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数量、播出热度、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开拓了大众化、生活化的荧屏世界,展现出影视剧制作的新风貌。《人世间》《山海情》《大江大河》《父母爱情》等电视剧,通过普通人、家常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洪流,剧中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物,让故事更接地气。最是真实动人心。金滩村,马得福在西北的风沙中建设家园,带领村民们种蘑菇脱贫致富;松山岛,江德福一家在东部的海风中守护着祖国的海疆……现实题材电视剧呈现着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命运变迁,以鲜活生动的影像记录下时代阔步前行的足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走红说明,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人民是文艺之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经久不衰的关键。现实题材电视剧从社会热点、民生关切中获取创作灵感,将人们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生育、养老等话题作为创作主题,并从微观个体的视角进行电视艺术演绎,因而能够让观众有置身剧中的代入感,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情感共鸣。这说明,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人世间》作为一部以当代中国历史为背景的时代剧,以周秉昆一家几十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述普通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不仅让宏大叙事通过具体细节变得可知可感,也通过艺术的方式揭示出时代进步的奥秘,即每个人的拼搏奋斗,汇聚成了推动时代前行的强大合力。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流行,说明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在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在人民的奋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就能创作出更多彰显当代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摘编自赵梦《以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材料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标度,为文艺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与创作源泉。近年来,围绕重大历史节点和主题,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无论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还是扶贫攻坚主旋律题材剧《山海情》,抑或是讲述中国抗疫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都是有口皆碑的文艺佳作,多时空、多维度展示了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用奋斗成就梦想、以实干赢得幸福的时代底色。这些作品为何会“出圈”,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情感温度、获得生活启示、激发精神力量。正是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相比玄幻、穿越等题材,这些现实主义作品扎根实际、源自人民,充满了烟火气。用心投入、用情体验、用力表达,不辜负时代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胡智锋说。在报告文学和长篇小说创作中,与党的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发展史有关的文艺作品更是精彩迭出。何建明的《革命者》,丁晓平的《红船启航》,余艳的《守望初心》等,都在历史场景的复现中凸显了党史、新中国史中的重要事件或重要人物。文学创作一直是文艺事业的重心所在,这些作品别具精神的内力与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与诸多的启迪。随着文化发展的丰富和多样化,文艺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文学属于社会,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再简单地在“自律性”审美逻辑中“任情”生长,而是在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自由而解放的辽阔天空中实现升华,呈现出新意义。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的“另一种存在”,从批判和否定现实存在的审美意义和合理性倾向,转变为一种耦合式、合作式的“生产性”相互关系,生活因此更加充满希望。(摘编自段丹洁《中国文艺奏响时代奋进凯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艺作品的内容影响其创作技巧和手段,只要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就可称得上优秀的文艺作品。B.要想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C.文艺事业的重心是文学创作,所有的文学作品因具有独特的精神内力与艺术魅力,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启迪。
D.文学的发展与时俱进,已经不再坚持批判和否定现实存在的审美意义和合理性倾向,呈现出新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艺术和时代的关系,论述上各有侧重,但都运用了举例论证。B.通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手法,可以让读者对宏大叙事的感受更加具体生动。C.当今中国正发生的伟大变革使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因为创作资源取之不尽。D.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优秀现实文艺作品“出圈”的重要原因。3.下列名言中与“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这句话观点一致的一项是()(3分)A.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郭沫若B.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郭沫若C.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福楼拜D.文学应该记载下过去所经历的道路,追随那行动着的群众,沿着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把那幅五光十色的历史图画给展示出来。——列夫·托尔斯泰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如何理解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之间“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执着者张丽①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城。②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通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③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一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书记介绍,笔架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这房子是新四军第五师建的,做过后方医院。王新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王,他的腿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④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的毛笔。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⑤自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王新。