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市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上海市市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上海市市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上海市市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上海市市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北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一、积累运用(13分)1.按要求填空。(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兰亭集序》)(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答案】①.俯察品类之盛②.浴乎沂③.风乎舞雩④.咏而归⑤.茕茕孑立⑥.陈情表⑦.长太息以掩涕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沂”“舞雩”“茕茕”“孑”“太息”等。2.按要求作答。(1)在下面文段中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乡土”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农村,______,他们依附土地,自给自足。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礼俗进行管理,______:这种管理使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A.绝大多数的中国居民居住在那里/礼是典章制度,俗是风俗习惯B.那里居住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俗是风俗习惯,礼是典章制度C.那里居住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礼是典章制度,俗是风俗习惯D.绝大多数的中国居民居住在那里/俗是风俗习惯,礼是典章制度(2)以下各项中,最适合填入语段横线处的一项是()某公司领导在工作会议上指出:“产品研发对于公司的意义就好比______的意义,只有做好才能让公司永葆活力,做不好就会动摇安身立命的根基。”A.水对于鱼B.种菜对于菜农C.学习对于学生D.运动对于老年人【答案】(1)C(2)B【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本文段主要说明农村基层组织依靠礼俗进行管理第一处空格,既要衔接前文的“农村”,又要衔接后文的“他们”,空格处语句只能是“那里居住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排除AD;第二处空格,前面“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礼俗进行管理”表明了空格处语句的顺序为“先礼后俗”,排除B。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产品研发”对于公司的意义是“安身立命的根基”;A.“水”对于鱼来说是生存的必要外在条件,不是根基。B.“种菜”对于菜农意义也是“安身立命的根基”,两者比喻说理,道理相同。C.“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成长的条件。D.“运动”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保持健康的一个方式。故选B。二、阅读(6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至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屈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乘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乘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3.结合材料一具体内容,解释“人的觉醒”的内涵。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5.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6.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思路。7.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划线句的观点。短歌行(东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里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答案】3.“人的觉醒”的内涵: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4.D5.C6.①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②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③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和积极意义。7.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可知,“人的觉醒”的内涵: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错,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以东晋玄言诗为例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而不是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原文中对第四种态度的解释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与道家精神契合。A.出自《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B.出自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C.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D.出自《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六段。