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新高考)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新高考)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新高考)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新高考)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教材溯源追根教材

散文阅读回归高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23年全国甲卷考查了巴金的《机械的诗—旅

途随笔之一》;2022年新高考II卷考查了李广田的《到橘子林去》,全国乙卷考查了萧红的

《“九一八”致弟弟书》;2021年新高考II卷考查了废名的《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双

文本,全国甲卷考查了王小鹰的《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2020年新高考I卷考查了于坚

的《建水记》(之四),全国ni卷考查了蒋子龙的《记忆里的光》。这些作品贴近当下的现实生

活、风俗特色,注重场景描绘。近年来,高考命题呈现出适度关联教材内容的趋势,命题的

选材与设问从教材合理迁移,所以学生要立足教材,备战高考。加强教材相关文本的深度挖

掘,将有助于我们在散文阅读中冲击高分。

考情概览

年试题简析

卷别

份题材考点

新高考I

当代散文回忆性客观+艺术特征鉴赏+主观语句理解+鉴赏评论

2024

新鬲考11革命小说敌后工

客观+内容理解+主观内涵体会+分析鉴赏

卷作

新鬲考I散文化小说/乡土理解内容+分析鉴赏重要句子+概括人物形象(心理)+撰写文

卷小说学短评

2023

新高考11散文化小说/乡土

理解内容+分析鉴赏艺术特色+鉴赏艺术技巧+分析词语意蕴

卷小说

新高考I历史小说/散文化分析鉴赏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重点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理解

卷小说人物改写艺术

2022

新高考11

写人叙事散文理解内容+分析鉴赏艺术+标题作用+细节分析

新鬲考I红色小说/抗战小

理解内容+分析鉴赏艺术特色+赏析叙事手法+分析物象含义

卷说

2021

新高考II

叙事散文分析鉴赏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分析内容+语言赏析+内容概括

新高考I

文化游记理解内容+分析鉴赏艺术特色+语言赏析+内容概括

2020

新高考II

散文化小说理解内容+分析鉴赏艺术特色+分析细节含义+分析句子意蕴

命题趋势散文与小说并重,重点放在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层级上

命题

近几年新高考对散文阅读的考查情况来看,除具备小说的一些共性(如依据课程标准,强

调语文实践;重视传统文化,积极传承传统文化;衔接统编教材,推进课堂改革等)外,选文

以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状物类散文和议论哲理类散文为主。命题者更加关注对人生哲理、社

会热点的思考,侧重对考生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1.选择题多从理解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角度进行考查,这两个角度或综合考查或分别考

查,判断角度为“不正确”或“正确”。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与概括题的考查,具体涉及

到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的分析判断。文学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

鉴赏题的考查,具体涉及到词句内涵理解、行文思路把握、内容要点概括、表现手法分析、语

言艺术鉴赏等角度的赏析判断。

2.主观题通常主要考查以下5角度12方面:结构思路分析题(①行文思路分析题;②线

索作用分析题;③句段作用分析题);内容要点概括题(④层意概括题;⑤主旨概括题;⑥特定

信息概括题);语言分析题(⑦词语含义题;⑧句子含意题;⑨语言特色鉴赏题);技巧分析题(⑩

技巧鉴赏题);形象概括鉴赏题(⑪形象特点概括分析题;⑫物象作用分析题)。

教考衔接

“课标”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任

务群10“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n”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15“中国革

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和任务群16“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都不同程度地对散文在

题材、文体、风格、语言等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与以往高考散文阅读的要求相比,新高考尤其强调要具备阅读多种类型散文的能力,且从

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获得审美体验,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了

解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尊重文化的

多样性,提升文学鉴别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

」中国革命传口《为了忘却的记念》

统作品研习□《我歌唱延安》(选修)

整口《故都的秋》

中国现当《荷塘月色》

L代作家作《我与地坛》(节选)

品研习《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秦腔》

「了解散文的景、物、情、意之间的关系。

文体

「知识_—了解散文语言、谋篇、表达方面的独特性。

(储备)

了解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不同

感悟散文的语言、形象和情

感之美。核类型的表达特征。

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要领1:抓住“文眼”,掌握散文作品的情

不同风格的散文作品。感主题。

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一要领2:梳理“文脉”,抓住线索,整体感

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知散文的思路。

-要领3:分析情感,透过所见、所闻.领悟

感悟散文中的形象特征及表_阅读—作者所感。

达作用。要领一要领4: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等

关测评

品味散文的个性语言,理解重_键散文备考

-要求方面的语言风格。

要词语和句子的丰富含意。能阅读路径

力(目标)一要领5:领悟意境,赏析作者营造出的独

分析并感悟散文的景、物、特之美。

情、意的深层意蕴.体会散

文的独特之美。一要领6:还原本意,联系写作意图和背景,

探究作品的深刻意蕴。

结合散文的具体内容、阐释测评

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一层次「题型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

