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游荡网络的文学_第1页
中国文学游荡网络的文学_第2页
中国文学游荡网络的文学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游荡网络的文学

无论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会产生多少争议,这个概念最终站稳了脚跟。现今已经没有多少人否认网络文学的存在。尽管"网络文学"的完善定义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修补,但是,文学进驻网络空间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实,很多人的目光正在越过这个事实向后延长:网络为文学制造了哪些强有力的冲击?换言之,因为网络文学的出现,传统文学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哪些深刻的变更?

蔡智恒、安妮珍宝、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这些网络作家的名字渐为人知,网易公司与文学网站"榕树下"的文学评奖均己落下帷幕。检阅过"榕树下"网站的得奖作品之后,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他在"网络之星"丛书的序言之中说:"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当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志向,我们要努力。"自不待言,陈村所青睐的是"网络的原创文学"――即仅仅在网络空间写作和发表的作品。(1)由于文学爱好者的录入或者网站招徕用户的点击,网络空间存有大量业己出版的世界文学经典或者风靡一时的流行之作。对于这一部分文学而言,网络仅仅是一种征集读者的新型传播媒介。栖息于网络空间的文学不过是纸张文学的电子复制。这一部分文学并没有因为网络而改头换面,甚至提出新的美学设想。相形之下,"网络的原创文学"可能包含了某种前所未有的文学类型。在这一批文学那里,网络不再是计算机屏幕对于书籍纸张的替代;网络的特征介入文学生产――从遣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

伊格尔顿曾经提议考察艺术的"生产工具"。对于文学说来,书写工具很大程度地确定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从龟甲、钟鼎、竹简、缣帛到纸张,新型的文学生产资料不断地变更书写者与阅读者的范围。这不仅派生出种种特别的文体,同时还不断地重建文学社会学。犹如人们的历史考察所发觉的那样,书写工具的日益廉价导致了持续的文化民主。书写工具摆脱了权贵阶层的政治、经济垄断之后,文化归还了大众。大众的通俗语言赢得了文字的记载,甚至赢得了刊印的权利。这不是一个简洁的文化事务;这时常还意味了某些发不出声音的匿名阶层起先浮出文化地平线。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生产工具以及文化传播体系的变更时常是缔造一个新型社会的重要条件。依据安德森的观点,印刷技术的独创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安德森称之为"印刷资本主义"。他概括说:"资本主义和印刷技术通过作用于人类语言的不行避开的多样性的命运,使一种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成为可能,这种共同体的基本形态为现代民族的产生创建了条件。"。”②现今,一些人将网络空间形容为“后纸张”时代的书写与传播工具。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经济、社会民主以及文化形式无不因为网络的介入而产生历史性的转折;对于文学说来,人们渐渐将问题凝合到这个方面:这一项技术革命是否包含了诱发艺术革命的契机?

很少人有胆识预言,网络文学的兴盛丝毫无损于传统文学的既定规范;但是,人们可以从某些不无委婉的表述之中发觉传统文学的反抗。不少传统文学的作家重复申明:文学的本质从未变更,评价文学的尺度始终如一,他们对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视同仁。余华断言:"对于文学说来,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出版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会是文学本质的不同。"(3)"文学的特性将因此――随着作品的发表方式、传播方式和作家成分结构的变更――而发生变更甚或损害吗?"吴俊对于这种问题颇为确定:"作品的文学性取决于它自身的叙述和表现,同其物化的载体(媒介)形式――不管是纸质书刊还是电脑网络――并无必定联系。"(4)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网络作家的首肯。他们看来,"始终如一"的尺度无宁说证明白传统文学吞并网络文学的姿态。人们可以从一个详细的事务之中发觉网络作家的理论异议――他们不信任网络文学评奖聘请的评委:

从网络调查中看出,不少"网虫"对由王蒙、刘心武、张抗抗等几位知名作家主持评委会感到"滑稽"和"不能理解"。因为他们几乎是清一色因写书成名的传统文学作家,对网络知道多少值得怀疑。评委之一的莫言说自己连一次网都没有上过。由这些评委评出来的作品,不仅难以评出真正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而且也损害了网民的感情。此外,按何种标准进行评比更是一个麻烦的问题。(5)