第一段先提出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然后第二段回答“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这是论点。接着第三、四、五三段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弥漫着这种情绪,“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觉醒对于文艺和审美有着很大影响;最后第六段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积极意义,“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看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明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特点。如诗歌开头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极言人生短暂;“去日苦多”,在这短暂人生中,自己也已经过去了大半时间,此句更加剧了人生短暂的伤感;在这苦闷之中,只好借酒消愁。这几句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然后诗人却并不就此颓废下去,他渴望得到贤才,建立一番功业。诗中多次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对“人才难得”的忧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想象贤才到来的愉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广纳贤才的渴望。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现,其实质是统一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贵,才知道应当珍惜时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由此可见,《短歌行》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也恰好能够体现画线句的观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在那儿刘慈欣(前情梗概:一心想要登山的冯帆曾经在大学组织攀登珠峰,最后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从此远离陆地,他决定一辈子不登山。但机缘巧合,原本是为了逃离登山而来到海上的冯帆,遇到了因外星飞船入侵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人类大难临头……)冯帆站在救生艇上,目送着蓝水号远去,他原准备在其上度过一生的。另一边,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当感觉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倾斜时,冯帆纵身一跃,跳入被外星飞船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他要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山的山顶,冯帆在水中抬头望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坡,坡度有四十五度,仿佛是一个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来一样。冯帆用最省力的蛙式游着,想起了大副的话。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十三公里左右,如果是在海平面,他的体力游出这么远是不成问题的,但现在是在爬坡,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这时,冯帆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随着水面向上倾斜,游起来却没有感到更费力。回头一看,看到了被自己丢弃在山脚的救生艇,他离艇之前已经落下了帆,此刻却见小艇仍然稳稳地停在水坡上,没有滑下去。他试着停止了游动,仔细观察着周固,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冯帆一砸脑袋,骂自己和大副都是白痴,既然水坡上呈流体状态的海水不会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会滑下去呢?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冯帆继续向上游,越来越感到轻松,主要是头部出水换气的动作能够轻易完成,这是因为他的身体变轻了。重力减小的其他迹象也开始显现出来,冯帆游泳时溅起的水花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和行进的速度也在变慢,这时大海阳刚的一面消失了,呈现出了正常重力下不可能有的轻柔。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形状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剔透的刨花。海浪并没有增加冯帆游泳的难度,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峰顶的,推送着他向上攀游。随着重力的进一步减小,更美妙的事情发生了: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来,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传递着,快速向峰顶进发。他突然想到了蓝水号,意识到船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应该将船径直驶向海水高山,既然水坡上的重力分量不存在,蓝水号登上顶峰如同在平海上行驶一样轻而易举,而峰顶就是风暴眼,是平静的!想到这里,冯帆急忙掏出救生衣上的步话机,但没人回答他的呼叫。冯帆已经掌握了在浪尖飞跃的技术,他从一个浪峰跃向另一个浪峰,又“攀登”了二十分钟左右,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浑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冯帆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跃,他被一道近三十米高的薄浪送上半空,那道浪在他脱离的瞬间就被疾风粉碎了。