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3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年级主备:商国华组长:商国华主管:亘晶_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面例『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

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

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2、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很久以前,人们怎么测量物体的长度?你搜集了生活中有哪些长度单位?比

如:一挂等。

一、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交流自己搜集的信息。

2、全班交流。

生1:在古代,人们经常会用自己的身体的某个部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2:以前,人们会用手掌(如:一挂)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3:在古代,人们用胳膊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4:还能用脚掌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5:我知道有一拄、一脚掌等长度单位。

3、教师质疑:如果不用尺子,请你们试着用自己身边的工具量一量《数学》

书有多长?(用曲别针、橡皮、手掌、铅笔等都可以)

4、全班交流

生1:6颗回形针那么长.

生2:有1根铅笔那么长。

生3:有2把小刀那么长。

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

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质疑: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该怎么办?

生:都用尺子量。(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

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

的结构)

生1:尺子上有很多数字。

生2:尺子上有长短线。

生3:尺子的数字是从0开始的。

生4:一条长线下面对着一个数字,3就是3厘米。

教师小结:尺子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

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

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5、探究:

(1)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

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全班交流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

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两个2和3之间的一段是1厘米,5和6之间的一段也是1厘

米。

生2:我发现,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段是1厘米,不一定非要从0数起才能

找到1厘米。

(2)在生活中找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

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全班交流:

生1:食指宽大约1厘米。

生2:出字格宽大约1厘米。

生3:图钉长大约1厘米。

(3)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自主探究后全班交流:

生1:从0到2是2厘米。

生2:从3到5也是2厘米。

生3、:从0到3是3厘米。

生4:从1到4是3厘米。

三、当堂检测。(每题10分,共70分。)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你们是怎么测量的?(教师介绍测量的简

便方法: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

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2、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

上,同桌检查。

3、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4、量一量挂一挂: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5、完成课本第4面上面的“做一做。”

6、完成练习一的1、2两道小题。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二年级主备:商国华组长:商国华主管:亘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面例4一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

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初步

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3、建立1厘米和1米的直观表象。

【教具准备】米尺、绳子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量比较长的物体用什么做单位?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

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匣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座米大

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2、小组交流: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

相同点和不同点?

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老师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

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3、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全班交流。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1:我家的米尺有1米长。

生2:我家的餐桌有1米长。

生3:教室的讲台大约有1米高。

探究: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

什么关系呢?拿出1米长的绳子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

厘米?(100厘米)

小结: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三、当堂检测。(每题10分,共40分。)

1、完成课本第4面下面的“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一的3、4、5三道小题。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二100厘米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二年级主备:商国华组长:商国华主管:亘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面例6一例7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

算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

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

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2、测量线段长度和画线段的方法。

【教具准备】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拉紧一段线或绳子,看看有什么特征?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拉紧后线是直的。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尺、直的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直的物品。(请拿出自己的准备的物品看一

看,摸一摸,找出直的物品)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2、全班交流。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

什么?

生1:两端可以看成两个点,中间是直的。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教师在黑

板上画一条线的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3、全班交流:还有哪些东西的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1:桌子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3:门窗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4、长方形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4、强化练习。完成课本第5面下面的“做一做”。

5、线段可以量度吗?量一量课本上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

是几厘米。

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不同),让学生估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

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生1:横着的那条长。

生2:竖的着那条长。

生3:一样长。

教师质疑:怎么验证谁说的对呢?

生:用尺子量一量。

6、探究新知:画线段。

让学生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

作后汇报。并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提醒: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要注意按住直尺,在话线段的过程中,

要保证尺子不移动,并用笔尖紧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三、当堂检测。(每题10分,共30分。)

1、完成课本第6面下面的“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一的6、7四道小题。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二年级主备:商国华组长:商国华主管:司晶_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面例8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正确地估计物体的长度。

2、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教学重、难点】

1、正确选用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2、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高度是15厘米还是15米?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15厘米还没我的尺子长。

生2:旗杆是比较长的物体应该用米作单位。

生3:15厘米太短了,不会是旗杆。和铅笔差不多长。

生4:用厘米作单位不符合实际情况。

全班交流:怎样合理表示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生1:长的用米,短的用厘米。

生2:我不同意,比如:一个跳绳长200(),就不能用米。要看看数字。

生3:看清数字再选比较合理。

三、当堂检测。(每题10分,共50分。)

1、完成课本第7面下面的“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一的8一11四道小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看清数字再选单位。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加法

第一课时加法(不进位加)

二年级主备:商国华组长:商国华主管:亘晶_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面一13面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

2、理解列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1、35+2二?怎样口算?除了口算,还能用笔算,你知道什么是笔算吗?

