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甲卷)_第1页
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甲卷)_第2页
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甲卷)_第3页
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甲卷)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第页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洛阳的一座周代墓中发现了一尊鼎。该鼎内壁刻有“王作宝尊彝”铭文。据《说文解字》载:“彝,宗庙常器也。”“彝”与“鼎”合用,指宗庙用的祭器,该鼎作为周朝最高等级的鼎,只有“工”才能使用,被命名为“王作鼎”。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技术的发达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C.礼制与政治相结合D.天人合一的宇宙观2.据记载,汉初“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汉文帝时代,“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该变化出现主要由于汉初A.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B.“文景之治”局面出现C.中央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D.“七国之乱”已被平定3.东晋元帝重用刘隗、刁协等大臣来抑制门阀,加强皇权,结果引起世家大族王敦的叛乱,王敦还得到了士族们的支持;但当王敦欲取代司马氏而独揽大权时,义冈士族的共同反对而告失败。这主要体现了东晋时期A.皇帝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B.门阀士族威胁到皇权C.国家政治形势深受士族影响D.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4.唐文宗时所下发的一道诏敕中说:“南海眷舶本以慕化而来……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这反映了唐朝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经济政策的开放包容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地方治理的因俗而治5.下表是辽宋金元时期南、北方人口及其占全国比重情况。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A.人口迁移范围不断扩大B.政治形势影响了人口格局C.赋税政策导致人口迁移D.人地矛盾加速人口的流失6.明洪武九年(1376年)对行省领导体制进行了改组,将各地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布政使是中央的派出官员,其职责是执行皇朝旨意,向地方发布政令。这一改革A.强化了明朝的中央集权统治B.缓和了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C.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D.促使地方官员权力划分模糊7.下表是清政府和英国有关鸦片战争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不同立场影响对事件的描述B.不同的描述体现事件的不确定性C.不同史料对事件的记载不同D.史料来源直接决定事件的真实性8.1895年春,康有为创办强学会。强学会的每次演讲,都吸引大批听众,不仅许多名流参加,连一些重臣如翁同龢、张之洞也支持。到1898年“戊戌政变”止,各地兴办各类学会达七十余个。这些学会的兴起A.成为当时唯一论政途径B.说明革命潮流已经不可阻挡C.受到清政府的各种打压D.迎合了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9.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后改为实行责任内阁制,至1914年又改为总统制。这反映的实质是A.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B.资产阶级的民主意识淡薄C.力图限制袁世凯的权力D.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10.邓颖超在《五四运动的回忆》中提到,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同时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提出了“男女平等”“反对包办婚姻”等口号。在当时男同学中的积极分子,受其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也被大大的打破了,对女同学都很尊重的。该现象反映出A.五四运动促进思想启蒙B.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转变C.爱国主义得到广泛传播D.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裂11.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在湖北省红安县,1924年建立共产党组织。1927年11月,中共湖北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领导了著名的黄麻起义。起义攻克了黄安县城,成立了农民革命政权。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七里坪被改名为“列宁市”,同年秋在此召开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了苏维埃政府成员。这些可用于研究A.农村根据地在全中国的传播B.农村土地革命成效显著C.中共对政权建设方式的探索D.中国革命新局面的打开12.下图是一张宣传海报,英文翻译为“中国是第一个参加反法西斯战斗的”,最下方大号英文意思是“联合起来支援中国”。这反映了A.国际援助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部分C.国际上普遍认同中国东方主战场地位D.中国远征军远赴海外开辟了国际战场13.1958年3月15日,毛泽东找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新华社社长的吴冷西谈话说:“现在报纸宣传报道上要调整一下,不要尽唱高调,要压缩空气,这不是泼冷水,而是不要鼓吹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要大家按实际条件办事,提口号、订指标要留有余地。”这一谈话A.旨在用舆论解决经济高速度问题B.促进了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C.缘于“大跃进”出现了错误的倾向D.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14.下表为1985年和1987年我国计划生产、管理和供应出口的产品、商品种类数量变化状况。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B.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C.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企业自主经营权的扩大15.自1990年以来的33年中,中国军队已先后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官兵近5万人次:中国维和官兵的足迹遍布柬埔寨、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黎巴嫩、塞浦路斯、南苏丹、马里、中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参与维和行动A.