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风力突然减小,托着他的无形的气流之手松开了,冯帆向着海水高山的峰顶坠下去,在峰顶的正中扎入了蓝幽幽的海水中。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围已经很暗了。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一种熟悉的感觉向他袭来,他仿佛又回到了珠峰的风暴卷起的黑色雪尘中,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就在这时,他发现身边有几个银色的圆球正在与自己一同上浮,最大的一个直径有一米左右,冯帆突然明白这些东西是气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气泡。他奋力游向最大的气泡,将头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当缺氧的晕眩缓过去后,他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球形的空间中,这是他再一次进入由水围成的空间。他感觉自己是在乘着一个水晶气球升上天空。上方的蓝色波光越来越亮,最后到了刺眼的程度,随着“啪”的一声轻响,大气泡破裂,冯帆升上了海面。在低重力下他冲上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缓缓落下来。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选自《刘慈欣作品集·山》)8.小说开头段落(含前情梗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请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10.小说标题“山在那儿”有什么含义?11.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自然结合”。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案】8.①情节上,开篇点题,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冯帆和他因负罪感躲避登山的处境,和后面攀登海水高山的过程形成对照,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环境上,具体叙述海水高山的地理位置及情况,为下文具体写冯帆的登顶过程提供背景空间。③人物上,突出了冯帆的形象:战胜自身的负罪感,勇敢面对新挑战。9.①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山的雄奇壮美,烘托出主人公昂扬乐观的精神。②作者从冯帆的视角描绘海水高山,极具画面美感。想象奇特,文字精妙,带给读者“沉浸式”体验。10.①山在那儿,指有一座海水高山,等着冯帆攀登。②山在那儿,指冯帆凭借热爱和勇气、奋力攀登、克服困难、勇于探索、战胜自我登顶成功的美好品质。③山在那儿,指人类面对灾难,面对神秘,勇敢无畏的人性光辉,勇于探索的精神坐标。11.①作者在文中想象了外星飞船入侵,引发了海水的上升,形成了海水高山,而冯帆在重力减小的情况下最终登上峰顶的艰辛过程,体现了宇宙科学之美。②冯帆在攀登海水高山顶峰的过程中,战胜了自身对死亡的恐惧,也战胜了羁绊自己已久的负罪感,征服一座座艰难险阻之“山”,体现出人性之美。③宇宙科学之美展示的是想象中的神秘的事物,颇有诡谲意味;冯帆身上的勇敢、善良的人性之美让其登顶过程显得非常壮观,二者自然融合在一起,向读者展示出一种壮观的诡谲。【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作为小说,分析某一情节的作用,一般从人物形象、情节、环境、主旨等几个方面考虑。从情节上的作用。作为开头的段落,先要考虑和标题的关系,本文的标题是“山在那儿”,由梗概“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和开头段“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可知,“山在那儿”的“山”就是指这海水高山,所以开篇点题。由前情梗概可知,冯帆本是一心要登山,可是因为“曾经在大学组织攀登珠峰,最后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从此远离陆地,他决定一辈子不登山”,可以看出冯帆因为内心的负罪感而躲避登山,而后文写冯帆攀登海水高山,前后内容形成对照,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环境上,“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水山”“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简述海水高山的基本情况,交代了这山的地理位置和具体情况,这就为下文的攀登提供了背景空间,为写冯帆的登顶过程提供背景空间。从人物上,“人类大难临头……”,而冯帆由一开始躲避登山到后来攀登海水高山,这一过程也是冯帆战胜自身负罪感而勇敢面对新挑战的过程,所以突出了人物的形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文中句子,可以从手法入手,结合具体的情节进行分析。作者把海浪比作薄薄的“蝉翼”,把浪花比作“刨花”,赋予海浪以“翻卷”的人的情态,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在低重力下海水高山别样的雄奇壮美。作为环境描写,也可以烘托出主人公冯帆的昂扬向上形象特点。从叙述视角看,本句话从冯帆的视角描绘海水高山,仿佛将读者带入到海水高山的具体情境中,带给读者“沉浸式”体验。从语言特点看,本句话是作者天马行空想象的内容,极具画面美感,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来,让读者沉浸其中。【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山在那儿,从表层上看,指眼前有一座海水高山,矗立在主人公的在眼前,等着冯帆攀登。山在那儿,从深层上看,和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有关,小说中冯帆视登山如生命,即使为了登山付出生命,他也无怨无悔。冯帆的美好品格就如同一座耀眼的海山,它象征着主人公的渴望和梦想,象征着主人公在攀登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巨大勇气、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美好品质。山在那儿,从主旨上看,“山”比喻追求梦想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山在那儿”象征着困难无处不在,人类面对灾难,战胜灾难。