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准农业种植管理优化策略TOC\o"1-2"\h\u6714第一章精准农业概述 3206241.1精准农业的定义与发展 3295841.2精准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对比 321236第二章农业信息化建设 4195312.1农业信息采集技术 419682.2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 4218812.3农业信息传播与应用 518851第三章土壤管理与优化 5318113.1土壤质量监测 5327623.1.1监测内容 518533.1.2监测方法 5191123.1.3监测频率 58923.2土壤养分管理 6255243.2.1养分平衡 6100173.2.2养分循环 6256093.2.3养分调控 6157373.3土壤改良与保护 6203873.3.1土壤改良 643243.3.2土壤保护 611347第四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策略 6105244.1植物营养需求分析 6162404.2精准施肥技术 7103924.3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应用 712839第五章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7107775.1病虫害监测技术 864815.1.1监测技术概述 8183525.1.2物理监测 812695.1.3化学监测 8324275.1.4生物监测 873975.2精准防治策略 8895.2.1防治策略概述 8151125.2.2化学防治 8157505.2.3物理防治 8146875.2.4生态防治 9110225.3生物防治与绿色防控 963395.3.1生物防治 9286845.3.2绿色防控 938145.3.3生物防治与绿色防控的结合 929286第六章作物生长监测与调控 9156586.1作物生长指标监测 973636.1.1光合速率监测 979966.1.2植株形态指标监测 9207856.1.3土壤水分与养分监测 9306286.1.4病虫害监测 10220236.2作物生长调控技术 10290866.2.1水分调控 10140206.2.2养分调控 10110066.2.3光照调控 1084446.2.4温度调控 10117566.3作物生长模型与预测 10178096.3.1作物生长模型 10250126.3.2作物生长预测 1018631第七章农业水资源管理 11294507.1水资源监测与评估 11245717.1.1水资源监测体系构建 11305727.1.2水资源评估方法 11291827.1.3水资源监测与评估的信息化 11277827.2精准灌溉技术 11305687.2.1灌溉制度的优化 11316847.2.2灌溉技术的改进 116047.2.3灌溉与施肥的集成 12275157.3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12208877.3.1水资源保护措施 12128777.3.2水资源利用策略 12124747.3.3水资源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21717第八章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12143888.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2214638.1.1概述 12207948.1.2发展现状 1215578.2农业自动化设备与技术 13180898.2.1概述 13299368.2.2设备与技术 13127428.3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集成 1374798.3.1概述 13190008.3.2集成策略 1313735第九章农业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368419.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4146759.1.1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4266949.1.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478309.2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14183959.2.1生态农业模式 14262099.2.2生态农业技术 14325069.3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5202559.3.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15280519.3.2实施农业科技创新 1539699.3.3强化农业政策支持 1529703第十章精准农业种植管理优化实施与评价 152482110.1精准农业种植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15776810.2优化方案实施与监控 16783310.3优化效果评价与反馈 16第一章精准农业概述1.1精准农业的定义与发展精准农业,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从而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精准农业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障农产品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精准农业逐渐成为国际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也得到了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推动精准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1.2精准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对比与传统农业相比,精准农业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数据驱动:精准农业以数据为核心,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精细化管理:精准农业强调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3)高效利用资源:精准农业通过对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的监测与分析,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等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保障农产品质量:精准农业通过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5)环保可持续:精准农业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化肥、农药等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6)信息化水平高:精准农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支持。通过对精准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对比,可以看出精准农业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障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精准农业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瓶颈、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问题,需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克服。第二章农业信息化建设2.1农业信息采集技术农业信息采集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其技术主要包括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地面调查技术等。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等载体,对农田进行大规模、快速、实时监测,获取作物生长状况、土壤湿度、病虫害等信息。该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时效性强、数据精度高等特点,为农业信息采集提供了重要支持。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在农田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信息,并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这种技术具有实时性、准确性、智能化等特点,有助于提高农业信息采集的效率。地面调查技术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方法,用于补充遥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无法获取的农业信息。地面调查技术具有针对性强、准确性高等优点,但耗时较长,且受人力、物力等因素限制。2.2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功能是整合各类农业信息,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农业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通过遥感、物联网、地面调查等技术,广泛收集农业信息。(2)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效性。(3)数据处理: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对农业数据进行清洗、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4)数据展示: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农业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示,便于用户理解和使用。(5)数据应用:将农业数据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决策等环节,提高农业效益。2.3农业信息传播与应用农业信息传播与应用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其关键在于提高农业信息的传播效率和应用效果。(1)农业信息传播渠道: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农业展会、农业培训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2)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采用定制化、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信息。(3)农业信息应用场景:将农业信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市场预测等环节,提高农业效益。(4)农业信息反馈与优化:建立农业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用户需求,优化农业信息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通过农业信息传播与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风险、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第三章土壤管理与优化3.1土壤质量监测土壤质量监测是精准农业种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可以全面了解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为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提供依据。