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

用系「客观题题(分析线索的作用,分析句

手法作出评价。

题型+■段的作用)。

L主观题-题型2:感受形象,体悟作品的情感。

-题型3:品味语言与技巧(理解重要词

语、句子的含意,赏析语言的

表现艺术)。

教材梳理

涉及篇目单元学习任务命题点提炼对应教材

《故都的秋》《荷塘月①赏析景物描写必修上册P123第一题1

色》《我与地坛》(节②分析文章的民族审美心理

必修上册P123第二题1

选)和审美特点

命题点一

赏析景物描写

教材任务……(必修上册P123第一题1)

平时你是否留意过身边的自然景物?哪些景物曾经激起你心灵的涟漪,引发你对生命的

感悟?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都表现了作者眼中的自然美,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与思

考。阅读这些文章,完成下列任务。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

样的美。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

考查目标

本任务主要是围绕着景物描写来设计的。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其中前三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都是现代散文,虽然写的都是同一

座城市,但风格各异,各有精彩。写景是抒情的基础,作者要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先要

写好景物。这三篇文章最塞出的特点是都抓住了景物的独特之处「荒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能

对其精心描绘,因此,景物特点突出,个性独特鲜明。重点分析文中的写作技巧,看看作家

们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之美的。

命题点提炼赏析景物描写

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作用很大,或交代故

事发生的地点背景;或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或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

格和品质。因此赏析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但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还

未出现直接的考查,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微自练❶(必修上册《故都的秋》)在文中,作者对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

而主要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原因是什么?

[答案]有三个原因:①这是由作者的思想决定的,他想追求“清”“静”的生活,内心又笼

罩着淡淡的“悲凉”,那些著名风景区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

达作者的这种思想;②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

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那些常见

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但是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者把它们挖掘出来,集中起

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微自练⑥(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画面?画面中有哪些意象?这些画面

有什么特点?

[答案]

画面画面意象画面特点

月下小径小煤屑路、许多树幽僻、寂静

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幽静、淡雅

荷塘月色月光、青雾、树影朦胧、缥缈

荷塘四面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阴沉、模糊

微自练❸[必修上册《我与地坛》(节选)]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衬托作者的心境,如开头写古园的破落荒芜,表现了作者身处苦难中的心境。②为

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荒芜的古园中,作者很容易

展开对生命的思考。③景物描写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生命”“世界”的解读。如文中写“蜂

儿”“蚂蚁”“瓢虫”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

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这些一方面是为了证明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另一方

面也是告诉作者:虽然身有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只想到死,而应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

作者在这里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勇气。④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如母亲虽已

去世,但作者依旧“在老柏树旁”“在草地上在颓墙边”思念母亲,他从“雾罩的清晨”,

呆呆地坐到“鸟儿归巢的傍晚”,直至“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幻想着

母亲还会像从前那样再来这园中找自己。此处景物描写成功地渲染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把

作者思念母亲的痛苦写得深沉而悲凉。

微空练❹[必修上册《我与地坛》(节选)]请赏析下面的景物描写。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

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

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

光。

[答案]这段景物描写,选取蜂儿、蚂蚁、瓢虫、树干、草叶等昆虫和植物,运用比喻、拟人

修辞,写出它们生长在这寂寞的园子里,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

并不衰败。”

命题点二

分析文章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教材任务……(必修上册P123第二题1)

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

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考查目标

本任务需要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审美趣味等,进一步挖掘文

中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文人向来有悲秋的传统,如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的《秋兴》“听猿实下三声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断肠人在天涯”,林黛玉的葬花词“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都是把秋当

作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的。而在郁达夫的眼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

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欣赏的正是这样一种萧

瑟、悲凉之美。因此文中所展示的,是冷色调的牵牛花、铺得满地的槐花的落蕊、疏疏落落

的秋草等带有衰败意味的景物。这些正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

命题点提炼分析文章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民族审美心理指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独特心理

