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1文言文阑读一:词语理解
1.复习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初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答题方法。
一、思维导图
二、知识梳理
文言词语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考考查以实词为主,虚词次之。实词的考查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
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几个考点上。虚词考查得少,且集中在几个常见的虚词上。
(一)文言实词
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
是一种能力。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古
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成语。
知识点一:通假字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
定得找出其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本字应是“悦”,“高
兴”的意思。
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
归纳记忆。
知识点二: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
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
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现在多指菜汤。
(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
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
“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
知识点三: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
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道”在不同语境中可解释为:
1.“道路”(不得志,独行其道)、“道理”(以咨以善道)、“方法”(策之不以其道)、“学说”(益慕圣
贤之道)、“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等;“故”在不同语境中可解释为:“所以、因此”(故不为苟得也)、“原
因、缘故”(公问其故)、“学过的知识、旧知识”(温故知新)。
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
知识。
知识点四:词的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
的词性。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是名词用作动词,应译为“挖洞”。另外还有名词用作状语:“其一犬坐
于前”中的“犬”为名词,表行为特征,作状语,应译为“像狗那样”;动词用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中的''奔”动词用作宾语,应译为“飞奔的马”;形容词用作动词:“非淡泊无明志”中的“明”
是形容词用作谓语,应译为“明确,坚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中的“苦”是形容词的
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痛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中“美”译为“以……为美”。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
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
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
移能力。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
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知识点五:成语
成语。有些文言文中还包含着一些沿用至今的成语,如“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在学习中应把握它的
出处和含义。
二、文言虚词
知识点六: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有副词、介
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文言虚词”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
“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贝h乃”;第四类是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
夫、焉”等。
虚词虽然比实词数量少,但难度大。因为一个虚词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难以把握。所以对教材
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虚词,一定要在弄清其出现的语境的基础上,分析结构,确定用法,联系语境,理解
含义,然后代回句中检验,看句意是否连贯、顺畅。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
能形成解决课外文言虚词问题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单独考查,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给出四个选项,且这四个选项中含有共同的虚词,选
出其中一个与其他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选项。
(2)偶尔有在句子中空出来虚词,让学生补充填空的题型。
(3)虚词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翻译时不能丢掉虚词。
2.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主要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等。其中最重要的有:
之、其、而、以、于。
【之】
1.用作代词
2.用作助词
3.用作动词
【其】
1、人称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译作“他(们)的”“它(们)的”。
(2)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作“他”。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译作“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后面多是数词。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语气。相应译作“大概”“难道”“还是”“可
要”等,或省去。
3、连词
(1)表选择,两个“其”连用。译作”是……还是……:
(2)表假设,译作“如果”。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和”或“及”或“又”。
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就”“才”“接着”。
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
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
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工
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
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
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
3.通“如":好像,如同。
【以】
L用作介词。
(1)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
身份”等。
(2)起提宾作用,"把"。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
“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
来”“一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于】
1.用作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
(4)因为,由于
(5)“对,对于”。
(6)译为“到”
(7)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
“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文言词语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深度讲练
【备考方略】
一、文言实词
1.回归课本,注意积累。
平时注意积累,熟记背诵书上的注释,重视那些在所学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
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
2.翻译文言语句,根据语境加以推断。
解释词语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句子本身的含义,推断词语的含义。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一句的意思是“敌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由此
可知“故”解释为“所以”。
3.组词、换词法。
古汉语大多数是单音节词,遇到需要解释的字词时,用现代汉语组词,看所组的词放在文言句中是否
通顺,如果文意连贯,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意思;如果所组的词放到句中感到别扭,再进
行调整,变成合适的近义词,直到准确为止。
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一句中“可”译为“可以”,“以”译为“凭借”。
4.课内外相互迁移法。
遇到课外语段中的文言实词,要根据课内学过的词语的知识举一反三,互相比照,辨别异同,以解释
课外文段中的实词词义。
如:“遇之竞渡”一句中的“谓”,由“此之谓大丈夫也”(《富贵不能淫》)一句可知解释为“叫做、称
作”。
理解实词的含义,首先,对教材中通假、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熟稔于心,积累词
