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百校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百校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百校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百校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百校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百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

材料一: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简称ERV)是数百万年前远古病毒入侵并整合到人类基因组的遗迹一一“古病毒

化石”。这些被宿主细胞俘获的ERV遗传信息,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突变、缺失等变异,逐渐演化成人

类基因组中的“暗物质”之一,并作为重要的基因记忆被保留下来,占据了整个人类基因组序列的8%左

右。因此,在生命的孕育及演化过程中,远古病毒呈现出一种貌似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景象。

这种古病毒和衰老有什么关系呢?

衰老是机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的衰退过程,是许多人类慢性疾病发生的最大风险因

素。细胞衰老是机体衰老及各种衰老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表观遗传的程序化改变被认为是决

定细胞衰老进程的关键因素。人类基因组中潜藏着诸多“老化信号”,这些信息流通常受到表观遗传的

严密调控而处于沉默状态。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这些“老化信号”会因表观遗传失序而逃离管控,进

而激活细胞内的一系列衰老程序。

而占据人类基因组序列较大比例、如“死火山”般沉寂的ERV古病毒元件,是否会挣脱“封印”再

次苏醒,并参与衰老的程序化调控?这仍未可知。因此,深入解析ERV在细胞衰老中的变化、作用和机

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衰老、评估衰老、干预衰老,进而为有效防治衰老相关疾病,为积极

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新思路。

我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人类早衰症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研究模型,以模拟儿童早衰症和成年早

衰症。基于上述模型,通过绘制多维表观基因组及转录组图谱,我们发现细胞衰老过程中表观基因组的

“燧增”会伴随着一系列基因的异常表达,其中,以ERV的激活最引人注目。

借助单分子RNA(核糖核酸)荧光原位杂交、免疫荧光及电镜实验,我们在这些衰老细胞中检测到了

ERV转录本、蛋白及病毒样颗粒的显著增加。为了确定ERV的激活如何影响细胞衰老,我们利用基因编辑

策略介导的靶向激活技术操纵ERV的表达水平,发现激活ERV会诱导细胞加速衰老,从而证实了ERV的

“复活”,是细胞衰老的罪魁祸首。

随后,我们探究了导致ERV复活的潜在调控机制,发现衰老细胞中DNA(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的丧

失、异染色质组蛋白标记H3K9me3的减少以及激活性组蛋白标记H3K36me3的增加,可能是驱动ERV激活

的上游事件。利用甲基化酶抑制剂处理年轻的细胞,降低其DNA甲基化水平,则会激活ERV的表达并加

速年轻细胞的衰老。因此,这些表观“封印”的松动使得ERV古病毒得以苏醒,进而导致了衰老。

然而,ERV古病毒又是如何导致衰老进程的开始呢?一方面,我们发现ERV反转录产物在衰老细胞的

胞浆中蓄积,进而激发天然免疫通路的级联反应。这种本能的细胞抗病毒反应意在降低病毒的损害,然

而却事与愿违,这一防御性机制却恰恰导致了炎症信号的活化,并最终加速了细胞的早衰。另一方面,

在衰老细胞的培养上清中,我们检测到了被释放出来的ERV古病毒颗粒,发现这些古病毒颗粒可通过旁

第1页共24页

分泌或体液介导的方式,在器官、组织、细胞间有效传递并放大衰老信号,最终使得年轻细胞因受“感

染”而老化,而使衰老具有了“传染性”。

除了上述人早衰症干细胞模型,我们还在复制性衰老、生理性衰老的人干细胞模型以及人成纤维细

胞衰老模型中观察到了ERV的上调表达。此外,我们也在小鼠和食蟹猴的生理性、病理性多器官衰老模

型中,以及老年人群的皮肤和血清中检测到了ERV的激活。这些结果表明,ERV的“复活”可以作为跨物

种、多组织、多细胞类型衰老的保守性分子标志,具备成为临床上衡量人体衰老程度指征的潜力。

(摘编自武泽明、刘晓倩、曲静《人类基因组中的“暗物质”解密衰老的一把“钥匙”》)

材料二:

从衰老的本质来说,衰老的发生一般是从微小的基因层面上开始的。这与染色体和染色体端粒密切

相关。一般来说,染色体的端粒会把染色体保护起来,而端粒缩短,则会导致染色体不断地缩短,基因

不断丢失。这个过程,从基因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人类衰老的过程。在干细胞中,端粒的缩短导致谱系

和多能性标记物的表达降低,反映了这些细胞的增殖、再生、移入和分化能力的降低。随着时间的流

逝,端粒的缩短与多种年龄相关疾病有关,例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受损和癌症的发

生。

当端粒不断缩短,染色体也不断缩短,细胞核周围不断形成“凋亡小体”。“凋亡小体”越来越多

时,细胞的形态随之发生变化。最终,细胞将出现一种异常的状态。整个过程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细胞

凋亡”,即细胞程序性死亡。

于是,基因的衰老,最后体现在细胞的衰老上,细胞的衰老才构成了宏观的人体的衰老,而显然,

这与端粒长度息息相关。

然而,目前大部分关于端粒长度和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只调查了一种类型的组织:血液。这一局限

引发了与之相关的问题:当研究人员研究衰老、疾病和生活方式因素对端粒长度的影响时,血细胞能否

可靠地代表人体其他组织的情况?