2、试着把35+2列成竖式。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先算5+2=7,再算30+7=37。笔算就是列竖式。

生2:35+2列成竖式就是:

35

+2

全班交流:5为什么要和2对齐?

生1:因为5和2都表示单根的小棒。

生2:因为5和2都在个位。

生3:因为5和2都是个位上的数。

小结:列竖式时要注意: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强化练习:完成课本第12面下面的“做一做”。

2,请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列竖式完成课木第8面的例2。

全班交流:

35+32=37(名)

35

+32

67

答:两班一共有67名学生。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全班交流:

生1: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生2:竖式算完后,别忘记把横式后面写上得数。

三、当堂检测。(每题10分,共50分。)

1、完成课本第13面下面的“做一做”。

2、完成课本15面的1—3共3小题。

板书设计

加法(不进位)

例1、35+2=37(人)例2、35+32=67(名)

3535

+2+32

3767

答: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答:两班一共有67名学生

带队老师一共有37人。

列竖式时要注意: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竖式算完后,别忘记把横式后面写上得数。

教后反思

1、加法

第二课时加法(进位加)

二年级主备:商国华组长:商国华主管:亘品_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面例3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方法。

2、理解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列竖式计算:26+37=?和昨天学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这道题,个位上的6+7=13,超过10了,昨天的没超过10.

生2:26+37列成竖式就是:

26

+37

63

全班交流:6+7=13超过10了,怎么办?

生1:在个位上写3,那个10就向十位进1.

生2: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质疑:满10为什么不向十位进10呢?

生1:十位上的数都表示几个10,满1个十就进1,满2个十就进2,要是进10

就表示满了10个十,不合理。

生2:进个1就表示1个十,进10就表示10个十了,错了。

小结:各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在个位上写3.

2、请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列竖式完成课本第14面的例3。

全班交流:

35+37=72(名)

35

+37

72

答:二(一)班和二(三)班一共有72名学生。

质疑:从十位先算可以算出这道题吗?

生1:不能。

生2:可以。

生3:有点麻烦,因为先算十位等于6,后算个位时又满10了向十位进1,又要

把十位的6改成7.

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疝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满10要向十位进lo

三、当堂检测。(每题10分,共40分。)

1、完成课本第14面下面的“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15面的4-6三道小题。

板书设计

加法(进位加)

例2、35+37=72(名)

35

+37

72

答:两班一共有72名学生。

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教后反思:

2、减法

第一课时减法(不退位减)

二年级主备:商国华组长:商国华主管:包霞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面例1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

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3、结合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方法。

2、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1、求36比23多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2、试着列竖式计算36-23二?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求36比23多多少?用减法计算。

生2:36-23二列成竖式就是:

36

+23

13

全班交流:谁能用圆片表示一下36-23二?

To

o

g

w

质疑: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1: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个位减起。

生2: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列竖式都要相同数位对齐,都要从个位开始算。

三、当堂检测。(每题10分,共50分。)

1、完成课本第18面下面的“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20面的1-3三道小题。

板书设计

减法(不退位减)

例1、36-23=13(枚)

36

-23

13

答:美国比俄罗斯多13枚金牌。

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1、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教后反思:

2、减法

第二课时减法(退位减)

二年级主备:商国华组长:商国华主管:回此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面例2-例3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2、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

2、理解“退位”的含义。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1、求51比36多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2、从51根小棒里去掉36根小棒,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求51比36多多少?用减法计算。

生2:从51根小棒里去掉36根小棒时,单根的小棒不够减,需要借小棒。

生3:单根的相减时,1根减6根不够减,要从成捆的借10根与原来的1根合起

来才够减。

全班交流:(学生在实物展台操作自己完成51-36二?的过程)

质疑:这道题如果不摆小棒,怎样列竖式完成呢?

全班交流:

生1:51

-36

15

生2:411

w

-36

15

质疑:从十位减可以算出结果吗?

