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高考语文最后一卷_第1页
2023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高考语文最后一卷_第2页
2023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高考语文最后一卷_第3页
2023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高考语文最后一卷_第4页
2023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高考语文最后一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高考语文最后一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表达效果却异曲同工,起作用的是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它们的当下流行与曾经流行,其背后也是中国美学逻辑,反映了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在新旧时空上的自如切换、衔接共生能力。微改造采用“绣花”功夫,对旧厂区、旧商业区、旧居住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具有特色的格局和肌理。用典则是中国古代诗赋的修辞手法。六朝刘想的《文心雕龙•事类》,是迄今关于用典最系统的分析,将它关于用典的论述与今天建筑的微改造比照,有明显的美学“通感”。一是传承、创新之美。刘勰说用典作用是“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同时要“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建筑的微更新,是在旧的建筑文本上创作新的建筑文本,让历史与现实都能找到位置,相互观照,相互成全。它要处理好旧与新的矛盾,无逢对接传统与现实。要让旧的居住、生产空间适应新的生活、生产需要,实现新旧功能转换,与现代城市文化乃至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相融合;另一方面,它尊重传统,尽可能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并且用自己的创新创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它们适应今人新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二是丰富、含蓄之美。以少胜多,是用典的突出优势,所以,刘勰认为用典模式在中华文化元典《周易》中就确定了,即所谓“《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中国传统崇尚含蓄内敛,传统的建筑理念也着重对建筑本身的内心领悟,主张通过有限的物质空间演绎无穷的文化意味。在城市更新中,要保留这样的含蓄表达,而且在这些老的建筑或街区厂区、矿区中,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趣味。三是简约、洗练之美。刘勰说,“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招理须核。”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也力求经济,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无限。建筑微改造的洗练,表现在它利用有限的局部分间,以少胜多,点石成金。讨论当今建筑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上的通约性,目的有三:一是支持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要认识建筑微改造的特征与规律。当前最重要的是立即刹住大拆大建之风,自觉遵循在文化上既要传承又要创新的时代要求,既要“无为”又要“有为”,尽可能保护住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并且在已有文化肌理上自然融入新的文化积累。要尊重以含蓄、简约为美的审美传统,不在老城区大动干戈,不做大手术。二是支持将微改造推及乡村、建筑微改造的经验应由城市更新向其他领域推广,特别是推及乡村振兴中的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如果将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与乡村振兴中越来越自觉地保护古村落建筑、保护乡村风貌联系起来,就能看出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诸多方面有共同点,包括面对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办法。特别是古村落,既要保护老建筑、街区、道路,也要解决旧建筑与新功能的矛盾。它需要保护,需要采用绣花方式进行缝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化、利用。古村落如果不被赋予新的生命,只会加速其消亡,因为,它毕竟是人的居住空间。三是支持在城乡文化建设中顺应中国审美传统。要把握中国审美传统回归当今社会的路径。强调建筑微改造,在中国有多方面原因,中国审美传统心理是潜在的但也是关键性因素。在已有建筑格局中有所增益,踵事增华,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基本做法,从村落的自然形成,到都市的规划安排,莫不如此。今天的微改造,实际上是这种建筑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历史符号。典故,也是这种具有凝固特征和符号意义的表达。从文创的角度看,这些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典故,实际上又都有IP的分量。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心理上的相通,本质上是关于符号世界、文创IP运用的相通。保留并活化了某个老建筑,或者用了某个历史典故,并且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实都是用了一种文化的指引,它能解构平庸和平淡,营造出现实与历史交汇、生活与艺术交汇的生活空间和表达语境。活用一个典故就是打捞出一个故事,活用一个老建筑就是把人带进一个取景地、一段过往的风情。徜徉于典故或老建筑的林荫大道上,与风华如旧的人物、事件以及那个时代相逢,与往日的人间烟火相逢,生活就有了味道,表达就有了诗意。揭示建筑微改造与诗赋用典在审美上的相通,是期待由此进而认识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动,使微改造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使围绕城市更新的政策得到落实,并推广到乡村,让正在进行的城乡老建筑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摘编自孙若风《建筑的微改造与文学的用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绣花”在文中是指通过微改造,像绣花一样非常精细地对旧建筑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B.“通感”在文中是指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在传统审美心理和美学逻辑上相通。C.“经济”在文中是指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追求简约洗练,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无限。D.“有为”在文中是指在旧建筑的文化肌理上,以创新的时代要求大量融入新的文化积累。(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异曲同工,它们的当下流行与曾经流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新伯时空上能自如切换、衔接共生。