当然,也有一些传统文学的作家情愿呼应网络作家的观点――例如徐坤。在她看来,网络文学必需产生新的衡量标准。(6)然而,迄今为止,这些标准尚未得清楚的表述。张抗抗曾经提到她的一次好玩经验。聘为"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的评委之后,张抗抗准备遭遇一批洪水猛兽式的作品。然而,她的阅读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惊异:

……在进入主次阅读之前,曾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准备去恭候并接受网上任何希奇怪异的另类文学样式。读完最终一篇稿时,好像是有些小小的悲观――准备了网上写作的恣意妄为,多数文本却是谨慎和规范的;准备了网上写作的网络文化特质,事实却是大海和江河沉没了渔网;准备了网上写作的极端个人化情感世界,很多文本仍旧倾注着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社会关怀;准备了网络世界特定的现代或后现代话语体系,而扑入视线的叙述语言却是古典与现代,虚拟与实在杂糅混合、兼收并蓄的。被初评比择出来的30篇作品,订正了我在此之前对于网络文学或是网络写作特质的某些预设,它比我想象的要显得温柔与理性。即便是一些"离经叛道"的试验性文本,同纯文学刊物上已经发表的很多"前卫"作品相比,并没有"质"的区分。若是打印成纸稿,"网上"的和"网下"的,唯恐一时难以分辨。我不知道那些"异质"的和"另类"的网络成品,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还是被初评筛掉删去,成了"漏网之鱼"?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任何评奖过程真正较量的不是作品,而是评奖的标准。

这个意义上,张抗抗对于网络文学可能产生哪些冲击表示茫然:

网络文学会变更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变更读者阅读的习惯,会变更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原委在多大程度上,能变更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7)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必需谨慎地对待这个问题:文学的本质的确从未变更吗?事实上,很多理论家――例如福柯,或者从前提到的伊格尔顿――早就对这种本质主义的文学定义亮出批判的锋刃。伊格尔顿声称:"文学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他奉劝人们抛弃一个幻觉:文学具有永久给定的"客观性"。在他看来,文学之为文学是由特定历史条件指定的,或者说是被特定历史时期的物质实践和社会关系之网"构造"出来的。(8)这个意义上,书写工具以及传播范围无疑是"构造"文学的历史条件之一。纸张与印刷术的独创极大地扩展了大型叙事作品的流传范围,这多少变更了甲骨文时代和竹简时代的文学本质;网络空间开启的后纸张时代又会在哪些方面修改文学之为文学的既成规范呢?在我看来,这恰恰意味了网络文学不行替代的独特内涵。

2

网络文学的写作仅仅是敲打键盘;网络文学的发表仅仅是按动鼠标把自己的作品送上电子公告牌;网络文学的阅读仅仅是开启一台带有调制解调器的计算机。这个文化沟通的回环如此简明――这个沟通回环背后的全部细微环节已经由电子技术解决。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好像再度证明白网络的理念:自由与同等。全部的人都可以尽情地写作、发表和阅读。这个沟通回环的内部不再存在以任何名义――例如,编辑、印刷成本、权威指责家、有关权力部门,等等――制造的障碍。总而言之,网络空间的权威殒落了。这彻底地变更了网络空间的文学社会学。没有出版机构的编辑守门,不会遭遇尴尬而又难过的持续退稿,资金问题已经无足轻重,明珠暗投的郁闷荡然无存,全部为印刷作品设置的禁区对于网络技术无效。只要自己情愿,一个人可以即刻将全部作品送达公众视域。这样,很多遭遇权威以及既定文学体制压抑和遮挡的声音得到了出其不意的释放;网络空间嘈杂喧哗,见仁见智。王朔曾经是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印刷传媒与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传媒――的宠儿,他的能言善辩与玩世不恭的"痞子腔"挫败了很多一本正经的理论家;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王朔对于金庸的挑战竟然遭到了来自网络空间的猛烈还击。一大批无视论辩学术规范的尖刻言论涌入电子公告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王朔利用娴熟的反讽而树立的权威被更多的调侃沉没了。网络空间的这方面文字曾经被收集为一册正式付印出版:《我是网虫我怕谁》――虽然套用了王朔的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谁",但是,这个书名还是恰如其份地证明白网络空间的自由和放纵。相对于传统的大众传媒,网络更多地被视为从文化精英手中夺回的公共空间。

网络的独创隧然增加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