生1:不能。

生2:可以。

生3:可以是可以,但是容易算错。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2、强化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19面的例3。

生1:410

「q

-24

26

三、当堂检测。(每题10分,共40分。)

1、完成课本第19面下面的“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20-21面的4-6三道小题。

板书设计

减法(退位减)

例2、51-36=15(枚)例3、

411410

-36-24

1526

答:中国比美国多15枚金牌。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教后反思:

2、减法(用数学)

第三课时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二年级主备:商国华组长:商国华主管:亘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面例4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加、减法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尝试利用直观图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加、减法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分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1、阅读课本23面例4的第一小题,说说哪个班的小旗己知?求哪个班小旗的数

量?

2、通过读题你能分清哪个班的小旗多?哪个班的小旗少吗?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已知一班小旗的数量,是12面。求二班小旗的数量。

生2:我知道二班多,一班少。

生3:我能分清一班的小旗少,二班的小旗多。

质疑:问题要求二班小旗的数量,有什么方法列式?为什么?

全班交流:

生1:用加法列式,因为题中有个“多”字。

生2:我也认为用加法做,因为二班得的小旗多,算多的就用加法。

质疑:是不是题中有“多”就用加法,有“少”就用减法?

我们试着解决下面这道题:

一班得了12面小旗,一班比二班少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全班交流:

①说说哪个班的小旗已知?求哪个班小旗的数量?

②能分清哪个班的小旗多?哪个班的小旗少吗?

③用什么方法列式?

生1:已知一班的小旗,求二班的小旗。

生2:一班少,二班多。

生3:用加法列式。

小结:并不是题中有“多”就用加法,有“少”就用减法。要根据题中的信息分

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再决定用加法还是减法列式。

完成例4的第(2)小题。全班交流:

12-4=8(面)

答:三班得了8面小旗。

质疑:怎么知道解答正确吗?

生1:可以检验一下。用一班的小旗数量减去三班小旗的数量,看看等于4吗?

生2:用三班小旗的数量加上4看等于12吗?

三、当堂检测。(每题10分,共30分。)

1、完成课本第24面下面的“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25面的1-2两道小题。

板书设计

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例4、(1)12+3=15(面)(2)12-4=8(面)

答:二班得了15面。答:三班得了8面。

教后反思: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连加、连减

二年级主备:商国华组长:商国华主管:司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面例卜例2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式题。

2、掌握连加、连减算式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竖式的简便写法。

2、理解连加、连减算式的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阅读课本27面的例1和例2所有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疑向?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我的收获是竖式还有简便写法,我的疑问是我做题时需要两种方法都写

吗?

生2:我的收获是都看懂了,计算连加、连减时,谁在前面先算谁。我的疑问是

有的我能口算能不能不写那一步的竖式?

生3:我的疑问是如果连加后面两个数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不可以先算?

全班交流:

生1:如果没有特别要求,只选择一种列竖式的方法就可以了。

生2:我认为如果哪一步可以口算,那一步就可以省略,不过注意横式上要写得

数。

生3:我认为如果连加后面两个数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先算,因为这样不影响

结果。

全班总结:

1、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时,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把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

竖式。

2、能口算的那一步可以省略。

3、计算连加时,可以先把其中任意两个能凑成整十数的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

数。

三、当堂检测。(每题10分,共40分。)

1、完成课本第28面上面的“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29面的1-2两道小题。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例1、28+34+22=84(个)

(1)2862(2)28

+34+22+34

628462

+22

84

答:一共摘了84个。

例2、84-40-26=18()

844484

-40-26-40

441844

一26

18

答:还剩18个。

教后反思: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二课时加减混合

二年级主备:商国华组长:商国华主管:亘品_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面例3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并学习笔算的书写格

式,掌握简便写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2、能正确地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阅读课本28面的例3,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我的收获是加减混合竖式还有简便写法,我没有疑问。

生2:我的收获是都看懂了,计算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时,谁在前面先算谁。

生3:我的疑问是能把后面的运算顺序交换吗?

全班交流:

生1:我认为一般要从左往右计算。

全班总结:

计算加减混合算式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列竖式时可以写成一个,

也可以写成两个。

三、当堂检测。(每题10分,共40分。)

1、把例3补充完整。

2、完成课本第28面下面的“做一做”左边的两题。

3、完成课本第29面的3-5三道小题。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例3、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

67—25+28=70(人)

(1)6742(2)67

-25+28-25

427042

+28

70

答:现在有70人。

教后反思: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三课时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

二年级主备:商国华组长:商国华主管:亘晶_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面例4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含有小括号加减混合的方法,并学习笔

算的书写格式,掌握简便写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100以内数的含有小括号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2、能正确地使用竖式计算含有小括号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阅读课本28面的例4,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我的收获是用竖式竖式计算含有小括号加减混合运算时必须先算小括号里

面的。

生2:我的收获是都看懂了,计算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时,只能先算小号里

面的。

生3:我的疑问是能像前面学习的只列一个竖式吗?