9月11日,一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对此做出了回答。在所研究的23种组织中,15种

组织的端粒长度与全血细胞中的端粒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由此证明,使用容易获得的全血细胞端粒长度能够代表更难获得的组织中的端粒长度,比如大脑和

肾脏,这进一步支持了现有研究中关于端粒长度、血统和衰老之间的关系。

此外,研究人员表示,有些模式普遍存在于不同组织中,比如衰老的组织中端粒更短,拥有非洲血

统的人的端粒更长,但有些模式则不是,比如女性的端粒更长。这有助于澄清以往研究中相互矛盾的结

果,有的研究显示单个性状和端粒长度之间存在关联,有的则显示没有关联。

上述结果将帮助研究人员理解端粒长度的哪些方面始终由基因遗传所致,而哪些可能受到生活方

式、环境接触或者个体一生中表观遗传变化的影响。这反而让科学家更容易研究并理解衰老和疾病过程

中特定生物标志物的作用。

(摘编自陈根《从基因层面看衰老本质,被误会的端粒差异》)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体衰老也就意味着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也在衰退,衰老时人类基因组中的“老化信号”就会激活细胞

内的衰老程序。

B.人类很早就知道,如果表观遗传失序,其程序化改变了,那么ERV古病毒元件就会参与机体衰老的程

序化调控。

第2页共24页

C.异染色质组蛋白标记H3K9me3的减少以及激活性组蛋白标记H3K36me3的增加是激活ERV古病毒的主

要原因。

D.人体中染色体的端粒对染色体起保护作用,端粒如果缩短,染色体也会不断缩短,端粒越长,人体衰

老得越快。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病毒化石”指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文章将该病毒称为“古病毒化石”,突出了该病毒的历史悠

久。

B.“封印”指表观遗传对人类基因组中潜藏的“老化信号”的流通进行严密调控,使“老化信号”处于

沉默状态。

C.“复活”指一向如“死火山”般沉寂的ERV被激活,并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与“封印”的意思相对

应。

D.“传染性”指ERV古病毒颗粒有效传递并放大衰老信号,使衰老细胞一个接一个地消亡,迅速传播蔓

延的现象。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提到的影响人体衰老、健康的因素的一项是(3分)()

A.年龄的大小。

B.体液分泌的多少。

C.血液的不同。

D.性别的不同。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ERV古病毒是如何参与机体衰老活动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黄昏时,我们在额尔古纳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鱼。我们把狗鱼喂给猎犬,将大个的蛰罗鱼切成段,

撒上盐,用桦树枝穿上,放到篝火中旋转着。很快,烤鱼的香味就飘散出来了。大人们边吃鱼边喝酒,

我和娜拉在河岸上赛跑。我们像两只兔子,给雪地留下一串串密集的脚印。我还记得当我和娜拉跑到河

对岸的时候,被依芙琳给喊了回来。她对我说,对岸是不能随便去的,那已不是我们的领地了。她指着

娜拉说,她去可以,那是她的老家,早晚有一天,娜杰什卡会把吉兰特和娜拉带回左岸的。

在我眼里,河流就是河流,不分什么左岸右岸。你就看河面上的篝火吧,它虽然燃烧在右岸,但它

把左岸的雪野也映红了。我和娜拉不在意依芙琳的话,仍然在左岸与右岸之间跑来跑去。

在那个夜晚,依芙琳姑姑告诉我,河流的左岸曾经是我们的领地,那里是我们的故乡,我们曾是那

里的主人。

三百多年前,俄军侵入了我们祖先生活的领地,他们挑起战火,抢走了先人们的貂皮和驯鹿,把反

抗他们暴行的人都杀害了,宁静的山林就此变得乌烟瘴气,猎物连年减少,祖先们被迫从雅库特州的勒

拿河迁徙而来,渡过额尔古纳河,在右岸的森林中开始了新生活。所以也有人把我们称为“雅库特”

人。在勒拿河时代,我们有十二个氏族,而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时代,只剩下六个氏族了。众多的氏族

都在岁月的水流和风中离散了。所以我现在不喜欢说出我们的姓氏,而我故事中的人,也就只有简单的

第3页共24页

名字了。

勒拿河是一条蓝色的河流,传说它宽阔得连啄木鸟都不能飞过去。在勒拿河的上游,有一个拉穆

湖,也就是贝加尔湖。有八条大河注入湖中,湖水也是碧蓝的。拉穆湖中生长着许多碧绿的水草,太阳

离湖水很近,湖面上终年漂浮着阳光,以及粉的和白的荷花。拉穆湖周围,是挺拔的高山,我们的祖先

------个梳着长辫子的鄂温克人,就居住在那里。

我问依芙琳,拉穆湖也有冬天吗?她对我说,祖先诞生的地方,是没有冬天的。可我不相信有一个

世界永远是春天,永远那么温暖。因为从我出生的时候起,我每年都会经历漫长的冬天和寒冷,所以依

芙琳给我讲完拉穆湖的传说后,我就跑到尼都萨满那里,打算问个究竟。尼都萨满没有肯定拉穆湖的传

说,但他肯定了我们以前确实可以在额尔古纳河左岸游猎,他还说那时生活在尼布楚一带的使鹿部每年

还向我们的朝廷进贡貂皮。是那些蓝眼睛、大鼻子的俄军逼迫我们来到右岸的。勒拿河和尼布楚在哪里

我并不知道,但我明白这些失地都在额尔古纳河左岸,在一个我们不能再去的地方,这使我幼年时对蓝

眼睛、大鼻子的娜杰什卡充满了敌意,总以为她是跟着驯鹿群的一条母狼。

伊万是额格都亚耶的儿子,也就是我伯祖父的孩子。伊万的个子很矮,脸很黑,额头上有一颗红

痣,像颗耀眼的红豆。黑熊爱吃红豆,打猎的时候,父亲一旦发现了熊的足迹,总是提醒伊万要倍加小

心,怕熊袭击了他。父亲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熊看到伊万比看到其他人容易激动,而伊万有两次从