结构。特定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及血统遗传等因素,使一个民族的各个阶级、

集团和个人具备了共同的、相对稳定的审美意识、民族性格,这种共同性常常以系统的整体

功能呈现于民族成员的审美实践活动中。2020年新高考I卷的《建水记》(之四)“本文记建水

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一题,就考查了这一命题点。

微自练•(必修上册《故都的秋》)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

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

和审美特点。

[答案]《故都的秋》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

可以说是景物的特点,而这悲凉则是人的感受,或者说,是郁达夫特别的感受。作者把秋的

悲凉作为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文章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作者的悲凉美,也体现了

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①自然之景——赏悲凉之景。故都的秋,是悲凉的,首先悲凉在

秋景。本文中描绘秋景主要在第3〜11段,描绘了五幅秋景图,秋园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

鸣、秋雨话凉、秋果喜人。秋园静观,既有视觉形象,也有听觉形象,景物描写十分细致,

并且写了观景时的心态、动作,“细数”“静对”,透露出一种惬意和悠闲。而他对景物的

形容,则反映出清、静、悲凉的特点。②景中之情一一品景中之情。对故都秋色的向往、眷

念和赞美之情;落寞、孤独、忧伤之情。郁达夫的“落寞、孤独、忧伤”之情由第12段可知,

是因为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不仅如此,这悲凉还源自作者的经历。作者感伤于国土沦丧,

热烈的爱国心和无力改变现状的矛盾心理交织成一曲爱国的秋的悲歌。③人文之景一一悟情

中之理。在郁达夫眼中,秋是一碗浓茶,清晨起来,尽可泡一碗浓茶静观秋景。郁达夫是一

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在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这个爱国赤子仍

能以品茶之心来观秋景,这悲凉之中,蕴藏着更高一层的情理境界。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十九岁的秋天

[日]永井荷风

近几年,读报时,我感到东亚风云变幻,文字同源的日中两国似乎并无交好之意。回想起

自己十九岁那年的秋天,随父母一起去上海游玩儿时的林林总总,已恍如隔世。

家父甚好唐诗宋词,因此很早便结识了一些清朝文人。在我儿时,父亲的书房和会客室的

壁龛里总挂着何如璋、叶松石、王漆园等清朝名士的书画。

何如璋作为清朝公使,大概从明治十年开始,便常驻于东京。

那时,每逢院中梅花凋零,家中的会客室里总会挂出何如璋挥毫所书的东坡绝句——《东

栏梨花》。我如今虽已耄耋之年,但仍能诵出这二十八个字: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何如璋在明治时期的儒生墨客中颇受尊重。几乎所有的诗文作品集里都有他的题字和书评。

我于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九月离开东京。轮船因要装货,故在码头停留了两天两夜。我

借此游览了京都大阪的名胜古迹,尽情地享受着人生的首次旅行。①那时的情景早已淡漠在风

尘中。

轮船刚抵达长崎时,一个中国人登船拜访了父亲。他身穿淡紫色长衫,嘴里叼着烟卷,看

样子像个商人。那时,长崎还没有供轮船停靠的码头,所以他乘小船而来。在离开时,②他一

边下舷梯,一边“射板!射板!”地呼唤着小船。这声音让我激动不已,仿佛自己已处在那遥

远的异国他乡。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无法忘怀那种难以言表的感觉。

轮船在清晨到达长崎,又迎着夕阳重新出航。翌日午后,我们进入吴淞江的入河口,在芦

荻之间略作等待,趁着涨潮,抵达上海码头。那年春天,父亲辞官从商,开始接手上海某公司

的业务,所以前来迎接我们的人很多。③码头上停着威风凛凛的双头马车。在东京,拉铁道马

车的马匹个个都骨瘦如柴,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与之相比,这两匹马健硕有力,甚是讨人喜