全班交流:

生1:我认为列不出来,我试过了。

生2:有的题可以一个竖式,有的不行。

全班总结:

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算式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三、当堂检测。(每题10分,共40分。)

1、把例4补充完整。

2、完成课本第28面下面的“做一做”右边的两题。

3、完成课本第30面的6-8三道小题。

板书设计

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

例4、72-(47+16)=9

4772

+16-63

639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二年级主备:商国华组长:商国华主管:可晶_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面例5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会利用题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根据已知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1、阅读课本32面的例5说说这道题和我们学过的题有什么不同?

2、己知什么?求什么?

3、你有什么疑问?

二、交流强化

1、小组交流。

生1:例5有两个问题。

生2:己知美术小组女生的人数。先求男生的人数,再求美术小组的总人数。

生3:我不明白怎样列式?怎样回答?

2、全班交流

生1:因为有两个问题,我认为解决一个,回答一个。

生2:我认为可以列一个式子,写两个答。

教师总结并示范:

因为有两个问题,就要列两个算式,回答的时候可以写一句话,具体如下:

14-5=9(人)14+9=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质疑:像这样有两个问题的题目应注意什么?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时,先整理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根据问题正确选

择合适的已知条件解答。

三、当堂检测。(每题20分,共60分。)

1、把例5补充完整。

2、完成课本32面下面的“做一做”。

3、完成课本33面的1-2两道小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5、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

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14-5=9(人)14+9=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己经初步认识长方形、

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

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

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3、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模式】生本教学模式

【教学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主备:赵杰组长:商国华主管:亘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点目标】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情感与态度】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1、导入。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角?

2、小研究:

【准备:做一个活动角。】

(1)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角?

(2)操作:动手操作活动角,你发现了什么?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3)折角:动手折一个角。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谁折的角大?你怎么知道的?

(4)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二、交流强化

1、同桌互说。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角?

2、全班交流。(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3)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出

一个角。

3、质疑强化。

(1)有关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独立完成做一做。

三、运用拓展

1、独立完成练习八第1题。

2、独立完成练习八第2题。

3、独立完成练习八第3题。

4、反思和归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角的认识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

角的两边张得越开,角就越大。

第二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主备:赵杰组长:商国华主管:司晶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40页例3、例4

【教学目的】

【知识点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

直角。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与态度】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1、导入。

观察三幅图,上面这些角都是什么角?

2、小研究:

【准备:结合生活中的红旗、凳子、双杠等实例引出直角的概念,进而抽象

出直角的图形。】

1)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直角?

2)直角有什么特点?三角尺上有直角吗?怎样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3)动手操作:你会用纸折一个直角吗?试一试。

二、交流强化

1、同桌互说。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还有直角?

2、全班交流。(1)直角有什么特点?

(2)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

(3)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4)动手操作:你会用纸折一个直角吗?试一试。

(5)用三角尺可以画直角。

3、质疑强化。

(1)有关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2题。

三、运用拓展

1、独立完成练习八第3题。

2、独立完成练习八第6题。

3、独立完成练习八第7题。

4、反思和归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直角的认识

直角:

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41页例5

【教学目的】

【知识点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什么角。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与态度】知道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1、导入。

出示教材上的三幅图,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这些角有什么特点?

2、小研究:

【准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观察。】

(1)比一比: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你认识的角有哪些?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3)找一找:每一个三角尺上有几个锐角?

(4)变一变:利用活动角变出锐角和钝角。

二、交流强化

1、同桌互说。说一说:你认识的角有哪些?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1)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变一变:利用活动角变出锐角和钝角。

3、质疑强化。

(1)有关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2题。

三、运用拓展

1,独立完成练习八第4题。

2、独立完成练习八第5题。

3、反思和归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锐角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二年级主备:赵杰组长:商国华主管:司晶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42页例6

【教学目的】

【知识点目标】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加深对直角、锐角和钝角

之间关系的理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的特点,为以后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1、导入。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读题,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

什么?

2、小研究:

1)操作: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应该怎样做?