彰显了大国责任与担当B.推动了大国间协调合作C.发展了睦邻友好的关系D.促使双边外交取得突破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秦汉农业](16分)材料一据《汉书·食货志上》记载,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在长安附近及三辅地区,教民“用耦犁,二牛三人”。据《后汉书·任延传》记载,东汉以前,九真地区(今越南中部)还是“烧草种田”。光武帝建武初期,任命任延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秦汉时期,从西域引入了西瓜、黄瓜、蚕豆、青葱、大蒜胡椒、芝麻、葡萄和苜蓿等作物。秦汉,特别是东汉时期,麦和水稻的种植普遍成为主要的农作物,麦在北方得到大力推广,南方的粮食种植主要是水稻并且已经推广到北方的部分地区。西汉中期以后到东汉,水利的兴建由以北方为重点逐步转向以淮河流域和江南为重点,且出现了陂塘化倾向,扩大了耕地面积。——摘编自刘宗铭《浅论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原因及影响》材料二从《齐民要术》的有关记载看,在魏晋南北朝寒冷时期,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作物种植基本上是一年一熟的单季种植,而在唐代由于生长期的变长,一年两熟制开始形成,并逐渐上升为主流趋势。公元589年隋军灭陈,结束了近40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国家重归统一。唐太宗在贞观初就向大臣们坦言:“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隋唐大统一时代,天下承平日久,人口和户口增长迅速,出现了中国人口史上继西汉之后的第二个高峰。人口的增长直接推动了耕地面积的扩大。隋唐垦田的增长主要通过推行均田制和屯田、营田两种方式。——摘编自刘磐修《隋唐农业区发展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隋唐时期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8分)17.[中国古代、近代思想启蒙](14分)材料一明朝后期,随着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理学已呈现出“风靡波颓不可挽”“竭而无余华”之势。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不断成熟和壮大,封建社会的内部格局及利益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明清之际的知识界、思想界在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末流进行猛烈抨击的同时,思想理路沿着两条发展主线逻辑展开:一是经世实学思潮;一是人文启蒙思潮。如果说经世实学思潮表征着科学发展方向的话,那么,人文启蒙思潮则代表着民主发展的方向。这两股独立发展又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思潮代表着明清之际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摘编自王杰《走出理学: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材料二思想领域的变革引领以及现实的矛盾冲突,共同激起了巨大的革故鼎新高潮,导致了帝制的终结与民国的建立,用以排外的顽固“中体”似已经不复存在。但民国建立后的乱象,证明传统观念“惯性之强、惰性之大”超出想象之外。体制似乎是新的,观念却是旧的,民国之初的先知先觉者选择了文化的启蒙来提升整个国民的素质,以新国民支撑起新国家,这就是以“救人”来“救国”、以“立人”来“立国”的启蒙思路。这一启蒙思路接续了严复、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但自由主义色彩甚浓,对于旧传统、旧伦理、旧道德的批判也更具深度、更加尖锐。儒家传统文化最深层的交往伦理与德性伦理已经被赤裸裸地推到了审判台,被批判得体无完肤。这时,新文化运动破旧立新的思想武器依然是进化论,启蒙者以进化史观为依据,高倡民主、科学,作新的探索。——摘编自李海青《重建信仰——近代中国思想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新思潮出现的时代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惯性之强、惰性之大”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并简述明末清初新思潮和近代思想启蒙的共同作用。(8分)18.[国共合作](13分)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党的中心任务与中国国民党是一致的,那就是救亡图存,致力于推翻满清封建帝制,从外部帝国主义的强权下获得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建立独立自主的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举行。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大会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接受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虽经改组,但实际分左、中、右三派。其中,右派从国民党一大起就一直反对共产党的加入。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7月,汪精卫提出“宁可枉杀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与共产党公开决裂。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联合战线彻底破裂。材料二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该社发表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表面上看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但实际上双方并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在各自政党的领导下,各有地盘、有军队、有政权并存的合作。双方多采用遇事协商,道义承诺比重颇大的“中国传统形式”合作。国共两党之间几乎所有的重大矛盾和纷争,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不可避免地诉诸谈判并通过谈判来解决。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引起了国民党的不满,在蒋介石的策动下,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使国共两党关系几近破裂。——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响姚俭建等《两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和关联再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主要目的,并概括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6分)(3)根据所学知识,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谈谈你的认识。(3分)19.[中国现代外交](12分)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演变,根据党和国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