题目象征着人类不畏险阻、勇于探索、勇敢无畏的崇高精神和为了梦想永不止步的不懈追求。【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首先要分析题干中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评价之语,即“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自然结合”,由此可知,考生应该到本文找出“宇宙科学之美”以及“人性之美”的表现,同时还要分析二者的结合。文章开头,作者写到外星飞船的入侵,巨大的引力使海水升空形成高山。既有山的耸立,又有水的流动,想象奇特,格局宏大,体现了科幻小说的科学美感。以“游泳”的方式“登山”,身体却没有受到重力作用的影响,作者驰骋想象,带领读者进入了神奇的科幻世界,体现了科幻小说的科学美感。文中“推送”“抛”“接”“传递”等动词,生动细致地写出了冯帆借浪花之势,巧妙地向山顶行进的过程。这哪里是在登山,分明是在“享受”!这段文字空灵优美,画面壮观诡谲,充分体现了科学之美和幻想之奇。文章的主人公是冯帆,所以这“人性之美”自然是从冯帆的身上展现出来。文中生动细致地写出了冯帆借浪花之势,巧妙地向山顶行进的过程,表现了主人公热爱登山、勇敢无畏的人性光辉。在登山途中仍心系船长安危,传呼队友,显示了冯帆勇于助人、善良美好的人性美。文章最后建构了宏大险恶的场景,“漆黑的水底”“白色的气泡”“蓝色的波光”“水晶似的气球”,反衬出主人公战胜死亡威胁的强大精神力量,表现出震撼人心的人性之美。在整个登“山”过程中,冯帆战胜了自身的负罪感,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这些展现出人性之美。最后分析“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结合。“外星人”“外星飞船”等都是想象中的神秘事物,借助这些神秘事物让文章有了诡谲的意味;而冯帆在登峰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敢无畏也让登山的过程显得壮观,两者的结合更是让文章有了引人入胜的力量。(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赤壁怀古》①【宋】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赤壁》【清】赵翼④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注释】①此诗大约作于元丰三年,苏辙到黄州看望苏轼之时。此前北宋在与西夏的多次战役中处弱势,此后北宋又出兵伐夏,但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在对夏政策上,苏辙一直主张退守求和的态度。②觜距;鸟类的嘴和爪,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④赵翼:清代史学家、诗人,这首诗是他弃官归隐,途经赤壁时所作。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诗首联写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的意气风发,与苏轼《赤壁赋》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B.苏诗中“安知”一词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C.赵诗颔联化用苏轼《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形象地写出赤壁一战曹操兵败、周瑜得胜的结局。D.赵诗尾联用典,“沧浪”指渔父劝慰屈原的短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13.这两首诗同为赤壁怀古之作,但寄寓的情志有所不同,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尾联分析。【答案】12.D13.苏辙诗尾联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表达对国事的担忧。

赵翼诗尾联写赤壁古战场已为陈迹,只剩明月下渔父的吟唱。往事如烟,胜败成空,表达了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慕名利的归隐之意。【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沧浪’指渔父劝慰屈原的短歌”错误。“月明渔父唱沧浪”,意为渔夫在月光下唱着歌谣。“沧浪”此处指渔歌。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苏辙此诗的尾联“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是借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表达了对当时的统治者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的批判之情。赵诗写三国鼎盛时期骁勇善战的豪杰只存于人心,赤壁古战场已为历史陈迹,现在只剩明月高照、渔父吟唱的安逸无忧的景象。诗人写即目所见,着力于感怀三国历史,借此表达往事如烟、山河遗迹、胜败成空的感叹,抒发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与潇洒自在的渔父相比,那些在政治上曾一度风云显赫的人们也显得可怜可叹了。作者盛年退隐,甘愿从轰轰烈烈归于平淡安静,是对人生的彻悟,也是千帆历尽后的豁然开朗,借渔父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慕名利的归隐之意。(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陵传班固①李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②天汉二年,贰师(李广利)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勿令专乡贰师军。”上曰:“吾发军多,毋骑予女。”诏陵以九月发。③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④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身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毋骑予女。()(2)抑数万之师()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A.为……牺牲B.谋求C.追求D.奉献(2)上以迁诬罔()A.劝阻B.陷害C.蒙蔽D.欺诈16.第②段画曲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勿令专乡贰师军17.