2)检验:你拼出的是钝角吗?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二、交流强化

1、同桌互说。我是这样解答的.....

2、全班交流。动手拼一拼,试一试。

猜想:(1)用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可以拼出一个钝角。

3、质疑强化。

(1)有关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独立完成做一做。

三、运用拓展

1、独立完成练习八第13题。

2、反思和归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主备:商国华组长:商国华主管:司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面一48面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X”,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3、使学生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摆学具,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1、3+3+3+3+36+6+6+62+2+2+2+2+2+2观察这三道连加,说说它们的相同

点是什么?

2、你能写出两道具有这样特点的算式吗?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都是连加。

生2:每道题里的数都比较多。

生3:每道题相加的数都相同,比如:第一题的加数都是3,第二题的加数都是

6,第三题的加数都是2

生4:我的算式5+5+5+510+10+10+10+10+10......................

师小结: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一一乘法

来计算。(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2、全班交流

把5+5+5+510+10+10+10+10+10改成乘法算式。

生1:5X4或4X5,10X6或6X10…

质疑:5+5+5+5+3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生1:不行,因为里面有一个加数不相同。

生2:感觉可以改。

生3:改一部分吧。

I

结论:如果有一部分加数相同就可以把那一部分改写成乘法算式,其他的部分照

抄。如:5+5+5+5+3=4X5+3或5X4+3

强化练习:把4+4+48+8+8+8+8+69+9+9-2改写成乘法算式。

3、当堂检测。(每题10分,共30分)

完成课本48面下面“做一做”的「3题。

4、教学读写乘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①教师指着"6X3=18”,告诉学生这个乘法算式读作6乘3等于18,全班

学生齐读两遍。

②让学生读出3X6=18这个乘法算式。

板书:

6X3=18读作:6乘3等于18。

或3X6=18读作:3乘6等于18。

乘数I乘数积

乘号

三、当堂检测。(每题10分,共30分。)

1,完成课木第49面1、2、4三道小题.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6+6+6=18

6X3=18

乘数乘乘数积

号教后反思: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主备:商国华组长:商国华主管:亘晶_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面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5的乘法口诙的来源。

2、熟记5的乘法口诀。

应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

【教学重、难点】

1、熟记5的乘法口诀。

2、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

I、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2+25+5+5+5

4+4+43+3+3+3+3+3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要想算出4X5或5X4等于多少,就要用到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学习编制乘法口

诀。请阅读课本52面,看看怎样乘法口诀怎样编的?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1个5就编成一五XX,2个五就编成二五XX…。

生2:有几个五相加就编几五XX。

生3:乘法口诀最少是4个字,最多是5个字。

I

学生自己编出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板书。全班齐读两遍。

④学习乘法口诀四五二十。

4盒一共有多少个福娃?(20个)

是几个5?(4个5)

4个5相加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4X5=205X4=20

让学生自己编出乘法口诀:四五二十。

板书。齐读2遍。

⑤学习乘法口诀:五五二十五

5盒一共有多少个福娃?((25个)

是几个5?(5个5)

5个5相加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5X5=25

为什么5个5相加只能列出一个乘法算式?(两个乘数都相同)

让学生自己编出乘法口诀:五五二十五。

小结:用两分钟熟背5的乘法口诀,同桌比赛看谁背的全对,

质疑:要是忘记三五多少?你有什么办法?

生1:列加法算式5+5+5=15,算出得数就可以了。

三、当堂检测。(每题10分,共50分。)

1、完成课本第52面下面的“做一做”。

2、完成课本53面的1-3三道小题。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X5=5一五得五5X1=5

2X5=10二五一十5X2=10

3X5=15三五十五5X3=15

4X5=20四五二十5X4=20

5X5=25五五二十五

教后反思:

2、2〜6的乘法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

一年级主备:商国华组长:商国华主管:司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面一55面例2一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2、3、4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2、3、4乘法口诀的来源,

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3、学会计算5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4、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1、熟记2-4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

2,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

1、把口决补完整,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二五()一五()四五()三五()五五()

2、开火车。

1X5=5X2=3X5=5X4=

5X3=4X5=2X5=5X5=

3、阅读课本54-55面的口诀,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没什么疑问。

生2:我已经全部会背了。

生3:我还知道每句口诀的含义。

质疑:请同桌交流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三四十二这三句口诀各示什么含义?

生1:二二得四表示两个2相加等于4

生2:二三得六表示两个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