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题考试时间:2024年4月18日下午14:3017:05试卷满分:10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诗句描述的群落种间关系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紫藤》中“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B.《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诗经·小雅·小宛》中“螟蛉有子,蜾蠃负之”D.《凌霄花》中“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答案】C【解析】【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详解】A、《紫藤》中“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意为可怜(紫藤)中间的那棵树,被(紫藤)缠绕吸收,已经成了枯树,A为竞争;B、《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意为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B为竞争;C、《诗经·小雅·小宛》中“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意为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C为捕食;D、《凌霄花》中“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意为凌霄花根在土中,枝干柔软纤细,附着在松树上生长,D为竞争。综上分析,C与ABD不同。故选C。2.景观破碎化是指人为干扰等导致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是生物多样性丧失主要的原因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斑块镶嵌体描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受光照、地形变化的影响B.景观破碎化的形成表明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景观破碎化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地理环境,使物种生存空间增大D.景观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B【解析】【分析】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则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详解】A、斑块镶嵌体描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受土壤湿度、地形变化等的影响,A错误;B、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导致景观破碎化,故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C、景观破碎化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地理环境,使物种生存空间减小,C错误;D、景观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故选B。3.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详解】A、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应是环境条件不同,A错误;B、A处是山地,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不同波长的光折射进入水的深度不同,C正确;D、影响B处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错误。故选C。4.“退耕还林”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措施之一。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研究者调查不同退耕年限的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调查结果如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上图是采用样方法调查三类植物的物种数而构建的物理模型B.退耕后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明显,物种丰富度增加C.退耕土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速度相对较快D.若第2年人为在退耕农田中种植灌木,会使草本植物达到最大丰富度的时间提前【答案】A【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调查植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是靠样方法进行,上图为数学模型,不是物理模型,A错误;
B、由图可知,退耕后群落会发生演替,群落垂直结构更加明显,物种丰富度上升,B正确;
C、退耕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相对于初生演替速度较快,C正确;
D、人为在退耕农田中种植灌木,灌木比草本更高大,导致草本植物利用的阳光减少,会使草本植物达到最大丰富度的时间提前,D正确。故选A。5.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动植物种类少得多,群落结构不如前者复杂。随降水量的变化,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也常随之发生剧烈变化,该生态系统是A.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荒漠生态系统D.冻原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分析】在自然条件下,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尤其是温度和降雨量,决定了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的类型。【详解】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较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密度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草原上的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也有少量的灌丛,由于降雨稀少,动植物种类都很少。故选B。6.如图中甲表示用某种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实线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虚线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变化。乙图表示生活在同一环境中A、B两种动物在120d(d表示天)内的种群变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从图甲可见,大草履虫的存在与否对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有一定的影响B.图甲中大、小草履虫之间通过竞争关系而发生作用C.图乙中A、B之间为捕食关系,且A为被捕食者D.图乙中A、B之间为竞争关系,且A竞争力较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由甲图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的双小核草履虫比混合培养时的增长速度快,说明大草履虫的存在对双小草履虫的增长有影响,A正确;B、两种草履虫混合在一起培养,一段时间后,大草履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而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不受影响,这说明大、小草履虫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CD、图乙中,A呈现出先增加先减少的变化特点,属于被捕食者,而B呈现出后增加者后减少的特点,属于捕食者,A、B之间为捕食关系,C正确,D错误。故选D。【点睛】7.下列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B.食物链、食物网及其作用的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C.若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则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就不会发生变化D.生物的数量越多,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就越复杂【答案】A【解析】【分析】1、食物链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食物网是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详解】A、能量流动的传递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也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渠道,A正确;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食物网缺失分解者,B错误;C、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演替等因素会导致食物链和食物网发生变化,C错误;D、生物的多样性越高,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D错误。故选A。8.科学家在南极洲近海大陆架下850m处的泥床盆地发现超过100万只巨型帝王蟹。在帝王蟹所在水域的上方,生活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参,这些棘皮动物都没有生活在海蟹所在水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南极水域所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C.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D.