B.将旧的居住、生产空间与现代城市文化、流行文化等相融合,以创新创造赋予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以新的生命,就能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C.从村落的自然形成到都市的规划安排、中国建筑千百年来都延续着在已有建筑格局中有所增益、踵事增华的传统,这是当下建筑微改造的重要理据之一。D.保留并活化某个老建筑,或使用某个被赋予新意义的历史典故,都用了一种文化的指引,能营造出现实与历史交汇、生活与艺术交汇的生活空间和表达语境。(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上的用典在引古以证今时需要引用得当、自然妥帖,而建筑微更新是在旧的建筑文本上创作新的建筑文本,让历史与现实各居其位,两者相得益彰。B.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诸多方面有共同点,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与乡村振兴中对古村落建筑、乡村风貌的保护相结合,将决定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C.建筑是具有凝固特征和符号意义的表达,这表明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具有文创IP的分量,建筑的微改造可能有利于老城区和古村落在文创产业上的发展。D.理解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之间的联系,认识微改造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动,使微改造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4)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引入“词汇”“文法”等语言学概念,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以“用典”这一文学概念来阐释当代建筑的微改造问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5)复兴中学有一组建国初期的建筑群,学校拟于暑期对其进行改造,向同学们发出意见征询书。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就该建筑群的改造原则及注意事项提出意见。(二)现代文阅读直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战斗的心曲曾克我永远有一个梦。这梦,交给我一个美丽的,高远的希望。追求着梦的希望,我这年轻的灵魂是永远的活泼,健进。太阳在看着我。那跳跃的金色光波给我以贪婪的,深切的,热望的欢笑。呵,我的燃烧着的心呀,它开始震跳了。它终于奏起那有力的,求生的,战斗的心曲了:战斗呵,向着自己的那美丽的梦,向着祖国的那新生的明天!两年前,在一个伟大的夏天,久久被压抑被迫害的祖国,它起始翻身了。它抖尽了耻辱,挣脱了镣铐,带着觉醒的愤怒,它暴跳起来了。从此,祖国千百万的大众是失去了温顺,大家在怒吼着,进取着,用行动结成一支巨大的铁流。流血,搏斗,大家在向侵略者去讨还那属于祖国的土地,祖国的自由……一个新的战斗的生活属于我了,而我这年轻的生命也永远属于祖国了。在丰饶的平原上,我把自己交给千百万战士所集结的,广大的,新的友情:希望在流血的,战斗的日子里,能像钢铁一般坚实起来。睡在积雪的山谷里,嚼着数天也很难得到的,烤焦了的死骡马的肉,喝着黄河里混浊的泥水,我们背着破烂的风衣卷,一天一百多里地在攀登着泥滑的崎岖的山路。但没有一个人发出过怨言,反而,在受难中,友情更热挚起来。我们忍受着痛苦,我们在争取祖国的明天。在垣曲,我们为突出敌火的包围,苦战了一天一夜,一匹战马救了我。我躲在它的肚子下避过了敌人的密集的枪弹。但是,同伴在那一次的奔走中,他的右腿上却受了一点轻伤。没有医药,撑着拐杖,他每天跟在大队的后面,固执地拒绝了同志的扶抬。谁想到他的伤是一天天地扩大了,发烂、流脓,不能再行走了,而且他的身子是在发着高热。于是,在一个初春的落雪的早晨,我们怀着深痛的心,离开了队伍,离开了那友情的,战斗的行列。同伴病倒在小旅店里,患难中是更需要友情的。于是,我决定一个人到开封去弄点钱来替他诊治。深夜,我大着胆子跳上特快车,担心着会遭受着查票员的侮辱。想想,在我身边,并没有预备着足够补票的钱,找到一个位置,我先坐下来,实在感觉疲倦了。终于,一阵吵杂的声音,从车厢的前端传来了,不一会工夫,在我面前闪着电光,严厉的声音向着我:——票!我颤抖了一下,马上镇静地说:——对不起,我没有票。我是刚从前方回来的,这儿有一张护照。——什么前方回来的,护照也不行,这是特别快车,要补票。钉子一样回答着我,好几只眼睛在看着我。我没有再讲什么,把护照放到军服袋里,等待着他们对我的处置。这时,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矮胖的商人模样的人,他用着关怀的眼睛,从事情的开始就看着我,最后,他却向我怯怯地问:——呵,姑娘,你是要到开封去的吗?我点点头。于是,一张钞票从他的衣袋里掏出来。这样,我便得到一张车票。——谢谢呵,先生!——不要客气,我知道你们在前方的人很苦。这陌生人温慰地笑着说。然后,他却向我不停地询问着前方的一切战斗情形。每当我讲述着一个流血,牺牲,坚苦,受难的故事,他是感动地听着。这陌生人还是一个健谈的理论家。他就政治上和国际上的问题,对我发表了许多正确的见解。他确信抗战最后的胜利。他热望着新中国的诞生。他一晚上没有睡觉。有时疲倦地把眼睛闭了闭,但很快便睁开了。当火车快要走进开封车站的时候,他却像被一件什么事情苦恼着的样子,有如一个长者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便用一种关怀的声调向我问:——你到开封一定能够找到朋友吗?生活有没有办法?这确实是一个纠缠的而使我感到茫然的问题呀!一年来隔绝了音信的亲友,又知道谁还停留在这古城中呢?但,对于这个陌生的朋友,我却不能不用爽然的话回答他:——我想总会有办法的下车了;我们分了手。我踏出了月台向城里走。但,突然,这陌生人却悄声从我身后赶来了,他轻轻地在招呼我:——姑娘,请你站一下,我有点事……我停下了脚步,心中被一种突来的惊疑吓住了。——这里有几块钱,请你带去用吧!只是太微薄了。是带着胆怯的语声,没有等我回答,他又接着说:——我知道你需要钱,不过,在车上,为免去别人误会,我不便给你,你带去吧。说着,他将钱放在我的手里,就想走。我感激地说:——先生、谢谢你。请你留个名字给我做纪念吧!真对不起,我连先生的姓名都忘记问了。他微笑着说:——用不着,用不着,我们是走一条路,做着同样的工作,这用不着感谢,这是我的责任。在抗战胜利的时候,我们会再见的。他头也不回地走了,夜风吹起他的黑色的长袍,矮胖的身子是消失在夜色中了。月台静寂着。古城沉睡着。但,这深挚的陌生人的友情呵,却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一个难以忘却的影子。两个月以后,我们又重驾起希望的翼翅,奔向战斗的生命群了。一九三九年八月(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我这年轻的生命也永远属于祖国了”这样掷地有声的表述,将“我”的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体现当时年轻人的使命与担当。B.文章描写战士们“睡在积雪的山谷里”“嚼着烤焦了的死骡马的肉”“喝着黄河里混浊的泥水”,集中展现了当时敌后抗战环境的艰难。C.为了救治受伤生病的同伴,“我”只身前往开封,在火车上因为买不起车票而遭到了查票员严厉的训斥心中顿时充满愤怒与羞辱之感。D.身着黑色长袍的随生人先是给“我”补了车票,后又在下车时悄声赶来送给“我”几块钱,可见他是一个善良但又有些胆怯和懦弱的人。(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国“抖尽了耻辱,挣脱了镣铐,带着觉醒的愤怒”等语句,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地写出中国觉醒后坚定的反抗意志,笔端饱含强烈的情感。B.本文先写“我”在前方的浴血奋战,再写“我”在后方的难忘经历,前后不同境遇之间相互映照,表现了“我”的见闻认识与心绪波澜。C.