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为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5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续续有20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⑥新修的公路沿山势盘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不时与私家车、公共汽车相遇。陪同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我把车停在校园里,种种疑虑涌上心头。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斑白。他并不带我们参观新的校舍,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⑦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咱们是老熟人,我直接交底——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远山如黛,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无言以对。王新像是自言自语“: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爸妈在城里读书,有福啊!”我越发困惑,问道“: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岂不是……”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自在。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我当然记得,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育局局长都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城里飞,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继续说“,那俩学生是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
⑧“你可真行!”我由衷地插了一句。王新苦笑道“:难哪!孙子去年上初中走了,我想学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要是把学校废了,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我接茬说“: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挪用教育资金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假!”我把举报信递过去。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急急地说“: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我瞅着王新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问“:你就不怕处分?”“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这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难得有进村的,书记带着转悠,搞点儿野味忽悠走。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⑨王新的话让我无语。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扶持是享你的福。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棍就有14个。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情啊,不能让学校没了!”⑩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我心潮起伏。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大山里的老年学校》《笔架村最后的乡村教师》《空校,不空心》《执着》……(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这其中截然相反的心境分别是“兴奋、激动”和“沉重、疑虑”。B.“(扶贫干部)难得有进村的”“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这反映了当时扶贫干部及记者的浮夸的工作作风,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C.“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这既昭示了社会的大爱精神,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D.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的相关内容,是王新为了保住学校造的假。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③段中写“我”第一次到笔架村时所看到的环境,笔法细腻,形象生动地突显了笔架村的贫穷、闭塞。B.“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像悬挂的毛笔”,此处使用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再现了王新上课的具体情景。C.小说第⑦⑧段主要写人物语言,通过人物对话侧面交代了与王新有关的背后的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和小说的情节。D.“我”为使用哪个新闻标题而大费周折的结尾,能引起读者对王新人生故事深入的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8.小说中的“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4分)
9.“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陈希亮,字公弼。希亮幼孤好学,中天圣八年进士第。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有僧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一县大耸。盗起京西,杀守令,富弼荐希亮可用,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希亮以牢城卒杂山河户①,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英宗即位,迁太常少卿。未几致仕,卒,年六十四。赠工部侍郎。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母老,子端平幼,希亮养其母终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四子。忱,度支郎中。恪,滑州推官。恂,大理寺丞。子慥,字季常,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在岐下,尝从两骑,挟二矢,与苏轼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乃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轼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晚年皆弃不取。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及苏轼谪黄,过岐亭,识之,人始知为慥云。(选自《宋史·列传五十七》,有改动)【注】①山河户,指樵夫渔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B.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C.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D.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天圣:天圣是年号,年号是封建帝王纪年的名号,例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B.英宗:英宗是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祖。C.工部:中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工程、交通、赋税、漕运等事宜,工部长官为工部尚书。D.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故名洛阳。它是中国著名古都,历史上有十几个王朝在洛阳建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陈希亮不畏权贵。在他担任长沙知县的时候,当地有个僧人和权贵交结,强占百姓土地,陈希亮依法处置他。B.陈希亮保境安民。在任职房州期间,他积极训练士卒和百姓,加强地方上的守备,声震山南,老百姓得以安定。C.陈希亮勇于担责。凤翔发生饥荒,他拿出官粮借给百姓,主管官员害怕因为擅动官粮获罪,他亲自负责此事。D.陈希亮教子有方。陈希亮的长子、二子、三子在仕途上都有所作为。他的小儿子轻财好义,后来辞官隐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