熊的巨掌下死里逃生。伊万的牙齿非常坚固,喜欢吃生肉,所以打不到猎物的时候,最难过的是伊万,

他不喜欢吃肉干,对鱼更是嗤之以鼻,认为鱼是小孩子和老人这些牙齿不健全的人吃的。

伊万的手出奇地大,他若是将双手摊开放在膝盖上,那膝盖就像被粗壮而绵长的树根给覆盖和缠绕

住了。他的手很有力气,能把鹅卵石攥碎了,能把搭建希楞柱用的松木“咔一一”的一声折断,省却了

用斧子去砍。依芙琳说,伊万就是凭借他那双力量非凡的手,使娜杰什卡成了他的女人。

依芙琳说,那年他们在克坡河一带游猎,森林被秋霜染得红一片黄一片的时候,一个俄国安达带着

三个姑娘越过额尔古纳河,骑着马,穿过密林,朝漠河方向而去。伊万在打猎的时候碰见了他们。他们

打了一只山鸡,笼着火,正在吃肉喝酒。伊万见过那个大胡子安达,他知道凡是安达带来的东西,一定

都是商品,还有那些女人。由于常与俄商打交道,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讲简单的俄语,而俄商也听得

懂鄂温克语。那三个姑娘有两个姿色动人,大眼睛,高鼻梁,细腰身,她们喝起酒来发出放纵的笑声,

像是早已做熟了买卖的人。另一个小眼睛的姑娘看上去就不一样了,她很安静地喝着酒,目光始终放在

自己的灰格裙子上。伊万想这个姑娘一定是被迫的,不然她不会那么忧郁。

伊万回到乌力楞,将两张水獭皮、一张狰狗皮和十几张灰鼠皮卷到一起,带着它们,骑着驯鹿追赶

安达和那三个姑娘。见到安达,他将皮张卸下,指着那个小眼睛姑娘告诉安达,这个女人归他伊万了,

而皮张归安达了。安达嫌皮张太少,声言他不能做亏本的买卖。伊万就走到安达面前,伸出他的大手,

将安达怀中的酒壶掏出来。那是个铁酒壶,伊万把它放到掌心,用力一握,它就扁了;再用力一攥,随

着酒花飞溅,铁壶竟然成了个铁球。把安达吓得腿都软了,安达立刻答应让伊万带走了那个小眼睛姑

娘,她就是娜杰什卡。

(有删改)

文本二:

东北是一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人与自然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发展,这个土地上诞生的文化深深地影响

着生于这片土地的人们。作为故乡,迟子建对“极地”充满依恋与感恩,她的心始终与大自然紧密相

连,息息相通。对家乡大自然的热爱使得小说中的自然景象描写具有了宜人的温度与生命的色彩,在她

第4页共24页

笔下,大自然是充满人性与灵性的,具有鲜活的灵魂与诗意的情趣。她曾说过:“我相信动物与植物之

间也有语言的交流,只不过人类从诞生之日生就的‘智慧’与这种充满灵性的语言有着天然的隔膜,因

而无法破译。”因而在她的作品中“自然”总是被冠以人的名字与情感,即使一片云、一只鸟、一条

河、一座山,也是充满人性与灵性的,而人与自然总是亲密一体,和谐共栖。“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中所

有生命圣洁的敬畏,赋予万物以神的地位,也作为生命中的共体,这就是鄂温克朴素的生存哲学。”

(摘编自臧小艳《迟子建对鄂温克文化的守望与眷恋一一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依芙琳不同,在“我”的眼中,没有所谓的领地意识,河流就是河流,不分左岸和右岸。

B.“我”幼年时对蓝眼睛、大鼻子的娜杰什卡充满了敌意,这与依芙琳的讲述有关。

C.迟子建认为动物与植物之间有语言的交流,人类因智慧远超它们而无法破译此语言。

D.迟子建的创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和谐观念”是其重要的创作意图。

7.根据两则文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借后辈之口揭开了鄂温克族人三百多年前的那段屈辱史,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一种控诉。

B.对鄂温克族人而言,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他们现在居住的家园,额尔古纳河左岸是他们思念的故园。

C.作为鄂温克族人,伊万仍保留着一些原生态的生活习惯。他孔武有力,锄强扶弱,具有正义感。

D.迟子建将情感注入客观的风景之中,将灵魂与生命倾注于自然之中,表达了独特的热情和关怀。

8.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在网络上一度成为热度最高的书,甚至出现被卖断货的情况。某班级开展

“阅读悦享,我为同学荐本书”活动,你准备为《额尔古纳河右岸》写一段推荐文字。请结合两则文本

从内容、情感等方面列出你推荐的内容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旨深哉!司马氏之名是编①也。曰“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己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②也。览往