要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不被帝王蟹破坏,可以采用合理的有计划的捕捞措施【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A、南极水域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错误;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环境之间、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B正确;C、据题干可知,这些棘皮动物都没有生活在海蟹所在水域,故说明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D、要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不被帝王蟹破坏,就要适当减少帝王蟹的数量,可以采用合理的有计划的捕捞措施,D正确。故选A。9.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下列关于不同营养级能量来源和去路的分析,正确的是()A.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系统中所有植物固定的太阳能B.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级消费者的能量均为摄入的上一营养级的能量C.最高营养级同化量最终去向只有2个:呼吸作用散失和分解者分解D.次级消费者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只用于呼吸消耗以及流向分解者【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能量的来路: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的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详解】A、自然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有些生产者并不是植物,如硝化细菌,A错误;B、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级消费者的能量均为同化的上一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C、最高营养级的同化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最终流入分解者,C正确;D、次级消费者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可以用于呼吸消耗以及流向分解者,也能流入下一个营养级,D错误。故选C。10.“碳中和”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科学路径之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说法错误的是()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的循环过程B.化石燃料的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C.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细胞呼吸等D.植树造林、采用低碳等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答案】A【解析】【分析】1、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2、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详解】A、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而碳循环是指C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的过程,A错误;B、化石燃料的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温室效应,是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干扰,B正确;C、在碳循环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实现了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而通过细胞呼吸可以使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因此,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细胞呼吸等,C正确;D、植树造林、采用低碳等生活方式可缓解温室效应,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故选A。11.蜜蜂采蜜时,会受到马蜂或者蚂蚁的攻击和干扰。研究发现茶花花蜜中含有微量的茶多酚和咖啡因,通过茶多酚的干扰之后,蜜蜂对报警信息素反应的浓度阈值(引发报警的最低浓度)降低了;咖啡因可以使蜜蜂变得更“聪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蜜蜂采食茶花花蜜,可以提高其感知外界危险的敏感度B.茶花释放的茶多酚使蜜蜂的基因发生突变,有利于躲避敌害C.茶花释放的茶多酚作为一种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蜜蜂和茶花之间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发生了协同进化【答案】B【解析】【分析】协调进化包括两个方面:(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体现在捕食关系、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上。(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无氧环境影响生物的代谢类型均为厌氧型,自养型生物的出现产生的氧气使环境变成有氧环境,这又影响了好氧生物的出现。【详解】A、花蜜中的茶多酚可以降低蜜蜂对报警信息素反应的浓度阈值,也就是提高其对外界危险的感知的敏感度,A正确;
B、茶花释放的茶多酚并没有引起蜜蜂的基因发生突变,只是提高其反映敏感度,有利于躲避敌害,B错误;
C、茶多酚是一种化学信息,可以用来调节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蜜蜂和茶花之间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发生了协同进化,属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D正确。故选B。12.北极苔原指北极地区北冰洋与泰加林带之间的永久冻土地和沼泽地带,苔原气候属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低。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关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食物网相对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B.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恢复力稳定性较低C.物种特性如抗逆性与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与恢复力稳定性无关D.冰川大量融化会影响北极苔原的现有稳定性【答案】C【解析】【分析】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弱。【详解】A、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较少,食物网相对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A正确;B、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B正确;C、物种特性如抗逆性与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与恢复力稳定性也有关,C错误;D、无机环境的变迁时刻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冰川融化影响北极的气候以及生态系统的边界范围、温度变化等,生物种类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故选C。13.生态系统中存在正反馈调节,该调节是指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如森林砍伐对水循环的影响被认为是一个正反馈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森林砍伐形成了新的栖息地类型,从而增加了物种多样性B.森林砍伐导致生长季节养分吸收减少,从而导致土壤更肥沃C.森林砍伐会导致降水减少,从而导致植被进一步流失D.森林砍伐导致径流中营养物质浓度增加,从而导致富营养化【答案】C【解析】【分析】正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以正反馈调节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在自然系统中比较少见。【详解】A、森林砍伐破坏了生物的栖息地,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A错误;B、森林砍伐导致生长季节的养分吸收减少,从而导致土壤更贫瘠,B错误;C、正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以正反馈调节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在自然系统中比较少见,森林砍伐会导致降水减少,从而导致植被进一步流失,C正确;D、森林砍伐导致径流中营养物质浓度降低,不会导致富营养化,D错误。故选C。14.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生态缸、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缸(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缸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缸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缸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缸不应放在黑暗中【答案】A【解析】【分析】甲缸中小鱼过多,缸中水藻不能制造足够的氧气,小鱼会因缺氧致死;乙缸水藻丰富适当,氧气和有机物等完全可以自产自销,所以小鱼可以生活时间最长;丙缸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维持缸中生态平衡。