3.1.1监测内容土壤质量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重金属含量等。3.1.2监测方法土壤质量监测方法包括传统的采样分析法和现代的遥感技术法。采样分析法是通过采集土壤样品,送实验室进行分析;遥感技术法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土壤质量进行快速监测。3.1.3监测频率土壤质量监测频率应根据土壤特性的变化、作物生长周期和种植制度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土壤质量监测。3.2土壤养分管理土壤养分管理是保持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环节。合理的土壤养分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3.2.1养分平衡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保持土壤养分的平衡。3.2.2养分循环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3.2.3养分调控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生长需求,适时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期。3.3土壤改良与保护土壤改良与保护是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3.1土壤改良针对土壤存在的问题,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措施进行改良。例如:采用深翻、镇压、灌水等方法改善土壤结构;施用石灰、磷肥等调节土壤pH值;接种微生物肥料,增加土壤生物活性等。3.3.2土壤保护采取以下措施保护土壤:合理轮作,防止土壤疲劳;控制化肥施用量,防止土壤污染;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强水土保持,防止土壤侵蚀。通过以上措施,实现土壤管理与优化的目标,为我国精准农业种植管理提供有力支撑。第四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策略4.1植物营养需求分析植物营养需求分析是精准农业种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吸收多种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等大量元素以及铁、锰、铜、锌、硼、钼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的供应状况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品质。植物营养需求分析首先需要了解作物的营养特性,包括对不同营养元素的敏感程度、吸收利用率以及在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求量。还需考虑土壤肥力状况、气候条件、灌溉方式等因素对植物营养需求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可以为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4.2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是基于植物营养需求分析、土壤肥力监测和作物生长状况监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实现作物施肥的精确控制。精准施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肥力监测:通过土壤采样、化验分析等方法,了解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和供应状况,为制定施肥方案提供依据。(2)作物营养诊断:通过观察作物的外部形态、分析植物组织中的营养元素含量等方法,判断作物营养状况,为调整施肥方案提供依据。(3)智能施肥装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施肥过程的自动化、精确化,提高施肥效率。(4)施肥策略优化:根据土壤肥力、作物营养需求和生长状况,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优化施肥时期、施肥量和施肥方法。4.3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应用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在精准农业种植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有机肥料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农作物秸秆、绿肥等,富含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生物肥料则含有有益微生物,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抗病能力。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有机肥料的制备和施用:有机肥料在制备过程中,要保证充分发酵、杀灭病原菌和杂草种子。施用时,要考虑作物的营养需求,合理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期。(2)生物肥料的选择与应用:根据作物特点和土壤环境,选择适宜的生物肥料,如根瘤菌、菌肥、光合细菌等。施用时,要注意生物肥料与化学肥料、农药的合理搭配,避免相互影响。(3)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的协同作用: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在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作物需求和环境条件,合理搭配使用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第五章病虫害监测与防治5.1病虫害监测技术5.1.1监测技术概述在精准农业种植管理中,病虫害监测技术是关键环节。现代监测技术主要包括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这些技术通过实时监测,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5.1.2物理监测物理监测主要包括光学监测、声学监测和振动监测等。光学监测利用病虫害的光学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识别。声学监测则通过分析病虫害的声音特征,如鸣叫声、飞行声音等,进行监测。振动监测则通过病虫害引起的植株振动进行监测。5.1.3化学监测化学监测主要利用病虫害释放的化学物质进行监测。如利用病虫害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监测,或者通过检测土壤、植物体内的化学成分变化来推断病虫害的发生。5.1.4生物监测生物监测主要包括昆虫病原微生物监测和昆虫天敌监测。昆虫病原微生物监测通过检测病虫害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进行监测。昆虫天敌监测则通过监测病虫害的天敌昆虫,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等,来评估病虫害的发生程度。5.2精准防治策略5.2.1防治策略概述精准防治策略是在病虫害监测的基础上,针对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发生规律等因素,制定的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5.2.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在实施化学防治时,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遵循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5.2.3物理防治物理防治主要包括人工捕捉、诱杀、阻隔等。这些方法通过物理手段直接作用于病虫害,达到控制其数量的目的。5.2.4生态防治生态防治是通过调整农业生态环境,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和发展的条件,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如合理轮作、调整作物布局、保持田园清洁等。5.3生物防治与绿色防控5.3.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包括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5.3.2绿色防控绿色防控是指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采用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如利用生物农药、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等手段,降低病虫害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5.3.3生物防治与绿色防控的结合在实际应用中,生物防治与绿色防控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防治效果。如利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结合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等手段,构建绿色防控体系。第六章作物生长监测与调控6.1作物生长指标监测作物生长指标监测是精准农业种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实时掌握作物生长状况,为作物生长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作物生长指标监测方法:6.1.1光合速率监测光合速率是衡量作物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监测光合速率,可以了解作物光合作用的强弱,为调控作物生长提供依据。目前常用的光合速率监测方法有便携式光合仪和遥感技术。6.1.2植株形态指标监测植株形态指标包括株高、叶面积、茎粗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作物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通过定期测量这些指标,可以实时了解作物的生长状况。6.1.3土壤水分与养分监测土壤水分与养分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通过监测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可以为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水分和养分条件。常用的监测方法有土壤水分传感器、电导率仪等。6.1.4病虫害监测病虫害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通过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情况,可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常用的监测方法有图像识别技术、光谱分析等。6.2作物生长调控技术作物生长调控技术是根据作物生长指标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实现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作物生长调控技术:6.2.1水分调控合理调控水分是保证作物生长的关键。根据土壤水分监测结果,适时灌溉或排水,保持土壤水分适宜作物生长。6.2.2养分调控根据土壤养分监测结果,合理施用肥料,调整氮、磷、钾等养分的比例,满足作物生长需求。6.2.3光照调控通过调整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优化作物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生长速度。6.2.4温度调控合理调控温度,为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提高作物抗逆能力。6.3作物生长模型与预测作物生长模型与预测是精准农业种植管理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对作物生长过程的模拟和预测,为作物生长调控提供科学依据。