本文善于借助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关怀的眼睛”“温慰地笑”等神态将一位心地善良的陌生人刻画出来,给读者以朴实温暖的印象。D.本文以时间为叙述线索,从“伟大的夏天”到“落雪的初春”,借助季节的变化,象征抗战向着有利的形势发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3)作品后半部分是怎样叙述陌生人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战斗的心曲”内涵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智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选自《老子•第二十章》《老子•第三章》)材料二:魏武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而数胜。”武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其独以亡,何故也?”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疲民,而国不亡者,天下鲜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疲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矣!”令尹子佩请饮庄王。庄王许诺。子佩之强台,庄王不往。明日,子佩跣揖北面,立于殿下,曰:“昔者君王许之,今不果往。意者臣有罪乎?”庄王曰:“吾闻子具于强台。强台者,南望料山,以临方皇,左江而右淮,其乐忘死。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成王问政于尹佚,对曰:“使之时而敬顺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间,四渴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喜仇也。昔夏、商之臣反仇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无惧也?”晋伐楚,三舍不止。大夫请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孤之过也若何其辱群大夫”曰:“先臣之时,晋不伐楚。今臣之身,而晋伐楚,此臣之黑也。请三击之。”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不可伐也。”夜还师而归。(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及A孤B之C身D而E晋F伐G楚H是I孤J之K过L也M若N何O其P辱Q群R大S夫(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鲜,指少,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陶后鲜有闻”的“鲜”字意思相同。B.极,文中指的是达到了顶点,与成语“登峰造极”的“极”字意思不相同。C.臣,指的是臣服,与李密《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臣”字意思相同。D.请,指请求,与《论语•颜渊》中“请事斯语矣”的“请”字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时,要常常使百姓无智无欲,让智者不敢肆意妄为;用“无为”的方法来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B.魏武侯认为,屡战屡胜应该是国家的福气。可是李克却告诉他,屡战屡胜容易导致君主骄傲,君主骄傲就会变得放纵,最终导致国家灭亡。C.庄王答应子佩的邀请后却没有前往,子佩对此感到惶恐。庄王解释了没去赴宴的原因,认为子佩选择强台作为宴请之处,有些不大合适。D.晋国讨伐楚国,楚庄王和大夫们都争着承担责任,率兵抗击晋军,晋人听说这事后,认为不可继续征伐这样的国家,于是连夜撇兵回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②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5)结合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说说施政者应当如何对待百姓。(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叶梦得唱彻阳关分别袂,佳人粉泪空零。请君重作醉歌行,一欢须痛饮,回首念平生。却怪老来风味减,半酣易逐愁醒。因花那更赋闲情①。鬓毛今尔耳,空笑老渊明。【注】①闲情:指陶渊明《闲情赋》,全赋运用比兴手法,描写一位日夜悬想的佳人,赞美其美丽、品德和志趣。(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唱彻阳关”、佳人流泪渲染离别氛围,再以“重作醉歌行”来排解离愁。B.上节的后两句表达了词人对欢乐的向往之情,以及对自己往昔人生道路的追忆。C.下片以“怪”“愁”字直抒胸臆,批评了友人老来风味衰减,因而饮酒未能醒。D.诗词语言自然真切,豪爽之中有沉婉,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几分相似。(2)词意含蓄委婉,“笑”字用得极少,而就“笑”字出现的频率,叶梦得词当属宋词第一,从本词的“笑”字中,可以看出词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适的《燕歌行》以“,”两句描写边塞黄昏时的独特风景,渲染了悲壮的战争氛围。(2)在《赤壁赋》中,描写苏子与客人饮酒后的欢快动作是:“”。表现二人不拘形迹、酣然入睡的句子是:“”。(3)北宋词人张先因善于写“影”而被称为“张三影”。古代诗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写“影”的语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芭蕾遇到中国古典名著,会幻化出怎样的舞台浪漫?近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亮相历时三年精心筹备的年度大戏芭劳舞剧《红楼梦》成为推动东西方艺术融合的一次大胆探索。在编导看来,芭蕾舞剧《红楼梦》最大的挑战是寻找芭蕾语汇、传统文化和名著文学性的契口。通过这个契口,将多种元素自然融合,让芭蕾向上和直立的特色,与中国舞那种一呼一吸之间的美感发生奇蚁的化学反应。为了让观众进入古典意境,该剧突破以往舞台线性叙事,将观众带入宝玉的心灵世界,发起对人间之情、生命之爱的思索。剧中宝黛初会、黛玉葬花、宝玉挨打等情节,经过再创作,从文本走向舞台,幻化成芭蕾舞的意象化舞姿。(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些年,抑郁在世界各国的发病率都在不断上升。面对①_____的抑郁,科学家们探索遏制它的脚步从未停止过。研究表明,寄居在肠道里的细菌群可能是一个关键因素。(A)?一向被认为是精神心理疾病的抑郁症,难道不仅是受大脑调控,还要受这些②_____的小小细菌来操控吗?你还真没有听错。我们的身体里,除了有一个长在脖子上的“头脑”,还有另外一个(B)。它是指由肠道、肠道神经系统和肠道菌群组成的人体第二大脑。控制人类情感的信使物质(神经递质)及多种让人情绪愉快的激素,主要都是在肠道里合成的,然后由“肠脑”向“头脑”递送,这就形成了信息的传递。如果这些物质在肠道的合成减少,(C),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动物实验表明,肠道菌群对抑郁和焦虑的诱发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肠道存在菌群改变及失衡现象,且有害菌增多。近年来,关于益生菌能否对情绪发生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得出了很多令人振奋的结果,证明其效果明显。让我们畅想一下未来,适当补充益生菌或许将是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所以别把肠道细菌想得简单了,它们与我们不是寄生关系,而是共生关系,“③_____,一损俱损”。(1)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人们常说他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犹如魏征之于唐太宗。