(2)尝从两骑,挟二矢,与苏轼游西山。
14.陈希亮重情重义,他的朋友宋辅去世后,陈希亮为其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泊岳阳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一平视一仰视,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将近百层之高。画面宏大,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B.诗的前两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壮一冷,衬托出别样的悲怆。C.诗歌结尾“图南”“鲲鹏”都典出于《庄子·逍遥游》,诗人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效,首联开篇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16.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曹操在《短歌行》中想象贤才穿过横纵交错的小路来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登高》中写出郁积在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韭菜味道辛香鲜美,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把香椿芽、头刀韭、顶花黄瓜、谢花藕并称为“四大鲜”或“四大嫩”。自古至今,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都对“头刀韭”的鲜嫩美味
①
。冬天来临,母亲会在韭菜地里~~~~~~~~撒一层树叶。待到大地消融,万物复苏。母亲
②
地除去韭菜上的树叶,只见它们紫红色的根茎已悄悄钻出地面,一簇簇嫩绿的细叶崭露头角,就像戏剧舞台上的青衣花旦,水袖轻舞。不多时日,绿油油的韭菜便长出半尺来高。此时,母亲便将塑料布掀掉,齐刷刷割下几缕韭菜。经历一冬天的“
③
”,初春后的头刀韭菜,颜色嫩绿,叶片肥厚,汁多味香,口感鲜嫩。无论是煎、炒还是做馅,俱是美味。暖暖阳光、丝丝雨露为酿,造化出韭菜的醇厚味道,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也昭示着蓬勃不息的希望。莫要辜负这绝佳的美味和大好的春光!18.下列各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倡导公务员“135”出行方案(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以内乘坐公交),体现着节能减排理念。B.玉兔号月球车登月后需要一条“被子”御寒和一个“闹钟”唤醒,承担这两项任务的是它的供电系统——太阳翼。C.“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就无话可说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的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D.在海边他写浪花,写礁石;在山顶他写青松,写老藤;在田野他写春花,写秋月。真可谓“远山近水皆有情”。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二)语言文字应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张英:
①
?有些小说家不屑于讲故事。莫言:还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小说写得五花八门,有讲故事的,有不讲故事的,但真正能够吸引读者的,是讲了精彩、曲折、好看故事的。所谓现代派小说,讲究技巧的小说,即便搞写作的,也得硬着头皮往下读。我比较熟悉的作家,都充分意识到了故事的重要性,千方百计试图用好故事来吸引读者。张英:
②
?莫言:让更多人认识了我们。80年代张艺谋的电影,为中国当代小说向外影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西方翻译比较多的作家,我、苏童、余华等等,都是因为有电影在前面开路。张英:
③
?莫言:我认识南派三叔,1982年生的小伙子,白白胖胖的,学财贸管理,从事金融工作,业余时间写盗墓小说。读他的小说,我很吃惊,他写盗墓写得这么专业,我怀疑是不是西安、咸阳附近的盗墓专业户。他讲盗墓故事,让人们觉得他是行家里手,把我给迷住了。当下的类型文学,网络上挂的有几百万部,穿越的、悬疑的、盗墓的、职场的,有些小说,确实写得不错,故事很好看。21.请根据莫言的回答,补写空缺处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每个问题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22.请根据上述采访内容,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简要概括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应注意哪些方面。(4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2024“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典礼上,颜宁教授在致辞时谈及一件趣事:“我小侄女建议我今天穿平底鞋,因为她希望我感到舒服,一直做自己……我想说,道路或许充满挑战,但还不足以阻碍你前行的脚步。所以,请勇敢做你自己。”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1.B【解析】A.“只要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就可称……”错误,由材料一“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走红说明,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可看出,选项中“只要……就……”的条件关系不成立。C.“所有的文学作品因具有独特的精神内力与艺术魅力,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启迪”错误。从材料二“文学创作一直是文艺事业的重心所在,这些作品别具精神的内力与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与诸多的启迪”可知,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而是作者特指的那几部作品,即“何建明的《革命者》,丁晓平的《红船启航》,余艳的《守望初心》等”。D.“已经不再坚持批判和否定现实存在的审美意义和合理性倾向”错误。从材料二“从批判和否定现实存在的审美意义和合理性倾向,转变为一种耦合式、合作式的‘生产性’相互关系”可知,并非“已经不再坚持”,而是“转变为一种耦合式、合作式的‘生产性’相互关系”。
2.C【解析】C.“当今中国正发生的伟大变革使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错误。从材料一“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流行,说明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可知,是中国正发生的伟大变革为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而不是使现实题材电视剧盛行。
3.D
【解析】A.选项说明文学和社会的相互影响。B.选项说明的是文学与现实的相互影响。C.选项说明的是文学的传承。D.选项说明文学与时代的相互作用,可以用来支持“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这一观点,其中“行动着的群众”对应“微观个体”,“五光十色的历史图画”对应“伟大时代”。4.①材料一整体上按照提出现象、分析成因、指出做法的递进式结构行文。②首先指出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走红的现状。③接着论述优秀文艺作品受欢迎的原因。④然后论述优秀文艺作品的影响以及如何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解析】材料一共五段,第一段首先指出“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数量、播出热度、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开拓了大众化、生活化的荧屏世界,展现出影视剧制作的新风貌”这一现象,并举出几部走红的剧目。接着作者在二至四段分析了优秀文艺作品受欢迎的原因。作者从“最是真实动人心”“人民是文艺之母”“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三方面分析了优秀文艺作品受欢迎的原因,逻辑性强。最后,在第五段指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流行,说明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从而得出“在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在人民的奋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就能创作出更多彰显当代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的结论。所以材料一全文整体上是按照提出现象、分析成因、指出做法的递进式结构行文。5.“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指的是二者关系充满弹性,相互影响,且互相有利。具体表现在:①伟大时代为文学艺术提供创作资源,影响文学艺术创作的技术、手段;②文学艺术反映伟大时代;③文学艺术可以满足伟大时代中人民的精神需求。
