课标要求: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
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设计思路:一场民主的较量
■从三个维度让学生来理解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是在学习民主政治进程中理解贵族与君主、平
民与贵族的较量;
■二是在学习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中理解东西方
的差异;
■三是在学习民主政治内容中理解雅典民主的得与
失。
■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教师讲授、角色
扮演、课堂辩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理解自然环境、
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对政治制度形成的影
响,把对民主这一概念的认识向纵深推进,
从“人民当家作主”、“少数服从多数”
初浅认识,上升到包括对民主意识、民主
制度等的理解。
'、雅典民主的概念
■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民主的理解
■“人民当家作主”“少数服从多数”
■“人民”与“主权”
二、民主制与君主制、贵族制的较
量
■“雅典民主不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而是
200多年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这
个过程就是一个权力再分配的过程,是一
个权力下移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治到法治
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列表的方式整理出雅
典民主制度进程的各个阶段及特征。
-------内容贡献
君主制独裁,终身制,世袭制进入了文明社会
贵族共和法治一集体领导;确立法治原则
\制任期制;选举制扩大统治阶层
(示例)
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和世袭原扩大公民范围
则;设置民主机构;确创建民主规范
1立新选举法
匚1克里斯提尼划分新选区发展民主机构
五百人议事会确定民主保障
陶片放逐法
1伯利克里时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完善民主机构
1期会;民众法庭;津贴制完善保障体制
度;辩论章法
三、东方与西方的较量—雅典民主制
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比较
■为什么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在政治制度上走上了
不同道路?
■(1)自然地域因素
■柏拉图:我们环绕着大海(爱琴海)而居,如同青
蛙环绕着水塘。
■(2)生产力状况与生产方式
■(3)思想文化因素(比较春秋战国)
四、帕帕迪与苏格拉底的较量
雅典民主制的内容与影响
■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
■帕帕迪是个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前399
年)三十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
■来到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今天的议题:
■第一项是对即将离任的执政官进行任期财
务审核。
■第二项是投票选出民主防碍者。
■第三项是对是否进一步扩大海军规模进行
辩论和表决。―一
主要人物
帕帕迪桑拉
公民大会的主持人被放逐者
参与辩论的邻居苏格拉底
审判苏格拉底
■哲学家苏格拉底,现年70岁,被控犯有
“不敬国神”、“另立新神”和“败坏青
年”的罪行而送交审判。
■目不识丁的雅典公民帕帕迪与思想家苏格
拉底在民主问题上的较量,到底谁错了?
■1、从帕帕迪的政治生活中你看出雅典民
主有哪些进步之处是后世学习的典范?
■2、雅典民主制有哪些局限?法庭对苏格
拉底的审判合法吗?合理吗?
■民主意识:参政议政的权力与意识
■民主制度:权力制衡司法制度
■思维与探究:
■材料一:
■起诉苏格拉底的罪名有二:一是慢神,二是
诱导青年。当时的审判真的是民主,从雅典
的公民里通过抓签选出501人,组成法庭,最
后的结果是281:220,苏格拉底被判有罪:
死刑。可以想象这样的审判代表了苏格拉底
的生死只是决定于雅典的公民对于他的好恶。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法庭根据{远东
:法,
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庭有权审判犯有以下三种罪行的日
,罪
本甲级战:破坏和平;普通战争罪;违反人道罪
犯向。
19
年蚱引日中国检察官哲浚向国际检察局递交了中国认4定6
的名战犯,的单而于日本降计划地销毁了
名。然工,由投后有
大11量侵略证据此作员多次往过去的敌占
。为人前中国区
和遭受过略迫的难,民中找人证法庭审判过
侵害做寻与物证。程
中战犯的护战了量辩护在年
团犯月4F
辩为判大,最后
19
48
远际事官决在远庭11
东国{东军
法庭布是国事法判决书
的君头这军写侵人类,最大的罪际是一战
着:一行切争罪行
的心和和隼源判决甯共宣读了摩格,
j
。.
请回答:古代雅典民主制有何弊端?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我
们可以看出,现代司法制度汲取了古代民主制的哪些养分、
又是如何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课外拓展:
■古代希腊民主制度PK古代中国专制制度
■―谈谈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有何重
要意义?