也有人觉得自己才是照亮自身的一面镜子,比如曾子的每日三省。以人为镜或以己为镜对个人的修身立业乃至社会进步发展都有非凡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高考语文最后一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表达效果却异曲同工,起作用的是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它们的当下流行与曾经流行,其背后也是中国美学逻辑,反映了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在新旧时空上的自如切换、衔接共生能力。微改造采用“绣花”功夫,对旧厂区、旧商业区、旧居住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具有特色的格局和肌理。用典则是中国古代诗赋的修辞手法。六朝刘想的《文心雕龙•事类》,是迄今关于用典最系统的分析,将它关于用典的论述与今天建筑的微改造比照,有明显的美学“通感”。一是传承、创新之美。刘勰说用典作用是“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同时要“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建筑的微更新,是在旧的建筑文本上创作新的建筑文本,让历史与现实都能找到位置,相互观照,相互成全。它要处理好旧与新的矛盾,无逢对接传统与现实。要让旧的居住、生产空间适应新的生活、生产需要,实现新旧功能转换,与现代城市文化乃至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相融合;另一方面,它尊重传统,尽可能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并且用自己的创新创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它们适应今人新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二是丰富、含蓄之美。以少胜多,是用典的突出优势,所以,刘勰认为用典模式在中华文化元典《周易》中就确定了,即所谓“《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中国传统崇尚含蓄内敛,传统的建筑理念也着重对建筑本身的内心领悟,主张通过有限的物质空间演绎无穷的文化意味。在城市更新中,要保留这样的含蓄表达,而且在这些老的建筑或街区厂区、矿区中,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趣味。三是简约、洗练之美。刘勰说,“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招理须核。”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也力求经济,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无限。建筑微改造的洗练,表现在它利用有限的局部分间,以少胜多,点石成金。讨论当今建筑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上的通约性,目的有三:一是支持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要认识建筑微改造的特征与规律。当前最重要的是立即刹住大拆大建之风,自觉遵循在文化上既要传承又要创新的时代要求,既要“无为”又要“有为”,尽可能保护住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并且在已有文化肌理上自然融入新的文化积累。要尊重以含蓄、简约为美的审美传统,不在老城区大动干戈,不做大手术。二是支持将微改造推及乡村、建筑微改造的经验应由城市更新向其他领域推广,特别是推及乡村振兴中的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如果将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与乡村振兴中越来越自觉地保护古村落建筑、保护乡村风貌联系起来,就能看出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诸多方面有共同点,包括面对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办法。特别是古村落,既要保护老建筑、街区、道路,也要解决旧建筑与新功能的矛盾。它需要保护,需要采用绣花方式进行缝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化、利用。古村落如果不被赋予新的生命,只会加速其消亡,因为,它毕竟是人的居住空间。三是支持在城乡文化建设中顺应中国审美传统。要把握中国审美传统回归当今社会的路径。强调建筑微改造,在中国有多方面原因,中国审美传统心理是潜在的但也是关键性因素。在已有建筑格局中有所增益,踵事增华,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基本做法,从村落的自然形成,到都市的规划安排,莫不如此。今天的微改造,实际上是这种建筑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历史符号。典故,也是这种具有凝固特征和符号意义的表达。从文创的角度看,这些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典故,实际上又都有IP的分量。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心理上的相通,本质上是关于符号世界、文创IP运用的相通。保留并活化了某个老建筑,或者用了某个历史典故,并且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实都是用了一种文化的指引,它能解构平庸和平淡,营造出现实与历史交汇、生活与艺术交汇的生活空间和表达语境。活用一个典故就是打捞出一个故事,活用一个老建筑就是把人带进一个取景地、一段过往的风情。徜徉于典故或老建筑的林荫大道上,与风华如旧的人物、事件以及那个时代相逢,与往日的人间烟火相逢,生活就有了味道,表达就有了诗意。揭示建筑微改造与诗赋用典在审美上的相通,是期待由此进而认识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动,使微改造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使围绕城市更新的政策得到落实,并推广到乡村,让正在进行的城乡老建筑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摘编自孙若风《建筑的微改造与文学的用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绣花”在文中是指通过微改造,像绣花一样非常精细地对旧建筑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B.“通感”在文中是指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在传统审美心理和美学逻辑上相通。C.“经济”在文中是指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追求简约洗练,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无限。D.“有为”在文中是指在旧建筑的文化肌理上,以创新的时代要求大量融入新的文化积累。(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异曲同工,它们的当下流行与曾经流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新伯时空上能自如切换、衔接共生。B.将旧的居住、生产空间与现代城市文化、流行文化等相融合,以创新创造赋予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以新的生命,就能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C.从村落的自然形成到都市的规划安排、中国建筑千百年来都延续着在已有建筑格局中有所增益、踵事增华的传统,这是当下建筑微改造的重要理据之一。