代之治而快然,览往代之乱而愀然。知其有以致治而治则称说其美知其有以召乱而乱则诟厉其恶。言已

终,卷已掩,好恶之情已竭,颓然若忘,临事而仍用其故心,闻见虽多,辨证虽详,亦程子所谓“玩物

丧志”也。

夫治之所资,法之所著也。善于彼者,未必其善于此也。君以柔嘉③为则,而汉元帝失制以酿乱;臣

以^直为忠,而刘栖楚碎首以藏奸。攘夷复中原,大义也,而粱武以败;含怒杀将帅,危道也,而周主

以兴。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鉴也。

“鉴”者,能别人之妍端,而整衣冠、尊瞻视者,可就正焉。顾衣冠之整,瞻视之尊,鉴岂能为功

于我哉?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

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县予窒、无与照之者也。

其曰“通”者,何也?君道在焉,国是在焉,民情在焉,边防在焉,臣谊在焉,臣节在焉,士之行

己以无辱者在焉,学之守正而不陂者在焉。虽扼穷独处,而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故曰

“通”也。

(选自王充《读通鉴论》,有删改)

第5页共24页

材料二:

臣光日: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

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

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

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编:文中指《资治通鉴》。②资:依托、依据。③柔嘉:柔和美善。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知其有以回致治目而治目则称说同其美同知其有以目召乱而乱目则诟厉目其恶。

n.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这,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中“是”的含义不同。

B.善,对……有利,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善”的含义不同。

C.之,助词,“的”的意思,与《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中“之”的用法相同。

D.焉,句末语气词,与《齐桓晋文之事》“则牛羊何择焉”中“焉”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资治通鉴》叫作“资治”,不仅要知晓天下太平、天下动乱的事,还要用来作为努力

践行、探求太平的依托。

B.材料一中,作者在列举多个事例后指出,成功的能够依托,失败的也可以依托;相同的可以依托,不

同的也可以依托。

C.材料一认为,即使处于困窘的境地,独自居住,也能够独善其身,教导他人,知晓道理,身心快乐,

这样就叫作“通”。

D.材料二认为,如果君主欺骗天下,就会导致治家者欺骗亲人,兄弟之间、父子之间也互相欺骗,上下

之间离心离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县于室、无与照之者也。(4分)

(2)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4分)

14.这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治国之道,请分别简要概括其主要观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15~16题。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宋]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①。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减字木兰花•春夜闻隔墙歌吹声[清]项鸿祚

阑珊心绪,醉倚绿琴相伴住。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

繁笙脆管,吹得锦屏春梦远。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②。

[注]①篆香:盘香。②“秋千影过墙”:出自张先《青门引》的“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6页共24页

A.秦词首句“天涯”二字就距离写游子分离之远,与家人天各一方,“旧恨”就时间写分别后愁绪之

久。

B.秦词整首词都很悲凉,可谓断肠之吟,尤其下片结句是愁极、伤极之语,显得悲观绝望,萎靡颓废。

C.项词开头两句写词人感到春意阑珊,心绪惆怅,四周一片寂寥,词人酒醉后倚靠绿琴,与绿琴相伴。

D.项词第三、四句暗示了词人的状态。“新愁”“残夜”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位睁眼不寐、沉思忧郁的词

人。

16.请分别简要赏析秦词中“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和项词中“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两句运用联想,描摹了琵琶女演奏的乐音陡然高

昂,如瓶水四溅、跃马拼杀的场面。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李凭弹奏的箜篌声具有惊天裂石的力量,诗中“,”两句

表达了这种音乐效果。

(3)捣衣声是古时捶捣衣物之声,常用以表现征人、思妇的离思别情,这在古诗词中很常见。如

“,”两句就写到了“捣衣”。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西方人关心为什么活,中国人关心怎么活。西方人关心生命的超越,希望活得明白;中国人关心现

世的享受,(甲)。那么,怎样既活得明白又活得痛快?我认为,人应该追求精神的高贵。

高贵不是脱离世俗,不是①,而是一种精神的独立、人格的高标,是一种潇洒、从容的人生

态度。

人的崇高与伟大不在于地位的高显,不在于物质的富有和奢侈的享受,而在于心灵的高贵。

中华文化很现实,我们特别关心俗世的幸福与享受,这和农业文化的世俗与功利密不可分。这种实

用主义文化使得许多人把功名利禄这些外在的东西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而淡忘了心灵的目标。这就给

人生带来很多误导,也给生命带来不少麻烦甚至灾难。

人人都追求成功,尤其是年轻人。(乙)?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成功”的字面

意思就是完成功业。由于每个人的功业不同,成功自然也不可②。你能说一个著名影星比一个普

通教师更成功吗?