把第③段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18.《李陵传》第④段引用《报任安书》中的话时对原文进行了取舍,请从剪材的角度分析各自的写作意图。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诚欲效其款款之愚:陵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诋毁)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19.白居易不认同司马迁和班固对李陵投降的态度。阅读《李陵论》节选,对白居易的观点进行评析。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节选自白居易《李陵论》)【答案】14.①.没有②.阻挠、阻止15.①.A②.C16.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勿令专乡贰师军17.恰巧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就逃亡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18.本文详叙了李陵以少战多事迹,引用史家的话强调两点:李陵为国死战称得上名将,被逼而降是想伺机报效国家,情有可原;司马迁的信详写李陵作战勇猛,意在强调自己为李陵辩护是出于公正,借此抒发自己的公正和忠君不被肯定反遭刑罚的愤懑。19.白居易持传统君臣伦理观来评价李陵,李陵奋勇抗敌但战败而降不算勇敢,为保全性命而降敌是对朝廷不忠,给家族带来灾祸就是不孝,这些评价抹杀了李陵为国而战的忠诚和功业,而两位史学家能客观叙述李陵的战绩,体恤李陵的境遇,作出公允的评价,更尊重事实和人性。【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毋”,没有。句意:已经没有骑兵派给你了。(2)“抑”,阻挠、阻止。句意:阻挠几万军队。【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殉:为……牺牲。句意为:李陵经常奋不顾身为国家危难而牺牲。故选A。(2)罔:蒙蔽,诋毁。句意为:皇上便以司马迁污蔑、诋毁贰师。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臣所率领的屯边士兵,都是荆楚的勇士奇材剑客,力大可扼虎,射箭能中目标,希望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南去吸引单于的兵力,不让匈奴集中兵力攻击贰师将军。“臣所将”为主语,“皆……也”表判断,作谓语,其宾语为“荆楚勇士奇材剑客”,故“也”后断开;“愿”是表示能愿的动词,作谓语,其宾语为“得……一队”,故“队”后断开;“以”表目的,紧承上句,达到的目的是“分单于兵”,故“兵”后断开。故正确断句为: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勿令专乡贰师军。【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会”,恰逢,正赶上;“为……所”,表被动;“亡”,逃跑;“具”,详细地;“且”,将要。【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的能力。本文在引用《报任安书》中的话时,删去了“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诚欲效其款款之愚:陵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等司马迁陈述自己为李陵辩护理由的句子,可见,班固在写李陵传时,侧重表现的是李陵在战争中的功绩,以少胜多,足以称得上是一代名将;《报任安书》一文是司马迁回复任少卿的一封信,里面更多的是写自己的情感,强调的是自己为李陵辩护的正义性,因为正义直言却身遭宫刑,突出的是写信的目的,不侧重于表现李陵的勇猛善战。两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同,文体不同,故选材也各有取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观点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白居易从传统的君臣伦理角度出发,认为“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即不忠、不勇、不智、不孝,认为李陵在面对强敌时战败投降,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于是导致了身败名裂的后果。司马迁和班固秉笔直言,从人性、人情的角度,公正地写出了李陵兵败投降的史实,体现了史学家写“信史”的理念,评判公允,符合事实。参考译文:李陵,字少卿,少年时任侍中建章监。善于骑射,爱护关心他人,对部下谦让,很有好名声。天汉二年,贰师将军率三万骑出兵酒泉,在天山攻击匈奴右贤王。皇上召见李陵,想让他担任贰师将军的辎重运输任务。李陵叩头自请说:“臣所率领的屯边士兵,都是荆楚的勇士奇材剑客,力大可扼虎,射箭能中目标,希望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南去吸引单于的兵力,不让匈奴集中兵力攻击贰师将军。”皇上说:“我派出了很多部队,已经没有骑兵派给你了。”下诏对李陵说在九月出发。李陵率领步兵五千从居延出发,李陵到浚稽山,与单于遭遇,李陵军被三万骑兵包围。李陵交战相攻,千弩齐发,敌军应弦而倒。匈奴退回上山,汉军进击,杀死数千敌兵。单于召集左右步兵、骑兵八万多人攻击李陵。李陵军一日交战数十回合,又杀死敌军二千余人。匈奴不利,想退兵,正遇李陵军军候管敢被校尉所辱,逃降匈奴,讲述了汉军情况,说李陵军无后援,箭也快射完了。单于大喜,四面箭如雨下。黄昏后,李陵叹息说:“我不死,就不是壮士。再有几十支箭,足可以逃走了。今天没有武器再战,大家各自逃命,还会有脱身回报天子的人。”半夜时,击鼓起程,鼓没有响。李陵与韩延年都上了马,跟从的壮士有十几人。敌寇数千骑兵追击,韩延年战死。李绪说:“没有面目向陛下报告了!”于是便投降。后来听说李陵投降,皇上非常愤怒,司马迁极力说:“李陵经常奋不顾身为国家危难而牺牲。只率领不到五千人的步兵,长驱直入到达匈奴腹地,阻挠数万敌军,转战千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能超过他。他虽然失败被俘,然而他所摧败敌军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了。李陵所以不死,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皇上便以司马迁污蔑、诋毁贰师,为李陵游说为罪名,判处他腐刑。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汉元平元年病死。第5小题文段参考译文: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认为我是攻击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处罚。