D.保留并活化某个老建筑,或使用某个被赋予新意义的历史典故,都用了一种文化的指引,能营造出现实与历史交汇、生活与艺术交汇的生活空间和表达语境。(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文学上的用典在引古以证今时需要引用得当、自然妥帖,而建筑微更新是在旧的建筑文本上创作新的建筑文本,让历史与现实各居其位,两者相得益彰。B.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诸多方面有共同点,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与乡村振兴中对古村落建筑、乡村风貌的保护相结合,将决定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C.建筑是具有凝固特征和符号意义的表达,这表明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具有文创IP的分量,建筑的微改造可能有利于老城区和古村落在文创产业上的发展。D.理解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之间的联系,认识微改造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动,使微改造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4)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引入“词汇”“文法”等语言学概念,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以“用典”这一文学概念来阐释当代建筑的微改造问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5)复兴中学有一组建国初期的建筑群,学校拟于暑期对其进行改造,向同学们发出意见征询书。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就该建筑群的改造原则及注意事项提出意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解答】(1)D.“大量融入”错误,原文第三段是“自然融入”。故选:D。(2)B.“就能顺应”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是“让它们适应……,特别是顺应……”。故选:B。(3)B.“决定”错误,原文第三段是“就能看出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C.“这表明”错误,原文第四段是“实际上又都有IP的分量”。D.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最后一段“让正在进行的城乡老建筑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可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的是“城乡老建筑改造”,而非“微改造”。故选:A。(4)根据原文第二段“用典则是中国古代诗赋的修辞手法……要让旧的居住、生产空间适应新的生活、生产需要,实现新旧功能转换,与现代城市文化乃至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相融合”可知,以“用典”这一人们熟知的文学概念来阐释微改造,化陌生为熟悉,将比较复杂的专业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根据第二段“另一方面,它尊重传统,尽可能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并且用自己的创新创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它们适应今人新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二是丰富、含蓄之美……三是简约、洗练之美……”可知,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也力求经济,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以当今建筑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上的通约性,来强调微改造也需要具备审美功能,顺应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5)改造原则:根据原文第二段“微改造采用‘绣花’功夫,对旧厂区、旧商业区、旧居住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具有特色的格局和肌理”可概括出:采用微改造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建筑群具有特色的格局和肌理。注意事项:根据原文第二段“它尊重传统,尽可能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并且用自己的创新创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它们适应今人新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可概括出:注意无缝对接传统与现实,使之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根据原文第二段“二是丰富、含蓄之美。以少胜多,是用典的突出优势……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趣味”可概括出:注意保留传统的含蓄表达,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趣味。根据原文第二段“三是简约、洗练之美……以少胜多,点石成金”可概括出:注意利用有限的局部分间,以少胜多,点石成金。答案:(1)D(2)B(3)A(4)①以“用典”这一人们熟知的文学概念来阐释微改造,化陌生为熟悉,将比较复杂的专业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②以当今建筑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上的通约性,来强调微改造也需要具备审美功能,顺应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5)改造原则:采用微改造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建筑群具有特色的格局和肌理。注意事项:①注意无缝对接传统与现实,使之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②注意保留传统的含蓄表达,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趣味;③注意利用有限的局部分间,以少胜多,点石成金。(二)现代文阅读直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战斗的心曲曾克我永远有一个梦。这梦,交给我一个美丽的,高远的希望。追求着梦的希望,我这年轻的灵魂是永远的活泼,健进。太阳在看着我。那跳跃的金色光波给我以贪婪的,深切的,热望的欢笑。呵,我的燃烧着的心呀,它开始震跳了。它终于奏起那有力的,求生的,战斗的心曲了:战斗呵,向着自己的那美丽的梦,向着祖国的那新生的明天!两年前,在一个伟大的夏天,久久被压抑被迫害的祖国,它起始翻身了。它抖尽了耻辱,挣脱了镣铐,带着觉醒的愤怒,它暴跳起来了。从此,祖国千百万的大众是失去了温顺,大家在怒吼着,进取着,用行动结成一支巨大的铁流。流血,搏斗,大家在向侵略者去讨还那属于祖国的土地,祖国的自由……一个新的战斗的生活属于我了,而我这年轻的生命也永远属于祖国了。在丰饶的平原上,我把自己交给千百万战士所集结的,广大的,新的友情:希望在流血的,战斗的日子里,能像钢铁一般坚实起来。睡在积雪的山谷里,嚼着数天也很难得到的,烤焦了的死骡马的肉,喝着黄河里混浊的泥水,我们背着破烂的风衣卷,一天一百多里地在攀登着泥滑的崎岖的山路。但没有一个人发出过怨言,反而,在受难中,友情更热挚起来。