中国有个成语叫“③”,有学者认为这个“晚”通“免”字,“大器”是不追求所谓“成

功”的,“成功”是一个庸俗的社会学名词,它的副产品就是名和利。林语堂先生在晚年将“名”与

“利”称作“骗子”,就是说人们在向外追逐中失却了自我,忘记了自己是谁。一些人不按照自己的实

际需要生活,只为别人的喝彩和议论而活,不自觉地为外物所驱使,成了名与利的奴隶。所以事业成功

不代表人生成功。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说,人生有一千种活法,人生成功(丙),我们不能用一种活法去否定其

他活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成功,这很正常,而且人生得有一个向前的目标,不然,否则可能很

无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第7页共24页

19.第五段最后一句话“你能说一个著名影星比一个普通教师更成功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

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4分)

21.下列各项中的“现实”与文中加点的“现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轰”的一声,一个响雷将他惊醒,让他从梦中回到现实。

B.当我是个孩童时我做了许多梦,如今很多梦都已成为现实。

C.这部电影反映了不少很现实的问题,深受观众好评。

D.他这个人比较现实,不会轻易答应帮别人的忙。

2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人心中的偏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英国文艺复

兴时期哲学家、散文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

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人们生活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看人看事时有时会形成一种偏见。

上述材料让你对“偏见”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湖北省百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

材料一: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简称ERV)是数百万年前远古病毒入侵并整合到人类基因组的遗迹一一“古病毒

化石”。这些被宿主细胞俘获的ERV遗传信息,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突变、缺失等变异,逐渐演化成人

类基因组中的“暗物质”之一,并作为重要的基因记忆被保留下来,占据了整个人类基因组序列的8%左

右。因此,在生命的孕育及演化过程中,远古病毒呈现出一种貌似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景象。

这种古病毒和衰老有什么关系呢?

衰老是机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的衰退过程,是许多人类慢性疾病发生的最大风险因

素。细胞衰老是机体衰老及各种衰老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表观遗传的程序化改变被认为是决

定细胞衰老进程的关键因素。人类基因组中潜藏着诸多“老化信号”,这些信息流通常受到表观遗传的

严密调控而处于沉默状态。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这些“老化信号”会因表观遗传失序而逃离管控,进

第8页共24页

而激活细胞内的一系列衰老程序。

而占据人类基因组序列较大比例、如“死火山”般沉寂的ERV古病毒元件,是否会挣脱“封印”再

次苏醒,并参与衰老的程序化调控?这仍未可知。因此,深入解析ERV在细胞衰老中的变化、作用和机

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衰老、评估衰老、干预衰老,进而为有效防治衰老相关疾病,为积极

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新思路。

我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人类早衰症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研究模型,以模拟儿童早衰症和成年早

衰症。基于上述模型,通过绘制多维表观基因组及转录组图谱,我们发现细胞衰老过程中表观基因组的

“燧增”会伴随着一系列基因的异常表达,其中,以ERV的激活最引人注目。

借助单分子RNA(核糖核酸)荧光原位杂交、免疫荧光及电镜实验,我们在这些衰老细胞中检测到了

ERV转录本、蛋白及病毒样颗粒的显著增加。为了确定ERV的激活如何影响细胞衰老,我们利用基因编辑

策略介导的靶向激活技术操纵ERV的表达水平,发现激活ERV会诱导细胞加速衰老,从而证实了ERV的

“复活”,是细胞衰老的罪魁祸首。

随后,我们探究了导致ERV复活的潜在调控机制,发现衰老细胞中DNA(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的丧

失、异染色质组蛋白标记H3K9me3的减少以及激活性组蛋白标记H3K36me3的增加,可能是驱动ERV激活

的上游事件。利用甲基化酶抑制剂处理年轻的细胞,降低其DNA甲基化水平,则会激活ERV的表达并加

速年轻细胞的衰老。因此,这些表观“封印”的松动使得ERV古病毒得以苏醒,进而导致了衰老。

然而,ERV古病毒又是如何导致衰老进程的开始呢?一方面,我们发现ERV反转录产物在衰老细胞的

胞浆中蓄积,进而激发天然免疫通路的级联反应。这种本能的细胞抗病毒反应意在降低病毒的损害,然

而却事与愿违,这一防御性机制却恰恰导致了炎症信号的活化,并最终加速了细胞的早衰。另一方面,

在衰老细胞的培养上清中,我们检测到了被释放出来的ERV古病毒颗粒,发现这些古病毒颗粒可通过旁

分泌或体液介导的方式,在器官、组织、细胞间有效传递并放大衰老信号,最终使得年轻细胞因受“感

染”而老化,而使衰老具有了“传染性”。

除了上述人早衰症干细胞模型,我们还在复制性衰老、生理性衰老的人干细胞模型以及人成纤维细

胞衰老模型中观察到了ERV的上调表达。此外,我们也在小鼠和食蟹猴的生理性、病理性多器官衰老模

型中,以及老年人群的皮肤和血清中检测到了ERV的激活。这些结果表明,ERV的“复活”可以作为跨物

种、多组织、多细胞类型衰老的保守性分子标志,具备成为临床上衡量人体衰老程度指征的潜力。

(摘编自武泽明、刘晓倩、曲静《人类基因组中的“暗物质”解密衰老的一把“钥匙”》)

材料二:

从衰老的本质来说,衰老的发生一般是从微小的基因层面上开始的。这与染色体和染色体端粒密切

相关。一般来说,染色体的端粒会把染色体保护起来,而端粒缩短,则会导致染色体不断地缩短,基因

不断丢失。这个过程,从基因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人类衰老的过程。在干细胞中,端粒的缩短导致谱系

和多能性标记物的表达降低,反映了这些细胞的增殖、再生、移入和分化能力的降低。随着时间的流

逝,端粒的缩短与多种年龄相关疾病有关,例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受损和癌症的发

生。

当端粒不断缩短,染色体也不断缩短,细胞核周围不断形成“凋亡小体”。“凋亡小体”越来越多

时,细胞的形态随之发生变化。最终,细胞将出现一种异常的状态。整个过程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细胞

凋亡”,即细胞程序性死亡。

于是,基因的衰老,最后体现在细胞的衰老上,细胞的衰老才构成了宏观的人体的衰老,而显然,

第9页共24页

这与端粒长度息息相关。

然而,目前大部分关于端粒长度和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只调查了一种类型的组织:血液。这一局限

引发了与之相关的问题:当研究人员研究衰老、疾病和生活方式因素对端粒长度的影响时,血细胞能否

可靠地代表人体其他组织的情况?