6.3.1作物生长模型作物生长模型是根据作物生长规律,结合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建立的一种数学模型。通过作物生长模型,可以预测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状况,为作物生长调控提供依据。6.3.2作物生长预测作物生长预测是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对作物未来生长状况进行预测。通过作物生长预测,可以提前发觉潜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保证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第七章农业水资源管理7.1水资源监测与评估7.1.1水资源监测体系构建水资源监测是精准农业种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高效的水资源监测体系,有助于准确掌握农业用水状况,为精准灌溉提供数据支持。监测体系应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气象因子等多个方面的信息,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7.1.2水资源评估方法水资源评估是对农业用水状况、水资源利用效率等进行评价的过程。采用合理的水资源评估方法,有助于发觉水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为优化水资源配置提供依据。目前常用的水资源评估方法有:水量平衡法、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法、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法等。7.1.3水资源监测与评估的信息化信息化技术在水资源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的速度和精度。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水资源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估,为精准农业种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7.2精准灌溉技术7.2.1灌溉制度的优化优化灌溉制度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水分状况和气象条件,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保证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得到适量的水分。优化灌溉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充分挖掘土壤储水潜力、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灌溉成本。7.2.2灌溉技术的改进改进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微灌等。(2)提高灌溉设备自动化水平,实现灌溉过程的智能化控制。(3)加强灌溉工程管理,提高灌溉设施运行效率。7.2.3灌溉与施肥的集成将灌溉与施肥技术相结合,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养分状况,合理配置灌溉水和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流失。7.3水资源保护与利用7.3.1水资源保护措施(1)加强水资源立法和执法,保证水资源管理有法可依。(2)加强水资源源头保护,防止水源污染。(3)推广水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降低农业用水量。7.3.2水资源利用策略(1)合理分配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3)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7.3.3水资源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的水资源监测与评估、精准灌溉技术以及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措施,促进农业水资源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密结合,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第八章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8.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8.1.1概述农业机械化是指利用农业机械替代人力和畜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过程。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8.1.2发展现状(1)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已达到70%以上,其中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更高。(2)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设备不断创新。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突破,如无人机、自动驾驶拖拉机、激光平地机等先进设备得到广泛应用。(3)农业机械化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业机械化发展,如购机补贴、金融支持等。8.2农业自动化设备与技术8.2.1概述农业自动化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农业自动化设备主要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8.2.2设备与技术(1)传感器技术: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养分等参数的监测,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数据。(2)控制器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如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3)执行器技术:包括农业机械、无人机等设备的自动操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信息化技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信息的实时传输、处理和分析。8.3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集成8.3.1概述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集成是将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高效化。8.3.2集成策略(1)优化农业机械化布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特点,合理配置农业机械资源,提高机械化水平。(2)推进农业自动化技术普及:加大对农业自动化设备的研发投入,推广适用于我国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技术。(3)完善政策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集成发展,如补贴政策、税收优惠等。(4)培养人才:加强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通过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集成,我国农业生产将实现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第九章农业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9.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9.1.1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改善,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土壤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依然严重。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探讨:(1)分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2)了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3)探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9.1.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针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和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保护:(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产业结构;(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3)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9.2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9.2.1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以下为几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1)循环农业模式;(2)生态农业园区模式;(3)低碳农业模式;(4)有机农业模式。9.2.2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是生态农业模式实施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减排技术;(2)资源循环利用技术;(3)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4)生态环境保护技术。9.3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9.3.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措施如下:(1)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
- 2025企业单位终止补偿劳动合同范本
- 2025授权材料采购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房地产交易合同 房地产交易合同范本
- 瀑布丙烯美术课件
- 汉唐古典舞艺术体系精讲
- 儿童教育教师说课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健康教育
- 2025试用期的劳动合同书范本
- 精神病人的家庭护理
- 拆除外墙合同范本
- 国企内部审计计划模板范文
-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课件
- GB/T 13305-2024不锈钢中α-相含量测定法
- 2024年高中英语衡水体书法练字字帖
- DL∕T 618-2022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现场交接试验规程
- 诗词研究与创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南昌大学
- 校园安全漏电
- 与医保有关的信息系统相关材料-模板
- 肿瘤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模式探索
- 热分析技术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