爱。随车还配着车夫和随从各两名。他们戴着坠有红穗的帽子,身穿白色制服,红色的袖口和

领口鲜艳夺目。那时候驻东京的欧美公使所乘坐的马车也不过如此。所以车中的我们有一种自

己是贵族的错觉。

父亲的住处就安排在公司里,离码头只有两三条街的距离。马鞭声音乍响未落,我们就沿

着石墙进入一道铁门,在一座法式的灰色石建筑前停了下来。

吃过晚饭,父亲公司的人带我转了转。走了一个来小时,估计来回路程得超过一日里。

我回到房间,躺在床上,虽然疲惫不堪,但却根转难眠。心底激荡的波澜有了深刻的质变,

已不再单单是刚踏上这片土地时的兴奋与好奇。那时,年幼无知的我,尚不知“异国情调”这

个词,更别说认知和剖析这样的心境,能做的仅是从感官上肤浅地体会这一切。

但每日沉浸其中,我也终于模模糊糊地开始感受到由外国文化所唤起的别样情怀。我曾遇

见锣鼓喧天、浩浩荡荡的道台队伍;也曾目睹暮色时分,哭声震天的奔丧女眷。这些奇异的风

俗令我惊奇不已。此外,田园林间,美丽妇人头戴桂花、乘坐马车的情景;萧条徐园,回廊上

所挂的对联,以及昏暗中庭里,默默盛开在秋日的寂寞野花,还有连接剧院和茶馆的繁华街道。

这一切都让我愈发感到异国色彩的夺目绚烂。

大正二年(一九一三),二次革命之后,中国人改掉了清朝二百余年的旧风俗,开始和我们

一样接纳欧美文明。因此,三十年前我所目睹的缤纷色彩想必现已在新上海的街头销声匿迹了。

和江户时代一样,清朝的历法也是阴历。某日,我和父母乘马车到郊外一座名为龙华寺的

古刹游玩。坐在马车上,父亲说到上海市中心既无可登高之处,又无能望远之景,唯有站在郊

外龙华寺的塔顶上,才可眺望到云雾渺渺间,低伏于远处的群山。上海远郊的平原上,杨柳影

疏,兼葭萋萋,桑枝低垂,放眼望去无边无际。而龙华寺便隐没其中。现在回想起来,那天好

像是九月初九重阳节。喜好汉诗的日本文人自江户时代便热衷于这个节日。重阳佳节,登高望

远,赏秋菊、摘茱萸,赋诗言情。

到了昭和时代,日本人都将秋高气爽游山一事称为远足。这是从美国传来的新词。但在我

这样顽固不化的人看来,仅自古以来所用的“登高”一词便足够了。

我不记得那年的阴历九月十三是阳历的哪一天,只记得那天吃过晚饭,父亲与我在书房闲

聊时,说到今天是九月十三,便即兴作诗一首。

芦花如雪雁声寒,

把酒南楼夜欲残。

四口一家固是客,

天涯俱见月团乐。

我本想在上海找个合适的大学,这样便可长居于此。因为若是回到东京,便得接受征兵体

检。不过让我最不可忍受的是即便上了大学,也得学习柔道等无聊的东西。然而,事不遂我愿,

那年冬天,我便和母亲乘船回到东京。我离开上海时,已是初冬时节。

如今回首,这一切仿佛是自己三十六七年前做的一场黄粱美梦。如潺潺流水般,匆匆逝去

的岁月不曾为何人停下脚步,正如东坡居士诗中所言:④“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

里。”

写于甲戌年(一九三四)十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由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引出对十九岁那年秋天到达上海的回忆,继而感

慨良多。

B.父亲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及自己年岁虽高却能脱口说出诗句,足见作者一家深受中国文

化影响。

C.中国原有让年轻的作者好奇的绚烂夺目的“异国情调”,但在欧美文明的冲击下早就

销声匿迹。

D.作者对于把中日有登高望远,赏秋菊、摘茱萸,赋诗言情习俗的重阳节改为“远足”

颇有微词。

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早就销声匿迹”错误。由原文“大正二年(一九一三),二次革命之后,中国人改掉

了清朝二百余年的旧风俗,开始和我们一样接纳欧美文明。因此,三十年前我所目睹的缤纷色

彩想必现已在新上海的街头销声匿迹了”可知,“在欧美文明的冲击下早就销声匿迹”是作者

的一种主观想法,而不一定是客观现实。故选C。]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淡漠”一词,准确写出对第一次在京都大阪旅行未能留下印象,与后文形

成对比。

B.句子②中两个“触板”连用,生动再现了来登船拜访父亲的中国友人内心的无比急切

和激动。

C.句子③将上海的马与日本的马对照着写,突出了两者的不同,体现了作者当时真实的

感受。

D.句子④的诗句引用,与前文相照应,更增强了中国文化韵味,体现了作者的中国文化

情结。

B[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来登船拜访父亲的中国友人内心的无比急切和激动”错误。本处表现的是作者看到

来登船拜访父亲的中国友人时内心的激动之情。故选B。]

3.中日两国都有重阳节“赋诗言情”的习俗,请你为文中作者默写出一句相关诗句并揣

摩作者此时的心理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能力。

本处是写九月九日重阳佳节那天,“我”和父母乘马车去龙华寺的古刹游玩时登高远眺时

的景象,因为作者对中国的喜爱,所以作者看到上海郊外的景色时,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