【详解】A、甲缸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小鱼数量过多,种内竞争激烈,A错误;B、乙缸中动植物数量比例适中,所以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B正确;C、丙缸中的分解者是细菌和真菌,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C正确;D、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缸不应放在黑暗中,也应放在散射光下,补充能量,D正确。故选A。15.下图表示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某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一项是()A.x、y的大小可分别作为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B.受到相同干扰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y值要小C.TS(x、y的乘积)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越高D.x、y在同一系统内一般表现为相反关系,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稳态【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距离即图示的y值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小;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越大,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的时间就越短,即图示中x的距离越短。【详解】A、据题意分析可知,x、y的大小可分别作为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A正确;B、热带雨林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受到相同干扰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y值要小,B正确;C、一般来说同一生态系统抵抗力和恢复力负相关(北极苔原系统除外),x、y分别代表受到干扰后偏离正常范围的幅度,分别对应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二者共同维持系统的稳态,但面积越大,整体稳定性越低,C错误;D、x、y在同一系统内一般表现为相反关系,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态,D正确。故选C。16.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一候时,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二候时,蟋蟀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三候时,老鹰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温风吹拂属于物理信息,蟋蟀翅膀发声和老鹰鸣叫属于行为信息B.蟋蟀是分解者,老鹰是消费者,都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气温对蟋蟀和老鹰的影响,体现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保护老鹰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详解】A、温风吹拂、蟋蟀翅膀发声和老鹰鸣叫涉及温度、声音,都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B、蟋蟀和老鹰都属于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B错误;C、气温对蟋蟀和老鹰的影响,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C错误;D、保护老鹰的根本措施是就地保护,通过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从而增加种群数量,D正确。故选D。17.生态环境破坏和过度捕捞导致长江流域的江豚濒临灭绝、刀鱼等数量锐减。2023年10月,习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巩固已取得的成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禁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江豚、刀鱼等的经济效益B.禁渔后该生态系统主要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恢复稳态C.禁渔后长江流域的江豚种群环境容纳量将会增大D.禁渔可对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答案】A【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4)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详解】A、禁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A错误;B、禁渔时人类对该生态环境的干扰停止,此时该生态系统主要依靠自我调节功能,恢复其正常状态,B正确;C、禁渔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江豚种群环境容纳量将会增大,C正确;D、禁渔可对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D正确。故选A。18.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牵头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正迫使海洋生物改变地理分布,“逃离”赤道地区,向两极方向迁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B.气候变化已在全球范围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C.赤道地区海洋生物移向两极方向,会使极地的冰盖融化D.海洋生物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基因资源,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温室效应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包括海洋生态系统,A正确;B、温室效应导致的是全球气候变化,题干信息也可说明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化已在全球范围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B正确;C、极地的冰盖融化是温室效应导致的结果,不是赤道地区海洋生物移向两极导致的结果,C错误;D、科研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故选C。19.北京2022年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成为历史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冬奥会设计遵循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原理B.对动植物的系列保护措施有效保护了物种多样性C.垃圾回收再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D.北京冬奥会采取的系列举措有效增加了生态足迹【答案】D【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护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3、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4、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详解】A、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所以冬奥会设计遵循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原理,A正确;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C、垃圾回收再利用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C正确;D、北京冬奥会采取的系列举措可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降低了生态足迹,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2分。20.树线是指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海拔上限,树线以上为高山灌丛和草甸。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全球树线持续向高海拔迁移。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树线之上和树线之下的植物群落明显不同,主要受______________这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2)生态学家常采用_____________法对植物类型和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从而确定树线的位置。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3)在树线向高海拔迁移的过程中,群落发生了_____________演替,在该过程中,发生演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研究显示,杜鹃灌丛能够显著提升土壤含水量及营养成分,并维持温度在一个恒定的范围,从而造成实际树线位置高于理论树线位置,这表明除环境因素外,树线上升与种间关系_____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树线之上与树线之下的植被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填“体现”或“不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①.温度②.样方(法)③.避免主观(人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④.次生⑤.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更强⑥.有关⑦.不体现【解析】【分析】1、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2)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2)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3)取样器取样法:调查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的动物。