【解析】对于伟大时代与文学艺术创作之间“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的理解,通过材料二最后一段“文学属于社会,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再简单地在“自律性”审美逻辑中“任情”生长,而是在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自由而解放的辽阔天空中实现升华,呈现出新意义。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的“另一种存在”,从批判和否定现实存在的审美意义和合理性倾向,转变为一种耦合式、合作式的“生产性”相互关系,生活因此更加充满希望”可以总结出:“充满张力的建设性关系”指的是二者关系充满弹性,相互影响,且互相有利。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从材料二第一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标度,为文艺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与创作源泉”,第五段“文学属于社会,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不再简单地在“自律性”审美逻辑中“任情”生长,而是在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自由而解放的辽阔天空中实现升华,呈现出新意义”可总结出伟大时代为文学艺术提供创作资源,影响文学艺术创作的技术、手段。从材料二第三段“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可以总结出:文学艺术反映伟大时代。从材料二第四段“文学创作一直是文艺事业的重心所在,这些作品别具精神的内力与艺术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与诸多的启迪”可以总结出文学艺术可以满足伟大时代中人民的精神需求。6.C【解析】“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错,应为“也说明了‘我’那篇文章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7.C【解析】“通过人物对话侧面交代了……”错误,根据文本内容,正面写王新的语言,是直接写相关内容,并非侧面交代。8.①执着,有信念。②有担当,不怕苦。③善良,有爱心。④处事有办法,办事灵活,善权变。【解析】从人物语言、行为等方面分析即可。9.①“我”作为小说的叙述人,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②“我”要去调查王新被举报的事情,由此生发的所思所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我”作为记者进行的前后两次采访,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易于感染读者。【解析】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本题可从情节、主题和读者感受方面结合文本进行总结。10.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庵居蔬食”,是陈慥日常的生活状态,其后要断开,可以排除B和D项;“徒步往来山中”是“徒步往来(于)山中”的省略句,也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项。此句的完整翻译是“住草屋,吃粗食,徒步往来山中,他的妻子儿女奴婢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不和世人来往,别人也不了解他”。故选A。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赋税、漕运”不是工部职责,而是户部的职责。故选C。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辞官”错。原文说“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方山子没有做官。故选D。
13.(1)这年秋天大丰收,用新粮食换旧粮食,官府和百姓都认为很便利(方便、有利)。(2)曾经带领两名随从,带着两支箭,和苏轼在西山游猎(游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是”,这;“大熟”,大丰收;“易”,交换;“便”,便利。第二句中,“从”,使动用法,带领;“挟”,带着;“游”,游猎、游玩。14.(1)为他的母亲养老送终。(2)把女儿嫁给宋端平。(3)让宋端平和自己的孩子一同求学,宋端平后来考中进士。(大意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辅卒于京,母老,子端平幼,希亮养其母终身”可知,陈希亮为朋友的母亲养老送终;从“以女妻端平”可知,陈希亮把女儿嫁给朋友的儿子宋端平;从“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可知,陈希亮让宋端平和自己的孩子一同求学,宋端平后来考中进士。参考译文:陈希亮,字公弼。陈希亮幼时丧父,爱好学习,考中天圣八年的进士。起初担任大理评事,长沙县的知县。有僧人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和各权贵交结,倚势侵占民田,人们都不敢正眼看他,陈希亮将他抓来依法惩处,全县大为震动。盗贼起于京西,杀地方官,富弼举荐陈希亮可以任用,起用为房州知州。州中平素没有军备,百姓不安想逃走,陈希亮用牢城卒夹杂山河户,得几百人。日夜训练,声震山南,百姓得以安宁。多次请求告老退休,未获允许,调任凤翔知府。仓中粮食可供十二年之用,管事的官员担心会霉腐,发生饥荒,陈希亮拿出十二万石借给百姓。主管官员害怕以擅自动用官粮获罪,陈希亮亲自负责此事。这年秋天大丰收,用新粮食换旧粮食,官府和百姓都认为很便利(方便、有利)。英宗即位,升任太常少卿。不久退休,年六十四。追赠工部侍郎。少时和蜀人宋辅交往,宋辅在京城去世,母亲年老,儿子宋端平还年幼,陈希亮为其母亲养老送终,把女儿嫁给宋端平,让他和自己的孩子一同求学,后来考中进士。他有四个儿子。陈忱,度支郎中。陈恪,滑州推官。陈恂,大理寺丞。小儿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经济岗位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堤灌维护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不动产测绘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行政岗位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水工闸门运行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造林管护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水生产处理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放射技术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仓库管理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下水道养护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XXX加油站风险分级管控台账
- 甘12J8 屋面标准图集
- 购买设备合同
- GB/T 28288-2012足部防护足趾保护包头和防刺穿垫
- GB/T 19666-2019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或光缆通则
- GA/T 1241-2015法庭科学四甲基联苯胺显现血手印技术规范
- 小学和初中科学教学衔接
- 《循证医学》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和应用
-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论治厥阴病”-课件
- 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报告
- JJF 1847-2020 电子天平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