■一个名叫“帕帕迪”的雅典农民的形象产
生了,与此同时,“二毛”、“阿牛”等
一批虚拟的历史人物出现在历史课堂,在
“帕帕迪”们受到一线教师极大追捧的同
时,虚拟的历史人物形象也发生了变异。
■首先可以肯定,帕帕迪不是真实的历史人
物,这个人物是虚构出来的。
■其次,这一虚构出来的历史人物不是史料,
更不是什么“人造史料”O
■再次,虚拟、虚构不是伪造。
■虚拟背后的事实
■古希腊早期喜剧代表傕家阿里斯托芬—\—一
(Aristophanes,约刖446年一刖385年)公兀刖
422年上演的戏剧《黄蜂》:
■男孩:老爸,这么说,如果今天执政官不开庭,
我们拿什么来买午餐,你有什么打算?
■合唱队(代表着陪审法官):啊,天哪,天哪!
我一点都想不出来,下一顿餐食该打哪来?
■陶片放逐法的情景来自于一个著名的故事:
■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Aristeides)就曾在放逐
投票时,有一个不识字的公民走到他面前,要求他
在陶片上写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他照办了,
然后问那个市民为什么要放逐这个人,他有什么做
错的地方。那个市民回答:“他没有做错什么,我
层至不认识他。不过我讨厌到处听到人们称赞他
,正义,。“
-[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陆永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20页。
■想象、虚拟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真实的历史需要想象使之连贯、使
之丰满、使之生动
■第二、学习历史需要通过想象去体验
■史料是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
又有一段,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
不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了。
■做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严格的
评判史料,一方面是艺术一大胆的想象
力。
胡适
■“历史之所以不敢想象与假设,就是害怕给
以真实性作为首要标准的历史研究和教学
活动注入水分”O
—李友东《历史想象与历史假设的理论
与实践尝试》,《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7年第6期
■丰富的史学素养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前提
■历史教学的灵魂在于求真求实,盲目创新
很可怕,拿来主义的风险很大,
■案例二:以《张居正改革》谈注重思维方
法培养的教学设计
■张居正(15257582),字叔大,号太岳,又
称张江陵,
■出生地点:今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
■外貌性格:面长眉目清秀,须长至腹,勇敢任
事,自许为豪杰,城府很深,高深莫测
■求学经历: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22岁时
中进士
甫任职经历:编修官、翰林一一吏部尚书、建极
殿大学士一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
极殿大学士
张居正其事:改革
■r一)整顿吏治
■(二)实施边防新政
■r三)理财新法
探改草之新,和砍草之唯,悟居正之功
张居正改革之新、难、功
“尊主权
整顿吏治
考成法
改
高
提
革
率
外示羁縻效
源
开
内边防新政
流
内修守备节
容
清丈田地
理财新法
一条鞭法
.居正其时
张居正改革
内夕卜交困的明代中晚期
■官方征收赋税的在册土地:
■明初8.5亿亩-----►万历年间5.1亿亩
■文书传递速度:
■从地方到中央要1个月
■引用的数据也许已经100年没有修订过
■蒙古铁骑南下劫掠:
■嘉靖帝在位45年间就被劫掠30多次
■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的明清时期
■明代内阁制度
明朝中央集权—
中央部)锦
五
都衣
内军
卫
、
拳都
阁
东
院齿
厂
胴
地方、
《三司》西
厂
提
都
承
瓯
指
刑
民宣刑1.明太祖陵丞相,校分六
挥
饕
布2.明朗设厂卫播务机构•1HI弧
便
便
政媵狱
对直交的监理和对人民的铀iJK.
司
旬
司3.明政府在地方设三词.分学
地方的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露台场地出租合同协议
- 集资房转卖合同协议
- 长武苹果节合同协议
- 防撞桩安装合同协议
- 预缴定金租赁合同协议
- 长期采购合同保密协议
- 隔音板材采购合同协议
- 门面贷款转让合同协议
- 项目资产管护合同协议
- 防水防潮质保合同协议
- 老人文艺活动免责协议书
- 《功能性食品开发与应用》课件-维持血糖健康水平功能食品的开发与应用
- 12G614-1 砌体填充墙结构构造
- DL∕T 1474-2021 交、直流系统用高压聚合物绝缘子憎水性测量及评估方法
- 《初中七年级期中考试家长会》课件模板(五套)
-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教学大纲
- 2023年设备检修标准化作业规范
- GB/T 20001.1-2024标准起草规则第1部分:术语
- 工笔花鸟学习心得范文
- 2024年度《儿童生长发育》课件
- 初中生机器人课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