情。

当时喜好汉诗的日本文人自江户时代便热衷于重阳节,并且都有重阳佳节登高望远,赏秋

菊、摘茱萸,赋诗言情的传统习俗,所以“我”在这一天登高望远,体现出“我”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喜爱之情。

重阳佳节登高望远本身就有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而当时喜好汉诗的日本文人自江户时

代便热衷于重阳节,所以作者身在异地,自然而然会想到自己的国家,想到自己的故乡,所以

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能体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情感:①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对所看到的上海景色的喜爱之情;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

爱之情。

★4.这篇散文流露出伤感的感情基调,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件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请简

要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本文回忆的是自己十九岁那年的秋天,随父母一起去上海游玩儿时的林林总总,写到“我”

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而文章的开篇却写到“近几年,读报时,我感到东亚风云变

幻,文字同源的日中两国似乎并无交好之意”,所以表达了“我”对中日两国无交好之意的遗

憾之情。

文章写到“我”在上海时看到的绚烂夺目的异国色彩,但是二次革命后,中国人改掉了清

朝二百余年的旧风俗,开始接纳欧美文明,所以''我"三十年前所目睹的缤纷色彩想必现已在

新上海的街头销声匿迹了,所以表达了“我”对上海的缤纷色彩被欧美文化影响的无奈之情。

文章写到九月九日重阳佳节的时候,“我”和父母乘马车到郊外一座名为龙华寺的古刹游

玩,登上龙华寺的塔顶向远处眺望,看到上海的景色而感到喜悦,而喜好汉诗的日本文人自江

户时代也热衷于这个节日,所以表达了“我”在异国他乡登高远眺既兴奋又惆怅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写到“我”本想在上海找个合适的大学,这样便可长居于此。因为若是回到东

京,便得接受征兵体检。不过让“我”最不可忍受的是即便上了大学,也得学习柔道等无聊的

东西。然而,事不遂我愿,那年冬天,“我”便和母亲乘船回到东京,所以表达了“我”对不

能留在中国而被迫回国的无奈之情。

【答案】①对中日两国无交好之意的遗憾之情;②对上海的缤纷色彩被欧美文化影响的

无奈之情;③在异国他乡登高远眺既兴奋又惆怅的情感;④对不能留在中国而被迫回国的无奈

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雕塑上的烟云

肖复兴

一个艺术家和他所创作的作品之间,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就像一朵蒲公英,不知会飘落何

处,然后撒下种子,在某一时刻突然绽放,有的随风凋谢,有的却在岁月里沉淀下来,如同经

久不化的琥珀。如果不是历史的风云际会,让刘开渠和成都有了彼此终生难忘的邂逅,在成都

的历史,乃至在中国的雕塑史上,会出现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雕塑吗?

1939年,刘开渠为王铭章塑像。他知道,台儿庄决战前,在残酷却关键的滕县战斗中,

就是王铭章带领官兵和日军血战几个昼夜,最后高呼“中华民族万岁”,和几千名川军一起全

部阵亡。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在他刚从法国归国不久,他已经为八十八师阵亡将士塑造过铜

像。

抗战期间的雕塑,与和平年代的截然不同,与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时的更不一样。不

