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教案_第1页
滁州西涧教案_第2页
滁州西涧教案_第3页
滁州西涧教案_第4页
滁州西涧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意境之美

2、诗意的多解性

3、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

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诗作不仅描绘

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二、文学常识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

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

哲理。

三、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他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

每以“王孟韦柳”(盛唐王维、孟浩然、中唐韦应物、柳宗元的合

称)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

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其作

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

《韦苏州集》。

四、读:

语速,语调,节奏

五、赏析

1、独:独自。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

明确: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徘徊在西涧边上,表现了作者

孤独彷徨的心绪。

2、怜:怜爱,爱惜。幽草:幽深的草丛。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景物?明确:视觉角度。草丛幽深,色彩清丽。静景。

3、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景物?

明确: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景物,是动景。黄鹏隐藏于茂密的

树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4、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

怀?

明确:这两句诗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

丽的色彩,一个从听觉角度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相

映成趣,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5、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产生的江河水位上涨的现象。

按道理,应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应该是“雨带春潮”,可诗人

却说“春潮带雨”,这是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

是由它裹挟而来。这样写就形象地表现了春潮的速度与力量。

6、最后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图?

明确:最后这一句诗,用“野”“无人”,写出了一片荒凉之

意。系在岸边的渡船上也没有人影,一个“自”字描绘出渡船在春

潮春雨中自在横斜的情景,有一种自然的美感。诗中最重要的一个

字就“自”字,舟“自”横,幽草又何尝不是“自”生,黄祜鸟又

何尝不是“自”鸣,春水又何尝不是“自”来?诗歌尤其诗的最后

两句,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幽静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恬淡自适

(如那叶任意横斜的小船)的意趣。

7、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明确:他在幽闲地漫步在西涧边上,虽然春雨袭来,他仍然不

慌不忙。草自生,鸟自鸣,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横,人一一诗人,

自在。但是,在这自由在外表下,我们看到了一颗为国事而忧伤的

心。

六、写作特色

1、写景如画,闲远疏淡,清丽幽美,意境深远。

2、构思精巧,用词传神。滁州西涧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诗歌并能读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

3、能赏析诗歌语句,分析诗歌遣词造句的特点和作用,并能理

解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时间:

教学0.5课时,学生自读、理解、质疑0.5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滁.州西涧.

二、划分朗读节奏并反复诵读

(“/”为必断,,”为可断可不断)独怜/幽草/涧边I生,上有

I黄嵇/深树I鸣。春潮I带雨/晚I来急,野渡I无人/舟I自横。

三、理解下列词语含义,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全诗大意。

独怜.幽草涧边生

四、诗句赏析背景介绍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

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

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

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鹉深

树鸣。(从写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写出了滁州西涧清幽疏旷的环

境,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氛围。(从寄寓的角度来说)同时,这两

句也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深”字既写出了树木的枝繁叶茂,

又突出了树林的幽静,与“幽”字相照应,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恬淡

幽静的意境,也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独怜幽草涧边生“写静

景,体现的是诗人甘于寂寞,安贫守节、不趋炎附势的高尚节操和

恬淡胸襟;而“上有黄鹉深树鸣”以声衬静,是对趋炎附势,居高媚

上的仕宦世态的否定,也是对诗人恬淡胸襟的衬托。这两句既是写

景,又是言志,同时也为后两句诗写诗人在急剧变化潮流中寻求自

由和宁静的理想作铺垫。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从写

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诗写春潮带雨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情景。前一

句静中有声,后一句动中有静,“急”与“横”,动与静映照,清

丽如画。(从寄寓的角度来说)作者在这动与静之中,不动声色地表

述了在急剧变化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心迹。同时也蕴含了一种

不在其位,不得其用,无所作为的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

五、小结

内容:这首诗描写了滁州本涧晚潮时的雨中之景,营造了一个

恬淡幽静的意境,抒写了诗人恬淡闲适的情怀。

写法:以情写景,句句景语皆情语。

六、反复诵读、质疑

七、达标反馈

1、《滁州西涧》中最能体现诗人恬淡情怀的是体现了诗人想在

急剧变化的时代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心思的是

2、赏析:诗中的“独”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滁州西

涧教案3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意境之美

2、诗意的多解性

3、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

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诗作不仅

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一、文学常识;

1、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

兴盛于唐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

阐发人生哲理。

2、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诗人时任滁州刺史。诗人眼见唐朝政治日渐腐败,想要改革又