9月11日,一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对此做出了回答。在所研究的23种组织中,15种

组织的端粒长度与全血细胞中的端粒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由此证明,使用容易获得的全血细胞端粒长度能够代表更难获得的组织中的端粒长度,比如大脑和

肾脏,这进一步支持了现有研究中关于端粒长度、血统和衰老之间的关系。

此外,研究人员表示,有些模式普遍存在于不同组织中,比如衰老的组织中端粒更短,拥有非洲血

统的人的端粒更长,但有些模式则不是,比如女性的端粒更长。这有助于澄清以往研究中相互矛盾的结

果,有的研究显示单个性状和端粒长度之间存在关联,有的则显示没有关联。

上述结果将帮助研究人员理解端粒长度的哪些方面始终由基因遗传所致,而哪些可能受到生活方

式、环境接触或者个体一生中表观遗传变化的影响。这反而让科学家更容易研究并理解衰老和疾病过程

中特定生物标志物的作用。

(摘编自陈根《从基因层面看衰老本质,被误会的端粒差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体衰老也就意味着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也在衰退,衰老时人类基因组中的“老化信号”就会激活细胞

内的衰老程序。

B.人类很早就知道,如果表观遗传失序,其程序化改变了,那么ERV古病毒元件就会参与机体衰老的程

序化调控。

C.异染色质组蛋白标记H3K9me3的减少以及激活性组蛋白标记H3K36me3的增加是激活ERV古病毒的主

要原因。

D.人体中染色体的端粒对染色体起保护作用,端粒如果缩短,染色体也会不断缩短,端粒越长,人体衰

老得越快。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病毒化石”指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文章将该病毒称为“古病毒化石”,突出了该病毒的历史悠

久。

B.“封印”指表观遗传对人类基因组中潜藏的“老化信号”的流通进行严密调控,使“老化信号”处于

沉默状态。

C.“复活”指一向如“死火山”般沉寂的ERV被激活,并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与“封印”的意思相对

应。

D.“传染性”指ERV古病毒颗粒有效传递并放大衰老信号,使衰老细胞一个接一个地消亡,迅速传播蔓

延的现象。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提到的影响人体衰老、健康的因素的一项是(3分)()

A.年龄的大小。

B.体液分泌的多少。

C.血液的不同。

D.性别的不同。

第10页共24页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ERV古病毒是如何参与机体衰老活动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

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

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

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行文思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再结合具体

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

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B.“人类很早就知道”错误,材料一提到“占据人类基因组序列较大比例、如,死

火山’般沉寂的ERV古病毒元件,是否会挣脱,封印,再次苏醒,并参与衰老的程序化调控?

这仍未可知”,说明人类并不是很早就知道,而是“仍未可知”。

C.“主要原因”错误,材料一提至IJ“发现衰老细胞中DNA(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的丧失、异

染色质组蛋白标记H3K9me3的减少以及激活性组蛋白标记H3K36me3的增加,可能是驱动

ERV激活的上游事件”说明文章没有提到这是主要原因,只是可能原因。

D.“端粒越长,人体衰老得越快”错误,误解了端粒长度与衰老速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二

“端粒缩短,则会导致染色体不断地缩短,基因不断丢失。这个过程,从基因学的角度来

说,就是人类衰老的过程”可知,应该是“端粒越短,人体衰老得越快

故选A=

(2)D.“使衰老细胞一个接一个地消亡”错误,根据材料一“最终使得年轻细胞因受,感染,而

老化”可知,“传染性”是指ERV古病毒颗粒传递衰老信号并使年轻细胞老化,而不是使衰老

细胞消亡。因此应是“使年轻细胞一个接一个地老化”。

故选D。

(3)B.“体液分泌的多少”错误,根据材料二提至U“端粒的缩短与多种年龄相关疾病有关”,

“15种组织的端粒长度与全血细胞中的端粒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比如女性的端粒更长”

可知,人体的衰老、健康与年龄、血液、男女性别有关,没有涉及体液。

故选Bo

(4)①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端粒缩短,则会导致染色体不断地缩短,基因不断丢失。这个过

程,从基因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人类衰老的过程”可知,作者首先阐释了染色体的端粒与染

色体之间的关系,指出端粒长度影响细胞衰老。

②根据材料二第四段“目前大部分关于端粒长度和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只调查了一种类型的

组织:血液”,“9月11日,一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对此做出了回答。在所研究

的23种组织中,15种组织的端粒长度与全血细胞中的端粒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可知,

作者接着指出以往人们只通过血液来研究端粒长度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而新研究证实,人体

不同组织中端粒长度都与健康、衰老有关。

③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上述结果将帮助研究人员理解端粒长度的哪些方面始终由基因遗传