仅材料匮乏,而且还要面临日军飞机的轰炸。那时,刘开渠点起炉火,亲自翻砂铸铜,开始他

每一天的工作。他为王铭章将军塑造的是一个军人骑着战马的形象,战马嘶鸣,前蹄高高扬起,

将军紧握缰绳,威风凛凛,怒发冲冠。他能够听得到那战马随将军一起发出的震天的吼叫,能

够看得到将军和战马身旁的战火纷飞,还有的,便是炉火带风燃烧的呼呼响声,头顶飞机的轰

鸣声,炸弹凭空而降的呼啸声。为他做模特的一位川军年轻士兵和为他做饭的女厨娘,先后被

炸死。这让他愈发激愤在胸,欲罢不能。他想起,刚刚从法国归来时,鲁迅对他说:“过去只

做菩萨,现在该是轮到做人像了。”他现在做的就是人,是一个代表着他自己,也代表着全中

国不屈服的同胞的顶天立地的人。

如今,站在新都桂湖公园里的王铭章将军的塑像前,不禁让我想起另一位文人郁达夫,当

看到刘开渠为八十八师阵亡将士所塑的雕像后,他激动地说:“比起那些卖野人头的雕塑师的

滑稽来,相差得实在太远,远得几乎不能以言语来形容。一个是有良心的艺术品,一个是骗小

孩子们的糖菩萨。”他高度评价刘开渠:“他的雕刻,完全是他的整个人格的再现;力量是充

足的,线条是遒劲的,表情是苦闷的……疏疏落落的几笔之中,真孕育着多少的力量,多少的

生意!"我不知道写于1935年初的这篇文章,是不是中国美术史上关于刘开渠雕塑的第一篇

评论,只是心想,如果郁达夫看到了眼前的这尊王铭章将军的塑像,不知又该怎样的激动呢。

王铭章将军的巍峨塑像,一下子让成都雾霾沉沉的天空明亮了许多。和西方拥有城市雕塑

的传统完全不同,我国没有这样的传统,我们的雕塑,一般只在皇家的墓地和花园里或庙宇里,

马踏飞燕、昭陵六骏、菩萨观音、弥勒罗汉,曾经是我们的骄傲。刘开渠的这一尊塑像,是撒

下的第一粒种子,不仅成为成都而且成为全国城市雕塑的发源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刘开渠

并非只为成都立了这样一尊塑像。据我不完全的统计,刘开渠一生为成都做的城市塑像共有

H尊,在这些雕像中,《无名英雄纪念碑》塑像最为有名。像高2米,底座3米,无名英雄

为川军士兵的形象,雕像以川军幸存者-----个叫张朗轩的士兵为原型塑造,身穿短裤,脚踩

草鞋,背挎大刀和斗笠,手持钢枪,俯身做冲锋状……

那天,我去瞻仰这尊无名英雄塑像,看见它身后的公园繁花似锦,身前的大街车水马龙,

一览都市今日的喧嚣与繁华。塑像前挤满了停放的自行车,挤过去到那碑座前,看见上面刻有

几行文字,大意为当年四川十五六人中就有一人上抗日前线,参军者共有三百多万,川军伤亡

的将士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伤亡64万余人。看到这样的数字,再来看眼前的这尊塑像,

似乎能够听到塑像的怦怦心跳,也能听见刘开渠的澎湃心音。

作为我国现代雕塑特别是城市雕塑的奠基人,刘开渠对成都的感情,让人感动。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作家李勘人故居开幕之前,成都派人进京找刘开渠,希望他能为李吉力人塑像。看刘

开渠垂垂老矣,再掂掂袋中不算丰厚的钱,生怕刘开渠婉辞。谁想刘开渠开口说道,没有问题,

但我不能收一分钱。然后,他说起年轻时在法国留学期间的一件往事。当时,他和李劫人,还

有成都籍的数学家魏时珍一起在那里求学。有一天,魏时珍病了,李勘人对魏时珍开玩笑说,

你看你身体不好,到时候你病逝我为你写墓志铭。魏时珍不服气,与李劫人争辩起来,最后,

刘开渠对他们两人说:我比你们两人年龄都小,还是最后由我来为你们塑像吧。如今,一语成

谶,为李吉力人塑像,便成了刘开渠义不容辞之事。

李吉力人汉白玉的半身塑像,成为刘开渠对成都一生挥之不去的感情的最后见证。他在为成

都雕塑,也在为自己雕塑。如今,他不在了,有一天,我们都不在了,他的雕塑还在。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借用鲁迅的言论以及郁达夫的感叹,说明刘开渠能为“人”进行雕塑创作是得

到了众多文人的指点。

B.文章写无名英雄塑像周围的场景,用都市的喧嚣与繁华衬托雕塑的无人问津,表达出

对人们淡忘英雄的无奈。

C.文章中提及《无名英雄纪念碑》碑座上的数据,颂扬了川军不怕牺牲的精神,重在强

调当时日本侵华之凶残。

D.文末“他的雕塑还在"意蕴丰富,既表现了塑像的永恒,也表现了雕塑所代表的精神

将会永远激励后人。

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说明刘开渠能为'人'进行雕塑创作是得到了众多文人的指点”错误,文中郁达夫

的感叹是他在看了刘开渠的雕塑后发出的,并不能“说明刘开渠能为'人'进行雕塑创作是得

到了众多文人的指点”。B.“表达出对人们淡忘英雄的无奈”过分解读,根据文章第6段无法

分析得出这一结论。C.“重在强调当时日本侵华之凶残”错误,这里写《无名英雄纪念碑》碑

座上的数据,重在告诫后人不栗忘记历史,要铭记这些无名英雄对抗战的贡献,是他们的浴血

抗战换来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故选D。]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