我们忍受着痛苦,我们在争取祖国的明天。在垣曲,我们为突出敌火的包围,苦战了一天一夜,一匹战马救了我。我躲在它的肚子下避过了敌人的密集的枪弹。但是,同伴在那一次的奔走中,他的右腿上却受了一点轻伤。没有医药,撑着拐杖,他每天跟在大队的后面,固执地拒绝了同志的扶抬。谁想到他的伤是一天天地扩大了,发烂、流脓,不能再行走了,而且他的身子是在发着高热。于是,在一个初春的落雪的早晨,我们怀着深痛的心,离开了队伍,离开了那友情的,战斗的行列。同伴病倒在小旅店里,患难中是更需要友情的。于是,我决定一个人到开封去弄点钱来替他诊治。深夜,我大着胆子跳上特快车,担心着会遭受着查票员的侮辱。想想,在我身边,并没有预备着足够补票的钱,找到一个位置,我先坐下来,实在感觉疲倦了。终于,一阵吵杂的声音,从车厢的前端传来了,不一会工夫,在我面前闪着电光,严厉的声音向着我:——票!我颤抖了一下,马上镇静地说:——对不起,我没有票。我是刚从前方回来的,这儿有一张护照。——什么前方回来的,护照也不行,这是特别快车,要补票。钉子一样回答着我,好几只眼睛在看着我。我没有再讲什么,把护照放到军服袋里,等待着他们对我的处置。这时,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矮胖的商人模样的人,他用着关怀的眼睛,从事情的开始就看着我,最后,他却向我怯怯地问:——呵,姑娘,你是要到开封去的吗?我点点头。于是,一张钞票从他的衣袋里掏出来。这样,我便得到一张车票。——谢谢呵,先生!——不要客气,我知道你们在前方的人很苦。这陌生人温慰地笑着说。然后,他却向我不停地询问着前方的一切战斗情形。每当我讲述着一个流血,牺牲,坚苦,受难的故事,他是感动地听着。这陌生人还是一个健谈的理论家。他就政治上和国际上的问题,对我发表了许多正确的见解。他确信抗战最后的胜利。他热望着新中国的诞生。他一晚上没有睡觉。有时疲倦地把眼睛闭了闭,但很快便睁开了。当火车快要走进开封车站的时候,他却像被一件什么事情苦恼着的样子,有如一个长者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便用一种关怀的声调向我问:——你到开封一定能够找到朋友吗?生活有没有办法?这确实是一个纠缠的而使我感到茫然的问题呀!一年来隔绝了音信的亲友,又知道谁还停留在这古城中呢?但,对于这个陌生的朋友,我却不能不用爽然的话回答他:——我想总会有办法的下车了;我们分了手。我踏出了月台向城里走。但,突然,这陌生人却悄声从我身后赶来了,他轻轻地在招呼我:——姑娘,请你站一下,我有点事……我停下了脚步,心中被一种突来的惊疑吓住了。——这里有几块钱,请你带去用吧!只是太微薄了。是带着胆怯的语声,没有等我回答,他又接着说:——我知道你需要钱,不过,在车上,为免去别人误会,我不便给你,你带去吧。说着,他将钱放在我的手里,就想走。我感激地说:——先生、谢谢你。请你留个名字给我做纪念吧!真对不起,我连先生的姓名都忘记问了。他微笑着说:——用不着,用不着,我们是走一条路,做着同样的工作,这用不着感谢,这是我的责任。在抗战胜利的时候,我们会再见的。他头也不回地走了,夜风吹起他的黑色的长袍,矮胖的身子是消失在夜色中了。月台静寂着。古城沉睡着。但,这深挚的陌生人的友情呵,却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一个难以忘却的影子。两个月以后,我们又重驾起希望的翼翅,奔向战斗的生命群了。一九三九年八月(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以“我这年轻的生命也永远属于祖国了”这样掷地有声的表述,将“我”的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体现当时年轻人的使命与担当。B.文章描写战士们“睡在积雪的山谷里”“嚼着烤焦了的死骡马的肉”“喝着黄河里混浊的泥水”,集中展现了当时敌后抗战环境的艰难。C.为了救治受伤生病的同伴,“我”只身前往开封,在火车上因为买不起车票而遭到了查票员严厉的训斥心中顿时充满愤怒与羞辱之感。D.身着黑色长袍的随生人先是给“我”补了车票,后又在下车时悄声赶来送给“我”几块钱,可见他是一个善良但又有些胆怯和懦弱的人。(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祖国“抖尽了耻辱,挣脱了镣铐,带着觉醒的愤怒”等语句,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地写出中国觉醒后坚定的反抗意志,笔端饱含强烈的情感。B.本文先写“我”在前方的浴血奋战,再写“我”在后方的难忘经历,前后不同境遇之间相互映照,表现了“我”的见闻认识与心绪波澜。C.本文善于借助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关怀的眼睛”“温慰地笑”等神态将一位心地善良的陌生人刻画出来,给读者以朴实温暖的印象。D.本文以时间为叙述线索,从“伟大的夏天”到“落雪的初春”,借助季节的变化,象征抗战向着有利的形势发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3)作品后半部分是怎样叙述陌生人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战斗的心曲”内涵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故事的方式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含义。【解答】(1)A.正确。B.“敌后抗战环境的艰难”错误,应该是“抗战前线环境的艰难”;C.“心中顿时充满愤怒与羞辱之感”错误,由“我没有再讲什么,把护照放到军服袋里,等待着他们对我的处置”可知选项表述与文意不符;D.“胆怯和懦弱”错误,原文“我知道你需要钱,不过,在车上,为免去别人误会,我不便给你,你带去吧”,他只是避免被“误会”,并非真的“胆怯和儒弱”。故选A。(2)D.“象征抗战向着有利的形势发展”错误,于文无据,且不合实际。文章结尾“两个月以后,我们又重驾起希望的翼翅,奔向战斗的生命群了”,可见战斗远远没有结束的意思。选项过度解读。故选D(3)以“我”的视角来叙事,让事件显得真实可信,富有现场感。如写“我”在车上被查票的窘迫,而这时陌生人伸出援手,“一张钞票从他的衣袋里掏出来”,“我”很感激他。这样以第一人称叙事能够写出“我”的心理感受,更真实。以“补票”为话题,引出商人模样的陌生人,巧妙自然,推动情节发展。原文“我没有再讲什么,把护照放到军服袋里,等待着他们对我的处置。这时,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矮胖的商人模样的人,他用着关怀的眼睛,从事情的开始就看着我,最后,他却向我怯怯地问:——呵,姑娘,你是要到开封去的吗?我点点头。于是,一张钞票从他的衣袋里掏出来。这样,我便得到一张车票”,“补票”的内容使得人物出现巧妙自然,也为下文他给我送钱作了铺垫。多用对话的形式,通过两人的对谈交流,使得叙事更加集中明晰。如“——呵,姑娘,你是要到开封去的吗?我点点头。于是,一张钞票从他的衣袋里掏出来。这样,我便得到一张车票。——谢谢呵,先生!——不要客气,我知道你们在前方的人很苦”“——姑娘,请你站一下,我有点事……我停下了脚步,心中被一种突来的惊疑吓住了。——这里有几块钱,请你带去用吧!只是太微薄了。是带着胆怯的语声,没有等我回答,他又接着说:——我知道你需要钱,不过,在车上,为免去别人误会,我不便给你,你带去吧。说着,他将钱放在我的手里,就想走。我感激地说:——先生、谢谢你。请你留个名字给我做纪念吧!真对不起,我连先生的姓名都忘记问了”。对话使得情节更加集中简练。(4)①文章开头写“我永远有一个梦。这梦,交给我一个美丽的,高远的希望。追求着梦的希望,我这年轻的灵魂是永远的活泼,健进……它终于奏起那有力的,求生的,战斗的心曲了:战斗呵,向着自己的那美丽的梦,向着祖国的那新生的明天!”,年轻的“我”以活泼、健进的精神,投入反抗侵略的战斗,对祖国浴血重生的未来充满希望。②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写“我”与战友并肩作战、不畏艰难,在残酷战争中建立热挚友谊的欣喜。如“在丰饶的平原上,我把自己交给千百万战士所集结的,广大的,新的友情……睡在积雪的山谷里,嚼着数天也很难得到的,烤焦了的死骡马的肉,喝着黄河里混浊的泥水,我们背着破烂的风衣卷,一天一百多里地在攀登着泥滑的崎岖的山路。但没有一个人发出过怨言,反而,在受难中,友情更热挚起来。我们忍受着痛苦,我们在争取祖国的明天”“于是,在一个初春的落雪的早晨,我们怀着深痛的心,离开了队伍,离开了那友情的,战斗的行列。同伴病倒在小旅店里,患难中是更需要友情的。于是,我决定一个人到开封去弄点钱来替他诊治”。