【详解】(1)分析题干信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全球树线持续向高海拔迁移”。说明树线之上和树线之下的植物群落明显不同,主要受温度这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2)调查植物类型和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进行,从而确定树线的位置。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避免主观(人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在树线向高海拔迁移的过程中,原有的植物和土壤条件存在,故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在该过程中,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更强,故发生演替。(4)研究显示,杜鹃灌丛能够显著提升土壤含水量及营养成分,并维持温度在一个恒定的范围,从而造成实际树线位置高于理论树线位置,而杜鹃和灌丛属于种间关系,这表明除环境因素外,树线上升与种间关系有关。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树线之上与树线之下的植被不属于同一群落,其植被分布特点不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点睛】本题以树线上移为问题情境,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1.如图表示某微山湖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间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只表示出淡水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成分,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有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小鱼和杂食性大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杂食性大鱼属于_________营养级。(2)若人体重增加1kg,最少需要消耗水藻_________kg,最多消耗水藻_________kg。(3)由于部分水域“水华”的大量滋生,一条9kg重的杂食性大鱼死亡,假如其食物1/3来自水藻,1/3来自虾,1/3来自小鱼,那么按能量传递效率为20%来计算,该杂食性鱼类从出生到死亡共需要水藻_________kg。(4)2017年11月,国家对焚烧玉米等庄稼的秸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的行为进行通报。现在,政府引导农民可将玉米秸秆等庄稼茎秆作牲畜饲料,牲畜粪便作沼气原料。根据生态学原理分析这样做的意义是_________。【答案】(1)①.分解者②.捕食③.竞争④.第二、三、四(2)①.25②.10000(3)465(4)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题图分析,图示为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水藻→小鱼→人;水藻→小鱼→杂食性大鱼→人;水藻→杂食性大鱼→人;水藻→水蚤→虾→杂食性大鱼→人。【小问1详解】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已经有生产者——水藻,消费者——人和各种动物,缺少的是分解者;小鱼在被杂食性大鱼捕食的同时,还与其共同捕食水藻(竞争食物资源),因此两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杂食性大鱼在不同食物链中分别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在题图四条食物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小问2详解】由题意可知,求最少消耗的水藻量时,应选最短的食物链,即水藻→小鱼→人,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即1÷20%÷20%=25kg;求最多消耗的水藻量时,应选最长的食物链,即水藻→水蚤→虾→杂食性大鱼→人,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即1÷10%÷10%÷10%÷10%=10000kg。【小问3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杂食性大鱼有3种食物来源:①水藻杂食性大鱼;②水藻小鱼杂食性大鱼;③水藻水蚤虾杂食性大鱼。因此,该杂食性大鱼从来源①消耗的水藻为3÷20%=15kg;从来源②消耗的水藻为3÷20%÷20%=75kg;从来源③消耗的水藻为3÷20%÷20%÷20%=375kg,因此共需水藻15+75+375=465kg。【小问4详解】政府引导农民可将玉米秸秆等庄稼茎秆作牲畜饲料,牲畜粪便作沼气原料,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和生态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考查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落实科学思维和生命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是解答本题的难点。22.如图1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2为该鱼塘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请据图分析回答:(1)图1中过程①表示生理过程主要是___________,所示序号过程中以CO2形式传递的是__________,分解者是____________。(2)由图2可知,流经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d表示_______的能量。(3)若该鱼塘对某类鱼的环境容纳量为10000尾,则该鱼塘中这种鱼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_尾,(4)该人工鱼塘水生生物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与___________等非生物因素有关(至少答出2点)。(5)如果养殖户向鱼塘中投放了过多的饵料,残余饵料会沉到水底.导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水体溶氧量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鱼类大量死亡,水质恶化,进而导致鱼死亡更多,这个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答案】(1)①.细胞呼吸②.①②④③.丁(2)①.a+e②.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3)5000(4)光照(光的穿透性、光质、光照强度)温度和氧气(5)①.降低②.正反馈【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其中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乙表示生产者,丙表示消费者,丁表示分解者。①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③表示捕食关系,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图2中为能量在第二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流动情况。其中c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d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小问1详解】图1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其中甲是大气中的CO2库,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过程①表示细胞呼吸,②主要表示光合作用,③表示捕食关系,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图1以CO2形式传递的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所以对应图中的①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碳以CO2形式返回大气、②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小问2详解】由图2结合人工鱼塘的生产方式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和人工投放饵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e,故为a+e;d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小问3详解】若该鱼塘对某类鱼的环境容纳量K=10000尾,则该鱼塘中这种鱼的最适数量为K/2=5000尾,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小问4详解】该人工鱼塘水生生物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与光照(光的穿透性、光质、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纺织机械的智能工厂规划考核试卷
- 组织沟通与团队凝聚力考核试卷
- 鼻炎新人日常护理常规
- 苏教版五年级方程课件
- 护理研究生文献阅读汇报
- 2025汽车销售合同范本范本
- 2025节能灯具购销合同
- 2025电子产品供应合同模板
- 2025商场店面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写字楼租赁代理合同范本
- GB4053.3-2009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 销售部长助理岗位职责
- ISOTS 22163专题培训考试
-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4单元 比例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共21张PPT)
- JJF(鲁) 142-2022 称重式雨量计校准规范
- Adobe-Illustrator-(Ai)基础教程
- 程序的运行结果PPT学习教案
- 圆柱钢模计算书
- 合成宝石特征x
- 查摆问题及整改措施
- 年度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模板(共22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