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精讲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精讲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精讲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精讲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精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一、课文助读

【文题解读】选自《杜诗详注》卷十。茅屋,指安史之乱时杜甫在成都近郊的草堂。“……为……所"是一种被动句式。为,被。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诗题的意思是茅草屋被秋风吹破了,表明了诗人叙述的主要事件和诗歌体裁。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小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生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岁末又辗转到了四川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买到一块荒地,盖起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诗篇。

二、课文解析

原文参考译文赏析与理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八月的深秋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多层茅草。茅草飞过江水洒落在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内容第一节,用写实的手法,描写秋风怒吼,卷走屋上茅草的情形,表现出诗人的痛惜、焦急之情。

炼字①“风怒号”用拟人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②“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③“飞”“渡"洒”“挂罥"飘转”“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狂风中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情景,侧面表现风的肆虐和迅猛的特点,表现出诗人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痛惜、焦急的心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公然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但也喝止不住,回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内容第二节,描写群童抱茅而去和诗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老无力”“呼不得"倚杖”“叹息"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老态、愤懑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年迈穷困的现实,为后文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

“叹息”的含义诗人的叹息:一叹天公毁屋无情;二叹儿童幼稚,不明自己苦衷;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四叹自己年高老迈,于国于家已经无用。

写法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诗人的老态,反映了诗人困顿无助的现状,表现了他的愤懑和无奈。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风停了,黑云墨色一般,秋季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被子(已用)多年,冰冷如铁板,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床头因屋漏雨没有干的地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经历战乱以来,很少睡好觉,又湿又冷的长夜如何挨到天亮!内容第三节,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诗人愁苦、忧思(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

写法环境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是环境描写。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云墨色”“漠漠"昏黑”极力渲染大雨将至的景象,营造出黯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凄凉、愁苦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凄苦的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阔大胸襟蓄势。

修辞①比喻。“布衾多年冷似铁”,运用比喻,把“布衾”比作“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被子的寒冷和坚硬,从侧面写出了诗人困苦凄凉的生活;“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把“雨"比作下垂的麻线,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细密连绵的特点,侧面表现了作者凄苦的生活。②双关。“长夜”既指使诗人难以入睡、凄风苦雨的漫漫寒夜,又指“安史之乱"造成的黑暗混乱的政治局面正像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漫长雨夜一样。

情感①“丧乱”指安史之乱。诗人从眼前的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何由彻”和“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昐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来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能露出笑脸!在风雨中不动安稳如大山。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出现这么多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只有我的屋子破漏而我受冻而死也心甘!内容第四节,议论抒情。写广厦庇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诗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博大无私胸怀,表现出诗人坚定、悲壮的情感。

写法情感①议论、抒情。“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运用议论、抒情,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而鲜明的形象,诗人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体现出诗人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以及忧国忧民、心怀天下苍生的崇高理想和济世情怀。或:诗人虽身处困境,却仍然心忧天下寒士,表现了诗人饱览民间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或:表达诗人虽身处逆境仍关心天下寒士,具有济世救人的热情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②直抒胸臆。“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抒胸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希望眼前能出现千千万万间高大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即使独守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急切希望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或:既有对理想难于实现的感慨,又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决心,更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感,表达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高尚情怀。或:体现了诗人急切盼望理想实现,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

整体理解1.分析本诗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答案】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现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2.前人评价这首诗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答案】①诗歌前三节是写实式的叙事,情绪含蓄压抑。最后一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②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最后一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美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主旨这首诗以秋风吹破茅屋开篇,描述了彻夜寒雨、屋漏难眠的情景,然后推己及人,想到天下战乱中的穷苦士人,表现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写作特色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三、文章结构

四、知识拓展

文体常识

歌行体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特点:①篇幅可长可短。②将刻画人物、记录言谈、发表议论、抒发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中途可以换韵。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不过二十四句,却换了好几个韵脚。④句式灵活,多为七言。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为主,间以二言、九言。⑤诗人常以“歌”“行"或“歌行”来命名,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长恨歌》、曹操的《短歌行》等。

诗歌语言风格

沉郁顿挫十种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①平实质朴;②含蓄隽永;③清新雅致;④绚丽飘逸;⑤简洁明快;⑥雄浑壮丽;⑦粗犷豪放;⑧沉郁顿挫;⑨悲壮慷慨;⑩缠绵哀怨。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是指(音调、音律等)停顿、转折。“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致。忧愁是杜诗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五、课后习题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结尾的议论和抒情起到升华主旨的作用。②本诗写诗人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不幸境遇的描述上,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体现出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诗歌具有了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③且诗人没有抽象地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而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使抒情更强烈、更感人。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答案】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用拟人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②“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写出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景象,虽无一语直接写风,却让人感到风的肆虐,惊心动魄。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④“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寒意,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六、核心命题解读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怒"字。

【答案】“怒”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过了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此时已是深秋时节,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符合诗意即可)

3.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答案】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被子比作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被子的寒冷和坚硬,写出了诗人困苦凄凉的生活。(意思对即可)

4.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细密连绵的特点,侧面表现了作者凄苦的生活。(意思对即可)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胸怀天下,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意思对即可)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7.诗中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答案】诗歌前五句运用拟人手法和“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一系列动词,具体描写了秋风肆虐的情景。突出了秋风之迅猛、茅屋受害之严重,渲染出凄苦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8.“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渲染暗淡阴冷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9.“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诗人从眼前的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