所致,而哪些可能受到生活方式、环境接触或者个体一生中表观遗传变化的影响。这反而让

科学家更容易研究并理解衰老和疾病过程中特定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可知,作者最后指出这

些研究结果的意义和作用。

(5)①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这些被宿主细胞俘获的ERV遗传信息,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突

变、缺失等变异,逐渐演化成人类基因组中的‘暗物质’之一,并作为重要的基因记忆被保留

下来,占据了整个人类基因组序列的8%左右”可知,ERV遗传信息被宿主细胞俘获,逐渐

演化成人类基因组中的“暗物质”之一,并作为重要的基因记忆被保留下来,占据人类基因组

第11页共24页

序列较大比例。

②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这些信息流通常受到表观遗传的严密调控而处于沉默状态”,第七段

“降低其DNA甲基化水平,则会激活ERV的表达并加速年轻细胞的衰老”可知,ERV古病毒

受到表现遗传的严密调控而处于沉默状态,但若降低细胞中DNA甲基化水平则会激活ERV

的表达,导致机体的衰老。

③根据材料一第八段“我们发现ERV反转录产物在衰老细胞的胞浆中蓄积,进而激发天然免

疫通路的级联反应。这种本能的细胞抗病毒反应意在降低病毒的损害,然而却事与愿违,这

一防御性机制却恰恰导致了炎症信号的活化,并最终加速了细胞的早衰”可知,ERV反转录

产物在衰老细胞的胞浆中蓄积,进而激发天然免疫通路的级联反应,导致了炎症信号的活

化,并最终加速了细胞的早衰。

答案:

(1)A

(2)D

(3)B

(4)①材料二首先阐释了染色体的端粒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指出端粒长度影响细胞衰

老。②然后指出以往人们只通过血液来研究端粒长度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而新研究证实,人

体不同组织中端粒长度都与健康、衰老有关。③最后指出这些研究结果的意义和作用。

(5)①ERV遗传信息被宿主细胞俘获,逐渐演化成人类基因组中的“暗物质”之一,并作为

重要的基因记忆被保留下来,占据人类基因组序列较大比例。②ERV古病毒受到表观遗传

的严密调控而处于沉默状态,但若降低细胞中DNA甲基化水平则会激活ERV的表达,导致

机体的衰老。③ERV反转录产物在衰老细胞的胞浆中蓄积,进而激发天然免疫通路的级联

反应,导致了炎症信号的活化,并最终加速了细胞的早衰。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黄昏时,我们在额尔古纳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鱼。我们把狗鱼喂给猎犬,将大个的蛰罗鱼切成段,

撒上盐,用桦树枝穿上,放到篝火中旋转着。很快,烤鱼的香味就飘散出来了。大人们边吃鱼边喝酒,

我和娜拉在河岸上赛跑。我们像两只兔子,给雪地留下一串串密集的脚印。我还记得当我和娜拉跑到河

对岸的时候,被依芙琳给喊了回来。她对我说,对岸是不能随便去的,那已不是我们的领地了。她指着

娜拉说,她去可以,那是她的老家,早晚有一天,娜杰什卡会把吉兰特和娜拉带回左岸的。

在我眼里,河流就是河流,不分什么左岸右岸。你就看河面上的篝火吧,它虽然燃烧在右岸,但它

把左岸的雪野也映红了。我和娜拉不在意依芙琳的话,仍然在左岸与右岸之间跑来跑去。

在那个夜晚,依芙琳姑姑告诉我,河流的左岸曾经是我们的领地,那里是我们的故乡,我们曾是那

里的主人。

三百多年前,俄军侵入了我们祖先生活的领地,他们挑起战火,抢走了先人们的貂皮和驯鹿,把反

抗他们暴行的人都杀害了,宁静的山林就此变得乌烟瘴气,猎物连年减少,祖先们被迫从雅库特州的勒

拿河迁徙而来,渡过额尔古纳河,在右岸的森林中开始了新生活。所以也有人把我们称为“雅库特”

人。在勒拿河时代,我们有十二个氏族,而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时代,只剩下六个氏族了。众多的氏族

都在岁月的水流和风中离散了。所以我现在不喜欢说出我们的姓氏,而我故事中的人,也就只有简单的

名字了O

第12页共24页

勒拿河是一条蓝色的河流,传说它宽阔得连啄木鸟都不能飞过去。在勒拿河的上游,有一个拉穆

湖,也就是贝加尔湖。有八条大河注入湖中,湖水也是碧蓝的。拉穆湖中生长着许多碧绿的水草,太阳

离湖水很近,湖面上终年漂浮着阳光,以及粉的和白的荷花。拉穆湖周围,是挺拔的高山,我们的祖先

------个梳着长辫子的鄂温克人,就居住在那里。

我问依芙琳,拉穆湖也有冬天吗?她对我说,祖先诞生的地方,是没有冬天的。可我不相信有一个

世界永远是春天,永远那么温暖。因为从我出生的时候起,我每年都会经历漫长的冬天和寒冷,所以依

芙琳给我讲完拉穆湖的传说后,我就跑到尼都萨满那里,打算问个究竟。尼都萨满没有肯定拉穆湖的传

说,但他肯定了我们以前确实可以在额尔古纳河左岸游猎,他还说那时生活在尼布楚一带的使鹿部每年

还向我们的朝廷进贡貂皮。是那些蓝眼睛、大鼻子的俄军逼迫我们来到右岸的。勒拿河和尼布楚在哪里

我并不知道,但我明白这些失地都在额尔古纳河左岸,在一个我们不能再去的地方,这使我幼年时对蓝

眼睛、大鼻子的娜杰什卡充满了敌意,总以为她是跟着驯鹿群的一条母狼。

伊万是额格都亚耶的儿子,也就是我伯祖父的孩子。伊万的个子很矮,脸很黑,额头上有一颗红

痣,像颗耀眼的红豆。黑熊爱吃红豆,打猎的时候,父亲一旦发现了熊的足迹,总是提醒伊万要倍加小

心,怕熊袭击了他。父亲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熊看到伊万比看到其他人容易激动,而伊万有两次从