无力回天。因此,常有归隐之心。

四、赏析

1、独:独自。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一一无人相伴,

只能独自一人徘徊在西涧边上,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2、怜:怜爱,爱惜。幽草:幽深的草丛。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景物?一一视觉角度。草丛幽深,色彩清丽。静景。

3、深树:树阴深处。这句诗告诉们,除了幽草之外,西涧边还

有哪些事物?一一这句诗告诉我们,西涧边上不仅有幽深的草丛,

更有高大茂密的树木。

4、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景物?一一是从听觉的角度写

的景物,是动景。黄鹏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两句诗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

彩,一个从听觉角度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6、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产生的江河水位上涨的现象。

按道理,应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应该是“雨带春潮”,可诗人

却说“春潮带雨”,这是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一这是诗

人的主观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是由它裹挟而来。

这样写就形象地表现了春潮的速度与力量。

7、这句诗中的‘"晚”字点出了作者独游西涧的时间,另一方

面也增强了西涧环境的幽静感。

8、野:野外,郊外。渡:渡口。自:自在,随意。横:成横状,

横着。最后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图?一一最后这一句诗,用

“野”“无人”,写出了一片荒凉之意。系在岸边的渡船上也没有

人影,一个“自”字描绘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横斜的情景,有

一种自然的美感。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自”字,舟“自”横,

幽草又何尝不是“自”生,黄鹉鸟又何尝不是“自”鸣,春水又何

尝不是“自”来?诗歌尤其诗的最后两句,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幽

静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恬淡自适(如那叶任意横斜的小船)的意

趣。

9、意境:境,就是环境,意,就是情感。诗人通过描写环境

(景物),来表达一种思想情感,这种带有浓郁的诗人主观思想情

感的“境”,就叫"意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读了

这首诗,我们的心头是不是涌起了阵阵凉意?国为它为我们营造了

一种苍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凄凉、孤独、寂寞之感;“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

滔。”读了这句诗,你是不是感觉胸怀无限开阔?因为它为我们营

造了壮阔豪迈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席卷宇宙的雄心壮志。

10、诗意:有争议。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诗人对唐朝中期的政

治腐败非常不满,但又无力改革,因为官职太小。他觉得自己不在

其位,不得其用。这正像那只在春潮中横斜的小船:按说春潮来临,

渡口的船只应忙碌起来,但因这只船在郊外,无人摆渡,闲置起来。

诗人自己虽任刺史,但也因官职小,无所作为,因此,诗中蕴含着

诗人不在其们不得其用的忧伤。

1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一一他在幽闲地

漫步在西涧边上,虽然春雨袭来,他仍然不慌不忙。草自生,鸟自

鸣,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横,人一一诗人,自在。但是,在这自

由在外表下,我们看到了一颗为国事而忧伤的心。

小结:

写作特色

1、写景如画,闲远疏淡,清丽幽美,意境深远;

2、构思精巧,用词传神滁州西涧教案4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

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一一豪放飘逸,杜甫的诗一一沉郁顿挫。今天

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

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

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

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话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

(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

“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

“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

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

舟横)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祜的?(两个黄祜鸣

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鹉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

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鹉吗叫也是这样的

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鹏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

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

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一一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

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

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

“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

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

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

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

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

----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

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一一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鹏并提,用“独怜”的

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一一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

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

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

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

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

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拓展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

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

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

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文学成就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

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

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

“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

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秋丽秀逸

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

谢跳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

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

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

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

求。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

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

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

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

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

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

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

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

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

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

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

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

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

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秣

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

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

和艺术风格的。滁州西涧教案5

讲课人:.

单位:—中学

[教学目标]

一、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1、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

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一一豪放飘逸,杜甫的诗一一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

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FLASH《滁州西涧》

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欣赏

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

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

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

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

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

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

急、舟横)急)

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鸟鸣一一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

出现了黄嵇的?(两个黄鹉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笔下的黄鹏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

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丽鸟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

深树林中的黄鹏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

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

幽草)

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接着来看第三

句的文眼一一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

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

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

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

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急于归航)

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一一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

自横)

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

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总结内容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一一

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

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一一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鹉并提,用“独怜”的

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一一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

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

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

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

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

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滁州西涧教案6

一、教学内容概述

《滁州西涧》是长春版教材第十册第二板块古诗四首中的第二

首,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

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

有韵之画。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

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首诗也是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

象写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认识1个字,会写2个字。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诗有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

诗意思的方法,所以说,对他们而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不难,

但是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会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布