③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写“我”得到一个陌生人的帮助,他不仅帮“我”买票,“呵,姑娘,你是要到开封去的吗?我点点头。于是,一张钞票从他的衣袋里掏出来。这样,我便得到一张车票”,还给“我”送钱“这里有几块钱,请你带去用吧!只是太微薄了”,并且告诉“我”“我们是走一条路,做着同样的工作,这用不着感谢,这是我的责任。在抗战胜利的时候,我们会再见的”,文章表达对“走一条路,做着同样工作”的陌生人真诚帮助的感动,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答案:(1)A(2)D(3)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让事件显得真实可信,富有现场感;②以“补票”为话题,引出商人模样的陌生人,巧妙自然,推动情节发展;③多用对话的形式,通过两人的对谈交流,使得叙事更加集中明晰。(4)①年轻的“我”以活泼、健进的精神,投入反抗侵略的战斗,对祖国浴血重生的未来充满希望。②与战友并肩作战、不畏艰难,在残酷战争中建立热挚友谊的欣喜。③对“走一条路,做着同样工作”的陌生人真诚帮助的感动,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智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选自《老子•第二十章》《老子•第三章》)材料二:魏武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而数胜。”武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其独以亡,何故也?”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疲民,而国不亡者,天下鲜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疲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矣!”令尹子佩请饮庄王。庄王许诺。子佩之强台,庄王不往。明日,子佩跣揖北面,立于殿下,曰:“昔者君王许之,今不果往。意者臣有罪乎?”庄王曰:“吾闻子具于强台。强台者,南望料山,以临方皇,左江而右淮,其乐忘死。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成王问政于尹佚,对曰:“使之时而敬顺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间,四渴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喜仇也。昔夏、商之臣反仇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无惧也?”晋伐楚,三舍不止。大夫请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孤之过也若何其辱群大夫”曰:“先臣之时,晋不伐楚。今臣之身,而晋伐楚,此臣之黑也。请三击之。”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不可伐也。”夜还师而归。(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及A孤B之C身D而E晋F伐G楚H是I孤J之K过L也M若N何O其P辱Q群R大S夫(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鲜,指少,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陶后鲜有闻”的“鲜”字意思相同。B.极,文中指的是达到了顶点,与成语“登峰造极”的“极”字意思不相同。C.臣,指的是臣服,与李密《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臣”字意思相同。D.请,指请求,与《论语•颜渊》中“请事斯语矣”的“请”字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时,要常常使百姓无智无欲,让智者不敢肆意妄为;用“无为”的方法来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B.魏武侯认为,屡战屡胜应该是国家的福气。可是李克却告诉他,屡战屡胜容易导致君主骄傲,君主骄傲就会变得放纵,最终导致国家灭亡。C.庄王答应子佩的邀请后却没有前往,子佩对此感到惶恐。庄王解释了没去赴宴的原因,认为子佩选择强台作为宴请之处,有些不大合适。D.晋国讨伐楚国,楚庄王和大夫们都争着承担责任,率兵抗击晋军,晋人听说这事后,认为不可继续征伐这样的国家,于是连夜撇兵回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②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5)结合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说说施政者应当如何对待百姓。【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加以概括。【解答】(1)句意:到了我自己,晋国却征伐楚国,这是我的过错啊。我怎么能让诸位大夫蒙受屈辱呢?“及孤之身”动宾短语,后面断开,且“而”表示转折,引起下面句子,故选D;“晋伐楚”这件事情整体做主语,与后文的“是孤之过也”构成主谓宾结构,并且在“晋伐楚”后断开,强调事件本身,故选H;“是……也”判断句式,应在其后断开,故选M。故选DHM。(2)A.正确。句意:是很少见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B.正确。“登峰造极”的“极”为名词,意为“最高点”。“极”字意思不相同。句意:这样上下都将事物推向极端/登上顶峰,指到达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艺等已达到最高的境界。C.错误。“听臣微志”的“臣”是名词,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臣”字意思不相同。句意:臣服于汤、武/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D.正确。“请事斯语矣”的“请”意为“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说话人(即‘我’)做某事”。“请”字意思不相同。句意:楚国的大夫们请求楚庄王与晋国正式交战/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故选C。(3)D.“楚庄王……率兵抗击晋军”无中生有。原文“晋伐楚,三舍不止。大夫请击之。……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不可伐也。’夜还师而归”可知,原文中并无楚国出兵抗击晋军的内容。故选D。(4)①“贵”,看重;“可欲”,想要的东西;“乱”,迷乱。译文:不看重难得的东西,就会让百姓不做盗窃之事;不看见想要的东西,就会让百姓内心不致迷乱。②“若”,像;“当”,享受;“恐”,担心;“反”,返回。译文:像我这样德行浅薄的人,是不能享受这种欢乐的。我担心去了以后会留在那里不能返回。(5)由原文“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疲民,而国不亡者,天下鲜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疲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矣!”可知,避免战争,以免百姓疲惫不堪;由原文“使之时而敬顺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可知,使用民力要遵循农时,合乎时宜;由原文“天地之间,四渴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喜仇也”可知,对待百姓要恭敬谨慎,真诚善待。答案:(1)DHM(2)C(3)D(4)①不看重难得的东西,就会让百姓不做盗窃之事;不看见想要的东西,就会让百姓内心不致迷乱。②像我这样德行浅薄的人,是不能享受这种欢乐的。我担心去了以后会留在那里不能返回。(5)①避免战争,以免百姓疲惫不堪;②使用民力要遵循农时,合乎时宜;③对待百姓要恭敬谨慎,真诚善待。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家都畏惧的,我也不能不有所畏惧。