熊的巨掌下死里逃生。伊万的牙齿非常坚固,喜欢吃生肉,所以打不到猎物的时候,最难过的是伊万,

他不喜欢吃肉干,对鱼更是嗤之以鼻,认为鱼是小孩子和老人这些牙齿不健全的人吃的。

伊万的手出奇地大,他若是将双手摊开放在膝盖上,那膝盖就像被粗壮而绵长的树根给覆盖和缠绕

住了。他的手很有力气,能把鹅卵石攥碎了,能把搭建希楞柱用的松木“咔一一”的一声折断,省却了

用斧子去砍。依芙琳说,伊万就是凭借他那双力量非凡的手,使娜杰什卡成了他的女人。

依芙琳说,那年他们在克坡河一带游猎,森林被秋霜染得红一片黄一片的时候,一个俄国安达带着

三个姑娘越过额尔古纳河,骑着马,穿过密林,朝漠河方向而去。伊万在打猎的时候碰见了他们。他们

打了一只山鸡,笼着火,正在吃肉喝酒。伊万见过那个大胡子安达,他知道凡是安达带来的东西,一定

都是商品,还有那些女人。由于常与俄商打交道,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讲简单的俄语,而俄商也听得

懂鄂温克语。那三个姑娘有两个姿色动人,大眼睛,高鼻梁,细腰身,她们喝起酒来发出放纵的笑声,

像是早已做熟了买卖的人。另一个小眼睛的姑娘看上去就不一样了,她很安静地喝着酒,目光始终放在

自己的灰格裙子上。伊万想这个姑娘一定是被迫的,不然她不会那么忧郁。

伊万回到乌力楞,将两张水獭皮、一张猫狗皮和十几张灰鼠皮卷到一起,带着它们,骑着驯鹿追赶

安达和那三个姑娘。见到安达,他将皮张卸下,指着那个小眼睛姑娘告诉安达,这个女人归他伊万了,

而皮张归安达了。安达嫌皮张太少,声言他不能做亏本的买卖。伊万就走到安达面前,伸出他的大手,

将安达怀中的酒壶掏出来。那是个铁酒壶,伊万把它放到掌心,用力一握,它就扁了;再用力一攥,随

着酒花飞溅,铁壶竟然成了个铁球。把安达吓得腿都软了,安达立刻答应让伊万带走了那个小眼睛姑

娘,她就是娜杰什卡。

(有删改)

文本二:

东北是一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人与自然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发展,这个土地上诞生的文化深深地影响

着生于这片土地的人们。作为故乡,迟子建对“极地”充满依恋与感恩,她的心始终与大自然紧密相

连,息息相通。对家乡大自然的热爱使得小说中的自然景象描写具有了宜人的温度与生命的色彩,在她

笔下,大自然是充满人性与灵性的,具有鲜活的灵魂与诗意的情趣。她曾说过:“我相信动物与植物之

第13页共24页

间也有语言的交流,只不过人类从诞生之日生就的‘智慧'与这种充满灵性的语言有着天然的隔膜,因

而无法破译。”因而在她的作品中“自然”总是被冠以人的名字与情感,即使一片云、一只鸟、一条

河、一座山,也是充满人性与灵性的,而人与自然总是亲密一体,和谐共栖。“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中所

有生命圣洁的敬畏,赋予万物以神的地位,也作为生命中的共体,这就是鄂温克朴素的生存哲学。”

(摘编自臧小艳《迟子建对鄂温克文化的守望与眷恋一一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依芙琳不同,在“我”的眼中,没有所谓的领地意识,河流就是河流,不分左岸和右岸。

B.“我”幼年时对蓝眼睛、大鼻子的娜杰什卡充满了敌意,这与依芙琳的讲述有关。

C.迟子建认为动物与植物之间有语言的交流,人类因智慧远超它们而无法破译此语言。

D.迟子建的创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和谐观念”是其重要的创作意图。

7.根据两则文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借后辈之口揭开了鄂温克族人三百多年前的那段屈辱史,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一种控诉。

B.对鄂温克族人而言,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他们现在居住的家园,额尔古纳河左岸是他们思念的故园。

C.作为鄂温克族人,伊万仍保留着一些原生态的生活习惯。他孔武有力,锄强扶弱,具有正义感。

D.迟子建将情感注入客观的风景之中,将灵魂与生命倾注于自然之中,表达了独特的热情和关怀。

8.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在网络上一度成为热度最高的书,甚至出现被卖断货的情况。某班级开展

“阅读悦享,我为同学荐本书”活动,你准备为《额尔古纳河右岸》写一段推荐文字。请结合两则文本

从内容、情感等方面列出你推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