置学生收集有关作者韦应物的资料,这样很利于学生感悟到作者要

表达的情感。教学中,要出示一些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

情境,从而激活学生想象力,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送别诗,谁能有感情

地背一背这首诗?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名句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诗中的名句千古传颂,经常被引用,唐代还有很多被后人传

颂的古诗,今天我们学习本版块的第二首诗:《滁州西涧》,这首诗

中也同样有被人传颂的佳句,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要求会

认的字“滁”,通过课前的预习,能解释一下诗题的意思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自学要求会写的字

“涧”“郦”,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3、学习前两行诗,读一读这两行诗,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用

横线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勾画出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给人一种什

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

“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黄穗一一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鹏呢?(两个黄鹏鸣

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鹏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

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鹏鸣叫也是这样的含

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鹏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

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

为他“独怜”幽草)

(3)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4)再读这两行诗,想象是描写的画面。

前两行诗写了作者在涧边所见的景物,后两行诗又写了作者在

哪所见的景物呢?

4、学习后两行诗。指生读后两行诗,教师出示课件

百度收索:

看后,现在你能说说后两句诗描写的是哪的景物了吗?(涧中)能

结合画面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同桌间交流后汇报)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

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

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

——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

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2)再读这两行诗,体会是所描写的画面。

(三)把握整首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一一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鹉并提,用“独怜”的

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一一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课件出示作者画像,介绍作者韦应物。

(四)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作业:背诵课后积累中的古诗《惠崇春江晓景》滁州西涧

教案7

设计理念:

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

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带领

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一一想出诗中

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

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

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3、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

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他“身为里中横,家藏

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

起。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

骨。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

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

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世以“王(维)孟(浩

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

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

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这《滁州西涧》

究竟景色如何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三、自读自学,交流修正,理解内容: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2、这首诗写了什么?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

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3、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参见《教师用书》)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四、品读诗文:

1、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又

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预设学生回答:

A、感受到“美”。

(1)从“幽草”感受到美。

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低声吟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

怎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嗅到什么气味吗?(想象草的茵绿、繁茂、

厚密、芳香,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

读出这“幽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此句写的就是“怜涧边幽草“,可不可以不要句中的“独”与

“生”二字呢?反复读读,玩味玩味。

(“独怜”表现“特别喜欢”“唯独怜爱”,更表达出对幽草

的爱怜。"生'’写出了草的动态,这静静的草茂盛的样子,生命力

展现了出来。)

凝练的古诗啊,每一字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与特别的感受。

我们真该静下心来,细细的揣摩,领悟。还从哪里感受到西涧的美?

(2)“黄鹏鸣叫”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

细细读读,想象出画面来。

(指名读)用你的朗读,将大家带到你想象的环境中去??

B、感觉到“荒凉”或“自在”。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感受到

的。

从哪个词,想到什么让你感觉到“荒凉”(或“自在”)呢?

交流理解“野渡”“舟自横”。

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来。

C、感受到“动态的美”。从“春潮带雨晚来急”感受到的。

比较:换一个字“春潮伴雨晚来急”行不行?你的感觉有什么

不同?

(“带”:表现了春潮夹带着雨势,滚滚而来,一泻千里。

“伴”则显得缓、闲适得多。不适合后面的“急”。)

把句子换成“春潮伴雨晚来涌”,行不行呢?是不是更符合前

面闲适的情境呢?

(春潮的“急”才冲击着“舟自横”,如果“涌”,则感觉的

多是不安,诗词的意境大不相同。)

过渡:其实,了解了作者的心境,才能更明白他为什么这样遣

字用词。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再读读这首短小的七言绝

句,看看能否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来。生可能找到

“独怜”“自”,各谈理由。

3、了解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有一直有着怎样

的想法,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他此时的心境。

(补充资料: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

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中唐时期政

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

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他这样的情感?

(“无人”“舟自横”“幽草”)

总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这

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

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让我们再好好的诵读一番,做做诗人远

隔时空的知音吧!(感情诵读)

五、回到整体,感受语言美。

再读这首诗,能不能感悟到诗人语言的妙处?