我的虔敬和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陈述和辩白。第6题语段参考译文:汉代的李陵出任上将,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不是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是应该的吗?(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陶氏义庄碑记(清)袁枚①古立大宗,以馀财归之,有不足者资之于宗。后世废宗法,遂有一族而异目相视者。然汉之樊重、魏之杨椿,均能散所有济族人数世之穷。第未尝扁表其庄,绰楔而书,□行其心之所安,而不以为义也。范文正公修其法,号曰“义庄”。公之心,岂以义自居哉?以为仁事也,而义名之,然后使吾子孙知如是则义,悖是则不义,方克踵行勿倦,与吾意相终始。而天下之大,人心之同,必有慕义无穷,而奋乎千百世后者。②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子。征仕郎世魁,闻范氏之风而悦之。其子员外筿,尊父志以继先贤,割沃畬①置庄,鸠②厥宗支,振廪同食,月会而旬计之。吴之人以为今之陶、昔之范也。③今夫江、河之大,绵亘万里,而世不能无断港绝潢者,非其本支故也。若夫岷山之旁流,昆仑之馀波,而淤塞就枯焉,人能无憾于江、河乎?惟其能以九里之润,灌溉百川,而江、河乃愈增其大。然则陶氏之以仁为富也,乃其善于持富也。《传》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易》曰:“何以聚人曰财。”聚即收之之谓也。天下人非财不收,而况于本族乎?④余与筿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别二十二年,相见吴下。持此颠末,属余为记。余喜故人重逢,遽闻高义,而又私念袁氏族党,零落难收,匪徒力有所让,盖亦自伤其闻之之晚焉。(选自《袁枚全集》)【注释】①沃畲:肥沃的田地。②鸠:聚集。20.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A.盖B.焉C.盍D.岂21.下列对第①段中“汉之樊重、魏之杨椿”相关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二人皆为“济族”之人,但朝廷并没有给予表彰宣传。B.反衬“一族而异目相视者”,表达对世风日下的讽刺。C.与范仲淹所为对比,突出二人“行仁不为名”的品质。D.为下文论述铺垫,推进对设置“义庄”之价值的认识。22.分析第③段所用论证手法的作用。23.请结合以下材料及本文内容,探究陶氏设立义庄的原因及其价值意义。材料一: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材料二: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陷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上述材料均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答案】20.A21.D22.文段采用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用江河润泽百川,更使水势壮大来比喻陶氏用财富帮助宗族,能更好地保持自己的财富论证观点,生动形象。引用《礼记》《周易》中的话,更富有权威。23.继承先贤遗风;赡养族人;巩固宗族;垂范后世。【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根据“第未尝扁表其庄,绰楔而书,□行其心之所安,而不以为义也”的意思“只是未曾在宗族门户上或在正门两旁树立木桩题字来表彰义行罢了,大概他们只是做了让自己心安的事情,而不把这当作是义行”可见,后句是解释前句未曾表彰义行的原因,而这原因又出于作者推测,故而应选择具有推测原因意思的词。A.盖,放于句首,表推测或原因。B.焉,放于句首,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多用于反问)。C.盍,何不(“盍”是“何不”的合音),为什么不。D.岂,反问语气副词,难道。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但朝廷并没有给予表彰宣传”错,根据原文“第未尝扁表其庄,绰楔而书,□行其心之所安,而不以为义也”可知,并非朝廷表彰,而是没有在宗族进行表彰。B.“表达对世风日下的讽刺”错,作者写作的目的不是讽刺世风日下,而是希望能重振优良风气,故而是以“一族而异目相视者”来反衬“汉之樊重、魏之杨椿”的高尚义行。C.“与范仲淹所为对比”错,作者认为范仲淹“修其法,号曰‘义庄’。公之心,岂以义自居哉?以为仁事也,而义名之,然后使吾子孙知如是则义,悖是则不义,方克踵行勿倦,与吾意相终始”并不是为了以仁义自居,而是为了以此名称来教诲后人懂得仁义之行,从而使义行代代延续,故而范仲淹并非行仁为名,也谈不上与这二人形成对比。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论证方法的能力。“今夫江、河之大,绵亘万里,而世不能无断港绝潢者,非其本支故也。若夫岷山之旁流,昆仑之馀波,而淤塞就枯焉,人能无憾于江、河乎?惟其能以九里之润,灌溉百川,而江、河乃愈增其大。然则陶氏之以仁为富也,乃其善于持富也”,用江河润泽百川,恩泽大地,变得愈发壮大作喻,形象地指出陶氏散出他们的财富来润泽族人,这是以仁义为财富,更能够保持壮大他们本来的财富,是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传》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易》曰:‘何以聚人曰财’”,引用《礼记》和《周易》的话来论证,是引用论证,使论证更有权威性,说服力。【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材料内容是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论述,其特征就是“推己及人”,在形成宗族社会。这在本文中有着明显的表现,也是陶氏建立义庄的原因和意义。根据原文中“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征仕郎世魁,闻范氏之风而悦之。其子员外筿,尊父志以继先贤”可知,陶氏父子是因为仰慕范仲淹先生,所以也建立义庄,来继承先贤的义举。根据原文中“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子”可知,修建义庄还有一个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帮助本族穷困的人,赡养族人。根据文中“割沃畬置庄,鸠厥宗支,振廪同食,月会而旬计之。吴之人以为今之陶、昔之范也”可知,陶氏设义庄能够巩固宗族,凝聚宗族势力。陶氏的义举得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