汇。其次,针对课外文言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应对:1、课内迁移法;2、组词法;3、语境推测法;4、
成语联想法。
1.课内迁移法
课外文言文阅读其实是对课内文言文知识的拓展延伸,大多数的字词为课内所学习掌握的内容。只要
认真学好课内字词解释,课外文言文字词解释便不足为惧。如“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中“悉”字在《桃
花源记》《出师表》中都有出现,《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的“悉”是“都”的意思,将“都”的意思
代入“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中,符合语境和选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此处的“悉”也可以理解为“都”。
2.组词法
古代汉语简洁精炼,用词讲究,,部分词语可以通过组词来解释。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计日以还”
的“计日”可解释为“计算日子”。再如“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中的“行”通过组词法可以解释作“品行”。
不过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以这么解释,组词之后最好是将词语的含义代入原文中,看句子翻译是否通顺,
以此来检测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
3.语境推测法
当课内迁移法和组词法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词语含义的时候,可以用语境推测法。如《出师表》中“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有“看”“回头看”的意思,这句表达的是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对诸葛亮的尊
重,只用一个“看”表达不出这种情感,所以应该翻译成“看望、拜访”,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4.成语联想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考生在作答时可联系相关成语来推断词义。如在解释“河曲智叟
无以应”中“叟”的意思时,可联想成语“童叟无欺”,其意思是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指买卖公平。
由此可推知“叟”是“老人”的意思。
5.在具体解答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
的两项”。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
(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
(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
(3)词性法。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经典例题】
例:(2022•山东济南•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
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
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
湿。因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卖油翁糅担而立释:放下
B.但微跳之颔:下巴
C.尔安敢等吾射轻:轻视
D.康肃笑而遣之遣:打发
【答案】(1)B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A.句意: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释:放下;
B.句意: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颔,点头;
C.句意: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看轻;
D.句意: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遣:打发;
故选Bo
【举一反三】
1.(2022•四川内江・中考试题)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欲与其林(尽)B.阡陌穿遇(交错相通)
C.便要还家(同“邀”,邀请)D.处处志之(记号)
【答案】(1)D
【解析】(1)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涉及到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交
通”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交通运输事业的总称;“要”是通假字,同“邀”,邀请;“志”
是活用词,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的意思。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故选Do
2.(2022•天津•中考试题)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
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B.则素湍绿潭湍:急流
C.良多趣味良:甚,很D.林寒涧肃肃:严肃,严厉
(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B.至于夏水襄陵C.清荣峻茂D.空谷传响
【答案】(1)D(2)A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
D.句意: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肃:寂静、幽静。
故选Do
(2)本题考查通假字辨析。
A.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意思是空隙、缺口。
故选Ao
3.(2022•山东济南•二模)阅读《富贵不能淫》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欺,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退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调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C.往之女家,必敬必顼戒:告诫
D.威武不能屈屈:使...屈服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星焉得为大丈夫乎实晕欲界之仙都
B.往上女家辍耕之垄上
C.以顺为正者以君之力
D.一怒而诸侯惧环而攻之
【答案】(1)C(1)B
【解析】(1)考查实词的含义。
C.句意: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故选Co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这/表判断的动词,是;
B.动词,到/动词,到;
C.介词,把/介词,凭借;
D.连词,表顺承,可不译/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故选Bo
二、文言虚词
解答文言虚词关键是要平时注意积累,熟记背诵书上的注释,重视那些在所学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
虚词,注意归类识记。此外答题时还可运用以下方法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行者休于树”一句意思是“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由此可以推断“于”解释为“在、
2.代入检验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以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
其中最通顺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如:“而”作为连词,有以下几个义项:(1)表并列(2)表转折(3)表修饰(4)表承接(5)表因果。
在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一句中,逐个代入理解而的意思,最后可知是表转折。
3.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
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
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在“乃不知有汉”一句中,我们知道“乃”解释为“竟然”,那么在句子“乃记之而去”中可以把
“竟然”这一义项代入,如果讲不通,再换别的义项。
4.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出其词性,那意义和用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且焉置土石"一句中,''且”是连词,解释为“况且”。“年且九十”一句中“且”是副词,解释
为“将近”。如果根据位置,能推断出词性,那么意义和用法也就知道了。
5.位置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助词和指示代词;在句子中间则只能是代词。
答题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句意,然后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去分析虚词的含义。
(2)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
(3)结合语境反复推敲,确定答案。
【经典例题】
例:(2022•山东济南•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
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承包地转包合同协议书
- 烧烤店合同解除协议书
- 考科目二协议书
- 退出入股协议书
- 费用资助协议书
- 药品上市协议书
- 土地置换及建设协议书
- 茶叶代卖协议书
- 纸厂销毁协议书
- 未施工合同解除协议书
- 学校食堂“三同三公开”制度实施方案
- 危化品驾驶员押运员安全培训
- 2025年福建福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肝硬化行TIPS术后整体护理查房
- 人工智能在新闻媒体领域的应用
- 【MOOC】儒家伦理-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银保部三年规划
- 2024治安调解协议书样式
- 零工市场(驿站)运营管理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找规律练习题及答案
- 智研咨询重磅发布:2024年中国航运行业供需态势、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