(生自由发言。如: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用字精炼,字字关

情等等)

总结:这一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祜鸣、还是

春潮晚雨、荒郊野渡,虽字字作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

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

玩味。请大家起立,我们一起诵读此诗。(师生同背诵)

六、当堂作业:默写此诗。

教学反思:

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长。培根

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教学要积极调动学生充分了解诗的意

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在学

习古诗过程中进一步领略我国灿烂辉煌的悠久文化的神韵

诵诗中句读古诗分初读古诗、精读古诗和研读古诗三种情形。

通过诵读把自己能体会的情感、认识都流露出来。两位老师都注重

了在课堂上创造学生、作者和教者之间情感相同、心灵相融、协调

互补的.积极氛围。学生初读,能初步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作者情

感,但当深沉的含义却无法领略得到时,就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

上通过精读古诗,进一步研读、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作者情

感变化。

赏诗中景夏老师以初读后问:诗中哪些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引导学生抓“幽草、鸟鸣、潮急、舟横”四个景深入研讨。周老师

以初读后问:诗中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

再到部分。抓关键词“幽”,把“幽草”与“青草”对比,把“深

树”与“绿树”对比,抓“鸣”学以声衬静,然后抓“独”,一步

步体会诗人独特的景,比注意了赏诗的学法指导。总之,赏景是为

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心境。

悟诗中情本诗的“情”学生很难把握,这就需要巧妙地引导。

古诗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揣摩、品味关键词,

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怀0夏老师的课上抓“舟自横”渗入。学生赏景

中认为“舟自横是无人摆渡,诗人无法回家而心急。教师点出要理

解诗人此刻的心情,必须了解诗人当时的写诗背景,于是出示了资

料,学生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与诗景对应,从而帮助学生很好的体

会了是人的感情。

写诗中意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

维,进行艺术再创造。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深刻,也充分发挥主导

作用,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两位老师都注意了”写“的训练,

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

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滁州

西涧教案8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

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

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

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流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滁州()西涧()黄祜()

2、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宝末

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曾任洛阳

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

元初任苏州刺史。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

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

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

之体”。

3、朗读指导。

a、出声朗读,读准字音。

b、细读,校准节奏。

c、精读,悟出重音。

d、品读,读出声调。

e、诵读,定准基调。

二、课堂学习研讨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本诗描写的画面?

3、仔细揣摩作者对“鹉”的态度?

4、“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

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

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

外,还有别的含义吗?

5、“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操守品行?

三、当堂检测、评估

1、“舟自横”三字有怎样的深意呢?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

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

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

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

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

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2、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

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

“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

现,开篇幽草、黄鹉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

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

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

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

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

钱”(《寄李信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他为中唐政

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

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

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

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

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

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

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

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滁州西涧》诗歌鉴赏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祜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

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

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

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

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

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

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

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鹉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

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

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

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

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

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

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

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

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

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

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

钱”(《寄李僧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

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

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

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

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

“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

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

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

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

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

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滁州西涧》课后反思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长。培

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教学要积极调动学生充分了解诗的

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在

学习古诗过程中进一步领略我国灿烂辉煌的悠久文化的神韵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

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滁州西涧》

是山水诗的名篇,诗人应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因此教学设计围绕

着“诵诗中句、赏诗中景、悟诗中情、用诗中语、写诗中意”五个

环节展开。

品诗句,悟诗情。

在这首诗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咱们来找我看,看能读出

什么?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

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形容

“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草的茵绿、繁茂、厚密等形态,

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等意态一一传达出环境的幽静),那么,

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诗人站在涧边,

脚下的幽草给他以静的感受。作者就一一独怜(爱)这幽草。(指名读)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黄鹉鸣、潮

急、舟横)

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黄祜鸣——想到哪句写黄醇的诗句,黄祜的啼叫多么富有生机!

这声音从哪里传来?“树林深处”“上一一头顶上“这婉转动听、清

脆悦耳的鸣声传到诗人的耳朵里,诗人会觉得这声音破坏西涧清幽

宁静的环境吗?为什么?(生机、板书:以动衬静)

上下两句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倍显其静。让咱们再次感受西

涧清幽。请男女生配合读(男生读1句,女生读2句)

上下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视觉冲击,又有听觉享受,

就画中景物而言,既有上下之分,又有远近之别。让咱们一起来读

这两句。

处于这样的充满生机的清幽境地,诗人会是怎样的心境呢?(悠

然自得、闲适)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一一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

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

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

里享受清幽的环境,暮色降临时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

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来到渡口一

一看到了什么?

读第4句。谁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作者看到的情景:

文眼:(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

当时这春潮的急!

分组读3、4句。

你还能感受到诗人悠闲的心境吗?

尽管春雨突来,春潮汹涌,打破了山涧的宁静。但是,试想,

郊野渡口,寥寥无人,空空的渡船在风雨中,自在浮沉,悠然空泊,

这种水急舟横的悠闲,又何尝不是诗人心境的体现?