不崇尚贤能并予以名利,人们就不会竞相争夺;不看重难得的东西,就会让百姓不做盗窃之事;不看见想要的东西,就会让百姓内心不致迷乱。因此圣人施行政治,就是要让人们心胸开阔,温饱无忧,思想简单,身体健壮。常使人们不存虚伪欺诈的心智和侵占的欲念,使有虚伪欺诈心智的人不敢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方式施政,则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材料二:魏武侯问李克:“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李克回答说:“屡战屡胜。”武侯问:“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气,吴国偏偏为此而灭亡,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李克解释说:“经常打仗,百姓必然感到疲惫不堪;而屡战屡胜必然导致君主骄傲;让骄横的君主去指挥役使疲惫的百姓,不亡国这样的事情是很少见的。君主骄傲就会放肆,放肆纵欲就会穷奢极欲;百姓疲惫就会产生怨恨,怨恨多了就会去动足脑筋谋求摆脱疲惫痛苦,以致会用到谋反的手段。这样上下都将事物推向极端,吴国现在才灭亡已经算晚的了。楚国的令尹子佩请庄王饮酒,庄王答应了。于是子佩在强台这个地方准备了酒席,但庄王又不肯前往了。第二天子佩赤着脚拱手面朝北面,站在殿下,说:“先前君王答应出席酒宴,但又不践约前往,我想大概我有什么地方不对了?”庄王回答:“我听说你将酒席设在强台。这强台是南望料山,靠近方皇湖,左边是长江,右边是淮水,这样好的自然环境能使人高兴得忘掉死的悲哀。像我这样德行浅薄的人,是不能享受这种欢乐的。我担心去了以后会留在那里不能返回。”周成王向尹佚请教为政之道,尹佚回答说:“用民适合时宜且恭敬谨慎地对待他们,好像面临深渊,犹如行走在薄冰上。”成王说:“做个君王,如此可怕!”尹佚说:“天地之间,四海之内,你善待百姓,他们就会热爱你顺从你;你不善待百姓,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你的仇敌。过去夏商的臣民起来反抗桀、纣而自愿臣服汤、武,宿沙民众自发起来攻打宿沙君王而归顺神农,这些历史事实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怎么能不害怕这民众的力量呢?晋国讨伐楚国,连续推进九十里地还不停止。楚国的大夫们请求楚庄王与晋国正式交战,楚庄王说:“先王在世时,晋国不敢征伐楚国。到了我自己,晋国却征伐楚国,这是我的过错啊。我怎么能让诸位大夫蒙受屈辱呢?”众大夫说:“前朝的大臣在世的时候,晋国不敢进犯楚国,现在轮到我们当大臣了,晋国却敢进犯我们楚国,这是我们群臣的罪过啊!请君王下令反击晋军吧!”此事被晋国人知道后议论说:“楚国的君臣争着承担过失的责任,这样的国家我们不可继续征伐下去了。”于是晋军连夜撤兵回国。(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叶梦得唱彻阳关分别袂,佳人粉泪空零。请君重作醉歌行,一欢须痛饮,回首念平生。却怪老来风味减,半酣易逐愁醒。因花那更赋闲情①。鬓毛今尔耳,空笑老渊明。【注】①闲情:指陶渊明《闲情赋》,全赋运用比兴手法,描写一位日夜悬想的佳人,赞美其美丽、品德和志趣。(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开篇以“唱彻阳关”、佳人流泪渲染离别氛围,再以“重作醉歌行”来排解离愁。B.上节的后两句表达了词人对欢乐的向往之情,以及对自己往昔人生道路的追忆。C.下片以“怪”“愁”字直抒胸臆,批评了友人老来风味衰减,因而饮酒未能醒。D.诗词语言自然真切,豪爽之中有沉婉,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几分相似。(2)词意含蓄委婉,“笑”字用得极少,而就“笑”字出现的频率,叶梦得词当属宋词第一,从本词的“笑”字中,可以看出词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观点态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批评了友人老来风味衰减,因而饮酒未能醒”错,“却怪老来风味减,半酣易逐愁醒”写的是诗人自己。故选C。(2)①“因花那更赋闲情。鬓毛今尔耳,空笑老渊明”,意思是即使看到美丽的花朵也难以像陶渊明那样写出《闲情赋》了,如今毛发雪白已经到了这样,白白笑话陶渊明。词人借陶渊明自比,年老后的陶渊明不能写出《闲情赋》了,正如现在的自己。诙谐地调侃自己双鬓已如此斑白,再也无法对着娇艳的花朵创作《闲情赋》了。②年华老去,词人不是不难过,词中写“却怪老来风味减,半酣易逐愁醒”;但是词人并不消极,反而拿自己与老渊明作比,“笑”字有自嘲之意,但惆怅而不衰颓,体现了张扬的个性,寄寓了豪迈的情感,传达出一种自信乐观、旷达开朗的人生态度。答案:(1)C(2)①词人自比为年老的陶渊明,诙谐地调侃自己双鬓已如此斑白,再也无法对着娇艳的花朵创作《闲情赋》了。②这里的“笑”是词人自嘲,惆怅而不衰颓,体现了张扬的个性,寄寓了豪迈的情感,传达出一种自信乐观、旷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适的《燕歌行》以“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描写边塞黄昏时的独特风景,渲染了悲壮的战争氛围。(2)在《赤壁赋》中,描写苏子与客人饮酒后的欢快动作是:“扣舷而歌之”。表现二人不拘形迹、酣然入睡的句子是:“相与枕藉乎舟中”。(3)北宋词人张先因善于写“影”而被称为“张三影”。古代诗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写“影”的语句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重点字:腓)(2)扣舷而歌之相与枕藉乎舟中(重点字:舷、藉)(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重点字: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芭蕾遇到中国古典名著,会幻化出怎样的舞台浪漫?近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亮相历时三年精心筹备的年度大戏芭劳舞剧《红楼梦》成为推动东西方艺术融合的一次大胆探索。在编导看来,芭蕾舞剧《红楼梦》最大的挑战是寻找芭蕾语汇、传统文化和名著文学性的契口。通过这个契口,将多种元素自然融合,让芭蕾向上和直立的特色,与中国舞那种一呼一吸之间的美感发生奇蚁的化学反应。为了让观众进入古典意境,该剧突破以往舞台线性叙事,将观众带入宝玉的心灵世界,发起对人间之情、生命之爱的思索。剧中宝黛初会、黛玉葬花、宝玉挨打等情节,经过再创作,从文本走向舞台,幻化成芭蕾舞的意象化舞姿。(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长句变短句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注意长句变短句的方法,主要有抽取法、分述法、解说法。(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解答】(1)首先找出句子主干,即“年度大戏芭蕾舞剧《红楼梦》成为一次大胆探索”;然后把句子其他成分提取出来单独成句,如“近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亮相”,“历时三年精心筹备”,“推动东西方艺术融合”;再根据语境和逻辑关系,对四个句子进行排序:年度大戏芭蕾舞剧《红楼梦》历时三年精心筹备,近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亮相,做出了大胆探索,推动了东西方艺术的融合。(2)原句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突破”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在“线性叙事”后添加宾语中心语“的束缚”或与之类似词语;二是搭配不当,“发起”和“思索”搭配不当,应将“发起”改为“引发”。故可修改为:该剧突破以往舞台线性叙事的束缚,将观众带入宝玉的心灵世界,引发对人间之情、生命之爱的思索。答案:(1)年度大戏芭蕾舞剧《红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