齐读3、4句,

我们说诗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在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诗人

韦应物他深为当时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

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

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一一正是因为其中蕴涵的深远意境,千百

年来,这两句,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以上片段是高年段教学常见的教法,学生的理解也仅限于浅显

层面,听了两位老师的教学,对古诗的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诵诗中句读古诗分初读古诗、精读古诗和研读古诗三种情形。

通过诵读把自己能体会的情感、认识都流露出来。两位老师都注重

了在课堂上创造学生、作者和教者之间情感相同、心灵相融、协调

互补的积极氛围。学生初读,能初步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作者情

感,但当深沉的含义却无法领略得到时,就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

上通过精读古诗,进一步研读、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作者情

感变化。

赏诗中景夏老师以初读后问:诗中哪些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引导学生抓“幽草、鸟鸣、潮急、舟横”四个景深入研讨。周老师

以初读后问:诗中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

到部分。抓关键词“幽”,把“幽草”与“青草”对比,把“深树”

与“绿树”对比,抓“鸣”学以声衬静,然后抓“独”,一步步体

会诗人独特的景,比注意了赏诗的学法指导。总之,赏景是为了更

好地体会诗人的心境。

悟诗中情本诗的“情”学生很难把握,这就需要巧妙地引导。

古诗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揣摩、品味关键词,

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怀。夏老师的课上抓“舟自横”渗入。学生赏景

中认为“舟自横是无人摆渡,诗人无法回家而心急。教师点出要理

解诗人此刻的心情,必须了解诗人当时的写诗背景,于是出示了资

料,学生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与诗景对应,从而帮助学生很好的体

会了是人的感情。

写诗中意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

维,进行艺术再创造。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深刻,也充分发挥主导

作用,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两位老师都注意了”写”的训练,

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

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滁州

西涧教案9

教学目标

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

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一一豪放飘逸,杜甫的诗一一沉郁顿挫。今天

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

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

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

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

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

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

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

横)

鸟鸣一一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鹉的?(两个黄祜鸣翠

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鹏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

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鹉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

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鹏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

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

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一一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

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

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

“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

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

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一一舟在河

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

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

----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

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一一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鹏并提,用“独怜”的

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一一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

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

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

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

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

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江雪

柳宗元

教学目标:

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

二、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周围的群山。绝:断绝

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踪:脚印。灭:消灭,消失(没有

了)

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

老翁。

诗意: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五、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六、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八、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九、作业

一、环境一一寒冷凄凉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题目是“江雪”一一

顾名思义,也就是江上雪景。(出示古诗)这一首诗,是古诗中的精

写字有哪些要求呢?十个字:美观,大方,有一定的速度(两分

钟之内写好)。

写好之后请你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试读,纠正字音。

同学们,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咱们

还要通过三次不同的读,来理解这一首诗。

刚才大家读了这一首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江上雪

景吗?(出示:寒江钓雪图1)

如果用一个词来感受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

词?(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学生可以有“雄伟壮观”的

理解,教师再引导过来)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绝”和“灭”,凄凉的程度一一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

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

别的生命!

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一一

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

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

“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一一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

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

呆在家中取暖。

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凄凉读出来。(朗读指导)

二、心情一一孤独寂寞

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在这样空

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出

示:寒江钓雪图2)

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

的?

“孤”、“独”一一孤独

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

现?一一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啊!

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朗读指导)

三、精神一一顽强不屈

同学们,学到这,大家对渔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要提

吗?(鼓励学生提问,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

大进)

由学生提问引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

里,没有飞鸟,不见行人,渔翁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偏要出来

钓鱼呢?(学生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有

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位渔翁生活贫困,为了生存,不得不出来钓

鱼)

同学们,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

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坚强、顽强

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

难而上)

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朗读指导)

同学们,古诗往往都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借景抒情”,

借景物来抒发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首诗中,渔翁与大自然抗争

的形象正是诗人柳宗元自己的精神写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一

(出示)

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

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

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

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

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

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是

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

全体起立,咱们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

而顽强不屈的精神。

同学们,《江雪》这一首诗,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绝妙!是

古诗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交口称赞。(出示)

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几对近义词?几个“数字”?几幅“对联”?

同学们,这首诗中还包含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出示

江雪-()-()二()

每一个括号里填四个字,每一个字都来自这首诗中。最后一个

括号中的四个字可作为图中奇石的名称。

答案:

江雪-(千山鸟飞)-(万径人踪)二(孤舟独钓)

江雪-(千山万径)-(飞鸟人踪)二(孤舟独钓)

题李凝幽居

贾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

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

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

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

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

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

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

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

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

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

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

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

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

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

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

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